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思考(精选8篇)
1.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思考 篇一
为推进我市优势企业的资本运作,实现企业上市的突破。最近,市发改委组织有关人员到周边县、市和部分企业,就企业上市的形势变化、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以及我市企业上市的现状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变化给企业上市带来很大影响
1、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作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
剧,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金融危机袭来时,企业出口受冲击,经济增速已经连续5个季度下降,从去年第二季度的12.7%下降到今年第三季度的9%,而自2007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已经暴跌逾百分之七十。证券市场极度低迷,导致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而市场需求下降、订单减少、资金趋紧等因素导致停产、半停产和倒闭企业增加,在难以生存的情况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正逐渐丧失发展信心。12月23日, 中小板最终274只中小板股票中只有15只上涨,更有近50只个股跌停。
2、国内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救市,完善资本市场。针对证券市场低迷的现状,我国政府部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举措不断: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今年4月24日起,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3%调整为1%,9月19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双向征收改为向卖出方单边征收;中央汇金公司同时从当日起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行、中行、建行这三家银行的股票;国资委鼓励央企大股东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拟放松回购管制。沪深证券交易所同时发布《股票上市规则》,对停牌制度实行改革,对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的退市程序作出安排,营建全流通市场制度环境。深交所修订并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保荐工作指引》,指引进一步明确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在持续督导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在督导制度建设、发表独立意见、现场检查、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更为细化的要求和标准。上交所在做好一线监管的同时,重点推进以诚信档案和数据建设为抓手的证券市场诚信建设。11月14日,中国证监会在北京召开了“证券期货市场诚信建设暨诚信档案启动运行工作会议”,证券期货市场建立以来第一个统一的诚信档案启动,标志着证券期货市场发挥诚信约束作用,实现有效监管有了重要的依托平台,证券期货市场诚信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资本市场法制环境和诚信建设不断改善的同时,强有力的市场监管始终伴随着。今年以来,中捷股份、九发股份等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厉打击,从业人员不当谋利行为案件受到严肃追究。
二、外地企业上市的经验及其成效
(一)、外地在企业上市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扬州有7家上市公司,宝应、邗江、维扬各有1家上市公司。江阴市作为一个县级市上市公司已经壮大至22个,累计募集资金近160亿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出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扬州亚联钢管有限公司是维扬区今年引进的重大投资项目之一,该项目创造了当年注册、当年注册资本金全部到位、当年顺利实施的“亚联速度”,于12月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开盘交易,是扬州市在境外成功上市的首家企业。这些地区之所以企业上市工作成效显著,一个重要因素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推动来调动企业上市的积极性、激发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1、始终把企业上市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来抓。江阴早就明确提出“五个一”的发展战略,即“依托一个大企业,发挥一个大企业家的作用,用好一张股票,做大一块蛋糕,盘活一批存量”,形成一批“大而强”规模企业群体,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势。宝应以资本运作促企业上市为着力点来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筑与国际市场和高新技术对接的操作平台,把企业上市视同招商引资来考核奖励,为新一轮发展抢得先机。
2、强化企业上市的领导和部门推动。各地都纷纷建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企业上市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企业上市中的重大问题。成立有编制、有职能、有经费的上市办,将分散在各部门有关上市的相关管理、服务职能集中,从组织机构设置上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综合协调服务,明确部门责任。江阴市要求上市办提供“一条龙”服务,为企业办手续,跑批文一直负责到中央,及时解决企业自身难以办到的事情。宝应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上市办,为宝胜电缆上市提供了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
3、出台企业上市扶持奖励政策。许多地方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大致分成以下三类:一是通过税收减免扶持,主要是在一定期限内减免或返还地方留成部分。二是通过直接拨款扶持,根据上市推进不同阶段给予数额不等的资金补贴,减少企业在上市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宝应建立300万元的扶持基金,主要用于企
业上市的前期工作;三是通过减免手续费予以扶持,针对企业在上市过程中要办理各种权证,所发生费用原则上要求只收工本费。丹阳市成立了上市领导小组和企业资本运营工作办公室,出台《关于扶持企业上市的意见》,建立了企业上市专向扶持基金,同时在企业改制、税收、用地、规划、项目审批等方面开辟了“绿色通道”,使得企业轻装上阵,避免了因上市而增加发展
成本,在企业与券商正式签约后,丹阳市资本运营办公室协调相关单位到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上市扫除障碍。
4、重视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不少地方都编制了企业上市发展规划,对具备基本条件的企业组织培训、规范改制、重组资产培育优质后备资源。深圳实施“2210”工程,在今后三年内每年组织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进入普及培训期,100家以上基本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进入上市推荐培育期,1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培育期。
(二)、企业上市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
1、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实现规模快速扩张。企业上市可以一次从资本市场直接融到大量发展资金,筹措资金没有使用期限,没有固定股利负担,是无成本的招商引资。境外上市的亚联钢管共发行8000万流通股,开盘当日挂牌价1.5加元(约10元人民币),至第二天下午收盘时,股价已攀升至1.56加元,共融资约8.32亿元。企业上市还具备不断融资的功能。如大亚科技从1999年上市以来,总资产从7.1亿元扩张到78亿元,销售收入从10余亿元到80多亿元,利润从6000万元到2.1亿元,公司旗下地板、科技等产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2、快速提升地方、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上市企业不仅从证券市场得了大量资金,同时,可以提升客户、供应商对公司的信心,也提高了企业及本地区的知名度,扩大了公司的社会影响。江苏恒宝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上市工作的实施,吸引了各级政府的关注,不仅成为江苏省智能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多个国家级产业化项目,还获得了2000多万元的扶持资金,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使得恒宝公司的研发能力迅速上了台阶,跻身全国一流行列,并很快研发出多项科技成果,加速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3、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创新动力。通过中介机构辅导,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聘请行业、法律、资本市场、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作为独立董事,为公司出谋划策。通过上市,吸引投资者和市场上的行业研究员关注企业,可为公司提供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或者为公司的经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从而使企业规范运行,不断创新。
4、推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上市公司的观念更新速度加快,发展欲望增强,千方百计选项目、拓市场、上业绩把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使得上市公司能对政府负责,上缴税收同步增长。对投资者负责,所有者权益同步增长。对劳动者负责,职工收入同步增长。同时,首家上市企业会在该地区形成很强的示范效应,激发其它企业上市热情和信心,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腾飞。丹阳市的上市企业提升了企业品牌效应,中高层次人才的慕名而至,对丹阳市人才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意义重大,从整体上看,正在形成的“丹阳板块”,也在无形中宣传了丹阳,对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塑造和提升影响深远。
三、我市企业上市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差距
(一)、经济发展形成可上市的企业资源
目前,**市经济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涌现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以及江佳电子、长青农化、华伦化工、博际喷雾等企业的全国细分行业单打冠军,为企业上市打下了基础。根据目前的规定,一般而言,一个企业达到以下标准就可以准备上市,2年以上连续盈利,3000万元以上净资产,5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1000万元左右净利润,未来几年有较好的成长性(如销售收入年增长率20%以上)。应该说,**已有不少的企业具备这种条件,己初步排定10家企业作为后备资源企业。外地有的企业综合实力并不比我市有的企业强,比如,与江佳电子产品、规模、效益相仿的天津晶源电子已在2004年上市,浙江嘉康电子已报会审核。
