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统一论文

2024-08-25

实现祖国统一论文(共8篇)

1.实现祖国统一论文 篇一

专题七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 热点命题解读

命题点一:打击暴恐犯罪 热点聚焦 材料一:新疆莎车暴恐案

2014年7月28日发生在莎车县的严重暴力恐怖案件造成无辜群众37人死亡,13人受伤,31辆车被打砸,其中6辆被烧。案件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自治区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对案件处置作出部署,相关部门全力救治伤员,各维稳力量迅速行动、果断处置、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最大限度减少了伤亡损失。材料二:“7·28”暴恐案一审判决

2014年10月13日,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莎车县“7·28”严重暴恐袭击案部分被告人作出一审判决并公开宣判,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故意杀人罪、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放火罪、绑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别判处12名被告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5名被告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9名被告人无期徒刑,20名被告人二十年至四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另有2名被告人被判处缓刑。

相关链接:2014年新疆数万群众参与围捕恐怖分子 材料三:《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

2014年 7月22日,为进一步提高全民防恐反恐意识,普及防恐、反恐基本常识,及时发现、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国家反恐办首次编制出版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并向群众免费发放。材料四:《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4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规定,编造以发生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被认定为暴恐事件。

相关链接:国信办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打击网络暴恐音视频;200多名维吾尔作家、诗人、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永不沉默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2014年新疆数万群众参与围捕恐怖分子。

考点链接:①生命健康权②财产所有权③依法治国④维护民族团结 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材料一相关设问

1.新疆莎车暴恐事件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生命健康权和财产安全权。

2.新疆7·28莎车暴恐案发生后,党和政府及时组织救治受伤群众,安抚受害者家属,全面加强社会巡控和重点部位防控。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如何评价暴恐分子的行为?

⑴暴力恐怖行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触犯了法律,违背道德,应受法律严惩;

⑵暴力行为违背人们向往和平的心愿;

⑶与我国社会稳定格局相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⑷严重违背社会公平正义;

⑸是反人类、反社会的犯罪行为; ⑹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 ⑺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4.新疆莎车暴恐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⑴暴力恐怖事件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所有权。⑵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犯罪行为,才能够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材料二相关设问

5.为什么要依法严惩暴恐分子?

⑴暴恐分子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⑵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⑶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⑷危害国家安全。

6.依法严惩暴恐分子的必要性?

⑴是维护法律尊严,伸张公平正义的需要; ⑵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⑶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体现了一个法治国家对生命和人权的尊重。7.对暴恐分子的一审宣判说明了什么?

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严惩暴恐分子体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⑵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破坏民族团结的暴恐行为应依法严惩。

⑶法律是惩治犯罪、维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8.遭遇暴力恐怖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⑴保持沉着镇定,尽可能利用现场躲藏; ⑵迅速报警,不要慌乱,莫尖叫; ⑶合理利用周围环境,学会保护自己;

⑷听从警察或保安指挥,及时疏散或远离危险地点;

⑸遇到恐怖事件,不要围观,不要停留,不要留恋财物,不要逆着人流走等。材料三、四相关设问

9.国家反恐办出版《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和最高法出台的《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⑴增强人民群众主动识别、防范恐怖分子的意识,普及防恐、反恐基本常识。

⑵使人民群众更主动地参与到反恐斗争中,及时发现、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⑶使反恐防恐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反恐防恐意识和应对恐怖袭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10.国信办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打击网络暴恐音视频有何意义? ⑴有利于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 ⑵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⑷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11.暴力恐怖分子制造恐怖活动、分裂事件的危害有哪些? ⑴严重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⑵引发民族矛盾、暴力冲突,破坏社会稳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⑶使国外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相勾结,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综合设问 12.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当代中学生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⑴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⑶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积极拥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⑷增强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13.打击暴恐行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⑴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⑶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积极拥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⑷增强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14.请你为维护民族团结设计几条宣传标语或口号: ⑴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⑵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 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⑷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等。命题点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热点聚焦

材料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

201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大会在新疆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刘延东出席大会并讲话。他指出,60年来,兵团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远见卓识、执政智慧和亲切关怀,凝聚着全国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体兵团人的团结奋斗。60年弹指一挥间,兵团发挥了开发建设边疆、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共同维护新疆稳定,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重要作用。材料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

2014年10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和发展状况。“6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光荣使命,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关链接:发改委专门制定南疆发展规划 材料三:“2014·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拉萨开幕

2014年8月12日,“2014·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拉萨开幕。8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涉藏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围绕“西藏发展的机遇与选择”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国外学者专家纷纷表示,“西藏的发展有目共睹”“西藏的机遇在于保护和发展的完美互补,教育将保证西藏可持续发展”“今日西藏比预期的美好得多”。

相关链接: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拉萨开幕;中央民族会议。考点链接:①民族团结②新型民族关系③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材料一、二相关设问

15.新疆60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⑸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

16.60年来,兵团儿女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书写了壮美的人生,这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⑴要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⑶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⑷我们选择成才目标要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⑸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等。17.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⑴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⑵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

⑷少数民族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⑸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⑹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使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18.对口援疆、援藏工作体现了什么? 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9.党和国家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措施? 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⑵陆续修建青藏公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 ⑶中央加大对各少数民族的建设投资和财政补贴; ⑷大力实施援藏、援疆政策,共同谋求发展。材料三相关设问

20.“2014·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举办有什么意义? ⑴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⑵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⑶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⑷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各民族共享改革成果;

⑸有利于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拉萨举行有何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展示各国文化精神,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促进各种文化多元、和谐、共同发展;

⑵有利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⑶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⑷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22.列举我国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采取的措施: ⑴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⑵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⑶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⑷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等。综合设问

23.请你列举我国政府所实施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事例。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⑵修建青藏公路和铁路。⑶实施援救工程。

⑷在中、东部地区的中学开设“西藏班”。

24.请你为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出谋划策。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因地制宜,走有中国特色、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路子。⑶坚持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⑷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坚决反对分裂。

⑸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5.维护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国家应该怎么做?

