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文本(8篇)
1.村庄规划文本 篇一
村庄规划方案
为了搞好行政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村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本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特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新华镇西北1.6公里处。辖下有5个自然村。村民自三华村迁出建成5个小自然村,取名五华。全村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属下有7个经济社,7个生队,以经济社为核算单位。全村813户,农业人口2321人。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85人,预备党员3人, 村干部5人,大学生村官1人,社级干部7人,物业管理公司2人。2007年村人均分配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6200元。2008年村人均收配6100元,农民人均收入6480元。村社两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划拨10%的土地建设厂房租赁。村容村貌巳建成村道水泥路面硬底化为98 %指标。同时村建立了治保会,治安巡逻队员共有68人。其中出租屋管理代管中心有8人。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洁.村内设置了卫生服务站1个。前两年,按上级要求,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和完善环境卫生建设,村投入了450多万元.使到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另外,全村村民参加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2420人。本村民的福利。有60%的医疗报销福利,按每年的定额封顶.同时村委对60岁以上老人共280人,发放老人福利补助共50万元补贴。村民子弟每年考到重点中学及国家认证的大学,村委按每年每例发放奖学金。今后,在村委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前提下,逐步将福利推向新的台阶.相信五华村的明天会更好!
二、规划目标和原则
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效益。
原则——三大效益相统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村庄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和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
3、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应当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村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村内的可居住性和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村民能够安居乐业、各地人士乐于来此工作、购物、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美丽乡村;
4、弹性发展原则:村庄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村庄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规划调整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村庄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三、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村内道路硬化率高,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高。
四、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我村地处城市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前期土地资源基本开发殆尽,现可利用的土地较小。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五、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领导有关工程款项补贴,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为村民居家生活营造更美好的环境。
3、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六、组织实施
村庄建设所需经费,在市、区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着力协调相关企业捐资和发动村民筹资投劳。运用村民代表会议和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农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2.村庄规划文本 篇二
会议明确, 2015年底前, 全省住建系统要完成21个试点镇的全部村庄和其他60%村庄的整治任务, 2020年以前全部村庄完成以上整治任务。
目标:2015年底前完成60%村庄整治任务
陕西省住建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014年—2020年) 》。《规划》中明确了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五项任务: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改善住房条件。四是村庄环境整治。五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规划》还明确, 2015年底前, 要完成21个试点镇的全部村庄和其他60%的村庄的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同时要建设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创建64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2020年以前全省所有村庄都要完成以上任务。
图片新闻: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建设风貌
方式:试点先行, 分类推进
陕西省住建厅根据陕西省村庄特点, 将全省的村庄分为特色村和一般村两种类型。特色村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历史遗存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有特色景观和民俗文化的村庄。一般村是指特色村以外的其他村庄。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 将坚持试点先行, 分类推进。
据悉, 21个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镇, 辖区内所有的村庄将从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危房改造、开展环境整治和产业培育等五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整治建设。对具有历史遗存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具有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等特色资源的村庄, 主要是以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色景观资源为重点, 传承历史文化, 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 尽可能在原有村庄的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道路硬化、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绿化美化等措施,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一般村庄环境整治应以各市、县主干公路沿线综合整治为重点, 带动全域治理。
要求:“科学规划就是最大的节约”
会议指出, 规划是导向、是龙头, 七分规划、三分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要规划先行。本次规划编制包括县域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两个层次, 各地要按照“节约集约,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完善功能、传承文化”原则科学编制, 建设升级版的农村, 不能建成缩小版的城市, 引领全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各级规划住建部门要严把规划审查关, 用好用优这些资金, 要把科学规划就是最大的节约这种理念贯穿到规划编制整个工作中来。
3.村庄公园规划设计浅析 篇三
关键词:风景园林;村庄公园;规划设计;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1]”的背景下,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村庄公园是村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村庄公园建设发展很快。最近笔者参与了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几个村庄公园的规划设计。本文尝试在在梳理村庄公园概念和分析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异同的基础上,对村庄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1村庄公园的概念
村庄公园是在近20多年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公园类型。村庄公园处于非建设用地内,在国家的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中也无法找到它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村庄公园进行定义。
