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阅读指导

2024-08-17

写人记叙文阅读指导(精选7篇)

1.写人记叙文阅读指导 篇一

高中写人记叙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记叙文种类,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步骤。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基本技法写作写人记叙文。情感目标:体会写人记叙文的真实性、生动性等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步骤,包括准备步骤、基本框架搭建及润色步骤,并进一步尝试八百字写人记叙文写作。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文章充实,人物鲜明。教学方式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识回顾:记叙文是什么?记叙文的六大要素是什么?根据记叙文内容,记叙文有哪几种分类?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六大要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四大分类: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可以说记叙文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种文章,它的六大要素及四种表达方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记叙文真的很容易吗?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是故事老套陈旧。【学生举例】

二是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

三是写作技巧有待提高。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

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就要走好几步路。

二、写人记叙文写作要求 第一,课外的功夫【学生举例】 1.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2.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

3.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第二,确定好中心

写人的记叙文可以确立这样几个中心: 1.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

3.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

4.通过对某个特定人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社会上和他具有同样的特征的一群人,反映一个社会背景。第三,确定几个人,几件事

写人记叙文可分为写单个人、写两个人和写群体的。在这里我们重点来分析多事一人和两人。

1.多事一人。高中记叙文要求的字数是800字,因此我们用多事写一人,也是有限制的,通常是两三事。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2、两人文章通常都是为了体现两人之间的某种情谊或人物间的新型关系,写这类文章之前要弄清两人之间的联系和主次地位,意识到两个人物之间应相互映衬,相互影响。

我们谈到这个步骤是因为只有确定了要写几个人,怎样写,知道写的重点应该是什么,才方便我们真正动笔的时候有备无患。下面我们将谈到正式动笔时该如何下手。

三、记叙文写作步骤

记叙文写作主要包括审题、拟题、选材、结构四个步骤,把这四个步骤完成,等于把这篇写人的文章的整体框架搭建起来。第一,审题。

审题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我们在这里依然强调出来,是因为很多同学还是不厌其烦地犯着不切题意的毛病,关键在于我们同学缺乏审题能力和正确的审题方法。正确的审题应该做到三点:

1.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2.看题目限定的范围。

3.看题目有没有题眼。

第二,拟题

一般来说鲜明的要求写人的记叙文都已经给出题目,大部分是命题或者半命题,当然也存在让你拟题的可能。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拟一个好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选材【学生举例】

1.写生活的小细节。不论写谁,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2.以写人反映时代新风貌。

3.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

第四,结构

怎样给一篇文章搭上一个好的框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怎样写,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该写什么。我们的写人记叙文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到这时,我们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架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具体谈谈怎样写人,才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

四、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让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动人心弦呢?每个人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语言、行动,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写人第一宝典

就是描写。如何写人,我们请同学先来谈谈。

人物的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第二,通过人的语言来写人。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2.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

第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我们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大方面。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这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善用这几种描写方法,我们笔下的人物一定可以从干瘪逐渐丰富,跃然纸上的。

五、小结

文无定法,除了今天所讲的,还有很多其他的记叙文写作知识和方法,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用心的去揣摩去总结。

六、课后作业

牛刀小试:在学校范围内,选择一个或几个人物,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2.写人记叙文阅读指导 篇二

—、整体感知文章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通读全篇后, 应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能迅速整理出以下内容: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二、理清文章顺序

1.分辨出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应仔细读课文, 看文章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 或者是事件情节变动现象。如果有, 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 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某种记叙方式, 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

三、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 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 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接成一个统一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珍珠, 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彩线。在记叙文确立线索很重要, 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转换、或以某人、某物、某事件、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贯穿全文。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 首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 揣测这些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四、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运用

1.描写。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不可能处处展开描写, 文章描写的重点, 总是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 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

(1)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以此突出人物性格。

(2) 记叙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段关系等因素的组合, 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 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主要作用有四点:衬托人物心情, 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某种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衬托人物命运或精神品质。

(3)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进行描写;而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等的描写, 衬托主人公的品质或性格特征。

(4) 细节描写:是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2.抒情和议论。

在记叙文中, 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对所叙述对象有着自己的见解、判断、态度和感情。因此, 阅读时应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 这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五、赏析写作手法

在记叙文中, 作者为了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突出, 表情达意更加准确, 避免平铺直叙, 常常借助一些写作手法, 了解这些写作手法, 对我们分析文章有重要重要。常见的写作手法有以下几种:

1.象征 (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 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 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而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 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地亮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 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六、理解与赏析语句

1.关键词语的品味。

先理解词语的本义, 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然后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 最后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

