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2024-09-23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精选5篇)

1.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篇一

《水浒传》里的忠义世界 卷首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历来倍受大家的欢迎和推崇,许多师生都在共读《水浒传》,本期湿地阅读推出的是龚静娟老师的《水浒传》共读材料。

读水浒

悟忠义

抒真情

文/龚静娟

金圣叹曰:“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之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之右者。”“大河向东流,星星参北斗。豪侠仗义情,除暴安良好。”读《水浒》,悟忠义,抒真情。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书写心中的水浒情。【读水浒】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 《水浒传》名字的由来,便是出自《诗经 大雅 緜》中的一句。《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起义为题材,叙述了起义的发生、过程和结局。这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这是一本充满生动、活力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十分感人,情节耐人寻味。它塑造了许许多多伟大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做事光明磊落、敢做敢当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潘菲)

《水浒传》中梁山108位英雄好汉,从最初的敢于起义反抗腐败、无能的朝廷到抵抗外族侵略,最后朝廷招了安,他们为了忠义拼命扫平四方势力,这些好汉在忠于国家中终是战死、被俘、生离、死别„„这是一部有尊严,不断奋斗,成功与失败、忠义的史诗。无形中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张舒愉)师评:

潘菲和张舒愉从《水浒传》名字的由来、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思想内容等方面来介绍《水浒传》,让我们从宏观上对水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话忠义】

作者的爱憎熔铸在人物身上,情节引人入胜,跌宕起伏,令我,令读者完全身临其境。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可乱世出英雄,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在梁山起义了。一次又一次的艰苦战斗,为的不仅仅是“忠义”二字,更是为了人民。因为朝廷昏暗迂腐,官官相护,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生活艰苦。好汉们实在是无法忍受,决定为天下百姓讨回公道。他们明白这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可他们为了兄弟,为了百姓,愿意赴汤蹈火,即使起义的路上再多困难,他们也会披荆斩棘,保护他人。书中的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都令我印象深刻,急公好义的宋江,足智多谋的吴用,豪迈爽朗的鲁智深,武艺高强的林冲„„他们用行为让我明白了何为“忠”,何为“义”。他们对祖国忠心,同时还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可这样忠心耿耿的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出人意料。在百经沙场之后,他们死的死,散的散,如同一场悲剧,结局时惨淡收幕。即使他们屡立战功,却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腐败之人逍遥法外。北宋末年的腐败成就了他们,却也给予了他们毁灭。在我看到吴用、花荣随宋江自杀时,眼中不禁蓄满了泪水。他们将满腔的热血洒向战场,可收获的却又是什么?我为他们的结局而叹惜。(张舒愉)

“义”包含了太多的东西,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都是为了一个“义”字,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也是为了一个“义”字。我想:“义,在生活中太重要了,朋友需要友‘义’,亲人需要情‘义’,社会需要正义,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吧,为他人打开一扇窗吧,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林思文)宋江为人仗义,对陆谦——他自幼的同窗,没有怀疑,可陆谦却算计他,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与人串通好,害得他误闯白虎堂,落了个罪名,发配到沧州牢城。还有鲁智深,在路上遇见有人被欺负了,行侠仗义,虽然引祸上身,仍乐于此,不亏是个明事理的人。(许凯诗)

师评:《水浒传》虽然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但它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义”字来表现它的主题。书中描写的“义”主要有三种:忠义、聚义、侠义。张舒愉和许凯诗分别从忠义和侠义向我们介绍了她们喜欢的英雄人物。【抒真情】

花和尚”鲁智深,为人嫉恶如仇,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在潘家楼时,他得知金家女子被镇关西欺负,他就送银两给金氏父女,让他们逃走,之后三拳打死镇关西,为民除害。读到这,我不禁为鲁智深的真情性而鼓掌,为镇关西的霸道而咬牙切齿。武松,刚正不阿,敢作敢当,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为哥哥武大报仇,杀死了风流淫荡的潘金莲,之后他将潘金莲的人头拿给西门庆,西门庆想逃,却被武松摔下楼,最后被武松取了人头,武松也到衙门自首了。武松,他的敢作敢当,刚正不阿让我敬佩,使我赞叹:他直面自己的过失,一人做事一人当,他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品质教会我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不逃避,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林思文)