村庄是指村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从生活形态分析,村庄与城市的社区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村庄公园的功能与城市公园中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的功能也十分相似。在国家还没有发布《村庄规划标准》① 和村庄规划难以形成法定规划的情况下,村庄公园是指建在村庄宅基地附近的非建设用地内主要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公园绿地。村庄公园是当地村民以及附近居民休憩、娱乐、游览的场所,是村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乡村公园体系[3-4]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村庄公园以游憩康体和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兼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村庄和防灾避难等功能,并配有相应的设施。本文所指的村庄公园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的最大差别是:村庄公园是建在村庄宅基地附近的非建设用地内的公园,城市公园是建在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公园。但从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来讲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为居民(市民、村民)服务。特别在 “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背景下,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在功能上有明显的趋同性。因此,村庄公园可参考《城市公园分类》[5]、《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9]相关规定和参考城市公园中相应规模的综合公园或社区公园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2村庄公园规划设计需要重点分析应对的问题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背景下,村庄公园的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但是村庄公园建设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需要分析研究应对解决的问题。
2.1村庄公园建设报批特点与规划设计阶段的划分
在国家还没有发布《村庄规划标准》的情况下,村庄公园一般建在非建设用地(常为林地)内。因此,村庄公园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按城市公园的程序进行审批,一般报镇政府批准后就实施建设。由于目前村庄公园规划设计报批程序比较简单,所以,村庄公园规划设计阶段也可简化划分为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规划方案包括:现状分析、规划定位、出入口设置、平面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以及建筑风格和绿化规划的设想(意向图片)等内容。规划方案获得业主认可后,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深化形成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经专家评审和业主同意后就转入施工图设计。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岗美(村庄名称)公园、流潮(村庄名称)公园和胜利(村庄名称)公园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规划设计的。
2.2 村庄公园投资条件与规划设计安排
村庄公园主要由当地镇政府投资建设,一般首期投资较少,公园难以一次性建成。因此,村庄公园规划设计应做出妥善安排。我们根据岗美公园规划设计的经验认为村庄公园适宜:规划一步到位,设计按投资额确定项目。所谓规划一步到位,是指村庄公园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公园规划范围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条件和周边用地的规划定位以及业主的要求,在宏观上对公园规划目标、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设置内容、平面布局及专项规划做出全面的规划安排。所谓设计按投资额确定项目,是指村庄公园设计阶段应根据公园首期建设投资金额安排项目进行具体设计。这样的安排,既能保证村庄公园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和公园分期建设的可持续性,又能保证公园首期建设顺利进行。岗美公园、流潮公园和胜利公园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安排进行规划设计的。
3村庄公园的规划设计对策与实践
3.1 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及周边环境的特点
根据对岗美公园(约13.8公顷)、流潮公园(约6公顷)和胜利公园(约2.9公顷)规划设计范围及周边环境的综合分析(图1-3),我们发现这些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和周边环境具有如下的特点。
3.1.1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周边基本是村民住房和厂房、仓库;
3.1.2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以山地为主体,山体都存在局部被挖掘形成的陡坡;
3.1.3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大部分属于林地,植被生长良好。
3.2 村庄公园规划设计的对策与实践
3.2.1对策1
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发展思路和三个村庄公园的用地规模以及公园拟建基地以山地为主体并紧靠村民住宅区的特点,我们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公园进行规划定位和确定公园出入口。
1)拟参考城市综合公园的要求对岗美公园和流潮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拟参考城市居住区公园的要求对胜利公园进行规划设计。
2)以方便本村居民及附近居民使用公园设施和利于把公园纳入绿道系统为原则,结合公园用地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条件设置公园出入口(图4)。
3.2.2对策2
根据“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以山地为主体并存在局部山体被挖掘形成陡坡的现状条件,我们采取相应的安全环保措施,确保公园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32040
1)利用植物种植的方式对公园局部陡坡进行固土处理,减少水土流失,确保山体结构稳定。
2)公园山体上规划的园路铺装与陡坡地段保持安全距离,并按规范要求设置安全护栏;山体上人流集中的活动区域采用对山体地形破坏较少的分散分级组团铺装形式(图5)来满足活动功能的需要,原则上不设置独立的大型铺装。对于一些功能要求必需设在坡度较大的铺装,采用局部架空的形式(图6),保护山体地形结构。
3)山体上的园路原则上沿等高线设置,除部分路段需要满足消防车通行外,其余路段严格控制宽度,尽量减少对山体地形的破坏。
3.2.3对策3
根据“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美观适用”和“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等原则,结合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的现状条件和规划定位,以及当地村民、附近居民休憩、娱乐、游览的需要和投资条件,我们采取适合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公园内容设置、功能区划分、园路系统、建筑风格及布局、绿化景观、给排水、电气等项目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
1)在公园内容设置和功能区划分方面,我们充分考虑当地村民和附近居民对公园活动项目需求与中心城区居民对公园活动项目需求的差异性,结合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的现状条件和规划定位进行功能分区规划。规模较大的岗美公园规划有游览观赏区、康体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和后勤服务区(图7)。
2)在园路系统组织方面,我们遵循“因地制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园路采用套环式园路系统,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分为二级,一级园路主要是联系各景区的路网骨架,园路宽度要求满足消防车单向通行。二级园路是串联一级园路与各景点的人行游览路,园路宽度按实际需要设定在1.2~1.8米之间(图4)。
3)在公园建筑规划设计方面,我们按照“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巧于因借”、“美观适用”的原则,确定公园建筑的风格要体现明朗轻快、通透开敞、注重装饰的岭南园林建筑特色。根据三个村庄公园的用地都属非建设用地的特点,公园建筑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建筑布局采取分散或组合的形式,原则上不设置大体量的单体建筑。建筑选址充分考虑发挥点景、赏景和借景的综合功能(图8)。公园公厕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在公园绿化景观组织方面,我们根据“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和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植被良好的现状条件进行规划设计。原则上保留经过几十年生长并形成稳定群落结构的原有植被,对园路两侧的植被作适当的调整充实,提高游览线路的植物景观水平;重点对公园入口和园内景点及其周边的植被作适当的改造调整,增加合适的开花植物,营造丰富的植物层次,提高公园入口和园内景点的绿化景观质量。
5)公园排水方面的设计,原则上结合园路系统设置排水管网,保证公园排涝需要。供水系统设计主要是解决后勤管理用水、公厕用水和景点绿化用水。
6)公园电气设计,主要解决公园入口、园路、景点、公厕和后勤管理用房基本照明需要。
4 结语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社会新农村的背景下,村庄公园建设发展很快。村庄公园是在近20多年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公园类型。在国家还没有发布《村庄规划标准》和村庄规划难以形成法定规划的情况下,村庄公园是指建在村庄宅基地附近的非建设用地内主要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公园绿地。这样的村庄公园只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公园。当国家发布《村庄规划标准》后,村庄规划就有可能成为法定规划。成为法定规划的村庄规划把现时过渡性质的村庄公园规划为村庄配套基础设施的公园(即把村庄公园纳入建设用地),这时,村庄公园的过渡性质就会结束,村庄公园的功能与城市公园中社区公园的功能就更加接近。因此,我们在村庄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村庄公园的发展趋势,在平面布局中预留发展空间,有条件的还应提出公园发展用地(图9)的建议。
注:①《村庄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http://www.docin.com/p-420736071.html
参考文献:
[1]骆永民.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国家建设部.CJJ/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3]郑占锋,梁洁,张文斌.我国乡村公园体系构建理论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梁洁.我国乡村公园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5]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2007城市公园分类[S].
