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2024-10-21

中国近代史辩论赛(精选8篇)

1.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篇一

中国近代史之中美关系史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学号:1051410042 姓名:管春娇

中国近代史之中美关系史

历史文化学院 管春娇 学号1051410042 【内容提要】阅读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了解到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的近代史阶段,她经历了一系列屈辱的打击,渐渐地从愚昧落后走向独立自主,其中美国从自身利益考虑,利用不同的手段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最终打造美国大国的形象,一度幻想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代言人。本文着重讲述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美复杂的关系,从中剖析中美微妙的利益链条,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近代中美关系史。【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中美关系 利益复杂

一、武力胁迫下的不平等关系的开始

早期中美关系较和谐,经济上互利、政治上平等是中美关系的主流,但是因为美国商人的鸦片走私,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的冲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间的冲突,已经孕育着改变这种互利关系的因素,鸦片战争正好给美国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开始了中美近代的不平等关系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的签订,给美国入侵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美国紧紧抓住这次机会派出以顾盛为代表的使团出使中国,顾盛紧紧抓住清政府惧怕美国人进京的弱点讨价还价,最终强迫清正府签订了《望厦条约》。通过该条约美国毫不费力的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给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浓重中的阴影。《望厦条约》可以说是早期中美关系的终结,近代中美关系的开始。

经历了美国的欺压,清政府不但没有与之决裂,反而更加依赖美国,对美国使者蒲安臣的合作政策大为赞赏,并使其成为对清政府的代言人出访各国。这是一个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一个维护美国在华利益的外国公使,竟然受到如此重用,可以看出清政府闭目塞听,对国际事务、国家主权的淡薄。而所谓的合作政策的实质是列强通过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来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偌大的官僚体系都没有人警醒,真实让人痛惜!而蒲安臣获得权力后,就抛弃了清政府,单方面与美国签订《蒲安臣条约》,使华工大量涌入美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以后中国华工在美国的屈辱史奠定了基础。

二、背信弃义的依赖关系

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对作为列强侵华的配角的角色感到不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与众列强周旋,进而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在华特权和既得利益为基础,要求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对美国敞开。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承认中国领土完整,但实际上是把中国问题国际化,使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蛋糕,而美国恰恰是切蛋糕的刀子,尽力的维护自身利益。但这一政策从另一角度看也有利于抑制沙俄和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侵夺,同时也成为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阻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悲剧。

因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对美国印象极好,进一步的幻想联美制日,并幻想从美国那里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帮助,这真的是一种历史的怪想象。而美国为了更加便利的获取在华利益总是给以承诺,让清政府报以幻想,然后再秘密的让这一幻想彻底毁灭,可见美国的外交手段是非常狡猾的。

例如日俄战争后,面对日本的独霸行动,美国承诺要联合清政府利用门户开放政策抵制日本,但实际上美国为了确保其对菲律宾的统治,却与日本签订《罗脱-高平会议》,把清政府耍弄了。

当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日本利用其称帝的野心,抛出“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这与门户开放政策是背道而驰的。日政府希望条约保密,而袁政府却故意泄露给美国,希望美国出面干涉,争取国际舆论。美国的前后态度有所变化,它的总原则是不因中国的问题而卷入国际纷争,所以它再次抛弃了中国。这是美国想借此调整美日关系和维护在华利益,所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是必然的,但当时的高层却从没注意到这一点。

一战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就山东问题多次与威尔逊协商,威尔逊言不由衷的说,他将在和会上尽力支持中国,但在英国施加压力的背景下,威尔逊还是对日本做出让步。美国背信弃义的做法,出卖了中国利益。这是一种丑恶的行为作出的重大的决策,使人们对国联丧失了信心,也使美国的威信扫地,而受损害的中国只能靠不签字来诉说最后的一点无奈。

总之,中国生活在美国的幻想里,寄希望于帝国主义,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但当时的众人却没有看清帝国主义的嘴脸,以至于多次失望。帝国主义是以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他不会管殖民地国家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的,而且这也反映出在近代弱国无外交,只能承受被侵略的侮辱,而不能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反击来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痕迹,就算是在被美国背信弃义后,也只能忍气吞声了,这是软弱的政府的无能表现,真的是非常悲哀的。

三、战时盟友,联合抗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国采取消极态度,推卸责任;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美国发表“不承认主义”声明。美国受严重的经济危机影响,再加上美日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占第三位,若果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这对美国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美国坚持反苏主义,一度指望把祸水引向北方,指望日本进攻苏联,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消极态度。

