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外活动记录

2024-10-14

八年级课外活动记录(通用8篇)

1.八年级课外活动记录 篇一

八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校本教研活动评课 活动地点:八年级数学办公室 活动时间:

主持人:

参加人员:八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过程:

12月19日上上午第三节课,李杰伟在八年(5)班上了一节校级的公开课,公开课的课题为《图形与坐标复习》,主要内容如下: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够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熟练地根据坐标系确定点,由点求得坐标。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3.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进行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后的坐标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课后,我们在办公室里进行了评课活动。评课内容如下:

李老师首先以一道有关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选择题引入,开门见山,能快节奏地直接进入正题。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富有层次,板书设计具有代表性。这样教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坐标本质特征的理解,又能进行知识点的重建和巩固。李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意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把学生学过的零散的知识通过梳理, 让学生感受到进行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后的坐标变化。同时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能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一节复习课不显得枯燥。复习课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李老师把复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再认识的过程,从更高的角度掌握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做好了完事。李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注意了练习题目的变式性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做到“训练题目最优化”。对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不足能及时地矫正、评价。在例1(已知点M(3a-9,1-a)请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a的值.问题①点M与点N(b,2)关于x轴对称;问题②点M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落在y轴上;问题③点M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点M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问题④点M(3a-9,1-a)是第三象限的整点。)的设计上安排了四个提问,从简到难,逐步应用本章的有关知识点以到达复习的目的。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把握难度,不会感到高不可攀。使本节课在学生兴致高昂,让学生回味无穷,达到了学生认为复习课也很有意思这种效果。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例题没有板书,教师再来点激情会更加好。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开展顺利,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气氛热烈,为以后公开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见。

2.八年级课外活动记录 篇二

关键词:八年级,听说教学,分层设计

一、引言

在语言学习中, 听是思维接受语言的感官表现, 说则是思维表达的感官表现, 它是大脑与外界交流的基本表现形式。听、说两者的结合就是对听力理解的表达, 它是听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交际的过程, 也是听者根据已有的经验或背景创造性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但无论是听还是说, 都需要大脑的主动参与。因此, 听说是最能锻炼大脑动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训练方式。语言既是思维表现的形态, 又是思维赖以进行的工具。所以, 在英语学习中, 重视听说, 无论从思维的表现形态, 还是从思维赖以进行来看, 都是重要的一环。

在初中英语语言学习中, 听、说是学生获得基本语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听说课则是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中每个单元Section A的1a-1e和Section B的1a-2d通常都是听说课型。通过听说, 学生可以学习语言结构、扩充词汇、表达思想等, 为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听说教学课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来自重庆各个区县参加国培的52名老师和对自己所在学校老师关于听说课教学的访谈式调查以及对自己平时教学方式的总结, 可以看到:对八年级教材中听力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师大多采取了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 在重点校和一些重点班,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一般都具有听说课的三个环节: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post-listening。在听前环节中, 教师通常会以旧知识引出下文或引起学生兴趣;在听中环节中, 教师会放两遍录音, 第一遍做书上听力练习, 第二遍检查;在听后环节中, 教师会让学生读听力材料, 回家背诵。

第二, 在中等学校或普通班, 教师省略掉了听前和听后环节, 注重听中环节的教学, 有些教师让学生听两三遍教材, 做书上听力练习, 然后读教材后检查。

第三, 在一些农村中学, 由于听力是学生们的难点, 所以, 教师会采取先看书、后听力, 读懂后再听录音。这实际上把听力课上成了阅读理解课, 对学生的听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 不管学校和班级整体情况怎样, 目前重庆的绝大部分教师在八年级进行听说教学时, 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 没有做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提高。当然, 这种教学肯定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致使优生在课堂上学得散漫, “学困生”却在“困进”的怪圈中愈陷愈深, 无力自拔。

从教师本身的情况来分析, 造成这种“一刀切”教学方法的原因有两点:第一, 七年级是起始年级,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对学生的教法上都采用一致性原则, 即对所有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渐渐深入, 尤其是八年级也是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上出现较大分化的时候,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未做出相应的改变, 仍然沿用七年级的教学方法, 肯定会使优生上课缺乏积极性, “学困生”想积极参与又无从参与的状况。第二,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没有从学生出发, 没有对教材进行足够理解, 没有认真思考新课标要求, 教学活动单一, 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要从教材入手, 进行听说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

