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教师培训

2024-09-10

十二五教师培训(8篇)

1.十二五教师培训 篇一

藜山中学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总结

我校2011年10月份以来,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按照“打造骨干、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根据 “十二五”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学习中采取了包括集中讲座、分组讨论交流、教研活动等形式,学习宣传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的创新意识及文明执教、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本次校本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藜山中学实际,制订学习计划

根据惯例,此次校本培训活动仍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制定培训计划、研究落实方案,确保培训顺利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落到实处。为圆满完成学习的任务,教务处精心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内容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组织工作落实。学习前,学校领导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又按照县教育局文件要求,采用了宣讲与讨论相结合,自学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业务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多方面的教育学习内容,有“一德四新”、《有效教学系列丛书》等内容。丰富的教育内容制订,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学习实效性。

二、召开动员大会,鼓励大家积极学习。

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校召开了教师校本培训动员大会,会上陈典松校长从本次培训要解决一个怎样的问题入手,从学校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将要面对的形势等方面,阐述了“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动员全体教师从实施有效教学入手,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在动员大会上,陈校长要求大家认清形势,自觉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指出下学期将构建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让每一位教师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培训内容丰富。

为搞好本次校本培训活动,学校按照上级的培训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从师德学习、规范性文件学习、业务学习、熟悉教材、组织备课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参与了本次培训。

四、落实相关措施,以保证学习质量。

1、思路明确,过程落实。本的校本培训,我们始终围绕“打造骨干、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整个培训过程我们采取了集中讲座、分组讨论、专题研讨会议、教师业务学习、等形式进行。为了保证讨论质量,培训教师还分别拟定讨论话题。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学习气氛相当良好。

2、严格考勤,强调会风。培训学习过程中严格考勤,因公因私均需提前请假,出勤率在98%以上。培训期间都有严格的要求。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整个培训过程中,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3、注重评价,落实行动。本次培训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考核之中。培训领导小组对每位教师上交的材料进行考评,结合整个培训过程的表现形成本次教师培训考核结果。

五、撰写心得体会,增强责任感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本次校本培训活动结束后,我们安排了撰写心得、大会交流等后续活动,要求广大教职工在新学期工作中认真践行有效教学理念,真正将培训学习成果内化和外行。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是关键。教师素质决定着师德师风的好坏,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也决定着学校的美誉度。通过这次校本培训,一定能使我校教师对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定能提升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为我校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福泉市藜山中学

藜山中学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总结

福泉市藜山中学

2.十二五教师培训 篇二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基本解决,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管理体制机制科学规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

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过去的五年,我省持续将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

从2013年起,我省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实行新教师宣誓制度,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首位,保证课时、记入学分。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采取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案例分析、专题论坛等丰富的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实施方案》,“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省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抓住庆祝教师节等契机,大力宣传全省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的优秀业绩和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9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甘肃省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王三运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代表和9家长期支持我省乡村教育发展的基金会,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针对全省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我省坚持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统筹实施教育部和省政府教师招考项目,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破解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教师队伍质量,通过政策引导,着力解决“下得去”的问题,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2012年,省政府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教师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努力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过去的五年,我省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计划、免费师范生等项目,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2011—2013年,有900多名免费师范生补充到我省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当中。2015年,通过国家“特岗计划”招聘、国家免费师范生引进、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等项目共新招聘教师7231人。其中,招聘中小学教师2911名,幼儿园教师4320名。特别是为农村中小学补充音体美教师558人,有效缓解了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同时,我省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实施音体美教师走教,通过学生不动老师动的方式着力破解教师编制紧缺、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

五年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部特岗计划等实施效果明显,共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32344名,其中幼儿教师10603名,为“三区”农村地区4475所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搭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陇原名师”层级梯度攀升的“金字塔”名优教师梯队,“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陇原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评选工作。