⑴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⑵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厉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⑷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26.为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⑴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⑵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⑶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平等对待、关心帮助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⑷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

27.请为民族地区美好的明天献上一句真诚的祝福

示例:⑴珍惜当前安定祥和政治局面,谱写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新篇章; ⑵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⑶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同舟共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命题点三:促进两岸交流与发展 热点聚焦

材料一: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201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一行。俞正声首先高度肯定台湾和平统一团体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进程所作的积极贡献。他表示,国家统一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牵动着海内外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实现国家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图谋,让两岸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和平统一的基础越来越牢固。相关链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首访台湾;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材料二:增设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4年9月10日,国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为了创建更多的两岸交流合作平台,给两岸同胞更多的回顾历史、品位文化、畅叙亲情的机会,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决定,增设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材料三:第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

2014年6月15日,第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和谐发展、幸福两岸”为主题。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造福两岸民众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两岸同胞共谋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活幸福的热切期盼。相关链接:“纪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德耀中华”——海峡两岸诗书画交流展在兰州开幕。

考点链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材料一相关设问

28.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29.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 ⑴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⑵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公民的神圣职责。⑷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必须坚决反对。30.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访问大陆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加强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

⑵有利于加深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 ⑶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⑷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1.为什么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⑴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华腾飞,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外华人华侨的共同心声。

⑵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材料二相关设问

32.增设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有什么作用?

⑴有利于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⑵有利于加强两岸经济文化合作、共谋两岸同胞福祉。⑶有利于推动两岸朝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33.增设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给两岸同胞更多的回顾历史、品位文化、畅叙亲情的机会,这给我们哪些启示?

⑴国家不断为两岸统一创造条件;

⑵实现国家统一,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责任; ⑶双方的互动和参访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 ⑷两岸文化同根,血脉相连。材料三相关设问

34.第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促进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⑵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⑶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⑷有利于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⑸有利于加强两岸经济文化合作,共谋两岸同胞福祉。综合设问

35.我国应该如何巩固深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国家该怎么做?)⑴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⑵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6.作为青少年,应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⑵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统一贡献力量。⑶宣传对台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⑷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与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作斗争。热点新题预测

1.2014年9月25日~27日,“人间圣地·天上西藏”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拉萨举办。本届博览会展示了西藏古老的文化,进一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繁荣。这体现了(B)①党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人民的艰苦奋斗②自治区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基础雄厚 ③坚持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14年8月30日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有利于(D)①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②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③巩固西南边疆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开展三年以来,通过自治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29位跃升至11位,连续三年实现生产总值新增千亿元„„这些辉煌成就取得的原因是(B)

①党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人民的艰苦奋斗②自治区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基础雄厚 ③坚持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14年6月25日,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主委王郁琦就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和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交换意见,达成积极共识。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C)A.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B.高度自治、经济优先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5.2014年9月10日国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增设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给两岸同胞更多的回顾历史、品位文化、畅叙亲情的机会。这启示我们(D)①实现国家统一,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责任

②“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政策得到了两岸所有人的认可 ③双方的互动和参访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 ④两岸文化同根,血脉相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2014年8月18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工业总会大陆经贸考察团一行。俞正声指出,两岸经济合作是连结两岸同胞的利益纽带,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D)①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②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③密切两岸往来,融洽同胞感情 ④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歌曲《台湾要回归,祖国要统一》中提到:大海隔不断骨肉情谊,高山挡不住亲人团聚,两岸同胞向往着欢聚在一起,中华各族人民不可分离„„与歌词表达意思一致的有(D)①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2014年8月28日,“德耀中华”——海峡两岸诗书画交流展在甘肃省兰州市图书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征集到海峡两岸三千余幅书画作品。这表明(C)①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薪火相传②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③两岸实现统一已没有阻力④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2014年4月30日,乌鲁木齐火车站暴恐案发生后,维族青年库尔班江等发表了谴责爆恐分子的联名信《我们,不会再沉默》,他们在信中呼吁:“敌人越是要破坏团结,我们就要更加团结!我们要团结,各民族要团结!”因此我们感受到加强民族团结D ①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③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④要坚决抵制敌对分子的破坏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4年5月,民政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出关于规范宗教界收留孤儿、弃婴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宗教界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孤儿、弃婴的合法权益,不得强制收留的孤儿、弃婴信仰宗教。这一要求表明 D A.青年学生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参加宗教活动

B.青年学生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 C.任何组织向在校学生宣传宗教都是非法的D.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