(二)、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努力形成企业上市工作基础
1、政府、部门注重发挥推动、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在2000年成立了由分管市长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又成立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全市的资本经营工作进行指导,协调上市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二是梯队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即重点突破1─2家(长青、机床、诚德),努力尽快上市;着力培育5家(华伦、天雨、中惠、恒远、捷凯),提升运行质态;储备一批(如博际、商城和一些重点企业集团),促进尽快成长。三是注重服务。发改委和有关部门多次请券商、专家对企业上市的条件、程序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业务辅导。派专人上门做好拟上市企业的改制、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服务工作,并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协调上下关系。
2、企业不懈努力做好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一是明晰产权、积极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全市已组建了11家股份有限公司,其中,长青、亚威、诚德三公司围绕企业上市的要求,调整了企业的股本总额和股权结构,长青农化于2000年重新发起设立,目前增资扩股至7392万元;亚威机床引进风险投资基金,于2007年股改设立股份公司,股本总额6600万元。诚德钢管诚德吸收国外著名私募基金凯雷公司入股,使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规范企业运作。长青、亚威、诚德都选择了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对企业改制、法律手续完备、法人治理机构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辅导。长青农化于7月30日、亚威机床于9月16日向中国证监会提交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的申请,现证监会已受理两公司的申请材料。诚德钢管已在开曼群岛注册海外公司,上市申报材料已报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华伦化工已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三是选准项目、做大做强企业。拟上市企业正积极寻找出自己主营业务紧密关联、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投入大的项目,江苏诚德申报批准投入1.9亿元的“短流程穿轧一次成型新工艺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和投入5000万元的“高钢级油套管生产线二期工程”项目,已投入使用,正发挥效益;长青农化努力开发生物农药和无毒高效农药,提高上市的竞争能力。
(三)、企业上市工作依然存在不少的差距。
我市企业上工作与苏南地区和宝应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企业认识有差距。存在三种思想上的倾向,即看到上市“工作难”缺乏信心,看到上市“代价大”缺乏决心,看到上市“时间长”缺乏耐心。二是知识储备有差距。个别企业缺乏有关的企业上市方面的知识,往往涉及到上市的具体工作就把握不准,找券商不知所择,想上市不知所措,动摇不定,错失良机。三是行政推动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缺乏与上市工作相适应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来协调部门关系,解决深层次矛盾,以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四是落实政策有差距。鼓励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企业上市各种税费必须严格按规定上缴,上市前不合理的避税需补缴,增加了企业实际支出,以及福利企业优惠能否继续享受,因未出台扶持政策给予明确说法,企业心存疑虑,怕上不了市反而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秩序。
四、推进我市企业上市的建议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完善有利中小企业上市,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不少企业具备上市的基本条件,经过前几年努力又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因此,我市企业上市迎来新机遇,为抢抓机遇,实现我市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就我市企业上市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1、组织政策知识宣传,增强企业上市的信心。引导政府部门、企业充分认识资本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进一步宣传普及证券知识,营造证券市场发展的良好氛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证券中介机构,组织一系列的上市宣传活动,逐步提高政府部门、企业运用和驾驭证券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有关企业外出考察学习,使企业经营者充分认识到企业上市的各种好处,增强促进企业上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媒体力量,利用电视、电台、报纸介绍上市企业的成功经验,着力宣传企业上市的重要意义、先进做法以及程序、条例等,宣传政府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决心和政策导向,树立企业上市的信心、耐心、恒心。
2、落实政策扶持措施,增添企业上市动力。坚持一般鼓励和重点扶持相结合,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到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盈利水平上,体现政策的激励效应。一是实现普遍性鼓励。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减轻企业在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规范运作时的负担,增强企业上市的源动力。二是实行针对性扶持。充分有效地使用企业上市引导基金,用于上市后备企业进入辅导阶段后,有关律师费、评估费、审计费、辅导费等前期费用的垫付,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好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三是采取特殊性支持。对规模型、高成长、资产质量好,有上市潜力而改制又比较复杂的企业在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时提出的政策要求,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涉及企业税收、社保、土地处置等方面影响企业实际利益的问题,提高企业上市积极性。
3、实施业务分类指导,增强后备企业建设。一是培植规模企业。选择汽车配件、环保器材,船舶制造、建筑、生态农业等我市传统优势企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实施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加快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的集中步伐,加速形成产业、产品、品牌优势,促进产能的存量调整和结构升级,发挥企业经营优势,提升行业地位,实现快速发展。努力在结构调整中形成规模,在资产重组中实现规模,在扶优扶强中壮大规模,打造更多的可上市的后备企业。二是优选后备企业。对全市企业的排队梳理,选择盈利能力较强的规模型企业,创新能力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中小企业,经营收益较稳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队伍。三是多形式股份制改造。对主营业务相对突出、历史沿革比较清楚、近几年有较好盈利水平、并且在短时间内有融资意向的企业采取变更设立方式;对规模大、行业门类多、产权清晰难度较大的企业,将具有竞争力的部分裂变出来,采取裂变设立方式;对具有优势互补的企业、产品关联的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将多个企业的优质资产和生产要素整合,采取互补联构新设方式。四是规范化运作。对进入辅导阶段的上市后备企业,致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业务、资产、人事、机构、财务等方面与控股股东分开,规范关联交易。五是多渠道推进上市。立足于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运用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两种方法,结合企业特点、经营者的思路以及国内外股市现状,选择好上市目标市场。
4、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增强上市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全力推进机制。尽快设置政府推进企业上市的常设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上市中推动、引导、协调作用,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形成职责明确、沟通便捷的协调配合服务机制,强化部门服务意识,在关键的上市节点上帮助企业化解矛盾,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程序、规则等具体问题解析指导,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产权明晰、企业重组、资产登记、资源配置、项目核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形成企业自促机制。企业是上市的主体,拟上市企业要建立专门工作班子,培养专业人才,谋划好上市计划。在充分论证行业背景、发展前景以及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优势的前提下,及时了解上市发行市盈率、发行比例、发行价格,确定好企业上市方案。针对企业上市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对审计和评估基准,报会时期等重要时间确定,及时征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调整好上市节奏,确保上市的成功率。三是健全全程指导机制。实行提前介入制,引导企业在组建股份公司时请中介机构提前介入,使企业从股份公司设立开始就与上市规划对接。实行督促检查制,督促企业执行股份制企业的财务制度,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规范“三会”议事规则,加强股权管理,努力消除上市障碍。实行跟踪协调制,加强与省、扬州市金融办的沟通,密切与券商、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及投资咨询公司的联系,保证政策信息、渠道畅通,促进企业上市的顺利进行,确保我市企业上市目标的实现。
