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图书馆有感

2024-09-01

参观上海图书馆有感(精选13篇)

1.参观上海图书馆有感 篇一

参观上海一大会址有感

6月21日,我们公司一行人去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在党旗的引导下,我们进入到那一幢普普通通的石库门房子也就是中共一大会址,怀着虔诚与激动的心情开始进行参观。纪念馆里陈列着十分详尽的文物和说明,展示了许多国家级的珍贵文物原件,有黄兴随身携带的武士刀,梁启超使用过的手枪和子弹,“鉴湖女侠”秋瑾送给好友的题名照片,甲午海战中国将领邓世昌使用过的水晶印章,巡捕制服、警棍等等。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旧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黑暗和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发出的曙光。陈列厅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共一大会议代表的蜡像,这些蜡人真是栩栩如生,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彷佛又回到了当年开会的情景。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等13位一大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就在这幢石库门房子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举行至7月30日,因为被法租界巡捕房密探发现,遂紧急停止开会。在一大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安排下,7月31日,一大的12位代表转移至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开会(共产国际代表及陈公博未参加)。会上讨论通过了党的纲领、决议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宣言,选举产生了党的一大领导机构。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伟大的时刻。这些仿佛又让我回到了1921年,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段,当时百姓穷无立足之地。要想建立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当然也没有落脚之地。然而这样的创立之艰并不能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更不能冷却共产党人的满腔热血。当我再次仔细地端详着那些开会现场的小桌小凳,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了一种深邃的力量。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浴血战斗,指点江山,把一个个纲领宣言变成现实,这是何等傲人的气魄啊!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离开了一大会址,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更加坚定了完成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我们要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和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2.参观上海图书馆有感 篇二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 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 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 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作为一位建筑设计人员对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建筑向往已久, 今年6月终于有机会来到上海来到世博成就我的绿色之旅更深刻的感觉到了绿色建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整个园区依水而建保证了园区良好的气候及景观环境同时利用靠近黄浦江的优势, 引入江水作冷热源的地源热泵系统, 用全生态绿色节能技术营造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而园区内的形形色色的新式建筑无不从方方面面表达出了绿色建筑的无处不在, 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便是“世博轴”以及中国国家馆:

中国馆作为此次世博会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在表达着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同时, 也将中国最先进的建筑展示给了世界从建筑造型到内部空间从建筑材料到建筑设备无一不是绿色建筑中的典范, 远观中国馆体型巨大而不复杂立面富而不凌乱, 在“世博轴”上竖起一座雄伟的“绿色地标”, 同时又与周边的场馆相协调, 与周边大桥、滨江公园绿地、广场呼应, 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天际线。

其庞大规整的体量保证了良好的体形系数, 架空式的设计更是与传统的南方建筑相呼应, 优化了建筑的通风又增加了共享空间, 在此等候入场即可挡雨又可遮阳, 层叠出挑的造型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

同时中国馆的内部环境也非常宜人身处馆中完全赶不到平日里钢筋水泥给人带来的压抑感而更像是身处大自然的包围中当你置身于那巨幅的清明上河图前听着那潺潺的水声一时间还真仿若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了

除去建筑形态的设计关内形形色色的新材料与新技术也都很吸引人馆顶上的观景台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 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再辅以形形色色的绿色建筑材料诸如无放射无污染的外墙材料, 采用LOW-E镀膜的玻璃等等, 使中国国家馆的比国家规范还要节能近10%

作为世博园区最大的景观轴线的世博轴, 带给人的震撼同样不小于中国馆, 其阳光谷和索膜结构以及江水源、地源热泵的使用则是世博轴的核心绿色建筑语言

如果说中国馆是“架空的绿色空间”的话, 那么“阳光谷”则很好的阐述了“绿色地下空间”的概念。。

地下空间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昏暗与沉闷, 然而世博轴的“阳光谷”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6个巨型圆锥状“阳光谷”分别分布在世博轴的入口及中部, 将阳光、绿化和自然空气引入地下空间, 它们的独特形态能够帮助阳光自然倾斜入地下, 既利于提高空气质量, 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再辅以大面积的绿色植物当你置身其中丝毫感受不到地下建筑的压抑感, 反而有一种沐浴在原始森林阳光下的感觉

同时与中国馆的雨水收集概念相类似, 每个“阳光谷”形似广口花瓶的环状玻璃幕墙, 除了形成良好的透视效果, 还可用于雨水收集。大量雨水被储存在地下室, 经过层层过滤, 不仅可以自用, 还用于周围其他场馆的灌溉与清洁。