教师要创设有效的听力教学课堂, 必须从教材入手。从八年级开始, 教材的听力材料逐渐有了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每个单元的Section B, 有的对话内容较长, 也出现了词汇表中没有的生词或词组, 这给学生听和理解听力材料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阻碍了听的效果。比如“Go for it”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Section B, 第三单元的内容是用比较级的语法形式谈论两个人的比较, 对话内容长达14人次的交替说话, 共24句话。这段对话里有三个短语:in any way, I’d say, be a lot like, 虽然没有生词, 但是在之前在教材上没有看到这三个短语的用法, 因此会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障碍。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 在听前的活动中设计出有关这三个词的教学活动, 降低学生听力难度;或者教师在之前一定要教给学生有关听的策略, 比如抓关键词等。

Section B通常由该单元的问题情境构成, 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相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再比如Go for it!八年级上第八单元的Section B, 第八单元是谈论做奶酪三明治的过程, 它的重点在于关注描述做事的过程, 用上可以表示序列的副词。听力教材内容本身所涉及的词和动词短语都在Section A中比较熟悉了, 但是学生需要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做这件事的整个经过, 听后能将其回忆复述出来。这样的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 教师应该多放一两遍录音, 让学生反复熟悉, 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描述整个过程。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就是教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许多教师通常采用听教材内容、根据教材要求完成听力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听说课的教学, 单一的课堂活动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统一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标准更不能适合大多数学生。《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材限于版面或其他原因, 不能设计更多的活动。程晓棠、孙晓慧著的《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中谈到:教师在教材取舍和调整中采取的几种常见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活动步骤等。教师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符合学情的听说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获得成功。

四、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理念及原则

(一)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分层设计的理念

1.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总之, 他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运用到了课堂导入中, 强调课堂导入应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来设计教学方式, 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发现人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并且认为, 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数学和语文 (主要是读和写) 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我们在此更强调发展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

(二)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分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分层设计就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2.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强调的是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自身的真实性、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和学生情感的真实性, 使教学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去真实地体验、感受和运用语言, 达到听有所得、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输入优先原则

在语言学习中, 大脑必须先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才能掌握这种语言。对于英语来说, 学生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通过听觉和视觉大量感知语言材料, 通过多看、多听、多读来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所以, 教师要先在扩大英语语言输入、扩展听力材料输入、拓展语篇输入等方面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让学生通过大脑把语言材料及其相关语境记下, 再通过运用来掌握语言。

5. 交际性原则

交际性原则是强调英语语言在真实环境中的运用, 这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

五、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应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 (以下简称《课标》) 要求教师在听说训练过程中改进方法, 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水平, 掌握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点, 把握群体的共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学习的发展性,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那么,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时, 教师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 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适合本班情况的分层教学活动,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然后再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学活动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Pre-listening (听前) , While-listening (听中) , Post-listening (听后) 。

(一) Pre-listening

在Pre-listening中, 根据图片或老师提问, 使学生对即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预测、讨论, 学生也可根据话题展开说的活动, 教师也可作背景知识介绍等。听前活动或以旧知识带动学生兴趣, 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或起到降低听力难度的作用。

(二) While-listening

在While-listening中, 根据学情设计除教材提供的更多的教学活动, 使教学活动形成阶梯性的递进发展,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前面提到, 中国学生的英语信息主要来自教材, 所以, 对教材本身的深层次认识、解析、运用是非常关键的。在听力教学活动过程中, 对教材中听力材料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对教材中播放听力材料的处理有以下方式:听并了解文中大意、听文中细节、听并检查完成任务情况、听并模仿语音语调等。“不少学生能基本听懂听力材料的大意, 但对细节的记忆较差, 教师应在听力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边听边记录的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或细节词, 特别是有关的人名、地名、时间或数字等。 (朱萍、苏晨杰2013) ”对听力材料的处理有以下方式:将对话改为文段或由文段改为对话、表演听力内容、复述、改写、背诵等。

