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纪录片电影《圆明园》有感

2024-10-17

观纪录片电影《圆明园》有感(精选12篇)

1.观纪录片电影《圆明园》有感 篇一

观电影《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直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我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通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我们的眼中真实生动,不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当时的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却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同其他国家的互通有无。他们不会想到的是,就在满清王朝闭关锁国、安于现状的同时,西方国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业革命,正一步一步地赶超中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惩罚注定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

在圆明园的陈设和各个宝库中,除了绘制精美的各种瓷器,天文地理仪器,还有来自西方国家作为礼品进贡的铜炮、舰船模型和军用望远镜等,可当政者却并未意识到其中的科技含量和军事价值。当影片中清朝官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迎战西方列强的大炮和火枪的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更多的是人民的愚昧与无知。中国人是智慧的,但聪明不能反被聪明误;自信是上天赋与的,可自大与自负却是万万要不得的。隆隆的枪炮惊醒了沉浸在骄傲情绪中的国人,却无法挽回自高自大所付出的代价。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瑰宝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拍卖之时,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圆明园的大火连烧了三天,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电影《圆明园》,给了每一个中国人去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的机会,也使每一位华夏儿女在飞速发展的当代暂时驻足,思考历史。痛定思痛,我们可以嘲笑那些相信皇帝在天之灵可以保护他们的宫女和太监;可以瞧不起那些思量着凭借中国地大物博可以免过一劫的王宫大臣,但是绝对不能忘记那个皇权至上、闭关锁国的年代给中国历史铸下的烙印!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同时,更要勇敢地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为了不让悲壮的历史重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践行“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扎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观纪录片电影《圆明园》有感 篇二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对各地主要美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食材的采摘和选取、佐料的配比和调制、菜肴的制作工序都颇为细致、一览无遗地予以了展示说明;除此之外,还附带介绍了跟美食相关的历史文化,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观众不禁叹服美食制作者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感慨他们对美食的热衷和真诚,也佩服他们细腻的用心和勉力的坚持。一道或简单或繁复的美食,我们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知悉了它的制作原理,也明白了它的来之不易;这让我们在对美食垂涎三尺的同时,也对相关劳动者肃然起敬。纪录片向我们郑重介绍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增强了我们对中华美食的爱慕之心,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华民俗简图。我们不但知晓了中国人的饮食嗜好,还得以洞悉中国人的性格品质特征。该片并没有停留在平铺直叙的层面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美食、人物和环境的诸多细节,伴着或婉转或昂扬的音乐和娓娓道来、不瘟不火的解说,用美食带出人物,以人物引发故事,睹物生情、情景交融,不动声色间实现了些许诗意的转化和几丝哲思的阐发,悄然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了较为完满的视听效果。

二、朴实无华的世界观

本片主角与其说是千变万化的中华美食,不如说是跟美食息息相关的中国人——那些淳朴善良、不辞辛苦的劳动者(即美食的提供者、制作者)和心系家园、奉献社会的工作者(即美食的享用者、敬畏者),二者紧密相连,很多时候又有交集。“民以食为天”,华夏这片广袤的热土用她的博大与宽厚源源不断地给予芸芸众生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亿万苍生的“衣食父母”。当舌尖触到中国,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奥妙关联恐怕唯有中国人能够参悟读懂吧。

(一)由美食看人与自然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宗明义,明确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的主旨。松茸、笋、诺邓火腿、藕、鱼等珍贵食材的采集、制作与获取,都是人类汲取自然馈赠的结果。松茸出土后,藏民用松针把菌坑盖好以保护菌丝,这种习惯正是尊重自然的表现。诺邓火腿用天然盐井出产的盐腌制,将自制的诺邓盐抹在亲自挑选的火腿上,为保护纤维,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之后悬挂风干,三年以上的可生吃。同样的,职业挖藕人会竭力保持莲藕的完整;渔民捕捞时渔网的网眼尺寸有严格规定,为的是漏过小鱼……这些都是人类回馈自然的体现。人们渴望自然的慷慨,而面对自然的馈赠,只有胸怀感恩,维持生态平衡,才可能有所收获。

从香格里拉、大理到遂昌、嘉鱼县,再到查干湖以及海南远洋捕捞队,巨大的地理跨度伴随着丰富迥异的自然景观,不同的自然条件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域居民截然的生存方式。而无一例外的是:在自然面前,只有付出辛劳、默默耕耘,摒弃贪得无厌、急功近利,才能活得更为充实;自然的馈赠并不总是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如高跷捕鱼)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就是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相辅相成。人类不能只顾索取,只有敬畏自然,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方能服务自身、促进自然良性发展。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作为纪录片的结束篇,进一步点明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诀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农耕民族对自然有着天生的热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中国人能够与自然友好相处、互惠互利。自然赋予中国食物以无穷的魅力,中国人通过舌尖品尝生活百味,咂摸人生百态。

