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2024-08-12

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共6篇)

1.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篇一

革新办学思路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捷报频传

文/图理学院 庞博

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成绩喜人。截止12月15日,该学院97名非考研毕业生中已有60人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就业协议,在考研的71人中,已有2人被保送我校,实际就业率已达36.90%。值得一提的是,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往年有很大提高,已签约毕业生中,不乏中国一重、东南融通、腾讯科技、迅雷科技、浪潮信息、国人通信、中信网络、亿阳信通、茁壮网络、亚信联创、华勤通信、华腾软件、龙腾光电、PTC美国参数、瑞芯微电子、富士通等知名企业。

与此同时,毕业生已与用人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待签就业协议30人;还有29人在与理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达内IT培训集团、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等培训机构学习。至此,理学院97名非考研毕业生中已有94.85%实现就业或已达成短期就业意向。此外,理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今年出现了部分太阳能企业抢聘该专业毕业生的情况。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良好局面,与该学院近年来采取的多项举措密不可分。

革新办学思路,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企业紧缺人才。针对2006年开始招生的应用物理学专业,理学院紧跟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结合企业需求,将教学定位于培养新能源及太阳能利用相关企业所需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开设了多门与此相关的课程。伴随着上述朝阳产业行业景气度的不断提升,该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生炙手可热,以致出现了企业抢聘该专业毕业生的可喜景象。

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理学院始终秉承“早准备、早动员、早引导、早就业”的原则,合理规划,精心组织。10月24日,理学院召开了2011届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除了从毕业生工作形势、求职心态调整等方面给全体毕业生作了动员之外,还针对考研的同学进行了专题动员。此外,该学院还通过党课、团课、入学教育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就业素质教育。10月20日,在理学院第28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学院主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了题为《增强思想素质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专题讲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在增强就业能力的同时,不再抱有“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转而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就业机会。

增建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教学科研。近年来,理学院在增建就业基地时,始终坚持就业与科研并重的原则,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加强了学院与企业的科研合作。11月6日至8日,理学院相关领导赴江苏调研就业市场需求,并与江苏聚能硅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一系列科研合作、就业基地建设等相关协议。该学院针对就业形势较好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继续深化和加强与达内IT培训集团、西安软件外包服务学院等培训机构的合作,不断扩大毕业生受益范围,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11月11日,理学院与电信学院联合邀请西安软件园的35家企业来我校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篇二

关键词:专业改革与建设;采购供应管理;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19-02

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制造、流通、零售、物流等行业和政府采购部门,能胜任商品采购、供应链管理、仓储和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营销策划等多个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的定位来说,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范围相当宽,因而对分析、判断、沟通、创造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在校期间接受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深入开展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社会对采购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因而必须对采购供应管理专业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1.夯实学科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要求相一致,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严格按照职业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取舍或更新,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使得课程设置经历从多到少再到精的过程。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践训练环节。

(1)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典型的案例组织教学,或课堂中学生对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尝试运用专业理论对现实的复杂采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又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实施模拟教学法。通过对现实工作环境的设计、模拟及提供各种决策参数,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对采购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决策。模拟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体会到这些工作所带来的真实感。因此,对于在采购工作岗位中涉及的工作环节或程序,如招标投标、采购谈判工作流程等,在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会。

(3)实施活动教学法。组织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工作实际情况,为学生的理论学习补充实践的场所。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感受企业的现场;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熟悉行业实际情况;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体会企业的工作情景。通过这些活动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实战训练法。通过布置实际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到相应的行业组织中调查和收集分析相关材料,形成调研报告和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最后通过反馈评估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完善。这一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体验到自身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并从中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注重专业实习与实践,缩短社会适应期。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按行业认知实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安排。不断加大实践教学设置的力度,尽量开设能在校内依托学院现代化的物流采购综合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供应链管理、商业谈判、第三方物流、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和考证模拟训练;在校外利用广西南宁赛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和凭祥物流园等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实训的课程。