世博轴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索膜结构。世博轴的屋顶采用跨度为98米、长度为833米的膜材覆盖, 达到了遮阳、节能、造型自由的效果。在阳光的照射下, 由膜覆盖的世博轴内部充满自然漫射光, 无强反差的着光面与阴影区分, 内部空间视觉环境开阔和谐。白天当你驻足停留歇息或者来往于各个场馆之间的时候置身“轴”下, 便不再惧怕那耀眼的阳光;夜晚当内部的灯光透过屋盖的膜照亮夜空, 更使得世博轴的体型显现出梦幻般的效果。

除了生机盎然的“阳光谷”和索膜结构, 世博轴还通过生态技术展现冬暖夏凉的宜人特点。设计巧妙利用这个巨大公共通道的下面桩基及底板铺设了700公里长的管道, 形成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 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此如利用世博轴靠近黄浦江的优势, 引入黄浦江水作冷热源, 实现空调冷热源100%%采用可再生能源

除了这两大建筑, 一些其他国家的展馆虽然规模稍逊, 但在绿色环保的设计上也都不乏特色例如西班牙展馆采用柳条编织品作为建筑外立面, 内部采用钢结构支撑, 既方便了日后的拆卸, 也可以让自然光可以随意的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法国馆馆内仿建法式园林, 由法国景观设计师打造的“凡尔赛花园”, 屋顶被绿色所覆盖, 绿意盎然、动感十足。在展馆内, 参观者从排队等候开始就可领略法式园林的垂直绿荫, 当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 一个富有现代感的垂直园林便俯身脚下。葱翠的植物覆盖展馆顶部, 并在场馆内庭四面形成一条条或弯或直的绿道, 犹如一块巨大的电路板。

3.参观爱心献血屋有感 篇三

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体检区。护士阿姨告诉我们,高血压、高血脂、感冒以及半个月内拔过牙和动过手术的人都不能献血。

接着,我采访了一位叔叔。这位叔叔正坐在沙发上,让护士阿姨将针管扎进他的血管里抽取血液。这时,我注意到了叔叔手里握着一个红色的心形小球。原来这是使人血液流动更快一些的神奇小球。我问叔叔:“你献血难道不疼吗?”叔叔回答说:“刚开始有一点儿疼,后来就不疼了。”

通过采访,我心里的一些疑问终于被解开了,比如你问我:“无偿献血是什么?”现在我就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无偿献血,就是我们同胞以互助的精神,为帮助需要输血的人,献出自己的血液。这是一种爱心奉献,更是我们共创文明的义举!”“国家鼓励哪些人率先献血呢?”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国家鼓励政府工作人员、现役军人、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无偿献血,因为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身体条件也很好。他们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无偿献血的基本队伍。”

无偿献血的叔叔阿姨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献出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指导:黄静华

4.上海参观见学有感 篇四

此次我们学校组织去上海参观见学,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在参观见学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的感悟。在此将我的感悟分享一下。

首先给我的第一个感触,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是衡量一个大学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此次我在参观见学的复旦大学,近日刚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核,颁布了《复旦大学章程》,现在正在校内公示阶段。此次新公布的章程中,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表述消失,增加“始终 遵循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因为复旦人认为如果能够坚持章程,至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会因是否出现在章程中而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受重视程度。并且学术的自主开展研究,共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也被提上议程。我想这对于复旦以及其他的学校都有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学校为了让学术委员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在新版章程中也明确“学校党政领导不参加学术委员会”。未来学校的学术机构设置必须先由学术委员会通过,然后才能在有校领导来决策。而且对于其决策的结果学术委员会具有一票否决制。我想这也让大家看到了复旦人的决心和信心吧。

第二个给我的触动比较大的是我参观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新修建的图书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图书馆是整个交通大学中最昂贵、最豪华的建筑。当我走进馆内,好像被一种力量所吸引,让人有一种不愿意出来的感觉,愿意几天在里面不出来。无论是从图书馆内的自习环境,还是从馆内藏书的数量,都不无让人感到了震撼。图书馆内的包括小组讨论室,多媒体制作室等小的讨论和展示空间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而且使用只需要刷自己的图书卡即可使用,对于团队研究课题,成果展示都给予了极大的方便。参观了交大的图书馆我已经想象不出更好的形容词了。的确,图书馆是一所大学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一个大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想分享的就是关于同济大学深度参与了上海中心大厦的建筑工作,待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相信会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以及环球金融中心划出浦东新的天际线。实际上,很多普通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都能够带来不可想象的麻烦。一个“垂直的外滩”高度600多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建筑的难度不简简单单的做着加法,而是一个二次曲线甚至是一个指数函数的难度在向上递增。那么高的建筑要能够具体到每一层,每个小的空间,每一个支柱,每一个钢筋,但是这些都足以想象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浩大的工程。所以同济大学此次有大批的教授、老师和学生参与了大楼细节工作的设计。可以说这些设计细节很多都从书本上无法学习到,因为本身这样的建筑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没有前任的经验可以用来借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搬到这样一个超级工程上来都显的苍白无力。所以建设难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是就是有这样的挑战相信他们在完成了这一巨作后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

