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2024-07-12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共5篇)

1.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篇一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 (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 (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 (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3、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4、能够借助有感情地诵读文本,体味作者蕴于诗中哀而不伤的别样离情。

5、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二)预习目标:

1、通过自学材料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2、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3、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感情。

4、自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朗诵诗歌,把握节奏。

5、通过反复诵读,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诗歌。

(三)课时目标:

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过程: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并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一读文本(6分钟)

(投影显示:读准字音、体会文本韵律)

【过程: = 1 GB3 ① 教师指名同学朗读,以确定学生是否做到“读准字音”。预设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青荇 漫溯 满载 长篙。 = 2 GB3 ②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节诗歌押韵的韵脚,看韵脚的变化。③全班齐读,能准确流畅地诵读文本,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二读文本(11分钟)

(投影显示:有感情地诵读并思考)

提问: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蕴涵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提问:诗人寓于每一诗节的情感分别是怎样的?

明确:难舍难分——挚爱、依恋——羡慕、眷恋——陶醉忘情——快乐至极——悲伤——淡淡哀愁。

【过程:生齐答、个人答,师调控,引导学生交流对诗歌感情的初步体验,不强求相同,结合情感找出朗读这首诗歌的语调、节奏的规律 。】

(投影显示 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教师有选择地范读诗节后学生自由朗诵。

【过程:教师范读结束后,指导学生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诵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诵。】

2.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篇二

二、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2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3、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欣赏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预习设计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并背诵相关诗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结合课件展示完成此环节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3.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 篇三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4.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篇四

Period One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Step 1 Warming-up

Before class, T plays a song Ss are familiar with till the bell for class rings. Then T asks Ss som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song? (You’ll be in my heartfrom the film named Tarzan,《人猿泰山》)(2) Where do you think the song comes from? (3) Do you like the song? Why or why not? etc. Ss answer all these questions.

Step 2 Brainstorming

Do you know any other songs? In this way, Ss think about as many songs as possible.

Step 3 Discussion

Ss work in groups of 4. They talk about the song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Step 4 Demonstration

After discussion, choose one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group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Step 5 Finding a place

(Show a map of picture)

T shows the map of the world. While the student is reporting the result, others should listen carefully. Ask a student to find the place in the map where the song comes from.

Step 6 Listening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music on the tape to find where the music comes from.

Song 1 二泉映月(folk music)

Song 2 Beat itby Michael Jackson from America (rock music)

Song 2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by John Denver from Europe (American country music)

Step 7 Listening and discussion

Listen to the music several times and then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group members. (1) Which piece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Why? (2) What makes you think this music comes from… (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ngs you have heard? (4) Can you guess what the songs are about?

Step 8 Demonstration

After discussion, Ss choose one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group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Step 9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hree songs on the tape and then fill out the form below.

1

2

3

What would be a good title for the song?

What is the song about?

How does the song make you feel?

Do you like the song?

(1=not at all, 10=very much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song?

Play the tape several times so that Ss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m.

Song 1: Edelweiss

Song 2: I’m right here waiting

Song 3: Love me tender

Step 10 Group-work

When Ss fill out the form above, they discuss each question and then report the result each other.

Step 11 Demonstration

Choose one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group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Step 12 Listening

If time permits, finish the Workbook listening exercises in class. If there is no time left in class, leave them as homework.

Homework:

1.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5.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篇五

Period Six

(Integrating skills)

Step 1 Homework checking

Have the Ss talk about pop music and rock music.

Step 2 Reading

Read the text pop and rock music and complete the outline below:

Comparison

Pop music

Rock music

Why is music important

to the musicians?

Music is their career. They use

Music to become rich and famous.

How are some written?

One person has a strong feeling and

expresses it with music,

and others help build the song.

What are the songs

about?

Most pop songs are simple stories

About love that make people feel

easy and forget about the real

world.

Step 3 Discussion

Compar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Chinese music. Start by completing the chart below, and then write a short essay in which you compare the two styles of mu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vs Modern Chinese music

Comparison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Modern Chinese music

What instruments are used?

When is the music played?

Who writes the songs?

What are the songs about?

Step 4 Writing

In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the four basic skills. Ask the Ss to write an essay entitled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vs Modern Chinese music with Pop vs Rock as a guide.

Step 5 Practice

Allow the Ss enough time to write the essay then show one of the Students’ on the screen. Do some adjustments.

Step 6 Consolidation

Read the passage at Page 148 and finish the form at Page 149.

Homework:

1. Write a comparison essay according to the finished form at Page 149 with the title American music in the past vs today’s American music.

上一篇:水葫芦的治理与研究下一篇:认识整点和半点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