2.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思考 篇二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监管存在漏洞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日常市场经营活动中采用的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相互制约的组织形式和分工制度。内部控制最早用于确保企业财产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内部控制的范畴已经逐步扩大, 演变成为今天所说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有效地内部控制在规范企业的正常有效的运行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近几年来, 国有企业违规操作最终导致破产的案例不胜枚举。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安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培育了闻名国内外的三九品牌的三九集团, 随着其旗下的上市公司三九发展、三九生化相继出卖给浙江民营企业鼎力建设集团, 山西民营企业振兴集团, “三九系”这一词汇从历史中消失。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三九集团最终消亡的原因在于其漏洞百出的内控体系。
三九集团本是经营中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却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率, 贸然进入与医药行业毫不相关的房地产、进出口贸易、酒业、金融等领域, 放弃主业, 导致管理失控。集团董事不重视财务管理, 内部资金使用混乱, 用人不当, 出现信息不对称, 资产投向发生严重偏差。另外, 其治理结构不健全, 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也为该企业的最终破产埋下了伏笔。
(二) 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技能有限, 素质有待提高
有效地财务管理需要辅之以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掌握必要的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硬性要求。但是, 由于国有企业工作的相对稳定性, 很多员工或者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意识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术。这就导致了时代的要求与员工实际水平的脱节。而且, 企业会计制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是在做着相应的调整, 若没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学习的心, 想要有效胜任所担负的工作也是遥不可及的。
(三) 财务管理目标不明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样性, 比较常见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经营现金流最大化、财务风险最小化、融资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 各种财务管理目标各有利弊, 关注的点也稍有不同。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承担的社会责任过于沉重, 除了要控制好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营外, 还要关注社会的救助问题, 切实贯彻履行国家的税收政策, 这一系列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多重化、复杂化。在纷繁复杂的财务管理目标背后, 机构庞杂, 人浮于事, 行政意识浓厚, 官本位思想严重,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企业作为一个正常市场经营者最起码的利润追求。模糊、宽泛的财务管理目标逐渐流于形式。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一) 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的稀缺性是企业务必优化资源配置的源动力。社会资本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 而企业资源的配置通过管理手段实现的。企业财务资源配置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解读来进行分析。例如, 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比例, 了解企业在配置资产时是否合理;对利润表中各项支出的占比所反馈的信息, 分析费用是否合理, 支出是否必须和相应的回报是否完全偿付了所耗费的资产。
(二) 收支平衡原则
收支平衡主要是指现金流量的平衡, 不仅要在总额上达到现金收入大于现金支出, 而且还要在各个期间达到平衡以及时点的平衡。现金最为赢利最少的流动资产, 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在权衡和预计一定期间的现金需求时, 合理留存。保留过多的现金, 很可能会错过回报率较大的投资机会;而保留现金或流动资产多少, 例如购买大量的长期债券等长期投资, 在短期内, 出现资金的需求时, 很可能因为无法及时有效的筹集所需款项而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三) 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循成本补偿机制确保投资效益。在企业财务决策中, 关注收益实现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增长的因素。在选定一项投资时, 根据投资回报期、净现值、内含报酬率、获利指数等方法, 确定所要投资的方向。在投资活动中, 对所合理的支出做好记录, 对预算外的支出, 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在每期投资活动结束后, 还要回过头来反思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别主要在哪方面, 以供后期作出调整和改善。
(四) 风险收益均衡原则
“均衡”的含义是指收益实现要以风险为代价, 高收益要求高风险;低风险投资只能实现低收益。这项原则贯穿于现代企业理财的全过程。但这并不是说, 只要有高风险就一定有高回报。企业应该合理评估自己所能承担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偏好, 并选择适合企业的投资方向。例如, 风险喜好型企业一般愿意进行风险较大的短期投资, 以期获得超过低收益的短期投资。而相反, 风险厌恶型企业则往往选择债券等长期或短期低收益的投资。
(五) 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如何处理和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部门应协调以下财务关系: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资金供应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业务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协调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不能只关注其中一方或几方的利益, 而是要协调做好各方利益关系的平衡。
三、健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监管体系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要做好权责分离, 完善岗位的设置, 使得各环节能有效的协调运转。具体说来就是使得每个员工每项业务操作都处于运转和监管过程中。在上下级和各个部门之间设立明确和严谨的授权审批权限, 层层监管。其次, 对内部控制系统, 要根据业务的不断发展要求, 时时更新, 使得各项业务始终处于有效地监管之下。
(二) 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定期组织经验交流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在企业的整个运转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势在必行。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缺陷应该通过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来解决。将财务管理人员分批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和长期的拓展培训, 并对在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表现相对差的给予一定惩罚。恩威并施, 相信一定能去的有效的成绩。除了开展培训课程之外, 经常召集财务部门员工, 开展工作经验交流, 讨论对各种复杂棘手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实施方案。
(三) 细化各部门财务管理目标
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机构庞杂, 人浮于事的状况致使其财务管理目标纷繁复杂, 流于形式。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将原来大且泛的财务管理目标细化为适合个部门的目标。总目标作为各个细化目标的统领, 对各部门在解决财务管理的具体问题的时候起指引作用。例如, 对采购部门, 可以指定成本最小的目标, 对销售部门, 则指定销售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当然, 要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 还得靠各部门的有机配合。例如, 采购部门为了使采购成本最小, 选用了一批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 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可能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而成为废品, 这样反而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南方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Poludnlowy Koncern Energetyczny) 发电量占国内电力市场的17%, 占国内热电市场的16%, 同时还拥有6800名员工。在细化各部门财务管理目标之前, 南方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每个发电厂, 都笼统的进行财务管理, 每个发电厂都缺少自己的统计数据, 从这些统计数据是看出每一个发电厂的经营状况所必需的, 导致无法了解整个发电行业的经营状况。因此, 南方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管理改革中, 财务分散管理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四、小结
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稳步前进的同时, 内部也渐渐暴露出必须严加防范的问题。国有企业现行财务管理模式目标混乱不清、机构人员冗杂的现象亟待改善。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 从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以及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着手国有企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最为国民经济命脉的统领作用。
摘要: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极大, 其雄厚的资金, 广阔的经营范围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命脉性深入人心。在过去的30年里, 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想继续保持其领导地位和指引作用, 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管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监管
参考文献
[1]周元凤.加强企业内控建设规范企业会计行为[J].消费导刊, 2007 (1) .