罗斯福上任后,对中国的态度有所转变,相继实施了棉麦借款、白银协定等措施,美国逐渐向援华制日转变。最终,珍珠港事件爆发,中美结盟抗日正式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一面进行战争,一面勾画战后世界的蓝图。罗斯福认为美国的远东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策的紧密合作为基础,所以决定向国会提出对华贷款议案,遵守国民政府需要的无担保、无利息、无年限的三无原则,签订协定。为了进一步支持中国抗日,拖住日本的侵略步伐,最大程度的减少欧洲战场的压力,美国又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新约》和废除《排华法》,尽力的满足国民政府的要求联合抗日。《中美新约》和废除《排华法》,废止了领事裁判权,改变了华工在在美国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受到了国民的欢迎。美国极力扶持中国,在国际上提升中国地位,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中与中国密切合作,中美特殊关系形成。美国敦促国民政府与中共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弃两党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美国考虑日本的威胁,及战后的规划,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听话的盟国积极密切合作,幻想对苏联形成攻势,壮大资本主义的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达到资本主义掌控世界的目的。所以美国才以近乎疯狂的态度帮助中国抗日,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渗透中国政治,联合打击中国革命

面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屈辱的历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从辛亥革命,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中国人不断地努力的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但是前进的路上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阻碍,受到国内外势力的联合打击,中国的近代革命路途非常艰险。

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但最后的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抢夺了。原因就是清政府垮台了,美国等国家急于寻找代理人,以武力和经济关税为要挟,再加上革命党人内部的矛盾,使充满活力的革命失败了。而袁世凯政府为了最高统治权,也乐于与帝国主义同流合污来镇压和扼杀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复杂的国情,深深打上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烙印。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野心家的梦想暴露出来。它想以中国为跳板控制整个亚洲,形成太平洋防护圈,实现自己独霸世界的梦想。于是他积极培植蒋介石的势力,相继派出军事顾问团和经济顾问团,并提供大量贷款和武器装备,又出台了《援华法》,全力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打击中国无产积极的革命。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插手别国事务,妨碍中国广大人民的解放,阻碍历史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对其进行封杀,全力支持台湾与新中国处于对立面,阻碍中国的统一。美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是中国的领土不完整,美国要负很大的责任。

五、总结

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是关于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远航广州到2004年布什政府第一任期为止的中美关系的通史性著作。全书根据中美双方的资料,简明扼要的叙述了悠长岁月中的两国关系,展现了两国关系极其丰富错综复杂的图景。本文作者阅读了1840年到1949年有关中国近代史中的中美关系的选段文章,对中美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通过自己对近代中美关系的理解,归纳总结了中美关系的四个阶段,浅显的表达了自己对《中美关系史》的读后感,深深感到在近代中国史中美国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这警示我们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要有国家意识,增强国力,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提升国际地位,使中国彻底摆脱近代的阴影,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壮大和平主义的势力,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大国应有的贡献。

2.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篇二

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由清王朝统治。邻近诸国, 朝鲜、老挝、越南、缅甸、日本等国, 依附于清王朝, 并多次入贡。与中国国力相当的俄国, 虽屡次进犯, 但均未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 直至17世纪50年代, 俄国开始与中国交好, 并派遣使团到我国来参观、学习。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 中国并未与其有多深的联系, 外交、文化、贸易关系很少。鸦片战争之后, 多国开始介入我国政权格局, 使中国变成多国列强竞争的“地区”, 致使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中国近代史开端和中外关系史开端

鸦片战争重新定义了中国对外关系格局, 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自鸦片战争开始,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 先后利用不平等条约, 在我国培植势力、瓜分资源, 并运用一切手段扩大在华影响力。这时, 中国的对外关系是被动的、处于食物链的底端, 任人宰割, 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随后, 同盟会创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五四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等一系列斗争, 促使中国逐渐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被引入正常的国际关系格局当中。

(一) 以不平等条约为开端的“畸形外交”

中国对外关系性质的改变由中英关系开始, 英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为了增强国力, 极度渴望开拓中国市场。鸦片战争给中英之间奠定了基本外交模式——即不平等条约外交。如: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再到1881年中巴《和好通商条约》、1899年中墨《通商条约》等, 这些不平等条约牢牢地将中国定位在“被侵略”国家行列。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当中, 是绝无仅有的。中法战争之后, 法国切断了中越之间的友好关系, 并诱发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 这也证明了, 在利益的驱使下, “外交关系”很难一成不变, 它会随着政局的变化而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 以中英关系为缩影, 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我国近代史对外关系的主体模式, 它影响了我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的对外政策导向。