5.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篇五

前言:鲁迅先生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是“民族魂”,“用笔杆作投枪,作匕首”,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一位伟人,一位完美的大师。因此借国庆假期之际,于十月三日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鲁迅纪念馆”的白底黑字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呈现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鲁迅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在大厅左首是一座高2.5米的鲁迅全身铜像。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从大厅拾级登楼,二层是鲁迅生平展厅,展厅入口处旁的墙上题写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高度概括了先生对人民强烈的爱和对敌人无比的憎,心甘情愿地做人民大众的牛的情操。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2.6米,宽1.1米,用黑玉石雕成。从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五个部分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他曲折多姿的人生经历。

展览伊始,解说员向我们解释了鲁迅笔名的含义,原来这是先生自谦,“因鲁而迅”,意在笨鸟先飞,不断超越。漫步在展厅内,使我对先生的经历、著作有又新的认识和收获。展室内的形式多样,有历史照片、书报,有先生的创作手稿及其他旧物,还有模型和音像制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展厅进门处一幅寓意中华民众被困在牢笼里的作品,它是一张模糊的众生相照片,伴随着灯光的忽明忽暗,被罩在铁窗后面的民众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的表情。这是那个时期百姓的反应,也许这就是先生立志从文的初衷,没有比唤醒百姓意识更艰巨和迫切的事情了。展厅还有反映阿Q一生的场景模型,同时还在播放几部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祥林嫂》、《伤逝》等。漫步在鲁迅的世界里,我感慨颇多……

王晓明先生认为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的确,他是以刀诛用笔伐的“民族魂”,他秉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无畏精神,真正做到撕开假象、睁开眼看见其背后隐藏的真实。

怀着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与对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的期待,放弃学医,从事写作,他希望能在他的笔下引发国民性思考,真正拯救国民“沉睡”的魂灵。

动荡的社会背景,肉体上的非人遭遇,不曾让他放弃过希望,出于对民众麻木冷漠魂灵的哀怒,他总是用最坚韧的笔锋来批判黑暗的社会阶级,也不吝以最雄壮的词句才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劳动人民。这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

由此臧克家给予了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赞歌。毫无疑问,他是榜样,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活在他作品的字字句句中。

在整个参观中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墙上刻着的一句话“人立而后凡事举”,它的全句是“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核心,指的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先生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养成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建立“人国”,民族才有希望。为重铸民族精神,实现这一思想,鲁迅先生奋力“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毕生奋斗。

展览的最后并不依俗例置一段堂皇的结束语,而是先生作品的展示长廊,有创作,有译作,还有被译成其他文字的创作,这些一册册的书籍显然比任何具体的文字都更有说服力,更耐人寻味。先生本身已经成为一座丰碑,任后人评说。

6.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有感 篇六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在钱学森图书馆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钱学森老先生的高尚品格。

旧中国的人们饱受奴役,外国强盗们纷纷入境,枪杀掠夺,无恶不作;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说白了就是提心吊胆过日子,在其他民族面前抬不起头来。而钱学森生活于当时的中国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外国人的质疑与嘲笑,即使在取得种种学术成果之后,依然不太受到外人的欢迎。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留美期间非常刻苦努力,各门功课全是异常拔尖,这对于当时的美国学生来说只能是惊奇。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学会,然后带回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点情怀就是非常高尚,当时绝大多数人出国留学也都是抱着这种想法,后来很多人归国后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钱图的二楼立体的展现了钱学森先生取得的光辉成就。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异常巨大,在美国遭软禁的五年时间内写成了《工程控制学》著作,这大大证明了钱学森的科学实力。作为科学家的他,为人很低调,不贪图功名利禄,国家哪有需要就往哪儿去,而且是尽心尽力,使学有所用,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钱学森知识渊博,艺术文学方面也有天赋,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爱因斯坦的音乐才能。这可以从图书馆三楼钱学森受到的教育中看出。都说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因为艺术扩展了人们的想象,这对于一个想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而言尤为重要。就像是学习一个领域也吸收了另一个领域中的灵性,使得一下子暴露的缺点少了,变得更强大起来。

钱学森为人严肃,不爱开玩笑,也许这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一个例子吧。可是不管是什么性格的人,都会有一份适合他的岗位,关键的是他必须在这个岗位上尽全力做好,才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钱学森能够作为一个科学家本身就很了不起,而在科学家中还能成为佼佼者,更是令人崇敬,也许是他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可我想更多的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学习思考,他的大学很多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35岁结婚后,依然吃完晚饭便学习到深夜,永不停歇。这种刻苦努力的学习积累,也深深感染了我。

钱学森外表严肃平静,性格内向,内心却是洋溢着滚滚的爱国激情,最终用自己的能力让祖国更强大,改变了中国国防落后的面貌。

经过老一辈的人辛辛苦苦耕耘,得到了中国现在的和平,自从我们国家拥有了世界顶尖的核武器,外国人就不敢轻易侵略我们,在此我也不会忘记老一辈许多的默默无闻的贡献者,钱学森就是这些人的象征!