2.重点句子的赏析。

(1) 理解句子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主题分析句子, 描述 (表达, 揭示) 了什么内容或道理。

(2) 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 有修辞的分析, 没有修辞的分析, 分析有表现力的词语, 或特殊句式等。

(3) 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或思想或人物个性特征) 。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个性, 都要本着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篇不离中心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创意表达感悟

在记叙文阅读中, 最后一道题往往是不同类型的生发感悟题, 做这类题时, 主要是看清题目要求, 做出符合题意的解答。这类题型会分为以下几类:感悟主题型, 人物评价性, 读写文字性, 选择判断性。

以上总结了一些记叙文中的常见知识点, 还有很多知识点需归纳, 相信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然后做一定量的记叙文阅读题, 就会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记叙文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记叙文阅读理解能力, 还需掌握一定的解题步骤:

1.浏览全文, 整体感悟;

2.看文后题, 熟记脑中;

3.带着问题, 细读全文;

4.从前往后, 依次做题。

3.《记叙文阅读之写人(三)》 篇三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1.(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居里夫人传(节选)》

1.示例:将爱迪生的实验室与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作对比,衬托出居里夫人简朴、不贪图享受的高尚人格;10个女百万富翁不肯对居里夫人解囊相助,在对比中表现了女百万富翁的惟利是图和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2.示例: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也贡献了另一种价值: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

《塑造梦的泥土》

1.示例:(1)神山赶庙会时先是只顾脱模子,后在看摔跤时一直挎着一篮脱好的模子未放下。(或:神山赶庙会时脱模子、看摔跤)(3)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如获至宝。 2.句子把泥土比作“花瓣”,形象地写出了泥土成片状、又微微卷起的形态,而且,“快活”“绽”等词语不仅赋予了泥土以生命的活力,更透露出“我”得到这片好土时的欣喜之情。 3.创造生命,创造美好的事物。(或:实现作者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梦想。)

《季羨林的缺憾人生》

1.C 2.(1)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2)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3)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 3.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的遗憾之事。

4.写人记叙文阅读指导 篇四

内 容:

1、让学生掌握记人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2、当堂出题,让学生一节课内写出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将所学方法运用在实际作文中。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写好记人的方法,能做到符合题目的要求,叙述清析,运用上描写的手法以达到生动形象。

通过当堂练习,对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巩固,能在作文中得以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作文时有物可写;掌握运用描写手法及一些修辞手法;如何避免记流水账;让所写内容符合题目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练习法

参考书目与资料(案例引用):略

教 具:投影仪、黑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言:题目一:假如现在老师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去地铁车站接一个人。你欣然接受了任务,那么接下来,你可以向老师问关于这个人的三个问题,之后要准确地在地铁站找到这个人,你会问什么呢?

引出课题:如何描述一个人? 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

案例分析与学习新课

一、让学生轮流上黑板根据老师的描述作画。(是一位高大威猛的叔叔)

教师总结:写人物的时候,最基本的就是这个人物的外貌。

二、情景继续:你顺利地认识了这位叔叔,他是位警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你发现这位叔叔是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你非常喜欢他,那么,你怎么跟别人说明他是充满正义感的人呢?

ppt上罗列出诸多事件,有与主人公特征密切相关(挺身而出救一位被围困的同学),关联程度一般(抓小偷、巡逻站岗等)还有毫不相关的事件(刷牙、洗脸吃饭)让学生挑选,先选哪几件事?具体到一件呢?

教师总结:要凸显出某个人的特征时,要挑选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

三、情景继续:叔叔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怎么样呢?

1、ppt上罗列两个模板:

第一个,将主人公当天的行为全部罗列一遍

第二个,用一定的方式快速引出事件(时间开头:“那一天,我正……突然看见……”,“那是一个……的早晨”或地点开头等等),开始叙述。

2、这个事件中“我”该如何处理?

旁观人物的行为应削减,主要描写主人公。

3、想象主人公的行为过程。介绍心理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各种形容词的运用:蹑手蹑脚、大步流星、慢慢吞吞、迅速等)、语言描写。

(主要靠教师讲述对比)

教师总结:具体写事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同时应该根据人物性格进行恰当的筛选。

四、修辞手法在描述中的运用:。

例子:同学被混混围堵时,四周都无人敢上前,我也吓得想溜,只有叔叔勇敢地挺身而出。(对比)

同学被救下后,一直隐藏在乌云后的月亮都露出了笑脸,似乎在为叔叔的勇敢而赞赏。(拟人)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人物更生动形象,文章有吸引力 通过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