[6]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4.村庄规划调查资料 篇四
一、准确反映近期现状的村庄地形图(要求电子版,比例1:1000)。
二、区域发展条件资料
1、乡镇域规划:乡域范围内村镇的等级层次、规模大小、功能及性质、村庄分布、对外交通与村镇间的道路系统、电力电信等公用设施,主要村镇企业生产基地的位置、用地范围,主要公共建筑的配置,以及防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2、农业区划:对家业的生产发展条件、发展方向和途径以及技术改革主要措施。
3、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计划:如文教卫生、商业服务、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各行业的发展计划。
4、包括村域内及附近区域的矿藏资源的种类、储量、开采及运输条件,以及农林牧副渔的一般情况。
5、周围村庄的影响因素:了解规划的村庄及其周围村庄、乡村有哪些与本村有密切的联系,影响的因素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的都要收集到。
6、对外交通联系:村域境内的公路技术等级、客货运量及其特点、公路走向、长途汽车站点的布局及其与村庄的联系。同周围的村镇联系是否方便,有无开辟公路新线的设想。
三、村庄基本情况
1、村庄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气象资料、水文资料(降水量、洪水、地下水、流量)、地质条件、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古建筑、近现代建筑、民俗传说等)。
2、村庄人口数量及近10年人口变化情况(近10年人口资料,包括人口数、非农人口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等),就业安置情况,教育情况,劳动力情况。见下表:
人口现状
年龄构成3、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情况),人均年收入,村集体企业,出租土地厂房,村民福利(儿童、老人、五保户等)等情况。
4、村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养殖用地、荒山、荒地、未利用土地及水域等所占面积和比例,重点了解耕地中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所占的面积和比例。
村庄居住建筑:住宅的等级、层数、建筑面积、给排水情况及住宅基本情况和主要附属建筑;居住面积和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及宅基地面积的数量。;历年修建数量、近期和远期计划修建的数量。
村民住房形式、占地面积、每户建筑面积、层数要求等,建设施工方式情况,建设成本(含室内装修、家电设备等,要分项说明)。
5、道路市政:现状道路情况、桥梁等,运输形式:机动车、农用车普及情况,停车管理,饮用水达标,黑水(厕所冲水)、灰水(洗漱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处理,供电,电信,网络,有线电视,采暖方式,燃料来源,垃圾收集处理等情况。
6、公共配套:村委会、中小学、小学、托幼、卫生所、商业设施,文化站,阅览室,敬老院,公共活动场所,公园,健身场地,公共厕所,公共浴室等情况。
7、村工业及农业生产服务设施
村工业的现状以及近期发展计划和远期发展的设想,其中包括工业业产品和产量,职工人数、工帮面积、建筑面积、用水量、用量量、运输量、运输方式、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污染程度以及综合治理情况等。
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种类、产量、产品、职工人数、场地面积、原料来源、产品销售和运输方式。
农业服务设施: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现状情况和发展资料。
三、规划资料:县城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已做的村庄规划,其他相关专项规划。
四、各级部门、领导对本次规划的设想和意见。
五、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就村庄规划出台的有关方针、政
5.健康村庄规划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村民健康为目的,努力营造健康有益的生活环境,积极培育和提高村民健康理念和意识,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健康行为,根除生活陋习,摒弃不良习惯,不断提高各村民和单位职工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让广大村民共享和谐社会成果。
二、创建目标
“健康村居”创建以提高健康素质、创造健康环境、倡导健康生活为核心,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要通过开展健康村居创建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支持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培养村民健康意识,最终提高全体村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组织管理
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的健康村居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健康村居”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解决创建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人员组成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创建内容和标准
(一)加强卫生管理
1、有足够的封闭式垃圾容器、果皮箱。
2、实行卫生保洁责任制,定人定期清扫,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垃圾日产日清,储运密闭。
3、道路硬化、平整、通畅。无污水坑凹、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设摊点、乱写乱画等现象。
4、上下水设施完善,无跑冒滴漏。
5、室内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楼梯、走廊、门窗、墙壁洁净。
6、公用厕所全部为水冲式,保洁良好,设施完善,无蝇蛆,无臭味。
7、开展以消除“四害”孳生地和控制“四害”密度为内容的病媒生物防治活动。
8、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营造绿色优美的生活环境,生活场所因地制宜进行绿化,提高绿化覆盖面。
9、倡导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室内所有区域全面禁烟,主要建筑物入口处、电梯、公厕等区域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区域内无烟草广告和促销。
(二)健全健康制度
1、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制度,如:工间操制度、健身制度,全民健身和其他文体活动,每次至少 15 分钟。
2、村居工作者中至少有1 名为健康生活指导员。
3、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激励机制。
4、每年为辖区65岁及慢性病患者进行1次体检,掌握村民基本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基本情况。
(三)营造健康环境
1、有村民健身活动的场地及设施,或有经费支持村民到公共场所开展健身活动。楼道等公共区域照明良好,通畅防滑,楼梯扶手坚固,倡导多使用楼梯上下楼。
2、有固定的宣传栏、橱窗等健康教育窗口,宣传内容定期更换,每年4-6 期。
3、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场所,配有视频播放设备,提供5 种以上可供群众免费取阅的健康宣传资料,配有血压计、身高体重计、腰围尺、壁挂BMI 尺、膳食宝塔挂图等设施,以及控油限盐等健康支持工具。
4、区域内健康步道或健康加油站/健康小屋,至少 1 个。