师评:真侠义,真性情,是水浒英雄人物的真实写照。林思文喜欢的鲁智深和武松都是真性情的典范,他们重情、重义,他们“路见不平时,该出手就出手”,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做。

附读后感:

雾里探水浒

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初三(8)班

蒙娜路莎

雾里探花花正盛,日光熹微亦青春。夜阑人静雨丝润,浅谈雾中水浒情。

—题记 时光荏苒,儿时的我并不钟情于江湖英雄的侠肝义肠,若不是那日信手翻开《水浒传》,水浒情如云似雾般在我的心中弥漫开来„„

【兄弟情】

隔着迷幻的云雾,我看到贯穿整部《水浒传》的感情线索——英雄好汉的兄弟情:水浒中的兄弟情深,莫过于鲁智深之于林冲。某天林冲陪娘子去庙里烧香还愿,恰好看见鲁智深当众耍功夫,相见恨晚的两人长谈阔论、把酒言欢起来。林冲一时忽略了娘子,给了高衙内可乘之机,祸端自此始;鲁智深怕林冲被衙役陷害,一路护送其至沧州,沧州到后,又立马赶回东京,照顾林冲妻子,无奈因喝酒误事,林冲全家遭高衙内所害。其后,鲁智深再未沾酒,先前施耐庵写其倒拔杨柳,大闹寺院把鲁智深写得何等嗜酒成性,可见,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为林冲上刀山下火海,完全是因为彼此间的情义。读《水浒传》,让我体会到了深厚的兄弟情。

【夫妻情】

透过迷雾的缝隙,我发现除了兄弟情之外的夫妻情谊,在全书的大背景下显得愈发珍贵:张青自那日见到“眉似翠羽,齿若含贝”的孙二娘便渐生了情愫,在来而不善的和尚与孙二娘及其父斗武比试之时,救下了这对处于危机的父女。最后两人结成金娈之好,更成了《水浒传》中的一段佳话。虽说这段夫妻情却因张青在征方腊歙州一役的战死划上了句号,可最令我敬佩的是孙二娘和张青一样,有着一身的义气,为了拜把子兄弟武松,他们夫妇二人能舍弃自己的家业,上了梁山。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对夫妻能够拥有如此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呢?读《水浒传》,也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夫妻情。

【作者情】

拨开缭绕的云雾,映入我眼帘的是作者施耐庵在书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感情:不满——蔡京父子代表着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在皇帝的宠信下肆意妄为。即使在偃武崇文的宋朝,作者也借钦宗之手处死了这一对奸臣父子,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腐败制度及佞臣昏君的愤恨不满;希望——宋江等好汉的行为在某一程度上也代表着作者本人的心境,《水浒传》的最后结局是一百零八位好汉接受了招安,表达了作者虽对当局抱有不满,但仍希望皇帝和臣子们能够积极改革内政,造福人民。即使全书充满了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作者从小受到的儒家教育的熏陶也使他有着一定的思想局限。读《水浒传》,更让我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文章,读懂作者真正的感情。

白驹过隙,如今的我已在这本宣扬大男子主义和反抗精神的《水浒传》中悟出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拨云见日,我看到了一种别样的“水浒情”。

雾里花谢花零落,掩卷沉思情醉卧。窗外洬洬几时休?水浒情义心中留。

——后记

师评:蒙娜路莎从“兄弟情”“夫妻情”“作者情”三个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水浒英雄们的真性情!她的诗作“雾里探花花正盛,日光熹微亦青春。夜阑人静雨丝润,浅谈雾中水浒情。”“雾里花谢花零落,掩卷沉思情醉卧。窗外洬洬几时休?水浒情义心中留。”更是让我自叹不如。