直观示意图建立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设疑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归纳总结

先由学生进行小结,再由教师将本节知识形成完整体系,明确重点、难点。(前面所列总结的整合。)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清晰思路,进一步掌握。

当堂训练 用自己的话将这一篇文章写下来,要选用与老师所述不同的事件,自己拟题。

作业 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动漫人物或自己的偶像,要突出介绍这个人物那一点最令自己喜欢。巩固所学知识

思考 写一件事物或一处风景该怎么描述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后记 略

5.记叙文阅读指导 篇五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在本章指导大家阅读分析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

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分析描写的作用。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五,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

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六,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在各地中考中,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

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合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合义。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众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

一、词语、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知识概说

读一篇文章,总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可见,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必须理解文章的词句,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所以<大纲>规定,初中生要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合义”。具体地说,知识与能力训

练点是:

1.能理解词语的本义及在一定上下文中的转化义(引申义或比喻义),还应能确定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能确认词语在一定上下文中的特定的、单一的含义;

3.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4.能确认因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使词语产生的临时意义及其表达

作用;

5.能确认词语、句子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并

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增删、替换、移位、照应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揣摩其具体合义及其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变化。

复习指路

二、如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常选课外短文(或语段)来考,如果要求解释的词语并未学过,也不必心慌,静下心来,研读上下文,凭借“已知”常常能猜出生词的合义。因为一般文章的词句都离不开上下文的内容,总可以从上下文的内容中找到理解这个词的线索,也就是运用“已知”条件去猜测“未知”的事物,这在课内学习中本来是经常遇到的。例如(枣核)中:“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风烛残年”何意?上文已介绍见面的人是“旧时同窗”,已“分手快半个世纪”,据此推算,两人年龄应是七十以上了。这就不难悟出“风烛”的比喻义(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将会熄灭,喻指人临近死亡的晚年)。这是从上下文的有关解说中找到了线索。再如<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句中“虬枝”应作何解?只要抓住上文中的“屈曲盘旋”,就找到了解释的线索。“虬枝”的意思就是“像虬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跟生词意思相反相对的词,从而找到解释的线索。例如:“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句中“旁逸”如何理解?难点在“逸”字上。可能我们已经知道“逸”有跑、逃”、“失”、“安闲”等义项,在文中用了哪一个义项呢?研读上下文也可找到答案。上文中的“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应与“不旁逸斜出”义同或义近,据此便知“旁逸”与“紧紧靠拢”的意思应该相反,再从与之并列的“斜出”,就不难推知“旁逸”在文中有“斜

生”的意思了。

第一种情况是依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特殊意义,或称语境义。

这一类考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已屡有所见,如解释“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苏州园林>)中的“寂寞”,“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菜园小记))中的“泼辣”。所谓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有的合义。这种合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所以又称临时义。如果我们在课文复习中留心这种语言现象,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就能够在课外阅读与应试中“反三”了。推测语境义的方法有三。一是根据词语的某一常用义,结合上下文去探求引申义,如“老田头说:„你是牺牲不起呀”(<分马)),“牺牲”有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利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风烛残年”何意?上文已介绍见面的人是“旧时同窗”,已“分手快半个世纪”,据此推算,两人年龄应是七十以上了。这就不难悟出“风烛”的比喻义(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将会熄灭,喻指人临近死亡的晚年)。这是从上下文的有关解说中找到了线索。再如<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句中“虬枝”应作何解?只要抓住上文中的“屈曲盘旋”,就找到了解释的线索。“虬枝”的意思就是“像虬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跟生词意思相反相对的词,从而找到解释的线索。例如:“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句中“旁逸”如何理解?难点在“逸”字上。可能我们已经知道“逸”有跑、逃”、“失”、“安闲”等义项,在文中用了哪一个义项呢?研读上下文也可找到答案。上文中的“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应与“不旁逸斜出”义同或义近,据此便知“旁逸”与“紧紧靠拢”的意思应该相反,再从与之并列的“斜出”,就不难推知“旁逸”在文中有“斜生”的意思了。