(四)开展健康活动
1、每年开展3 次以上村民广泛参与的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如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知识竞赛、低盐少油健康烹饪比赛、减重比赛、健走比赛、健骨操比赛等。
2、每年为村民发放3 种以上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材料或工具,并进行健康支持工具使用技巧培训,每年至少培训 1 次。
3、组建3个以上的健身或运动团队,如广场舞队、文艺表演队等,每月至少开展1 次活动。
4、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不少于2 个,规范开展活动。
5、每年为本村民至少开展4次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讲座。
6、持续开展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健康社团至少3 个,每月至少开展 1 次活动。
7、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全国爱牙日、世界骨质疏松日、世界脑卒中日等主题宣传日组织宣传活动,每年至少4 次。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按照创建“健康村居”具体标准和要求,成立创建“健康村居”活动领导小组,各村委是具体参与和落实机构,要结合各自职责和年度工作安排,创造性的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创建的工作机制。
(二)精心谋划,周密部署。
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村民的思想实际,把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精心谋划制订完备的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举措、有考核。严格按照要求,健全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实施,有序推进创建。广泛动员,上下联动,人人参与,不断扩大创建活动覆盖面,提高创建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加大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习会、专栏、橱窗、工会网站等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任务,宣传创建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扩大影响面,强化广大干部职工追求文明、构建和谐的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局面,使追求健康、构建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村民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
(四)严格管理,加强督导。
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采取召开座谈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定期调度等方式,了解活动进展情况,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活动有序推进,扎实长效开展。同时,随时接受上级部门的督查指导,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进行限期整改,确保创建活动取得预期实效。
6.村庄规划调查表 篇六
1、全村范围:南至: 各自然村位置、人口、产业(在图上标明)。
2、2011年全村人口,(各自然村人数在卫星图上标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外来人口总数,规划区人口数
二、村庄经济资料
1、村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的支柱产业:农业总产值:。
2、村庄主要的工业企业:主要生产产品:
3、村庄财政收入
三、村庄公共设施概况
1、村庄主要有哪些公共设施:(在图纸上标明规模、面积)
四、村庄市政设施
1、村庄用水主要来源:是否有计划建设自来水厂位置:
2、村庄用电主要来源:变电站 KV,电信来源:
五、村庄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村庄近期建设项目:(是否有打算新建公建?)
七、村庄主要发展设想:
所需资料:规划区1:1000地形图、村域范围、村域1:10000地形图、上位规划(镇区总体规划)是否有村志、镇志?
调查所带资料:1:10000地形图、村域范围(标明自然村的相关资料)。
7.村庄规划文本 篇七
当前, 浙江已全面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美丽乡村已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阶段、新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 浙江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如何适应时代背景的发展需要,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1 浙江村庄规划阶段的演进
浙江的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以前, 这一时期主要以村民建房为重点, 为满足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审批为主。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到2007年,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从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三个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2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 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 从源头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四个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 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正式做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决策, 明确了从内涵提升上推进“四个美” (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 、“三个宜” (宜居、宜业、宜游) 和“两个园” (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 的建设。
2 美丽乡村建设时代的新要求
“美丽乡村”是近年来的热词。美丽乡村, 不仅要外表美, 更要内在美, 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 但总体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有和谐秀美的村庄环境、有便捷完善的配套设施、有便于交流的生活空间、有融合发展的活力产业、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有文明民主的乡村治理结构。基于这种理解, 笔者认为, 村庄规划是一个综合性规划, 其所面临的任务难度与复杂性, 不小于城市规划。
3 对现行村庄规划的若干反思