11.香港回归17年来,人均GDP发生了很大变化(见右下表)。表中数值的变化得益于(D)香港地区人均GDP的变化

年份

人均GDP(美元)

1997年

2.7 万

2013年

3.5 万

①香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有效实施 ③香港特区政府具有高度自治权 ④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4年5月2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暴力恐怖爆炸事件,造成多人伤亡。总书记作出紧急批示,依法严惩暴力恐怖分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①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③只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能消除违法犯罪

④青少年也要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4年5月22日有2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发生爆炸起火,造成30多人死亡,90余人受伤。习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迅速侦破案件,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及时组织救治受伤群众,安抚受害者家属,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看了上述材料九年级学生小芳说:“打击暴恐不手软,民族团结助梦圆”,请你辨析小芳的观点。

①小芳的观点是正确的。②暴恐活动破坏民族团结造成无辜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严厉打击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捍卫法律尊严。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有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实现中国梦)等。

14.2014年9月16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山东调研,在谈到做好少数民族内地学生教育帮扶工作时强调,要“真正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教育少数民族学生”。要帮助他们选好专业、学好汉语、掌握好专业技能,切实解决好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让他们成为民族团结的骨干,成为新疆、西藏发展进步的骨干。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各题。⑴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党和政府高度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我国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等。

⑵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等。

15.材料一:作为首位赴台访问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感叹说:“此次访台可以说是跨出了历史性一步,是65年来第一次。”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大家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为两岸民众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应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材料二:在义守大学与两岸学生座谈时,张志军提出“珍惜、理解、胸襟、责任”八个字与两岸学子分享,“你们相处好了,两岸之间就会多一些理解和信任”,张志军以此表达出希望两岸青年加强交流,累积共识,融洽感情之愿。

⑴为什么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①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保持台海地区安定祥和,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⑵为更好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你想对台湾的同龄人说些什么?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④维护国家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在内的共同职责。

16.2014年8月25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年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和中央企业,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实践证明,对口援藏工作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西藏区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⑴为什么说对口援藏工作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对口援藏工作:①有利于加快西藏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内地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②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④有利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⑵作为中学生,你能为支援西藏工作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①积极宣传国家对口援藏工作的政策,号召人们积极援藏;②与西藏中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力所能及地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与他们帮助;③努力学习,为将来援藏工作打好基础。

2.实现祖国统一论文 篇二

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侧重于考查主干知识, 注重使用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出问题。重点复习主干知识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的地方,因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往往是时政热点与主干知识的契合点。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异同,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台湾问题等。同时也要重视材料解析题,侧重于提高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阐释能力,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中各组织结构的内在关系,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横向比较。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北京卷文综第19题) 图1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1234 B.2314

C.3124 D.4231

【答案与解析】C注意分析图片中的文字,1中的事件始于1958年;2最初见于1965年;3中的法律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4中的事件发生于1997年。

变式练习图2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纪念品或宣传画。按这一系列作品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1234 B.1243

C.2134 D.4123

【答案与解析】A 1中的事件发生于1949年,2中的事件发生于1965年,3中的事件发生于1999年,4中的事件发生于2008年。

示例2 (2015年安徽卷文综第17题)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与解析】C通过研读史料中的关键词“凝聚”“反复”,可直接排除B、D两项;A项只是国共两党协商的结果。

变式练习 《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7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这说明 《共同纲领》的通过

A.经历了异常艰难的过程

B.是不同阶级利益博弈的结果

C.广泛听取了代表的意见

D.反映了代表们的办事效率低下

【答案与解析】C从材料看出,《共同纲领》由起草到通过经过了充分的讨论,体现了 《共同纲领》是代表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示例3 (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第8题)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与解析】A D项是从1984年才全面展开;B项是在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才初步建立;C项至今还没有普遍实行。

变式练习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为乡镇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确立了法律依据。乡、民族乡、镇成为县以下唯一的一级政权组织。而这唯一的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在1958年开始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人民公社运动的快速发展

C.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D.1954年宪法的修订

【答案与解析】B抓住关键词“1958年”, 只有B项中的事件是在这一时间开始的。

示例4 (2015年上海卷历史第27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答案与解析】C依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关键词就可直接排除A、B两项; 而D项是有关中美关系的,不涉及我国的国体。

变式练习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从“人民民主国家”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与解析】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政权的性质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重点突破】

1.强调一个主题(目标)

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2.了解两个重要机构和两部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把握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法制得到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1954年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2)“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公民权利不被保障、民主政治遭到破坏、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健全了法律体系、 完善了三大制度、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和发展,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方略更成为民主政治进程的里程碑。

4.记住四个异同

(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2)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

(3)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

(4)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

5.理解五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民主制度。

(5)“一国两制”。

6.掌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六个特点

(1)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党的指导思想都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6)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三大制度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7.记住七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表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4)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5)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6)1997年9月,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

(7)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依法治国方针以根本大法的方式确定下来。

8.强化八个认识

(1)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始终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理念,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必须保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必须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巩固、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主张的能力。

(4)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才会彰显生命力。

(5)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才会保持旺盛的活力。

(6)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才会充满希望。

(7)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才能保障人民依法、直接地行使民主权利。

(8)只有坚持“一国两制”,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主”在中文里的传统意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君主专制统治;当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绍到中国后,“民主”演变成带有民选元首和人民统治的含义;经历了共和政治的兴衰, “民主”又被用于指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原因是