2.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篇二

一、兄弟情深恩怨分明

武松是《水浒传》中最具传奇色彩和魅力的人物, 其侠义精神大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武松来自市民社会, 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城市低层市民圈子里。城市平民家庭赋予武松一个超越平常人、甚至众多英雄的长处, 那就是对亲情的关爱和呵护。武松在柴进家中, 思念的是哥哥, 因为寻求武大, 才偶然打死一只猛虎, 成了天下闻名的英雄, 阳谷县的都头;在街上遇见人见人欺、“三寸丁谷树皮”的哥哥, 一往情深, 翻身便拜, 绝无“一阔脸就变”的恶习;潘金莲几次引诱武松不成, 不是因为手段不够高明, 而是武松对哥哥爱得太真太切;最后, 武松甘冒判刑斩首的风险, 剐了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完全出于手足情深、血脉相连。武松胸中所荡漾的人间至爱, 温暖的骨肉之情, 使这位冷面杀手的形象高大了许多, 使广大市民阶层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武松的另一特点是“有恩必报, 有仇必复”, 武大兄长抚育之恩要报, 县太爷的提拔之恩要报, 施恩庇护之恩要报, 凡是恩加于己者, 一律不忘, 甚至不分好坏, 上当受骗;潘金莲、西门庆害兄之仇必复, 张都监、蒋门神谋害之仇必复, 凡是仇人, 一个不漏, 斩尽杀绝, 甚至“城门失火, 殃及鱼池”, 无辜者也成刀下之鬼。

武松的“侠义”, 是以市民社会的道德伦理观为支撑的, 带有理性的江湖豪杰, 虽然他也有行动过头的地方, 但总的来说, 刀锋所向, 并无大错, 都是为了明确的恩仇目的, 他的忠和义更多的带有亲情性、友谊性、报恩性。武松身上散发着强烈的市民社会气息, 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追求, 是市民社会的理想英雄。

二、扶困救危伸张正义

武松是一位正义的复仇之神, 但他的“恩、仇”总是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同样, 梁山泊大多数好汉都是因自身利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 而步入江湖路的。但是, 有一个人, 也只有这一个人是因为助人为乐、仗义救人而被逼入江湖的, 他就是鲁智深。鲁智深官居提辖, 戎御边关, 地位特殊, 以他的能力和地位, 本可以过着富足无忧的生活。但他善良、伟大的心灵, 刚正不恶的个性却为他选择了另一条路。鲁智深与金氏父女毫不相关, 甚至还嫌金翠莲哭的烦人, 但一听说遭人欺负, 立即施以援助, 不仅送了十五两银子, 还三拳打死镇关西, 因此而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地位, 以及所有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全部丢弃干净, 赤条条一人走入凶险的荆棘之路。至此, 我们不妨试问一下, 在此情况下, 我们又将会如何?救人于危急之中, 并非人人动机高尚, 有的是“施小惠而获大利”, 或“放长线钓大鱼”, 如梁中书不顾众怒, 破格提拔身为囚犯的扬志, 目的是让他去办别人办不到的事;有的是纯粹为了表现一下个人的英雄气概, 如石秀救扬雄。而鲁智深救人的动机绝对高尚, 毫无污染, 他的心就像九寨沟的水一样, 晶莹剔透, 一眼望到底。此外, 鲁智深救人的态度是倾心尽力的, 即所谓“杀人须见血, 救人须救彻”。鲁智深身为有身份的体面军官, 又是火急火燎的急性子, 可是为了让金氏父女有逃走的时间, 他居然耐住性子, 守在小店里, 不让店小二去报信;为救刘太公的女儿, 他可以拿自己的性命与桃花山几千人马抗衡;为救林冲, 他从东京跟踪而来, 大闹了野猪林不说, 还一路护送林冲到达沧州地界, 才放心而去。鲁智深不仅救“急”, 而且救“彻”, 这是“施小惠而获大利”者所不屑, 也是逞一时英雄气概者所不为, 只有诚心实意助人者, 才有这份体贴、耐心和温情。

鲁智深一路“大踏步”走来, 成全的是别人, 牺牲的是自己, 从“人上人”变成“人下人”, 跌入社会最低层。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他从无怨言, 从不后悔, 没有一丝一毫个人恩仇的影子, 实可谓“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鲁智深的义是大义, 是崇高的义, 是发自人性深处, 未被尘世玷污的义, 其行为可真正配得上“替天行道”四个字。

