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精选8篇)
1.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一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为保证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奋斗。
(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疑难问题,能对下级技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或基本达到主管技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临床检验专业知识。
(四)具有从事临床检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临床检验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二、学制和培养方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
(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五)临床输血检验
(六)临床分子诊断学
四、课程体系设臵
(一)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 1.自然辩证法 18 1.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3.英 语 144 12 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二)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1.检验与临床 30 2 2.临床实验室管理 30 2
(三)专门课程
课程名称 1.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3.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 30 2 4.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2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社会科学部 社会科学部 外国语言学系 公共卫生学系 开课单位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开课单位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5.临床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6.临床输血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四)公共选修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1.科研方法 15 1 公共卫生学系 2.文献检索 15 1 图书馆 3.医学行为学 15 1 心理学系
(五)自学参考书及有关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今日临床检验学》、《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大全》、《临床微生物手册》(美国第七版)。
五、培养要求
(一)临床专业理论与诊疗技能训练(一年半)1.核心课程、专业英语学习及要求(半年)
临床检验诊断学核心课程及专业英语学习,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考核以试卷考试方式进行量化评分,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每门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可获得2学分,专业外语考试合格可获得1学分,不合格者将延长学习时间,并进行补考。
2.临床诊疗技能基本训练及要求(一年)
本阶段为二级学科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研究生通过培训,掌握本专业各种检测项目的基本实验诊断原理、方法与技巧,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和实验结果解释等;了解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培训方法:在临床实验室及相关科室小范围内轮转,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对其进行定性考核,并填写转科考核表,考核合格者方可出科继续轮转。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应注重文献检索、搜集资料、数据处理、方法学评价、循证检验医学等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轮转全部结束最终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整理资料、数据处理及撰写论文阶段。
轮转科室具体时间安排及要求:
轮转专业包括临床检验学基础、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输血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选择参加专业查房和巡诊的科室为内科、儿科、传染科、急诊科、普外科等。必要时可结合与检验项目有关的科室参加查房。三年共要求参加查房至少20次,参加科室巡诊4次。临床检验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毛细血管、静脉采血技术、不同抗凝剂的选择)。
2.手工法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检查,各项血液分析参数的应用及结果解释;自动血球计数仪校准、操作、保养和维护,血细胞直方图分析,临检血细胞分析的质控与作图,方法学评价。
3.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包括感染、中毒等血象的变化;疟原虫检查,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4.红细胞沉降率、网织红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5.尿液的理学、化学检查与沉渣镜检,泌尿系疾病的尿液检查特点及鉴别诊断、尿妊娠试验。尿液24h蛋白及糖定量,乳糜尿检查,本周氏蛋白检查,Addis计数,含铁血黄素检查,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6.自动尿液分析仪校准、结果分析、操作与保养,尿液自动分析仪应用及尿液质控、临床应用评价。
7.大便外观描述及显微镜检查,消化道疾病的粪便特点及鉴别诊断,大便潜血试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8.脑脊髓液外观、颜色、透明度、蛋白、糖、氯化物测定,细胞计数与分类,不同神经系统疾病脑脊髓液的鉴别诊断,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9.浆膜腔积液外观、颜色、比重、蛋白检查及细胞计数与形态,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10.临床检验的国内外进展。临床血液学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骨髓涂片、各种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分析,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血细胞发育理论,血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变化,各类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鉴别要点,白血病的MICM分型理论及临床应用以及国内外血液学方法的新进展。
2.止血与血栓的理论,血小板功能障碍及各种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稠度(全血及血浆粘度)测定、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小板粘附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凝血仪的使用、维护与保养。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各种生化标本(血、尿、脑脊髓液、体腔液)的采取,保存与处理。
2.各种生化试剂配制(称量、pH校正、配制、保存)。3.自动生化仪的操作、保养。
4.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理论及失衡的判断。
5.所有生化检查项目的方法学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6.血清酶学理论,酶动力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实验设计及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7.代谢物酶法及化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及实验设计,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8.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和质量控制的理论及应用。
9.生化质控图绘制X、SD、CV计算,生化室内及室间质评指标、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临床免疫实验室(1.5个月)
要求掌握:
1.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效价测定的方法;酶免实验、荧光免疫实验、凝集实验的原理,检测方法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
2.全自动酶标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3.速率散射比浊测定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4.免疫电泳技术。
5.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测定(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甲肝、丙肝、和戊肝病毒抗体测定。
6.甲胎蛋白(AFP)、梅毒血清学检测(RPR.TPHA)。
7.血清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冷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布氏杆菌试验、囊虫抗体E1A法测定、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检测。弓型虫抗体、风疹病毒抗体、CMV及EBV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8.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
9.肿瘤标志物的检测:CA15-3,CA19-9,CA12-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0.5个月)要求掌握:
1.PCR的理论及基因扩增仪的应用。
2.HBV-DNA,HCV-RNA,HPV-DNA等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及临床应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各类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形态学、致病性及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2.各种标本的采集、培养及检验程序(血、脑脊液、痰、尿、便、胆汁、脓汁、胸腹水、分泌物)。
3.各类细菌检查的流程、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4.病毒的分类、特点、遗传变异和致病性。