A.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2.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的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协商制定“一五”计划

3.“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其中的“发展”是指

A.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材料中的论述主要是出于

A.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B.“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C.第一届全国人大即将召开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5.2015年3月,习近平在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讲话的主旨体现了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 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 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体现了少年们的反抗精神

C.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7.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8.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的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9.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都

A.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原则

C.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D.表明了民族独立是民主政治的前提

10.新华网北京2015年3月10日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网民与政府之间有机互动,打通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线上和线下互动,官方和民间互动,激发了网民参政问政的积极性,形成了两会报道的正能量场。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B.强调人们只有掌握了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现象的实质在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11.201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图3是中国必须要建立的五个相互作用的法治体系,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2.成思危曾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大合唱”主要是指

A.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的管理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13.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14.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 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5.有外国记者亲历了以下场面后,对外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 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上述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6.“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力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A.村民自治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D.人民代表大会

17.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俞可平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中国采取民主增量的办法,来推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增量”是指

A.“中国模式”具有世界影响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模式”是最佳模式

D.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独创的

18.2014年12月19日,习近平在访问澳门时发表讲话指出:“澳门回归祖国1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澳门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澳门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的政治性因素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独立自主的外交

D.“一国两制”

19.1958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自治地区自治的权力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20.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不可能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C.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D.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21.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称:“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 ‘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种说法的改变表明台湾当局

A.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C.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D.响应“一国两制”

22.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 民自己来 解决这个 问题。”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毛泽东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3.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 ‘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形成

2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了返乡运动,印发了《我们已经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炷香。”这一趋势促成了

A.海峡两岸的“三通”

B.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25.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接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A.不同的国情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2分)

材料三早请示,晚汇报。(一种向毛泽东表示忠心的全国性活动)当时单位、家庭、个人都必须在毛主席像前或“忠字堂”(专门给毛主席表红心、献忠心的地方)每天早上向他老人家请示,每天晚上则要汇报自己一天的思想、工作。《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家家必备,人人必备,家家必学,人人必读,也称“红宝书”。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一种不正常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影响?(3分)

材料四图4、5和6摄于“文革”时期。

(4)概括回答材料五中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并总结其经验教训。(1分)

材料五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3分)概述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2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并列的是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左右中西方君权的区别。(3分)

材料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 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2分)

材料三

图7古代雅典政治结构图8美国政体结构

(3)根据图7和图8,概括指出古代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2分)

材料四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图7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的形式、范围、性质三个方面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所体现的两种民主的主要不同之处。(3分)

(5)根据图8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的本质区别。(2分)

材料五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6)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五的观点的。(4分)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 《告台湾同胞书 》 (1979年1月1日)

(1)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国际、国内背景。(2分)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 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也有7000多人次。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1992年12月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进行事务性商谈。当时, 大陆海协会的表述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的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台湾海基会的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台湾称之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一中各表”。

(3)你对材料三中“事务性商谈”的结果是如何理解的?(2分)

材料四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分别签署了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和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而后互换文本。热烈的掌声、炫目的闪光灯,再一次见证了两岸历史性的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了新篇章,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4)从两岸关系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EC- FA的看法。(4分)

材料五2015年5月4日,习近平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第一,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 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第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 不断增进政治互信。……第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5)根据材料五,概括说明新形势下大陆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A 5.D 6.D 7.A8.D 9.C 10.D 11.C 12.D 13.C 14.B 15.A 16.A 17.B 18.D 19.C 20.B21.C 22.D 23.A 24.B 25.B

二、非选择题

26.(18分)(1)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1分)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3分)

(2)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2分)

(3)导致权力过于集中,逐步损害中共的民主集中制,影响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致使一系列政治斗争以及“左”倾运动频发,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3分)

(4)原因:当时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夸大了修正主义与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个人崇拜现象严重,致使权力过于集中;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了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的意见分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经验教训: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分)

(5)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民主制度得到恢复和完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分)关系: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2分)

27.(16分)(1)西方的教权与君权并列,中国的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的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的君主拥有一切权力;西方的法律来自社会,中国的法律出于君权。(3分)

(2)学习美国,确立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为维护民主、防止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3)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法,为近代的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2分)

(4)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1分)范围:人民代表大会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即民主的广泛性;公民大会体现的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1分)性质:人民代表大会体现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专政。(1分)

(5)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的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

(6)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制,都未真正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参照了古代中国政治的集中,又参照了近代中国、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4分)

28.(16分)(1)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分)国际: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1分)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分)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努力等。(2分)

(3)双方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了共识。 (1分)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内涵,双方存在分歧,但把分歧搁置了下来。(1分)

(4)促进两岸经济的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的合作机制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针对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所作的安排,是两岸经贸交流的必然结果。(4分,言之成理即可)

3.实现祖国统一论文 篇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全国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007年是中华民族及祖国统一工作重要的一年。首先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内蒙古在交通、畜牧业和工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月8日,在呼和浩特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出席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其次是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1月10日晚在广州隆重开幕。55个少数民族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到了广州,共同欢度民族团结盛会。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纪念日,香港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但“台独”分裂势力也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特别是自2007年6月以来,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顽固推动所谓“入联公投”,这遭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角度分析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内蒙古自治区6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完全符合内蒙古的实际,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内蒙古自治区60年的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也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鼎力相助。这正是民族关系的原则即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具体体现。

3、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香港回归十年,楼市、股市、汇市畅旺,财税收入创新高,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4、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台湾问题上,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典型题例

(2007年湖北省黄冈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2007年3月4日,陈水扁公然声称台湾要“独立”、要“正名”、要“新宪”,在“台独”分裂道路上又迈出了危险一步。共同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两岸同胞责无旁贷。我们愿继续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绝不容忍“台独”,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绝不容忍“台独”的立场?

