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2024-06-22

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8篇)

1.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篇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现在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乡镇企业。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推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我国

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按照“十五”计划,2005年经济增长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减少10%。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我国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现在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2.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篇二

在我国,随着商品房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住宅需求及对住宅功能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住宅建筑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建筑技术和材料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建筑形式的层出不穷,设计师们逐渐意识到今后的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画图、复制,而是将环境、建筑和人进行有机的统一。新的建筑产品推崇“住宅的哲学主体永远是人”,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房屋的基本功能即遮挡维护,而是向着多元化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提升对住房产品质量的要求,我国住宅建设向着人性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1 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住宅理念

20世纪50年代,我国住宅建筑的房型特点是面积小,多数为一居室或二居室,卧室、餐厅功能不明确即卧室兼作餐厅,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到了60年代~70年代,住宅设计有了些许改进,住房每户1室~2室,多数为穿套式住房,卧室、餐厅、起居室的功能仍然没有独立,个别套型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但是活动空间小。80年代,住房的室内走廊面积扩大形成户内方厅,户型增加了两居室、三居室,餐厅的功能被独立出来,形成餐寝分离,但是起居室和卧室的功能仍未分离,每个户型拥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进入90年代,起居室作为娱乐、用餐等功能的活动场所被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功能空间。卫生间和厨房面积加大,设施更为完备;到了20世纪末,我国的住宅已经全面进入商品房时代,此时的住宅模式已经实现寝、餐、起完全分离、独立;从21世纪初至今,室内空间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在平面布局上,讲究动静分区、公私分区,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行为生活轨迹,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此时的住宅更多是以横厅代替直厅,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布置卧室、客厅、餐厅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日照、良好的通风及宽阔的视野效果。此外房间布局打破了原有的二维空间概念,从“单纯的平面设计走向三维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户型出现不同的层高,利用错层、越层使得功能区域划分更为明确,在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还可以使空间感增强,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住宅房型不断的丰富。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结构转变的时期,一方面老龄人在生活方面需要照顾的问题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家庭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父母,这一社会矛盾越来越显现,如何解决这一社会矛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随着这一社会问题的诞生,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提出了倡导人性化住宅、建设亲情化社会的理念,大力发展亲情住宅是我国人性化住宅建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之一。

亲情住宅建设首要考虑的是社区的合理规划。在社区平面布置上,要求场地平整、无较大的高差变化,以方便老年人行动并保证其行动安全感,社区场地不考虑停车,而以绿化种植、休息长亭取代停车场。在户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与儿女就近居住、方便照顾老人以及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由此形成“近居型”“邻居型”和“合居型”。在建筑设计上,老年人住宅应结合地域气候环境,通过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通风;在卧室、卫生间等处分别设置紧急报警求助按钮,并在卫生间、浴室安装靠墙扶手,卫生间应设置在靠近卧室的位置;室内装饰材料应选用耐磨、易擦拭的材料,地面材料选用防滑、耐磨材料;老年人居住的建筑应设置电梯;公用部位有高差变化时,应设置坡道并有明显标志。

此外,人性化的住宅理念还体现在小区环境、社区配套等各个方面。例如如今住宅建筑已经不再单纯追求高出房率,而是将楼间距拉远了,小区绿化覆盖面积加大了,健身配套设施增多了;社区周边的生活购物、孩子入学、就医看病等生活辅助功能建筑配备齐全,保证人们入住后生活方便。

2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化住宅理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自然的不断索取,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资源不断减少。20世纪,住宅开发建设的过程也是各种资源巨大消耗的过程,同时住宅建设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二氧化碳、粉尘、噪声、装饰材料释放的化学物质,都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利用科技、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或可长期使用能源的使用率,可再生或可长期使用能源包括水力、风力、太阳能等。例如目前很多生产单位成立研发部门,利用科技手段对如何高效利用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进行研究、对早期的太阳能设备加以改良,使之不仅能够高效而且美观,并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践中。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路灯等多种产品都被广泛推广使用,由于太阳能产品的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电能或燃气的使用率;此外许多建筑设计优先考虑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设置可控遮阳板,按照每天不同时刻的日照情况,利用电脑自动调节以达到室内最好的采光效果并阻挡紫外线的照射;掌握建筑所在地主导风向加之合理的建筑设计,利用自然手段调节室内通风情况、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再通过机械手段对部分室内空间进行辅助调节,有效节约制冷用电量和冬季供暖消耗。