(二) 以阶级斗争为主体的外交进化

众所周知, 外交由中央政府行使、制定, 是国家基本行为的通则。然而, 在中国近代史, 我国权利中枢更迭频繁, 对外关系行政主体始终没有确立, 因此, 对外事务的发言者, 一直是“暂时”领导中国的政体。在阶级斗争愈演愈烈的时期, 中国对外关系开始变得纯粹, 英、美、日、法、德、意等国为行使、拓宽对中国政务的发言权, 与当时中国有实力的军阀、政党, 形成了斗争同盟, 其根本目的在于, 帮助他们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政治体。此时, 中国对外关系陷入了多元发展道路, 在外交进化的过程中, 中国逐渐争取到了发言权, 并开始与美、英、俄、法等国站在平等地位讨论中国在国际上的相关事务。但从斗争实践中可以看出, 战时中国, 它对自己外交政策、方向的掌控能力很差, 在外交选择上依然处于被动, 与他国形成的外交关系完全取决于他国对于我国政治、资源的觊觎需求。

(三) 以核心政权主导的独立外交

虽然中国近代史开端给中国对外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使中国之于他国失去了独立、自主能力, 沦为了“殖民地区”。随着政权斗争的胜利, 共产党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核心政权, 并开拓“独立外交”道路。在150年屈辱、激愤的近代史中, 独立外交成果难能可贵, 但要想真正“坐实”独立外交, 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从确立联合国席位、与多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国家外交地位逐渐提升, 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三、中国近代史对近代化外交的影响

在清政府没有倒台之前, “总理衙门”是中央设立的主要外交机构, 主要负责与国外通商、通政, “外交”在当时政府的政权体系中影响力很小。1870年,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成为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位“外交大臣”, 并在中国近代史开端中担当了极其重要的外交角色, 领头签订了多个近代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些不平等条约, 让中国在今后的几年、几十年里背负了太多的债务和重担, 但这些不平等条约也证明了中国“外交”的成长和蜕变。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从武昌起义到北伐战争, 从抗日战争再到国共战争, 中国近代史创建的外交模式始终没有改变, 它所起到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胜利。

在政治、经济双向落后的窘境中, 外交成为困扰中国几年、甚至几十年发展的核心问题, 即便在“总理衙门”成功转型为“外务部”之后, 中国的外交始终没有“强硬起来”。但从其起到的外交影响力来看, 外务部对推进中国外交近代化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首先, 它解决了我国外交事务长期分散、不集中的问题, 成功地整合了多国外交事务, 并以正规“管理机构”形式, 开展了一系列管理行为, 这种权利控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成为外交管理的基础;其次, 中国近代史外交催生了“外交使馆”的建立和推广, 派遣外交官, 让外交官协同外国人开展外交合作, 可扭转中国在外交上的困境;最后, 强化了外交队伍建设, 以“总理衙门”“外务部”为首的外交机构, 提拔了大批新知识分子, 成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交人才。

综上所述, 中国近代史开端为我国对外关系发展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一来, 它让国人通过“外交”了解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从而奋发图强、勇于斗争、创造民主型社会;二来, 它为中国对外关系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制度还是规范, 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革命、事务, 都为近代外交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 发挥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四、结论

通过上文对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 中国近代史是国人不可忘记的历史, 它诠释了中国在历史更替、社会变革中所犯的错误, 所作出的牺牲和努力。现如今, 中国对外关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中国传统外交”给“近代化外交”提供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振鹍.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5, 22 (01) :4-10.

[2]彭南生, 蒋东升, 王复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回眸与前瞻[J].史学月刊, 2009, 21 (02) :19-32.

[3]张振鹍.从历史的实际出发, 开展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全面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 1992, 22 (02) :13-14.

[4]孙若怡, 张有为, 王汉超, 郑欣宜.传承与开拓:一九四九年后港台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J].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 2004, (32) :15-25.

[5]夏明方, 邓思娣, 赵晓光.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J].近代史研究, 2007, 23 (01) :121-128.

