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教学设计

2024-07-03

初中信息教学设计(通用11篇)

1.初中信息教学设计 篇一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

知识: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技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社会中的应用,知道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情感: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重大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并从中总结出自己使用过的工具有哪些

课堂准备:图片、视频、动画(课件中体现)和实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活动1以游戏引课

游戏规则:请4位同学上讲台站成一横排,第一位学生面对教师,其他三位同学背对教师,先请第一位同学看教师手里的一张纸条上的内容,然后请第二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一位同学将刚才看到的内容用动作表达(不能有声音)给第二位同学,时间20秒,然后再请第三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二位同学把刚才自己理解的意思用动作表达给第三位同学,以此方法到最后。然后先让第四位学生说出是什么,再请第三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再请第二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最后请第一们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从而说出纸条上的内容。

师:为什么一样的信息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信息?

学生回答(表达错误、信息传送的方式有限、表达信息不明确等等)

教师鼓励、表扬并小结

活动2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有4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京,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伦敦,你要跟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你会用什么方法?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传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今天我们有很多传递信息的方法,可是在人类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没有这些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工具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二、授新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1、教师展示图片:原始社会、图画、结绳记事等

提问: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怎样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你能通过这些图片想象出他们的传递方法吗?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小结:在人类还不能言语的时候,出现了用绘画、打结等等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当有了语言的使用之后,语言成为了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也是信息技术的第一次发展,距今约4万年。(课件展示板书)

2、提问:语言在当时也只能是人与人近距离的时候才能传递信息,但对于远距离的人而言,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人类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传递呢?

教师展示图片:语言、烽火台、甲骨文文字、骑马送信等

学生通过图片讨论并回答,教师评价,再小结:

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了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这是信息技术的第二次发展,距今约3500多年。(展示板书)

3、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发展,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观看视频资料)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发展,距今约1300多年。(展示板书)

4、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如果你是学校体队队长,现在要通知所有队员到操场进行队列训练,一种方法,分别给这些年级的班级的班主任打电话,第二种方法,分别走到各班通知,第三种方法,利用校园广播通知。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教师播放视频:电话、电视、广播在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小结,第一部电话诞生的时间是1863年、第一部广播诞生的时间是1895年、第一部电视诞生的时间是1925年,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了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第四个时代,距今约80到200多年。(展示板书)

教师提问:用语言、纸和电视传递同一个信息,它们有什么不同?

5、真正让信息的处理和传播得以迅速发展的时间距我们现在也就40多年,这就是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互连网的出现。(教师展示课件: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诞生的,随着电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计算机与互连网的普及使用,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信息技术的第五次发展。(展示板书)

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在对信息的处理上有些什么特点?

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板书,教师提问:从古到今,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有哪些变化?它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二)我们今天一起探索了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样来解答,我想请同学们来帮帮我,你们愿意帮我吗?

教师提问:怎样才算是信息技术?(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信息技术(英文缩写IT)就是指怎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检测信息和利用信息等等的技术。(展示板书)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是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教师提问:假如没有这些信息技术工具,我们想象一下人类社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继续提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重要吗?(生答)那么,掌握信息技术重要吗?(学生回答)

你们有信心把电脑这门信息技术课学好吗?(学生答)

三、结束语: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谁也无法想象。信息技术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我们也无法去想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未来社会的信息技术也会更加完美。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今天的学习时光,长大后,你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板书(略)

2.初中信息教学设计 篇二

一、从尊重开始,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我认为想要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就要让学生没有精神负担,并且喜欢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也是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他们希望得到同学、父母和老师的认同和尊重。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本着尊重的原则,避免让学生感到尴尬的做法。例如,现在电脑越来越普遍,而对于有些学生特别是外地学生来说,或者因为家庭条件,或者因为是临时居住,家里没有电脑,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此是很介意的,我改变了以前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进行摸底的做法。

以前,我会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统计班里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电脑,因为一般来讲,家里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要好一点。这样,我就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确定可不可以留一些课外的作业给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现在,为了避免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的尴尬,我把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节课变成了输入文字课,我通过打字来看学生的电脑熟练程度,然后推断学生的电脑基础。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能看出学生的基础。

同时,我在课上一直传达一个思想:初中的计算机和小学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我会从基础讲起,基础弱的同学不要担心,你只要努力一定会赶上来。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基础不同很正常,不要放在心上。在课堂中,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我就会表扬,拍拍肩膀什么的,然后微笑着说:“你学得很快么。”或者说:“你比我想得要好么……”等等,还会找机会在班里公开表扬,这让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大受鼓舞,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有学习的劲头。实践证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上课能够自信、认真,在两个月内基本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不大了。

