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皮影美术教案

2024-07-02

剪纸皮影美术教案(精选13篇)

1.剪纸皮影美术教案 篇一

设计意图:

在我园年俗表演中,我们邀请了皮影艺人为孩子们来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艺术中,孩子们对皮影戏这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园也为孩子们开设了有关皮影戏的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皮影戏,学习制作皮影并尝试表演。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皮影戏的有关知识,知道表演皮影戏需要用到的一些道具。

2、了解制作皮影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3、激发幼儿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出皮影戏、皮影戏台、三套皮影(小小的早餐,熊出没,十二生肖)、PPT、铁环数个,铁棒数个,木棒数个,皮影卡、灯、故事创编、音乐、材料盘、剪刀数个、活动过程:

一、了解欣赏皮影戏

导入:孩子们好,昨天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们告诉了我几个你们喜欢的故事,有《熊出没》《十二生肖》《猫和老鼠》等等,老师也让你们用塑料板纸画下了故事里面的人物,今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我特别特别喜欢的故事《小小的早餐》,请你们欣赏一下。

幼儿观看,教师表演

引导幼儿说出皮影戏,知道表演皮影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灯影戏”,就是通过我们这个戏台幕布后面的灯光投射出我们这个活动皮影的影像,这种表演形式我们叫他“皮影戏”也叫做“灯影戏”。

师:其实我们这个皮影师我们这出皮影戏里最关键的道具,那皮影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请你们想一想让幼儿探索,尝试说出皮影的制作过程。

师:孩子们,其实我们民间古老传统的皮影制作是用动物的皮质做成的,但是工艺比较繁琐,为了做工方便保存方便,我们现在都是用塑料板纸来制作皮影的。

师:孩子们,我们制作皮影一共分为几步呀?

幼:三步。

师:第一步是绘制皮影,第二步是剪切,第三步是将材料把皮影卡连接在一起。

二、幼儿制作皮影,教师巡回指导

三、表演皮影戏

每组幼儿表演不同的主题。

四、活动延伸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分享给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那我们带着这些皮影给其他小朋友进行表演吧!

2.剪纸皮影美术教案 篇二

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皮影与剪纸便是其中的两种重要组成部分。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的甘肃陇东曾是古代周人先祖的发祥地, 也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和皮影艺术最先兴起的地区之一。据《庆阳县志》记载, “宋时剪纸艺术已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居民除了在逢年过节、婚嫁喜庆节时喜用剪纸美化自己的居室外, 平时还将剪纸用于祈福、消灾等巫术活动。”[1]与剪纸相媲美的皮影也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据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一书中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镌, 后用彩色装皮为之。”[2]以素纸雕镌, 实为剪纸艺术品, 像为平面的, 尚非真正的影戏。其后不断提高改进雕镌技术, 改平面图像为纸人, 继而又改为皮人。此时像为立体的, 其像以线牵引, 可随人之意活泼动转, 这才是真正的影戏。可见最早的影偶来源于剪纸, 陇东皮影也不例外。作为两种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 陇东皮影与陇东剪纸有着许多联系, 两者的艺术表现以动、静两种形式呈现, 但在艺术的造型元素、表现题材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关联, 二者有着相近的艺术处理方法, 但各自又具备不同的艺术特征, 在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艺术形式中, 它们彼此完善着自己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 向人们传达着一种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剪纸与皮影作为我国最为普及和广泛的民间艺术, 植根于人民群众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其造型特点都是以点、线、面为造型手段来表现物象, 并在造型过程中运用雕、镂、刻、剪等手法在纸和皮上以线为主, 点面相辅的形式塑造各种形象, 从而诉说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与国内其他地方剪纸与皮影作品相比较, 陇东剪纸与皮影的地域特色更加显著, 作品大多线条粗犷、构图饱满、形象古拙与原始, 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格。

陇东剪纸在剪制过程中, 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因此, 画面所采用的构图与艺术造型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但必须得符合剪纸所特有的“镂空”“连接”等造型特征, 为了适应这一特殊的制作过程, 当地民间艺人按照形式美的要求和装饰性的线条, 按照画面的要求运用夸张变形、综合、简化、突出, 等手法把复杂的自然形态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将生活在陇东大地上的乡土情怀融入剪纸作品, 使得作品变得充满生命力。其中陇东剪纸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在反映当地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和周边的事物时不受自然形态的限制, 通过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对物象进行提炼、概括, 注入新的生命。如陇东剪纸作品《送子当兵》中把驴剪成了三条腿, 据当地艺人所言, “驴走起路来都是三条腿着地, 这样走得稳, 真实。”又如陇东地区镇原县剪纸大师祁秀梅的外孙女惠富君对侧面老虎剪两只眼睛的解释是:老虎就是长两只眼睛的嘛!”这种把事物变化的瞬息状态转换为本质的表现, 以及多角度、多瞬间的造型处理, 正是作者对客观存在的全方位理解。