[2]朱晓芸.市场经济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会计之友, 2007 (5) .
[3]陈敏.论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J].现代商业, 2009 (21) .
3.对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篇三
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之前,基本完成既定的“八项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大之后,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艺精品创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不断形成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并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实施。制定印发《青海省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要点》《青海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召开省文化领域专项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全省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安排部署。第一批14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包括列入第二批改革任务的《雪莲》期刊)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青海日报社经省委研究,恢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发行体制改革。青海广播电视台进一步优化媒体资源配置,积极开展跨省合作,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突破困境成效明显。西宁广播电视台组建成立,内部改革进展顺利。
(二)转制文化企业焕发新活力。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艺术创作生产实现企业化运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2013年,演出1134场,营业收入1177.9万元,实现净利润220.8万元。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转制后经营业绩不断提高,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6084万元,实现净利润1237万元,是2011年的两倍多(2011年为605万元)。省广电网络公司不断强化内部改革,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继续巩固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推动数字化整体转换、省级光缆干线建设、城域网双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全年有线电视网络营业收入达到2.54亿元,实现净利润1889万元。省新华发行集团2014年销售收入2.3亿元(2005年不足1亿元),实现净利润611万元(2005年为负值)。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由1座影城发展为3座,同时整合全省影院资源,成立青海三江源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完成营业总收入1560万元,实现净利润117万元。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积极推动文化新闻出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先后4次清理、下放、取消和承接行政审批事项34项,其中,取消18,下放7项,承接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项目8项,修改1项。截至目前,确认保留的省级文化新闻出版行政审批事项34项。对经清理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通过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公开,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切实做到依法审批、高效审批、责任审批、廉洁审批。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57亿元,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进村入户、农(牧)家书屋、寺庙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等多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落实免费开放专项资金2.38亿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顺利推进,全省“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力推进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建设,2013年,共争取各类专项资金6.44亿元(同比增加108.8%),完成村村通工程4.6万户(累计14.6万户),户户通工程8万户(累计50万户),均提前2年超额完成我省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公益性电影放映5.5万场次,观影人数达445万人次,超额完成任务。截至2013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74%、96.93%,较2012年分别提高1.6和0.6个百分点。西新工程顺利完成第四期任务,全面实施第五期任务。
(五)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逐步繁荣。圆满完成全国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申报工作,我省3件作品获奖,创历届新高。举办我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对27件作品予以表彰奖励。全省创作完成大型剧目35台,少儿京剧《藏羚羊》、民族歌舞《热贡神韵》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和资助剧目,双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金奖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3年)文化剧目奖。省演艺集团组建后策划创作、修改剧目6台,市场化运作多媒体舞台互动剧《藏舞京典》、《环球梦之旅》,在全国巡演近百场。影视纪录片《青海湖·天鹅湖》、《藏族姑娘的成人礼》和原创动漫《寻找智慧精灵》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艺术节(2013年)均获一等奖。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作品创作,制定《影视精品创作奖励试行办法》、《年度影视剧本扶持奖励办法》。2013年,表彰14部优秀影视剧本,确定了11个创作选题,6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获得单片拍摄许可。广播电视作品在众多奖项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2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6件作品被评为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无手教师》、《次洛的青海湖》、《老狗》、《太阳总在左边》在国际国内电影节获奖;青海广播电视台《花好迎来了春天花儿小调晚会》在全国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欢乐童年 安全成长》获得2012-2013年度全国电视法制节目优秀评析创新节目三等奖;果洛电视台《即将消逝的雪山》获得《记录·中国》创优评析人文(自然)二等奖。
(六)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产业为龙头,歌舞演艺、艺术培训、音像制品、动漫游艺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园区、示范户84个。培育出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其中“八瓣莲花”工艺品、“藏羊”地毯、“布哈拉”民族服饰、“宝光”金银首饰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各地区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一地一品”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与4家银行形成合作关系,累计发放文化产业贷款超过32亿元。“十二五”规划建设的27个文化产业园区,已开工23个,累计投资21.6亿元。西宁城南文化产业聚集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涵盖我省西宁、海东及6州的30县(市),规划了23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29.08亿元。据省统计局报告显示,2012年全省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可比价)8.5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8%。
(七)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青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3年来,我省举办了“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水与生命——主题音乐会”、“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大型活动,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文化使者来青海参加活动、开展交流。派出600余人次赴英国、荷兰、法国、菲律宾、韩国、贝宁、马耳他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各项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省内文化企业、文化带头人连续参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博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青洽会”等省内外展览活动,完成销售收入近千万元,订货5110万元,签约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20项,签约金额9.02亿元。
二、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讲,我省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一些方面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兄弟省市区的发展力度和成果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任务繁重。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我省以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的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阶段性的成果给文化发展带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但是,改革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事业单位改革还不够规范;一些地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量还比较薄弱,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尤其是改制后文化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体制机制改革仍需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政府与文化单位间责权利关系尚未完全理清,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职能重复、职责不分等问题,缺乏总体统筹,难以有效融合资源,实现最大效益。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需推进,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模式还需大胆探索。文化企业尤其是已转制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还未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还需要一个过程。文化市场发育迟缓,合格的市场主体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三)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从总体看,我省文化事业建设滞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表现为投入仍不足,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不健全,与群众“就近、方便、有选择”参与文化活动的要求有差距,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我省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包袱过重、困难较多、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85%以上、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70%以上营业收入依靠中小学教辅收入,同时存在基层市场狭窄、文化消费能力不足、营业网点普遍亏损的问题,长远看,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省演艺集团公司基础设施差,演出设备陈旧,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编、导、创人员严重匮乏,市场化演出创收制约因素多,2013年真正走市场化道路创作的两台剧目仅实现演出36场、收入85.3元。省广电网络公司基层尤其是藏区网络电视用户少,运行成本高,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公司发展的负担重。省电影公司规模小,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竞争力不强,在市场中占份额较小,发展后劲不足。青海广播电视台经营性资产规模小、资金缺口大,入不敷出。文化发展缺乏优秀人才队伍支撑,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和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专业编导演、文化创意、文化经营、文化管理人才,缺口较大。
(四)促进改革发展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近年来,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力度不大、支持不够的问题。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审批难、引进人才难、项目立项难等制约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存在补贴不到位或补贴不足的情况;一些地方在城镇规划中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有时将新华书店建设网点规划在城镇相对偏、远等地段,限制了其作用发挥;在规划发展的产业园区中,至今尚未落实我省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广播影视产业园区的土地。