二、创新采购供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上所作的工作已经获得了一些效果,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1.“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双向互动。请进来,邀请更多的用人单位到学院参加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洽谈会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在时间安排上更灵活一些,这样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走出去,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巩固毕业生就业渠道,开拓新市场。

2.发展无形市场,实现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在进一步拓宽有形市场的同时,着力发展无形市场,即信息市场或网络市场。负责就业指导的相关部门、领导和老师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类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准确及时传递和公布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用人单位同样通过网络掌握毕业生供给情况。无形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使市场走向统一、开放,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可以实现“双向选择”。

3.通过专业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办学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对在校采购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一方面要提高实习就业基地的利用率,加强专业实践的锻炼;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获取更多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职业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而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国采购与供应管理职业资格证书(CIPS证书)。还有很多种与就业行业企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能力和爱好考取这些资格证书,以实现与就业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当然,这还需要在选修课上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考证帮助。

4.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同时鼓励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目前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专业对口、工作待遇优厚的情况不多。在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现有开设的课程中,主要核心是五门CIPS的考证课程。学生认为主要学好这五门课程,考取了CIPS证书就完成自己的目标了,因而对其它的课程不够重视。但实质上,每一个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就业,如果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不管在校期间能获得多少证书和荣誉,就业时依然会茫然无措。如果他们有很强的就业意识,不仅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还能创造机遇自主创业,使自身能力获得更大体现。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是时刻摆在眼前。因此,在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要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采购专业毕业生,探索更多层次、更多渠道、立体式的毕业生就业体系,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实现采购供应管理人才与用人企业之间供需两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德祺.关于深入开展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几点建议[EB/OL].http://net.gcp.edu.cn/ypw/onews.asp?id=186.

[2]李俊强.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互促发展机制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2000,(3).

[3]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篇三

妇女离家创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按照省、市妇联的部署,双丰镇妇联把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从促进农村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妇联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农

村妇女走出家门,走出社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目前,全镇农村人口27,530人,耕地15万亩。人均耕地5.44亩,妇女总数13,87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妇女8,610人,妇女劳务输出753人,占有劳动能力妇女8.7。

在劳务输出的753名妇女中,从年龄来看,35以下的200人,占总数的26.6。36—45岁的430人,占总数的57;46岁以上的123人,占总数的16.3。

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文化的78人,占总数的10.4,初中文化的641人,占总数的85,高中文化的34人,占总数的4.5。

从婚姻情况来看:已婚妇女666人,占总数的88.44,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是夫妻共同外出打工的。另三分之二多数是孩子已经长大,家务负担较轻,能够脱身外出打工。未婚妇女87人,占总数的11.56。

二、农村妇女劳务输出中的基本做法

2004年3月20日双丰镇第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要求: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成立双丰镇劳务服务中心,加强就业服务,积极联系用工需求,引导和推动农民到城镇经商,进入木材小区务工,鼓励富余劳动力到大城市和国外打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1、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帮助农村妇女转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农村妇女劳务输出、离土创业,推动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开展农村妇女致富工作和帮助贫困妇女增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把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作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广大农村妇女中大力宣传农民离土创业,劳务输出是增收致富的需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转变旧的观念,充分调动起她们创业和择业的积极性。同时调查也表明,由于外出打工所获的资金对农业的再投入,使农业得到良性发展,对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结构调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雄心立壮志,飞出黑土地,闯市场挣大钱,回报我家乡”,通过广泛宣传,在农村广大妇女中营造劳务输出和离土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2、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就业能力。我们充分发挥“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两大活动的作用,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传统项目,针对农村妇女素质差异和就业愿望的不同,努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对缺乏技能、年龄较大、走出去有困难的妇女,除进行农业、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外,着重开展技术含量较低、周期短的技术培训,为她们就地转移创造条件;对中青年妇女,我们及时与市妇联沟通,安排家政、美容、美发等实用技术培训为她们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夯实基础;对致富妇女和返乡妇女开展就业、创业提供服务,鼓励她们自主创业,带领当地妇女闯出一片新天地。