二、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进行小组互助教学和“分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我采用了小组互助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既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有所提高,慢慢赶超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开学初,我会在上课两个星期后,按照他们的表现分组,一般四个人一组,分好组后让他们自己选出一个操作比较好的作为组长。然后我宣布组内的各个成员要互相帮助,组长要负责组内成员全都能完成课堂的基本任务,特别强调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的时候不能拿对方的鼠标直接操作,只能给予指点。组内所有人都完成的小组,由小组长举手,我要做统计。每月给先做完次数多的小组奖励,同时进行对比,如果有小组进步了,也会给奖励。这样,既起到了学生之间互相督促提高的作用,又能防止组内代做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操作的技术,达到教学目标。我还定期开展一些组间的比赛,让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加强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增强班级的学习活力。

不过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有时候组内的成员不是不会做,而只是做得慢,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使得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即所谓的“吃不饱”。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上采用“分层”教学。

当然这个“分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我没有明确把学生分等。我是针对基础好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一般在课上会设置一到两个提高题,明确这个提高题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确定组里未完成成员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也会每节课统计有多少人完成了提高部分的题目,在每节课结束前留两分钟时间进行提名表扬,并和小组每月总评结合起来。如果小组里在课结束时还有人没有完成基本题目,那么这个小组里做完提高题的学生我是不计在内的,也不提名表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一定要学会合作才行。这样对基础较弱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为了不拖组里的后腿,他们都会很努力地学习,很多基础弱的学生就慢慢赶上来了,班里的学习气氛就会越来越浓,后来能做完提高题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了。

当然这里有个统计的问题比较麻烦,所以我在分组的时候是要定好组号的,要求组长举手的同时要报组号,做完提高题的同学也要报自己的学号,这样统计起来就很方便了。

三、教学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有用的东西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如果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东西他们平时生活中用不到,课程本身又没有相关的考核做为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会慢慢消失的。为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上课的效率。因为我校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我选择的素材基本上是和学生学校生活相关的。例如,文档编辑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素材,图片我会选择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些图片等。

有时候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我也会充分利用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个优势,不但能增加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word学完之后,一般会花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制作小报,最近几年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他们制作关于自己家乡的小报,然后择优把小报生成图片并汇总成一个《祖国大好河山》的电子相册。对于这个任务,学生的制作积极性很高,为了把家乡的美展示给大家,一些老家在一起的学生会合作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被充分运用,他们经常会在网上搜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家乡的“骄傲”,这时候他们会发出惊喜和感叹,并有极大的愿望和同学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探索欲望很强,他们的活跃思维经常让我感到很惊讶。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此,我也会把一些新闻内容作为上课的素材。

例如,奥运会的召开、嫦娥探月等。对于此类素材,学生也表现了很大的学习积极性。这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上课素材,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好的上课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在轻松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会收获很多惊喜。随着政策的改变,会有越来越多的初中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同样会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上课素材,并且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相信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兴趣培养 道德培养 创新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⑴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⑵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⑶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⑷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为了让他们能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除了让他们玩“纸牌”、“空档接龙”游戏外,我还从网上下载一些鼠标练习游戏如“比比谁的耳朵是最好的”等,让他们听辨一下双击的声音特点。让学生用“扫雷”、“猫狗大战”等游戏来练习单击、双击的能力。这样,在游戏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智力的锻炼,也提高了灵活操作鼠标的能力。也有人把学电脑称之为“玩”电脑,这是很贴切的。“玩”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有些教师严禁学生玩电脑游戏,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我们应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发挥游戏在电脑课中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设计新任务,学生创造完成。例如:我在讲解在Word文档中插入和编辑图片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2至3人的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并且以比赛形式进行创造完成。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互相取长补短。比如给学生一个新任务:利用本课所学的内容,自己写一篇小报导,在文章中加入几幅图片,要求版面新颖大方、美观。最后评选几篇优秀作品上传到教师机供全班同学欣赏。甚至可以把设计的新任务延伸到课堂以外,比如班级手抄报的编写,还可以举行电脑手抄报的评比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无论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学生都会在编排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问题就自学教材,或互相请教。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及“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我都会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4.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实践性非常强。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科目始终处在“副科”的尴尬境地。多年的教学中,我也曾以为信息技术的教学无非就是教师上机演示,学生观看,并动手模仿操作罢了。然而,这样的教学却呈现出了不甚乐观的教学情境:优等生,接受能力强,没等老师讲完,就会操作了,然而差等生,接受能力弱,老师讲过多遍,依然无从下手,还有一些上课搞小动作、痴迷于玩游戏的学生根本没有听到老师在讲什么,一堂课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面对这样的现状,常常会让我很无奈,然而更多的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面对这样的现象,我该做些什么呢?以下是我做的一些探索和改变,抛砖引玉。