三、杀人越货江湖义气

《水浒传》108将中并非个个都是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好汉, 这里还聚集着许多恶霸、强盗、杀人越货者。如揭阳镇的穆弘、穆春弟兄, 凭借家族财大气粗的势力, 血腥、残酷地统治着揭阳镇, 一声令下, 店铺关门歇业, 偌大的市镇居然无人敢吭一声;私设公堂于都头家中, 吊打薛永, 又驱使家丁, 追杀宋江, 为所欲为, 官匪一家, 比孟州快活林的蒋门神有过之而无不及。浔阳江的张横、张顺弟兄, 先做“本分”的事, 那便是在扬子江畔僻静处渡客, 到了江中心, 操起板刀敲诈乘客。由于敛财不够快, 于是张横干脆就在江上杀人越货, 张顺则到江州城外做起渔霸。还有开人肉包子的张青、孙二娘, 他们“经营业务”的范围绝对不属于英雄事业。这样一群十足的恶人为什么又能与宋江、武松、鲁智深等正义人士和平共处, 称兄道弟呢?说到底, 就是江湖帮派原则和江湖义气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江湖帮派原则可以简单地概述为几句话, 即:只要是入了这个圈子的人, 不管是好汉还是混蛋, 统统是好汉, 只要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不管是好汉还是混蛋, 统统是混蛋。江湖帮派原则说穿了就是利益原则, 凡是圈子里的人和事一概保护, 圈子外的人和事一概排斥;判断问题的标准不是以社会公正为前提, 而是以圈子利益为准绳。江湖帮派的形成和维持靠得是江湖义气, 圈子里的人大家皆以兄弟相待,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一人有难众人帮。在108位好汉大聚义时, 书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八方共域, 异性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 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 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 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 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 富豪将吏, 并三教九流, 乃至猎户渔人, 屠儿刽子, 都一般儿哥弟称呼, 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 捉对夫妻, 与叔侄郎舅, 以及跟随主仆, 争斗怨冤仇, 皆一样的酒筵欢乐, 无问亲疏。

中国社会特别讲究人际关系, “义气”原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相互间的压力, 起着协调作用, 甚至有时还可抗拒外来势力的欺辱。但是, “义气”毕竟是以特殊集团利益为前提的, 并非真正社会公正的原则, 它与社会进步与文明有着一种离心作用, 而且人类越发展, 其离心的力量和速度就越加剧。

四、替天行道扶国安民

当英雄们聚集到梁山泊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 当他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与黑暗腐败的官府去对抗的时候, 那一个个英雄具体的“义”字, 都被改造、包容成社会正义, 使英雄们变成了春秋大义的承载者、实现者和开拓者。这时, 他们的“义”, 已经表现为执行“替天行道”的政治路线, 体现为“损有余而补不足”, 体现为保国靖边、扶国安民, 体现为通过对贪官集团的打击而力求改变“大贤在下, 不肖处上”的畸形局面, 体现为实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清明、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这是水浒“义”字的最高层面。这个层面, 是在前面众多个体“侠义”层面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又对前面众多个体“侠义”据有指导和优化的作用。没有这个层面, 《水浒传》的思想性和认识价值就不会有这么大。“义”字在梁山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他起到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宋江、晁盖、柴进、卢俊义等梁山英雄们, 为人仗义, 扶危济困, 得到人们的好评和拥戴。由此获得良好的形象, 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受人助, 感人恩。见人义仗, 赞人伟岸, 这是人间通则。在最讲义气的江湖, 这种情况就更具有加倍的效果。这也是宋江能在众多武艺高强、桀骜不驯的梁山好汉中成为统帅和精神领袖的原因。“义”不仅在那些被逼上梁山的社会底层人物里得以体现, 就是在招降纳叛的过程中, 也是这样。一个个舍命也不肯投降的朝廷命官, 也是因为看到宋江的忠义才投奔到革命队伍中来。比如呼延灼就对宋江说:“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 实感兄长义气过人, 不容呼延灼不依, 愿随鞭镫。”正是这样的义气, 使得众头领死心踏地跟着宋江干, “水里水里去, 浪里浪里去”。征辽归来, 却受朝廷压制, 不准英雄随便进出京城, 众将皆有反心, 只碍宋江一个, 但他们还是全部听从了宋江的指挥, 这就说明, “义”字使他们化为一体, 不可分割, 谁也分化不了他们。