(2)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样的基本方针?

(3)请谈谈你对这一基本方针的理解。

分析:该题以热点材料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掌握。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掌握好“一国两制”相关的知识点,并能把课本知识与材料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1)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2)一国两制。(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按照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拦的历史潮流。(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备考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就展2007年11月24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建国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取得的成就,是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情况的重要窗口。这说明了()

A、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我国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C、我国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得不够

D、维护民族团结只是国家的事

2、在学校生活中,影响民族团结的是()

A、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B、对少数民族学生从生活中给予一定特殊照顾

C、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字

D、嘲笑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

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专场文艺晚会7月29日在京上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内蒙古中央代表团团长曾庆红等观看了演出。据此回答3~4题。

3、内蒙古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①适应了历史上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②保障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权益③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共同选择④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起来,蒙汉的人民,我们要团结一心。我们同是受苦受难的奴隶,我们同是受人宰割的羊群……快把手拉起,快把脚放齐,跟着鲜明的旗帜,创造我们美好的大家庭。”这首歌体现的是()

①内蒙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我国各个民族相互交融、血脉相连③我国各个民族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加强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5、2007年8月8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广场乐曲雄壮、气氛热烈。由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赠鼎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央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鼎()

A、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表明我国致力于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C、说明我国各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D、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强调要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少数民族贫苦人口基本生活。这样做()

①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07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一周年,这一年西藏旅游业得以继续发展。2007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已突破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可见,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①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②有利于改善沿线各民族群众的生活③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别④有利于沿线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10年间,香港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不仅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和“非典”危机,GDP总量亦由1997年的1.22万亿港元升至1.73万亿港元。作为香港首要支柱产业的金融业,更是取得令世界惊叹的成就,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2007年跃居全球第三。据此回答8~9题。

8、香港回归祖国10年的历程()

①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②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④表明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面对“台独”分裂势力愈来愈猖獗的挑衅,我们必须()

①坚决反对和制止任何“台独”分裂阴谋②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③力争使用武力手段实现祖国的统一④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中央政府开放部分内地城市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有力促进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截至2007年5月,“个人游”计划已在内地49个城市推行,共有约2048万人次的内地旅客以“个人游”方式到港旅游,为香港带来额外消费总计逾百亿港元。这说明()

A、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香港保持了繁荣、稳定和发展

B、香港是繁华的大都市,购物的天堂

C、香港的回归更有利于内地游客消费

D、香港的经济发展完全靠内地的支持

2007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就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作出决定。据此回答11~13题。

11、香港特别行政区区第三任行政长官为()

A、董建华

B、曾荫权

C、何厚铧

D、陈冯富珍

32、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国务院任命,这一事实说明()

A、香港拥有高度自治权

B、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香港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D、香港的各项事务必须由国务院作出决定

13、香港回归10年来,保持了持续的繁荣和稳定。这充分证明,“一国两制”()

A、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B、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4、2007年5月14日,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大会再次拒绝了极少数国家提出的台湾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的提案。这是世界卫生大会连续第11次拒绝涉台提案。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这些极少数国家的所作所为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②台湾当局借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上搞“法理台独”的图谋注定是要失败的③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④台湾当局不能参加任何国际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2007年9月12日,国台办就陈水扁提出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举办“入联公投”发表声明指出:这是赤裸裸的“台独”分裂行径,是挑衅。若其一意孤行,将承担一切严重后果。这表明()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容改变②“台独”分裂活动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严重障碍③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④台湾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④

“简体字、繁体字,都是中国字”“从今以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2007年7月17日,第12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在庆祝晚会上,两岸专家学者赋诗献歌,赞颂中华民族,共表两岸浓情。据此回答16~17题。

16、上述材料说明()

①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两岸文化薪火相传②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③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完全统一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没有任何阻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7、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

A、爱国统一战线

B、实现“三通”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简答题

18、材料一:作为当今世界顶级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不久前向北京奥组委递交了一份申请,希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率2008名马头琴手演奏名曲《万马奔腾》。他认为这是表达蒙古族对奥运会的祝福,也将是马头琴这一古老乐器走向世界的难得机会。

材料二: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今天的内蒙古成为了国家主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

(1)结合材料一举例说明我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特色可以走进奥运会?

(2)为了保证少数民族人民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了_____制度。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_____。

(3)60年来,内蒙古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作为中学生,我们有哪些责任?

三、分析说明题

19、世界著名杂志《财富》在1995年曾经推出一期触目惊心的封面专题《香港之死》,给即将回归的香港涂抹了一身墨色。12年后,美国《时代》周刊公开为其姐妹杂志《财富》12年前发出的“回归将令香港死亡”的预言认错,以25页的篇幅报道香港回归10年的今与昔。文章认为,历经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磨难,现在的香港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气。

(1)历经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磨难,香港为什么能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气?