(二)由美食看人与社会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将黄馍馍、馕、肉夹馍、泡馍、臊子面、拉面、竹升面、汤米粉、干炒牛河、粽子、年糕、焖面、饺子等全国范围内的重要主食展示给观众,对这些主食出现的背景(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农耕传统等)和主食的制作方法进行了介绍,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俭朴劳苦、尊重劳动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该集最后选取了南方的宁宁和北方的白波所在的两个家庭,提炼出“主食凝聚了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观念”的主旨,到这里,主食的故事已然超越了食物(经济基础)本身,升华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上层建筑)层面,这样的跳跃腾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在工业化流水线盛行的今天,主食所承载的家庭味道将镌刻于一辈辈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中国人骨子里对家的深沉眷念、对团圆的赤诚向往将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注重风味的中国人在升华食物的智慧中,悟出并养成了善于创造、安贫乐道、恬淡闲适、睦邻友好的气质与习惯。千百年来,独特的饮食文化单靠口传心授是不够的,必须反复动手、亲自摸索方能传承。中国人如此对待传统饮食,就像对待其他文化载体一样:在保守中尝试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继承。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解密厨房时,我们看到:尼西乡人做午餐犒劳帮忙施肥的邻居们,年轻人到小学教授制陶这种传统工艺;客居他乡的中餐厨师年老时回国寻根;技校厨师欣享女儿在自家厨房制作的“业余”菜肴;村宴厨师在重阳节用美味守护尊老敬老的传统……厨房的秘密不再局限于专业技巧,它体现了中国人所推崇的对人与天地万物之和谐关系的朴素哲学,厨房承载了他们的生活点滴、质朴情感与人生记忆。

(三)由美食看人与自身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时间不仅是保存食物、改良品质的标尺,它在影响、积淀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同时,更滋养了中国人对世道人心的别样情愫:时间在金顺姬、阿添、苗家人、叶师傅、侯师傅、林仁灼、郭少芬那里,不仅是泡菜、腊味品、腌鱼腊肉、农家火腿、金华火腿、紫菜、虾膏虾酱的味道,更是眷恋故土、勤苦守业、岁月与记忆、热爱家乡、纪念与怀旧、坚忍与磨砺、守护与缅怀的味道。由美食之味提炼出时间之味,由时间之味提炼出人情之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叙述带着中国人“顺其自然”的味道,情理相生,巧妙妥帖,入情入味。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一—重点将中国饮食中的五味“甜、苦、咸、酸、辣”结合具体人与事一一道来,将不同的人生况味逐个点化出来,可谓妙哉。而更为精彩之处为:“调和”——生活不正是由这五味杂糅而成吗?只有吃苦耐劳、含辛茹苦,饱尝了酸涩与艰辛,用泼辣热情的朝天干劲努力经营,才能苦尽甘来,获取甜蜜踏实的幸福感和新鲜美好的生活体验。五味的终极指向“鲜”——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刻体会并解释清楚的特殊味觉体验,也是一种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结尾处画龙点睛:“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句结束语出自“舌尖”又超越了“舌尖”,为本片呈献了又一道新鲜“佳肴”—以调和与平衡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中国人在味觉上偏好它,而在生活中亦一心追求此境界。

无论是时间还是五味,流转之间、变幻之时,都烘托出个人的价值观,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曲折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站着不凡的主人公。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其目的不止于舌尖,还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适自我,以积极健康的态度迎接生活、面对万物;只有心存感激、舍得付出,自觉接受美德的感召和懿行的感染,真诚有爱,才能将美好的味道从舌尖传递到心尖吧。

三、时空的穿越与交叉

《舌尖上的中国》共七集,每集50分钟左右,大致循着总—分一总的方式展开,信息密度大,容量可观,制作精良,值得学习。这首先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时令涵盖了春夏秋冬,而每道美食制作的流程和始末虽是通过特技来表现,但若在采风过程中没有跟踪记录,不严格遵循时间的实际流程,特技再炫,恐怕村宴也完成不了,毛豆腐也做不出来,芋头也收获不成,酱和醋也酿不好吧。其次表现在地理位置的跨度上:该片选取了我国东西南北中诸多食材出产地和美食制作地,上山下地入水,光顾了平原、高原、山林、丘陵、湖泊、大海等各种自然景观,流连于北京、上海、重庆、澳门、香港、台湾等大城市和不同省份,驻足于都市大饭店和乡野长街宴,既有民俗风味小吃,又有平头百姓家常菜,跨越多个省份、城镇和山村,撷取多个民族的生活片段,实地跟随拍摄了厨师、美食家、家庭主妇、技师、餐馆老板、作坊主、农民、渔民、牧民、游子等诸多行业、诸多领域、不同身份的人,真实展示他们跟美食有关的生活,倾听他们不同味道的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本色。随着平行交叉而流畅紧凑的剪辑,纪录片如一幅中华美食全景图徐徐展开,比较考究的解说词结合全片张弛有致的节奏,使得观众在这种内敛而不张扬、浓郁而不渲染的文化氛围中静心去感受和品评。上述种种不俗表现都归功于纪录片编创队伍的独具匠心、持之以恒和他们深切的人文情怀。