三、深化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借鉴兄弟省区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经验,在省委宣传部设立文化改革发展专门职能机构。探索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单位的体制机制,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省广播电视局、省财政厅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制定我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细则,切实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继续由“办”向“管”转变。积极推动建立青海日报社全额拨款的财政保障体制,采取措施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按照文化事业单位要求推动内部机制。同时研究制定青海日报社经营运行机制改革,剥离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性资产,最终实现编辑宣传和发行、广告、印刷业务两分开。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加快理顺广电行政管理部门与广电事业、企业关系,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在剥离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台所属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组建台管台控的昆仑传媒集团,使昆仑传媒集团为青海广播电视台台属、台控、台管的企业集团,实行“台控企”的管理运行模式。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梳理文化行政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切实将管理的重点和方法从事前审批转入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管,着力推动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的转变。
(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确保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部署和有关要求,合理划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类别。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单位,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服务功能。对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等单位,予以重点扶持,增强发展活力。推进青海广播电视台和青海新闻网站内部改革,探索推动青海日报社经营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新闻媒体整合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网络视听新媒体。深入研究新闻媒体内部对采编和产业经营活动的不同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健全坚持党管媒体、把握导向的制度保障。
(三)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掌握和了解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制定我省实施办法;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要求,加强服务管理规范和绩效考核;建立群众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推行菜单式服务,完善服务公示制度,开展群众满意测评,提高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统筹公共文化政策制定、设施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组织实施好格尔木、西宁市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着力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新建、改扩建一批市州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整合,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努力推动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鼓励城市对农村牧区进行文化帮扶,增加农村牧区文化服务总量,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积极推进国家实施的文化低保工程,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逐步实现全省各级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加大和改进财政投入,适度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和补贴力度,按照国家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要求,研究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办法;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和服务提供中的积极作用。
(四)着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城乡分离,清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引进省内外投资、兼并重组等手段,发展壮大我省国有文化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大小微文化企业培育扶持力度,鼓励各级政府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推动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和势头良好的文化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发行上市或挂牌交易。利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创新投融资体制,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推进我省知名文化品牌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园区规范健康发展。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完善我省文化产业统计和发布工作,健全文化产业调查单位库。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扫黄打非”工作机制,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五)着力构建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体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加强研究、挖掘和阐发,积极参与国家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推动青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实施文化典籍编纂出版重大工程,加强各民族文化典籍的出版工作,推进典籍资源数字化。积极参与和推进国家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设基层文化讲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丰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载体,延续历史文脉。健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加强国家级、省级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非营利机构和基层群众性文化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国家投资保护为主,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把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规划,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少数民族史诗等遗产项目的抢救,积极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译制推广能力建设,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译制、播出。
(六)着力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着力推动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弘扬和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建设,加大“走出去”力度,提升青海知名度和影响力。创新对外宣传手段和方法,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把政府间文化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构建人文交流机制,开展“大美青海”主题形象宣传。举办“大美青海——中国青海民族文化艺术展”赴外交流活动。加强中央涉外媒体、知名网络媒体、港澳台媒体、国外媒体赴我省开展采访报道活动力度。做好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文化旅游节等文化创意品牌活动策划、组织和对外宣传工作。
(七)着力构建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进文化领域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支持和引导文化改革发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及法律法规,落实好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加快制定适应新形势下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地方法规政策,重点研究制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管理和市场监管、激励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创新、扶持公益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切实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我省财税、金融、用地、贸易等多方面支持文化企业特别是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发展的政策。对文化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实行特殊扶持政策。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管好用好文化领域各类专项资金。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化人才政策,健全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文化改革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调研组负责人:王向明
成 员:刘贵有 王永昌 武良桃 祁莉娟
4.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四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许多艰难和挫折走到今天,仍然有许多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亟待解决,本文笔者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三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无疑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逐步加快。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1、股份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现代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企业改革洪流中,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户数比例明显提高。石油、石化、冶金、电力、电信、民航、海运等行业中的一批中央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或增发股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促进了转机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据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各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所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038户。
2、国有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进行联合重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6月,有99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149家。通过企业内部主业重组和非主营业务分离重组,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形成一批对地方经济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优势企业。另一方面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截至2012年,全国共实施关闭破产项目5000户,安置职工1000余万人。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清理各类投资,压缩管理链条。经过多年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3、国有经济总量逐步增加。经过多年的改革,虽然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呈减少趋势,但国有资产总量、经济实力和实现利润却在大幅度增加。据统计,中央企业数量由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2012年的117家,荣登《财富》500强的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2年的54家。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3769.6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21959.6亿元,同比降低5.8%,应缴税金33496.3亿元,同比增长6.6%,在国内A股市场控股上市公司953家,占我国 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8.5%,总市值的51.4%,并有43家企业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与此同时,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了国有资本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核心竞争力不足,经营效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一是难以建立长效机制。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95%的商品物资由市场进行调控。然而,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远。很多企业的中层领导,养成按计划,按制度,按上级领导的指示处事,不适应市场的调节。很多国企的领导重视生产管理,轻视市场的营销;重视固定资产的投入,轻视广告的宣传力度;重视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视业务理论知识的探究;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轻视技术的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等问题,国有企业中的领导和中层领导,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有一大部分的企业领导重官轻商,没有全身心的去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此类的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长久,更谈不上与国外企业的竞争。