4.怎样维护祖国统一 篇四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民族团结的主要范围

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水浒传》读后感

读了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 晁家庄园,三阮则“ 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 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 没忘进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 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5.九年级祖国统一课件 篇五

[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大家回顾一下,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构想的提出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6.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篇六

摘 要: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它与已经回归的香港、澳门问题又有诸多的不 同。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台湾岛内政局的变动和“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使台湾问题不断复杂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本文从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对台湾的政策,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解决;台湾问题;祖国统一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前 言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近代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国国内的政治生活,而且在亚洲乃至太平洋地区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中国在与很多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方承认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官方关系。由于内外经济关系的急剧变迁,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与大陆的投资、贸易合作关系迅猛发展。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心所向,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推动着两岸统一的进程。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一九七九年后,中国政府更是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自一九八七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极力推行以制造“两个中国”为核心的分裂政策,一直发展到公然主张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只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台湾才能同祖国大陆一起营造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民主、高度文明和国家统一的中国。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所谓台湾问题[1],一是指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这是台湾问题的本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府继承成立新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并在美国支持下武装割据,这便直接导致了台湾问题的悬而未 1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决;二是指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国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要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

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声称“台湾地位未定”。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2]。

二、大陆对台湾的政策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崇高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实施、发展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它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首的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思考期。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1.第一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建国初期的我们重点是准备武力解放台湾。自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结束、南京解放之后,毛泽东同志就开始考虑解放台湾问题。因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使我解放台湾工作受到干扰和阻挠。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达成协议。1954 年 4 月至 7 月,日内瓦会议签订越南停战协定,国际形势趋于缓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随之趋于缓和。正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1956 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当年1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1963 年,周恩来总理在毛主席的对台工作的思路上加以发挥,将我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大陆的“一纲四目”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至台湾以后,在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以蒋系势力为主的台湾当局心有所动,多次强调不会搞“两个中国”,并加强了打击“台独”势力的力度。和平解放台湾本已出现曙光,可惜的是后来被受“文革”和“左”的思潮的干扰而中断了。2.第二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已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范围内已经出现一个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环境和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上述历史条件的变化下,对台工作自然必须服从于这个转变,对台政策也须相应地做出调整。1981 年 9 月 3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时提出了九条和平主张,被海内外媒体称为“叶九条”。这实际上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3 年 6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北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六条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4]

。“和平统一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领导人即已开始探索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维,但是他们都没有来得及实践和加以完善。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出于对整个国家和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也本着尊重历史与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的需要,根据台湾问题的情况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延伸到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解决台湾问题显示了深刻的垂范作用,证明了它的创造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3.第三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江泽民作为新中国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的核心,他继承、发挥和亲身实践了前两代领导人关于和平统一中国、特别是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思想。1992 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1995 年 1 月 30 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新春讲话,简称《八项看法和主张》,也称“江八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看法和主张立足于“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立足于“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台独分子;立足于“化”,通过相互访问、交流往来、高层接触,以及多层次、多管道的沟通对话,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共识,以便在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求得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逐步完成。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和平统一思想和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4.第四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胡锦涛同志从成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接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对台湾问题的工作一直是非常重视和关心的。2005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联组会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活动决不妥协

[5]

。2007 年 10 月 15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坚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对早日解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殷切期待、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体现了祖国大陆的政府和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希望与他们一道共同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共同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胡锦涛的报告是对他担任总书记以来对台湾问题的战略思考做了一个小结,也是未来五年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思路的纲领性文件,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第五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考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讲话中强调,两岸同胞不能隔断血脉,没有解不开的心结,要持续推动和平发展,共圆复兴之梦。这次讲话是习近平上任以来就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一篇新的讲话,比较全面、完整地阐述了对台工作思想,对推进两岸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这篇讲话的核心就是“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来圆梦”,话语间体现出浓浓的民族情感,既是温情交流,也是刚柔相济,在台湾问题上一直坚持的东西并未改变。习近平在讲话中实际上提出了两岸破解政治难题的路线,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并用了一个新的说法“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字比喻形象,只要有这样一个锚,两岸关系发展就可以经得起风浪,避免动荡不安,可以说是一块压舱石。讲话涉及解决政治分歧问题的关键词就是“一中框架、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安排、相信国人智慧”,同时这个路线图强调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特别强调一视同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欢迎。

三、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

台湾自三国时期就与中国大陆有了较为频繁的交流,虽然在以后的年代中与大陆数次分离,甚至兵戎相向。但那都是因为个人利益而进行的内部纷争,大陆与台湾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几千年来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用血浓于水来形容毫不过分。虽然现在两岸仍处于敌对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政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将一个民族分裂的。

台湾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台湾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悬挂在海外,但是和大陆一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台湾曾经被葡萄牙占领,但是爱国将领郑成功最终收复,一直到了甲午战争,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人,直到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内战爆发,蒋家王朝的覆灭,蒋介石逃亡台湾。,从此了台湾的统治,一直到现在台湾一共经历了老蒋和小蒋,李登辉,阿扁,马英九这五位领导人的治理,2012年马英九大选成功,获得连任。台湾走到现在也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那是什么因素制约的祖国的统一大业呢?因素有三个;首先是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缺乏文化认同感,其次是大陆与台湾的政治体制问题不同,台湾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恐惧感,还有就是台湾领导人的反共心理。最后就是国际形势的影响,美国和日本对台湾统一于祖国的阻碍,因为台湾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必须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台湾问题的形成及至今仍未能得到解决,又是某些西方势力插手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因此,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又与外部因素分不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为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6]。