2011年,省教育厅启动了“陇原名师工程”。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在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遴选产生200名左右“陇原名师工程”人选,围绕师德修养、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术研究等内容,通过集中培训与高级研修、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对名师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使名师人选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所教学科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鲜明的个性教学特色,在全省和学科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声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和激励作用。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陇原名师94名,特级教师127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55名,省级骨干教师3586名,农村骨干教师3709名。基本形成了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的名优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加速

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二五”以来,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紧抓“国培计划”契机,大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据统计,2010年我省教职工总数为31.1万人,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53%;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15%。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自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教师培训经费逐年增加。仅2015年,省级教师培训经费就达到2500万元。2010年—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86亿元(2010年1700万元,2011年2200万元,2012年3700万元,2013年4600万元,2014年6400万元),共为我省培训中小学教师31万余人次。

2014年,我省启动实施了“三计划和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年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省培项目和各类基金会项目等,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育管理人员等共计14.3万人次。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国培、省培和外援基金会项目,完成了全年教师培训项目整体设计,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全力打好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紧扣乡村教师实际,紧密结合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在“三计划两工程”基础上,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实施了“精准扶贫国培计划三行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50人以下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培训“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让最基层岗位乡村教师开阔视野,着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以及为乡村教育服务的能力、水平。

在管理方面,重心进一步下移,采取以县为单位,自愿申报、分批推进、自主规划、联合实施的方式。培训更加重视本土培训团队建设,以遴选“金色教苑”和“金种子导师”为抓手,重点支持培训基础好、热情高的地区进行本土团队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同时,严格组织招标工作,精心遴选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加强评估监测,实行第三方绩效评估。

2015年11月28日,甘肃省2015“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省级研修班暨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

通过教师培训“三计划两工程”、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等,五年来,我省累计培训教师55.9万人次。

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健全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

2015年,甘肃省被列入全国试点省份。2015年5月,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8月,召开了全省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国考”和注册试点工作。2015年首次国考,甘肃省14个市(州)设立18个考点,报名考生10196名,报考23483科次。首次定期注册工作也在兰州市城关区和榆中县试行。

此外,2015年,我省还投入2.6亿元,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建设班班通教室1.62万个,全省96%的中小学教师利用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率全国第一。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是甘肃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我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通过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工资待遇等方面大力优先倾斜农村教师,增强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交流、任教,保证农村教师队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稳定性,促使他们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力量。

为了解决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5年10月,我省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力争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2015年6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甘肃省把制定本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工作列入省委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精准把握我省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与困惑问题,省教育厅围绕《计划》的八项主要举措拟定调研提纲,重点针对“留不住、教不好、下不去”三个突出问题,聚焦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广泛调研。通过走访乡村学校、访谈一线乡村教师、召开教育行政人员、乡村中小学校(园)长、老中青乡村教师代表座谈会,多渠道听取广大一线乡村教师的真实心声,收集到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同时以问题为导向起草我省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大力借鉴和吸收了一些地方(临夏阳光工程、天水市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的创新经验和成功举措,广泛征求了省直有关部门、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专家、城镇和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村民代表、村委会负责人的意见。

《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出,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效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重新核定乡村教师岗位编制、稳步推进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着力加强乡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逐级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十项支持任务,“到2017年,力争使全省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为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我省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办公条件等与实施“全面改薄”、建设周转宿舍等工程相结合,整体推进。在修建食堂、宿舍的同时,建活动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室,重视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省政府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自2013年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2015年,我省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县区,覆盖全省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截至2015年12月底,甘肃省共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10788所学校的14.14万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金额1.03亿元。

2015年,我省还实施了《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到2017年,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人才培养和在各类教师培训计划中向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倾斜、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落实国家有关教师的各项待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围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到2020年,力争使我省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优秀教师得到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待遇保障依法得到较好落实,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贫困地区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补齐农村薄弱校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对此,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组织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多次召开专家会讨论修改,数易其稿。2015年7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5年各市(州)要制定实施办法,并确定试点县(区)进行试点,2016年各市(州)全面实施。希望通过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合理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力争逐步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为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链接