5.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判定指标、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6.细菌药敏试验的方法、原理、结果的解释和影响因素,体液抗生素浓度与杀菌水平。
7.微生物检查标本的采集与评价、各种染色方法。8.各种培养基制备。9.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0.血培养仪、CO2培养箱及厌氧培养的操作。11.细菌鉴定仪的使用。输血科(2个月,其中血站1个月)要求掌握:
1.临床输血检验的工作流程、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 2.临床常规输血检验,抗人球蛋白介质和酶介质配血。3.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4.红细胞血型的发生及相关理论。
5.白细胞血型中关于HLA的理论及其在器官移植配型中的意义。6.新生儿溶血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7.献血员的健康筛查、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
8.采血技术和血液保存。
(二)考核
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转科要求,完成其工作量和质量要求,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转科总平均成绩≥60分为合格。成绩不合格者不能申请临床能力毕业考核。具有两年检验科工作经历的人员,经考核合格,临床诊疗技能基本训练可缩短半年。
(三)培养方向专门研修(一年)1.专门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要求
专门课程学习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考核以试卷考试方式进行量化评分,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每门专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2学分,不合格者将延长学习时间,并进行补考。
临床教学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参与临床教学工作时间累计不能少于三个月,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0学时。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研究生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可获得1学分。
六、导师职责与指导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坚持导师具体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小组一般由3—5人(含导师)组成,成员应为研究生培养所需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具有副高级职称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主管技师。指导小组由教研室和导师共同研究提出成员名
单。
七、科研训练
研究生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完成一篇病例或临床检验诊断方法分析报告(含文献综述),该病例报告应与应用医学检验方法进行实验诊断或评价有关。科研工作不能占用临床训练时间。
八、毕业考核
(一)考核内容:
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理论、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按二级学科命题,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扎实、规范的临床操作和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二)考核标准:
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三)考核方式:
由本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成立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由5-7名具有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技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3-5名)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后可获得4学分,考核在第六学期开始前完成。凡考核不合格者,一律延期毕业。
九、学位论文
课程考试不及格,未修满规定的学分及毕业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并延期毕业。
(一)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
(二)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
(三)学位论文应体现出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二
关键词:医学生,信息能力,医学专业教育
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信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把信息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致力于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1 信息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为此,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将信息管理作为七大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到: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④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⑤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因此,医学生对各种信息(主要是医学信息)的获取、分析、转化能力是衡量其将来能否更好开展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将来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具备了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占有大量医学信息及其信息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医学疑难问题,进行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不可能是任何几门独立学科的学习结果,需要在一定环境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和内化。波伊尔委员会在《重整本科生教育》报告中提出,可令学生积极“构思一个或一系列问题,积极地研究和创造性地寻找答案,并具备阐述结果的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构造的课程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不断询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判断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力[1]。因此应该把信息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课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2.1 在教学目标上,着重培养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内容中的信息能力目标。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线索与概念、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还应从能力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注重达成以下目标: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2 在教学模式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究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教育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决于是否给予学生自发的、自主的、独立的、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给予其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信息思维的重要前提。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实施时,要改变过去教学只重结果的简单做法,要把教学的重心由原来以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变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上来。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展开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与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
2.3 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拓展知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技能,即学生通过从搜集零散的信息到形成相关主题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成为自我发现的学习者。同传统的学习模式比较,基于资源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基于资源的学习中,资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所能获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创设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给予医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教师不必替学生整理好全部的学习资源,而是放手让医学生自己去信息源中检索信息、评价选择有用的学习素材,教师只是提示信息源的大致范围,引导医学生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通过让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检索信息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医学生的自我管理。
2.4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和机能学为依托的科学,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大量的形态与经验性的知识内容、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的过程性知识内容贯穿于教学中。如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切片,临床上的CT片、B超,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机能学实验中机体功能改变过程的记录和模拟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图形、声音、三维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网络交互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促进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而且还能较好地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对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5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课堂教学即课本教学”的传统观念
