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需要学习什么(共10篇)
1.软件开发需要学习什么 篇一
学广告设计需要什么软件
学广告设计要学PS、AI、CDR等。平面广告设计就业形势一直都是不错的:大型的专业广告公司挖掘高端设计师,中小型广告公司选择中等水平设计师,各大中小企业都需1、2位甚至更多中等或中低水平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就像每个企业少不了会计人员一样少不了平面广告设计师。可以从事广告公司、企划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行业、企业宣传策划部门及其他需求平面广告设计师领域的相关平面广告设计工作。
武汉IT新时空学员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分享
平面广告设计学习内容
1、设计师美术基础强化课
素描:通过此阶段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了解光和影的概念,及构图、比例、虚实、明暗等关系,提高学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色彩:通过此教学提高学生的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色彩感知能力,及对色彩的基本认识,提高用色彩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平面构成:旨在使学习熟悉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通过学习形式美法则,提高其艺术处理能力,增强平面作品装饰性。
色彩构成:通过色彩知识的学习,使学习了解色彩色相、明度、纯度,提高学生的视觉传达能力,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空间混合概念,能够进行一般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2、平面广告设计软件课
Photoshop 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十大主流功能:图像润饰和修补;图层、蒙板和通道的使用技巧;文字和路径功能的使用;滤镜特效制作技巧;动作功能的使用等。
CorelDRAW 通过学习其强大而全面的功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矢量插图、公司标志、宣传彩页、产品包装等效果的制作技巧。
Illustrator 学习矢量图形绘制。有效提高产品包装、企业LOGO及CI设计中的工作效率,为更好地展示优秀创意提供最佳表现方式。
InDesign 功能强大的专业排版设计软件。运用排版设计的基本法则、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掌握出版物、书籍、宣传彩页、报纸杂志等专业排版制作的方法。包括页面设置和排版、高级文字控制、图文混排、表格制作、主页与文档管理等。平面广告设计自学的方法:
方法:
一、复制:(帮你老师的能力复制下来,老师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的思维,一种创作方式,学校与社会都是学校,不同的只是一个是在大墙院内的,一个是开放式的,我喜欢后者,只要你好学,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校,当然有机会在学院深造也好事,我没上过大学,特梦想大学,)
二、模仿:(这个时候,你可以加进自己的想法,就是嫁接,把书上的或你另处看到的元素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与自己的想法进行融合)
三、创新:(创新是最让人兴奋的,也是最难的了,真正的创新是难上加难,一般都是引发性的思维创新,)
再就是:
一:多看:多看别人的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我认为欣赏能力非常的重要,如果欣赏好不坏都不分,那可想,好作品也就做不出了
二:多想:想!是心智中的创作训练,这可以帮自己让思维更好的进入热身状态,三:多做:实践出真理嘛,做了就不再是空想,做了就变成现实,最终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做着,坚持着,你就一定成功了。
以上内容由武汉IT新时空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2.软件开发需要学习什么 篇二
渴望来自于数百年上千年闭关锁国导致的创新缺失, 中国近代受到的各种压迫而丧失的财富与尊严, 还有近30年中国市场化带来的启蒙和反思。
矛盾来自于大家对创新方法路径认知的不足, 中国创新水平和先进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以及对挥之不去的创新投机的不满。
创新水平、实际距离、尊严与力量三方能绘出创新的中国图腾吗?创新能作为一种信仰, 物化成灵丹妙药解救中国的创新困境吗?
每每提到创新的遗憾, 都会触及有责任感的国人痛处。看一看全球对于Google和苹果旷日持久而又盲人摸象般的推崇, 大概与千百年前人们对自然力量的迷信相去不远。诚然, 科学研究早已将自然界“祛魅”, 但人们的“信仰”本能依然在人类社会内部继续制造着所谓的“大众幻象”。
当创新风头正劲, 在主流人群中成为口头禅的时候, 尽管我们也收获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 却并未进入暴发式的收获季节, 下一个“苹果”依然遥遥……如果只是怀着敬畏围着创造力、设计天赋这类不可言喻的词汇兜圈子, 就永远不能直达创新的本源。
爱迪生是家喻户晓的发明家, 乔布斯是耳熟能详的企业家, 但他们共同具备的才能是将创新体系化:不拘泥于一个发明或一个洞见, 而是营造一个系统解决问题, 提供新价值的工作方式。
外界大多只记住了爱迪生在数百次实验后发明了灯泡, 却忽略了他如何精细构建了一整套商业模式:除了可持续使用的灯泡, 他还发明了并联电路、地下导体网络、保险丝、绝缘体、插座、开关, 以及改进了发电机, 并自发地将此体系架构起来。这诚然是技术天赋和商业嗅觉的难得结合, 但它并非不可被学习。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 尽管最后的产物有赖于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
3.发展海洋经济:中国需要学习什么 篇三
从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看,中国仍然处在海洋经济产业链的中低端,属于这个领域的追赶者。为了践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首要的任务就是认识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厘清中国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向领先者学习哪些经验。
全球海洋经济的重要特征
世界经济发展到21世纪,其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带来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逐渐显现,陆域资源的枯竭和发展空间的萎缩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未来。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从外太空转向海洋,海洋成为人类争夺资源与发展空间的最重要的战场,海洋经济开始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
海洋经济的概念已提出了30余年。最初的海洋经济概念局限在生态和资源领域,随着海洋经济地位的提升,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跃进,海洋经济的定义也不断得到扩展和完善。
目前普遍认可的海洋经济概念分为狭义海洋经济、广义海洋经济和泛义海洋经济等三个层次。狭义海洋经济是指以开发利用资源、海洋水体和海洋空间而形成的经济;广义海洋经济是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条件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的制造业等;泛义海洋经济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包括海岛经济和沿海经济。
整体而言,全球海洋经济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公共性、复合性与开放性。海洋水体具有流动性、连续性和贯通性,海岸带、海区和大陆架连为一体,不可分割,这就决定了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只能归属国家和公众,海洋资源是典型的公共资源。同时,海洋不同水层存在不同的资源,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开发,海洋经济具有复合性特征;而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边界的不确定又决定了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