皮影与剪纸都是通过“镂空”来表现物象形式的民间艺术, “透”是它们共同的特点。相比之下, 剪纸的物象是静态下呈现的, 是在平面上的呈现的艺术效果。而皮影是要借助白幕即影幕后, 靠灯光投影进行表演, 而观众则坐在白幕前观看, 为了增强皮影戏的观赏性, 各类皮影人物在艺人的幕后操纵下, 在光影中灵活自如的表演, 而舞台上的皮影道具有桌椅案几, 有的是车马亭台, 只需几样便能给观众如临其境的感受。影戏中场景的变换仅仅依靠唱词内容的改变和皮影道具的添减来完成, 这样看似过于简单的舞台空间却丝毫不影响皮影艺术的表现力。陇东皮影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条镂空法来造型, 在人物的造型上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来创作设计, 因此人物的衣着打扮变得夸张幽默、特征明显, 面部表情神韵生动, 诙谐浪漫。再加上皮影在表演是产生的光影效果, 使皮影的艺术形象展现的更加完美。有经验的皮影表演师还通过光线强弱的变化、动静虚实的变化来增加皮影形象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并丰富了皮影造型的表现形式。

作为陇东道情戏的表演载体, 皮影的形象主要是以戏曲化和舞台化为创作前提, 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鬼怪、车马、案几、山石、花草树木及各钟军帐兵器、陈设用具, 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 其表象形式都与皮影人物相协调, 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表演时影戏中的场景要依靠剧本的内容和皮影道具的增减来配合表现, 这样看似过于简单的舞台空间却丝毫不影响题材单一的皮影表现力。

相比较, 陇东剪纸所表现的领域有着更广阔的范围, 从剪纸题材来看, 有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也有爱情故事和戏曲人物;有剪理想中的美妙世界的, 也有表现现实生活的, 这些包罗万象的题材不仅表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 也反映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众多的题材表现中有一类是以古代原始图腾为创作元素的婚俗剪纸, 来反映当地的生育民俗观, 这个类型的剪纸以“抓髻娃娃”的造型为主体。据考证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金文的“天”字, 也就是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是轩辕黄帝的族徽, 不同场合的抓髻娃娃造型各异, 有的头顶双鸡或梳双髻, 有的手举鸟、鸡、兔或虎。这些形态各异的抓髻娃娃, 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保护之神和生育之神在人们的观念中生生不息, 并体现了天地相通、万物有灵的圣神观念及生命繁衍的朴素人生观。可见陇东剪纸自诞生以来就不受功利性的制约,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并伴有神秘的原始色彩, 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汲取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的艺术表现形式。

剪纸与皮影在创作过程中都是运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表现物象特征。但由于创作的目的不同, 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陇东剪纸在创作过程中最善于表现当地民俗的一些场景。再加上剪纸平面化、静态化的限制, 在选取创作形象时要求特征明显, 形象典型。而在皮影创作中, 除了通过自身表现人物特征外, 还

浅谈基层文化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路

——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为例

阮小珈 (石湾镇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与关键。本文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为例, 探讨了基层文化的建设实践和未来发展思路。

关键词:基层文化;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石湾镇街道

“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和文化繁荣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准,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各级政府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让文化领风气之先、时代之先。”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关键, 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 关系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要落实好、解决好基层文化建设问题。本文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为例, 总结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探讨了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石湾街道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

石湾镇街道位于佛山市的中心城区——禅城区的东南部, 面积26.62平方公里, 下辖12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 常住人口约30万人。石湾镇街道是我国最大的不锈钢加工基地和不锈钢制品及材料集散地, 其管辖下的澜石金属交易中心 (原澜石镇) 于200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不锈钢专业镇, 2003年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不锈钢名镇。除此之外, 石湾还素有“南国陶都”之称, 有

要借助光影, 通过表演来呈现完整的皮影艺术形象。因此, 皮影的道具和人物的形象在创作中就相对典型和普遍, 如陇东皮影的人物大多数都有两部分构成, 头部和身子, 身子被当地艺人称为“桩桩”有十多个部件组成, “桩桩”除了个别特定的人物和某些神怪有专用外, 大部分是通用的, 要变换人物形象时, 只要在“桩桩”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部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由此可见, 皮影在创作中头部的形象非常关键, 用人物面部的五官特征来区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角色。这是由皮影独特的表演方式决定的, 也就是说皮影人物展现出来的只有侧面而没有正面。在构思过程中就应该突出人物造型的平面性, 因此, 皮影在创作过程中主要以侧身造型为重, 来增强形象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而陇东的剪纸在创作中却不受时空的限制, 不受自然景观的约束, 而是着重“服从于视觉上的快感能够把不同场合的景物同时巧妙地连接在同一画面中。大胆地进行艺术夸张, 完全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然而然的心性表现。用当地民间艺人的话来讲就是“怎么好看就怎么剪”, “你说像啥就是啥”。这种自由自在创作形式, 反映了当地民众朴素而又理想化的心灵世界。剪纸艺术不适合表现复杂的场面, 因此, 要求艺人在创作过程中一定在传神、简洁上下工夫。根据自己对物象的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实际感受, 随机应变, 边剪边穿创作, 力求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有时偶然的一剪会剪出不期而遇的意外效果, 这种不经意的效果是不加掩饰, 是作者完全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和多年的创作经验积累的结果。正如美术理论家王瑞芸女士说:“一个艺术家不仅是用色彩线条去描摹或表现他眼中的世界, 而且他得亲身去了着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陶文化根基,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陶瓷经济发达、陶瓷文化最齐备的地区之一, 拥有全国知名的陶瓷旅游文化资源和世界知名的陶瓷生产品牌。2005年, 原石湾镇街道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十佳“中国魅力名镇”。