“义”在梁山事业中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统一了英雄们的思想, 纯化了英雄们的道德, 感化了英雄们的情感, 升华了英雄们的境界。有这个“义”字在, 英雄个体就有了指路的明灯, 就有了精神的富有感和依托感。“义”字树立了梁山队伍外部的形象, 对同情起义、支持起义的人们产生有力的影响, 对不断壮大起义队伍, 形成反抗黑暗邪恶势力的统一战线,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忠义双全再看宋江

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 有两位人物性格最为复杂, 也最有争议, 一位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一位就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也是一个最特殊的人物。说他重要, 是因为作为起义军的首领, 亲手创建、发展了起义队伍, 并在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斗争中不断壮大;说他特殊, 是因为他虽然投身于起义队伍, 但始终不忘对朝庭、帝王的耿耿忠心, 终因奸臣所害, 魂聚蓼儿洼。宋江原本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 刀笔精通, 吏道纯熟, 又仗义疏财, 专好结交江湖好汉。论其才能和为人, “刀笔敢欺萧相国, 名声不让孟尝君”。后来, 因义放晁盖而杀了阎婆惜, 被刺配江州, 又因醉提“反诗”被问成死罪, 被梁山好汉从法场中救出, 因实在走投无路而上了梁山。晁盖死后, 他坐上了山寨第一把交椅, 成为梁山义军首领。小说第18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 一贯地扶危济困, 救人之急, 有“及时雨”之称。因此, 天下不论识与不识的, 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颂, 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也因此而获得极高的声誉。在作者笔下, 忠义思想成为宋江性格的核心, 在他身上具备了儒家高度评价的“忠、孝、信、义”的美德,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忠”和“义”。宋江的“义”是尽人皆知的, 且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一丈青”本不愿与王英结配, 但感于“宋江义气深重”而“推却不得”。彭玘投降宋江时说:“素知将军仗义行仁, 扶危济困, 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留微命, 当以捐躯保奏。”宋江给李逵喝了毒酒, 而李逵却折服于宋江的义气, 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 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宋江死后, 吴用、花荣闻讯在宋江墓前双双自缢身亡, 也是因为“念宋公明恩义难舍, 交情难报。”