7.参观上海图书馆有感 篇七

刚到美意工厂前台, 大卫领事就被摆在工厂前台的代表美意节能空调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型所吸引, 吴展豪总裁就此模型作出了详细的介绍。随后, 大卫领事在吴展豪总裁及工厂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兴致盎然的参观了美意生产车间, 仔细地观看了高能效水地源热泵、出口美国IEC产品以及正在生产的大型风冷螺杆机组、大型水源热泵螺杆机组等产品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吴展豪总裁表示:“美意并不仅仅是设备的供应商, 更是能够提供节能空调整体解决方案的执行者, 美意的核心竞争优势, 就是站在甲方的角度, 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施工地点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设计出简单、可靠、便宜、节能的空调系统, 并且通过后期的维修、保养、控制来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

与国内单纯的系统集成商相比, 美意拥有齐全的产品线, 以及几十年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这些都将成为美意空调在具体销售过程中所具有的极大优势。吴展豪表示, “美意的每个设备都有其巧妙之处, 对设备的了解程度的多少至关重要, 这样可以在设计中将所有应该考虑到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可更好地满足甲方的要求。”对此, 大卫领事表示了赞赏。

8.欧洲印刷厂参观有感 篇八

大多是一个人开机,只有极少数难度非常高的印件才两个人开机

虽然以前也听许多去过欧美标签印刷厂的同事说过,欧美标签印刷厂只有一个人开机,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欧洲的标签印刷厂几乎都是一个人在开机器。他们的印刷机速度在50~100米/分钟之间,从简单的几色纯柔性版印刷到连线网印和烫印的复杂印刷工艺均有,但诺大的厂房里并没有多少人,每台设备旁只站着一个人,似乎连巡检员的比例都不高。

一个人开机,这在国内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般情况下,国内标签印刷厂每台印刷机都需要三个人,水平高一点的企业可能会是两个人,但两个人开机,一有状况就会显得手忙脚乱。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与我们如此不同呢?真的是因为国情不同吗?也许是他们的人工成本高,不可能多人开机?也许是他们的印件相对简单,不需要多人开机?也许是他们的操作工人技术熟练,跳槽率低,没必要多人开机?也许是机器先进,套印稳定,故障率低,辅助设备多,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不需要多人开机?……这些确实可能都是原因之一。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而我们就做不到呢?我无法回答,但希望我们也能够做到的这一天不会太远。

国内标签印刷厂这几年发展太快,对于印刷机长的需求太大了。因此,我们看到,标签行业主动跳槽和被动跳槽的人比比皆是,人员很难稳定下来。即便是三个人开机,其中两个人有可能是学徒,另外一个人是半个机长。现在,就有老板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应对用工短缺的困局。

第一种:花大价钱买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用好机器来代替需要熟练技术的工人。的确,这样有助于缓解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因为老设备上的熟练工人比不过好机器上的新手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与产能。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操作人员数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但还是有不少案例证明,在处理故障或问题时,新手力不从心,好机器白白浪费。

第二种:花大价钱留住人,让熟练的工人代替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他们认为,这样的机器就足够了,性价比高,产能和印刷出来的产品品质并不低。而且,由于操作人员稳定,产品品质也能持续提升。

第三种:抱着“先买设备来这个行业试试金”的心态,先高薪挖人,但由于业务跟不上,导致机器闲置,人员对技术慢慢生疏。

这样看来,到底几个人开机似乎更是一个管理问题,甚至是行业和社会氛围问题。总之,一言难尽,笔者不免感慨万千!

女性也可以开印刷机

也许是现代化工具配备较齐全的缘故,欧洲标签印刷厂里居然有女性开印刷机(虽然我只看见一台设备是女性开机)。上下卷不用人工搬动,使用工具就可以轻松搞定;版辊、网纹辊均为套筒式,更换起来非常方便,这似乎也难不倒女性;而真正印刷部分又不需要花费太多体力,所以女性操作起来也并不吃力。难怪在2013年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女性,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今年8月11~16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印刷媒体技术项目比赛中,中国队派出的也是女将,是来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张淑萍同学,最终夺得银牌。

除了生产线上,在欧洲标签印刷厂里,调墨、大品检机检验等工序也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女性开机,代表着欧洲印刷类生产工具已经达到女性体能可以接受的范围。然而在国内,几乎没有哪家印刷厂的机长是女性。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问题可能出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工具贵,所以国内的印刷厂舍不得购买。还有就是人员意识问题,比如,现在车间里面有几个开机器的是大学生或印刷类技校毕业的?好多男性都不愿意吃苦,更何况女性。