(三) Post-listening

Christine C.M.Goh认为, “Post-listen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an extension of communicative outcomes and listening materials.They have several aims which can be achieved concurrently or separately.” (听后活动应当是交际结果和听力教材的延伸。他们有几个可以同时或单独实现的目标。) 在Post-listening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做情境表演, 强化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可以进行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结合教材听力内容做更多相关内容的听力文章、阅读文章或写作练习;还可根据教学内容, 将听说课延伸为听说带词汇的教学、听说带语法的教学、听说带阅读的教学等。

六、以Go for it八年级 (上) 第十单元的Sec-tion B为例, 进行听说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

Unit 10 Section B是该单元的第三课时, 现仅就听说部分进行活动设计。

学情分析:重庆复旦中学是一个市级重点中学, 笔者所教的六班在年级是一个优班, 但是学生听说能力和知识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对教材中Section B的内容有65%左右的学生能听一遍后做正确, 25%左右的学生需要听两遍, 10%左右的学生听了两遍后也不能完全做正确。学生在学Section B前已经能对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能较好地运用。这一节课是要通过熟知的条件状语从句引导学生对一件事的后果进行假设性的讨论。

(一)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1. Ss who are in the first level are able to answer the questions“What will you do if...”and find ou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2. Ss who are in the second level are able tocatch some more details of the conversations and express their opinions.

3. Ss who are in the third level are able to debate freely and be interested in the beautiful essay.

笔者希望通过这节课,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 Procedures

1. Pre-listening

Michael, an American boy, is good at basketball.Let’s meet him.Turn to P76.Ss talk about the picture.Guess what they are talking.Ss predicate the context of the listening, write down some verb phrases and number them.

学生根据图片对1b的内容进行预测, 降低听力难度。 (一层次)

2. While-listening

Activity 1:Try to listen to the tape, write down the v.phrases of the context.

Activity 2:Listen to it again, try to write down more phrases,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ho said it?

Check the answers.On the PPT, there are some v.phrases:be happy, go to college, be famous,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make a lot of money, get an education.Read the phrases.

Activity 3:Listen to it the third time, do 1c, complete the sentences.And then tell us what Michael/agent/his father/his mother said.

Check the answers.

Activity 4:Listen, and read it after the tape.Pay attention to the tone and pronunciation.

对于学生来说, 听力教材只听一遍是不够的, 所以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每一遍的听中关注每一个活动。 (这部分的活动中第一和第四属于一层次, 第四层次要听录音跟读, 并注意语音语调,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应该多跟读原音, 模仿语音、语调。第二、三活动属于二层次。笔者希望每个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反复听, 达到熟悉、掌握听力内容并达到以后能自然地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的目的。)

3. Post-listening

Think about what opinion you agree with.Some Ss agree with Michael and the agent.Ss agree with his parents.Let’s debate about“Should Michael join the basketball club?”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wo groups.One group is for the opinion.The other group is against the opinion.

Find your friends, 4 of you will be a group.Write down your opinions on the poster.

Next, show your poster and express your opinions in class.After class, put the posters on the wall.

这个辩论赛的听后活动是对听力教材的一个延伸, 但并非是将活动设计得很难。差点的学生可以根据书上内容进行回答, 好点的同学也有自由畅谈、发挥的空间。学生各有各的观点, 作为老师, 我认为没必要引导学生去认可某种观点;有自己的看法并能说出理由就很好了, 这就已经表明孩子在成长。

Today we use“if”adverbial clause to express what could be happens and what’s the result.Not only for it, but we can use it in a beautiful essay.It’s for Michael Jackson.它不仅是给MJ的赞歌, 也会激励更多生者向MJ一样经历痛苦却成为顶天立地的人。让学生听录音, 欣赏美文, 让他们在美丽的文字间体会那一丝感动。

这节听说课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 使得全班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来, 从听到说, 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都能获得快乐。

七、结束语

在英语听说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通过听说教学过程的层次化使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 并逐渐使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接近。听前、听中、听后三个阶段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实施, 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会让更多学生对英语产生持续兴趣, 也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英语。教师要准确把握听说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使听力教学不断得到优化, 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程晓堂, 孙晓慧.2013.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朱萍, 苏晨杰.2013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八年级课外活动记录 篇三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地理活动,实施效果值得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南充市所使用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广东地质版(2013年7月第2版)中的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活动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特点