近年来,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岭南文化名城的背景下, 在积极响应佛山市委市政府“智慧佛山, 文化先行”的战略部署下, 石湾镇街道以“十分钟文化圈”为抓手, 大力推行社区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创办文化活动为重点, 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传承创新为基点, 扶持和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1. 以“十分钟文化圈”为抓手, 促进社区文化发展

“十分钟文化圈”是指市民从家里步行10分钟内, 就能找到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早在2009年石湾镇街道就开始着手打造十分钟文化圈, 经过近3年的发展,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 石湾镇街在村、社区内建立、扶持起文化室、私伙局、歌咏队等“十分钟文化圈”各类站点共146个, 拥有文体协会十余个, 拥有一百多支群众文体队伍, 如太极木兰队、腰鼓队、健身操队等。一支支充满活力的群众团队, 其自编自导自演的高质量文艺节目, 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还展示了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真正带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促进了村居群众间的交流和守望相助, 有效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2. 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与完善

除了积极建设“十分钟文化圈”站点, 石湾镇街道大力推进

悟人生, 活出一个自由活泼的生命。到了这份上, 艺术就不再只是一份手艺, 一种本事, 而是生命的一个状态”。看似普通的一把剪刀一张纸, 其实是她们生活的缩影, 心灵的写照。

陇东剪纸和陇东皮影都是在陇东大地上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作为两种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 各自具备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陇东民间艺术土壤中长期交融影响, 共同展示了陇东地区深厚的文化内蕴。

参考文献

[1]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128

[2]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 1989.56

[3]郭沫若.周彝中传统之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5]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6]程金城.中国西部艺术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7]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篡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

3.美术课剪纸教学举隅 篇三

一赏。即欣赏,旨在激趣、导法。剪纸是一种平面艺术,通过剪刀、刻刀来完成。其造型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富于想象,夸张变形,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而且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如福建沿海的闽南一带民间剪纸多刻水产动物,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贵州的民间剪纸大多与苗族的古老信仰有关;陕北安塞的剪纸大刀阔斧、单纯爽快。我们欣赏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应从形象造型的生动性、立意的巧妙性、寓意的深刻性等方面来进行。如,我指导学生欣赏《回娘家》剪纸,抓住了丈夫送妻子回娘家一路有说有笑的情景,着力塑造了丈夫和妻子两个艺术形象,但又有侧重。妻子的头部特别是眼睛、眉毛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处理,表现了俊和秀。对丈夫进行了缩小处理,而且手摇拨浪鼓站在马的后臀上与妻子打趣。这是丈夫和妻子相亲相爱的生活画面,寓意自然、朴实而又美好。如果将欣赏与观察、讨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剪纸的基本纹样,了解剪纸纹样的运用,就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仿。在剪纸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模仿中剪一剪、刻一刻,在体验剪刻快乐的同时,逐步掌握剪纸的构图、剪纸的技法和表现方法,体会剪纸“千刻不断、万剪不乱”的妙处。我首先教他们学习最传统的民间剪纸花样,这些花样表现单纯而简约,内容从花鸟鱼虫、珍禽瑞兽、人物故事到神话典故,无所不包。许多花样往往传承了几代甚至更长时间,是经过无数剪纸高手传作更迭的经典之作。通过系统的临摹,学生能够更充分领略其中的造型和意趣之美,并深刻领会掌握剪纸特有的艺术语汇,对今后的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接着,要适时开始有主体物的花样的训练。这种花样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造型的结合,富于装饰性,简洁、大方。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进一步理解画面的构成。一幅作品的诞生,往往是想象、组织协调能力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过程。因此,这种练习并不单纯是一种技巧性的训练,而是融入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联想想象。这样的作品虽然还显稚嫩,但毕竟是学生剪纸创作的第一步,剪纸画面中概念化、程式化的东西会随着学生深入生活和不断实践而逐步消失。

三改。从技法来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利用剪去的空白和留下的部分来造型。因此,要求线线相连,整体不断开。它的构图宜单纯,造型宜概括,形体特点要敢于夸张。教师可设计剪纸活页,给学生提供不完整、不生动的剪纸作品,留下“空白”的创作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引导学生通过添加、组合、改画等方法完善剪纸表现内容,使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课堂上,可挂出狗、牛等动物不同侧面的图片,让学生从观察中选取最美的姿态,然后描绘出来。接下来做取舍练习,要求学生对这一形象进行多种造型表现,以主观的态度加以省略概括,只保留动物的大体轮廓,将次要的、繁杂的部分做合理的过滤、舍弃,对主要特征部分则要求大胆夸张,使肥的更肥,瘦的更瘦。这样一加一减,突破了原形的局限,就能构成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新形象。