四、解说词瑕不掩瑜

该片的特殊性对解说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刨除时空的屡次大幅度跨越,单从食到人到事到理,就需要在过渡衔接方面苦下工夫。像“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中国的烹饪,手段千变万化,滋味层出不穷,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等,都可见编创人员做足了功课,不再赘述。这里,笔者且从读音方面挑一些刺儿,供参考查证:第一集——“潜(在的食物和原材料)”将二声误读为三声,“(大雨让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生)菌”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将四声误读为三声,“析(出的盐分增多)”将一声误读为四声;第五集——“载(体)”将四声误读为三声;第六集——“(鸭)脯”将“葡”音误读为“普”音,“咄咄(逼人)”将一声误读为二声,“喷(香)”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撩(拨)”将二声误读为一声;第七集——“(糌)粑”将轻声误读为一声。必须承认,本片解说词总体来说恰切得体,在起承转合方面颇为讲究,可圈可点。

摘要: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大跨度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七集连播从不同的角度撩拨着观众的味蕾,全面冲击着他们的感官,带给他们美妙平实、不带一丝造作和浮华的视听享受,这是一场美食荟萃、回味无穷的饕餮盛宴。

3.观纪录片电影《圆明园》有感 篇三

在2015年6月23、24、25日的三天时间里,西安银雾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合力举办的独立纪录片影展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进行,旨在培养独立纪录片的氛围,以及宣扬独立纪录片的独立、客观、自由的精神。不得不说,影展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此之前,笔者有幸随同李斌导演一起去咸阳国际机场迎接为影展而赶来的沈洁导演。当时的西安正下着雨,空气中湿气氤氲。我们停车寻找,左顾右盼之际,沈洁导演从绵密的雨中走了过来,由于之前看过照片,我一眼便认出了他。不高,但是精力充沛,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留着长发,发梢垂到肩膀,背着书包,穿着短裤与拖鞋,肩膀宽阔,肌肉结实,看到他的第一眼便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握手进车,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他便谈起了电影,从菲律宾电影《冲击城市》到李导的《远去的家园》,从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到以后的创作思路,不一而足。回到西安,我们一起去喝酒,期间谈论的依然是纪录片,一直进行到午夜零点。沈导评价自己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对于这一点,我已经领略到了。6月23日早上播放的便是沈洁导演的《二》,影片讲述的是他的侄子海二,中学辍学,整天吊儿郎当,想出去混社会,而海二的父母亲却不允许他这样,希望他能学一门技术,以便以后安稳的生活,于是一边是海二和朋友们出去疯玩,追寻着自己的江湖梦,一边是和家里人的争吵与挨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刚开头,海二跪在门前接受父亲的惩罚,身后是母亲一边为襁褓中的妹妹喂奶,一边指责他,父亲则时不时从旁边走过,之后在与沈导的讨论中,沈导说:“令海二跪在那里的是父亲的权威,然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跪在那里的吗,跪在强权与体制下。”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名字“二”是用毛笔字写就,不同的是,上面的一横更加的长与粗重,将下边的一横压在身子下,而我们,都是下边的那一横。沈洁导演是另类的,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是身为一个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据说,《二》是沈洁导演所有纪录片中最容易看懂的一部电影,与其说他找到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当事人,不如说他发现了每个人身上的代表性。

23日下午播放的是李斌导演的《针灸》。李斌导演是河南南阳人,现在西安工作,为人和蔼,在对影片做介绍的时候,他便和观众们开了个小玩笑。他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由于对纪录片的热爱,在体制内的时候,便投身纪录片的拍摄。相对于23日晚上播放的《远去的家园》中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思考,以及在陕西榆林拍摄的《湖殇》对于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的担忧,《针灸》更具有一种悲悯的人文关怀。《针灸》以前的名字叫做《社区诊所》,由于在优酷播放,便改为了现在的名字,并一直沿用下来。《针灸》讲述西安长安区的社区医生武耀成,利用祖传的针灸技术为群众看病,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便免费医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还将针灸的方法教给病人家属,以使他们在家便可继续治疗。社区诊所像一个码头,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有被村长欺负的和尚,有瘫痪的抗战老兵,有患脑梗塞的母亲与患神经错乱的儿子,有突发脑梗塞而耗尽家财的妻子,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在李导的镜头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医疗体系下人民群众悲欢离合的画面。然而武医生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看不惯被冠以各种理论的现代中医体系,他拒绝应考行医资格证。他的两个女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户口,导致升学遇到困难,这使他一度想关闭诊所。好在他有理解他的妻子在背后一直默默地支持他,据悉,上个月他的女儿已经上了户口,而通过这部纪录片知道他的人,有一部分前来学医,希望能像他一样做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播放完毕,现场是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送给李斌导演,他将武医生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是送给像武医生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医者,他们是我们能握住的最有力的稻草。当天现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武医生的妻子,武医生则由于去福州医治一位被医院判死刑的婴儿而不能前来。武医生的妻子说,他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这部片子,看到现场这么热烈的掌声,他觉得,这14年,值得!后来听武医生的徒弟们说,福州的那个婴儿,在武医生的医治下,已经由不吃不喝可以喝水了。