1.类型功能多样化,导教导学情景化

本文参照尹燕立总结的中学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1],以及张晓芹总结的活动系统分类体系[2],结合广东地质版活动系统内容,将八年级上册活动分为三类:认知性活动、操作性活动、综合体验性活动,其中认知性活动占70%,操作性活动占24%,体验性活动占6%,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活动具有多样性,活动功能也因此多样化。这使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需要问题及生产生活现象等营造情境,且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本教材的活动系统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形成。

2.活动与正文互补,巩固与教学并存

部分活动置于知识点之后用于巩固知识,但更多是穿插于课文系统之中。部分知识由学生探究和思考完成活动得出,用于补充正文进行教学,教材因此也增强自身探究性和实践性。且学生沿一定思维在思考中进行整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能力提升,体现情感培养

活动系统内容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读图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表类活动(约占41%)及问题分析类活动(约占23%)共占总活动的6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约占总活动的12%。在所有活动中都体现情感培养,尤其在综合体验性活动中更为明显。

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的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充市11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及相应的地理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共发放1 093份问卷,实际回收1 082份,有效问卷为979份,有效率为90.48%。对教师发放25份,回收与有效问卷均为25份。

1.对地理教学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仅20%的学校和96%的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重要,73%的学生认为地理重要,1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仅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绝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大部分学生重视地理学习,多数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

2.活动实施频繁且效果一般

在地理活动实施中,教师经常实施活动占36%,有时实施活动占48%,偶尔和很少实施活动分别占12%和4%。由此可见,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较频繁。教师实施活动的题材大部分源于教材,自主设计地理活动较少。活动实施效果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24%、68%和8%,而学生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39%、54%和7%。由此说明,实施效果总体一般,但学生比教师对活动效果更满意,说明学生易于接受开展活动。

3.活动实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期望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而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说明实施最多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认知性活动多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期望,非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基本满足学生期望,这两类活动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一致。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开展,但学生希望开展此类活动,体验性活动多采用观看视频和讲述的方式,而学生最期望的是真实体验,其次是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此类活动,因此,学生更乐意参与活动并亲身体验活动。

4.活动系统功能基本体现

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情景教学,转变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76%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对教师授课方式影响较大,4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经常引导情景教学,94%的学生认为活动对自身学习方式转变影响较大。因此,活动系统功能基本能得到体现。

三、地理教材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课标不深入

教师上课效果跟其对教材加工程度及对课标的研读深度有关。40%的教师只对教材活动略微加工,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价值,不能使用各种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易照本宣科,只图完成教学任务。60%的教师会对教材活动充分加工,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心理特征、学校资源及环境、教材实施难易度等因素设计地理活动实施过程。但教师分析课标不深入,易局限于教材,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2.实施活动与学生兴趣不匹配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但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实施,体验类活动很少真实体验。其原因主要是:课时太少;活动设计缺乏必要材料,活动可操作性低,硬件设施不允许,课堂纪律难控制;安全因素与学校不重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因此,教师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由于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3.课外活动开展少

由于各学校有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和教师担忧安全问题,不愿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因此,导致活动不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安全因素,学校不重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甚至持否定态度。其次是地理课时少,三是与考试无关及难度太高。然而,五谷不分的学生大有人在,生活常识严重缺乏,所以带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并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要。

四、地理教材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投入资金建立地理实践考察基地,增添地理实验器材,设置地理兴趣课堂,增加地理课时。学校应以长远发展为目的实施教育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地理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自上而下地建立地理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学生与指导教师均参与评比,将地理活动开展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2.强化素质,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除掌握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的技能,具备地理考察、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方法。此外,需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及电子挂图,运用google earth遥感图像讲授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将GIS技术运用于中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的教学中。

3.研透课标, 灵活安排活动

教师设计活动时需对课标及教材进行研读,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重新设计活动。例如,“土地资源”一节安排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教师可灵活地将“搜集资料”改为“读图表分析”,教师准备图表资料,引导学生读图读表思考,训练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耗时性活动,教师可设计颇具价值且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灵活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如地理小报、班级小规模调查等。对于野外考察、调查研究,由于考虑到安全及时间因素,教师可分批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野外进行考察和调查,这样的活动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