《关于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节选)

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岗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每学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30%。

3.十二五教师培训 篇三

【关键词】空管;培训;规划

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培训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是为了实现民航 “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能力建设工程,塑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知识组织化”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满足分局“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需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能力支持。

1.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分局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工程,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实现空管安全夯实了基础。

(1)坚持“不断创新、注重实效”的方针,以创建和谐空管、打造学习型团队为目标,在坚持抓好常规性培训的同时,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努力做到培训工作与安全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分局的工作重心,直接为分局的生产经营、安全保障服务,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新需求、突出新理念、采用新方法、依托新平台,组织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组织了多内容、多专业的大型讲座;二是坚持每年组织一次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团队;三是组织全员分期分批进行拓展训练和野战训练,打造高执行力团队;四是对管理人员有重点的送出培训,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开办了MPA研修班,参加黑龙江省委党校研修班,举办新提拔中层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五是依托新平台,开展办公网网上自学活动;六是发掘潜力,注重实效,加大了新进人员培训力度。

(3)率先在国内民航空管系统启动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了三级培训管理网,分级管理,落实相应职责;依据ISO10015国际标准,建立了培训管理体系,规范了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结果评价等各个工作流程;从机构、职责、标准、制度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了培训过程,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使分局培训与国际优秀先进的管理模式接轨。

2.目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转岗员工和干部面临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存在业务不熟、经验不足的问题。

(2)分局培训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体系还处于建立初期,各项制度、流程还需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如:部分员工对培训实施的理解较为狭义,培训过于依赖在教室里进行的课堂式讲授,培训计划中策划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3)培训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类培训教材、课件、题库、资料等培训知识资源没有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登记、开发和共享。

(4)培训师队伍的建设还需加强。分局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培训师队伍的师资库建立、师资能力培养等工作还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3.“十二五”期间分局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需求的不断增长,民航对空域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由于国家空域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有一个过程,目前民航增加使用空域仍存在较多困难,这对空管保障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分局发展存在的突出短板主要有: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新技术、新设备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专业知识更新需求。

4.“十二五”培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民航强国战略和空管系统“持续安全、科学发展”的工作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任务,以服务分局发展为目的,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着眼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大力实施能力增值工程,根据岗位专业分工,实行差别化管理,个性化培训,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为适应分局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能力支持。

4.2基本原则

以持续安全为根本,以业务技能、管理能力培训为重点,以促进职工成长和分局发展为目的,以ISO10015标准为准则,创新培训模式,打造优秀人才队伍,建立具有龙江空管特色的培训体制。

4.3培训目标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需求实用,策划充分,方式灵活,效果显著,检查严格,改进及时,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确保培训管理体系运行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5.“十二五”培训规划的构想

5.1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根据分局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各类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开发工作,统筹安排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培训管理网络,进行分级管理;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专什么”、“干什么会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推进网络化培训,培训知识资源共享,实现针对性、个性化培训。

5.2大力加强员工能力建设

立足不同岗位,大力提升各级干部职工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公共知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抓好员工的公共知识培训;二是抓好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三是抓好干部的管理能力培训;四是抓好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五是抓好转岗人员的转岗培训。

5.3做好培训工作保障措施

为将“十二五”培训规划落到实处,保证分局的培训工作顺利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培训管理体系支持。将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和空管系统的“五个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已建立的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深化、改进体系的运行。

其次需要资金的支持。根据分局整体工作安排和经费使用要求,按照培训经费管理有关规定,在确保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培训经费使用结构,适当向管制一线业务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和培训师的培养方面倾斜。

再次需要硬件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培训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不断提高培训“硬件”水平。根据实际需求,建立龙江空管图书室;进一步完善模拟机室设施设备;进一步优化培训教室分布和数量,购置培训设备,完善培训教室功能;根据空管系统总体部署,适时开展培训中心建设工作。