高度的政治化与国际性。世界各国海洋意识普遍增强,世界海洋权益争端日趋加剧。在不断加剧的竞争中,现代全球海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其整体状态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体相似。在目前的全球海洋经济格局中,美国一枝独秀,在诸多海洋经济指标中占据领先地位;英国、挪威、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等是第二集团,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前三国甚至在很多层面甚至优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等国在某个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高风险性。与陆域经济相比,海洋经济具有更显著的高风险特征。自然灾害是海洋经济面临的巨大风险;海洋经济的政治安全风险高;海盗活动始终构成安全风险;海洋经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海洋经济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风险。
资本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特征。海洋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多变,这就决定了海洋经济对技术的要求比陆域经济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海洋经济的技术密集性特征更强,海洋高新技术在现代海洋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各国在以海洋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海洋高新技术上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
成为现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现代海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产值大等特点,成为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到国民经济体系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成为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已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513万人。海洋经济整体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四方面优势
一是中国海洋实体经济规模迅速扩张。随着东西方海洋行业实体经济的此消彼长,二者的总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集装箱港口竞争力从1994年之后明显提升,目前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集装箱港口大型化的主体。2013年,深圳、广州、香港;上海、宁波;天津、青岛这三大城市体系集装箱吞吐量占当年世界前25位集装箱港口吞吐量逾45%。而伦敦等已经无法承载海洋实体经济,其2013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甚至没有排入当年世界前20强。
二是中国海洋经济的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科技发达程度决定了各国在世界海洋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决定了各国在全球海洋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多年持续高额的海洋科技投入,使得中国在海洋油气开发、海洋工程、生物医药、深海开发等海洋科技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海洋科技创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是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国家海洋局则在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经济调控体系等方面做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夯实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基础。
四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全球海洋经济中心明显向亚洲转移。全球海洋经济中心的兴衰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息息相关。20世纪末期,全球经济中心逐渐呈现向亚洲等新兴地区和国家转移的趋势,这为亚洲地区成为海洋经济新的中心创造了历史机遇。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世界新的航运中心、造船业中心。
其次,欧美经济体对海事企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对海洋产业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标准更加严格,其对海洋产业的风险权重较高,计提的资本金也是按照全球最严格的标准执行。在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船舶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欧洲对海洋经济的严格监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这对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机遇。
nlc202309041313
再次,传统的欧美银行业并没有足够重视亚洲客户。金融危机后,为了保证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欧美很多从事海运金融的银行收缩了亚洲业务。这为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及金融服务提供了重大契机。
仍处在产业链低端
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的重大支柱,但整体而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处在产业链低端,未来改进完善空间巨大。
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是自上而下的,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中国的产业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多是遵循自上而下的格局,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而产业自身则处在政策讨论中的弱势地位。甚至因为部分产业是国有企业主导的,国有企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者,因此产业政策框架是一个“组织式”的。同时,产业运作方式多有行政色彩,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没有一个国际海洋服务中心。尽管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一,港口国际集装箱居全球第一,但航运主导且运输主要是由国内企业驱动,并没有成为一个国际中转站和服务中心。上海港货物的国际中转比例只有约10%,而新加坡是60%,其他国际航运中心最低水平也有40%。能否为其他国家提供转运服务是该港口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国际化中心将引领产业积聚与发展。
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初步。海洋服务业是为海洋经济提供保障服务的产业。从大类别上讲,它可以分为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技术服务和海洋社会服务等三个门类。高端海洋服务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等特点。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是非常初步的,在法律、金融、保险、咨询、设计等领域仍然较为落后。
知识产权保护等软件建设不足。中国目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而海事工程等设计工作需要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让伦敦、奥斯陆等地的知名设计公司无意来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其他软件建设,比如法律、经商环境、人才、生活环境等,也都是重要的软件基础。
风险管理机制缺乏。中国海洋经济及海洋金融整体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处置仍然不完善。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是非常专业性且国际化的,其融资需求规模巨大、资金占用时间长、投入周期长,如果没有完备的风险处置机制,将无法有效应对海洋产业的景气循环周期。比如,对未来现金流的估算是非常困难的,而融资成本又是多变的,即使在景气较好的海洋工程领域也可能因为技术问题引发金融方面的风险。从行业的风险看,需要关注融资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运营风险等。
中国应该向海洋经济强国学习什么
在全球海洋经济版图上,美国整体实力最强,但其海洋经济发展更多是其经济第一强国的体现,而新加坡、挪威、英国等经济体的海洋经济发展则独具特色,在特定领域甚至超越美国。他们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呢?