4.合理设计,提高参与积极性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讨论法成为地理活动常见的教学方法,应用最广泛的讨论方式为问题式讨论[3]。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常对新奇有趣的教学材料感兴趣,故教师应选择新奇的主题,如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地理现象、微小但充满大学问的地理问题等。设计问题时,应设计具启发性及方法渗透与逻辑追问的递进式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并延长问题链,引发学生多向深入地长链条思考,问题解决后有反思也能向其它方面发散。教师需提前设计好引导方式而不是直接由学生的答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尹燕立.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 张晓芹. 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中班段教研活动记录(八) 篇四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中班段年段会议

主持:徐阿娟记录:孙慧

一、开心一笑:《弯弯绕》

二、学习——《让孩子喜欢阅读》

徐:关于我们现在的早期阅读,我看过早期阅读的专家上的课,他纯粹是在教孩子们翻阅图书。到底应该怎么上?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

洪:我们在做早期阅读的时候,发现在小朋友看书不够仔细,故事的中心思想等等这些方面都说的比较少。

蒋:上绘本阅读很难把握好活动时间。就象上次那位专家上了50分钟。孙:总觉得早期阅读是比较枯燥的,纯粹是翻阅图书,对于我们中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接受。他们还是比较喜欢听故事。

应:但是听完故事再去看图书,显然有些孩子就失去耐心了。

陈:教师也难把握好那个度。恐怕上着上着孩子们的兴趣度不高。

徐:的确,如何更好的上好一堂早期阅读并且能让孩子们有持续兴趣值得我们大家商讨。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关于绘本阅读《冬天的样子》,集体来备课,共同商讨下它的目标定位在哪里?

洪:我觉得这本书我们也得看两遍才能懂。让小朋友一下子能学到里面的内容也是存在难度。

徐:我觉得是不是先把冬天里的特征,大致浏览下。

洪:在浏览的过程中,小朋友如果说出和这个内容不符合的时候,可不可以告诉他们这段话的正确意思?

徐:边让小朋友说,然后让小朋友们找。这个活动可以分成两个或者三个活动。

金:能不能以小兔子的身份来观察冬天的样子?这里讲的是小兔子看到的冬天。

孙:这样也可以避免小朋友想开去。而始终围绕着主线。

洪:第一个活动的目标可以定位为:

1.粗略观察图片,了解冬天的样子;

2.乐意观察,仔细观察。

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整描述图片内容。

徐:这个可以用在第二个活动时候的目标定位里。

孙:在完整描述的基础上加入恰当的形容词。

徐:第三个活动我们可以让小朋友们来画画你看到的冬天。

三、教养笔记交流

孙慧:《做你自己最好的》

金伟伟:《幼儿绘本阅读的体会》

四、近期工作

1.各类总结,备课,观察记录等,一月十一号前上交;

2.幼儿评语,好宝宝评选等。

3.青年教师汇报课:20周配班,21周主班。

5.八年级家长座谈会记录 篇五

一、座谈会时间:

2008年11月15日

二、地点:

蓝旗中学多媒体教室

三、主题:

分析学生近期表现,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四、活动过程:

(一)向家长介绍本次座谈会的目的: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以后,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让我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出谋划策,做好监督。

(二)语文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最近语文学习情况:

1、与家长分析学生语文单元测试的出题导向,知道现在语文的发展方向,分析试卷中孩子出现的问题,最终原因来自哪里。

2、逐个介绍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

麻红玉:本学期在学习方面偷懒的现象比较严重,家庭作业完成不够及时,时常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上课经常走神,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喜欢阅读,但阅读的质量不高。基础知识扣分较多,家长给孩子创造阅读展示的机会,提高表现欲,进而提高阅读质量,提高语文成绩。

石雪:期终考试以后,上课听讲不认真,经常和别人说话,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懒于动脑,学习上不够深入、踏实。基础知识不扎实,习作扣分很多,说明习作的水平尚需提高。

白文进:本学期在课堂上听讲不够认真,在课上,经常不知道别人说到哪儿了,书写非常潦草,倾斜严重,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很差,学习出现了很大的滑坡。