二是难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一些商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据调查,工业品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渐增强,一部分国有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产品较有名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后来因为研发技术水平不过硬,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宣传投资不力,人员多,成本高等因素,在市场上逐步失去竞争力,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国有企业的规模应该说大的不够大,小的不是太小,难以形成能与国外企业相对抗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它的机械总资产和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皮勒的1.97%和1.39%,仅相当于日本同行业企业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数量较多的轿车制造厂,至今还没有一家能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可见,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太大。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这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产业规划,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并购重组,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开展跨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
第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内在发展活力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继续推动规范董事会建设,真正实现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根据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同,依法正确处理好国资委与董事会的关系,建立完善董事会向国资委报告年度工作制度。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进一步加大企业领导人员选聘方式改革力度,继续深化用人、考评、激励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化选聘人才步伐。
第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合理界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范围。继续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坚持考核指标少而精和目标管理。继续深化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强化财务预决算管理和总会计师职责管理。加快国有资本收益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权。继续完善产权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在全国范围内联网交易和动态监测。加强和改进监事会监督,继续推进监事会当期监督,积极探索监事会当期监督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第四,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建立适合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国企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合法权益,使现有离退休人员与企业分离,改养老保险由过去的企业负担为社会保险。对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进行改革,改过去由企业负担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有利于人才流动创造条件,彻底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为国有商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思考 篇五
摘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一些行业加快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尤其是煤炭、钢铁、有色等资源性行业,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现象。这不仅仅是某一行业自身组织结构调整的问题,也涉及到所有制改革、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等问题,因而备受关注、甚至是争议。
关键字:国有企业 改革 亏损 十四届三中全会
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思考,我认为改革是理性的,慎重的。要有计划有步聚地以多项试点为先导,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百户试点引人注目。改革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关乎多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到底将迎来一种怎样的状态和前景。好在大势已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精心部署下以及有关方面的协同努力下,终究已在步履维艰中获得了新的进展。
纵观改革历程,从1978年开始,搞活国有企业就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或热点、重点之一。扩权让利,到后来的承包制,都试图想让国有企业增强活力,改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行的问题。这现在不同时间的政策,是相当有效的。以致到90年代初期承包制也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
根据全国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选择百户
企业先行试点,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据统计,1995年百户试点企业销售收入2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实现利润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20%还多的严峻情况下,百户试点企业则呈扶摇直上之势,这说明试点是有基础、有成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希望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生机的。
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再加上行业性的社会监督。行业性的社会监督包括价格控制、服务标准、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的安排等,以保证企业服务好社会和公众。2.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有好多人认为这现企业应该继续退,希望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里面退出来。这种出发点是一现西方国家的思想。但是,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考虑。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充分的必要性。该退到那?外国的跨国公司?单前提是人家要控股。要是这现国有企业被外国公司控制了,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都很不利。这现国有企业都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脉。
第二个方向是卖给民营企业。但是又受制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这现都是属于个人或者家族的。好处也是有的。内部管理成本非常低,企业的决策率很高。但同时它的缺点也有很多。内部的制度化建设较差、随意性较大;内部形不成制衡机制、决策风险大;企业文
化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家族以外的人难以受到信任,存在排外的情况等等。所以,以家族企业的形态经营中小企业效率非常高,但不太适合大企业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
我认为总体方向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企业的市场化。继续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核心问题,第一是透明度,第二是考核,第三是薪酬。要实现制度设计和具体政策科学化、合理化和个性化。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委托代理关系。这项工作就是目前推进的董事会试点。通过改变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占到董事会成员的半数以上,解决重大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推进产权多元化。目标是通过整体上市,对国有企业进行公众公司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重组。国有企业大都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过程,资源配置不一定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所以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需要通过企业的重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企业之间的重组和企业内部的重组。持续不断地推进内部改革,改变大锅饭体制。内部体制僵化是国有企业最大的痼疾之一,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以逐步实现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管理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化。大企业是靠完善的制度化体系运行的。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行大量的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
“十一五”期间,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迈进,全国国有企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国企业户数不断减少和结构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国有资产总量
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可以说,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全国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2.19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57.7%;实现利润1.33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9.2%;上缴税金近2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66.5%。2006?2008年,国有企业户数每年减少近1万户,但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380多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840多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9%、4.6%和18.1%。从中央企业来看,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导力量。
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至关重要。要研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重新划分国资监管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确立并强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职能,逐步形成层次分明、架构清晰、管理科学、依法监管的框架体系。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竞争性领域改革步伐,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能力,增强竞争力。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既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环节。要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推进垄断性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推进交通运输业和铁路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厂网分开,加快竞价上网,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要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规模,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社保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统筹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重点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包括国有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各类统筹外费用,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后涉及民生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矿山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后遗留的尾矿库闭库安全隐患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他们带领广大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没有好的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进一步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善于经营管理,熟悉本行业务,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要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具体办法,努力营造使他们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物质鼓励和
6.深化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篇六
深化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9:08:3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一、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截止200*年底,全区共完成或基本完成工业改制企业24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实现“双转换”职工人数为11870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0人。商粮贸企业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的共18户,占全部商粮贸企业的*0%,实现“双转换”职工人数413*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034人。这批企业改制共涉及资产510万元,负债72114万元。其中绝大部分企业为负资产。尚有24户企业未改制,涉及职工4858人。我区国有企业改革在工业企