没有拆掉保护罩的机器

在国内很多印刷厂里,出于碍事、处理问题不方便等原因,机器的保护罩会被拆掉,所以工伤事故也就特别多。虽然有些工伤并非由此所致,但这已经为工伤埋下了祸根。

难道老外就不会觉得不方便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们以人为本的观念更重。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预防上,减少机器运转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如果要处理问题,就一定停机处理,绝不做危险动作。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为此付出的工伤代价太多了,真真正正是血的教训。

9.记参观上海大众三厂有感 篇九

3月21日下午,我们便赶往今天下午参观的目的地--嘉定安亭的上海大众三厂。

刚一下车,整齐的厂房和漂亮的绿化便是三厂给我的第一印象。跟随公关接待人员,我们来到会客室,观看上海大众的历史介绍短片。通过短片,我们了解到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至今已走过了21个年头。在质量管理上,秉承德国大众“像制工艺品那样精工细致制造汽车”的精神,精益求精,保持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这一点,在我们后来的参观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此外,上海大众还始终坚持“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的方针,形成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

上海大众至今推出了SANTANA,POLO,GOL,PASSAT,TOURAN六个系列,这六个车型均比国家法规规定的时间至少提前了2年达到排放法规要求,其中TUORAN,PASSAT,POLO的排放达到欧4标准。而我们所参观的三厂正是以制造TUORAN和PASSAT为主的。

离开会客室,我们坐上了参观用的电瓶车,开始参观车间。伴随解说小姐的介绍,我们先看到的是全自动化的冲压生产线。大量的焊接机器人,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工作的精密程度。接着我们来到激光焊接处,上海大众独有的先进激光焊接技术,使不同钢板之间的结合达到分子基层面焊接后,不同的钢板紧密如一整块钢板,几乎天衣无缝,大幅度提升了车辆的刚度和强度,同时减少车身在运动状态中的噪音及变形。难怪刚才在介绍中看到,即使是压在大卡车下,车身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车内司机依旧安然无恙。看来先进的技术的确是车辆安全性的可靠保证。

诺大的车间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杂而不乱,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标牌上的德语似乎正告诉我,严谨细致的管理,精益求精的追求,是造就上海大众今天出色成就的基本原因。

随后我们参观了PASSAT领驭的制造车间。虽然对汽车的零部件一窍不通,但第一次看到各个部件从原始制作到组装完成,最后变成一辆平时看到的汽车的过程,不免觉得有些新鲜。据介绍,上海大众采用的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总装线,先进的激光在线检测设备,从而保证了轿车制造质量稳定可靠。

回到展厅,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并对展出的一辆半解剖的PASSAT领驭十分感兴趣,剥去部分外壳,呈现出精密的结构,更让人觉得这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一旁的顾小姐告诉我们,领驭采用的防腐工艺是著名的空腔防拉工艺,有上海大众售价引进,配合双面镀锌钢板技术,保证了领驭的多年抗御时间,历久弥新。此外,即使是在POLO,GOL,TUORAN等系列早已上市的情况下,上海大众也依然不停的对SANTANA做着不同的测试,为的是保证生产出的轿车永远安全可靠,如此执着追求品质保证,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大概4点左右,我们结束了此次参观之行。稍有遗憾的是未能参观TUORAN的制造车间,这款集家用、商务、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轿车,仅让我们在展厅里欣赏了一下展车,未免有些意犹未尽,希望下次有机会可以能参观一下。好在整个参观过程还是大饱眼福的,看了很多,也学了很多,心中感叹:不虚此行!

上海汽车博物馆汇集了汽车历史、人物、技术和创意,是上海又一个服务大众的文化和旅游亮点。

上海汽车博物馆在嘉定区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开馆,实现了中国汽车博物馆“零”的突破。此次展出的20余个品牌的60余辆精品车,在汽车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为车迷奉上了一份“视觉盛宴”。