四创。创新是美术的灵魂。在进行创作教学时,首先应指导学生加强积累生活素材,从自己最熟悉的器物、动物、人物开始。例如杯子、书包、爸爸、妈妈或踢球、跳牛皮筋、踢毽子、画画等,也可以把自己的幻想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要让他们知道其实剪纸创作并不难,只要有选择地将客观物象纳入自己的意念秩序之中,再运用平面、简括、夸张、添加、拼连、套嵌、装饰等多种造型表现方法,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了。

在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的红纸外,还有身边可用的食品包装袋、报纸、腊光纸、包花纸、宣纸、挂历纸、各种材质的布、皮革、树叶等,只要能想到、搜集到的都可以用。在技法运用上,除了剪纸传统中的阴刻、阳刻外,还可以手撕,从而产生长短、刚柔的多种绒毛感。在表现形式上,要力求多样化,如制作单色剪纸、套色剪纸、衬色剪纸。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做简单的染色剪纸,让剪纸的表现语言更丰富,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从而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应根据设计的需要,指导学生将剪、刻、撕三种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而且在创作中收获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对剪纸浓烈持久的喜好。有的同学将作品贴到家里的窗上,美化生活;有的同学用剪纸作书签,非常别致;有的同学用剪纸装饰笔筒;有的同学给自己的姐姐剪喜花……学生们把剪纸的魅力散发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五评。主要是指随堂教学结束时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绘画表现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及学习兴趣、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评价美术作品可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小组自评,再互评,最后教师点评。也可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展览评价,建构成立体、综合、全面的评价系统。例如,学生建立美术成长记录袋存放美术作品,记录作品时间、作品评价卡、探究报告、反思记录等。同时,教师要以真诚、尊重、关怀的态度、促进激励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沐浴成功阳光的同时增强自信,体验到艺术创作的快乐。

4.剪纸皮影美术教案 篇四

湘版)

第11

皮影

共2时

第2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看皮影戏、欣赏皮影作品,了解皮影作品,了解皮影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皮影人物造型的方法,用线画一幅有特点的皮影人物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

重点:皮影的相关知识及人物造型特征。

难点:如何表现出传统皮影

教法学法

观察欣赏、讲解示范、制作表现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感受皮影艺术

通过欣赏皮影作品了解皮影的艺术特征。

二、传统皮影的造型特征、人物造型平面化:皮影和剪纸一样不能塑造三维立体空间的造型。

2、人物造型艺术化:皮影形象处理不用太写实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体现了能动性,它被公认为是电影的先祖。

4、人物造型戏曲化:传统皮影和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物造型戏曲特征明显。

三、传统皮影的制作方法、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

2、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3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刻。镂刻的技法很多,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双面着色。

4、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还要上一层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四、自创皮影、设计形象草稿,在卡纸上画出各局部的外轮廓,所有线条变双线。

2、镂刻以后双面着色。

3、粘透明胶带作保护层。

4、各部用线连缀起来并装上支撑杆以控制皮影。

五、皮影的操作

六、皮影的表演

学生欣赏皮影作品,了解皮影艺术。

利用现代皮影造型等图像加强学生对以上特征的理解。

学习制作方法。

听讲、领会。

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尝试练习,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5.剪纸皮影美术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会运用对折剪和雕刻的方法,结合浸染和点染制作皮影人物剪纸。

2、感受传统皮影艺术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对折剪和雕刻的方法,结合浸染和点染制作皮影人物剪纸。

教学难点:雕刻细致结构。

教学过程:

一、赏析感受

1、课件播放一段皮影录像。

播放《指鹿为马》片段,请大家说一说这段动画片的人物造型和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

2、皮影戏也叫影子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的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中华民族创作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

板书课题——皮影

二、观察分析

1、说说这些皮影戏和动画片留给你的不同印象。

2、探究皮影的造型特征和图案特征。

造型特征:造型平面化、艺术化、卡通画、戏剧化。(1)为什么皮影人物都用侧面像? 便于戏曲人物之间的语言动作交流等。(2)皮影身上有哪些传统图案、线条?

观察、交流回答:有牡丹、龙祥云等图案,有直线、折线、波浪线等

3、课件出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皮影作品,了解其特点:皮影采用线条镂空法来进行形象刻画。色彩运用一般以红、黄、青、绿、黑为主。

4、我国著名几个皮影戏产地:河北皮影、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山东皮影、北京皮影等。

5、皮影的地区分布特点,欣赏各地皮影人物。

陕西皮影:纤巧秀丽,色彩鲜艳。

北京皮影:脸谱戏剧化,富有京味文化。

四川皮影:简约纯朴 现代皮影:人物更真实。

6、皮影的制作材料及方法: 制皮 描样 镂刻 着色 熨平

上油 订缀

7、皮影的玩法 请学生给皮影人物摆造型 提问:通过你的观察,告诉大家皮影人物为什么能动? 两个学生给皮影人物摆一个造型。告诉大家,皮影人物是靠身

上的关节活动的。表演皮影情景剧《猪八戒背媳妇》

8、皮影的延伸与拓展

皮影戏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因为演出的内容丰富,老人小孩都喜欢看。可是随着电视、电影的出现,人们的欣赏习惯改变了,皮影艺术慢慢被人们遗忘了。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着制作、表演皮影了。为了让大家关心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俏夕阳”老年舞蹈队的奶奶们就 编了一段皮影舞蹈,我们大家来看看。(播放皮影舞蹈《俏夕阳》。)我们也学学她们,一起跳跳皮影舞蹈吧!通过各组同学对皮影的研究及资料准备我们是不是也想画一画皮影呢?