3、积极完善信息网络,组织劳务输出,拓展妇女就业空间。一是主动与用工单位疏通、协调,随时为广大农村妇女发布用工信息,鼓励她们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发扬创新和创造精神,抢抓机遇择业,利用优惠政策自己创业。二是加强与市妇联、市劳动局的沟通,整合信息资源,组织妇女外出劳务,搭建起农村女劳动力对外输出的金桥梁。三是积极与双丰木材小区、双丰家具集团和双丰米业集团联系,获得最新用工信息,为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的农村妇女联系本地劳务,尽最大可能帮助妇女增收致富。四是我们与在外务工的妇女保持紧密联系,随时了解外面劳务市场的用工行情。通过出去的妇女为在家的妇女创造更便利的输出条件,打消一些妇女的顾虑。

4、树立妇女典型,形成“点—线—面”一体化格局。几年来,妇联树立起一批劳务输出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宣传表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靠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市场。充分利用“两节”期间外出打工者都家探亲的机会,结合“科普之冬”活动,让典型现身说法,做报告和介绍经验,用事实说话,让更多的妇女了解到外出打工的好处,吸引更多的妇女加入到劳务输出的大军中。

5、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就业服务,为农村妇女劳务输出提供有效帮助。一是我们充分妇联组织信息灵,社会信誉高等优势,为农村妇女劳务输出提供坚强的后盾。二是发挥我们与劳动、民政、卫生部门取得联系,优先为外出打工妇女进行体检,办理健康证及各项职业介绍手续,为农村妇女进城打工创造条件。

四、农村妇女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解决办法

(一)、存的问题

1、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部分家长思想观念陈旧,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外出打工,存有“不放心”、“撒不开手”的心理。二是自身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的畏难情绪,不愿离开家。三是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种点儿地,挣点儿钱就行了,不图大富大贵。四是一些妇女存在“嫁汉嫁汉穿

衣吃饭”的老观念,认为出去挣钱是男人的事,自己看看家、照顾好孩子就完成任务了,根本不用管别的事。这些旧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妇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从事职业比较单一,创业门路窄。

由于农村妇女文化水平偏低以及专业技术知识匮乏,适应不了高新技术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再加上缺乏实用技术,只能干些大多数人都能干的体力活,挣不了多少钱。

3、创业信息渠道不畅。

农村有的村屯没有劳动中介组织,妇女很难获得适合自己外出打工的信息,无形中扼杀了她们外出打工的积极性。

4、对离土创业、外出打工者管理不善。

农民外出打工,户口解决不了,致使子女不能就近上学,或者入学后要交高额学费,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再加上管理制度不够规范,除对打工者正常收费外,还存在乱收费现象。如管理费、治安费、暂住费等,严重影响了她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二)、建议解决办法:

1、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一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加强高中和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使她们成为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强技能学习,举办多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能力,增强她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

2、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加上走访、座谈及典型现身讲解等形式,使农村妇女转变“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勇敢地走出去闯社会,挣大钱。

3、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促进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产业的非农化和人口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优先条件是实现城镇化,小城镇建设有了一定规模,非农产业就会不断壮大,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和离土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就会大大增加,妇女就会在经济大潮中真正地撑起“半边天”。

4.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篇四

江苏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全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昨天,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省政府接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副省长何权出席会议并讲话。

何权在讲话中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现在距离2009届高校毕业生离校仅剩下3个月左右的`时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地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中去考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有效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全面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是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政策细化和衔接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知晓度,狠抓落实。二是进一步改进服务,最大限度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按照“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督查机制。