近年来, 浙江省各地积极响应上级号召, 主动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使得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较高, 部分区、县 (市) 甚至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部分村庄规划基本由上级政府推动, 以区、县 (市) 级政府为主导, 由地方财政全额出资, 使辖区内所有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得到了全面、快速地推进, 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村庄规划的基础相对薄弱, 很多工作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3.1 城市导向的规划思想脱离农村发展实际
部分区、县 (市) 的村庄规划仍延续着自上而下的编制模式, 以城市建设标准规划农村, 脱离农村实际, 导致村庄规划实施困难。这主要表现在编制村庄规划时, 延续城市建设思维, 片面追求图面形式和现代化建设效果。据调查, 忽视村庄现有基础和实施可行性地高标准规划村民广场、村庄道路和联排村屋等新村建设模式大有存在。
3.2 忽视农村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部分村庄规划没有充分论证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没有采取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 而是机械、简单的编制规划布局规划, 缺乏对农村传统风貌和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3 忽视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五条明确“村庄规划的编制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部分村庄规划在编制时“就农村论农村”, 没有从区域统筹的角度统一考虑, 缺乏对相关上位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 不少村庄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能有效协调和衔接, 建设用地得不到保障, 制约了村庄规划的实施。
3.4 忽视产业发展研究
部分村庄规划没有立足村庄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 没有合理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模式, 有些规划甚至缺失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内容, 把村庄规划简单地理解为“排排房子、通通道路”的机械式规划。
3.5 忽视村庄基层的发展诉求
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过于强调领导的发展意志, 而忽视了村庄村民的发展诉求。
规划程序上缺乏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部分已编制完成的村庄规划, 从规划提出、经费落实、规划设计到最终的审批公示等环节都由村庄规划主管部门主持, 村集体和村民很少参与其中。在调研某县时发现, 部分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里, 村庄规划尚未被部分村民甚至村干部所知, 也就更谈不上公众参与和有效地规划落实了。
规划内容上缺乏对村庄村民诉求的基本考虑。规划“对上”负责, 政府官员和规划师不自觉地主导了村庄未来发展, 村集体和村民的诉求在规划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或弱化。因此, 有的规划往往落实的只是政府官员和规划师的发展意图, 而非村民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改善等内容。
3.6 过于着眼近期建设, 忽视长远发展
由于编制经费等原因, 村庄规划的编制单位往往多以地方编制单位为主。规划评审也以地方各职能部门为主, 更重视规划在项目实施时的可操作性, 因而对近期建设和村庄长远发展两者之间的权衡更倾向前者。从职能部门角度来看, 本部门的各项部署能否按期完成、职能部门目标能否实现、领导的政绩能否突出、项目实施时是否会遭遇强大阻挠是其关注的重点, 所以评审结果多注重近期实施性, 对村庄长远发展缺乏必要的远见。而编制单位往往为了确保规划能顺利通过, 迎合职能部门要求, 这一问题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
3.7 规划基础资料不全, 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数据与相关信息
村庄规划基础数据不完整、基础资料难收集的问题, 在部分区、县 (市) 均有存在。农村自身掌握的数据基本集中在人口、户数和经济指标, 但与农村有关的历史文化、相关规划等资料, 甚至连规划主管部门都拿不出来。更有甚者, 连村庄地形资料都欠缺或不完整。
3.8 经费不足造成规划编制任务难以按质保量完成
村庄规划的编制受政策影响较大, 浙江省相继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心村培育”“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风情小镇”“农房改造示范村”等农村建设工程, 都需要编制大量的村庄规划。各区、县 (市) 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数量较多、时间紧, 且规划编制费用相对不高, 编制单位对于现场调研和规划设计安排上很难投入大量人力。委托单位常常以委托规划的数量确保编制单位有兴趣进行编制, 类似于“批发式”的规划委托。编制单位也大多以本地为主, 一是可以降低现状调研成本, 二是本地编制单位对现状比较了解, 编制出的成果易于实施。这样做固然有好处, 但也存在弊端。部分本地规划编制单位设计力量相对薄弱, 更容易囿于现状, 缺乏长远性的方案构思, 因此规划成果以“填充式”或“排排房”方案居多, 造成空间形式上雷同和单调, 农村特色得不到挖掘和体现。
3.9 村庄规划管理薄弱, 难以有效监管与实施
在原有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上,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面对的是城市而非农村, 且村庄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队伍薄弱。无论是在机构设置上, 还是在人员配置上, 都不能满足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村庄规划发展的需要, 难以有效承担起量大面广的监管责任。
从村庄规划建设相关部门的职能看, 规划、建设、农办、旅游、国土等部门职能交叉, 且机构繁杂, 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 不利于村庄规划实施的强力推进。部分区、县 (市) 乡镇没有村庄规划管理编制, 村庄规划缺乏相应的机构和队伍组织实施与监督, 规划意图很难落实下去。
农民的多数利益是依赖村级组织来落实和分配的, 但村级组织更多地从本村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考虑, 维护本村村民个体利益。有的村干部为维护个人在村中的领导地位, 往往对一些违规或违法建设持默认态度, 导致村庄违法建设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
4 环溪村村庄规划实践
环溪村地处桐庐县东南, 距杭州市约75公里, 桐庐县城约20公里 (见图1) 。现状包括环溪与屏源两个自然村。桐庐作为“美丽杭州”的先行者, 提出了“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和“风景桐庐”等统筹城乡精品工程建设。环溪村利用自身优势, 借力政策机遇, 深入实施生态人居提升、生态文化传承、生态河道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 并率先实现农村建书屋、建立全省第一个农村电子阅览室, 村庄面貌和文化事业日新月异。
4.1 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通过对村庄进行现场踏勘、详细记录, 深入了解环溪的山水形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村庄环境、村容村貌、设施水平、产业特征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等现状特征与资源, 梳理出村庄亟待完善和提升的方面, 在规划中进一步落实解决。