三、自主探究

1、出示皮影人物,引导学生探究。

2、局部演示,尝试练习。

⑴课件出示一些图形纹样,学生尝试用对折的方法剪出。

⑵欣赏皮影人物头像发现不同之处,教师示范阴刻阳刻的不同方法。

3、探讨制作步骤

小组讨论皮影制作步骤。

课件分解制作步骤:勾画外轮廓,镂刻折剪人物细节,上色。

三、创造表现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参照步骤图制作一幅民间皮影人物形象图,并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

6.美术教案设计---剪纸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年级学生虽然会熟练使用剪刀,但是对于剪纸的点、线、面相连的表现方法,依然难以适应。因此,剪纸教学,要将繁复的内容分解后再逐一学习,本课是剪纸的第一课时,主要教会学生体会简单的剪、刻技法,培养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欣赏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一般常识。

2、操作领域:学习剪纸的简单剪刻技法,锻炼动手能力。

3、情感领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剪纸图案的特点和用途,运用折、剪、刻等技法进行形象的表现,技法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教学难点:在剪刻时要注意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

2、教师讲解剪纸的基本特点,让学生获得初步印象。

(二)尝试练习。

1、利用实物展示台,向学生讲解如何折叠纸张、剪刻作品。

2、点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三)讲解技法。

利用课件,再详细介绍剪纸的艺术特质。讲解阴剪、阳剪;单色、套色等相关知识。学生互相讨论喜欢怎样的剪纸作品。

(四)自由创作。

提出明确的创作要求,课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播放轻快的儿童乐曲,调动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做个别指导。

(五)展示点评。

选择优秀剪纸习作张贴于彩色卡纸上,做成作品展示板,以后张贴于校园艺术橱窗里去。

(六)课后拓展。

7.浅谈哈尼卡剪纸带入小学美术课堂 篇七

【关键词】音乐教学     积极参与      音乐素质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它是土生土长的,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气息,是达斡尔族小姑娘玩“过家家”游戏的纸娃娃,体现了童年的情趣,也反映了古老的达斡尔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冲击,传统的达斡尔族哈尼卡早已无人问津,电视、电脑、各种高档玩具早已取代了它,哈尼卡面临失传的境地,但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把哈尼卡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将其保留在达斡尔族博物馆中。我身为达斡尔民族的一员,并从事教师职业,应当把传统的哈尼卡带入我们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孩子们认识哈尼卡,喜欢哈尼卡,鼓励孩子们争当哈尼卡传承人,为推广和传承哈尼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民族艺术中的璀璨奇葩,更是弘扬地方达斡尔族民族文化、振奋地方达斡尔族民族精神的极好教育资源,把哈尼卡带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但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家乡文化艺术的热爱,发掘和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哈尼卡玩具

“哈尼卡”是纸做的小纸人,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娃娃。达斡尔族小姑娘每人都有几个到几十个哈尼卡。几个小伙伴们在炕上摆出各自的哈尼卡,组成一个家庭老小几口人或十几人。

哈尼卡分为两部分,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厘米高。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卡头形,头形剪出后,把它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各色彩纸卷起做成圆锥形,把贴有剪纸头形的小细棍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简易的哈尼卡便成形了。小孩子们大多数只剪出简易的哈尼卡便能玩游戏了。

大人们的剪法就不同了,头饰部分:哈尼卡女式头饰可以剪出凤凰型的、小燕子型、鹿角型的等等,男士可剪出各种礼帽型。身体部分:圆锥形身体上配上达斡尔族长袍。根据男女老幼剪出不同的哈尼卡服饰,有的剪制出坎肩、马褂,有的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等。小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往往互相会炫耀谁的哈尼卡最漂亮。

二、哈尼卡剪纸的意义

剪哈尼卡,可以提高手脑协作能力,使学生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才能剪出物象。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得到了发展。学生画画可以边画边想,而剪纸必须事先想好,根据自己头脑中感知过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加工,在想象创造新的事物。

三、让哈尼卡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儿童,想让他们接受哈尼卡剪纸这一地方民族艺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小学生对形象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一些美术作品还是有很强的兴趣的,而达斡尔族民间的哈尼卡剪纸艺术作品正是具有这些优势。于是,我把我的哈尼卡作品带进美术的课堂,展示给学生欣赏,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哈尼卡剪纸艺术,我还当场剪给学生看,他们看到我像变戏法一样剪出各种哈尼卡头饰,高兴極了,这些哈尼卡作品引来了孩子们关注的目光,原来用纸能剪出这么多漂亮的哈尼卡啊!