一、提高素质,充实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直接人,其自身文化素养、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充电,用最新、最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轻松应答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最前沿的新鲜知识,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兴趣,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逐渐地提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二、巧设任务,完善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前,教师应深入地研究教材,认真备课,通过计算机网络资源,搜集更多辅助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保证每一个任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目的的明确性,保证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能够有效地蕴含在每一个任务中。学生完成了任务,也就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知识点。这样,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和主人翁意识的建立。

三、幽默风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是对于信息技术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课,学生更加偏向于上机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方便引起学生的共鸣。尽量将一些枯燥的知识讲得更加生动、形象一点,可以利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比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5.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篇五

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呢?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形象建模阶段,毕竟在他们脑海里很多知识都是空白的,他们要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术是一门可以接触许多实体或者建立模型,好让学生们直观的感知,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用小组式的完成作业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一点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过自学可以举一反三,而也有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的太浅怕影响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深一点又有些学生听不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们几个人为一组完成几份作业。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挥其长项,而基础差点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3、为学生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还可以让他们体会玩中练,练中学的乐趣。

新异的发现--键盘学习的深入。

4、边操作边练习

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听,他们的注意力绝大部分时间指向自己刚刚遇到的问题或刚受到的新异刺激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能不讲的地方坚决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研究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合理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这样可以让班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可以较为自由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6、不要给学生布置太低能的任务

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有创新和加深。也要避免学生一味被动的学习。应该适当的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7、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演示实现功能的作品,接着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想要实现功能应该怎么操作,让大家想办法实现功能,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会上网百度搜索……,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此外合理的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做到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迫不及待地想要动起手来的冲动。

8、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6.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六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景创设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开课“导语”的设计,快速而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

中学生的心里特点是主观能动性强,对各种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着求知欲望;但往往耐性不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扬长避短,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课情境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为了能够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出形式各异的导课情境,用实例展示代替无趣的语言介绍,用声情并茂的动画代替单一的图形,用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兴趣,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自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书本知识最终都要体现在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上,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

中学生的知识和阅历都比较浅显,这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远、理论性太强,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乐学。例如“画图”工具可以用来描绘校园;word可以用来制作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用来介绍班级、老师、同学、校园生活;e-mail可以给同学发贺卡等。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操作使用的,有了“用”的目标,“用”的需求,学习就有了动力。因此每节计算机课教师都要给学生设计应用练习以目标驱动学生对信息技能的学习。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是很认真,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应付任务,有的只是机械的重复老师的示例。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自然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让他们明确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比如在我给四年级上“画图”课中,在掌握各项工具使用技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时有的学生就很兴奋,有的作品却没有新意,还有的只是单纯的复制书本。我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从中找出闪光点,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同学分析制作思路,接着大家一起尝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体会到了大胆尝试的乐趣。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新课标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只起指导、启发、总结的作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时,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比如指法练习时,通过打字竞赛,学生大多获得了好成绩。另外让学生互相检查手指位置、眼睛,评出打字小能手、助人小帮手、优秀合作小组,追求多层面的成功。

五、以“评”促“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作品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相互的信息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进步。在评价课中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作品,敢于直言不足,也能赏识他人的闪光点。以“评”为动力,鞭策和鼓励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7.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七

一、端正学生态度

经调查, 90%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很感兴趣, 而且其中20%的有很浓厚的兴趣。很多老师可能会很乐观, 想当然的认为信息技术课会很好上、很轻松。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 而是冲着游戏来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必须纠正这种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 从而端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 这同时也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信息技术教材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 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 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具备相当精湛的业务水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本身至少要有一桶水。”鉴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与时俱进。

三、强化组织教学的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组织教学能力可能要比教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要严格控制课堂纪律, 不能放纵学生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活动。其次, 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这些可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的。教育是一种引领, 一种服务, 一种帮助。作为教师, 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大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认真观察学生及时反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 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进步快的学生给予认可。例如上操作课时, 我会一边讲解、演示, 一边让学生跟着操作, 最后再让学生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从头操作一遍。这时候如果碰到不懂的学生太多, 我会安排几名接受能力较强完成较好的学生, 让他们帮老师分组去辅导这些学生, 从而达到一种互助关系, 同时也让每个学生操作统一,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让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成就感”。课后跟学生多沟通, 分析教学情况, 及时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弥补。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 写好教学反思,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例如以科技创新为主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同时把上届学生做好的作品展示给他们看, 让他们有个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创新。当然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 比如模板的制作, 按钮的使用, FLASH的插入等等, 这时我并不是急于帮他们解决, 而是首先让他们上网查找帮助, 或者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如果还不能解决, 最后才由我给他们讲解, 这样通过问题来引发他们自主学习, 积极创新,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 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垃圾信息;计算机病毒泛滥、个人隐私遭到威胁、计算机犯罪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就显得更为重要。

8.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感 篇八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教学课采取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六、信息技术教学课采用学生辅导学生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减轻了教师的辅导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问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