对于一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不单单看一次性投资,而是要考虑整个寿命周期内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获取更长期有效的使用。通过科技手段生产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并用于住宅建设中,例如使用节能的墙体、屋顶保温材料,降低冬季供暖能源消耗及夏季制冷能耗;能够保温隔热的镀膜玻璃,减少室内冷热空气向外流失;将粘土砖改为页岩砖;采用会呼吸的绿色建材,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装饰材料中有害化学成分等等。

可持续发展也可以理解为能够适应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应考虑住宅建筑的适应性和空间的灵活性,从而减少因拆建造成的资源消耗。设计中整合各种技术信息建设智能建筑,使建筑商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满足建筑市场高速发展的需要,智能住宅的建设和使用将使住户能真正感受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

3 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住宅理念

随着多元化信息交流方式的不断产生、设计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的设计人不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在立足住宅建筑本土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吸取国外建筑先进的工艺技术,并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设计师;同时在许多国外建筑师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的影子。例如“亚洲建筑师走廊”里集合了国际的和本土著名建筑师的作品,其中日本建筑师板茂设计的“家具住宅”就极具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他引用中国传统四合院的设计理念将房间围合成方形院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住得了”这么简单了,而是要“住得好”,我国的住宅建设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向着多元、人性、环保等各个方向综合发展。

摘要:介绍了我国当代住宅的发展趋势——人性化、科技化、国际化,分别对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住宅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化住宅理念以及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住宅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指导国内住宅建设。

关键词:住宅,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孙立红,刘玉珠.大力发展亲情住宅小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21-23.

[2]靳晓玲,孟晓雷.住宅建设发展趋势浅析[J].建筑与预算,2009(4):43-45.

3.中国区域发展的三大趋势 篇三

“十二五”规划公告中,特别提出要实施区域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战略,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时势。沿海地区在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而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中,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疲软,未来时代,中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将成为长期的趋势。

同时,在最近几年,内地的发展速度,呈后来居上之势,以中国经济的地理中心湖北为例,2009最湖北增长为13.2%,而作为西部重镇,四川增长为14.5%,在东北基地,辽宁增长13.1%。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沿海的广东增长为9.5%,浙江为8.9%,上海更只有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这种变化,将引起中国未来区域格局的重大改变,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雏形渐成。

中国走向均衡战略

区域规划,星火燎原。

自去年至今,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领域的“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即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飞跃,亦崛起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而在这些比较发达的区域,也崛起了所谓的北上广深。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东部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

在本次的规划中,以少见的篇幅,将未来时代的各个区域进行全面的点名,西部地区,其表述为“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西藏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其表述为“加大对于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其表述为“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中部地区,其表述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东部地区,其表述为“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老区与边区,其表述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对于各个新区,其表述为“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可以说,本次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几乎划定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版图。

大都市经济圈聚焦与分散

普遍的城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随之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

根据诺瑟姆(R.M. Northam)的城市化进程S型曲线理论,当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0%~30%以后,将会出现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这种趋势一直要到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以后才能下降。而目前,我国的实际城市化率,还远未达到这一标准。

我国从整体上已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在未来,大都市化将成为中国未来潮流,大都市经济圈的崛起,势在必行。都市经济圈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而出现的,而且在所在国都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角城市经济圈,则以全国9.6%的土地和3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将出现三个变化。

其一是城市圈的扩散。目前,中国成规模的城市圈有三个,但是,内地亦开始崛起大都市经济圈,如长株潭都市经济圈,大武汉都市经济圈,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经济圈,以及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都市经济圈等。