四、学习哈尼卡剪纸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选择较为简单的哈尼卡,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发现哈尼卡剪纸的奥秘,在剪头饰时,首先看我怎样折纸,怎样拿剪刀,从哪里开始剪;剪出对称的花朵、鹿角、蝴蝶、小鸟时,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习情绪高涨,也学着折、剪。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方法。当学生打开自己的作品时,一种喜悦与成功的感觉油然而生,展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奇画面,这种惊奇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再去实践。这时,我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实践与再创作的同时适当增加难度。例如,头饰上的小鸟图形上添加些较难的图案与花纹,增加作品的美感。在剪服饰时,体现达斡尔族的服装特色,长袍、立领、旁开襟,在领口、袖口、大襟、下摆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等。同时对学生讲解古老的达斡尔族是生活在大深林中的,因此哈尼卡的头饰、服饰花样多数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离不开花、草、树木,离不开鱼、鸟、兽等。将学生当中做得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们欣赏他们的哈尼卡作品。在大家的惊讶羡慕中顺势引导:“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漂亮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方法,剪出了自己的哈尼卡,体验了成功的愉悦感,如此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了,并自觉采取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哈尼卡剪纸创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哈尼卡剪纸活动不仅仅只是剪纸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审美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不再是单一的模仿,而会有自己的思考,如装饰哈尼卡的衣服时,剪出的花纹各式各样……这是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使创作有了保证,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促进。哈尼卡剪纸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在于它具有可塑性,具有魔术般的变化。这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玩纸”的感觉。儿童的天性使“玩纸”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六、争做哈尼卡的传承人

8.中学美术教案:剪纸艺术 篇八

授课班级:高中二年级 课业类别: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剪纸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审美心理、丰富的表现内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白剪纸朴素的美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美化生活,而且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剪纸的样式、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及表现内容 教学难点:剪纸的方法、要求。

教具准备:彩色纸、剪刀、范例剪纸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的剪纸艺术。写出课题:第五课:剪纸艺术 讲授新课: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剪纸贴于鬓角作为装饰的风尚。这些作品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一、认识民间剪纸艺术

1、剪纸艺术的流派

我国幅员辽阔,常言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剪纸艺术亦如此,虽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但希望圆满顺利及吉祥的心理是相同的。

(1):北方剪纸:粗放朴拙,天真浑厚;陕西的安塞、山西的浮山、河北的蔚县等地区

(2):南方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广东的佛山和潮汕地区。

2、剪纸的样式:窗花、墙花、门花、喜花、炕围花、寿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

3、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 形式:折纸剪、随意剪 纹样有:

(1)阴刻: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线,在背景色块面中展现线条的方法。北方剪纸多用。(以块面为主)(展示作品实例)

(2)阳刻:刻去空白的面,留下线条或稀疏的块面,以保留各种变化的线条。南方剪纸多用。(以线条为主)(展示作品实例)

(3)阴阳兼刻: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了阴刻和阳刻两种方法。(展示作品实例)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内容及作品欣赏(讲出作品的内容、含义)

1、祈得吉祥

2、消灾避祸

3、获得丰收

4、美好祝愿

5、神话传说人物

6、文学作品人物

7、生肖剪纸

8、标志

三、剪纸方法

1、将设计的纹样画在彩纸背后,文字要反写。

2、剪刻由内向外、由小到大,最后剪外轮廓。

3、剪的过程中要做到“线线相通,物物相连”,注意“千剪不落,万剪不断”的剪纸特点。教师示范剪纸。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本节课讲授了剪纸艺术的流派、样式、形式、表现内容,欣赏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剪纸艺术,讲解并示范了剪纸方法。重点讲解了剪纸的样式、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及表现内容,并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欣赏。讲解并示范了剪纸的方法。

9.剪纸皮影美术教案 篇九

晶莹的雪花 课型

手工剪纸 教学目的 1学会剪雪花

2欣赏雪后的美景,领悟冬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特魅力。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用做游戏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姓名、特长,来消除相互之间的紧张感,激发兴趣。二导入

谈话鼓励表扬导入 三授课

1观看课件欣赏雪后美景(课件)2观察晶莹的雪花(课件)3讨论观察结果

(1)雪花是什么样子的?(2)雪花有几个瓣组成?(3)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4)想不想动手剪一朵雪花呢? 4教授剪雪花

10.传统剪纸在美术课堂中的现代传承 篇十

[关键词]剪纸 课程资源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63

剪纸从记录人类劳动的场面到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的易操作性成为寻常人家最喜爱的装饰艺术之一。国家不应该忽视传统剪纸艺术,如若不然,我们忽视的不仅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本身的传承,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质的综合提升。将这门传统艺术演绎成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这是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经过近几年来对剪纸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笔者对此有了以下认识。