这个博物馆的一层历史馆分成若干主题展区,通过精选的20余部经典车辆汇集了众多汽车业内的“第一”和“之最”,比如1886年,卡尔·本茨设计的三轮汽车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获得专利的汽车;1951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推出的大众“甲壳虫”汽车是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这些承载着汽车历史和文化的展品,加上图片、模型、文字和录像资料以及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背景介绍,勾勒了世界汽车业发展的轨迹。二层古董车馆集中展示了由美国黑鹰集团提供的从1900年到1970的20余个品牌的40余款经典车型。如劳斯莱斯四款顶级车型幻影I、幻影Ⅱ、幻影Ⅲ、幻影Ⅴ和1953年的凯迪拉克“黄金之国”。通过这些珍贵的古董车,观众可直观汽车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特征。可移动的图文显示屏是上海汽车博物馆的又一亮点,沿着历史馆墙壁上的年代分界线,移动到哪个年代,显示屏就会出现哪个年代的背景知识和奇闻逸事。上海汽车博物馆在展示珍宝级古董名车的同时,更向参观者全方位介绍了汽车历史、人文、技术和品牌,揭示了汽车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据悉,国外的汽车博物馆多为汽车厂商建造,主要展示本公司产品和历史。上海汽车博物馆依据百年汽车发展史,不以品牌划分,展示的车辆包括汽车发明以来的各大重要品牌,独树一帜。上海汽车博物馆是广大青少年了解汽车历史、技术与文化的最佳场所,将成为上海市的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综合品牌的展示,上海汽车博物馆成为各大汽车品牌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上海汽车博物馆汇集了汽车历史、人物、技术和创意,是上海又一个服务大众的文化和旅游亮点,是广大车迷交流、聚会、娱乐的好去处。在研究生辅导员占译老师的带领下,外语学院研究生一行五人来到了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葛畅老师热情的接待了大家,随后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究生阚泽超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汽车学院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Shanghai Automotive Wind Tunnel Center)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试验试制基地(Test Laboratories of Clean Energy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enter)。

2002 年4月,同济大学以科技创新和新能源汽车开发为指导思想,以创新科研机制和组织架构为特色,成立了为中国汽车产业全方位服务的汽车学院。学院现已建成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此风洞是国内国际具有一流水平的汽车产品研究和开发基地,包括国内首座汽车气动声学整车风洞、国内首座热环境整车风洞和一个集汽车造型、加工、设备维护、科研和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中心。

在参观中,“风洞”中心的介绍员给大家详细介绍了“风洞”的运作原理,此“风洞”不仅可以为汽车做整车“风洞”测试,而且可以为飞机,高速列车做模拟测试,技术属于国际一流水平,目前世界上有10余个汽车“风洞”,同济大学的“风洞”就属于其中之一。借用外国“风洞”不但费用昂贵,而且周期长,更要严防泄露商业机密。因此,此“风洞”的建成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家还参观了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试验试制基地。此基地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及发动机研发试验设备,如汽车转鼓试验台、汽车废气排放测试分析仪、汽车道路模拟振动台,整车半消声以及三坐标仪等。

10.参观上海图书馆有感 篇十

第一次来北京是在四年前,那时的国家博物馆正在装修,没能参观。听爸爸说,重新装修的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里面的展品非常多,设施也是世界上一流的好。

今天,爸爸带我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一进大门,我就惊呆了!大厅宽敞明亮,上面是亮晶晶的水晶吊灯,下面是光滑得像镜子似的大理石。我们先来到地下的“古代中国”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背着一头鹿的人,他的力气可真大呀!我想鹿肯定是他打的猎物,这应该是原始社会。我一边走,一边看。忽然,我发现前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箱,就走过去看个究竟。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是一个完整的骷髅头,我顿时感到头皮发麻,赶紧绕到前面去。“闰闰,你看,这里的展品是不是比刚才看到的进步多了?”爸爸在后面说道。听了爸爸的话,我仔细地观察这些展品,发现刚才看到的刀是石头做的,现在看到的刀、剑大多是青铜做的;刚才看到的大多是陶器,现在看到的大多是瓷器,还真是进步多了。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复兴之路”展厅。这里有1150多件珍贵文物和980多张历史照片。展出的主题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以后,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在这里,我还看到了地球卫星、神州飞船返回舱等等。

由于博物馆面积大,展区多,虽然到处有休息的长凳,但丰富精美的展品,让我停不下来,加上博大精深的文物、琳琅满目的艺术品让我总处于兴奋和目不暇接中,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这次参观,虽然很累,但是让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真值!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参观有感2

展览分几个部单元。“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国列强欺负中国人民和人本侵略中国的这两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往我国大量的运送鸦片,使社会变的腐败,使中国人民失去健康。后来林则徐虽然消灭了鸦片,但帝国主义仍不放过中国,跟中国打仗。而中国输了,就跟帝国主义签定了很多不平多条约,让中国的土地不再完整,况且中国每年都要赔钱给帝国主义。中国人变得非常穷,满大街都是饿死的人。而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站起来反抗。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但国民党并没有站起来反抗。国土大面积沦陷,日本人占了中国的很多部分。随只中国人民也开始受欺凌。日本帝国主义大面积屠杀中国人。而中国人则没有放弃,而是举起武器去打败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日本投降,澳门和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以前一直以为现在的所有都是利索应当的。但是这次观看中过的复兴之路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人们都没有饱饭吃,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四的屠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中国中人民终于能抬起头来面对帝国主义了!那些峥嵘岁月我们并没有白过。中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受的耻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现在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鲜血和意志还来得!