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也不应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可由学生主动参与选择教学内容,从他们的世界中挖掘更适合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介绍专业新动态,培养学生敏捷的信息意识。医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更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很多新技术已经运用于临床,但教科书中未涉及。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把本专业当前的发展概况及新技术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强化医学生的信息需求,推动其学会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机构,掌握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在存在争议的医学问题上,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参考给学生讲授,鼓励学生课后查询其他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回到课堂中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吸收包含在各种观点中的科学因素和真理价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3 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渗透信息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在医学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理论体系,医学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医学实践活动。医学实践课包括课程实验课和临床实习。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之比近1∶1,因此,医学实验课是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将信息能力的培养融入医学实验教学,需从实验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上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
3.1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上,尽量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即由两个以上教研室联合开展,包括多个学科知识的联合应用,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思维不限于单一学科的单一实验方法,而是将各学科知识实验技能复合应用。比如,病理、生理和形态学教研室一起设计综合基础医学实验。
3.2 加强学生课前实验设计环节
实验指导教师提前将实验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阶段中,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与同学互相讨论,向指导教师咨询求助,设计正确实验方案,并以书面的形式与实验报告一起递交教师进行批改。
3.3 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中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自由组合,小组协作。各自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补充,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把收集的资料整理充分,分享学习的收获,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教师及时了解进度情况,并给与相应技术理论上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知识深化和拓宽,为理解、记忆知识,获取、发展知识打下基础。
3.4 注重实验报告的撰写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改变传统的纸质实验报告的书写,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电子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重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rds/InfoLit-Chinese.pdf,2006-12-25.
[2]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R].Chicago: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1989.
[3]姚红,黄紫华,王士才.医学生学习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
[4]周健,张静波.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探讨[J].情报杂志,2006(10)∶133-135.
3.培养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探讨 篇三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临床各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具有全科性质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医学科学,突出在急、危、重症方面以及应急能力上。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结合我院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人才。
1. 我院急诊医学学科特点
本学科设有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二级临床学科,是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主要负责接诊、抢救急、危重病患者;对即刻危及生命的患者进行抢救;对危重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稳定生命体征;对一般急诊就诊患者识别潜在威胁生命的危险因素;为专科输送病源;培养训练一支急救专业队伍,以适应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2. 我院急诊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急诊医学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固定医师为数不多,加上由于急诊的医务工作极为艰辛、工作难度大、风险性极高、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等特殊原因(我院急诊科医生70-80%是高血压),人心不稳,容易流失,人员紧缺。
2.2 目前我院的急诊专业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临床专业转行而来,在没有任何成型的专业教育情况下,依靠前辈们的指导,利用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努力适应着急诊医学对急诊专业医生的要求。与其他省级医院相比,我院急诊医学的发展仍存在差距。
3.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对策
3.1 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
搞好急诊工作必须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故应抓好急诊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保持业务骨干的相对稳定、保证急诊工作的连续性。急诊科若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的建设发展和提高救治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3.2 加强急诊教学
(1)加强理论学习:在本科和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扎实学好基础课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學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为近年来日趋应用广泛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可以使学生得到各个方面的训练,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在理论学习和模拟学习的基础上,在有高年资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实际工作。临床实践是在临床运用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
(4)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教学基地亦应加强带教老师的培养与教学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赋予其必要的责、权、利。急诊医学的临床实习教学更需要专人负责制。
3.3 加强临床培训及考核力度
急诊临床有别与其他临床特点就在于其病情紧急、场景开放、患者和家属要求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故在急诊医学临床能力培养远比在其他专科培养中更重要。急诊医生在需要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综合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此外,急诊医师应进行定期考核,包括:职业道德评定、工作成绩和业务水平测试(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测试)等,进一步提高医生的思想觉悟及技能水平。
4.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四
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医药学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深厚的学术积淀。1995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一直以中医心脑血管病、肾病及糖尿病为研究重点,其中医整体实力在省内甚至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肾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中医心血管病及脑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2个(中医肾病及内分泌科),福建省重点专科3个(中医心血管病、脑病及内分泌科)。同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研室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福建省名中医1人。学科现有教师48名,其中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30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0名。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近五年,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二、培养目标