最后需要制度的支持。为了实现分局培训规划总体目标和任务,着重加强“三级”培训管理机制、人员胜任力体系、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网络培训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一是“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二是胜任力体系需立即着手建设;三是重点抓好师资队伍体系建设,培训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培训实施的有效性,要建立分局内部师资库、外部师资库,培养优秀培训师队伍,建立内部培训师激励机制;四是要着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放在资料收集、课程开发、资源共享等方面;五是开发网络培训体系建设,结合实际需求,开发建设“网络培训管理系统”。利用培训管理系统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覆盖面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提高培训管理效率,规范培训管理流程,实现以培训需求为起点,覆盖培训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各个环节的流程管理,达到培训管理体系的要求。

4.十二五教师培训 篇四

第一课时: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对立

时间:2013年4月8日

培训教师:

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内涵上并不矛盾:都主张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的规律。只不过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更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

1、中国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之外,还包括“有效用”和“有效率”,对相当重点也在“有效用”或“有效率”上。

体现在有效教学包含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三层意思,一要追求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度,要努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要促成学生在基本方法与态度上的有效转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成学生掌握“以学习求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所以,对当今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不能影响学习者持续学习愿望、兴趣与能力的发展。第三方面,无论是对学习效果的追求,还是对兴趣的追求,都应建立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的条件下,都应追求低时间投入,高效果效用产出,要为学习留出足够的自主发展机会和发展精力。基础教育从其性质与对象的特点而言,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是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生活作准备。

2、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融入并适应这一学校文 化,对教学活动有效与否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和谐、进取、宽松,是实现中国中小学校有效教学的基础文化要求。

第二课时: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对立

时间:2013年4月8日

培训教师:

3、从以应试训练为重心的,崇尚“苦教苦读”的学校文化,转变以为“和谐、进取、宽松”为特征的,重在让不同的学习实现不同发展的学校文化,是中国学校文化的重大转型,是社会及教育系统各方面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方式认识的重大调整,是以素质教育为标志的中国现代教育的创生过程。

4、研究具体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从具体的学习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结合由社会规定的课程与教学要求,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规定性要求。

现代教学理论,更强调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一定制度文化规范下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只有从教学目标到考评方式都关注到学习者的差异性,都注意对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才会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5、在学习者自主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授课,让阅读学习成为多数学习者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当代中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阅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基础性的生存能力,也是影响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学习者阅读学习能力,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班额教学条件下帮助他们实现差异发展的有效方法。培养阅读学习能力,指导阅读学习方法,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

第三课时: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对立

时间:2013年4月9日

培训教师:

6、努力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效地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会学习的人才会有问题,不会学习的人没有问题,或是提不出明确的问题。所以要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着力培养学习者提出问题并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应成为有效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应视为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提升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能力?首选,教师要带头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其实是一种示范,目的是引发学生从不疑到疑的转变,是改变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教导的习惯。在学习者初步形成问题意识以后,教师要善于提供比较丰富,又存在某种矛盾冲突的学习材料或事实证据,从而让学习者在阅读、观察、联想、分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而探求可能的解答。培养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第三条途径,是教师本人现身说法,是完整意义的示范性教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与能力的根本性要求,是培养学习者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是培养他们对一切新的异常信息,都采取“先怀疑,后求证,再接受”的基本态度。

第四课时: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对立

时间:2013年4月9日

培训教师:

7、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社会与网络教育资源、学生资源和课堂中产生的活的教育资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只有相对丰富且导向明确、切合学习者最近发展区需要的资源,才最有利于初学者;而引导学习者逐步学会自主利用复杂矛盾的网络与社会资源,则是他们实现完全意义的自主学习的需要,是学校教育成功的目标。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当前中小学校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全面利用资源,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努力转变师生双方关于教与学的观念,努力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深化对资源的认识以外,也需要解决利用的方法和工具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部分学校教师之所以对教育资源的发现、加工、整合,感到为难,感到力不从心,固然与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压力过大、工作负担过重的现状有关,也与一些教师自身教育观念陈旧、学识修养有亏有关,与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但与观念方法技术有关,也与灵感或智慧有关。