业上强力推进,商粮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难点企业如造纸厂、油泵厂也有重大突破,但任重而道远,国有企业的改革还远未结束。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我区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采取职工身份“双转换”的办法,以企业资产变现为主,财政资金“兜底”为辅,对国有企业实行破产改制。出售改制等方法,将原有国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进行拍卖,但对于原利税大户企业或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则尽量保持其生产性能不变,只改变所有制的方法,尽量保持企业的生产性,使税收有所归,工人有所劳。如我们的原堆花酒厂改制后成为江西堆花酒业公司、原吉安机床厂改制后成为江西杰克机床厂、原吉安电机厂改制后成为吉安电机有限公司、原吉安水泥厂改制后成为玉华水泥有限公司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一边实现企业改制,职工身份“双转换”,一边又可以注入新的活力,让企业脱胎换骨,赋予新的内
涵,实现企业的再生崛起。除此之外,我们对像江西电线电缆总厂这样的企业,则剥离优良资产,成立江西联创线缆公司,成为上市企业,从而在税收、技术上改造上更上一个台阶。这样一来,原来濒临死亡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从企业中退出,中小企业民营业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进展。通过落实改制兼并破产等改革措施,使部分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企业利税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而对于企业改制后的剩余资产,则交由国有资产营运中心管理,从而使剩余资产依旧能发挥作用。
三、存在问题
1、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存在“生做国企人,死做国企鬼”的思想,对结构调整、破产兼并、下岗分流等工作阻力很大。几乎每家国有企业改制都会出现职工大规模阻碍的情况。
2、另外政策上,土地资产的过户极其难办,使新成立企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后遗症。
3、在职工参保问题上,在部分原国有企业都欠交职工社保金,而且金额巨大,我区就有9000多万欠交社保金,这个矛盾相当尖锐,如不解决,将会因此出现稳定问题。
4、资金问题,职工的安置成本,企业欠银行的贷款问题,都制约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5、从社会保障环境看,社保体系和社区建设滞后,离退人员医疗问题,分流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问题,党群关系属地化管理问题无法解决。从市场环境看,表现在产权市场不够规范、不够完善,企业产权退出渠道还不够畅通。
四、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对策
初步确定国企改革两个“五年目标”:第一个五年,即2001-200*年,完
成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使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国有系列和控股地位;第二个五年,即200*-2010年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比如我们的联创光电吉安分公司拟投资1.*亿元,改组为江西联创科技公司,由上市公司的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加大投入使其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我区国有企业的领头羊,实现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虽然国企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必须切实破除阻碍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种种思想桎梏。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搞好国企改革与发展。
(二)依靠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推进企业改革。
1、要抓好国有资产经营
管理体制改革;
2、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引导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进行重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
3、要抓好大公司大企业发展,突出支持江西联创吉安公司的企业发展。
(三)抓好企业稳定工作。
1、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已改制和改制中分开”的原则,切实落实稳定工作;
2、要重点解决房产、土地、职工参保和职工安置及解决拖欠职工费用这三个突出问题,积压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破产工作。
7.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思考 篇七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最初的传统计划经济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如何提高公有经济的效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却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难题。近年来,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几经变化, 不断探索, 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 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 国资监管初显成效, 企业效率也明显提高。但是, 近年来对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探索并不尽如人意, 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仍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诸多操作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 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饱受诟病,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也备受质疑。
国有资产是国有财产中的一部分, 是归全体劳动者所有, 交由国家机构共同占有的具有增值性、流动性的资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日趋形成, 非国有经济比重日益扩大, 国有经济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即便如此, 根据国研网的数据, 虽然我国国有企业总数不断减少, 国有资产总值却持续增加, 2006年已达到277308.1亿元, 而当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0871亿元, 国有资产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六省一市为例, 从国有企业的数量看, 各省市的国有企业数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1999—2003年间下降尤为明显。绝大多数省市的国有资产份额在国有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自1999年以来逐年下降, 并在2005年达到了最低水平。但与此同时, 各省市的国有资产总值不减反升, 近年来东部省市国有资产总值最高的上海, 上升幅度最为明显, 即使是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福建和浙江, 国有资产总值也在稳步增加, 并未因国有资产体制改革而导致资产总值的大幅缩水。
然而时至今日,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并不完善, 很多矛盾尚未彻底解决, 目前的管理模式也很不成熟, 这对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提出了很大挑战, 很大学者也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批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国家所有、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模式进行彻底反思和变革, 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经营功能, 进一步提高其保值增值能力, 这对我国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借鉴
国有资产是企业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 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国有资产所覆盖的范围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要远大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部门以及一些关系国防安全的战略性领域。在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方面, 从主导者看, 主要有以国家专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控股机构) 为中心的意大利管理模式, 又称为“三层”管理模式;以国家财政部为核心的兼职管理模式, 代表国家有美、德、法诸国, 又称为“两层”管理模式。
1、“两层”管理模式。
“两层”管理模式是指政府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资产。实现该模式的国家通常国有企业较少、国有资产规模较小。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巴西等国采用的是这种模式。
(1) 美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在美国, 政府对国有企业实施非常严格的管理, 按国有资产所处的不同领域以立法形式进行监管, 投资于企业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以《政府公司控制法》为基础, 由财政部负责管理;处于行政服务性、非盈利性国有资产则以《美国联邦财产和管理法》为基础, 由美国行政服务总局负责管理。政府通过有关部门的行政指令确定企业投资规模与方向;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对企业活动进行调节;由国家派遣监督员或监督团, 对企业实行财物监护;同时, 政府还有权决定企业的劳动人事、产品定价及利润分配制度, 以确保国家对企业发展及分配方面的决定权。此外, 在美国还有大批国有企业被出租给私人垄断组织自主进行生产经营, 政府除委派代表参加企业董事会外, 还在开发新技术过程中指导企业工作, 并向国有混合公司提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承担研究失败的风险, 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2) 德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 在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 财政部处于核心地位。财政部负责审批国有企业的成立、解散、合并、股份购买与出售等重大资产经营决策措施, 规定国有企业必须向政府提交的资产经营计划, 如销售、投资、财务、人事计划等、并以股东身份负责选聘联邦一级主要国有企业监事会成员, 以及管理有关企业资金供给方面的事务。财政部仅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企业行使管理权, 即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规定, 通过选派自己的人选进入企业监事会, 这些人选一般为私人企业董事或经理, 由其代理政府行使企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绩效主要是用市场指标来评价, 而不是以实现政府政策目标所做出的贡献来评价。同时, 政府也不绝对要求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目标组织经营, 而是希望国有企业在与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3) 法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加工制造、银行和保险等几大部门, 但法国政府并没有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国有企业管理机构, 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章程。总体而言,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监督主要集中在价格与投资控制、人事任免、企业经营方向和财产管理等方面。在政府一级, 大致建立以下的管理分工:行政和业务领导归属对口的主管部门, 财政监督权主要属于政府经济、财政与预算部及国家审计法院, 而法国国会通过调查和诉讼的方式对国有资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2、“三层”管理模式。
“三层”管理模式是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来进行管理, 这种模式较适用于国有企业较多, 竞争性产业比例较高和国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国家。目前, 新加坡、意大利、英国等国采用这种模式。
(1) 意大利的国有资产管理。意大利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 由政府专门的委员会制定控股公司的政策目标、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审查控股公司提出的国家拨款申请、协调政府不同部门的政策等;其次, 成立了政府专职管理国家参与制企业的机构———国家参与部。国家参与部对企业的人事任免、监督等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最后, 由意大利的三大国家控股公司伊里公司、埃尼公司和埃菲姆公司, 负责管理国家拥有的企业股份, 督促国家参与制企业执行政府指示, 指导、协调企业的投资、经营和生产活动, 向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人才、技术服务, 并通过控股公司购买或出售企业股份、行使股权,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 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加坡政府在对公用事业行业、垄断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及与国计民生有密切相关的行业进行管理时, 首先由议会进行立法, 设立法定机构来管理这些国有资产。这类法定机构为独立法人, 实施企业化管理, 但也需要承担众多社会职能。针对于不同行业, 新加坡政府根据本国的公司法成立了数家国有控股公司, 由国有控股公司来对众多的所控制企业进行持股和管理。例如, 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淡马锡控股公司、政府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控股公司、国家发展部控股公司等。国有控股公司的设立, 使企业运作不受政府过多行政性干预, 专业化管理方式有利于推进公司的市场化运作, 对协调各政府部门间的关系, 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监管也大有裨益。
(3) 英国的国有产权管理。英国政府对国有产权的管理采取了比较简单的方式, 这和英国国有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撒切尔夫人时代实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 英国国有资产的规模较小, 且主要集中于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的领域, 例如水务、电力、燃气、电讯等。英国的国有资产主要是由贸易和工业部与财政部负责监管, 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较大, 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做出决策。政府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人事任命和公司经营业绩汇报方面, 政府部门主要通过外部审计、行业协会监督等措施进行监管, 而不会过多参与公司经营性的内部决策。