其二是大城市的发展将日益集中,中国将出现更多的特大型城市。

以前,在中国100万以上就是大城市,现在,这一标准变成了1000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常住城市人口均超过了1000万。还有一大批接近此规模的城市。在未来,中国将形成大约10个人口1000左右规模的城市,三四个人口超过2000万以上的国际性大都市。最典型的是北京,从二环到三环,直接到现在的五环外,都已经成为市区,城区面积和城市人口都不断增长。而深圳、厦门等特区在取消二线关之后,未来人口亦将更快发展。

其三是城市群的逐渐呈现分散化的格局。

本次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同时,要促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事实上,城市的分散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美国既有三大都市圈,同时亦小镇发达,加拿大的多伦多,更是由无数的小城市构造成一个大城市。

城市的分散化,在珠三角最为典型。在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带动下,普遍出现了“小城小镇”的格局,如顺德,面积只有800多平方公里,比通州和大兴都要小,但是却拆分为10个镇,东莞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除城区外,还设有28个镇,每个镇都非常发达。特别是顺德,形成了一镇一产业的局面,中国的家具王国、家电王国、木工王国,均在这些小镇产生。

4.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篇四

学号:10902010123姓名:毛店竹

内容摘要: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自兴起以来,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像在迁移理论,人口转型理论及社会保障理论等都有研究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推进,许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此时研究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劳动学在中国的演变趋势,研究现状试论我国劳动经济学在经济转型的时期下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得以逐步建立和形成。作为研究劳动力关系及劳动经济问题的劳动经济学,伴随着市场的演变,其研究模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分析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演变过程及现状,对于我们探讨其发展趋势有着重要意义。

1、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演变过程1、1研究模式的演变:从苏联模式向现代劳动力市场经济分析的转变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经济上很多都借鉴苏联的经验,劳动经济学则也是参考了苏联模式,因此研究的更多的是计划劳动管理,对经济现象只限于定性的描述,缺乏现代经济分析的概念体系,也缺乏实证分析,更倾向于传统的逻辑推理和概念演绎。改革开放引入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劳动经济分析思想和理论,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现代意义上来解释当时国内的劳动问题。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更侧重于经济分析与实证研究,因此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实践性。

1、2研究主题的演变:反映制度变迁,追踪社会热点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它所研究的也是当下社会经济现象的热点,又由于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作与结果,因此其所研究对象也受到劳动市场相关制度变迁的影响。从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阶段的不同,简单来说,第一阶段的研究仍然有着苏联模式的少许影子,研究课题主要有像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私人劳动”问题等;第二阶段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经济分析引入及初步发展期,这时是否建立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公平与否、市场化带来的工资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民工的流动成为了研究热点;第三阶段,我国市场机制开始确立,这一阶段劳动力市场剧烈变革,此时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逐渐接近现代劳动经济学范畴,研究国有企业下岗问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差距的拉大、劳动力的市场分割等;第四阶段不断拓展了关于就业和收入分配差距为主题的劳动经济学分析。此阶段针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关注制度及政府行为在劳动力市场演化中的作用,同时主要围绕着我国当时的劳动力市场状态,即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经济学剖析。

总的说来,实证研究与现代分析的比例越来越大是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同时,研究内容结合制度变迁,注重反映当代热点经济问题,这对于我国的重大经济问题有理论和现实贡献。

2、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现状2、1学术研究的进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是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同时,它也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及措施的重要参考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对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有许多进步,同时也有许多具有重大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因为我国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典型国家,在经济转型及劳动力市场特征及运转机制的研究上,我国学者们更具有优势。像国内已有研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歧视、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中不乏独到和深刻的见解,这些研究成果对其他转轨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2研究方法的进步

从研究方法上说,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不少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如使用“二元经济”的理论来解释当时的“民工潮”现象。第一次使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基尼系数和洛仑兹曲线来分析我国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差距等,所有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劳动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