8、依据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满足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利用多种评价手段,去巩固落实学习者的学习发展成果,是有效教学的保障环节。必须从培养巩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方式与效果入手,去影响和引导他们的学习行为,去提升和改造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和学习习惯。

真正有效的教学反馈,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要素上,而不能只是体现在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量上。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对人的纵向比较,是自己的今天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然而,人的发展不仅是改善自己内在品质的过程,而且是改善人与外在民办关系的过程,横向的联系与比较是不可缺乏的维度,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涵。

第五课时: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 时间:2013年4月15日 培训教师:

1、清晰授课: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

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3、任务导向: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 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六课时: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

时间:2013年4月15日

培训教师:

1、情意原理: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第七课时: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13年4月16日

培训教师:

1、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追求效果的教学 ——质量

课堂教学的效果表现为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衡量的唯一指标——以学生发展为本。

看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点: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2.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追求效益的教学 ——时间

教学时间模型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以时间维度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学习目标任务的层次与个体实用时间的分配对象)(2)各层级时间比例失调(规定性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比例;接受式学习时间和表达、探究式学习时间比例;综合达成各项学习[三维]目标的教学时间)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追求有序的教学 ——结构 教学结构包括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和内向结构。纵向结构——教学时间展开顺序。横向结构——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性个体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的空间组合方式。

内向结构——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科学设计和规划教学的纵向时间结构、横向空间结构和课程内向结构,并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课时:《课程方案》对课程实施的原则

时间:2013年4月16日

培训教师: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内容转化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激发自主探究,促进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的“操作化”组织——“做”、“想”、“讲”结合。以“做”促进“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加强学科整合,揭示内容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经验,激发学习欲望。参与体验——以“做”“想”“讲”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丰富经历。

合作学习——以“学习团队”为基础指导合作学习,积极相互依赖与信任,良好的合作与个人责任。

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学习成就与意义,反思学习过程,激励改变学习方式。

资源利用——利用各种资源,密切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

第九课时: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时间:2013年4月22日

培训教师:

1、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适切性,简明朴实和有学科特点。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清晰、具体,有明确的行为主体、行为指向、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忌大、空、虚。

不同类型的课,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

1)明确行为主体——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2)明确行为指向——明确具体可观测,避免含糊不切实、不确定。3)明确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4)明确表现程度——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程度或要求等。

2、导入的启发性 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实现最佳状态。

3、问题的有效性(数量与质量)1)避免难繁偏旧; 2)关注学生基础; 3)有利深化思维。

第十课时: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时间:2013年4月22日

培训教师:

4、新旧知识的互联性

1)“以旧引新、以旧助新、以旧促新”;

2)“以新带旧、以新补旧、以新促旧”。

5、巡视的全面性

照顾全体,重点两头。

巡视中重视指导的全面性的做法:

个别指导主要是点拨思考,而不是直接对学生指出怎样做; 注意把握正确的、有错漏的学生的比例;

着意寻找不同思路,特别是有创意的做法,交流发扬; 关注两头。练习后,根据巡视情况有意识地分析典型思路,大家一起评价;对不足或错漏处,与大家一起讨论纠正。巡视中的不适当做法:

当学生做练习时自己忙于抄黑板,布置接着要做的题,然后的巡视便是随便找几个学生看看; 巡视只顾辅导个别同学,疏于对整体情况的把握;

反馈草率马虎,不是集体“唱”答案,就是自己公布答案;

对于学生正误情况,心中无数,只管继续讲下去,不顾有的学生脱节落伍,造成差距越来越大。

——上面两方面的各种做法,是细节处理,实质是教学艺术

6、结论的过程性

关注结论,还要关注过程,适度操作: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7、信息技术的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切实有效。避免黑板搬家;避免“拉洋片”走过场;避免信息技术的不适当介入限制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第十一课时:细节