5.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篇五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时间: 2013-02-21发表评论>>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从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无一例外把强调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内容可见一斑。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一、延庆镇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延庆镇地处城乡结合处,是全县乡镇人口最多,农村劳动力资源最大的乡镇。2009年延庆镇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全县规模最大的服务大厅,大厅面积550平方米,设立15个便民服务窗口。除了社保服务大厅外,还设置了残联办、民政办、生态就业办、劳动监察办、职业指导室、培训室、财会室8个部门,同时管理着延庆镇职业介绍所、北京夏都拓时劳动服务中心、北京延农阳光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延庆镇公益性墓园4个单位,办公总面积1030平方米。下设9个社会保障事务工作站和45个村级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站,构成三级工作网格化社保服务体系。近几年来,延庆镇社会保障机构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劳动监察协助执法能力逐渐增强。

1.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

全镇45个街村,6个自管小区,截至到2010年常住本地户籍农业人口2246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579人,在一、二、三产就业11177人,尚有就业愿望而不能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2402人,就业率达到82.3%。

在就业保障服务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配套服务机构,掌控了动态劳动力市场,以绿色生态就业为主,生态工商旅游业为辅,国外劳务派遣为点缀,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农民技能培训,指导农民通过就业增加收入。2010年全镇从事生态管护类的就业2706人,乡村旅游业就业1015人,二、三产用工7456人。

2.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延庆镇农村劳动力培训注重实际实用实效,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全面提高其职业技能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稳定就业能力。层次上以农业产业化培训为主,初级技能和绿色证书“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为辅,发展技能、专业技师和女性特长培训为点缀;人员类别上,把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也划分到“定向式”培训范围,2010年培训人缘5325人次,其中在局学校参加技能培训达到850人。

3.劳动监察协助执法工作

协助县人力社保局监察部门规范用工,尽量减少用工企业就业人员的流动性,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辖区近六百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合同进行了监督检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0%,续订率达到了80%,工资发放率100%,保护了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根据延庆镇、村两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抽样调查,结合延庆镇社保所网络系统数据与各街村上报数据、镇统计所和镇农经站三级核对后,综合分析了延庆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多为社会特殊人群。有就业愿望人员,首选本地就业,女性、大龄困难就业人员、新生态劳动力(80后、90后)占多数;无就业愿望人员,拖家带口、身体残疾或体弱多病、低保人员占多数。

2.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逐年增长。年轻、中等以上学历、专业技能师需求量大;服务业、建筑业、公益行业需求量大;镇域外、北京市区需求量大。

3.适合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少。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各单位各部门都想选择适合本单位具体岗位的人才,所以纵观各大招牌会及招考公告,用人部门对选人的条件是越来越多,对应聘者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是越来越看重,用人单位的目的是要求选聘的人员能够为单位带来价值,这就造成了可提供给社会困难人员的岗位越来越少,使得困难人员就业更加困难。

4.新生态劳动力择业要求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一些年轻人有了较高的就业眼光,期盼收入较高的工作。但由于自身条件较差,文化水平低、无专业技能,又无吃苦耐劳精神,导致出现了挣钱少的活儿不想干,挣钱多的活儿干不了的现象。

三、延庆镇在拓宽农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和健全

目前,延庆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还较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功能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对劳动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不及时、准确性较差;劳务信息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不能对农民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缺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缺乏有效的扶持手段。

2.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民认识存在偏差

农民思想较为陈旧,观念不新。首先表现在第一产业生产上,很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农民从事农业开发只随季节转,而不跟市场走,缺乏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容易出现清一色的单一产品。其次表现在对一些惠农政策的不了解,如有些农民把绿色生态就业每月500元补贴当成工资,认为工资太低,不愿意或不安心在生态岗位工作。

3.劳动力区域转移比重失衡、产业转化覆盖面小

目前镇域二三产业仍然难以满足“4050”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等的就业岗位需求,企业提供的岗位和劳动力就业意愿之间存在差异,供求对接不尽顺畅,提供岗位的数量、质量有待增加,劳动力可选择空间较窄。延庆镇待转移劳动力结构较为复杂,包括毕业大学生、“4050”人员、对农业有较强依赖人员、困难群体等,群体划分不够详尽,在开展群体化转移就业方面针对性不够强,暂未能实现分类就业、形成特色。