第二种情况是依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特殊意义,或称语境义。

这一类考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已屡有所见,如解释“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苏州园林>)中的“寂寞”,“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菜园小记))中的“泼辣”。所谓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有的合义。这种合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所以又称临时义。如果我们在课文复习中留心这种语言现象,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就能够在课外阅读与应试中“反三”了。推测语境义的方法有三。一是根据词语的某一常用义,结合上下文去探求引申义,如“老田头说:„你是牺牲不起呀”(<分马)),“牺牲”有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利 益”的常用义,结合上下文意,稍作引申,不难推出该词在这里 是“吃亏‟‟的意思,“牺牲不起”即“吃不起这个亏”。二是联系 上下文揣摩词语的附加义。有时文中某一词语用法特殊,在词典 也找不到恰当的解释,原因是作者从情味、色彩等方面临时给 它附如了某种独特的合义。例如,、“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挖荠菜)),“馋”似乎是个贬义词,而这里的“馋”根据上下 文,是指„„我‟‟不加选择地见什么吃什么、实际上是指“饥俄”,“馋”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其感情色彩已经有了变化。三是依据 语境将词语的一般含义具体化,落实它在文中的具体所指。如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从上下文及“之流”的用语,可见其应 是反语,具体所指当是为军阀政客帮闲的反动文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读懂全文,了解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这样方能正确解答这类题,因此,理解全文中心内容是把握词句含义的前提。

三、如何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

所谓“深层含意”是指句子在一定语境中所隐含的意义,就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联系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材料。例如<我的小桃树)中的一句:“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从表面上看,这句话表达了对小桃树会开花的坚定信心与良好祝愿,但综观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用意——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致,就可发现此语的深层合意是:尽管经历了若干磨难,但是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总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又如鲁迅的(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

第二,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有言外意义的语句大多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

上了美好的生活。再如(驿路梨

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第三,联系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全文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海燕”这个形象歌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斗争情绪。据此,文末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深刻含意便是:欢呼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

第四。若是解释文中人物语言的深层令意,还应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分析。例如(背影>中父亲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分析此句的深层合意,若能紧扣父亲深爱儿子的这一特点,便可看出此语蕴涵着父亲内心深处对儿子的体贴、劝慰,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深意。

四、怎样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一篇好的文章在造词造句上都是极有讲究的,古人写诗“推敲”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写作上的佳话,永远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语文中考为了检测考生对范文语言的表现力的理解,常常要求考生讲演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我们应认真对待。

解答这类题目,其思维的走向应紧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词义范围的大小上去分析。如(怀疑与学问):“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加点的“学术”与“文化”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两个词有关联,但词义范围大小有别。“学术”指专门学问,“文化”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术”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该段文字前一部分讲的都是具体学术问题,段末用“一切学术”一句加以归纳,因而只能用“学术”;接着推而广之,谈及影响到“文化”,两句间存在着层递关系,故不能互换。

第二,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如<“友邦惊诧”论):“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句中“哀求”为什么不能换成“要求”?因为“哀求”词义重,更能突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媚外乞求的奴才相,在表意上,“哀求”的程度比“要求”深得多。

第三,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例如,(一面)中“瘦得教人担心”若改为“非常的瘦”有什么不好?这就要体会作者用语中倾注的感情。“瘦得教人担心”更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健康状况的深切忧虑之情,而“非常的瘦”只是强调了“瘦”的程度,并不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与爱戴的感情。再如<二六七号牢房>:“他整夜不睡,守着我,用一块冷湿的白布赶走已经挨近我的死神。他时时擦干净我伤口上的脓血,对我褥子上发出的腐臭难闻的气味从来没有表示过一点厌恶。”这段文字中加点的“时时”、“从来”为什么不能删去?解答此题也要着眼于语句的感情色彩。这一段话是写老爸爸对“我”的关心护理,用上了这两个词更能突出老爸爸对“我”的关心,说明他的护理是持续的、耐心的,表现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

第四,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例如《纪念白求恩》:“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加点的“医生”与“同志”能否互换?为什么?解答此题,要研究原句。前一句说“军民”对白求思的医术、医德的感受,“白求恩……的治疗”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治疗”,因此从受治疗的角度讲,称白求思为“医生”更确切;后一句主语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又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因此称白求思为“同志”更相宜

第五,从与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上分析。例如《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又”为什么不能删去?答此题不仅要着眼于内容,答出“突出了作者与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敬爱之情”,而且要从行文的照应方面思考,答出“照应了上文„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这样答案才算是完整的。

第六,写人的文章还应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上去思考。例如,把《藤野先生》中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改为“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有什么不好?从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上去思考,会发现原句更能表现藤野毫无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粗看这两句话所用词语大体相同,但词序有别,表达重点实际上已大有变化。原句重在表现藤野关心中国的医学进步,改句则重在说明藤野希望新的医学广泛传播,能传到中国,可见,在表现人物品质上改句就大为逊色了。二 段落层次的划分与段意的概括。

知识概说

划分段落层次与概括段意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加深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认识以及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大纲)在“阅读训练”部分明确提出了“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的要求。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应做到:

1.能根据文章或文段内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使之正确反映文章的结构,反映作者的思路,进而理解文章材料的安排、主次详略的处理,从而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2,能根据记叙文的特点,掌握各类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一般规律,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复习指路

五、怎样划分记叙文的段落或层次

根据记叙文组织材料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划分

段落、层次: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其基本模式一般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

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

文分为三大段。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文章若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理清这条线索,也就找到了划分段落的钥匙。例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划分自然段内部的层次与划分文章的段落的思路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它更多地着眼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的是“总——分——总”的关系,有的是“分——总”的关系,也有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例如《白杨礼赞》的第五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这段文字共七句,第①句总的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第②③④⑥句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叙述它的特征(并列关系),第⑥⑦句总结白杨树的精神风貌。显然这是“总——分——总”的结构,认识这一点,便不难将它分为三

个层次了。

七、如何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1.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2.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3.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记叙性的语段虽有中心句,但是它表达的并非作者的真意,这时就不能用摘取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段意。例如《挖荠莱》的第二段第一句:“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以下各句具体写出了“我”是如何如何馋,显然这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但是,如果我们读懂了每句话的意思,并把握了全段大意,便可发现“我”的所谓“馋”实为饥不择食,所吃的东西并非什么好吃之物。这样,可以挖掘出中心句的潜台词,用自己的话将段意概括为“饥不择食的童

年”。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读文答题。

①茫茫的戈壁望不到边,黄羊不落脚,马儿不敢走,遍地铺着

尖利的石头,步行更是困难。

②我呆呆地望着前方。

③傍晚时分,戈壁上传来悠扬的驼铃声,一峰骆驼(身后还有一

峰小骆驼)兴冲冲地向我走来。

④驼背上没有骑手,旁边也不见人影。骆驼主人呢?难道它是野

骆驼吗?

⑤它走向前来,拿粉红色的舌头舔我手背,用鼻头拱我口袋。我拿出干粮招待它,它吃完干粮,转身卧到地上,示意请我爬上去。我犹豫了一下,终于骑上去。此时夕阳西去,夜幕缓缓升起。我忐忑

不安,不知是悲是喜。

⑥戈壁之夜,繁星在头上闪烁,月华如银,我仿佛走进梦中。在驼背上,我甚至产生怀疑,怕它对我怀着歹意。

⑦一夜就这么提心吊胆地过去了。

⑧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我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了一些。骆驼仍然驮着我缓缓地由东向西行进。过了戈壁,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了,但我仍然揣摩不透它的心意。

⑨戈壁上突然刮起龙卷风,我们置身风暴中。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骆驼站立着,稳如泰山,让我藏在它身子下面,我才免遭风沙伤害。风沙过去了,它又驮着我继续前行。我心便从怀疑而至感激了。

⑩走了一天一夜,已经很疲乏了,骆驼也得休息一下。我找到了一块洼地住下,让骆驼到戈壁上去吃草。

⑩是夜云头很低,睡梦中觉得谁在拽我裤腿。睁开眼,眼前闪动着一双双绿幽幽的眼睛。我一骨碌从地上坐起,狼知道我没有死。一起向我咧开大嘴。这时远处一声怒吼,在那边吃草的骆驼冲过来,和狼厮打到一块。三头狼,一头被咬死,一头受伤,一头吓跑了。骆驼将我揽到身边,像是怕狼再来电我。我扑到它身上,一个劲地亲。

⑧经过五天五夜,我们走出了戈壁。和骆驼分手时,我有计多话要说,但它不懂,只好摆摆手走了。我走了很远,它还站在原地向

我凝望。

八、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知识概说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宾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所以,《大纲》要求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

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在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认识详写、略写中心意思的关系,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3.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方法。

复习指路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

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枣核》、《春》、《挺进报》等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夜走灵官峡》详写繁忙的工地场景,详写我与小成渝的相遇、对话等等,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小成渝,侧面烘托成渝的爸爸妈妈(成渝的好品质,正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由此可归纳出本文“表现并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的中心思想。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七根火柴》,必须联系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七根火柴的巨大作用和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概括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品格这一中

6.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范文) 篇六

一、中考要求: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梳理及阅读指导: 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记叙的顺序和记叙的人称:

3、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归纳:

4、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辨析 记叙文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三、记叙文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把握要领

2、联系旧知,准确作答

3、语言运用,具体分析

4、关注生活,勤于积累(开放性题目)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开放性题目

考查角度比较灵活;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等,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的可说,但要说好却不容易。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7.记叙文阅读指导与模拟训练 篇七