24日上午播放的是胡民导演的《喧嚣的马路》,影片记录的是马路村村民选举事情。政治在中国一直是敏感话题,影片在这方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村民选举制度的的不足。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将退位的村干部的担忧,角逐村干部职位的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以及马路村的村民与干部候选人之间的矛盾。影片拍摄于2003年,基于当时的村民选举制度与纪录片的新兴形式,这样的影片以后或许不会再有,所以《喧嚣的马路》显得特别珍贵,其实,它倒更像是一份历史资料。在其后的提问环节,我才注意到胡民导演,短发,墨绿色上衣,说话不多但话语很清晰,更像是一个文人而非导演。关于现场观众的提问,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拍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胡民导演表示,拍摄过程中困难很多,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拍摄的,但如果真正喜欢纪录片,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拍更多的东西,毕竟素材越多,能表现的东西也就越多。纵观整部影片,除了导演用镜头客观冷静的记录之外,似乎有一层嘲讽的意味。作为导演,是必须跳出当事人的圈子之外的,所以更能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吵架,我们不会去问清楚他们为什么吵架,更多的是看他们最后谁打赢了谁。想到这点,我似乎看到了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后面胡民导演微微扬起的嘴角。

下午播放的是蒋能杰导演的《村小的孩子》,这是蒋能杰导演对他们村子里的小学跟踪拍摄6年的结果。在23日的观影会上,我看到座位前边的人穿了一件白色、上面印有“关注留守儿童”字样的T恤,在看完《村小的孩子》之后的提问环节,我才知道那便是蒋能杰导演,相对于其他到场的导演来说,蒋能杰导演是最年轻的,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了对这部影片的拍摄,而且拍摄仍在继续。如他T恤上的字所说,《村小的孩子》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村子处在大山中,很多家长去大城市打工,以便挣更多的钱为孩子的将来打算。然而问题正是由此而来,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家长的管教(单靠家里年迈的老人是不行的),并没有如家长所愿好好读书,他们的理想是长大后去打工。他们缺少父爱母爱,在父母过年回家时视父母为陌生人,这一点并不仅仅表现在他们这方面,有一对父母与儿子擦肩而过,竟也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在挣到更多钱的背面,是渐渐冷淡的亲情,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伤害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不得不深思,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但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有多大,钱还是必须得挣的。过完年,父母们又匆匆坐上了去大城市的火车,一家人又要开始一年的轮回。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些,由于政策原因,村里的小学被拆,学生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很不方便。村支书通过各方努力,终又使学校盖了起来,但代课老师因为工资低不得不离职。村小该如何继续,我们不得而知。影片有一点瑕疵是最后的摆拍镜头,摄制组让一对兄弟与他们的父母视频聊天,气氛感人,但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纪录片只是将事实摆于观众的面前,即客观冷静的原则,而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去刺激观众的泪腺。在事实面前,所有的煽情都是多余的。

之外播放的还有冯雷导演的《雪落伊犁》和王杨导演的《中国门》。

25日上午是导演与观众的研讨会,我没有去现场。但李斌导演后来对我说,现场气氛很热烈,大家为了某件事的不同观点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颇有百家争鸣的感觉。李斌导演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总结那天的研讨会: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观影三天给我最大的感受,或者说一个疑问,那便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独立纪录片是必不可少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思考或反省,往往是大于影片本身的。虽然独立纪录片目前的受众面还比较小,但它的光芒正在慢慢地扩散,这正是我们举办观影展的最终目的,从三天的观影来看,对独立纪录片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想从事独立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也是有的。从现场观众们来自于各个角度的提问,导演细心的解答来看,它将来的光芒定可与目前的电影一争高下。那么希望在哪儿?希望在每个人身上,正如“土豆播放器”上经常出现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一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而从研讨会上激烈的争论来看,这是我们年轻一代有信心担负起社会职责的前兆,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