2、3教育领域的进展

针对劳动经济学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从院校、专业、课程到师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全国多所高校纷纷设立劳动经济学专业。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劳动经济学在硕士学科中更是市重点学科之一,近期更是有望申报上一级学科。放眼全国,每年劳动经济学的毕业生中大约有300多名硕士,40多名博士。这不仅为我国劳动经济学科补充了大量后备人才,也充分显示了劳动经济学发展的强大后劲。

3、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前面对我国劳动经济学的演变及现状分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述其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宏观层面

研究劳动经济理论与实践,是劳动经济学将一直延续的课题,它主要包括劳动力供求、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劳动报酬、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理论与问题。对劳动经济学前沿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可以运用相关理论和政策开展相关研究或实际工作。这对我国当前宏观政策是必需的。目前,我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多集中于就业、收入差距等方面的研究,但因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在不断推进,我国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失业、劳动力市场发育等问题也成为经济生活中越来越突出的课题。因此,对于就业问题,收入差距等问题的研究仍将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因为国际经济学一直强调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影响,劳工标准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如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等的交互作用,强调劳动力市场政策绩效评估研究,更强调采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评估,因此,借鉴先进国家的方法和技术,我国以后以实证为基础的政策评估,以及对政策的跟踪性、系列性的连续研究也将会是研究的发展趋势。此外,研究机构与政府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如蔡昉带头的研究室就将建立服务于转轨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问题政府决策的智力支持系统;实现与研究单位和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对劳动就业形势进行实时监测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平台。

3、2微观层面

人力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在我国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是重点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获得、开发、保持、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管理,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重点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规划、职务分析、人员招聘与评价、职业技能鉴定、绩效评价、培训与开发、报酬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这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将会持续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针对我国新出台的新农保等制度,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成果等将持续关注研究。此外,对于特定群体的研究,青年、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权利保护与就业促进也将会是越来越多学者愿意涉猎的方面。

3、3国内需求

借鉴国外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才是我们的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既要反映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特点,又要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反映不同发展阶段劳动资源配置的特点,因此,我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一直且必须继续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相结合,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4国际需求

近年来,国内劳动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与国际的接轨。因此,借鉴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组织与劳动有关的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信息网络的建设,推动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将是我国劳动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明朗且客观必须的,其在我国的发展趋

势从宏观上将继续深化其理论研究,同时加深对政策的评估与连续研究;微观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热点将会深入关注。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劳动经济理论体系是目前也是未来的重要任务,同时,推动研究与国际接轨,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杨玉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J]。劳动经济评论 2008第1期

5.中国快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五

快运与快递,是指承运方将托运方指定在特定时间内运达目的地的物品,以最快的运输方式,运送和配送到指定的目的地或目标客户手中。快运与快递的市场基础是对于时间比较敏感的运输需求。通常快递业务比快运业务运输的货物重量、体积要小,但实际两者之间的概念区别日益模糊。按照运输方式分类,快运分为航空快运、公路快运、铁路快运和水运快运。

一.中国快递的现状

近几年,中国快运速递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快运速递圈。同时这4大快运速递圈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成为区域性快运速递产业发展中心,而且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基本交通运输干线为基础的若干快运速递通道,使中国快运快递业的点——轴——面系统初呈雏形。从1987年起步至今,中国快递服务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6年底,中国经营快递服务的法人企业已达2422家,从业人员22.7万人;快递服务业务量已达到10.6亿件,实现业务收入约300亿元,分别是1987年的693倍和375倍。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48.4亿元、52.4亿元、98.8亿元,分别占快递业务总收入的49.5%、17.5%、33%。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完成业务量61927.5万件、28571.8万件、15493.6万件,分别占总业务量的58.4%、27%、14.6%。快递服务从业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

2007年中国快递行业的业务收入达38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25%,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2008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快递行业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或将放缓。新《邮政法》或《国内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将出台。《快递服务标准》的实施更加有利于快递企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和《邮政业消费者申诉处理办法》将出台。