一、分清要素、顺序、线索、详略。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方法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记叙文的详略处理取决于文章中心,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写,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则略写。

二、把握段落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层次方法可以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按感情的变化划分,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划分段落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则需要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段意。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概括中心思想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概括中心思想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怎样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怎样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辨别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托物言志、铺垫、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拟人、比兴(主要用于诗歌)、侧面烘托等。

四、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和体味。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一是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二是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三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含义。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在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还有设伏笔、作铺垫等作用。在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等作用。

五、拓展性个性化阅读的答题技巧。拓展性个性化阅读考查的具体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解答个性阅读题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仔细审题。如“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以情动人。又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不仅仅是要回答是或者否,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二是善于提炼。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出来。三是合情合理。如“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若不能自圆其说,就显得可笑和荒谬了。又如“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要想得合乎人物的身份特征。四是表述流畅。如“评价人物的形象”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是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模拟训练

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 吕士猛

①早晨九点的航班去南京,父亲执意要送我到机场。其实本来不用送的,这许多年来,我都在外面闯荡,自理能力也算是足够的。但父亲坚持要送我,每次都是如此。

②办理行李托运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们默默地排队等候着,父亲在前我在后。轮到我了,父亲把我的大箱子搬到传送带上,母亲为我准备了好多东西,所以箱子很沉。年迈的父亲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吃力地提起,仓促地放下,不小心把箱子放反了,有把手的一面压在下面。办理手续的那位工作人员瞟了父亲一眼,皱着眉头,大声地斥责我父亲:“放反了!”父亲被这突然的训斥弄蒙了,本能地“咧”了一声。那位穿着蓝色套装,带着工号的小姐再次用更为恶劣的口气对我父亲说:“你把箱子放反了,把手压在下面,我怎么贴(条码单)啊?”

③父亲正准备把箱子扶正,我反应过来——她在训斥我的父亲,如同训斥小孩一样训斥我的农民父亲!我快步走上去,按住箱子,问她:“你在说什么,你什么态度,你在训斥谁?”她沉默了,也许在她的潜意识里,父亲只是个第一次坐飞机的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农民。我愤怒了,她在毫无道理地训斥我的父亲,我的可亲可敬的父亲!我扶着父亲的肩膀,让她道歉。她沉默了,很无辜的样子。父亲拉了拉我的衣角,说算了。但这怎么能就这样算了呢?如果她训斥的是我,也许就算了;但她是在我的面前欺负我的父亲,我绝不允许!我坚持让她道歉,她没有。

④我们僵持着,我已经失去了和她对话的耐心。在我的坚持下,她的部门领导来了。他愿意为他的下属向我父亲道歉,这是例行公事,我拒绝了:谁训斥我的父亲的,谁应该道歉!

⑤时间就这么分分秒秒地过去了,我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我说机场有点事情值得报道,带个摄影师过来吧。朋友是当地一家报纸的记者,对于不讲道理的强势单位来说,也许媒体的曝光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领导也许听出了我的意思,他着急了。他赔着笑,然后声色俱厉地让那位工作人员在机场大厅里当着大家的面给父亲道了歉。

⑥我终于赶在最后的时刻过了安检。隔着隔离线,我在里面回首和父亲道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看起来有些苍老了。但是他笑了,浊黄的泪珠在眼里打转。是的,在他看来,儿子有出息了,儿子让他不再平白无故地被别人训斥了!

⑦登机起飞。两万英尺的高空,我泪水盈眶:不管我走到哪里,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是一座山峰。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

(选自2008年5月《阳光阅读》)

1. 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沉默了,很无辜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赔着笑,然后声色俱厉.地让那位工作人员在机场大厅里当着大家的面给父亲道了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记叙要素——请简要分析选文所包含的“六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语含义——选文第一段说“但父亲坚持要送我,每次都是如此。”这里的“如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达效果——反复朗读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想象描写——选文第6段有一段关于父亲的外貌描写,因为电脑误操作,一不小心被删掉了,请你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将父亲的外貌描写出来。(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感受评价——选文结尾作者说:“不管我走到哪里,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是一座山峰。”在你眼中,父亲像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一个,是一个 孙道荣

他是一个农民,但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他的十几亩农田里种地,这些土地上长出的庄稼,除了留给他的家人做口粮外,其余的,都他被变卖成盘缠了。

他总是在路上。过去的16年,他徒步走了十万公里,最长的一次,他一个人在深山戈壁里,走了整整十三天。

他的随身物品中,有一部相机,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20年前,他花了300元钱外加三袋麦子,从一位同学手中买回一部国产二手相机。这个当初藉以谋生的工具,后来被他用来拍摄另外一群人。