回顾历史,从蒋介石退守台湾开始,他就一直想通过独立战争反攻大陆,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思想,在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蒋介石一直对反攻大陆有很大的决心,就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台湾就想在这个时期反攻大陆,但是受到美国的阻挠,最终放弃,但是仅凭台湾当时的军力还有就是当时台湾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陆那个时候经济很萧条的情况下,对蒋介石还是很有利的,所以要是反攻大陆的话,胜算也是比较大,中国在解放初期曾经想跨过海峡统一台湾,当时受到美国第七舰队的阻挠,当时中国的海军军事力量很差,跟美国比较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要是大陆强行登陆台湾的话,美国可能会介入,所以中国“统一战争”的胜算不是很大的,所以解决台湾的事被暂时搁置下来 先来谈谈独立的可能性。根据大陆一贯的声明和《反分裂法》,独立就意味着战争,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首先是大陆,大陆政府和人民一定会尽一切代价去阻止台湾的独立与分裂行为,现在也完全有这个能力,人力财力武力上都有这个能力。其次是台湾人民,相信每个人,除非是他发疯了,才会不珍惜和平的时光,而要战争,并且是有可能以自己的生命以至一切为代价的战争。再次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周边国家,它们是很希望台湾独立,但是又比谁都更清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陆决不会放任台湾那样做。当然它们是更不会希望两岸 6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统一的,因为那样只会让中国更加强大,而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威胁。那么他们只有选择让台湾保持现在不统不独的与大陆对抗状态,而且它们也可以乘机得渔翁之利。要是台湾真的宣布独立而发生战争,美国和日本是不会也不敢用全部家底来完全介入战争的,因为那样很有可能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何况从道义上也讲不通,我们是在解决国内争端呀,它们外国来凑什么热闹?其他周边国家就不要说了。其实现在民进党之流的台独分子叫嚣“独立”,无非是为了捞取一点政治资本,或者是为了转移台湾人民的视线,以便巩固政权。事实上,它们这样疯喊,正是心虚的表现。要是真的战争降临到他们的头上,谁也不相信他们不要自己的小命。

那么,维持现状的可能性呢?维持现状是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大陆不可能会让这个现状一直维持下去。这不符合大陆的利益,也不符合台湾的利益,总之就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现在台湾和大陆的对抗,就是在做“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呀!现在台湾和大陆在军费上搞对抗的开支,要是用在经济发展上,该有多大的效果呢?!大陆让台湾“维持现状”是因为不得已,一直以来都有各种原因使得解决台湾问题“有心无力”:解放初期的朝鲜战争、与苏联的反目、与越南印度交火、国内国际形势等等。最终就是技术装备上的军事原因,以及海峡的天然屏障。当然也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要养精蓄锐,待机而发。但是,让台湾保持现状而不统一,终究是一个问题,何况夜长梦多,久则生变。所以,大陆是肯定不能让不统一的局面一直保持下去的,时机来了马上就会采取行动,没有时机也要想法设法创造时机。

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呈现“总体形势大幅好转、重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趋势审慎乐观”的态势。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两岸繁荣稳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仍面临一些变数。台湾已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旅游,两岸人民间感情逐步加深.再次,政治上交流增多。国共两党建立了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的商讨及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交流。从连战大陆之行开始,国民党高层陆续登上大陆,开展两党的高层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更加务实,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共创双赢”。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双方取得共识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政治智慧,寻求解决办法,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决当前急需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得到台湾方面的认同。马英九先生也提出,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在“宪法”的框架,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下,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民众共同的期望.我相信在马英九的这个任期内一定还是遵循不统不独不武这个理念,因为这个是最适合现在的局势,也是台湾人民喜欢看到的,但是无论如何,祖国大陆是不会让台湾地区永远这样的,不会让台湾像现在的南海问题这样,听说最近大陆在福建修建了新的机场,是不是为了对付台湾呢,民间有很多猜测的。所以,我觉得大陆在未来一定会用和平或者武力的方式统一台湾的,所以台湾未来的走向最终还是会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关于台湾问题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7.实现祖国统一论文 篇七

一、解读课标

二、利用教材

通过比较, 对教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有关“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教材的讲述基本完整。但有关海峡两岸的发展教材明显存在滞后性。

三、创设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

根据本课的特点, 我采取了WebQuest (网络探究) 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有关“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教材基本上有, 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

2.有关海峡两岸的发展问题的发展, 教材涉及较少, 但是网络资源却非常丰富, 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通过网络来进行自主学习。

3.我校是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老师都接受过开展WebQuest (网络探究) 活动课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具备相应的硬件, 即网络教室, 教室中2-4位学生要配置一台电脑, 并已以某种方式输入互联网。

4.我校是一级达标学校, 学生总体素质不错, 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且有一定的Internet上搜索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探究成果和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WebQuest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中,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高水平思维, 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面、知识经验和教学目标, 编制学习方案并精心设计成Web网页。WebQuest学案包含以下七个模块: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做好的WebQuest学案既可以上传到远程服务器上, 也可以放在局域网服务器上, 以便学生学习。

本课的模块设计和教学设计如下:

引言:即相当于课堂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在引言网页上我展示了邓小平的夙愿、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余光中的《乡愁》, 然后设问: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慨, 至今他们是否还有这样的遗憾呢?