4.就业人员技能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亟待解决

目前,延庆镇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素质偏低,已不能适应二三产业

加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农村劳动力期望值过高,存在攀比、跳槽等现象,珍惜岗位意识较弱,就业稳定性差。劳动力自主创业氛围较为淡薄,大部分劳动力习惯于依附性就业,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一小部分有技能、有创意的农村自主创业者缺乏资金等基础,组织化程度低,自主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未能被调动起来。

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的对策措施

1、创新机制,建设完善服务窗口

继续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者就业服务机制,把社保服务纵深推进,服务窗口延伸到农村田间地头,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搭界无缝隙平台。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谊协作,发挥企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带动作用。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探索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规范输出程序,采取带动式、订单式、定向式、合作式等方式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内外协调的输出网络。根据劳动力的不同需求,推荐不同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由过去的传统的密集型企业的纯体力劳动就业向管理型、公益型乃至更高档次岗位转变。

2、创新宣传,普及落实惠民政策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促进全镇农村劳动力工作有位、劳有所得、业有所为。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宣传惠农政策,打消农民顾虑,激励农民走生态就业。

3、创新服务,协助执法劳动监察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行积极的农村就业措施,做好劳动力就业所涉及的各项服务工作。提高社保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大协助县人力社保局监察部门执法力度,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4、创新培训,培养储备实用人才

按照我县生态涵养区的要求,紧追劳动力市场需求,组建各类培训班,尝试与县有关部门联袂解决新生态劳动力转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培训问题,引导农民引进新科技,走上产业转化就业道路。从改变培训方式、方法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劳动就业培训网络,不断加大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力度,逐步由过去的政府推介就业向劳动力自主择业转变。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项技能,使每名劳动力掌握一两项乃至多种技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从而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的目的。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富裕农民。

5、创新形式,多项并举促就业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将发生根本变化。谋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引导和带动农民融入新型农业发展道路。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其发展壮大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是农业发展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促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新科技的不断运用,以及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可能继续增加,转移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繁荣农村非农产业,加快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3)多项并举,为农民就以提供平台,确保农民增收。近年来,延庆镇积极探索提高

6.高家镇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篇六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就业形势更趋复杂,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重点人群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和挑战,对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出来几点新的思考:

一、加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宣传和引导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扎堆大中城市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同时也为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输送人才,平衡地区人才资源,实现我国总体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启动了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项目,街道,社区吸纳了部分毕业生,这一举措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基层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在应届毕业生中广泛开展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如何使高校毕业生能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心理上认同这一就业方式,就业后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真正实现基层就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这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使学生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真正认识到服务基层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个人发展的有利之处。

二、校企合作联办专业社团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点,校企合作联办社团不仅弥补了高校纯社团在职业教育中的不足,而且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爭力得到显著提升。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及企业招聘人才等方面进行全面、密切合作。借企业之手,学校之基(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结合企业的实践平台优势,优势互补,共造人才,形成“学校+企业”的招聘培训模式,实现双赢。

三、利用校友资源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

校友是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有效的渠道,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友回校,充分地挖掘资源,为大学生的就业锦上添花,积极地向校友所在的企业提供人才,邀请校友企业参加毕业生的招聘会,这样,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人才,还能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对于校友的企业,高校可以适当地巩固关系,也可以开展参观实习的协议,安排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对于毕业生择业和企业的人才发展实现互利互惠。

四、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视野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高校在鼓励、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举措: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念,着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使高校毕业生“想创业”。二是帮助高校毕业生打好创业的知识基础,使高校毕业生“会创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使高校毕业生“能创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大赛”、 “挑战杯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提高其创业的能力。三是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后台服务,使高校毕业生“好创业”。免费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积极帮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教给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本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应坚持以“主动贴近市场、主动服务就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继续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创业的力度,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以逐步推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及幸福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2015〕23号

[3]王艳.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4]刘志刚.创业教育: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源头活水[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1(1)

上一篇:生活需要梅花香作文下一篇:第一场雪初一记叙文优选高分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