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培训,使学员系统掌握中医内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辨证思维分析能力,熟悉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随访工作,对少见或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诊和危急重症的急救与抢救具备初步的认识,了解临床辅助检查方法,打好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基础。
(一)政治方面: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业务方面:
1、掌握中医内科学领域扎实的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技能和必要的西医知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能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康复保健等工作。
2、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不少于6个三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危重病、疑难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4、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三)身体素质方面: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妥善处理好医患关系。
三、研究方向
1、中医肾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肾小球疾病中医防治。
2、中医心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中医诊疗方案,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3、中医代谢性疾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代谢相关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医防治。
4、中医脾胃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慢性胃炎的中医药防治。
5、中医脑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脑血管病的中医防治、康复。
6、中医肺病基础及临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的中医药防治。
四、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
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生学制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培养,但最长修读年限不能超过6年。延期培养期间,不再缴纳学费,亦不享受生活补助;培训期间请假应同时向培训基地医院和学校提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按我校学籍管理规定执行,但所缺培训轮转时间须相应补足。
临床轮训时间33个月。轮训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西医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培训时间为9个月,通过以轮转为主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相关学科西医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检验内容和诊断方法。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实行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临床轮转,完成整个培训并通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按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完成相关培养环节,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审核通过者授予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硕士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临床轮转的同时,必须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国家对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生研究生的课程修读要求,学位论文水平的标准按照学位授予标准进行。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要求修满21学分。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社会实践、跟师学习、专业训练和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与传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面授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8 1 在校结合网络
外语 4 72 36 1-2 在校结合网络
专业 必修课
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 3 54 36 1 在校结合网络
中医经典医籍 2 36 24 1 在校结合网络
中医临床进展 1 18 18 开题前
在规培医院授课
研究方向与专业经典古籍 3 54 18
导师辅导与 自学相结合
指定 选修课 医学统计学 3 54 36 1 在校结合网络
医学信息检索 2 36 24 1 在校结合网络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9 1 在校结合网络
备注:原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再开设。根据《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外国语课程学习考试规定》(校办〔2014〕5号)文件精神,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426分及以上者,可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同意后免修外国语课程, 免修者课程成绩按80分计。
七、临床实践及科研、教学能力训练
(一)临床(生产)实践:
1.严格按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和规培医院制订的培训计划,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学校予以认定完成临床能力考核。
2.硕士生通过临床能力的训练,学会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病历书写等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培养正确的中医思维、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参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本专业硕士具体的临床轮训标准如下:(1)第一阶段:
中医内科:培训时间为12个月。学员主要在呼吸(肺病)、心血管、消化(脾胃病)、急诊、内分泌、肿瘤、血液、肾病、神经(脑病)、风湿等专科的门诊和病房及辅助科室轮转学习。其中内科急诊为必须轮转的科室,其余科室至少选择3个科室轮转。
中医外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学员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可以在中医外科(疮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中医肛肠科、中医皮肤科中选择科室轮转。中医妇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学员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中医儿科:培训时间为1个月,学员主要在儿科门诊和病房轮转学习。
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培训时间为3月,学员主要在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门诊选择轮转学习。
中医骨伤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学员主要在急诊、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培训时间为1个月,学员主要在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门诊、检查室、治疗室选择轮转学习。
辅助科室:培训时间为1个月,学员主要在心电图、放射科、中药房轮转学习。(2)第二阶段: 培训时间为9个月。学员根据预期从事的专业选择在相应的二级学科病房、门诊以及密切相关科室轮训。学科名称
轮转时间(月)备注
中医内科 12 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肺、心血管、脾胃、肾病、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急诊
中医外科 2 肛肠、皮肤、疮疡等
中医妇科 2
中医儿科 1
针灸科 3
推拿科
中医康复科
中医骨伤科 2
中医耳鼻喉科 1
中医眼科
辅助科室 1 可选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科室
跟师学习半天/周
选择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在门诊、病房跟师学习
相关专科 9
合计 33
第二阶段轮转表: 学科名称 分类
时间(月)
必选科室 急诊科 2
心血管科 1
呼吸科(肺病科)1
可选科室(每个科室不少于1个月,共5个月)消化科(脾胃病科)共5个月
心血管科
内分泌科
肿瘤科
血液病科
肾病科
风湿病科
神经科(脑病科)
合计
(3)培训内容和要求
具体培训内容及要求参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执行。
(二)科研工作:
研究生跟随其导师从事本专业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训练;选题应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试验工作,学习文献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撰写学位论文。
(三)教学实践:
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以及案例报告。案例报告至少安排4学时,并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由教研室秘书安排教学活动,并由教研室主任及专家组(含导师)对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
八、考核与评定
1、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生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福建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的依据。