一、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关注儿童视角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在“2+1项目”艺术技能标准的设置中列出了“民间美术类”,在民间美术类所规定的七项内容中,剪纸也包含其中。民间美术对儿童来说是非常可贵的校本课程资源,而具有乡土气息的江苏南通剪纸艺术对南通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的特点,是美术教学中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较为便利的课程资源。南通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美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开始重视南通剪纸这一民间工艺美术资源,挖掘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文化经典个案,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发展南通剪纸地方美术的内涵。

课题的应用将南通剪纸的文化资源转化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将南通剪纸的课程资源效率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传承传统剪纸原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更要让其富有儿童视角,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传统剪纸的精美,要让儿童懂得欣赏。现代剪纸的趣味性,也要让儿童去体验、探索。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童趣童味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以其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极其生动的形象。从开始准备剪纸到一张剪纸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了解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

对剪纸教学,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剪纸,包括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剪纸的特点、种类,剪刀的使用。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剪纸知识、基本技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剪纸的课堂教学主张以技法为基础,以地方童谣为创新的依托,力求让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剪纸技法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充满童趣童味的艺术作品,并将创新意识延伸到生活中。

三、在剪纸作品评价中改变单一的褒贬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美术学习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在剪纸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绝不是单一的剪纸技法,而应该是多个维度美术学习能力的表现。现今,美术课堂教学从单一技法传授逐渐转变为综合美术能力的呈现,所以在评价模式上也从衡量学生的单纯技法学习水平慢慢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江苏省南通市教学改革“十二字方针”提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剪纸教学课堂自然少不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小伙伴们的见解,正确面对小伙伴之间的评价。课堂上可以评出“最佳合作伙伴”,这样一来更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四、在校本课程应用中提炼教学策略

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堂应用,将剪纸技艺的传授化难为简,从南通剪纸的地方特色基本元素入手,将南通剪纸的形式、内容、规律一一呈现,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课堂实践的角度尝试在中小学美术课中进行剪纸教学;让学生找到剪纸的元素符号、制作方法、构图模式,由眼中有物到心中有物,再发展从眼中有物到剪物成形,便于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与实施,通过剪刀表现生活中的事与物,多维度地发展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更好地进行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教育。传统剪纸校本课程的完整构建与完善,需要更多美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付出辛劳,对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剪纸内涵进行更为深入浅出的教与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传统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剪纸艺术的课堂里,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视角,允许他们质疑与解惑;我们应该亲近儿童的心理,引导他们探索与发现;我们应该创设充满童趣的创作氛围,指导他们实践与创造;我们应该提供多元的舞台,鼓励他们自评与互评,让他们在剪纸艺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学会表现,学会创造,用儿童的纯与真体味中华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

11.剪纸教案 篇十一

一课时

任课教师:张春梅

年级:高二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知识点与第一册的图案有相通之处,学习时可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剪纸。知道剪纸的特点。方法与过程:学习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

情感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剪纸的快乐,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 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体验用剪纸形式表现自我情感的乐趣,发展个性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 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教学难点】

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教学准备】

教具:PPT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l、出示几幅剪纸作品。提问:这是几幅什么艺术作品? 学生回答:剪纸。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有注意到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剪纸,了解剪纸艺术。(板书课题)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 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三、讲授新知识

1、请学生欣赏课本剪纸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剪纸的题材种类。(教师板书)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观察一下这些剪纸作品,这些剪纸图案大都以什么为题材的?

剪纸的内容(题材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花鸟虫鱼、人物、自然景观、吉祥图案、传说、神话等。

小结: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2、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

问: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知不知道剪纸大都用于哪些地方啊? 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教师板书)

3、教师将剪纸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都运用了那些方法?剪、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教师指图,用启发性的手势、语言提问:两幅图都是剪纸,但却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知道是为什么吗? 表现形式:阴刻、阳刻、点色、套色、分色、衬色。

阴刻剪纸,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点色剪纸:也称“染色剪纸”,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代表。它先用白色生宣纸作阴刻剪纸,然后将桃红、青莲、黄、绿、大红、黑等染料加酒调和,再用毛笔蘸色垂直点染,这样颜色只向下渗而不扩散,一种色干透再点另一种色。其特点是明艳富丽,装饰感强。

套色(shǎi)剪纸:有整体套色和局部套色两类。整体套色的制法是:以阳刻剪纸为主稿,多用黑纸和金纸,刻好后,将其正面分别扣合在所需各种色纸的背面,用铅笔把需要套色的形状勾画下来,然后分别剪好,再把剪出的各种色纸按要求部位,正面向下,准确地套粘在主稿背面。亦可将所套的色纸与主稿轮廓少许错开一些位置,则别有一种情趣。颜色须注意搭配关系和主调。局部套色只须在某个局部进行,颜色要求少而精,在画面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色剪纸:在一幅画面中,不同物体用不同颜色的纸张表现。剪纸每一部分不相连,可重叠可交叉,可分离。