3.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篇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面临的两大任务即中国近代史的两大时代主题是: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封建,实现民主富强。

革命的任务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决定了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抗争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要线索是:外国侵华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现代化)史。

一、外国侵华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对华正当贸易和鸦片走私先后受挫后,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不满足于既得权益,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美也趁火打劫,尤其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蚕食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

1894-1895年,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对华发动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为攫取更多的利益,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列强通过扶植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维护并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利益。最初是清政府,接着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列强对中国实行扶植各自代理人、“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主要成为英美尤其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在蒋介石当政时期,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不断膨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扶蒋反共”。

日本一直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一战期间,它独霸中国。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朝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也成为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主要原因。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如发动细菌战、进行南京大屠杀等诸多令人发指的罪行。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侵略手段不断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五口通商”的条款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的经济侵略手段;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割地和开办工厂的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和资本输出的侵略手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中对镇压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内容则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以华制华”政策的使用体现了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基本上放弃了灭亡中国、直接统治中国的计划。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贸易、领海、关税等主权不断丧失,中国的统治者日益成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秩序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奴役的国家或地区。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1.地主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地主阶级的抗争主要表现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我们应重点关注民族英雄,像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将领左宗棠和外交官曾纪泽,甲午中日战争时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等。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有开眼看世界和开展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创建了三支近代化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尤其是经济的近代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近代中国落后的两大根源是外国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地主阶级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故地主阶级不能挽救中国。

2.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主要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开始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侵略者,幻想扶持清政府一起抵抗外来侵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这两场运动,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针、中国没有走向亡国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新式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

3.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表现为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道理)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和清政府反动面目的进一步暴露,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主张通过革命方式确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文明化。随着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逆流矛盾的激化,陈独秀、李大钊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除了上述三场运动外,资产阶级还在经济领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希望通过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很不充分,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妥协性,也最终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挽救中国。endprint

4.无产阶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918年,李大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f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使命,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完成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当作党工作的重心,在192l一1922年领导了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遭到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合作开展武装斗争。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最终由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等原因走向失败。国民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开展武装斗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十年对峙,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通过政治谈判,后通过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最终通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在抗争与探索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日益深化的过程:学习主体上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学习对象上由英日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到美法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再到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内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学习方式由照搬外国模式到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三、中国的近代化史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还包括思想科学化、生活习俗文明化等。中国各阶级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

“工业化”的主要含义就是使用机器生产。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自己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萌芽;一战期间,主要由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民族工业日益凋谢、萎缩。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工业总体水平低,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大提出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七大提出把中国建设为独立、自由、民主、统~、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民主制度的真正建立开辟了道路。

3.思想科学化。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又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被认为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后,弘扬科学精神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使命。《狂人日记》、《孔乙己》、《屈原》、《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对封建专制、愚昧思想进行了抨击。《愚公移山》、《奔马》(徐悲鸿画)、《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则表达了抗日的主题。

4.生活习俗文明化。

生活习俗文明化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的称谓和礼节受到推崇。生活近代化还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成为人们加强联系的重要工具,报纸、杂志、电影、照相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等内容。

其他方面的近代化成就还有:科技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京张铁路和侯氏制碱法;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等;军事近代化的成就有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三支近代海军,北伐期间建立的国民革命军等。

4.中国近代史 篇四

(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公元前21世纪,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禹的继承人伯益,继承禹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始皇为第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

(6)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7)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是商鞅。

(8)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老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墨子。

(9)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0)中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

(11)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西汉时编定的《黄帝内经》。

(12)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1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14)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著。

(15)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6)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太医王叔和著的《脉经》。

(17)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

(18)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

(19)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初的《水浒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20)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江浙一带。

(21)元代来中国最著名的外国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22)明朝末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传教士——意大利的利马窦。

(23)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

(2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签订。

(2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一句话——简述中国历史各主要朝代

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由一位绝对尚武的君主所创造。虽然国祚甚短,仅15年,但由于秦朝在文化道德上的强制统一,使后世之中国不

至于象今日之欧洲一般星国林立;

汉——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强大王朝,汉军之强大令后来的各个王朝不敢望其项背,使中国的领土除了中原之外,还多了一个漠北、一个西域、一个岭南、一个西南。大汉帝国曾是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最多和最富有的国家。一个暴戾的君主却创造了王朝的最辉煌时期,也奠定了王朝覆灭的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的多元化思想从此被一种学术所禁锢,汉民族亦就此抛弃

尚武传统,百家争鸣的局面直到现在也没有再次出现。

唐——与胡服一起传入中原的还有葡萄酒、琵琶、马球„„,这就是大唐的特色,也是大唐的胸怀!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亚洲最辉煌的时代!这一切全都由一位贤明的君主所创造,李世民有着在今日看来亦不过时的民主辨证主义思维,这在两千年前实属难能可贵。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当面指责自己过失的君主,被周边民族尊为“上天派来的领导人(天可汗)”。大唐的军队由二十几个民族的兵团所组成,势力直达阿尔泰山脉。那时侯,东至扶桑(日

本)、西至大食(阿拉伯┑娜嗣瘢家缘焦ぐ参伲?