沈洁

4.观国庆阅兵盛典电影纪录片有感 篇四

七十年波澜壮阔,七十载砥砺前行,古老沧桑的中华民族在这场盛典中再次焕发出胜利与自豪的荣光。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从满目疮痍到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之曲折,付出之艰辛,世所罕见。但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史诗。正如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郑重昭告的那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人民万岁!”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对七十年来一切辉煌成就的最大肯定,更是新时代的最强音!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华民族的百年兴衰史昭示:一个巩固的国防,一支强大的军队,始终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宁幸福的可靠保证。当国旗护卫队高举那抹“中国红”时,神情坚毅,身姿挺拔,升起的是祖国的希望;当三军将士高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口号时,铿锵誓言,铁骨铮铮,喊出的是祖国的底气;当女兵方队首次挂枪阅兵时,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展现的是祖国的豪情;当仪仗方队迈步行进时,整齐划一,气势如虹,走出的是祖国的强盛之姿。松枝绿、浪花白、天空蓝、藏青黄、橄榄绿,每一支接受国家和人民检阅的队伍,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民军队。他们永远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大国长剑,威震苍穹。在受阅的各种新型军备中,导弹系列无疑是扮演了最出彩的角色。升级改造后的长剑—100巡航导弹,弹无虚发,百发百中,极大地增强了战略导弹的战斗力量;以红旗—17A导弹发射车为首的最新型野战防空系统,车身虽小,但机动灵活,性能也更加高端。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压轴利器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亮相天安门,一出场,便引起了现场观众的一阵又一阵欢呼。毋庸置疑,这是支撑强国梦、强军梦的坚强实力,也是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实后盾!建国七十年以来,从常规导弹到核常导弹,从中程导弹到洲际导弹,我国火箭军慑战、能战、止战、胜战的战略制衡能力显著提升,不仅直接增强了亿万国人的安全感和民族自豪感,更是为祖国的和平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一种颜色叫做“中国红”,有一种深情叫“我爱你中国”。体育健儿们对祖国最深沉的感情,莫过于“升国旗,奏国歌”。在新中国七十华诞前夕,中国女排连克强手,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让中国红映透了大阪中央体育馆的夜晚,为祖国献上了最好的贺礼。载誉而归的女排姑娘们,应邀在阅兵盛典中压轴出场,其展现出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使亿万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而女排精神,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中一束亮丽的光,指引着国家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指引着民族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助推复兴事业取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他们来时,这里战火纷飞、满目疮痍;他们老去,这里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有这样一幕令人难以忘怀:从天安门城楼到天安门广场,所有人在看到英雄时自发起立,英雄向祖国致敬,人民向英雄致敬。当年送走周总理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站在了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再也没有人敢来把我们欺凌。

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做的是接过英雄先烈们的旗帜,直至复兴。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比作风帆,新时代的我们定能不辱使命,终有所成!

5.观《圆明园》有感 篇五

星期五的那个下午,看了《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深。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圆明园那昔日的光辉哪去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哪去了?

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

惋惜之余,问题悄悄爬上了心头,为什么英法联军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抢掠、烧杀、毁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去制止呢?

思考再三,答案是:当时的清政府太弱,太弱,弱到不堪一击,明明有先进的武器,去不知道用。想管,却又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的毁灭。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6.观《圆明园》有感 篇六

庄严肃穆的气氛渲染了整个画面。一幅幅曾经的画卷,揭示那富丽堂皇、犹如仙境瑶池的地方竟是“圆明园”。那最初的抵触,拂过我内心深处的感慨。心,是会流血的……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竟差点将中国送上凌迟处死屠宰场。圆明园经过两代人的扩建而创造的奇迹,那屹立与亚洲土地上的文明,转眼间,化为一片废墟。怎不让我感到惊骇!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是幸运的,他目睹了这个王朝的盛衰,参与了圆明园的建筑设计。

昙花一现,虽然短暂,但却真实;可那一片废墟所能给予我们的,却只剩无限的幻想。洋枪洋炮对长矛腰刀,血肉之躯对火药钢炮。当西方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加强封建专制,坚持闭关锁国。什么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狂妄自大成了当时皇帝和大清子民的口头腔。然而洋枪洋炮武装的国外的几艘战船就能将中国的北洋水师全部摧毁。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呢?

封建皇权专制国家的下场就是割地赔款。那个拥有祖孙三代美好回忆的圆明园,也无可奈何被劫掠!

对这铁的历史事实,多少中国人还记得呢?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人,或许正如聂华苓所说的是健忘的,不记仇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这血迹斑斑的历史!