迄今,他拍摄了十万多张照片。照片的主人,都是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宁夏等西部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他们的亲人以及代课老师,没有一张风景照。如果你从这些照片中也看到了风景的话,那是一幅幅贫穷、荒凉、无助、绝望的风景。

他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几十场展览。他用一根根绳子,将这些照片串在一起,挂在城市的街头,与其说他展览的是他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不如说是一张张极度穷困、极度悲哀、极度绝望的脸,他希望人们记住这些可怜的面孔,并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

他自创了一种爱心资助模式:一对一。如果你被某张照片打动,希望帮助照片背后那个可怜的孩子,那么,他会将有关这个孩子的资料,全部提供给你。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万三千多名孩子,获得资助,重新回到校园。

他是这样算帐的。能借宿的,绝不住店;能步行的,绝不乘车。他省下每一分钱,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走得更远,拍到更多的孩子。有个北京朋友,曾经请他吃了一顿饭,花了142元。朋友结帐时,他心疼不已,他说,这是西部一个家庭一年的伙食费。说完,端起一个盘子,将里面的剩菜,呼噜呼噜全吃掉了。

他叫王搏,他的身份是甘肃天水的一位普通农民。但是,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

通过他的镜头,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其中一些孩子的命运,可能从此改变。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可是,相对于他拍摄过的贫穷孩子,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他所亲眼看到的还没有拍摄过的贫穷孩子,更是沧海一粟。拍得越多,走到的地方越偏远,接触到的贫困孩子和家庭越多,他越觉得自己力不从心。

有人劝他,你不是救世主,那么多因为疾病、穷困失学的孩子,你帮得了吗?

他说了一个故事。大海边,每次海水退潮时,都会有很多小鱼被搁浅在沙滩上,烈日很快就会将他们烤焦。有位住在海边的老人,总是跟在潮水的后面,将一条条搁浅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有人劝他,你这样能救活几条鱼,更多的小鱼,没等到你去救它们,就早已死了。可是,老人说,捡一条,是一条。

王搏说,和那位老人一样,我也是帮一个,是一个。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一个都不能少,那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可是,有多少孩子,正在失学,有多少穷困的家庭,仍然挣扎在苦难的边缘。和王搏一样,我们大多是普通人,靠辛苦所得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是,以我们微薄之力,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你帮助了一个孩子,就少了一张愁苦的脸;你帮助了一个孩子,这个世界,就多了一张笑脸,多了一份温暖,一份希望。

(选自2008年第5期《读者·乡土人文版》)

1. 整体感知——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物形象——选文写道“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你觉得王搏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达方式——选文最后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材料探究——胡鸿烈和钟期荣是感动中国2008年年度人物,下面是他们的“颁奖词”,请你仿照这种形式,也给王搏写一条“颁奖词”。(80字左右)

事迹:胡鸿烈,钟期荣,是两位均已89岁高龄的老人,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1953年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出资创办树仁学院,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颁奖词: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蘑,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护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名家精品美文选》)

1. 句段作用——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作手法——文中为了表现丑石的无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在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句理解——文章结尾说“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这里的“可耻”指的是什么?“伟大”指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主旨感悟——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感悟到的哲理。

①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比探究——作家贾平凹还曾写过一篇题为《一只贝》,写一只贝在海边被孩子们嘲讽,后来一颗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潮涨潮落,它被埋在了沙里,后来它被孩子们的脚踢飞了,一颗闪光的珍珠掉了出来,孩子们也对贝产生了敬佩。你觉得本文中的丑石和贝有什么相同之处?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延伸拓展——读了本文,九(2)班的张应明和王小鹃写了自己的感受,请你写出你的阅读感受来。

张应明的读后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丑石,在某些人的眼里我们也许没有价值,但是在某些人的心中,我们却是弥足珍贵。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王小鹃的读后感:不要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评价而愁苦愤懑。丑石在沉寂了二三百年后,终于得到了天文学家的肯定与赞美。所以,我相信,只要你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我的读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我捡满一瓢豆子 南山泉

①生下我一个月,妈妈就上班去了,把我放在姥姥家。两个舅舅远在黑龙江,姥姥家偌大的院子里就她和我两个人。院里有高大的桃树,四周的院墙上爬满了南瓜。

②那是我刚记事时,有一次,我不知为何特别想妈妈,就一直哭。这时,邻居家的二姐来了,姥姥找出一个结实的葫芦瓤,说,跟二姐去捡豆子,什么时候这个瓢捡满了,你妈妈就回来了。