宋——这是一个奇怪的朝代,无论是在汴京还是杭州,大宋的社会文化和和国民经济都属于高度的发达阶段,宋朝的汝窑至今仍无人能够仿制。然而,极度的繁荣没有为国家带来强大,反而成为苦寒地带游牧部落眼中的肥肉,朝廷和官员的腐败此起彼伏,程朱理学的出现犹如锁链,再次锁紧了中国人的身躯,任人宰割!军队里,3000士兵中善拉弓骑马者不足5人,军队的统帅也一律由文弱的文官所担任。于是,靖康之耻不足为怪。

金——一个曾经骁勇无比,却在短短50年里迅速汉化的朝代,除了一座卢沟桥,便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文化上的遗迹,从皇帝到平民,疯狂的模仿南边那个曾经最令自己瞧不起的宋朝,连五国城里那个囚徒宋徽宗创造的瘦金体,也成了大金宫廷传抄的佳本。女真人的特征在中都城的繁华中消失的一干二净!以至于蒙古人称之为“汉人国”。难怪蒙古人在居庸关一口气斩杀了金军四十万军队

后,连铁木真都感到吃惊无比,这就是阿骨打的后代吗?

元——对于蒙古统治者来说,汉人的经史子集都是下贱的东西,没有蒙古人的弯刀悍马和色目人钱袋子来得实在。这是一个极度鄙视文化,拒绝中原文明的时代,蒙古皇帝没有一位能够流利的使用汉语。优越了上千年的儒学者和读书人

被驱逐出了统治阶层,由此意外的促成了元曲的辉煌。

明——300年的特务和宦官政治,使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令人作呕的朝代,明朝的整个社会经济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崩溃边缘,整个明朝,无论是民变、顺贼、倭寇、后金,历次战乱,无一不是因为朝廷和官员的腐败所引起。明朝也是历史上昏君辈出的朝代,写到明朝,便没有了提笔的兴趣。

清——世居东北的游牧民族,为明朝的腐败民族政策所逼而建立政权,却意外的为中国带来了第三个大黄金时代,这亦因几代杰出的帝王所带来,中国的疆土也因次猛然扩张到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康熙皇帝集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自然科学家为一体,一生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清朝为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满洲军队强加给汉人的马褂鞭子至今仍被人切齿痛恨!清朝把理学的糟粕发展到了及至,也为

5.中国近代史纲要 篇五

关键字:长征艰苦奋斗胜利

历史课带领我观看了电影《长征》。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现在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

6.中国近代史资料 篇六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级历史学系

史鉴研究小组

二零一一年九月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一、近代通史类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此书为“现代化”研究范式的滥觞作,有多种版本,选一即可。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0卷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版。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化历程,全三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业英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张注洪、王晓秋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中国革命史,过去的“两课”教材之一,编者、版本繁多,任选一种,都有助于理解“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及其话语体系。毛泽东选集,1-4卷,版本越早越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晚清史类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等,多种版本,选一即可。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周锡瑞:《改良与革命》,中华书局,1982年。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戊戌变法史论,汤志钧著,群联出版社,1955。

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吴承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辛亥革命史,三册,章开沅等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义和团运动史,廖一中等著,人民出版社,1981。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著,人民出版社,1990。

太平天国通史,茅家琦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洋务运动史,夏东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著,人民出版社,1993。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著,三联书店,1997。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郭世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王立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四册,刘志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1998。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三、民国史类

陈志让:《军绅政权》,三联书店,1980年。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等,有多种版本。

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军事科学院军史历史研究部著,解放军出版社。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徐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中华民国史研究述评,曾景忠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民国纪事本末,魏宏运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朱汉国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民国社会经济史,陆仰渊、方庆秋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黄兴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中华民国史,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华民国外交史,石源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罗志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中华民国文化史,史全生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虞宝棠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中华民国实录,1-10册,罗元铮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2年。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2004年。李德:《中国纪事》,同上。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同上。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一、参考资料