夜郎自大,闭关自守酿成的这一血的教训,该是鞭策我们最好的良药。我们决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强盗的嘴脸,决不能忘记那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我们应该高瞻远瞩看世界,励精图治望未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树起国富民强的巍巍丰碑。

7.观《圆明园》有感 篇七

一进门,我就看见四首栩栩如生的生肖再现在展柜里。分别是牛首、虎首、猪首、猴首。它们雕刻得太精美了,没有一个污点,没有一点瑕疵,我真不敢相信,它居然和我们阔别了140年!四大兽首虽经历沧桑,却依然保持了那庄严的神态、隽永的光芒,令人叹为观止。

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平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1860年,十二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鼠首与兔首被法国人收藏;牛首、虎首、猪首、猴首、马首和羊首已回归中国。龙首、蛇首、鸡首、狗首则下落不明。

圆明园兽首铜像为什么珍贵呢?首先,它所用的铜系专门为宫廷所炼制的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陈列的铜相同,颜色深沉,内蕴精光,历经风雨而不锈蚀,堪称一绝。其次,它是由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廷造办处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表面还有精细的工刻画,像特绒毛等细微之处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的褶皱皆表现的十分细腻,不见一点儿马虎,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真心希望十二兽首铜像能在一起。

圆明园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大量血汗和智慧、经六朝皇帝150余年悉心经营的一代名园圆明园就这样被闪电般劫毁而破坏殆尽。圆明园的大火,不仅仅是烧去了旷世珍宝,更多的是警世了所有的中国人,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创造未来。

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了!只有一片废墟。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这可恨的一天,请不要让我们忘记。

我们要牢记国耻!不要再让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我们的手中再度流失!

★ 观《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400字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500字

★ 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50字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范文450字

★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600字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600字左右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作文350字

★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8.圆明园电影观精辟后感 篇八

大家想必都想知道为什么吧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圆明园吧。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709年,当时也是清王朝的第三任帝王,康熙在位的时间。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入关打败大明王朝之前是一直游离在关外的游牧民族,对于凉爽的天气十分习惯,而对于北京炎热的夏天实在是难以忍受,同时由于不能时常离开都城去江南以及帝国的各地享受美景,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对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由江南园林风格的避暑山庄渴望不已,由此,圆明园的建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圆明园的美景想必也不用我多叙述了,在电影中,我们已经饱享了它的美丽,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风格,还是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理念,圆明园怎么看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奇迹,难怪法国的大作家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比作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后者为理念艺术,并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可就是这样一座完美的园林建筑,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一把火烧毁的命运,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由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帝国堕落到了人见人欺,任人宰割的地步?究竟是什么使清王朝看似无坚不摧的军事与财政基础在短短几十年间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使中华民族随后陷落如水深火热的险境之中?!

首当其冲的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清王朝一开始并不是如此的封闭。从电影中我看到了康熙皇帝对西学的不倦地学习,不断地用新思想补充自己,圆明园中出现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以及他委派一个外国的官员来负责圆明园的事等等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作为一个帝王所应该有的气度。因此当时的清王朝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一路平定准格尔和吴三桂的叛乱,带领着刚刚安定下来的清王朝走向发达的正轨。不过独裁统治和世袭的祖制注定了清王朝不可能一直由英明的皇帝通知下去,果不其然,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登上了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利舞台。他虽然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电影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他在圆明园内批改奏折直至次日,也能够看到他为了国家公务废寝忘食,可是他却并不相信西学。他摒弃了他父亲的良好习惯,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不屑一顾,以读古书以及下围棋为乐,虽然在当时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形象,可是他不知,就在他羡慕文人潇洒的生活方式之时,西方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西方的资本积累正在迅速地进行着,而清王朝,也逐渐地被人追上,甚至有被人甩远的趋势。。而根据电影的描述,雍正皇帝也是死在了迷信——丹药上。在雍正皇帝过世之后,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乾隆皇帝也即位了,他相比与他的父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于西方的科技更加地蔑视,以泱泱大国,“天朝”自居,而小觑天下的其他列强,而且也就是在他当朝的阶段,清王朝关闭了许多对外国的通商口岸,理由则是认为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同“蛮夷之国”进行通商!这是何等地自大!的确根据电影的描述,当时的清王朝拥有世界其他各国所无法比拟的国力,但是如果就这样闭关锁国,不思进取的话,这点差距实在是太容易被他国追上了,而他所种下的恶果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报应”在了他的子孙辈的统治者以及无辜的百姓身上。