新成立的国家邮政局注重务实高效,在中国快递市场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出台《国内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更加符合国情,待市场成熟时再出台新《邮政法》更有利于快递行业的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预计《国内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将会对符合“资质”的快递企业授权经营“商务文件(信函)”,改变现在“法不治众”的困惑局面。

二.中国快递的发展趋势

纵观这几年快递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快递从业主体、从业人员,还是业务总量的增长速度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快递服务总体规模增长迅速,快递服务需求旺盛。

不仅如此,快递产业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快递服务业市场份额约占到全国市场总份额的2/3以上。中西部和二级市场仍有广阔空间。

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快递服务企业所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生产场地面积、营业网点数量大幅增加,运输设备配备总数约为5万辆(台)。此外,计算机、手机终端设备的投入增长迅猛,分别达到了53.1%和119.8%,有效提升了快递企业揽收、分拣、派送、查询等环节的信息化处理水平。这些物质基础有力地支持了快递服务行业服务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快递业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长率在25%以上,以后十年里还会有大幅增长,是我国服务业中一个异军突起、前景看好的产业。由于我国快递行业长期缺乏明确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相应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约束和评价。各企业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投诉量显著上升。

国家邮政局在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今年制定出了《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于以由今年元旦正式实施。

针对快递服务市场中有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新出台的《快递服务》标准提出了相应的服务规范。如首次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赔偿要求,将消费者可以提出索赔的因素具体化,围绕快件延误、丢失、损毁、内件不符等提出相应赔偿原则,并对快递服务组织索赔处理和赔金支付的时间进行了限定。对于首部行业标准,许多人表示欢迎,认为这些规定有利于对快递行业内部分“霸王条款”进行清理和规范。

各地消协、快递协会和国有快递企业认为,标准的颁布可以促进快递服务的和谐消费,对保障快递企业合法效益、规范快递服务意义重大,将在本网内大力推进标准化操作,真正把标准落到实处。

标准的推出对跨国快递企业几无影响,时效性和安全性原本就是其优势所在。9月份,联邦快递启动国内快递业务时就声称其快递时效要优于国内企业。业内专家分析,由于国际快递巨头的介入,国内企业的低劳务成本优势将消失,5年后国内快递行业将充满变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敦促国内企业“强身健体”的作用。

市场需求是快递业得以能够发展的基础。两个基本情况,一是国家的快递物流业呈现稳定的多元竞争主体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就是国有的,民营的,外资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谁的服务更贴近百姓,谁就会受到市场的认可,这个企业就会发展得更快,反过来,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二是中国快递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巨大,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有个规律,如果国民经济可以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物流业就可以带来两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快递业是它的三倍速度增长,这被很多数据和事实证明,是个有规律性的一个现象,应该抓住当前的机会加快发展。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邮政,他是在2006年工作中邮政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2007年的第二次提到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推进邮政体制改革的落实。从这里到国家社会到对邮政部门寄予厚望,希望看到一个与时俱进的,全新的邮政部门能够推动,或指导这个快递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做出更大的应有的贡献。

在这样一个社会上,广大消费者确实需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快速发展的,自然环境的,法制环境的,政策环境的。期待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能够不断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像联邦快递,TNT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中国的快递物流业等品牌,中国的名牌,进入世界500强,进入国际舞台,这一天是可以期待的。目前,国内的快递行业主要有三股力量,包括国企、外企和民营,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0%、5%和10%。但在未来三五年,大家都处于壮大和调整时期,任何一方都不会被吞掉的。因此,在未来三五年,国内的物流市场将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各占一方。未来几年,大家都忙着自己的壮大,根本就没有空闲去吞并其他竞争对手。国企要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在这几年进行体制改革,否则,背着太大的包袱,跑得越来越慢。而国际快递公司虽然实力非常强大,而且有先进的管理,但他们要进入中国,还得适应中国的“水土”,把他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结合。此外,他们还要不断在中国铺网点。