时间:2013年4月23日

培训教师:

“课前”七个问题:

1、关于研讨课的教材选取问题。

2、关于教案设计问题,(里面有三个小问题:三维目标的制订;教案文本设计;提问设计)。

3、关于对应于“教案”的“学案”设计问题。

4、关于教师心理准备问题(这里有三个问题:对每次机会、机遇地把握;对公开研讨课的心态;课堂上的学生观问题)。

5、关于板书设计与对板书的态度问题。

6、关于现代教学手段(课件制作)问题。

7、关于学生座位变动问题。“课中”十个问题:

1、关于新课引入的开放度,激发兴趣问题。

2、关于对学生的关注度(这里有5个问题:提问面,提问坡度;学生参与度与质疑的问题;师生互动问题;讨论的问题;学案反馈问题)。

3、关于新资源的捕捉、运用与教师态度。

4、多媒体、投影仪的效度问题。

5、关于板书的工整、字迹、设计的问题。

6、关于控制与放开问题。

7、关于知识点问题(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突出、课上必须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度)。

8、关于教态、心态与激情问题(面授课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信与激情,强调师生情感交流,强调教师进入文中的角色)。

9、关于培养学生自信的种种现象。

10、关于课堂的完整性与拖堂问题。

第十二课时:课堂教学的几个要求

时间:2013年4月23日

培训教师:

一、教学理念——提倡“八个一”: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

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二、教学设计和实施——推广“三个一”:

至少有一个兴趣点

至少有一个互动点

至少有一个创新点

至少有一个分层点

二、教师自我发展——提倡“三反思”:

教学前反思。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段教学内容时可能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实践中反思。强调解决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

教学后反思。回忆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进行理性分析。

第十三课时:作业

时间:2013年5月6日

培训教师:

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2、什么是了解学生?

3、教师要如何表扬学生?

5.十二五教师个人目录文档 篇五

材料目录

1、个人简介

2、反映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的档案资料(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复印件)

3、(2011---2015)学习培训计划、总结,每年培训计划、总结。

4、(2011-----2015)个人获奖情况统计。

5、2011-2015发表的论文、获奖证书(复印件)、其他参训成果等。

6、省、州、县各级培训学习笔记、总结(心得)、结业证书(学时证)(复印件)等。

7、2011-2015年个人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统计。

8、《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表》。

6.“十二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讲稿 篇六

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初探

各位教师大家好:

在我国语文教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至12岁。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章通过研究也表明,儿童识字能力的强弱存在年龄差异,一年级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最强,以后逐年下降。随着课改的深入,识字教学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程被提到日常教学的议程上。那么,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将识字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下去,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在这里,我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先预习再随文识字

温故而知新,预习同样也能知新。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在上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生字。首先,布置学生在家长或姐姐哥哥的帮助下,初读课文。一年级课文内容大多儿歌化,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容易掌握,很快就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能熟练地阅读课文,并不等于学生就能认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他们往往表现为:课文读得很熟甚至能背诵,但是课文中的生字单个指出来有的却不认识。因此,在学生预习完生字后还有些字不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在的位置,再结合课文的句子认识生字。比如:学习《早操》一课,学生熟练地读完课文,教师板书生字“跳”,学生不认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指读课文,并找找“跳”的位置。这样,当学生读到“小鸟儿,起得早,跳来跳去”时,就会很快说出“跳”字的读音。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生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识字。

二、掌握识字方法、识字规律

学生在没有学习拼音的情况下,刚接触一篇新课文,要想认识文中的生字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比如说,听录音朗读、师范读、小老师领读,这时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时进行随文识字。如果遇到比较难读、难认的字可以先作一下标记,然后师生一起来学习记录的难字,在学习的同时,告诉学生认字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学习生字不能脱离课文,注意这个字的邻居是谁,它还能和谁交上朋友。不仅要记住这个字的音,还要记住它的形。例如:我在教“唱”字时,提问学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呢?有的学生说:“一口二日”,也有的学生说:“口”字加“昌”字,还有的学生说:“日日张口唱”,这样学生对这个字的印象比较深刻了,也就记住这个字了。