2、课程学习考核:公共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和中医经典医籍课程在校1个月完成,由福建中医药大学统一组织考试;中医临床进展、研究方向与专业经典古籍由规培医院组织学习和考核;研究方向课采取导师或研究团队讲授、辅导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可采用试卷、文献阅读记录、导师经验总结等形式,考试成绩按照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由学科学位委员会于开题前统一报送研究生院。
3、出科考核、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均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结束后,将成绩报送至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九、开题与学位论文要求
(一)开题要求:硕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学分后应按《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开题工作规定》等有关要求,在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初完成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二)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结合中医临床实际选题,突出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是研究报告、临证经验总结、专业文献研究、医案医话解析等。论文撰写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步进行,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论文基本要求和答辩工作的规定》等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阅、答辩等工作。
(三)论文答辩:
1、硕士生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其它实践要求,完成论文工作,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答辩申请程序:由研究生填写“毕业答辩材料”,导师审查研究生是否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及其它实践要求,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要求,在学位申请书上写上对该生论文的评语及提出是否同意论文答辩的意见。提交答辩材料和论文至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组织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研究生修改论文,并提交论文至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研究生院进行论文抽查送审,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负责送审未被抽查的论文。研究生针对评阅意见修改论文,中医学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答辩委员会审批表”,审核同意后组织论文答辩。
3、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规则按《福建中医药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执行。
十、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具备《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学位申请资格以及有关申请材料,可依照福建中医药大学规定的申请流程向学校提交学位申请,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其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申请中医内科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2、取得中医学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
3、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4、通过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取得《研究生毕业证书》。
同时符合上述条件者,可申请授予学位,经审核通过,按《福建中医药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规定,颁发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十一、发表论文与参加学术活动
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之一。参照《福建中医药大学学历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1.参加学术活动
(1)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
①听学术讲座:含省继续教育学术讲座、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医院组织的学术讲座、研究生主讲的专题讲座、其它各类由学校或导师组织、带领参加的讲座及省级以上各类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及学会讲座等;
②作专题报告:含面向研究生的讲座、面向本科生的相关学术知识讲座、校级以上演讲赛及辩论赛等;
③发表学术论文。在校期间至少须在公开刊物(CN号)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研究生本人必须是第一作者且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2)参加学术活动要求和计算方式
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至少10次。计算方法:
①听学术讲座以半天计为1次。
②参加1个研究生暑期学校计为1次。
③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会议上作1场学术报告计为2次。2.文献综述
广泛阅读有关专业文献资料,是研究生拓宽专业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方法,研究生在进行论文工作前,应至少阅读50篇以上的专业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写出文献综述,并由导师审定。
十二、管理和待遇
1、中医规培硕士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中医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在学期间由校研究生院、学院(附属医院)和培训基地共同管理。
2、研究生在学期间因故申请延长规培期限的,按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规定执行。
3、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本学科专业的业务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参与科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遵守校纪校规,院纪院规。
4、研究生在学期间享受普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生活津贴和奖学金,具体参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5、研究生的休假制度与同级中医住院医师相同,具体休假时间由所在基地和科室安排。
十三、本方案自2015起招收的全日制中医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分流至“5+3”培养模式的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开始执行,由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解释。硕士点负责人签字:
5.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五
摘要:学习兴趣是个人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能够影响其专业学习的态度和成绩。将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内容,从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改进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兴趣;对策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阶段专门针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概述、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以及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等。它覆盖面广,实践性强,能够帮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中学习兴趣的现状
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学生要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还需要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然而,事实上,由于医学专业课程内容较为繁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知识增加了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形。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并不要求学生进行过多的准备知识,但由于学习环境、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积极性不高等。
二、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因素。从学生个体情况来看,影响学习兴趣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性别差异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由于男女生存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中,总体上男生的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要高于女生;二是文理分科的影响。从医学专业学生入大学前学习的科目来看,总体上理科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明显高于文科类学生。三是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可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会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