联邦快递的亚太区总裁简力行也提到,他们在中国国内看不到民营快递业对他们的威胁,因为他们面临与民营企业相同的问题——网络问题。我们宅急送全国有300多个服务网点,按一个网点需要3个月的时间搞好,没有几年,外企是没办法铺开他们在中国的网点。没有网点,他们无法开展国内的服务。因此说,在4、5年内,国际快递即使有强大的实力,但他们根本腾不出时间在国内市场做出大动作。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各方实力相近,各有优势不足造成的。

邮政目前覆盖全国的有三大网络,即全国最大的实物传递网、投资20多亿元在建综合计算机信息跟踪系统、以及全国最大的网上支付系统——“邮政绿卡”系统。尽管邮政以前也在做物流,但是其 “三网合一”的巨大潜能一直没能得以发挥,物流的规模效益并未显现。“中邮物流要做就做目前别人还做不了的业务。”国营的EMS、民航快递都是依托原有的母体网络,将其中的快递业务从主营的邮政、货运业务中剥离出来的。从母体那里继承的国营品牌在一般消费者中的号召力和网络体系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尤其是邮政在国内多达4万、深入村级的网点是其它任何对手几乎永远无法企及的。而这套网络体系本身并不是专门为快递业务建立的,这就同时省去了庞大的开办费用,减少了大量的固定投资摊销成本。但是这套网络体系建立的初衷并不是为快递业务服务,在享受它的便利同时,也必然要承受相应的问题。快递属于邮政高端业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维持村镇级乃至某些县级网点显然毫无必要,这就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国营企业的领导为了政绩,也决不会放弃哪怕是一年只有一票业务的网点。随之而来的就是,为了维持它们抽调本来就不充裕的人力、物力,承担这些网点业务能力不足招致的客户投诉,进而一步步削弱在固定投资摊销方面赢得的优势,中国邮政每年承担的普遍服务亏损额达41.7亿元。其中,以农村为主的普遍服务网点亏损达27.67亿元,政策性业务亏损达14.03亿元。

6.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篇六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总结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四大特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问题,着重指出二○○二年国际经济复苏对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会带来不利因素不能寄予太高希望,要着力解决好国内经济中的四个问题,文章予测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增长,增长率可实现8%.

作 者:李京文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 刊 名:建材发展导向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GUIDE TO BUILDING MATERIALS 年,卷(期): 1(1) 分类号:F124 关键词:经济发展   趋势   WTO   新型工业化道路  

7.浅谈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趋势 篇七

关键词:中国网络经济,发展与趋势,深远影响,灵活性,广泛化

随着电脑用户的激增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中国的网络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出全球化、信息化、全天化、普及化、创新化和收益化等特征。可以说, 中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更加广泛和多样, 它与中国传统经济进一步加大结合和的深化发展。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 在本文中, 笔者就以“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趋势”为话题来进行浅谈。

网络经济的内涵是指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日益发展和强大, 它们在国家经济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遍应用, 由此使得国家经济信息成本得以急剧下降, 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经济中的核心构成部分。我们知道, 在互联网上有着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 这就使得使用者们可以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同时, 也在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对于中国来说, 网络经济的发展及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 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具深远的影响力。随着信息的一体化和国际化, 网络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加之其新技术的开发、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 互联网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势必占有主导地位, 这对于中国的整个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和影响也会随着增大。在国际网络时代背景之下, 电子商务的应运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增长, 这就会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得到渗透和发展, 这种趋势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经济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在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经营渠道和营销理念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影响, 使得我们的企业和商业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统计我们得知, 中国的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 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 但是, 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迅猛、发展速度迅速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使得相关产业和技术支撑有了保障, 而中国经济中的电子商务必将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二, 由于中国网络终端很多, 所以, 多网融合式经济发展是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并由此带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网络终端有着各种形式, 例如:有线、无线、手机、电脑、电视以及其它的终端, 这些网络终端会各自为盈, 也会相互结合共同促进, 并最终以更大的应用形式服务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以手机为例, 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愈发变得不可或缺, 人们在享受手机便利的同时也在应用手机中的各种应用, 而网络在手机中的应用更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者不可低估的角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各项数字, 通过手机所产生的网络经济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都是由于其便利性和易于操作性等特点的结果, 并且, 在未来, 手机必将成为网络经济中的主导占有者。网络经济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就使得相关实物产品和服务在质量和性能不变甚是是提高的前提下, 其价格反而在降低, 这就可以使得我们的企业在进行投机和经营时要不断考虑和权衡如何以较少的投入来缩短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并以此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壮大, 并最终形成后发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 在我国, 网络经济的发展并将与传统经济的结合进一步结合和深化, 这是我国网路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们知道, 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的诸如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传统经济的, 它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来展开经济活动的, 使得经济发展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等特点, 将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重现在网络之上, 使得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实惠性等。但是, 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传统经济不重要了, 而是要将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并相互促进, 这样才是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我们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或是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性的“虚拟性”经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 我国拥有相对优势的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它们完全可以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增强其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在网络经济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 网络将进入我国经济生活的更深层次, 它可以给社会生活带来更大范围和更加深层次的变革, 并且它对于我国商业的带动作用会越来越大, 可以断言, 新一轮的网络经济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