方国强:一直有一种想好的倾向,但做事不够深入,导致忙忙活活但不见成绩的,多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干好一件事情。阅读理解能力差,课外知识不够丰富,学习的思路不够开阔。

潘海龙: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极糟,平时学习上不深入,回答问题不够积极,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不善于思考,缺乏钻研精神。

麻秀:非常聪明,但本学期学习不够踏实,做事毛毛草草,上课听讲不够认真。经常与别人说话,作业时常不完成。

江浩:学习态度上有所好转,但经常同别人搞不团结,作业书写潦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理解能力较差。

(三)数学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学习方面的情况,与家长探讨如何辅导好学生的数学。

(四)英语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情况,并向家长介绍如何帮助学生巩固好英语。

(五)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向家长介绍如何辅导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相互谈谈感想。

6.八年级课外活动记录 篇六

考情分析综合分析从基础知识到阅读、到作文,都是紧系书本的,而且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也注重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核,可以说,本试卷检测范围从点到面都一一照顾到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全面检测。《两只乌鸦》故事选材有新意,问题合理,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

成绩统计全班共有33人,参加本次考试的有30人,其中优秀的有15人,良好的有10人,待及格的有5人。王胜凯、刘晓雪、刘景华因病未参加考试。

答卷情况及采取措施

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鼓励”、“宽裕”“立即”好多同学写错。这是这次出错较高的词语。

第二题把词语补充完整。学生掌握的很好,但是有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无精打采和兴高采烈的“采”会写成彩色的彩了。

第三题选择正确读音,掌握非常好,但是他俩的俩许多同学混淆。(lia)不是(liang)

第四题照样子写词语。ABB类型的词语学生记得比较牢固,都能很好的作答。

第五题三字经内容接龙。袁俊泉、刘硕同学表现不尽人意,根本不能熟练的背诵,所以不能默写出相关内容。

第六题选词填空。关联词选择都会做,但是赞扬和赞许,这两个词理解不是很好,全部做对的同学并不多。

第七题按要求改写句子。比喻句的改写不够熟练。

第八题阅读。本次阅读很能体现学生的读书能力,《两只乌鸦》中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非常好。但是学生的做题情况并不是很好,充分证明读的不够。

第九题作文,生活中哪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测试反思

反思本次的试卷,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我认为有一下几点还需要去做好:

1、“赞扬”“赞许”的用法还要集中讲解。

2、比喻句的改写,要加强练习

3、查字典的方法还要继续练习。

4、阅读要掌握住一定的方法,多读,只有读懂了,才能找出每道题的答案,三年级的阅读并不是很难,都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乌鸦兄弟说些什么?要给出忠诚的建议。

补偿练习

一、我是小机灵。

“不假思索”中的“假”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

二、.我把词语串成句。(把下面词语连成句子,再加标点。)

(1)珍惜我们要幸福生活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寒冷北方的非常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给和不但棒棒糖还仁爱她我们善良

三、.课文精彩回放。(按课文内容填空。)

(1)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那掌声,()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使我鼓起勇气()着面对生活。”

(2)女孩()地说:“有了(),应该让别人()。”

(3)学了本单元课文,我又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的英子,()的金吉娅,()的查理……我最想对()说:

7.关注活动记录单提高活动有效性 篇七

一、合理设计记录单

1. 难度适宜, 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

科学课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 这些活动的难度设置应该适宜。要让记录单的难度符合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 要让学生“跳一下能摘到桃子”。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 经历挫折,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 迸发探究科学的热情, 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人在参与《电路图》课例研究时, 发现第一稿记录单和第二稿之间由于难度的差异, 课堂效果显著不同。《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一稿:学生活动:连接电路, 模拟有2只灯泡的手电筒的电路,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并画出电路图。《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二稿:学生活动:小游戏———邀请小灯泡加入队伍。从课堂效果看, 第一稿活动设计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使2只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 人为地将电路连接的内容提前, 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能进行电路连接, 却为无法画出电路图而抓耳挠腮;而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法”, 更是造成学生连了后边的方案, 却忘记了前面的连接方案, 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 重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第二稿记录单中, 使“2只小灯泡亮起来”的任务, 由小游戏来代替, 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不至于增加难度, 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一调整, 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电路的兴趣, 又将电路的基本知识落实到了实处。经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了“成功”, 有了进一步探究电路的浓厚兴趣。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 只有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有多种起点的可能, 作为教师, 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 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架设台阶, 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摘到“果实”,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 改进内容, 把“兴趣”设计进记录单