宋江不仅“义薄云天”, 同时又有很强的传统“忠君”观念。他忠于天子, 忠于朝廷, 有雄心壮志, 他的雄心就是为朝廷尽忠, 加官进爵, 他自始到终都没有造反的想法, 在他看来造反是大逆不道, 是“灭九族的勾当”。晁盖等人犯下了惊天大案———劫取生辰纲, 宋江出于“义”私放了晁盖, 事后, 从内心又觉得对朝庭不忠, “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当“忠”与“义”发生冲突时, 宋江为何会舍身取“义”呢?这得从宋江忠义思想的本身来分析。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 “自幼学儒, 长而通史”, 深受儒家传统道义思想的影响;在郓城做押司期间, 又了解百姓的疾苦, 洞悉社会的黑暗, 痛恨贪官污吏的横行, 一心报国忠君而不得。恰逢这生辰纲原本就是梁中书搜刮百姓的不义之财, “劫富济贫”本是江湖道义;从社会层面来讲, 贪官污吏横行, 百姓民不聊生。铲除社会疾瘤, 还百姓以清白,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道义, 也是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追求。“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始终贯穿着宋江的一生, 宋江的“忠”也并未因此而改变。宋江对帝王的“忠”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在杀了阎婆惜, 发配江州的途中, 其多次拒绝晁盖的邀请, 不肯入伙, 宁愿去江州入狱, 也不肯落草为寇, 在宋江的心中“官”与“寇”的界限一直划得清清楚楚, 不到万不得已, 是绝不会走向朝庭对立面的。他上梁山, 不是“被迫”, 而是出于“无奈”。他总是以受奸臣排挤的忠良自居, 并一再强调“宋江等本无异心”, “权借水泊避难, 专等朝廷招安”, 并时时告诫兄弟们“归顺朝廷, 与国家出力”, 真可谓身在水泊, 心在朝廷。宋江一心谋求招安, 是否只顾自己的“忠”而不顾兄弟的“义”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传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宋江, 其最大的愿望就是为自己和众位兄弟寻求一个报效国家, 封妻荫子, 青史留名的出路。在他看来, 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 才是寻求“忠”与“义”统一的最佳途径, 既效忠了天子, “尽忠竭力报国”, 又可以使兄弟们“日后但去边上, 一刀一枪, 博得个封妻荫子, 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 也不枉不为人一世”。受到招安后, 他率众兄弟征辽、平方腊, 为了效忠天子, 冲锋陷阵, 尽心竭力, 即使是他的“忠”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同, 也仍不改初衷, 直到喝下毒酒, 生命垂危, 还不忘表白自己的忠心:“宁可朝廷负我, 我忠心不负朝廷!”从宋江的身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施耐庵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深沉思考。在封建社会里, 黑暗的现实有失天道, “忠”和“义”难以两全, 甚至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这就是造成宋江悲剧性结局主要原因。

3.说忠义(《水浒传》读后感) 篇三

说忠义
摘要: 《水浒》号称《忠义水浒传》,山寨大厅称忠义堂,堂前更是高树起“替天行道” 杏黄大旗,完全把自己塑造成了忠义的化生。同样是造反派,为什么方腊称帝自立,与赵宋 王朝分庭抗礼,而宋江却在寻求招安,为国尽忠。到底孰忠孰义,又是谁在替天行道,每个 人心中自有一番品评„„ 关键词:聚义全忠;替天行道;豪气干云 皇帝号称天子,受命于天的噱头为的是让自己的统治有合法性。梁山自称忠义,而且是 替天行道,主要目的恐怕也只是为了个师出有名,难免有扯虎皮唱大戏之嫌。就像本朝号称 社会主义,但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却相去甚远,只是为自己的统治找理论依据。所以梁山的替 天行道,聚义全忠是否实事求是,也有待进一步的推敲。先说“忠”,在帝制社会中,忠的对象主要当然是皇帝,虽说是奸臣当道,忠君无路,但自古 “文死谏,武死战” 是臣民唯一的合法尽忠途径,但梁山好汉们一干反贼,不服王化,反上山去,已经大大的不忠了,再来说忠君恐怕有些不妥。要是梁山发展壮大到可以与灭宋 自立的程度,还会受招安吗?未必。就像当年靖难之役,朱棣也是始终自称是为了 “清君侧”,但最后还不是自己做了皇帝。宋江求招安,一是为众兄弟寻出路,另外可能是自幼受了儒家 思想的熏陶而不自觉埋下的忠的种子在萌动。孔夫子说要忠,那忠总该是个好东西吧,但是 宋江等人从小在书上学的“忠”都是被历代帝王家御用大儒们修改过的,应该归为“修正主 义”。不过也有少数人身上闪现了真正的忠的光芒。像燕青,燕青人称浪子,以他的才气绝 不需为人奴仆,以他的性格也绝不是甘于占山偏安或为皇帝拼命的人。所以他上梁山和征方 腊的目的不为称金分银,不图封妻荫子,只求对卢员外尽忠以报养育厚待之恩。征方腊后,虽然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燕青作为局 中人能正确看清形势已是难得,劝卢员外隐退不成便自行离去,这并不是燕青不忠,而是不 愚忠。燕青洒脱自在而又真诚待人的性格使他成为《水浒》中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物之一。诚 心尽力于人曰忠,燕小乙堪称梁山第一忠。再说义,义的概念较繁复,对于绿林豪杰们来说,当然是以兄弟间的义气为主。像宋江、柴进等人都是名动天下,誉满江湖的仗义之士。但是宋江因为忠与义之间的冲突,上山后反 让义气打了折扣。而柴进虽广施恩义,但因为丹书铁券的关系,他的义气成本相对要低一些。而大部分人的义就真的只是盲目的哥儿们义气了。像武松,只因为