那么, 我们在发展网络经济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突破行业限制和地域限制, 这样可以使得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快速进入, 使得优秀产品和优秀项目能够迅速推广和迅速移植, 使得相关的重复建设成本大大降低。第二, 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实现优势行业优先培植和发展的原则, 这样可以使得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三, 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以普遍受益为发展目标。对于中国网络经济来说, 那些可以使得大众从中受益的才是良好的发展趋势, 因此, 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作质量等为前提, 使得大众都可以享受到因网络发展而带来的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第四, 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将实物经济和网络经济协调起来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具体来说, 网络经济是实物经济的发展的载体, 它可以为实物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保障;而实物经济又为网络经济提供物质基础, 使得网络经济有了物质内涵和竞争力,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第五, 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提倡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这就使得各个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主人翁的力量, 将企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行最大限度的促进和推动。

以上就是笔者就“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趋势”为话题进行的浅谈, 可以说, 中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更加广泛和多样, 呈现多样出全球化、信息化、全天化、普及化、创新化和收益化等特征, 它必将与中国传统经济进一步加大结合和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迎接互联网新时代[J].信息方略, 2011 (19) .

[2]李玉芳.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评论, 2013 (1) .

[3]秦亚娟.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5) .

8.浅析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 中国动画 水墨动画 三维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水墨动画是指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的水墨画和动画技术结合的产物,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水墨动画片的出现是我国动画片在民族化道路进程中的一次飞跃,更是中国动画界为世界作出的一大贡献。

1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改革成功后,我国传统民族绘画形式受到了重视和保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水墨艺术和动画结合起来,开创了水墨动画并成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

1.1六十年代的水墨动画

《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完成。影片由特伟、钱家骏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动画艺术家们研究齐白石的笔触与笔墨虚实关系,再将局部分层绘制在赛璐珞片上,费时费工,制作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可以制作四部一般的手绘动画片。① 影片时长14分钟,讲述了一个小蝌蚪寻找妈妈的简单故事。画面色彩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寓教于乐,充满了诗意的魅力。

《牧笛》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动画影片,1963年12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片长20分钟,这是一部田园诗般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影片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结,抒发牧童与水牛间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战胜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赢得水牛归来,从而完成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此片不但突破水墨难以动起来的迷思,更在内容上成功地将中国式的情调视觉化了。

1.2八十年代的水墨动画

《鹿铃》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1982年12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讲述的是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

《山水情》于1988年10月摄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的故事。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本片拍摄时,水墨动画的拍摄技术已达到影片画面有明显的层次感,这完全突破了从前的单线平涂的单一感,令水墨动画的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除了绝妙的中国味道,影片的构图、镜头移动的速度,都具独特的中国特色,将水墨动画片推向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②