2.教师因素。师者,授业解惑。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教师通过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节奏、选择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的过程,并最终通过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影响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一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能力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影响很大。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从现有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学方法越是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如果仅是照本宣科,单纯的演示操作,就会使课程变动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三是授课内容。由于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更为普遍,即使没有进行专门的学习,在日常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也会对一些有关计算机常识的知识进行了解。因此,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课本内容知识进行讲解,以免造成重复性讲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对策
根据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结合实际,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提高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对策。
1.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内容结构。通过对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大纲的为指导,结合学生性别差异、学科差异等实际,构建适应学生特点的多层次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应用。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技能。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储备了充足的专业知识,才能传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技术不断创新,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教师也要不断充实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作者:董宜焕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6.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六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以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南方医科大学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即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4.具有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结合临床实际,完成1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一定的写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内科学 1)心血管病
2)血液病 3)呼吸系病 4)消化系病 5)内分泌与代谢病 6)肾病 7)风湿病 8)传染病
2、儿科学
3、老年医学
4、神经病学
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6、皮肤病与性病学
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8、临床检验诊断学
9、外科学 1)普外
2)骨外 3)泌尿外 4)胸心外 5)神外 6)整形 7)整形 8)烧伤
10、妇产科学
11、眼科学
12、耳鼻咽喉科学
13、肿瘤学
14、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5、运动医学
16、麻醉学
17、急诊医学
18、中医内科学 3
19、中医外科学 20、中医骨伤科学
21、中医妇科学
22、中医儿科学
23、中医五官科学
24、针灸推拿学
25、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
26、中西医结合临床
27、输血医学
28、临床病理学
29、全科医学
三、招生对象 具有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学历,热爱公共卫生事业,思想素质好,身体健康。
四、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弹性学制,3-5年。4
2、学习形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 式。
3、时间安排:(1)全日制学生按照学校在校研究生管理规定,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入学后前三个月集中进行,课程结束后进行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培训;(2)非全日制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其它业余时间上课,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前3学期。修满规定学分后进行专业实践和专题论文研究。
五、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生物统计学、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5门。另外结合所学专业及临床工作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再选修至少2门课程,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3学分。课程设臵学时数学分小计备注
英 语605 生物统计学705 学位社会主义理论与 36220 课程实践 必修课程,必选 2005专业课 1003专业基础课
181自然辩证法必选其中1门
思想1 政治181马克思主义与社
理论会科学方法论 选修课 免疫学进展242.5
分子生物学212 临床解剖学151.5 细胞信号转导机 151.5
制
实用病理学151.5 神经生物学151.5 高级医学微生物
121
学
选修
121新药评价 课 高级病理生理学242 医学发育生物学121 药物研究与发展121 SPSS软件应用303 临床科研方法182 医学信息获取与 333 管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202 循证医学121
生物信息学
242
免疫学实验644 细胞培养技术453
分子生物学实验403 医学实验动物学503
现代仪器分析与303 应用 显微外科技术303 组织学基本技术202 抗体技术403 实验室安全303 放射性核素在医 303 学科研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303 神经电生理学202 神经生物学实验202 心理学专题讲座202 病.证的对峙与 60.5 反思 卫生法学91 卫生管理30.3 项目管理概论30.3 7
非营利组织的人
30.3
力资源管理
六、培养方式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按照临床实践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实行导师组培养,即在导师及临床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采取课程学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在二级学科内以临床轮转的方式进行临床实践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总时长约12个月,临床轮转科室数量不少于3个(含导师所在学科科室),其中导师所在学科科室学习时间不少于9个月,导师所在学科科室外的相关学科轮转时间应集中安排,每个学科轮转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中,对研究生入学前已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学科不再进行重复培训)。
临床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应按照《南方医科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第一阶段的要求(二级学科规范内及其它相关学科)进行。研究生轮转期间,须在轮转科室聘任临床指导教师(主治医师(含)以上职称),具体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工作。每个科室轮转结束后,科室应对研究生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轮临床训练。
七、考核方式 8
按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外语水平、临床培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和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考核、考试或评估。1.思想品德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具有较强的学科发展意识。2)献身科学、诚实守信、勤奋严谨、开拓创新。
3)具有较好的社会公德与医德修养。2.外语 参加学校外语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章。3.课程考核
研究生必须按照学校规定修够学分,并通过所有课程考试。4.临床培训考核 要求临床能力考核必须合格。5.教学能力
熟悉教学过程,能够教授小班课。6.科研与学位论文 9
发表论著,达到学校对文章的具体要求,答辩由答辩委员会评定。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可以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临床研究、与临床相关的临床基础研究、以及与相关医学发展有关的医学研究。2.学位论文应该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3.学位论文要能够体现出申请人已经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学位论文中的实验内容要求设计合理、思路可行、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九、毕业答辩和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答辩
1)按学校规定由专家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
2)答辩程序中临床型研究生加入临床答辩。2.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具备的条件
1)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修满规定学分。
2)通过开题论证报告。10
3)通过研究生中期考核。
4)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前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著或参照《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暂行规定》要求发表论文。论文要求如下: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必须是第一作者(对于有并列第一作者的中文学术论著,只认可排名第一位的作者),并且是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作者单位必须是南方医科大学。