任务:任务是对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在任务网页上我展示了课标要求及对课标的解读,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现实, 关注祖国统一的新进展, 新问题。

过程:过程是WebQuest教学设计中最难的一部分, 在过程网页上教师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 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建议。完成本课学习需要两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分组:课前根据学生意愿, 主要分成3组, 分别为:

①理论研究组——探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实践考察组——探究香港、澳门的回归;③未来畅想组——探究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分工:每组分设资料搜集员、资料整理员、观点陈述员、多媒体制作人员。

3.探究过程:各小组成员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 利用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 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

理论研究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探究任务:

“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一国两制”对港澳和对台湾的处理有何不同?为什么?

“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意义?

实践考察组:香港、澳门的回归

探究任务:

请以自己喜爱的方式作一个简要的“感受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主题报告。

香港回归的历程是和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邓小平分不开的。请以“邓小平与香港回归”为主题, 再现香港的回归历程, 感受邓小平的胆识和智慧。

简单回顾澳门的回归历程并分析顺利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未来畅想组:海峡两岸的新发展

探究任务:

制作“改革开放以来,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大事年表”。

围绕海峡两岸的动向, 探讨一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最近台湾网民预言:“台湾经济马上 (马英九上台) 就会好。”那么也请同学们畅想一下台湾的将来, 两岸的未来。

第二课时:

4.各小组探究成果报告会。

在每个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后, 老师必须做一个简单的点评与归纳, 点评从总体上讲要多肯定学生,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 发现学生的创新观点, 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归纳是为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资源:资源网页上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与探究内容相关且有助于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网页清单, 其目的在于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查找, 可以有目标高效率地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点击相关网页:

华夏经纬、凤凰资讯、新华网、大洋网、CCTV4……

(下转第132页) 评价:网络探究活动课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不仅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而且对于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参与讨论, 分析归纳, 协作与交流, 信息技术, 演示汇报的能力做全面的评价, 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评价量表, 评价人员既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同学。

结论:结论网页上教师设定为探究学习的内容和经验做总结, 鼓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讨论区:讨论区网页上是提供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 一般是链接到我校的BBS上。

四、总结

根据本课的教学及平时的教学实践, 谈谈我对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1.新课程下课标是老师把握教学的重要依据, 所以认真解读课标成为新课程教学的第一棒, 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 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即围绕课标展开。

2.新课程下必须改变观念, 从依赖教材到利用教材,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才是当务之急。

3.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这里我想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老师在北京市海淀区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专题讲座的一段话来最为回答:

最高级的历史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教师“导”出来的;最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是表演家, 而是思想家。

8.国共合作与祖国统一 篇八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携手,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连战、江丙坤和吴伯雄等国民党高层领导相继访问大陆,国共两党的关系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2008年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动,国民党重新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海峡两岸对国共第三次合作和国家统一有了更多的期许。所以,国共合作与祖国统一不仅是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自然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当然,与两次国共合作密切相关的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考生也要高度重视。

【学习指导】

复习时考生首先要注意纵向梳理有关知识,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和对历史知识准确的认识;其次注意比较分析,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第三,注意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比如通过对国共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对中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的规律性认识;第四,关心时政,注意时政与历史知识的有效对接。

【知识迁移】

【重难点突破】

一、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历史启示

1. 相同点:

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影响: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首倡者。

2. 不同点:

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党外合作。

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主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范围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四个革命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3. 历史启示: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求稳定、谋发展的今天,应继续高举民族团结、利益共同的大旗,避免对抗内耗,加强交流对话,追求互利共赢,通过国共再次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新的更美好时代。

二、 加快祖国统一的“三大法宝”

1. “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与现实可能性的高度灵活性。

2. 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3. 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条件。1982年以来,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指导方针,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旗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了国内外的积极力量投入现代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祖国统一。

三、 两岸关系缓和的表现和原因

1. 表现: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为“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期间,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会长江丙坤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等四项协议。加上早已开放的大陆直接投资,这宣告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三通”将正式实现。

2. 原因:

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台湾与大陆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贸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导;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

【练一练】

1. 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磕磕绊绊,但坚持到了抗战胜利,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中国共产党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 美英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 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居主要矛盾

2.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发表了下列四种看法,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B. 新三民主义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

D. 新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 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 “一国两制”能解决台湾问题

D. “一国两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 虎门销烟② 签订《南京条约》③ 签订《马关条约》④ 香港回归

A. ①④B. ②③④

C. ①③④D. ①②④

5.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 “和平统一”原则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国两制”原则D.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6.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③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④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④D. ①③

7. 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各界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实践,充分显示了香港回归()

①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施② 促进了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发展③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④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②④

8. 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

① 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② 希望实现国家统一③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④ 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A. ①②④B. ②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③④

9.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

材料一(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 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2) 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 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 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D2. D3. B4. D5. B6. C7. A8. C

9. (1) 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或者保存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2) 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3) 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上一篇:公路沥青拌和站节能减排研究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