③我立即止住了哭,跟着二姐就走了。村里种了好多大豆,豆秧收走后,炸角儿的豆粒落在地里,就由孩子们去捡。豆田在一个小山坡上,我和二姐到时,已有十几个孩子分散在田里。

④金黄饱满的豆粒滚进小瓢里,我的喜悦也一粒粒地增多。中午回家时,瓢底已经有薄薄的一层豆子。那几天,我每天醒来都很兴奋,吃了早饭就去找二姐,然后直奔有豆子的小山。姥姥给我缝了个小口袋,把我每天捡的豆子收起来。

⑤有一天,我从山上回来,姥姥高兴地拿出小口袋,把豆子倒在小瓢里,满了!一回头,妈妈笑眯眯地站在我身后!

⑥后来,姥姥去黑龙江了,她走时没告诉我,给我留了一大堆东西,我记得有一个猪蹄,还有那只被我用得油光锃亮的小瓢。我抱着小瓢跑到后院的柴垛里哭了很久。

⑦我被送到奶奶家。奶奶家的山坡上也种了豆子。秋天,地里的豆子刚收完,我就忙不迭地跑了去。一粒粒滚圆的豆子落在瓢里,清脆的声响是我心中的希望。姥姥说过,如果她出远门,就让我捡豆子,等我捡满一小瓢豆子,她就回来了。

⑧可是,我捡满好几瓢豆子,姥姥还是没有回来。快过年时,听说妈妈要去黑龙江看姥姥,我央求她卖了我的豆子作车票钱,软磨硬泡地跟了去,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姥姥。

⑨我说,姥姥,你的话真准!姥姥慈爱地摸着我的脸,说:“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人总会遇到难以迈过的坎儿,迈不过,你别硬迈,像捡豆子一样做好应该做的事,豆子捡多了,那坎儿自然就迈过去了。”

⑩如今,姥姥永远离开了我,我捡再多的豆子也找不到她了,但她的话已在我心中生了根,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觉得再也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把烦心事放下,努力做别的事,心情不知不觉就好了起来,当我的“豆子”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一回头,发现曾经的烦恼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人生方程永远不止一解,没有什么事值得我们深陷其中,也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通往快乐的路。

(选自2008年4月22日《楚天金报》)

1. 文章线索——选文围绕着什么来展开文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语含义——选文第④段“金黄饱满的豆粒滚进小瓢里,我的喜悦也一粒粒地增多。”中的“喜悦”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句子理解——选文第⑨段中姥姥说:“人总会遇到难以迈过的坎儿,迈不过,你别硬迈,像捡豆子一样做好应该做的事,豆子捡多了,那坎儿自然就迈过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主旨把握——谈谈你对第⑩段“人生方程永远不止一解,没有什么事值得我们深陷其中,也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通往快乐的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延伸——人生旅途中,我们的亲人用他们的言行教育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请讲一个类似于选文的亲人教育你的故事给我们听听吧,并说说你从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迪或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

1. (1)原意是没有罪恶,这里指工作人员装做没有做错的样子。(2)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2. 时间:早晨九点;地点:机场;人物:我、父亲、机场工作人员等;事件的起因:父亲送我到机场,受到机场工作人员的训斥;经过:我要求工作人员向父亲道歉,被拒绝。结果:工作人员向父亲道歉了。3. 指父亲执意要送我到机场一事。4. 表达出对父亲强烈的爱。5. 参考:蓬松的头发,紧锁的眉头,粗糙的大手,略为陈旧的外套。6. 比喻恰当,语言优美即可。示例:父爱像一杯浓浓的烈酒。酒的味道只能细细的品尝,像烈酒一样的父爱,需要品尝很多年,才能品尝出他深藏着的味道。

《帮一个,是一个》

1. 王搏16年间不辞辛劳通过他的镜头,让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2. 参考: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对自己节俭对贫穷失学孩子大方的人。3. 议论。扣题,点明中心。4. 语言优美,能够结合事例来概括即可。答案略。

《丑石》

1. 对上文的总结。2.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3. “可耻”指的是“我”没有理解丑石,并且还去嘲讽它。“伟大”指的是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4. 参考:①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过长久的磨砺;沧海也会变成桑田等。②个性会遭受非议,张扬个性需要勇气。5. 两者都是通过岁月的磨砺之后才绽放出光芒,才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告诉我们成就事业需要恒心,需要坚持不懈。6. 示例:丑石给予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更重要的是丑石传递给了我们一种对世俗讥讽的不屑一顾,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信任。

《每当我捡满一瓢豆子》

上一篇:徐州营销下一篇: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