以上是本人在学习中的一点收获,如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这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

土坪小学“十二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讲稿

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初探〈二〉

授课人:钱方

授课时间:2011年3月9日

各位教师大家好:

上次培训我们讲了低年级语文识字的教学初探的第一点和第二点,这次培训我们将继续共同探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识字方法的探讨。

一、趣味性识字

1、比一比,想一想

以往的识字教学都是教师念学生跟读,学生感到疲倦,学习兴趣不大,而且出错率高。为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在平中求奇。例如,教学“目”字时,我问学生:“这个字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学生很快就说出‘日’字,我又接着问:“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位学生很快地回答:‘日’字里面住着一个人,‘目’字里面住着两个人。”又如教学“喝”和“渴”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一位学生说:“喝水要用口,所以它是口字旁;而‘渴’是人口渴了,就要喝水,所以是三点水,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出错率就低了。

2、瞧一瞧,摸一摸

字的特点是音形义结合紧密。在教学生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趣味教学。例如“笔”字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就得出:一根竹子下面扎了毛,就是“笔”。又学习大(人、一)让一生双手双脚张开,其他同学瞧瞧像什么?学生很快就得出:像人把双脚都张开就是“大”字。学习生字不仅要动口还要动手,例如学习“头”字,可让学生摸摸自己的脑袋。学习“口”字,可以让学生摸摸自己的嘴巴。学习“飞”字,可让学生做一做飞的动作。

3、玩一玩,记一记

如学了“住、边、湾、打、位、他、完”等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找到朋友送给你。”把所学的字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红苹果上,然后打乱贴在一棵大苹果树上,要求同桌合作,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一读。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在游戏中识字,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思考、判断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4、编一编,猜一猜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识字活动中进行了猜字谜、编字谜,不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巩固了生字。一开始老师先示范出字谜。例如:一扇小窗细又长,两只眼睛明又亮(目);一张大嘴四方方,里面空空无家当(口);什么圆圆像盘子(日)?什么弯弯像小船(月)?什么清清哗哗流(水)?等等,当学生从中发现了乐趣时,教师就趁势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谜语。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渗透了这种做法后,学生就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编字谜。字谜编得好者,可获得“编谜大王”。于是,一个个精彩的字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上小下大(尖);两人土上蹲(坐);一人门里蹲(闪);一只手放在眼睛上向远处(看);翻过两座山就有(出)路;“弯”字上面是一个人,有头、有肩、两竖是脚,两点是手;“蓝”字就是一盆草,草字头表示一棵草,中间是草的根,下面‘皿’是一个花盆,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想象力„„以至于在后来的教学中总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嗨,我说个谜语让你猜一个字,你能猜出来吗?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总是喜上眉梢,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

二、在阅读、运用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的效果最好。教师一方面把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组词、写句子,在读和用中巩固识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可介绍学生读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如《木偶奇遇记》、《青蛙王子》、《白雪公主》、《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然后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识字,又能使学生及早受到独立阅读的训练,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

三、在活动中识字

在课外活动进行识字,是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荣誉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比一比谁认字多”、“识字小能手”、“小小朗诵会”、评选“识字小专家”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识字其乐无穷,同时教师要不吝啬地表扬鼓励他们,特别是后进生,要尽量迎合他们好胜心的心理,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7.十二五教师培训 篇七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①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②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③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①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②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8.“十二五”新意 篇八

为此,“十二五”规划中所强调“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就是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重视目前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以及最大程度地去提升“民富”水平所需要的市场支撑能力。