施恩有目的性的小恩小惠,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参与了黑吃黑的街头斗殴,最终卷入恶势力之间的斗争,使自己走上了不 归路,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全盘打乱。如果蒋门神先一步对他逢迎巴结,他应该也会帮蒋门 神吧。而梁山上论义气让人眼前一亮的,石秀称得上一号人物。石秀人称拼命三郎,只因其平生执性,路见不平,便去舍命相护,由此对其义薄云天可见一斑。当初自己沦落至靠打些 零工、卖柴为生,但是路见不相识的杨雄受泼皮欺负仍立即拔拳相助,意气相投之下还结拜 了兄弟。在杨雄家中做事时,也是干活任劳任怨,说话不卑不亢,得体有礼。后来,潘巧云 跟裴如海的丑事被他发现,原本是主人家的事,跟他不相干,但是他再次挺身而出,为杨雄

鸣不平,结果却反被诬陷,赶出家门。石秀跟杨雄本非深交,杨雄不相信他的话已经给兄弟 情谊蒙上了抹不去的灰尘,至此,换一般人恐怕早就负气而去甚至怨恨杨雄了,但是石秀依 然如故,使计杀了裴如海,让杨雄看清了事实真相。后来投奔梁山途中,遇到时迁,时迁先 是危言相逼,后来偷鸡摸狗,连累石秀杨雄二人差点投梁山不成,反丢了性命。石秀虽颇有 些怨言,但仍然甘愿替梁山探情报,做内应,为梁山打下祝家庄立下大功,也算是对时迁以 德报怨了。至于后来在大名府为救卢俊义孤身犯险,斗智斗勇时更是以性命相博,表现出的 也是高于一般好汉的义气。忠义之外,梁山还树着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但是梁山好汉做的事也只是一般绿林 豪杰的普遍行为,只比太平天国这些暴民高出一筹。打家劫舍,拦路抢劫并不是只针对土豪 恶霸,贪官污吏,自谈不上替天行道,受招安归顺后征四寇更只是替天子行道而已,虽是一 字之差,却相去甚远。而这面旗上的宗旨最好的践行者恐怕非鲁智深莫属。鲁智深行伍出身,豪气干云,《水浒》中几次重要的亮相都是为打抱不平,可谓急公好义。拳打镇关西,大闹 野猪林,大闹桃花村都是伸张正义,替天行道之举。无论是戍边守关还是行侠仗义,亦或征 寇平乱,正符了那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而且功成不居,不还俗当官,也不住持名山,“只 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所以,鲁智深在人格上似乎比众兄弟们高出了半筹,称得 上“人中绝顶”。当年初入山门之时,他的师傅智真大师对这位粗犷不羁的弟子也是另眼相 看,虽屡犯戒律而青睐有加,认为他菩提深种,赐法名智深二字,可算对他的评价和赞许。《水浒》毕竟只是小说,与历史纪实有很大区别,人物的个性只能从小说家描写的字里 行间去揣摩

4.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篇四

对于我们来说,自己能风平浪静、与世隔绝的活一辈子就好了。但对于梁山泊那108条好汉来讲,只有让天下老百姓不生活在战乱之中,能够过上舒心生活才是他们的心愿。

在《水浒传》中,我看到了以宋江领导的梁山泊108将农民好汉英勇斗争的画面,体现出了好汉们的男儿本色。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忠”“义。“忠”是指对国家或者是人没有私心,忠心耿耿。林冲的妻子为了不受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上吊自杀。这不就是对自己丈夫忠心的表现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对自己的班集体、学校忠心。集体活动一定要尽心尽力,不能故意破坏,有损忠心。