发展模式选择:新加坡
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中国最应该学习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模式。
海洋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具基础性的前提。新加坡采取的是“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方式,是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相融合的典型模式。政府在促进海洋经济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促进开发性资金利用、促进官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一定意义上,新加坡的成功在于政府的支持。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促进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最有效模式。由于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仅靠市场,部分新兴领域会缺乏基础的发展促进机制;仅靠政府,部分新兴领域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支撑体系。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市场的有效需求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缺少的二元条件。特别对于追赶者,政府与市场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或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好方式。从其他经济体的海洋经济发展看,暂时没有其他方式比政府与市场的融合模式更加有效。
新加坡政府在主导海洋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世闻名。从目前看,政府在制度层面的推动已经使得新加坡在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的发展方面占据了优势,毫无争议地成为亚洲地区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的中心。
产业发展布局:挪威
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中国最应该学习的对象是挪威。“统筹规划+找准定位+重点布局”的产业发展战略,使得挪威成为全球海洋经济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附加值最高和竞争力极强的海洋经济强国。
挪威的海洋产业集聚由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组成,而且其产业集聚具有完备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实现了海洋经济产业完全聚集的国家,从而确保挪威成为了全球海洋产业集聚最为先进的国家。挪威海洋企业之所以能长期牢牢占据全球海洋产业的制高点和前沿领域,与挪威政府的海洋战略指引和战略定位密不可分。
挪威在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在于形成了海洋产业的社会化,是历史固化型、知识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的结合。挪威政府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在符合透明度原则和国际规则的条件下,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加强对研发的支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积极促进海洋经济再定位与新发展,确立了油气、海工、设计和国际合作等优势领域。
在具体布局上,挪威的海洋经济实行重点布局的策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油气开发、海洋工程、船东和船舶经理人、保险、融资、设计、交易所、船级社等领域。
海洋高端服务业:
英国
从海洋经济来看,英国的实体经济虽已衰落,但是伦敦海洋经济的服务业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从航运业和航运物流业看,英国伦敦并不是国际海运中心;但从航运服务业看,伦敦是世界上最强的国际海事金融中心。2012年伦敦为全球提供了近40%的船舶经纪服务,而纽约和新加坡则仅为14%和7%。伦敦的船东保赔协会为全球提供了62%的海事保险业务。伦敦商业银行为全球提供了400亿美元的船舶融资,约占全球份额的10%。
伦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法律和金融、政府和海事行业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上。一是英国有丰富的海事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海洋法律体系,伦敦海事仲裁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2012年间,伦敦海事仲裁协会裁决了全球650件海事纠纷案例,香港仅裁决了136件案例,纽约仅裁决了100件案例,伦敦的优势非常明显。二是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更是全球海洋金融中心,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问题处置系统。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城市,伦敦有利于航运公司就近使用由世界一流金融业者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伦敦作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资金在这里聚集、配置,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产业集聚,金融与服务的可得性及完备性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伦敦致力于在海洋金融领域形成一个完备有效的问题处置体系。三是伦敦海洋经济与金融产业具有强有力的行业协会支持。伦敦海事促进署拥有120多家机构会员,基本囊括了伦敦从事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的主要机构。伦敦海事促进署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nlc202309041313
市场化运作机制:挪威
市场化运作是挪威优势得以发挥的基础,而市场化改革恰是中国需要深化的重要领域。比如在出口信贷方面,挪威遵循的是经合组织(OECD)规则,使得其政策在OECD及全球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虽然OECD规则可能不尽完美,但毕竟是一种国际化的规则,更容易获得肯定,因为这种规则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在与OECD沟通中,可能认为自己不是OECD国家而不需要遵守其规则,但市场化的精神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挪威市场化运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了全球化和竞争性框架条件。政府的目标是支持海洋产业的全球市场化运作,以防范补贴和税收竞争,改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经商环境。采取的措施包括:促进海洋产业竞争性和海洋产业部门条件的可预测性;保持和改善海员的净工资系统;强化挪威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挂方便旗的国家的地位;制定一部新的海事劳工法律。
二是加强了市场准入、双边合作和市场推广。挪威政府通过世贸组织协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船舶协定和与其他重点海洋国家的合作,积极寻求国际市场准入、竞争和可预测性的框架条件。
寻找重点突破口:新加坡