衬色剪纸:也称“套色剪纸”,将黑色的阳刻剪纸根据各部分的色彩特征在底部衬以不同的色纸。如花衬红纸,叶衬绿纸。方法是将剪纸反扣于所需色纸的背面,用细铅笔轻轻勾出需要套色部位的形状,然后剪下色纸,色纸轮廓需要稍大一点,以便于粘贴在剪纸背面相应的部位。用此法既可整体衬色,富丽堂皇;也可局部衬色,画龙点睛。

5、教师展示图,问:这两幅图的构成形式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纹样的构成形式:对称、均衡。在黑板上画个剪纸的大概步骤图

6、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窗花、服装等。

四、课堂总结

1、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五、板书

民间艺术――剪纸

一、艺术特点:单纯、明快、简朴、朴实、富装饰性。

二、题材:花鸟虫鱼、人物、自然景观、吉祥图案、传说、神话。

三、制作方法:剪、刻。

四、表现形式:阴刻、阳刻、点色、套色、分色、衬色。

五、造型手法:简化、夸张、添加。

12.小班剪纸教案 篇十二

(一)目标:

1.能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荷包蛋圆圆的蛋黄,巩固剪圆的技能。

2.在“撒”葱花的过程中体验剪纸的乐趣。

(二)准备:剪刀,PPT,浆糊,记号笔,黄色小正方形、绿色长条形彩纸 ,16K白纸,展板画上一个大大的盘子

(三)过程:

1.香香的荷包蛋

——师放荷包蛋PPT,问:这是什么?你吃过荷包蛋吗?味道怎么样?在家谁会做荷包蛋?今天我们用剪刀来做荷包蛋,你们想来试试吗?

——引导幼儿观察荷包蛋的颜色、形状。师:荷包蛋里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荷包蛋的外面是什么颜色?形状象什么?

2.葱花荷包蛋

——师引导幼儿看葱花荷包蛋图片,问:你觉得用哪些颜色的纸来做荷包蛋比较合适?(白色、黄色、绿色)

——这三种颜色的纸分别做荷包蛋的什么?(白色做蛋白,黄色做蛋黄,绿色做葱花)

——师:荷包蛋要下油锅喽!先做蛋白:让幼儿用记号笔在白纸上尽量大地画一个圆(随意、不规则的圆),用剪刀沿线剪下。再做蛋黄:黄色正方形的纸对边折,用爬山坡的方法剪出半圆,展开后贴到蛋白中间。

——撒葱花:荷包蛋在油里面快煎好了,如果撒一点葱花在上面那会更香,我们在荷包蛋上再抹点油(浆糊),尽量在荷包蛋上把“油”抹均匀,然后用绿色的纸剪出一点一点的葱花撒在荷包蛋上,香香的荷包蛋煎好喽!

——幼儿动手做荷包蛋,教师巡视指导能力差的孩子。

3.美味荷包蛋

——将幼儿做好的荷包蛋“盛”到大盘子里。

13.剪纸皮影美术教案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传承与创新

在教育事业的推动下,我国小学美术教学有了较大进步,农村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尤其给农村学生的美术学习带来了较大便利。剪纸教学集结了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剪纸教学中许多内容都与社会脱轨,给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带来较大影响。许多教师又没有较好地转变教学观念,致使剪纸教学中出现较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剪纸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现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剪纸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已久的经典艺术,集结了多种艺术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韵味,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学生在剪纸操作中获得一定的乐趣,并渴望融入剪纸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剪纸水平,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自身的教学任务以及相应教学目标进行操作,没有认识到剪纸艺术教学的深层含义以及目的,忽视了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致使学生在剪纸学习中只学习到一些剪纸技巧和剪纸方法,没有较好领悟到学习剪纸艺术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剪纸艺术的传承以及创新出现较多问题,对我国现代文化的进步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剪纸艺术进行传承和创新时,教师必须对学生实际心理特征及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向学生讲解剪纸艺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与意义,以及对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剪纸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如下:

1.营造良好的剪纸教学氛围

剪纸艺术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学生的动手兴趣不足,将难以主动进行剪纸操作,因此,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剪纸教学氛围,以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剪纸艺术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让学生在剪纸操作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剪纸水平。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趣味,从而产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够根据相应素材进行剪纸操作。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剪出各种样式,并进行自我创新。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剪纸练习,从而更好地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培养学生剪纸艺术创新能力

学生剪纸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具有较长的周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多举办一些剪纸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剪纸活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多种素材,应用适宜的层次法教学方式,让学生由简到难进行剪纸操作。例如,在进行生日贺卡设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图案开始,之后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3.提高学生剪纸艺术传承意识

剪纸艺术的传承具有漫长周期,教师需将传承意识渗透进剪纸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剪纸艺术传承意识,并能在实践中落实,以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剪纸文化,并通过一些趣味性元素呈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将剪纸艺术进行传承,从而更好地实现剪纸教学目的。

剪纸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所以,在小学美术中进行剪纸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剪纸艺术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剪纸教学内容都难以符合现代美术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必须对剪纸艺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剪纸教学质量,以更好地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海棠.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文学教育:中,2012(2):61.

上一篇:关于暴虎冯河的成语典故简短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游戏优秀教案《摆小棒》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