其次一点就是清王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了。人们对于美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点无可厚非,不过当无限的渴望配上无穷的权利与财力,那所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令人可怕的!在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内,圆明园始终在不断地被扩建被拓宽。圆明园似乎化身成了一个财富的黑洞,不断地吸取着清王朝的财力,处在盛世时统治者可能还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旦一有风吹草动,清王朝的财力便立马处于崩溃的边缘。当各个国家的大炮打进中国来的时候,当敌国的军队已经占领沈阳的时候,我们的统治者咸丰帝居然还在扩建圆明园!实在无法说这是他们的淡定还是愚蠢了!不得不提的是,这种随意的性格自乾隆就有了,电影中说他曾经将这座圆明园赠送给他的一个妃子,只为博得美人的欢心。。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实在是吃惊得无话可说,一座凝结这祖孙几代人的心血,清王朝几十年的大量财富的皇家豪华园林就这样在轻描淡写之间被送给了情人,实在是堪比烽火戏诸侯!不得不佩服乾隆的浪漫,不过这点浪漫似乎不可能感动到外国的侵略者,他们只相信大炮的威力,战船的犀利,当曾经无坚不摧的清朝铁骑被外国军队轻易打败,当无数的城池被敌国占领时,不知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内心是否有过一丝的后悔:如果不投入如此多的钱财在扩建圆明园上,如果将这些巨大的财富用在改装武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上,我泱泱大国,百万之众又怎么会被几个弹丸小国,数千军队打得如此狼狈不堪!其实不光是清王朝统治者震惊外国军队的强大,外国的指挥官也同样十分不解:如此雄踞东方的大国,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拥有如此坚强意志的士兵的军队,他们的武器怎么会如此地古老,他们的衣甲怎么会如此的破旧。我们现在可能可以理解了,清王朝并不是不想抵抗,而是他们那时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弥补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那血淋淋的火烧圆明园!

最后就不得不提到清王朝内部政治的黑暗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帝国能够独霸中国超过200多年的,这很大的程度上也与政治制度的溃败周期有着一定的关系。通常一个帝国建立伊始,它的制度总是最能满足当时的人民的需求,最能使当时的国家得到安定和团结,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漂移,原有的政治体制势必不可能适应现有的国家的情况,清王朝也不例外,铁马金戈的骑兵征服全中国他们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在征服之后却并没有对他们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改革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改革。原因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八旗贵族,不愿意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而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显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贵族亲王们进行斗争,久而久之,内部的帮派也逐渐形成,一旦当朝的皇帝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他的统治权就岌岌可危,虎视一旁的其他权贵就会抢夺政权,而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政局动荡,王朝的地位十分危险,若此时再有外国进攻,那帝国则必然将走上毁灭的道路。清王朝显然就是走了这条路,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宣告了“垂帘听政”的开始,也宣布着清王朝走向覆灭的倒计时。

其实,圆明园的悲剧是和清王朝的覆灭是密不可分的,而清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只是闭关锁国,骄奢淫逸和政治黑暗这几方面的因素。《圆明园》这部片子不仅仅反映了相对客观的史实,也同时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前一段时间有人曾经提出过要重新修建圆明园,我觉得大可不必,中国这个雄狮,是时常需要像圆明园这样的伤疤的痛来提醒,才不会再次浑然睡去。

9.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篇九

当我看完纪录片以后便是深思,圆明园的历史变迁,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历史。圆明园的瑰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自康熙三朝以来的无数的能工巧匠,结合无数人心血的圆明园,却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在东方,在中国,有一座集人类智慧和艺术幻想之大成的“万园之园”。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里面珍藏着名胜古迹,奇珍异宝。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亲眼目睹万园之园——圆明园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连成的奇珍异宝。这里灵石竞秀,这里美池潋滟,这里良木荟萃,这里异葩绽放;珍禽瑞兽徜徉于园中,奇珍瑰宝陈列于四处;一个个江南格调的园林在此演绎曲径通幽,一座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在这尽显雍容富丽。她仿佛凝固的诗歌,她好似绝美的画卷。她是旷世的建筑奇迹,她是中华民族心血的璀璨结晶,她也是全人类的熠熠生辉的艺术明珠!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和一片废墟。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随意扫荡,为所欲为。就当我看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掠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肺都气炸了。我仿佛看到那些前来侵略的敌人们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的物品占为己有,他们的腰包都塞得满满的。要是遇到那些比较重的瓷器,他们拿不走,可恶的敌人就用牲口搬运或用棍子将这些瓷器打碎。最后竟用大火将圆明园化成灰烬。

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些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谁看见这一切的一切不愤怒。作为中国人,谁不想消灭这帮可恶的强盗。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啊!而结晶出来的,除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还有血汗和眼泪?在一个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万千黎民生活的时代,我不相信这些古代奇迹的创造者们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自觉自主地进行了这流芳百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参与创造什么流芳百世的艺术奇珍。范喜良想参与建造那个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带状围墙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是历史却把他生生封锁进了那万恶的墙垣,并引导他那原本柔弱堪怜的妻子放开喉咙,唱出古代女性反对强权的第一个高音。进一步说,这些从古代幸存至今的奇迹一般的建筑大多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而兴建的,兵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仅是墓穴,而圆明园,那个被毁弃的,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万园之园,不过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闲的一栋特大号别墅。也就是说,这些被我们称颂、追忆、叹惜的所谓古代建筑奇迹,在当时乃是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只不过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而已。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圆明园大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早已不复返的今天,当我们洗血耻辱之后,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帝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表现,让中国近两百年来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历史,圆明园只是其中的缩影。