随着时间的洗礼,中国已经穿越了几千年,那些曾经的事件也早已成为历史。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总让人感到繁华的街区后有一种莫名的空虚。而今天参观了博物馆后让我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

清朝末年,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心痛的时期,外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用鸦片这样的毒物来买断中国市场。中国苦难的命运就此上演。我看到了陈列在玻璃柜中的一份份厚厚的不平等条约时,我的心中有着巨大的哀痛,当我看到泥塑的苦难者脸上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是,有给予了我无数震撼,我从哪眼神中读出了一种希望的渺茫,生活的苦难,但同时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这是一种怎样的豪迈。在这个展馆里,到处都响着激昂的红色歌曲,看着革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照片,我也觉得热血沸腾了。仿佛看到了星星之火,烧到整个中国。终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祖国站了起来,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不只是为了不再受屈辱而自豪,更是为了一个个面对亡国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中华儿女骄傲自豪。

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科技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正是有了像钱学森一样的一批爱国人才,不畏艰辛万难,坚持研究,这才成就了中国今天的辉煌。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那种“志在强国,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现在21世纪的中国早已不是人人可欺的弱国,曾经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国耻训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直至如今,我国仍在努力,为了给百姓一个安定快乐的生活。

走出博物馆,几句话涌上心头,只要心中有希望,面对名利坦然对待,就总会有迎来曙光的那一天。而,还是中学生的我们,唯有此刻立志,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也为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祖国能够越来越昌盛。

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参观有感3

11月29日,天气晴好,我们一行人起得很早,相约从**出发去参观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展览。

到达国家博物馆是九点多,不算晚,不过人已经很多,排了很长的队伍。

我和小伙伴一起按照导览图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全都走了一遍,政治改革、经济飞速发展、神舟系列飞船、交通运输技术的大跨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实现绿色发展,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交通技术的提升,因为我的家在祖国南方,每回假期,放假回家和开学回校都需要坐很久的火车,我个人也经常往返京津,因此对于火车和城际高铁的发展感受比较深。我国从最开始从苏联引进技术建造铁路,到如今自己研发核心技术,高铁制造已经比较成熟,北京和**之间,之前的和谐号列车一般需要34分钟,现在的复兴号列车只需要30分钟,且每间隔五到十分钟就会发一次车,十分方便了两地人们的出行。

看了这次的展览,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中国在40年的时间里,卧薪尝胆,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次出行让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不仅仅是综合国力的增强,还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各个小的方面。

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展,骤然发觉,原来“伟大” 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转型阐释。四十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社会和人民不懈奋斗,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以展览的形式具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采用小细节小物什来书写宏大变革,通过视觉冲击而直达心灵。四十年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人民的衣食住行中,更体现在国家科技国防的探索与发展中,展览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可上九天揽月” 的载人航天飞船以及“可下五洋捉鳖” 的蛟龙一号载人深潜器的模型展览,那曾经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如今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化为现实,尽显大国气象与浪漫。

从小物件看大变化,在参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科技成为了改革的最强动力,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航天器的高端,还是人工智能的实用,亦或是VR虚拟现实的梦幻,都体现了在科技的巨大推动下,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收音机到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从自行车到新能源汽车,所有的变化都是科技的巨大的力量的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从一个科技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到现如今的科技强国,科技推动中国昂首挺胸地前进。

从1978年到20XX年,从春天的故事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次展览不仅记录着祖国的繁荣发展,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不断继往开来的卓越领导。从蛟龙号、神州火箭到天眼” FAsT、c919大型飞机,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正在向科技强国更近一步。让我印象深刻还是属封存着**滨海新区109枚公章的透明盒子,这109枚公章是**滨海新区简政放权所留下印章。简政放权这一政策不仅有利于经济高效发展,同时也给予了广大老百姓们办事的便利性,这是改革开放中一次关键的抉择,也是正确选择。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不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而是我们真正生活在这四十周年里,感受得到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变化。

这次参观活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陈列出来的一枚枚邮票,它们以生动的画面,以一副小小的身躯承载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壮大。我家里也有集邮的习惯,它们是时间的印记,也是那份不能忘记的初心。