如果说英国、挪威等成为海洋强国具有特定的历史机缘,那新加坡成为海洋强国则与政府的产业规划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紧密相关。新加坡作为追赶者,通过确定重点突破领域,全力提升重点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从而确立了其在全球海洋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新加坡结合内外需求、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作为传统的港口和英国的老海军基地,新加坡首先发展贸易和航运;其次借助附近国家的油气资源和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油气产业及设备;再次顺应海洋开发的大趋势,积极发展海洋工程。同时,新加坡融合国际金融中心多项功能,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形成较为健全的海洋金融子行业。针对目前周边国家的竞争,新加坡还将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或将挑战挪威。
新加坡认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于新兴领域,海洋经济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新兴产业。新加坡吸取香港的经验教训,认为海洋经济不能只着眼于维护传统优势产业,必须着眼于新兴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往往可作为战略性产业。新加坡是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方面的典范,在新兴海洋经济门类中不断走向前列,其海洋工程、海洋油气、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海洋经济课题组成员,该课题组成员何帆、卢瑾、王永中、肖立晟、冯维江、李远芳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需要些什么 篇四
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受国家版权局委托,负责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移备案、变更/补充登记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质押合同登记。
1、软件著作权登记的作用
依据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是软件著作权有效或登记申请文件所述事实的初步证明。
依据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家将对已经登记的软件予以重点保护,并享受有关税收、知识产权、投融资、产业技术、出口、人才吸引等若干的优惠政策。
国家版权局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我国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将加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鼓励软件著作权登记。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收费项目和标准
一、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费:250元/件次。该项费用只限于程序及其一种文档的登记,如申请登记多种文档,每增加一种文档,增收80元。
二、软件权利转移备案:转让或许可:300元/件次;继承:200元/件次
三、软件著作权续展费:550元/件次
四、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件权利转移备案证书和软件著作权续展证书费各为50元/件。
五、变更或补充登记费:150元/件次
六、异议请求费:150元/件次
七、复审请求费:150元/件次
八、软件源程序封存保管费:100页内120元,超过100页的,每增加一页增收2元。
九、请求延期处理费:第一次100元/件次;第二次200元/件次。
十、查询费:
(一)计算机信息库查询费:
1、题录库查询:检索登记库中某类软件目录。
最近五年信息:每题100元,超过100条,每条加收0.30元;追溯查询(五年前):每题150元,超过100条,每条加收0.50元。
2、文摘库查询:查询某个软件的简介文摘。
最近五年信息:每题20元,超过3页,每条加收0.50元;
追溯查询(五年前):每题30元,超过3页,每条加收0.50元。
3、著作权概况查询:查询某个软件著作权情况。
最近五年信息:每题200元,超过3页,每条加收0.50元;
追溯查询(五年前):每题250元,超过3页,每条加收0.50元。
(二)纸介质查询费
对指定登记的档案进行查询,每件收费2元。如需复印加收复印费。
软件著作权登记
软件著作权登记的作用请仔细阅读《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计算机软件著作
权登记办法》
必须提交的文件包括: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表(表格--1份,A4纸)
(注意:申请表中④软件开发者情况一栏,单位职工职务开发软件此栏应填单位名称,⑦栏选择填写)
2、软件说明书(表格--1份,A4纸)
3、申请者身份证明(任选一项)
(1)法人单位证明(表格--1份,A4纸)
同时选择性提交以下文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1份,A4纸)事业法人:事业法人代码证书复印件(1份,A4纸)民间组织:当地民政机关或主管部门批文复印件(1份,A4纸)
台湾:营业执照复印件公证书(1份,A4纸)
香港:营业执照复印印件公证书(1份,A4纸)
外国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认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所在国大使馆)(1份,A4纸)
(2)个人申请者----身份证影印件
以及同时选择性提交以下文件:
有工作单位:非职务软件开发证明(1份,A4纸)
无工作单位:非职务软件开发保证书(1份,A4纸)
(3)非法人单位证明(表格--1份,A4纸)
4、源程序--1份,A4纸,正面
按前、中、后各连续20页,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第60页为模块结束页,每页不少于50行(结束页除外)。在页的左侧留出装订线,右上角打印或标注页号1~60。(不需装订)
5、文档--1份,A4纸,正面
(如:用户手册、操作手册、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任选一种)
按前、中、后各连续20页,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第60页为模块结束页,每页不少于30行(结束页除外)。在页的左侧留出装订线,右上角打印或标注页号1~60。(不需装订)
(若希望多提交文档,每多提交一种文档需提交增加文档费80.00元)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权利保证书(表格--1份,A4纸)
7、酌情提交以下申请文件
(1)软件鉴别材料例外交存申请书
需要对源程序或文档进行保密处理时提交此申请,并在填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表”时,请在第⑦栏选择一项,同时提交例外交存申请费320.00元
(2)申请登记软件为原创软件的版本说明
在高版本(1.0以上)软件作为原创软件申请登记或版本号有特殊定义时填写此表。(1.0版无需填写)
(3)证明文件:若申请者存在以下情况,需提交以下文件。
合作开发--合作开发合同书或合作开发协议书(1份,A4纸)
如:个人与个人合作、单位与个人合作、单位与单位合作。
委托开发--委托开发协议书(1份,A4纸)
如:个人委托个人、单位委托个人、单位委托单位。
下达任务开发--任务书(1份,A4纸)
如:国家863科技开发项目
8、注意事项:
a.一个软件申请费为250.00元,证书费50.00元;b.购买申请资料费用为70.00元(含邮费)
5.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篇五
大班额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老师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伹如今合作学习似乎又变了味:每节课都用,过一会用一次,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主体充分参与。然而,只要教师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只是表面热闹,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一部分学生说的做的都与教师要求的无关,并无扎扎实实的功效。那么,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別是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合作。合作前要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作好合作的准备。