通过看这部片子,让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许我们无法个个都做到在战场上如军人一般上阵杀敌,我们无法都能如国家领导人一样为国事操劳,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热情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在各个领域上为国家做出贡献。让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现。这,我想,应该是如今每一个青年都应担当的责任。

10.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篇十

看了火烧圆明园之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问为什么当年称霸一方的中国会变得如此弱不可击?是什么导致这悲剧的发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不是对这样事情有独特的见解?

该影片讲述了十九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国耻。八国联军侵入中国,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王朝昏庸无能,咸丰帝臵百姓安危于不顾,率嫔妃及大臣避居承德,英法联军仗着洋枪洋炮攻入北京城,这些骄横野蛮的强盗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将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掩盖滔天罪行,纵火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

这部电影中,有许多令人心惊肉跳的情节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时,帝王贵族贪生怕死,守城将士和普通百姓却英勇抵抗,但敌人有洋枪洋炮,我们却只有大刀长矛。最为惨烈的是八里桥之战,全体参战将士血洒疆场,无一生还;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举旗的士兵,很是骁勇,不幸地是,寡不敌众,但他是最后一个倒下的,看到这一幕,让我很感动,为了让旗不倒地竭力地保卫着旗子,这是中国人的尊严。

在北京城内,侵略者杀人如麻,他们甚至将老百姓排成行,用机枪扫射,用大炮轰炸,多少无辜的生命倒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侵略者闯进圆明园,将无数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还在园内公开拍卖抢来的脏物,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英法联军在大肆抢夺之后,竟然放火焚毁了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当铭记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无能,闭关锁国的直接后果。

多么令人愤怒啊!这座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智慧的艺术宝库,这座举世闻名、绝无仅有的皇家园林,这座汇集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玉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字画的博物馆,竟这样被侵略者付之一炬。这一把火,毁灭“万园之园”的同时,也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仇恨和耻辱的烙印。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感慨:侵略者太可恶了!清朝政府太无能了!当侵略者闯进家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时候,因为腐败无能,清政府却无力抵抗还击,只能卖国求荣,因为腐败无能,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财富被抢夺、土地被践踏、人民被虐杀。

11.观《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篇十一

里面讲述了圆明园原来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公园,由3代皇帝建造而成,他们用无数双手、无数只脚,一点一点建造起来。圆明园有1000个宫殿一样大,里面也可以装下500个篮球场。圆明园不仅面积大,也很宏伟,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它吸取了各地名胜的一些精华,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等,圆明园里还收藏着一些奇珍异宝,青铜礼器,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但是,圆明园刚建不久,英法联军那贪婪的眼睛盯上了这珍宝、开始行动,他们整装待发,纷纷冲向圆明园。他们抢的抢、拿的拿,实在不行就放火烧,这美丽的景象,这珍贵的历史文物,就这样没了。我觉得这些联军非常自私,这个圆明园是我们国家花了好长时间花了好多心思,也花了好多的精力才建造起来的,这些联军居然敢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来抢,我们这风景名胜的圆明园就在这些侵略者手下毁于一旦,这是中华民族许多人的智慧啊!

12.观《圆明园》有感 篇十二

观看了《圆明园》这部影片,我有很多感触:

一、我感觉到了建造圆明园的奢侈,它是三位皇帝搜刮大量老百姓的钱来建造和扩大的。但这仅仅是皇家的一个后花园。

二、我觉得我们清朝皇帝的固步自封、不思开拓,所以我看到了在英法联军进攻时,清兵还在用三国时期的骑兵、长剑,这样当然敌不过英法联军所用的大炮、火枪了。

最让我们感到耻辱的是,有一道防线有三万清兵迎敌,英法联军只用了五千人,最后,他们胜利了,而且只牺牲了五人,而我们牺牲五千人!

三、我认为英法联军很可耻,任意破坏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后,还将圆明园用火烧了。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四、在英法联军来进攻前,如果康熙、乾隆、雍正他们把建造圆明园中一半的钱用在建造能防守和能和对手与之抗衡的武器,模仿外国所赠送给我们的大炮、枪,不再使用长剑,北京就不会被占领,而圆明园也不会被破坏、被火烧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这座巨大的博物馆,汇聚了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它是由三代皇帝:康熙、乾隆、雍正三代人的建造和完善而建成的,但却被英法联军给完全破坏了!150年才建成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被火烧成了一片灰烬……

上一篇:致社区全体居民的一封信下一篇:三十年聚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