1.3动画艺术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艺术品都包含三个层次,即: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③虽然水墨动画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失去了传统水墨画的物质载体——宣纸,但是形式层和意蕴层依然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水墨动画在艺术实践上不断完善形式层中水墨技法与动画技术的结合,并向着下一个意蕴层的方向进发。六十年代水墨动画刚刚问世,典型代表是《小蝌蚪找妈妈》。在起步阶段,水墨动画艺术家们处于如何让水墨形象灵动地动画化的阶段,探求技术上突破,以使水墨动画达到在形式层上的成熟。随着水墨动画制作技术逐渐成熟,水墨动画产生了以《山水情》为代表的一批巨作,这些动画不仅动作流畅,画面别致精巧,更在中国传统式的情感传达上大有突破,反映了八十年代的艺术家们转向对下一个层次的追求中,即侧重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追求。

2传统水墨动画与三维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味,曾辉煌一时,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而导致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严重脱离而逐渐淡出中国动画市场。近年来由于电脑技术的普及,三维软件所带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对水墨动画的制作技术又带来了一次重大的革新。

2.1三维水墨动画与传统水墨比较

目前三维水墨动画在继承中国传统的水墨表现力上要弱些,这和它的创作者及创作手法不同有关,三维水墨动画创作更多的是懂得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制作者,而相对缺乏对于传统水墨绘画技法和风格的了解,并且整个动画作品的完成也脱离了传统的创作方式。而传统水墨动画它是基于艺术家的绘画艺术风格进行创作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所以三维水墨动画目前只是追求表面的形似,很难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三维水墨动画具有空间上的艺术性。传统的水墨动画镜头语言的表现通常是固定镜头或者是推拉的方式,简单而又朴实。三维数字水墨动画由于其操作平台的改变,在创作过程中有了新的特点,对于镜头的运用更为丰富,更多的使用些长镜头的效果,在这种镜头空间的表现力上,三维水墨动画画面要比传统水墨画略胜一筹。

构图是水墨动画的一大特点。传统艺术的水墨画中对构图、色调、氛围等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常出现大量的留白。用三维实现水墨效果当然也应当考虑到水墨画的构图,画面里的每一个元素的摆放位置都应该是经过思考的,做到在形式上与传统水墨艺术保持一致。此外,具体到细节问题上,三维技术下的水墨动画和传统的水墨动画还是有诸多不同的,例如:透视问题。三维技术严格的遵守透视原则,而传统水墨画常用的是散点透视原则。这就意味着在透视上,三维水墨动画应注意模型的空间设置,不能仅限于单独视角的中国式构图,在摄像机角度转变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保持水墨画独有的构图形式。

2.2三维水墨动画发展趋势与策略

近几年国内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实力明显增强,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速,具备较为完善的制作体系。已完成的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如《夏》、《河塘月色》通过贴图材质,渲染方式,来模拟水墨风格的尝试。但目前三维水墨动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故事情节展现也没有传统的水墨绘画来的有深度,如何更好的将各种先进动画技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表现水墨动画这特色,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水墨的辉煌,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我认为实现水墨动画的复兴和突破,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开发有利于三维水墨水墨动画创作环境的软件。任何硬件、软件技术的更新都是由于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要求的提高而探索产生的,所以动画艺术要有所创新与发展必须提高软件开发能力以及水墨动画艺术家对技术的驾驭能力。

第二,水墨动画的特点在于传达一种意境,如何叙述故事以传达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水墨动画的表述通常缺乏语言,只通过单纯的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来传达故事的内涵,故事的情节设置是需要推敲斟酌。因此提高水墨动画艺术创作者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结语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的奇葩,在上个世纪它打破了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技法,将中国的笔墨情趣完美再现于银幕。目前,电脑辅助设计的技术支持简化了水墨动画的制作流程,使得水墨动画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中。然而新技术背景下的水墨动画仍处于形式层的探索与实践中,随着实践的积累,三维水墨动画一定会不断成熟,成为传承中华传统,弘扬中国文化的标志。

注释

① 汪宁.中外动漫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6.

② 丁海祥,姚桂萍.动漫影视作品赏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222.

③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252.

上一篇:春天的故事作文500下一篇: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