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富于挑战性,单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借助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实行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如何交流,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评价别人的优点、缺点;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心态参与交流讨论。教师还要对各小组开展交流的发言顺序作出合理的安排。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合作学习不等同于狭隘的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学生在课下与人(伙伴、老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获,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应该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如果不经过有序、有方法的讨论训练,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久而久之,更危险的是可能养成学生浮躁的学习心境,形成低效率的学习习惯,根本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无法体验获取真知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倡导。
6.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法? 篇六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中国书法历来讲求“词翰双美”,从书法里我们可以寻求到“书意”与“诗意”的完美契合,可以洞见国人内心的观点与文化内涵,即便放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书法本身所具备的节奏气韵、技道两全等文化精神也能使之保持自己独立的纯正艺术之美,并最大限度地将“意蕴”升华为“书意”与“诗意”。但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书法都是如此具有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按图索骥式的模仿或刻意的扭曲变形式创新也不时充斥书坛,他们往往不求实践验证,片面理解古人文辞或以流行概念解析书法,这种不管是保守抑或是冒进的作品严重阻碍了书法的文化进程,书法文化根基渐被削弱,书法艺术再被误读。
这样的书法,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
自艺术市场进入商品化以来,书法从陌生化向大众化迈进,与此同时,作为精英文化的书法如何与大众相融合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书法审美体制是否需要改变,书法认知系统是否需要与时俱进,这些都是进入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先从书法的本质说起。书法创作本身形成的章法、造势等构成形式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区分的本质所在,这样的独特性使之无法在艺术界找到相应的参照规范,因此对于其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判断,都不能套用其它程式化的规范。除此之外,一切艺术标准的建立也均具有相对性,无论对于何种价值的判断都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性,我们只能从中选取较为客观公正且具可把握性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因此考量书法的文化尺度,首先应该从民族及历史的高度出发,将书法置入民族文化资源的范畴来认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其次,不仅要将目光放于书法的发展史中,更应该立足当下,结合现实的文化生存状态,寻找到利于书法在当代泛滥无边的“创新体”中生存且发展下去的方法,使书法本身所具备的表现“书意”与“诗意”的特性得以完整保存的同时,寻求到与时俱进的最佳创作手法。
7.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就策划什么 篇七
【关键词】《“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编辑;策划;手记
【作者单位】刘敬文,人民出版社。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是笔者2015年策划的图书,该书先后获得一系列奖项,销售量超过15万册,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书出版以来,陪伴着笔者一起成长,在这里笔者谈谈时政类图书的一些出版体会,以期与同行分享切磋。
一、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就策划什么
有人认为:“在整个图书利润总额中,选题策划的利润贡献率一般在50%左右,有时甚至高于5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选题策划对出版来说有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选题,再出色的编辑和校对,再出色的营销,都难以将一个糟糕的选题做成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图书。那么,对于时政类图书来说,我们应该策划些什么样的选题呢?在具体的工作中,笔者认为,时政类图书首先要关注时代的需要。
孙中山曾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势,有一个时代的需要。这个时代大势,既是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趋向,当然也是社会的发展动向。这是图书出版的背景。图书出版,尤其是时政类图书的出版,毫无疑问,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同频共振。作为一位出版人,首先要认清这个时代,方能谋定而后动,策划出为广大读者所认可的优秀作品。“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国际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正如《“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开篇第一句话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中国崛起关键阶段通过什么伟大倡议以确立国际话语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人类文明有何担当?‘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提出,就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切实回答。”这就是当前中国的大势。策划这样的图书,是时代所需,社会所需,国家所需。同时,笔者发现,国内的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对“一带一路”讨论比较热烈,观点纷至沓来,然而出版行业却比较冷清,尤其是缺少面向广大读者的普及类图书。很显然,这是一个市场的空白,是出版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当然,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谋定而后动,笔者立刻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对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背景、过程等有了系统的认识。这为笔者策划相关图书奠定了基础。
二、选对作者很重要
毫无疑问,对于一本图书来说,作者很重要。没有作者提供稿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出版社自主策划的选题来说,选一位合适的作者尤为重要。作者是否合适,一是看其是否对该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二是看其是否有较好的文笔。前者保证文章写作的专业性,不至于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价值可言;后者保证写出来的东西具有可读性,不至于读者读不懂,读不进去。具体到《“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的策划而言,笔者很庆幸,能和王义桅教授合作。王义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领域的权威专家,且有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的经历,对中国的政策和世界的形势有很好的认知。笔者之前便和王教授认识,对他的学术素养是了解的。此外,王教授文笔很好,善于在文中讲故事,化深奥为通俗,让普通读者也能读明白,读得进去。当时,让笔者犹豫的是,不知道王教授是否对“一带一路”有专门研究。于是,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发表的几篇谈论“一带一路”的文章,发现他写得很专业。事后也证明,《“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书稿专业程度及语言风格,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编辑要参与书稿框架的设计