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 那么有什么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的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呢?有时候, 任务单上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比如, 把活动名称从“探究磁铁的性质”变为“帮磁铁找朋友”。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提供的器材进行活动, 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探究, 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探究气氛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探究的乐趣”融入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情趣盎然地完成探究活动, 使学生活动不再是为了完成某份记录单而努力, 而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3. 精心筛选, 把“重点”设计进记录单

本人在参与《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例研究时, 活动记录单中, 活动二、四、五都要求学生不仅完成探究活动, 还要求详细记录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那么, 学生真的有办法在45分钟内完成5个活动, 详细记录3个活动过程吗?从课堂效果来看似乎每一个活动都是匆匆结束, 学生则疲于填写活动记录单。在设计一份记录单时, 我们往往贪多求全, 总希望记录单能完整地呈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所以, 往往会把问题、猜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一股脑儿地往记录纸上放。这样一来, “学生活动记录”的内容是全面了, 但是, 活动记录不是“刷墙壁”, 若是每一个活动都要让学生进行记录, 不仅时间上不允许, 甚至带给学生手笔苦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形式多样, 把“自主”设计进记录单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对话, 在活动中互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实现主动发展。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记录单的形式也可多样, 并非一定是统一模式, 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可以是表格式, 也可以是非表格式, 有文字, 也有图画、标本……如在“观察月相”的活动中, 有的同学以日记的形式, 描述了观察到的月相, 也有同学采用图画的形式, 既清晰明了, 又方便快捷;有些学生采用照片的形式;也有些同学则采用了表格的形式。

二、合理使用记录单

1. 调整活动形式, 让记录更有针对性

《电路图》课例研究过程时, 由于希望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自行发现电路的奥秘, 在第一稿学生活动记录单上, 设计者采用了大量的学生活动, 布置了7个学生任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每个探究活动时间不足, 使学生不能深入进行研究, 渐渐也就演变成为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而不是为了自行探究而进行活动, 有效性就得不到体现。在第二稿中, 设计者将众多的学生任务进行了分解, 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 (1) 原“逐个减少元件”研究电路元件作用的任务, 被要求学生装好一只手电筒并使之发亮所取代, 既达到了了解各元件作用的目的, 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2) “短路实验”现象既然不明显, 就果断地去掉了学生实验, 以教师的“短路现象改进实验”来代替, 产生了燃烧现象, 现象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3) 第一次接触电学的学生们既然不知道实物图怎么画, 那么不妨就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以后再找机会教给学生就是了。⑷活动七难度大了, 不妨利用游戏, 只要将连接好的电路板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就是了。活动形式的调整, 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2. 给足记录时间, 让记录顺利进行

时间是记录的保证。短短45分钟的课堂, 有时候,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特别给学生限定“探究加记录”的时间, 时间一到, 马上喊停,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记录是否完成, 至于记录的质量就无法说起。做记录只是一个形式, 匆匆就走过场。这样的活动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作为科学教师,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课堂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去支配, 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 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了学生“研究”的收获, 老师等一等有何不可?