改善民生

具体而言,“十二五”规划的“新意”就在于努力实现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包容性增长”的战略。它具体表现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两大方面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在“改善民生”方面,首先它是想从“三个层面上”发力来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没有钱消费”(民“不富”)的问题。即一是想通过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来建设农民生活的美好家园,从而创造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空间;二是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区域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达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效果;三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其次是通过强化社会保障的功能等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和优化,来解决“有钱不敢消费”(民富而“不乐”)的问题。比如,“十二五”规划中会涉及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并正确处理好这方面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以切实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只有百姓各种的“后顾之忧”得到缓解,大家才会乐于使用自己宝贵的财富来改善自己生活的质量。

最后是通过发展高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充分激活高收入阶层在国内消费的巨大潜力,从而解决“有钱没处安心消费”(民富而“不和”)的问题。这次特别提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一方面它是提升中国社会整体积极向上齐心协力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也能很好的满足高收入消费群对“精神粮食”的旺盛需求。如果无视这种消费潜力,那么,很有可能在贫富分化的格局中,中国过剩的流动性会走向金融投资领域,造成大宗商品通胀严重、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问题,从而不可能通过高收入群体资源的消费行为来将财富自然转移到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低收入阶层的手中。于是,富者显富的投资行为让富者更富,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一般大众会“被”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环境而逼得自己的消费变得更加“拮据”。于是,“仇富”的心态日益膨胀就很难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活力”(事实上,在不“和”的社会环境下少数“富”人的“快乐”成本会大大增加!)。当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到:对高收入实行高税收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导致了“官员腐败”和资本外逃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原本“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效果大打折扣。

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外,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也能从“四个方面”看出国家的主攻方向: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让我们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路线,强调科学发展观。通过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晰的发展思路,来提升市场经济的活力,打造“包容性增长”战略中所追求的“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想环境。我认为在这方面一定要重视让民营资本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不打破是市场垄断的格局和不重视战略产业的政策扶持,企业是没有动力去自己承担巨大的“埋没成本”来推进社会所需要的“结构转型”工作。

三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我们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这就牵涉到中国鼓励创新的制度完善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技术专利制度的完善等。尽管今天社会上对“山寨市场”的就业吸收能力和社会消费意识的引导上所发挥的积极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创新类企业承担风险的高额成本如果得不到市场应有的认可,那么,中国是很难出现世界一流品牌的企业和高端的产品,从而,也就不太可能让中国高收入的消费群体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立足”。

四是“做强金融”服务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的支撑。虽然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没有将“金融创新”放在特殊的地位加以强调,但是,它还是反映在规划中所强调的财税金融深化改革的内涵中。我也注意到,中央高层领导在很多场合都提出要增加直接金融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贡献比例的建议,要让银行依托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平台,做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业务。否则,不要说金融机构的活力受到严重制约,而且会影响到上述的社会保障功能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庞大金融资源的支撑问题。

总之,民富了,才有“资本”消费;大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一一得到妥善解决了,才能从消费过程中让“富裕”变成“快乐”(否则,“致富”就会成为人们心理上的负担,精神上的枷锁);而尽快营造一个“市场活力、反贪反腐、公平福利”的社会环境,则是让中国普天下大众“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前提条件。

诚然,“十二五”规划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反复提到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中国经济目前发展阶段所存在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扬长避短。即使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地方政府再搞过去的那种GDP增长的“锦标主义”竞争机制,但是,如果我们对“民富”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那么,还是无法避免过去那种“树标兵式”的“形象工程”出现。同时,长期习惯“政策市”的中国经济也可能因为“努力目标的不确定性”而会迷失方向,或者对“民富”的价值判断的偏离而削弱了我们对“有限资源”配制的“效率”。

所以,关键一点我们还是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还是要将“人均GDP的增长幅度”和“同等条件享受社会福利的程度”等衡量“民富”指标的变化,与“民乐”、“民和”等衡量“幸福”指数的变化等都纳入到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

上一篇:动名词ing的变化规则下一篇:创建“绿色学校”自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