编辑与作者如何就书稿内容的框架进行互动,对书稿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笔者从这几年做编辑的经验得知,很多专家学者写作,考虑得较多的是该书的专业性,比如观点是否有所创新和突破,而对于读者的需求和阅读能力考虑的比较少,自然也不太考虑图书是否有市场等问题。实际上,书的框架决定了作者要写作的大方向。编辑要想让图书在市场上受读者欢迎,必须要与作者一起设计图书的框架,善于与作者沟通,并从出版的角度提出真知灼见。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专,对某一学科有深入研究,而且要博,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在与作者构思框架的时候不至于畏首畏尾,提出的意见才能有见地。
回忆起《“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图书的策划过程,当时是王义桅教授来到人民出版社,而笔者当时仅仅是要策划一本“一带一路”的图书,对于具体怎么写,写什么,思路并不清晰。笔者问王教授打算写“一带一路”哪一方面。他说,当前国内谈“一带一路”机遇的比较多,谈风险的少,为此我们可以详细深入地介绍“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为政府、企业等开展“一带一路”工作提供参考。笔者特别佩服他对“一带一路”研究之专业、深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内研究存在的缺憾和读者关心的问题。任何一个战略的实施,都面临风險问题。但仅仅写风险并不太合适,读者也关心机遇。要是将“机遇”与“挑战(风险)”都写进去,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更加客观理性,社会更容易接受。于是,笔者把这个想法跟王老师讲了,他也深表赞同。于是,便有了《“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书名和基本框架。该书的第一部分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谈“一带一路”机遇,第三部分谈“一带一路”的挑战,第四部分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全书18万字,一气呵成,读者看后可以对“一带一路”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控制出版进度
时政类图书,与其他类图书的不同点,就在于时效性强。某一个主题的图书,首先出版的往往占尽先机,出版社支持,媒体关注,读者关注,销售量自然能保证。“一带一路”这个主题,是典型的时政类图书,时效性强。
nlc202309090454
1.编辑要与作者商量好交稿时间
作者不交稿,图书编辑等环节便不能继续下去,出版社只能干着急。笔者当时和王义桅教授商量的是,一个月见书稿,一个月内出版,争取成为国内第一本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的著作。为了完成书稿,王义桅教授加班加点,利用一切时间,甚至在飞机上都在写。这让笔者非常感动。最后,王教授如约交出了稿件。
值得说明的是,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公布,王教授又根据文件内容对书稿及时进行了修改,保证了书稿的质量及出版进度。这说明,时政类图书与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编辑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文件等的出台或变化,及时将相关变化体现在图书之中,才能避免图书一出版便过时的尴尬。
2.编辑要统筹兼顾、加快进度
作者交稿后,出版社要掌握好出版进度。首先,编辑要尽快地、高质量地完成书稿内容的一审工作。笔者在编辑《“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过程中的想法是,好的稿子到了自己的手上,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对得住作者、对得住书稿。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为下一环节留出更多时间。其次,要统筹协调好复审、终审、校对、封面设计等工作。笔者很感激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及编辑室主任张振明,因为他们不但对于封面设计、书名等提出了宝贵的指导建议,还协调我们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同事加班加点,保证了图书出版的快速、高效。可以说,没有人民出版社领导及同事的支持,也就没有该书的出版及当前广泛的社会影响。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本好书的出版,作者很重要,出版社内部的支持与协调工作同样重要。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出版后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不请自来进行报道,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该书系国内首本从国际关系角度通俗解读“一带一路”的著作。在察哈尔学会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有的读者自愿从上海赶过来参加;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的发布会上,原本能坐100人的礼堂,挤进了150多人,后面站了好几排,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有的学者针对该书的创新性,评价王义桅教授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有的记者跟笔者反映:这书出版正逢其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刚公布,你们就出版了这么优秀的著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愿意为这本书做报道。
五、图书装帧设计要注意细节
好的封面往往能够吸引读者,并在书店众多品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而不太好的封面容易让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在书店里也容易泯然众人。所以,编辑要提高对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有些编辑认为,书籍设计是图书设计师的工作和职责,与编辑无关。编辑只需要坐等其成,将书稿电子版交给设计师后就可不管不问。实际上,图书设计师手头通常有很多书要设计,若要求他对所有的书稿都通读以了解内容,并不现实。为了帮助设计师掌握一本书的内涵和精要,编辑就要主动作为,与设计师多谈些书稿的内容,甚至为其出谋划策。《“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封面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商队在沙漠中行进,背景是黄色,喻示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半部分是蓝色,海水的颜色,喻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该书第一次印刷上市后,部分读者觉得封面过于学术化,不太活泼,我们重印时又设计了个浅蓝色的腰封,腰封上放有该书的获奖信息,这样既达到宣传的效果,又让封面更加活泼,吸人眼球。在封面设计的过程中,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设计师多沟通,并广泛听取同事、讀者的意见,不断完善,决不可一意孤行,主观臆断。
六、利用一切渠道做好图书的发行与宣传
俗话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就有30多万种,更不用提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上更加繁杂的信息。因此,图书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没有宣传,读者连有这本书都不知道,当然不会去购买。作为编辑,要有宣传意识。书一出版便万事大吉,被动等待读者来发现的想法,早已经过时。《“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出版后,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打两场新书发布会