(1) 环溪居民点通过近几年整治改造和环境的提升, 村庄建设与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屏源居民点及环溪部分地块仍有待加强与改善。前几轮规划都未将屏源居民点纳入村庄规划一并考虑, 本次规划将屏源居民点纳入规划范围内统一进行布局与考虑, 并重点考虑屏源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提升。
(2) 环溪现状产业基础较好, 但是仍面临着莲产业提升、工业企业转型、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等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对村庄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明确的安排, 划定乡村旅游片区、果蔬产业发展片区、莲田种植片区、生态保育片区、毛竹产业发展片区和莲产品深加工点等产业发展片区 (见图2) 。②规划在对现状产业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业的发展策略, 并分别提出了一产、二产、三产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③结合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对“五道” (即绿道、田道、山道、水道、古道) 进行建设引导规划 (见图3) 。④针对产业发展, 提出具体实施举措, 共提出七项建设工程, 其中产业转型工程2项、产业升级工程2项、产业延伸工程3项, 并对项目规模、建设方式、经费概算、资金来源和建设时序进行了安排。
(3) 村庄发展的同时,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规划对山体、水体、田园等提出了具体的引导与控制措施。在实施性文件中制定了生态保护行动, 制定了山体综保工程、水体综保工程项目各1项, 对项目规模、建设方式、经费、资金来源和建设时序进行了安排。
(4) 环溪村位于古风民俗精品线范围内, 是精品线建设的重要节点。村庄的发展既要依托区域整体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要积极将自身打造成区域发展的亮点。随着下一阶段旅游开发的推进, 环溪村如何处理与周边村庄休闲旅游开发的同质性竞争, 将是一大挑战。规划通过对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分析, 逐一对项目进行安排落实 (见表1) 。规划区别于深澳片区内的其他村庄, 挖掘自身文化。以周敦颐理学文化、莲文化、农耕文化和东吴文化为本底, 发扬文化创新的精神, 结合文化内涵设置具体项目, 建设多元文化共荣、共雅的“美丽乡村” (见图4) 。
(5) 为保护环溪现状古建、历史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好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规划提出从村庄整体格局、古建筑保护、历史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几个方面着手, 并划定了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和要求;规划对部分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等提出了具体的展示利用规划;在制定实施行动计划中, 为更好传承文化, 规划分别针对品牌创建工程制定了3项具体项目, 针对文化创建工程制定了两项具体项目 (见图5) 。
(6) 环溪村对外交通较为通畅, 但内部道路仍需加强建设, 并解决停车问题。规划对道路系统、停车设施、旅游的交通路线分别进行了规划;在实施行动计划中, 针对道路整治制定了两个具体项目。
(7) 村庄现状已建设有莲坊迎宾广场、银杏广场、滨水步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但是整体公共活动空间质量和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规划通过对村庄内部的空间梳理, 对闲散荒废地、空置地进行整理和有效利用、对绿地、水系进行了综合整治与利用;规划结合老村内部空间设置24个美丽庭院, 提出将“二十四”节气主题融入村庄内部景观空间设计;实施行动计划中针对空间优化, 分别提出了庭院改建工程2项, 步道提升工程1项, 节点优化工程2项, 危旧拆除工程2项。
(8) 村民自发性建房建筑形式多样, 沿徐青线两侧及青源溪侧建筑风貌较为杂乱, 整体村庄风貌不协调统一。规划通过现场踏勘, 对村庄建筑风貌进行评价分析;规划在建筑风貌分析的基础上, 对建筑划定等级, 分别为保护建筑、保留建筑、重点整治建筑、一般整治建筑和拆除建筑。规划对每栋建筑进行编号和户主登记, 使每栋建筑的整治可以落实到户, 并对每类建筑提出整治措施与要求。
(9) 村庄通过前几轮的规划建设, 整体景观风貌良好, 但是环溪居民点沿青源溪侧和屏源居民点内部还存在不足, 需对现状环境景观进行提升。规划对环境设施主要包括铺装、桥梁、护栏、围墙、坐凳、树池、垃圾桶、指示牌等进行引导;通过环境提升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五道”建设工程安排了5项具体的项目;“三边三化”工程安排了1项具体项目;环境改建工程安排了2项具体项目;活力岸线工程安排了2项具体项目;垃圾分类工程安排了1项具体项目 (见图6) 。
(10) 村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需保持其乡土特色。规划通过对村庄整体发展空间、用地布局、建筑设计、风貌控制、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举措, 最大限度保持村庄的原有特征与特色。同时通过对乡土特色的深层挖掘, 将乡土性的元素应用到特色空间的布局设计上。
(11) 空置宅基地和空置住宅如何有效解决;一户多宅如何有效遏制;有改善当前住宅条件的需求如何解决。规划对空置住宅和宅基地进行了梳理, 并提出了整治与利用的思路;规划对整理出的闲散荒废用地采取四种处理改造方式:街巷空间、组团绿地、莲池 (微生物雨水净化池) 、公共交流空间;规划建议在实施过程中, 可通过一定政策支持, 逐步回收一户多宅的多余建筑, 用以村民安置和改作它用;规划新增了一处集中安置区, 用以满足村民增长的建房需求。
(12) 如何塑造具有环溪村自身文化内涵和特色的空间, 向外界展示环溪。规划将传统农耕文化、莲文化、理学文化、东吴三国文化等元素融入到节点空间的设计当中。通过设置文化小品等方式, 体现环溪文化本底。
4.2 村庄定位与规划重点
基于环溪村现状基础与调查结果、自身发展意愿和区域发展的要求, 结合桐庐县“潇洒桐庐, 秀美乡村”精品工程建设, 以及“风景桐庐”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要求, 以景区理念规划村庄, 以“清莲环溪”和周敦颐理学文化、农耕文化为本底, 以“莲、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线, 从山水、人文、产业、设施、空间、环境六个方面, 打造“美丽杭州”的乡村实践与典范。
4.2.1 保护生态、展现山水幽美
以天子源溪、青源溪、鲞山等优质山水环境为基底, 彰显山水画境、村景交融的幽美风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4.2.2 传承文化、彰显人文淳美
以周敦颐理学文化、爱莲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本底, 发扬文化创新的精神, 建设多元文化共荣、共雅的“美丽乡村”。
4.2.3 融合产业、保障经济富美
以现有“莲”种植业和乡村观光游为基础, 做大做强“莲”和“农”为主题的产业链。建设“莲”与“农”主题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4.2.4 完善设施、实现生活和美
以“人”的需求为导向, 坚持民生优先、功能全面、配套先进, 建设生活丰富、配套完善、富有品质的“美丽乡村”。
4.2.5 优化空间、妆扮村容优美
以现有村庄空间肌理为基础,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同时融文化展示于一体, 建设村庄生活空间和谐精致的“美丽乡村”。
4.2.6 提升环境、塑造村庄秀美
以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品质为目的, 对路边、山边、水边进行美化、绿化, 对村庄整体风貌进行整改提升, 建设村貌协调、环境秀美的“美丽乡村”。
4.3 现状调研和公众参与