11.上海科技馆参观记 篇十一

从远处望去,科技馆像一个缩小版的地球;在近处看它,又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步入科技馆,远远地,一个穿着宇航服的高大气球人就向着我们挥手,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我们首先来到了“动物天地”。瞧,这儿有威风凛凛的老虎和雪白可爱的小兔子,顿时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浮现出了一幅“猛虎猎兔”的场面。还有胖乎乎的北极熊和调皮的海豹,于是又一幅“熊豹争鱼”的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蝙蝠洞”了。我和妈妈走进“蝙蝠洞”,这儿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还有一些地方湿哒哒的。我紧紧地拽住了妈妈的手:这儿不会真有什么蝙蝠吧?“蝙蝠,这儿有蝙蝠!”一个小弟弟大呼小叫道。“What?还真有啊!妈妈,我们快点走吧,别看了!”“哈哈,傻丫头,哪有什么蝙蝠?都是假的啊。”我定睛一瞧,呀,真是假的啊。工艺师们竟把“蝙蝠”做得这样逼真,真牛啊!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机器人的世界”。平时只能在杂志、电视上看到的机器人,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了。第一眼,我就被“兄妹机器人”玩魔方的高超技艺所折服了。它们先让游客把魔方搞乱,然后把魔方拿在手里,只瞄了一眼,便一手抓紧魔方,另一只手开始转魔方。没过多久,魔方就被这“兄妹俩”给还原了。紧接着,我还欣赏了机器人为大家演奏的钢琴曲。它先请一个人上去点一首歌,沉默凝思一会儿后,便开始流畅自如地演奏起来。演奏得几乎和人类并没有什么两样,乐声十分动听。

告别了机器人,我们来到了“人与健康”。这儿有一幅人体图,上面介绍了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好玩的还是“食物的旅行”。我和妈妈坐进一辆水果造型的车里,戴上3D眼镜,从“人”的大嘴巴里直冲下去。首先来到了人的“口腔”,然后又来到了“咽喉”。随着“水果车”慢慢往下滑,我们又来到了“食道”里,接着是“胃”。只见这儿有许多食物,什么水果啊、零食啊……我们被“胃”慢慢地“消化”了,又来到了“小肠”,然后是“大肠”、“直肠”,最后从“肛门”排出体外。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地壳探秘”、“生物万象”、“彩虹乐园”……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还意犹未尽。科技馆就像一座智慧大宝库,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指导教师:秦陈

12.参观上海图书馆有感 篇十二

10Gbps以太网已经走过了早期的使用阶段,正快速成为校园网、数据中心和运营商网络中主流的联网速度标准。目前,由美国康普实验室研发SYSTIMAX GigaSPEED X10D万兆铜缆解决方案就是其一,其解决方案优于行业标准三年,并且达到2008年颁布的6A类新标准,超越了6A类布线标准的要求。

这项万兆铜缆解决方案采用了最新的管理系统软件——SYSTIMAX iPatch System Manager 6.0。该软件可增加对网络物理层的“洞察力”和控制权,提供更多信息并且能够提升可管理性。它具有提高用户精确管理网络更改的能力;自动记录更新和电子工单,引导技术人员完成移动、添加和更改操作;详细记录网络资源位置信息,为容量规划提供方便;提高安全性,可在关键线路发生非计划变更时向管理员发出警示;变更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有利于提高合规性、减少停机时间、提升生产效率等一系列优势。

美国康普企业解决方案全球销售部高级副总裁Peter Karlsson向记者介绍说:“使用SYSTIMAX iPatch System Manager软件就如同给网络配上一个GPS导航系统,可帮助消除网络中的盲点,通过最有效的路径将用户引导目的地。iPatch System提供的详细反馈信息均可给用户带来最大的控制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

13.参观陈云故居有感 篇十三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思政部老师带领我们各班代表一行人参观了陈云同志故居。天,虽是阴的,但我们每个人的心情却是那么的激动,和太阳一样炽热。我终于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了!坐着校车向目的地驶去,大约40分钟,我们来到了陈云故居。

一进入陈云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云同志的黑色雕像,在那里,刘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陈云同志的基本情况: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他于1905年6月13日出生,从小就十分贫苦,深知社会上穷人的痛苦,幼年丧父丧母,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由于贫穷无法继续升学,去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后又接触并接受革命的民主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陈云同志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一生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廉洁自律。还有两个同学向陈云同志献了花,随后,我们集体合了影。

在参观故居时,我们看到了很多陈云同志的物品、图片,脑中浮现出了陈云同志为党和国家事业呕心沥血的身影。陈云同志的一生为了党、国家和人民,始终任劳任怨,战斗在最前线,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尤其是他那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刘老师说“不唯上,不唯

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延安学习马克思主义时的心得体会,也是他革命一生的信条。正是这种执著和追求,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我感到,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需要时刻注重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地履行自己的党员责任,提高自身对党对群众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从作为整体细胞的个人身上展现党的先进性。这就需要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自身做起,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团结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进步。我们曾经对陈云同志并不像对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那样熟悉,但是通过了今天的参观和学习,我深受启发,对陈云同志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卓越领导人之一。同时他廉正又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很大触动。他的一生感动了几代人,也将会继续为后人所感动并发扬光大。

上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100字下一篇:三国演义历史人物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