七、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等或分类。而是用来改进教与学。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此我上课总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鼓励和耐心辅导他,即使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事实证明,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9.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机器人的发声原理;

◆学习音乐模块的使用;

◆设计机器人唱歌程序;

◆了解多次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机器人发声装置:

◆了解音乐模块的使用方法;

◆编写多次循环结构的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思考调试中出现的现象,根据现象确定其成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1.发声装置的安装与使用;

2.条件结构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应用;

3.音乐模块的使用。

【教学难点】

机器人唱歌程序的编辑与调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机器人的发音是通过安装在机器人主板上的喇叭发声来实现的。机器人编程软件中的音乐模块,可以让机器人实现演奏音乐等功能,也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本节课将学习机器人的输出表现形式——声音;学习机器人“演奏音乐”和“多次循环”模块的使用。你想让机器人为你唱什么歌曲?通过老师下面的操作,可以轻松地让机器人演奏一段美妙的音乐。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讲解演示,提出问题。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机器人发声装置的讲解及安装,引入音乐模块(你喜欢唱什么歌曲?想不想让机器人给你唱一唱呢?要想听机器人给你唱歌很简单,学习音乐模块,然后设计程序就能实现了);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及平时积累,理解音乐模块中的各种定义(音高、音长、休止符等概念);

3.布置学习任务:唱歌机器人的程序设计,以“雪绒花”为例。

学生活动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

2.试着去完成“各显神通”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活动

1.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出制作唱歌机器人时遇到的各类问题,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资源视窗”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教学反思】略

10.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

教学简案

一、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在网络知识、能力方面的群体差异,如原就读于城镇小学的学生学校及家庭都拥有电脑,能经常上网,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料查找,而原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较落后,对网络特别是网上信息查找较为陌生,教学需由浅入深。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及工作原理;

(2)能在实践中掌握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并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能主动探求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2)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合理选择和提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学习和操作的搜索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搜索引擎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极大便利;

(2)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关键词的选择技巧、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搜索技巧。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

1.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十二生肖》片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自己的生肖传说。

2.学生动手搜索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所属生肖传说。教师借此机会了解学生

网上搜索技能的现状。

第二环节:出示课题,询问学生都用了哪些搜索工具

解释大家之所以如此快速找到信息,是因为这些网站都有搜索功能,就势引导学生进入搜索引擎学习。(在情境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学习。)

第三环节:分组练习

请各小组按要求利用网络搜索生肖传说,第一、二组使用百度,三、四组使用Google或腾讯搜搜等。学生分组体验几种搜索引擎的使用过程,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类型。组长演示并讲解关键字的使用及搜索过程。通过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明确概念

师: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都有哪些基本类型?什么是关键字?关键字在搜索中的作用?请列举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师提示:为提高搜索效率,多数网站将全文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合并使用,比如大家常用的“百度”、“谷歌”、搜狗等。

学生按照考教师指导进行网上搜索,并认真体会、仔细观察,以进一步明确搜索概念并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环节:搜索技巧妙用

1.关键字、词选择技巧。师:关键词越精确,查询范围就越小,结果也相对准确。

2.分类目录搜索。师:要查找某类信息,可单击网站相应栏目或到权威专业网站进行查找。

(遇到困难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网上搜索,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的选择技巧。)第六环节:探究与交流

师:是否是搜索到的网页(网站)数目越多越好?为什么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结果不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第七环节:课堂小结

网上讯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家要增强网络道德观,努力成为网络文明小使者。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

五、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个人回顾教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填写学习辅助表。小组对各自成员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六、教学反思

1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小议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47-01

一、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教学不仅要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还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时代发展了,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时代呼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依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长处得到有效发挥,使学生掌握更多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本领。老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学会“以理服人”,老师不能依靠自己的权威去压迫学生,要耐心为学生讲道理,逐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兴趣,将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科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兴趣的指引下,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在教授幻灯片的制作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几张已经制作好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幻灯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出不同的图形。

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必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动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是学生是否对学习产生积极性与自觉性,只有在学习动机的指引下,学生才会倍加努力学习。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一次打字速度大比拼,看哪个学生的打字速度比较快,通过比赛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比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媒介,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整理与传递。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而且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又存在差别,因此,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那么势必会出现以下情况: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难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听课存在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

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求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发挥。

在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时,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计算机学习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五、进行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作为老师应该明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既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超越社会的需要,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变得更加具有适应性、更加理性也更加具有道德性,以达到不断改善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进行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出发,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有效指导,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具有很强说理性的教学艺术。不管是老师的语言,还是采用的教学方法,都要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学的内容,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既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直接教导,又需要老师进行侧面辅导,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六、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实际上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在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简介中英文下一篇:瓜州中秋思乡的诗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