全面详实的现状调查是做好规划的基础。本次规划试点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踏勘、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四种方式, 经历了调查准备、初步调查、深入调查、补充调查四个阶段, 对环溪现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项目组针对性地设计了农户问卷、企业问卷和部门问卷。邀请了12名村民代表组成规划协编小组全程参与规划调研。通过发放洗衣粉、食用油等小礼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问卷调查, 并通过面对面沟通、耐心指导、真诚交流、取得村民信任。村委也给予了积极支持与配合, 给前来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众, 每户发放20元。
通过上述措施, 使得村民参与规划调查的积极性高涨, 全村606户村民, 共收回问卷566份, 实际收到了93%以上村民的有效问卷, 除部分在外务工家庭外, 基本做到了全民参与。同时通过走访部分村民进行面对面沟通, 也了解到了村民的一些真实意愿和需求。
4.4 规划实施行动计划
项目组通过走访县住建局、乡镇等部门, 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衔接, 取得了规划所需的相关资料与信息。共收集相关规划10多项, 收集多项相关政策文件, 以及村庄的人口、历史、文化、产业等基础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整理与分析, 项目组梳理出了相关上位与专项规划、相关政策文件当中需要本次规划落实的一系列项目和管控要求。
规划统筹兼顾相关规划和区域发展要求、村民规划意愿和村委发展意愿, 落实了一系列行动计划与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围绕核心目标, 提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设施完善、空间优化、环境提升六大建设行动, 落实了23项具体工程, 56项实施措施和51项具体的建设项目。其中落实相关规划和区域发展要求有6项, 村民规划意愿有3项, 村委发展意愿有12项。基本落实了上位与相关规划要求、村委发展意愿和村民规划意愿。并通过实施性文件以表格和图解的形式, 用最直观的方式为村庄规划实施提供技术依据。
5 后续思考
结合对现行村庄规划的反思、环溪村规划实践和美丽乡村时代背景的要求, 笔者认为, 村庄规划的编制, 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与诉求。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 了解了相关管理部门、乡镇、村委、村民等不同主体对规划的不同关切与诉求, 并在规划中综合平衡各方关切与诉求、做到了统筹兼顾。村庄规划要建立在公共治理和公众参与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协调与平衡利益相关者 (政府、集体和村民) 的利益和诉求, 并最终达成一致行动。
(2) 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紧紧围绕村庄发展定位, 确定规划重点, 同时针对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并落实到行动计划中。
(3) 重视详实的现状调研。积极寻求村民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主动、积极地了解村情民意。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踏勘、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 分阶段对村庄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深入了解村庄的山水形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村庄环境、村容村貌、设施水平、产业特征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等现状特征与资源。
(4) 规划定位与目标要符合农村实际。不盲目追求“高、大、上”, 不片面追求图面形式和现代化建设效果, 但要求有详实地调研成果。
(5) 重视规划蓝图展示和行动落实相结合。村庄规划既要高立意, 又要接地气。既强调村庄远期发展的蓝图控制与引导, 又注重近期建设的具体安排与落实。
(6) 强化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村庄规划既要解决问题, 也要引导发展, 应结合村庄现有资源与产业基础, 合理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 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与村庄建设相结合, 有利于彰显村庄的山水禀赋和人文底蕴。
(7) 推动环境提升与文化挖掘相结合。考虑环境景观提升与村庄历史文化相结合, 可将一些文化元素应用至村庄环境空间载体, 强化文化传承。
(8) 注重尊农重农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规划编制过程应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重视村民规划意愿表达, 避免大拆大建和伤害村民既得利益。同时应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 积极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村庄改造建设, 逐步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提高村民素质。
(9) 注重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对于村庄的山水田、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等资源, 应该加以保护和管控, 提出相应措施与要求。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可以结合村庄的发展条件和意愿, 进行合理利用。
6 结语
中国要美, 乡村必须美!美丽乡村是一项大战略, 任重而道远。当前, 浙江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阶段, 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需要与各个方面的转型相适应。村庄规划作为一个独立的规划类型由来已久, 但其编制的方法、理念、内容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 各地规划编制单位与规划管理部门, 都在积极探索。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村庄规划方面的经验, 对浙江现有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与总结, 也对“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 谈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笔者认为, 村庄规划只有做好掌握村庄的实际现状与资源、收集详实资料与信息、了解村民的真实意愿与诉求这些基础工作, 才有可能平衡各方利益与诉求, 实现规划的有效指导与实施。村庄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从编制到管理, 从观念到体制, 都应有些转型与变革。作为一名乡村规划工作者, 应在工作当中真正投入感情, 融入农村、了解农业、尊重农民, 这是“美丽中国”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浙江等地新农村建设经验的通知[EB/OL].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308/t20130830_214897.html.
[2]杭州市规划局,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院.杭州市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研究[R].2012.
[3]袁晓辉, 谭伟平.快速城市化地区保留村庄规划编制框架探讨——以江苏省昆山市保留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3 (4) :42-47.