该书举办的两场新书发布会第一场是人民出版社与察哈尔学会合办的,第二场是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办的。两场发布会都邀请了众多专家及媒体人士,每场效果都很好,座无虚席,提问踊跃,思维碰撞出火花。
2.撰写书评
王义桅教授邀请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党组书记叶小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为该书撰写书评。他们的书评有一定的权威性,发表在《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举办读书会
在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的支持下,我们举办了两场读书会,让读者和王义桅教授面对面交流。王义桅教授学识渊博、口才极好,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
“互联网+”时代,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方式是图书宣传的重要方式。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渠道,选取精彩内容进行发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将图书的获奖信息及时传递给读者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先后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度好书、中国出版协会2015年中国30本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2015中国好书”等多个重要奖项。该书还入选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被全国众多地方省市党委理论中心列为学习用书。图书获奖后,我们都在书的腰封上体现出来,并与当当、京东等网店沟通,将获奖信息列入图书的简介之中。
6.作者主动自发宣传该书
对于图书的宣传,出版社的工作很重要,但没有作者的配合,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作者主动自发的宣传,有时候操作远比出版社更容易,影响更大。王义桅教授在图书出版后,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在讲座、会议、访谈中宣传该书。比如在举办“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时,王教授和举办方沟通,允许人民出版社到会场入口处展书。这种活动,让图书与目标读者直接面对面,减少了中间环节,既销售了图书,又达到了宣传效果。
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图书的出版其实也是这样,作者、编辑、校对、宣传、发行、读者等各自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才有一本书的成功。编辑就是要在这众多角色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让图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8.软件开发需要学习什么 篇八
1、思维条理性差
很多学生学习物理有太多的想当然了,没有经过严密的分享和判断就直接凭借自己的第一直觉来进行判断,这是很不应该的,比如说,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等等都是看似有理其实全都错误的概念,所以学习物理要有理有据,不要太想当然了。
2、 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物理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食物或者现象都与物理有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学习物理也可以从生活中出发,把我们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想结合,这样既是在复习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增进我们对物理的兴趣,还有提高学习物理的趣味性。
3、 锻炼逻辑思维
9.学习《说课最需要什么》心得体会 篇九
学习《说课最需要什么》心得体会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已越来越引起老师、学校和教研部门的重视,已成为衡量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和造就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认真学习我认识到良好的说课,能使教师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集为一体,它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以下是我对说课前和说课时的点滴体会。我认为说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充分准备是说课成功的起点,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说课准备充分,才能提高说课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说课前应做好知识准备、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心理准备等。要想说好课首先明确说课要说什么,主要包括说教学目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
10.软件开发需要学习什么 篇十
管理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经验,是经验的跨地、跨时的反复证明。学术主流的看法是,经验证明主要靠定量研究(尽管也允许少量的定性研究,而且是实证主义框架内的定性研究),定量方法也就是主流圈子里接受的那些工具(库恩的观点),不需要争论,看那些课题,看那些文章就一清二楚,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兴趣去关注。
对于组织管理,我比较相信个体的经验,我不太相信这世上会有“普遍意义”的组织管理知识(但我高度地信赖常识,而常识往往是地域性的),就如同我不太相信“人生道路”只有唯一的正道。所以我也对直觉感兴趣,对洞察很在意,对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后的顿悟很着迷(尽管是非常局部的知识)。仔细想想,自己这一拨人,没机会扛枪过江,没赶上上山下乡,对世界的了解,多半是间接经验、书本经验。起初脑子空空的,填了不少“舶来”的概念、原理,在大学里前前后后待了近22年,在小公司、“大”公司做兼职也就6、7年。大学的管理,我深有感触,小公司的管理,我有些体会,“大”公司的管理,经验让我怀疑战略不那么管用,并且发现领导与高管间的“关系网络”举足轻重。
因此,我的体会是:除非有足够长的时间介入一个组织,除非有愿望去不断反思自己、观察他人,除非有好奇心拿那些“经典”的理论去检讨自己的组织、组织中的人,包括你自己,不然,似乎很难说我们明白了组织管理,明白了管理,明白了其中最重要的“变量”——人。(很抱歉,这是我百分之百不合时宜的“方法论”立场,很庆幸,世界上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数越来越多。)
分享即快乐,我不图自己能螳臂挡车,只期望有些许的共鸣,有哪怕是一丁点儿对实践者的启发性(这是我对管理学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
最不需要之No.1:统一全员的思想
拜托,思想最好不要被统一,因为统一思想的假设很幼稚,也就是说想法跟做法应该一致,问题是怎么会呢,有必要吗,凭什么啊;或者就是另一种解释,叫作野蛮,连脑子里面的东西也想管,过分。结果就是逼着别人拿嘴巴当想法,所以催生出越来越多不敢/不愿把想法讲出来的人。长此以往,认知失调了,行为失衡了,要么是抑郁症,自残,要么是狂躁症,伤人!
最需要之No.1:(尽量)统一行动
能(尽量)统一行动就好,行动是比较可见的,或者说比较容易用结果来衡量。告诉别人你需要在什么时间、地
点,需要什么作为、什么创意(新),需要多少,然后,开出你的条件,同时允许别人比较,最后说好了,大家签个协议,把义务和回报都写进去。再复杂点,就是要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当然,对于搞创意的人,统一行动也很变态,因为其中的假设连幼稚都不配,简直就是愚蠢!创意(新)天生就是要颠覆那些陈规陋习的,你整天却让他/她“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惟马首是瞻”,末了,竞争来了,压力来了,危机来了,又埋怨人家没脑子,拿不出办法,怪谁?