从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实践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作为借鉴:一是政府对企业不必管理过多过细, 通过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管好主要的方面即可, 如制订好法律法规, 掌握重大的人事权和重大决策等, 对企业的过多干预必然会导致企业发展处处受制。二是避免国有控股公司的目标多重, 应侧重于资本控股经营方面, 放手让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三是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可由社会各阶层人员构成, 应由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企业的日常运作, 而不只是政府官员。四是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国外通常对经营者实行高社会声誉并用的激励机制, 建立经理人市场, 以择优录取。对经营者实行财产抵押制度, 使其权责对等。制定专门的法律, 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三、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种种内在矛盾, 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如下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国有资产产权构成多元化。
在保持国有资产控制力的前提下, 国有资产产权多元化不会弱化国有资产, 反而会增强国有资产的控制力。企业多元化产权结构, 是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元化的产权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监督力度, 避免经理层的无所作为, 确保企业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实践证明, 企业多元化产权结构, 使得现代企业制度获得强有力的生命, 为企业适应时代发展开辟了治理结构的最佳路径。当前国有企业必须在产权构成上实行多元化结构与重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保持活力, 更加合理地配置有效资源, 增强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
2、严格依法管理国有资产。
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并严格执行, 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的一个共性。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制定了专门的法律, 如新西兰的《国有企业法》、挪威的《公共有限公司法》等。西方发达国家依法设立国有企业, 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利关系, 界定了各自行权的范围, 避免了政府不当干预, 确保了国有企业的独立地位和经营自主权, 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也有助于社会环境的稳定。依法管理国有资产限制了政府的过度干预。同时, 多数国家都要求国有企业依法接受外部审计和国家审计, 并以法律保证监督的独立性,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分类管理。
国外的分类管理主要针对企业性质和企业股权的多少来实行管理的。按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不同, 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 制定不同的法规, 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 设置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 以实现不同的目标。如法国将国企分成三类, 对非法人的公用事业和从事工商行政管理的公共事业机构, 按行政管理规则进行管理;对国家全部持股的公用事业和其他企业, 经营活动服从市场规则;对国家持有部分股权的股份公司, 国家地位与其他股东一样, 按股份行使表决权。当然, 在特殊情况下, 也不排除执行国家的其他目标。对国有资产分类管理, 明确不同的追求目标, 有助于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也有助于协调不同的政策目标,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在强调国有资产收益性的基础上, 对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制定不同的经营目标, 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而对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国有资产以经营成本最小化、社会服务质量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根据不同的经营目标, 对国有企业进行不同的考核。
4、强化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
产权经营的核心是追求产权的最大收益, 并以产权经营不断吸引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正是基于这一经营思想, 国有企业在产权经营上, 必须更多地做到产权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相容, 以实现公司产权经营的最大利润。监督的有效性和公开性尤为重要, 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及议会监督等做法, 以保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5、强调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化运作。
多数国家的竞争性行业管理使用的是各国的公司法, 国家股东与其他股东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为提高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各国都强调市场化运作。力求像私人企业一样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利用天然的制约机制, 做出市场化的科学审慎的决策;从外部选聘高素养的经营管理人员, 并支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
参考文献
[1]张文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四大热点[J].改革与理论, 2003, (3) .
[2]魏杰.构建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J].瞭望新闻周刊, 2003, (1) .
[3]陈清泰.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R].经济研究参考, 2005, (50) .
[4]陈景艳, 刘国良.国有资产管理必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5]魏杰, 赵俊超.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J].改革, 2002, (12) .
[6]刘仪舜.国有资产法核心是“政资分开”[J」.财经, 2003, (8) .
[7]张文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四大热点[J].改革与理论, 2003, (3) .
[8]叶祥松.两种不同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模式比较分析[J].现代财经, 2002, (4) .
[9]袁境, 白煜.“淡马锡”模式与中国国资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J].经济体制改革, 2006, (5) .
[10]刘纪鹏.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4) .
[11]周天勇.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原因和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1) .
8.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思考 篇八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标准;教学方法
根据江苏省2013年7月制定的中职会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企业会计》课程是企业会计方向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专业知识,其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所以说,学好《企业会计》是学好会计专业,乃至从事会计工作的核心。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对本课程教学改革做出一些探讨。
一、教学现状的分析
1.教材一般是按照会计要素、遵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的,理论性非常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起来感觉非常吃力。
2.教材与行业实际情况相脱节,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一些基本理论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教材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些最新变化。
3.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依然是老师在黑板前讲,学生在课桌前听,依然是老师台前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台下睡倒一片。没有本质上的创新。
4.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因为没有实践,学生学习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知识很快遗忘,在以后的学习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针对现状,改革的探索
1.彻底改变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标准不改变,所有的改革和创新最终都会流于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减少对学生的理论要求,减少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减少理论考试的分值。最大限度的通过实践考核评价学生。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由原来的6∶4变为5∶5,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改革教学方法
(1)依托会计岗位设置,划分模块,实行项目化教学
依据职业需求,结合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以及会计行业实务操作准则更新快的特点,本门课的教学应结合新企业会计行业准则和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内容。我校选取的教材是初级会计资格考证教材《初级会计实务》,本教材共11章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本教材只学财务会计部分,共7个章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教师可以结合会计岗位的划分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七章内容分为十一大模块,分别为:资金管理、存货核算、对外投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核算、往来结算、工资核算、税费的计提与申报、筹资核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编制。然后将各模块再划分成若干项目,实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项目,借助教材又不拘泥教材,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原则下,通过企业调研寻找高度仿真业务,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教学,实践和职业“零距离”。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建议将学生分组,建立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在项目教学一周前,设计好导学案,让每一名学生都要事先做准备,将学生分好组借助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训室、电子阅览室、代理记账公司)查阅资料,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切实做好指导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演讲、小组讨论、有奖知识竞猜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做到学生最大面积的参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设计任务书或导学案,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意识;在课堂5分钟的小组信息搜集汇报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会计技术的奇妙性;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增强职业需求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关联,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立活泼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要根据学情分析,依托教学目标,采取适当教学模式,将项目的教学过程分为“创境激趣”“探究新知”“实践练习”“巩固总结”“项目评估”“拓展延伸”六个环节,且在
“创境激趣”中播放业务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小组展示,主动呈现学习任务;在“巩固总结”部分,穿插小活动,通过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添学习的兴趣;在“项目评估”环节采取多元评价,体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三、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的内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學体系。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安排4课时的实训,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所有项目学完后再安排三周集中实训。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普高如此,职高亦然。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同仁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潘广亚.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09.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思考】推荐阅读:
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08-29
落实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思考08-08
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基本程序是什么08-06
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研究10-23
国有企业改制和职工队伍状况调研建议10-23
国有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11-01
农产品收购企业税源管理的调研思考06-24
对规范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07-07
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07-27
对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