8.村庄废弃地的类型与规划整治 篇八
关键词:村庄废弃地;类型;规划整治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51-2
基金项目:徐州师范大学环境与发展创新实验室研究课题(HJ201008Z)——村庄废弃地整理与规划调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引起的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土地资源始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2]。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3]。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现象,大量农民住房废弃等问题,村庄废弃地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农村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8.1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33.6平方米以上[4],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16.4万hm2,人均建设用地185平方米,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用地布局散乱、粗放利用现象严重[5],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村庄废弃地的规划整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迫在眉睫。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力推进阶段,新时期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问题,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1 村庄废弃地的概念与分类
废弃地是指在各种类型土地的利用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停止而使得已经使用或已开发的土地目前处于闲置、遗弃或未被完全使用的特殊状态且该类土地需要经过一定的治理才能投入将来的再次利用[6]。根据我们对江苏省泰州市乡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将村庄废弃地定义为:在各类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对村庄范围内及其周边相关地区因各种不同的人类的建设活动造成的开发土地目前处于闲置、遗弃或未被使用的建设用地和因污染致使不能被利用的水域部分。这些村庄废弃地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紧缺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土地拮据情况加剧,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根据调查研究,村庄废弃地可根据其原有土地利用的功能,分为废弃宅基地、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废弃养殖场用地、受污染的废弃河沟四类。
1.1 废弃宅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潮流不断涌现,工业经济主导的社会已使种田耕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造成村庄里只剩下年迈老人、妇女和儿童,更有不少家庭全部搬迁并长期居住在城市,这样农村就有很多长期无人居住的、废弃的旧宅。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对住房要求越来越高,建房理念和住房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弃老宅、划新宅、占耕地”的建房浪潮席卷全国农村,既造成大量农田被占,耕地日益减少;又致使大量旧宅基地被废弃,造成土地资源浪费[8]。因此废弃宅基地成为村庄废弃地中最大一部分。村庄废弃宅基地呈点状分布,极不规律。
1.2 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
“废弃地”一词源于brownfield或brown land的意译,可直译为“棕地”或“褐地”[9],最初是工业化的产物,废弃地问题是工业后时代的土地中最大问题。我国早在1959年农村就开始出现乡镇企业,当时称之为社办工业。在这52年的发展历程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新,不少乡镇企业倒闭或搬迁到工业集中区,因而在村庄废弃地中,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所占比重也较大;并且企业废弃建筑、构筑物也很难再利用,造成了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巨大浪费。
1.3 废弃养殖场用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不少农村居民利用现有土地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在距离村民居住边缘地区办置场房进行大规模的生猪、鸡、鸭等家禽养殖。然而由于遭受禽流感染、经营不善或受市场变化影响等原因导致破产倒闭,或养殖主转业经营,从而致使建设的场房处于闲置或不可进行其他用途的土地废弃现象。这些废弃地一般距离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点边缘,同样属于村庄废弃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造成土地废弃的面积也不容小视。
1.4 受污染的废弃河沟
我国东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随着流水侵蚀、农民不断填埋河沟,致使不少河流、沟壑面积越来越小,不少河沟逐渐变成了死水,而且不少河沟成为了附近居民的垃圾倾倒处,这些都加剧了河沟的污染,使之变得又脏又臭,因而都遭到了废弃。这些不光造成了村庄土地的浪费而且带来了周边地区水源、空气等的污染,成为迫切需要整治的村庄废弃地。
2 案例调查——江苏省泰兴市顾庄寺村
顾庄寺村位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长江北岸泰兴市的东北角,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庄总面积3.2km²,总建设面积为2.4km²,453户居民,1764人。随着近20年来农村建设的改革和调整,居住人口发生大幅变动,居住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因而出现了不少废弃住宅和受污染的河沟等废弃用地;该村近10年来注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养殖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小型乡村企业和养殖场倒闭,而所建厂房也没能得到再利用,也变成了现在的村庄废弃用地。我们通过对顾庄寺村的实际调研现将村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整理划分(表1,图1)。
表1 江苏省泰兴市顾庄寺村各类土地利用状况 单位:km²
用地类型村庄总用地建设用地废弃工厂及乡镇企业用地废弃宅基地废弃养殖场用地受污染的废弃河沟
面积3.22.42560.17280.26560.2560.08
图1
3 村庄废弃地的规划整治
村庄废弃地整治的宏观处理的原则是退废还耕、还湖,积极开展土地的循环再利用和复垦工作。各种类型废弃土地也应因地制宜,采取专门的废弃地整治方法,用最低的成本换取废弃地重新利用的最大效益,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表2 村庄废弃地的规划整治 村庄废弃地类型 规划整治方法
废弃宅基地新村建设、旧村复垦;宅基地权属转移,土地再利用
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产权置换;控制建设用地合理还耕复垦
废弃养殖场用地合理再利用,注意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受污染的废弃河沟治理污水绿化堤坝,进行经济水产养殖
3.1 废弃宅基地以及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
废弃宅基地以及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的整治都应采取相同的手段,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将可以利用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进行修缮、保护,将无法利用的工厂企业和居民废弃建设用地进行复垦。这样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农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
3.2 废弃养殖场用地
废弃养殖场用地由于其用地类型的特殊性,还造成了周边地区大气、水等的环境污染,因此对于这类废弃地,我们应不可忽视对周边的大气、水域的治理,应采用生物与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周边水源进行净化,采用植树造林的方法对周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对于荒废而还可继续利用的养殖场房应该继续进行生态养殖,但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提供市场分析援助,使村民养殖市场所需的生物品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于不可利用的废弃场房应鼓励进行复垦种植。
3.3 受污染的废弃河沟
对于受污染的废弃河沟的整治,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对河沟进行污水治理,并进行养鱼、蟹等增加经济收入的手段,并对堤坝上采用营造防护林、种草、开发基本农田等措施,实现废弃河沟的综合再利用[10]。治理中可以采用责任制的方法,集合全村农民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其中,既能得到不小的经济收入,还增加了环保意识,有效防止其日后对治理好的河沟中排污、倒垃圾的行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4 结语
村庄废弃地的种类多样,针对各种废弃地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地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土地的不断流失,使废弃土地能够再次实现其原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废弃地的整理、治理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Chen Liding,Wang Jun,Fu Bojie,et al.Land-use Change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J].Agriculture,Ecosystem & Environment,2001,(02).
[2]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京ICP备06034670号.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线访谈文字实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5.
[5]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 张丽芳,濮励杰,涂晓松.废弃地的内涵分类及成因探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02).
[7] 张艾蕊.“空心村”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8,(05).
[8] 伍齐良,殷建旗,侯宪东.澄城县废弃宅基地复垦引发的问题思考.陕西农业科学,2011,(02).
[9] 王绍增.废弃地改造与复建[J].中国园林,2008,(02).
[10] 何可.臭河沟小流域防护措施及效益.中国水土保持,1988,(07).
【村庄规划文本】推荐阅读:
村庄规划方案08-05
镇域村庄布局规划07-17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08-27
村庄规划村民调查表07-19
丽江市村庄规划交流材料08-30
灾后村庄重建规划导则11-17
3-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庄规划管理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10-19
温暖的村庄09-20
农村村庄道路整治11-06
村庄导游词介绍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