3. 力求记录方便, 让记录圆满完成

让学生认真进行科学记录, 对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习惯很重要。但是如果在课内让他们完成复杂、字数很多的记录, 很不现实。这就要求科学记录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记录的简便性, 不能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控制记录的量, 有时甚至可以是打打钩、写写数字、画画简图等。例如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以让学生用小组统一好的符号来记录浮沉情况:用“↑”表示上浮, 用“↓”表示下沉等。在记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记录热情较高, 记录速度较快, 用较少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合理解读、保存记录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记录单”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 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 还可在课后通过对“记录单”作进一步解读, 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 实验是否正确, 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 是否持之以恒, 是否实事求是, 是否尊重事实等等。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 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当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时, 这个成果也会成为教育的资源。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记录单”作出积极回应, 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建构活动的关注和支持,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起乐学的情感,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还可帮助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价值的, 哪些是没有价值的, 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帮助教师整合和丰富自己的经验, 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教学情境的知识和能力,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珍藏积累记录单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深层次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劳动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到有效保留, 那么, 这种保留比起前面的分享交流、整理分析是更大、更隐含、更到位的尊重, 而且尊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记录”结果本身, 成为对学生整个成长轨迹的记录, 成为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尊重。这种珍藏积累可以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记录本, 让他们把老师设计的记录单, 贴在记录本中, 这样就不至于让这些有价值的记录单流失了。或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档案袋, 把每次的活动记录及时地珍藏到档案袋中, 到期末的时候, 教师再指导学生把活动记录进行整理与编目, 装订成一本趣味十足的“科学书”。

四、合理评价记录单

在各类公开课中, 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并要求学生做记录后, 只有极少数老师会针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实质性的评价。一堂课结束后, 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个人或小组的记录单如何处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对, 是错?有无创新之处?他们的活动记录单很多时候是无人问津, 甚至被当做废纸扔进了垃圾桶。长此以往, 就会给学生的一种感觉:记录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做好做坏一个样, 没啥大用场, 只为体现“过程”而做罢了。

在课堂上, 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录可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及时强化;在课后, 对学生的记录单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上墙展示、评比, 也可采用评语、或者等级等方式对学生的记录单作出评价。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它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记录成长轨迹的好方式, 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活动更有效, 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让我们从学生活动记录单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科学活动记录有效性探析 篇八

一、记录应体现探究性,为幼儿提示科学探究的方向

在“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物体下落现象后,向幼儿出示记录单(上画一些物体),并讲解记录方法:将这些物体抛向空中,然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物体旁边做记号(用“↓”表示物体下落)。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幼儿在操作、记录了两三种物体下落的情况后,便开始在记录单上画自己想画的物体,有的开始互相抛接波波球,有的干脆把记录单放在一边,专心玩玩具了。

活动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值得教师深思。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对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在“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对记录内容的确定和记录方式的选择均存在较大缺陷。首先,从内容来说,教师只单纯让幼儿向上抛物体,并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众所周知,所有的物体抛向空中都会下落,如果教师只要求幼儿用“↓”记录物体是否下落,这样的记录还有什么意义?又如何促使幼儿进行有效的探究呢?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扩充记录的内容,如先让幼儿进行猜想记录,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下落时的状态,这样目的明确的记录必然会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其次,从记录方式来说,教师规定幼儿只用“↓”记录,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思考和表达。因为如果幼儿观察到沙袋和气球下落时速度不同,完全可以用“↓”表示沙袋落下的情况,用“ ”表示气球落下的情况,然后针对记录情况分析并发现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而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关系,从而延伸探究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确定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它们能否有效提示并促进幼儿探究,能否让幼儿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二、重视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发现蕴含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组织“纸会吸水”活动时,先向幼儿出示了餐巾纸、图画纸、蜡光纸、牛皮纸、宣纸、电光纸等,请幼儿猜想这些纸是否会吸水,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接着教师问幼儿想怎么记。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某一种纸会吸水,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吸水的就打“×”。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种纸吸水,哪种纸不吸水。试过以后,你们还要在写有“操作”的格子内打“√”或“×”。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又把幼儿集中起来,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说只有电光纸不吸水。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让幼儿使用教师设计的统一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是否得当,是否会限制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因为这个问题前文已有所涉及。单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我认为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个幼儿用了↑、↓、Θ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浮在水面,“↓”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沉下去了,用“Θ”表示纸在吸水后处在半浮状态。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涉及纸的吸水性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纸因吸水速度不同而导致沉浮状态的不同。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记录方法和结果,善于分析和利用,从而真正发挥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另外,在“纸的吸水”活动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幼儿的猜想记录关注不够,教师似乎更重视将幼儿验证后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作比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由此推断出的结论。其实幼儿的猜想是其原有经验与认识水平的反映,教师应认真地关注幼儿的猜想情况,发现不同幼儿在认识问题或现象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上一篇: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下一篇:班主任的激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