6)硕士研究生确因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需要而不便发表学术论著,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完成课题研究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经导师提出申请,由导师在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陈述理由,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后也可以不发表学术论文而授予硕士学位。7)为鼓励硕士研究生延续和进一步深入课题研究,争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著,对于毕业当年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如已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完成课题研究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导师允许其不发表学术论文,可申请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
8)学位论文考核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或5位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委员会专家应以研究生导师为主。3.学位授予 11 1)按《南方医科大学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办理。
7.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 篇七
1 公民教育与医学专业精神的内涵诠释
1.1 公民教育
目前, 许多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不能达成共识。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有的认为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价值和态度, 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 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部分重合, 但不完全相同。我们认为,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 根本任务都是培育“四有公民”, 但公民教育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理想化及绝对化倾向, 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和现实性之间的桥梁, 较好地解决了两者的矛盾, 且有助于解决传统道德教育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这一问题。
1.2 医学专业精神
关于医学专业精神, 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廖尼这样讲到:“医学的最高目标是解除人类痛苦, 促进个人体质及种族改良。这是从古至今由医生的信心和热忱以及勤劳不息的努力所得出的真理。”[1]《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是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基金会、美国医师学院基金会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到目前为止, 包括美国在内的36个西方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 中国医师协会在2005年5月22日正式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活动。该宣言明确提出了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和社会公平3个原则。因此, 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是世界公认的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 而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则构成了医学生专业精神的主体, 它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2 开展医学生公民教育与培养医学生专业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所谓负责任的公民是指在社会生活领域能够遵守法律道德规范, 在职业生涯领域能够爱岗敬业, 既能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 又能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合格公民。从这个角度分析, 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是内在统一的, 具备文化的同构性和目的的一致性。
2.1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现代公民精神
传统医德教育的认知基础是医疗职业的神圣性和同情心, 医生不能漠视患者的痛苦, 作为掌握医疗技术的人, 医生有责任为患者减轻痛苦, 医生本人对患者的同情心成为医生努力工作和热情奉献的原动力。这种医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 它并没有将医生与患者平等对待, 而是医者在上, 患者在下, 更像是一种赐予和奉献。而从现代公民精神看来,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患双方皆是平等的个体, 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社会公民, 所不同的只是社会分工, 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医生凭借高超的医术为患者减轻痛苦是医生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是医生职业精神的体现[2]。开展医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医学生塑造现代公民精神, 强化公民责任、公民人格和公民理性, 以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精神处理医患关系, 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积极态度共建和谐社会。
2.2 有助于增强医学生医德意识
医疗卫生领域存在部分医务工作者乱开处方、过度治疗、收回扣等现象, 从而引发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医者追求正当利益, 但利益的获得应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良的医德医风已严重影响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而破解之道在于通过公民教育使医学生形成医学信仰、增强医德意识, 从医后也能遵守规则, 公开透明地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2.3 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青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 绝大多数大学生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感。但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公民素质还不是很高, 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与现代社会公民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作为未来的医生, 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良好的公民形象是医学生赢得公众信赖与尊敬的前提条件。带着公民的责任感和职业的神圣感, 医学生在公民角色认同的前提下, 履行角色责任, 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将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大发展。
3 借力公民教育加强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路径分析
3.1 突出公民精神教育理念
从目前出现的医疗问题来看, 很多都是由于相关人员专业精神不强导致的。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专业精神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要将现代公民应有的“自主、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精神作为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基础,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 尊重每一个公民人格, 在教育理念、组织保障、师资配备、经费支持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将这些精神渗透进去, 渗透到教育管理者的灵魂深处去, 渗透到医学生灵魂深处去, 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3.2 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 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大多数国内高校没有统一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两课”依然是目前大学生道德培养与人格塑造的主渠道。鉴于上述情况, 可以根据各个医学院校的实际, 或者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 或者通过“两课”、医学伦理课、卫生法规课、职业指导课等课程将公民精神的精髓渗透进去。实际上, 上述课程都具备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 通过深入挖掘和恰当运用, 完全可以承担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重任。例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可以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医疗行业发展情况, 恰当涉及医疗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社会学、法律法规等, 强化医学生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契约意识的培养。对于任课教师而言, 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以现代公民精神为引领, 积极寻找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 寻找公民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点, 避免教育的空洞化和抽象化。