1、《清史稿》,赵尔撰主编,共529卷。

2、《清实录》,清沿明制,每一个皇帝死后,都要根据这个皇帝生前在位期间起居和日常办公的有关档案,用编年体的形式编撰,其中《宣宗实录》、《文宗实录》、《穆宗实录》、《德宗实录》包含丰富的近代史资料,实录是记载皇帝的活动,记载他所发出的谕旨、批答奏章,是最高层的核心文献,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3、《东华续录》,王先谦在同治光绪之际,编撰《东华录》,共计5朝,其中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属于近代史范围。

4、《光绪朝东华录》,朱寿朋主编,其内容只记载光绪一个朝代,所以人们称之为《光绪朝东华录》,是研究近代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材料。

5、《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80卷,咸丰朝80卷,同治朝100卷,按年编写鸦片战争前到同治年间清政府对外交涉的重要档案,从1836年到1874年,共39年的时间,是研究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和研究近代中国前期帝国主义侵华的珍贵资料。

6、《清朝续文献通考》,主要记载了清朝的典章制度,对于研究清朝的典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是中国史学会成立之初编写的,这一套资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义和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中法战争》续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

《义和团运动档案史料》及续编,中华书局1959、1990年版

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由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正编、续编、三编。

9、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共4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彭泽益编,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中国近代外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11、外交史方面的资料: 《清季外交史料》,由王彦威、王亮父子所辑,共273卷,其中包括《光绪朝外交史料》、《宣统朝外交史料》和《西巡大事记》。《中外旧约章汇编》,共3册,由王铁崖等编,汇集了自中国开始对外订立条约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所有中国对外订立的条约、协定、章程等,按时间顺序编写。

二、参考书目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 肖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 《太平天国大文献和历史——海外文献的刊布和文献史事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孔飞力(美):《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59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 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章开沅等编:《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台北,1970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钟书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 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路遥等:《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书局,1981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杨国强:《百年蜕变——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刘鉴唐:《中国近代教案史》,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谢本书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周策纵《五四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7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三、工具书

《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曾业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四、杂志

人大资料《中国近代史》《历史学》《经济史》《中国哲学史》等 《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期刊)《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丛刊)

人物传记类

毛泽东传 作者:(美)特里尔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孙中山全集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 中华书局出版 蒋介石传 何虎生 著 华文出版社出版

蒋介石:1887-1975 上、下 师永刚、张凡著 华文出版社出版 曾国藩传 萧一山著

李鸿章传 梁启超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晚清有个李鸿章 赵焰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袁世凯全传 王忠和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恩来传 金冲及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 胡仰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张学良口述回忆录 唐德刚整理

7.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篇七

首先, 要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地位。当中国封建社会迈着蹒跚的步履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 统治中国近200年的清王朝已日落西山, 国内, 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前进, 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尽头;国外, 西方列强利用其坚船利炮, 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疯狂地瓜分中国, 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中国社会最终踏上了崭新而悲壮的历史嬗变过程, 中国人民的爱国认识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林则徐虎门销烟运动、关天培镇守虎门炮台、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等。这些运动中涌现了无数爱国人士。比如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邓世昌等等, 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奋斗牺牲、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中国近代荣辱史, 也就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学习中国近代史, 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 尤其是青少年学习了解先辈们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等爱国主义精神, 并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继续和发扬下去。由此可见,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近代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要求教师在讲课中不仅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人, 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 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还要有意识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次, 中国近代史中有相当丰富的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 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发扬和善于使用这些材料。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它又不同于专门的思想教育, 在有限的历史课中, 教师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 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制度等, 一般不会把爱国主义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或基本线索来讲述, 而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结合起来,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从零星的、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提取有关爱国主义内容的素材, 恰到好处的予以运用,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从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方面等大量历史材料中, 提炼出爱国主义精髓。如:在政治军事斗争领域中选择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永存青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他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主尊严的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的光辉业绩, 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孙中山为救中国人民, 领导着先进的中国人民, 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族, 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驱等等。