最不需要之No.2:被垄断的权力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没有权力,权力说到底,就是十字路口,不知道前后左右的时候,有一个声音斩钉截铁地说,笨人向左,我们往右。时间越紧迫,情绪越紧张,那声音的效力越大。战场上军令如山倒,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那关乎人命。但在一般组织中,如果只“允许”少数人发号施令,那就很幼稚,因为垄断权力的假设是,“权力”所选择的路径,每一次都应该最好,或至少是次好、不坏。这个几乎不用争论,我们早知道,即使见过100万只白天鹅,也不能说,天鹅都是白的。而在组织中会有哪种权力,能拥有建立在100万次“正确方向”的经验积累上的呢?做梦!想想看,那些曾经伟大的企业家和高明的战略制定者们,有几个在今天的经济衰退(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吧)面前,依旧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
最需要之No.2:权力的边界与制衡
大多数组织里并非都是生死攸关的事,你要适当约束权力的范围,即使是把权力已经让渡给了“规则”,也不要让权力或规则之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以致无孔不入,要让人有些自主性,不然还会是人的活法吗?特别是,在十字路口,到底是向左还是往右,甚至是向上还是往下,别忘了多听听其他的声音,只要别人的说法有理有据,搞不好还就是“站那儿不动”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要给其他的声音以正当性、合法性,最好就是一种制度安排,由权力确定约束权力自己的规则。尽管“权力”往往可以委托给“一小撮儿人”。
最不需要之No.3:自以为是的领导
领导不等于权力,但领导跟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权力的影响常常有,但领导却未必。说白了,为了过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选择方向,但没有哪个组织天天站在十字路口,月月等着选择方向。我们一般把领导理解为权力的化身,最开始应该是出于“信赖”,毕竟人家带着我们过了几回路口,而且应该是大路口,挺顺。再往后,如果还有大路口,接着“信赖”,慢慢发现不那么灵了,或不灵了,开始“动摇”、“怀疑”,最后,挣扎一番后“抛弃”,有行动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说了半天,领导必须要意识到,没有那么多路口,不需要你总是激扬文字;何况过新路口的经验你可能根本没有,就别总在指点江山。
可现实是,曾经值得信赖的大领导可能太辛苦了,所以就在大家的仰慕和拥戴当中生出一堆“小领导”,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小小领导”——异化了,符号化了。可没那么多路口怎么办,人总要干事吗?很不幸,情势渐渐演变成了遍地都是“本可以不过”的“路口”,最糟糕的结果是:大大小小的领导成为了组织的麻烦,而且往往是最大的麻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领导就等于麻烦+制造麻烦。
最需要的No.3:自知之明的领导
关于领导,可能是真起作用的,也可能是作用不大的,甚至没什么用处,纯粹摆设的,我们都可以接受,只拜托领导的声音和身影有张有弛、能进能退。在我们迷失的时候,领导是明灯;在我们辛苦的时候,领导是鼓励;在我们失意的时候,领导是安慰。就这么多,刚刚好。
一个“经验说明”
分析完了,提供一点儿经验观察,是自己最熟悉的组织。或许没有普遍性,因为我没有观测100万只白天鹅的时间、精力,关键是本钱。但我碰巧去过澳洲。我的初步判断是,世上的天鹅,我看到有两种,白的,黑的,仅此而已。虽然是个人经验,但应该有典型性,也就是说天鹅再珍贵,也就是种鸟、一种体型较大的鸟,不用观察,即使难免不会看到一只灰天鹅,可天鹅永远也长不出虎皮,生不出熊胆。
想想中国的大学,那个方向明确吗?就算不明确有共识了吗?即使没有共识目标总有吧?你总得培养一批批人才而不是蠢才吧!那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呢?能力强吧,有想法吧,还得有个人样吧。那什么样的环境是让人有“能力”、有“想法”、有“人样”的必要条件(我可不太相信什么充分条件)?先不去说那敏感的“自由”,多样性总要吧,不会是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教案、统一考试吧?尤其是管理这样的学科!
那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大学老师都是些什么人呢?高低胖瘦,男女老少的我不细说,读书人吧?读书干吗?不就是“该”比别人多知道些道理,多明些事理,或是多点儿办法,能解决问题吗?什么是道理,什么是事理,什么是办法,如何解决问题?你总钻进故纸堆里行吗?你不直面现实行吗?你不允许探索行吗?直面现实不讲真话行吗?探索不试验、不犯错行吗?
对照上面的“最需要/最不需要”,思想能不能统一,在大学里谁都清楚;权力的边界和制衡,几乎天天在吵,在改革。一个切身的体会是,校园里大大小小的领导太多了;让人上上下下跑楼梯(站电梯),签字、盖章的事太多了;收这个资料,填那个表格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我没有多的要求,对于一个还顾及面子,想当个合格大学老师的人,只想真诚地呼吁:比起那些不接触学生、不怎么上课,或只上某几门课的大大小小的领导们,你们凭什么笃定那些小路口、小小路口该怎么过呢!拜托了,还是研究研究“办大学”那些大路口该怎么过,把“教学生”这些小路口的过法留给我们这些普通老师、教员群众们自己去琢磨吧。
【软件开发需要学习什么】推荐阅读:
软件开发部软件开发工程师毕业实习报告11-24
软件开发流程心得06-27
软件开发面试问题08-10
软件开发技术合同10-27
软件开发合同简易11-21
员工软件开发保密协议07-01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07-14
软件开发个人简介08-08
软件开发公司实习心得10-19
软件开发长期外包协议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