“义”字包含的内容就多了,有义气、正义等。《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就是讲“义”的。他们为了兄弟而冲锋陷阵;看见那些欺负老百姓的,丧尽天良的家伙就抱打不平;遇到豪爽的英雄就交义友。这些不正体现了他们的“义”吗?“义”字虽然简单,但却要我们一生去书写才能实现它。那些整天交狐狗朋友的总是说:“哥们儿就得讲义气。”但真正的义气不是替朋友欺负别人,它或许体现在严肃的战场上,战士用生命保卫国家;或许体现在平常的交易中;或许体现在一件小事中。

如果我们能像《水浒传》中的好汉那样,完全做到“忠”“义”二字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能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到忠心、正义,如果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人,哪么这个国家必会繁荣昌盛。

5.宋江的“忠义” 篇五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忠义”二字本是全书的核心,不知何故省了,怕是图简单吧。“忠”字与“义”字,是梁山好汉统一思想,相与为一的两条精神纽带,也是梁山的两条道路选择,两种价值认同。晁天王在时,其议事厅曰“聚义厅”,盖梁山兄弟以义而聚;宋公明主事后则改为“忠义堂”,“义”仍然在,但前面得有“忠”管着。究其原因,晁盖麾下,聚集的基本是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如三阮者,或是与朝廷仇深似海势不两立的林冲之类,而且比重极小。这些人本就对君昏臣佞的朝廷素无好感,彼此相交自然是以江湖义气为主。宋江做头领后,梁山的兄弟构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官府降将大幅增加,有的是战败被擒无路可走而归降落草,有的本就是被梁山以不甚光明的手段诱迫而至,这些人本就有仕途功名,是“体制内”的人,与朝廷并无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若仍以“义”相凝聚,恐怕并无十分的感召力,故号之以“忠”。以“义”为纽带,彼此是平等的,重的是投合之情;而“忠”的核心是服从,是等级秩序。在封建社会,官民之间历来就就没有平等的意识,而对君长之服从却是浸入骨髓的。面对这些朝廷降将,宋江始终处于“民”的地位与心态,单是以“义”相号召,这些人走投无路之时虽可认同,却未必能做到亲密无间。而且这些人正规军队出身的人惯于带兵治军,讲究纪律,绝非那些“操起两柄板斧,专拣人多的地方杀去”的草莽可比,梁山若要发展,不得相倚重,是必须要团结、利用的力量。因此,宋江在晁天王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了策略,提出“忠”字——即使有兄弟之义,也还必须讲等级尊卑,而且“忠”须在“义”之先。宋押司深知官民之别,手段高明,一下子就掌控了这批人的思想。即如此,还担心自己“民”的出身不能让他们真心服从,于是又进一步搬出个“替天行道”的口号,咱们都是为“天”(皇帝)清君侧,进一步强化“忠”的崇高意义,当然,也有身份置换的意味,在这水泊梁山,我宋江也就是“天”,从而达到对这类人思想的绝对控制。

宋江从骨子里是认同“忠”大于“义”的。宋江重义,这毋庸置疑,“山东及时雨”的名号是通过实际行动得来的,没有“义”,他不能在梁山立稳脚跟,统领群雄。但宋江对脸刻金印的罪人身份与无奈落草的山大王身份是耿耿于怀的,他的理想就是漂白自己的身份,“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重新回到“体制内”。宋江与晁盖的最大区别其实还是在于二人的出身身份,晁盖本就为民,而宋江是“押司”,有“他时若遂凌云志”的渴望。所谓“替天行道”,是认为那皇帝本是好的,不过是被小人蒙蔽,宋江们该做的,不过是拨去太阳边的乌云使之重焕光明而已。以此来看,宋江心中有着忠臣情结,在心理上,和那些降将一样,是朝廷里的人。对宋江而言,“招安”既是他的毕生理想,也是他的命运悲剧。如果说,远征方腊是为国平乱实现自己价值的话,可当他损兵折将归来,却最终还是受到佞臣算计,而“天”并不垂怜的事实,才终于让他明白了现实的残酷,理想的破灭。

上一篇:第一次滑滑板优秀作文下一篇:弱电工程分包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