第三, 教师要充分、灵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 仅仅依靠教师讲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最主要的还要根据历史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 运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 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等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是一种辅助教育形式, 它可以使老师教与学生学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以选择一些带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题目, 让学生认真思考,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这种形式比教师课堂讲解更加灵活, 也增加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如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入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时, 我就运用了电教手段, 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一个片段放给学生看, 看到英法联军肆无忌惮的抢掠, 学生们激愤不已。看到守园大臣自杀, 哀叹声不绝于耳;讲《抗日战争》这一节时, 播放有关抗战的电影片段《台儿庄战役》等;在讲完鸦片战争后, 让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将爱国主义事例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 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历史老师, 也是每一位教师的一项长期、艰巨、重要的任务, 本文也只是从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角度, 阐述一点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反思、实践, 才能真正履行好作为一名教师职责,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思想品德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8.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新式学堂 篇八

它就是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建的——湖南时务学堂。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曾经就在这里当过“谭老师”。

常听人说,老美的常青藤盟校多么多么牛,给美国几百年历史输送了许多总统,但为什么我敢把这个史书中没什么名气的时务学堂拖出来说事呢?因为它更狠,它不输送什么国家元首,它输出的可是一场接一场的改革与革命。

时务学堂的老师们率先开动了戊戌维新的第一步,在湖南一度被各界维新人士力捧。但最后情况却又戏剧性的发生了转折。

其实所谓的维新派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分为保守温和派(成熟的各界大佬)和热血激进派(各种小青年)。而时务学堂的老师们恰恰就是后者。

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时务学堂任教时期在课上开讲了各种激进言论。直接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底线,甚至连维新派中的保守人士的心里底线也一并突破,可以说把敌人,自己人一起给得罪了。

时务学堂教习合影

政治改良向来不能激进,优秀的改革者往往善于妥协,因为如何正确的妥协才能体现改革者的政治智慧,激进必然损害许多人到手的好处,留下许多明显的弱点,自然也就成为众人的靶子,一个不留神,翘辫子也是最快的,老话说得好啊。“从来钢刀口易折。”

外有强敌,内缺援手,眼看着时务学堂在风雨飘摇中已经在劫难逃,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维新激进分子在慈禧老佛爷的大发雌威之下死的死,逃得逃时。曾经维新派中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们则立马当起了“乖宝宝”。

放眼中国,已无人愿为时务学堂保驾护航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被迫停办。创立人巡抚陈宝箴丢官,两年后神秘的死在家中,梁启超逃亡日本,李维格另谋高就,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送了性命,剩下的人散落天涯海角。

但,这并不是结束,这只是新的开始。谭嗣同死了,维新运动败了,但谭嗣同的信念不曾死灭,正如短命的时务学堂,学堂解散了,但曾经萦绕此间的精神随着这所学堂中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带向了四方。

杨树达曾经评价道:“1900年庚子反清之役,民四倒袁之役,皆时务师生合力为之,以一短命之学堂而能有如此事业者,古今罕见也。”

杨树达是谁?此人难得不是搞革命的,是个搞学术的安份人,在那个年代还真是不容易,不过,他却有个搞革命的学生,名气很大,叫做毛泽东。

毛主席的这位杨老师就曾经是时务学堂的学生,他是个学术圈的牛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913年担任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的语文教師。1926年去了清华中文系担任教授。

他的这句话也正是时务学堂为何更牛一层的证据所在,其他学堂虽然同样生猛之人辈出,但好歹学校长久,代代相传,可是时务学堂有什么呢?它只存在了短短一年。

一年,在历史的长河里连个水波都泛不起来,一年,连个正经的毕业生都不曾存在。但也就是这些在时务学堂里只有一年之缘的师生们,在近代史上掀起了数次革命的浪潮。

民国四年,时务学堂曾经的好学生,当时的云南督军蔡锷,率先掀起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逼退了封建帝制最后的反扑。为时务师生的革命业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清末民初的种种变革的行动,总能隐约看到徘徊在他们身后的名叫时务学堂的影子,而曾经是那影子核心的人物,叫做谭嗣同,他就这样,用语言,用书写,用生命言传身教,作为一名老师,他没教过很多年的书,但却如此深刻的影响了他曾经的学生以及同志。

时务学堂就像一点星火,闪烁了一瞬间便被漫天的黑暗吞没了,但在这星星之火的身后,燎原大火不可阻挡的燃烧起来,终于照亮了黑暗,烧红了历史的天空。

时务学堂牛吗?不牛,它不就是个搞了一年的草台班子吗。

上一篇:珍惜土地资源 转变利用方式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有可为下一篇:自己过生日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