但仅仅由“两课”或者独立的公民教育课承担公民教育的任务是不够的, 这样容易使非公民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公民教育的责任, 不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合力。各临床专业课教师也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从业法规、生命科学、沟通技能等内容穿插进去, 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3.3 丰富公民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就需要积极主动地研究适合医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育注重自学, 体育注重自强, 德育注重自治。”[3]因此, 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主体性精神,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主体需要, 注重内化;在教育方法上提倡体验式、互动式、渗透式, 增加自我教育在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中的分量。在实践中, 我们通过借用医学专业教育中的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也称作问题式学习) 教学法,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PBL教学法最早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强调在经过精心设计的复杂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明朗和存在争议的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收集材料、归纳整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 就可以提出“医德医术到底哪个更重要?”等现实问题, 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 在充分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课外讨论的基础上, 以板书、PPT等形式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PBL教学法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 以参与式体验为核心, 在调动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医学生道德内驱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4 强化公民教育实践锻炼
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4]教育心理学也指出, 人的个性只有在必要的生活与活动条件下才能形成, 要想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就应让学生参加什么活动。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能力的合格公民, 这绝非一日一时之功, 需要通过长期公共生活的实践去体验、感悟和收获, 医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同样如此。
通过与社会文化的衔接和医学职业精神的结合, 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学校园文化, 营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科学理性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每年国际护士节举行宣誓仪式为契机, 强化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感;通过节假日义诊及志愿者服务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类型的人际交往, 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团队合作、职业操守等方面接受直观真实的医学精神教育, 强化大爱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生在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时间都较长, 一般为一年。学校和实习医院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 共同建立严格的见习实习生考核制度, 不但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 更要对能体现其公民素养和职业修养的岗位责任、合作态度、服务品质等进行考核。
4 结语
作为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未来医务工作者, 医学生需要一种服务社会、乐于奉献、严谨守法的公民意识作为支撑, 这不仅是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学专业精神发展的需要,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公民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卡斯蒂廖尼.医学史 (上卷) [M].程之范,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屈庆平.公民教育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德培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 30 (3) :168-169.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1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8.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八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医学院校 培养目标
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领、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深专业教育;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知识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本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贵州医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体魄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作风朴实和积极进取的专业人才。
以基础英语为主的培养目标转向与科技英语、学术英语和医学英语相结合,突出以医学英语为主体,在医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写作等教学模块相结合;明确以提高学生使用外语进行科研能力、专业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和医学英语翻译的能力作为医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符合医学院校教学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推广价值。英语本科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翻译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力求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的体系。学生获取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知识,符合医学院校的教学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推广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准备:
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网络系统,做好所需硬件的准备。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网络机房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需要,建立多间不同规模的学生机房。按每周自主学习的次数计算,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应有足够多的学生机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
2.建立教师网络答疑室,做好所需硬件的准备。建立教师网络答疑室,供教师备课、网上在线实时辅导答疑使用。
3.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由教师教学系统、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三大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
4.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中心管理,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专业英语自主中心的管理应分为硬件管理、软件管理和教学管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中心的作用。
5.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及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6.掌握中国及英语国家文化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并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修订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并且明确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专业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实践中采取开办试点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完善考试及测评体系、培训师资、优化课程设置等具体可行的对策,构建双语教学的模式。借助计算机数据库,这样一个语料库可以实现开放式原则,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为学生提供自学的一个模式,启发学生利用语料库资源接触大量的真实语言证据和事实,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识别语言现象,对其分类,最后归纳和概括,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个人可根据其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调整学习计划,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冰.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实践与效果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48-50.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44-49.
[4]华仲乐.新世纪医学英语教程——生物医学[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5]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9):15-18.
【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中医学专业知识06-28
中医学专业学什么08-25
安徽中医学院专业介绍09-23
中医专业应届生自我鉴定08-31
妇女中医保健方案档09-02
中医院医院义诊活动方案07-05
中医院实验室建设方案07-19
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实施方案09-27
中医学笔记总结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