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上课(精选10篇)
1.幽径悲剧上课 篇一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市优质课一等奖)潍坊市育华学校 姜美玲
学习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被人们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亲自到医院去看望他,祝贺他95岁生日。温总理高兴地说:“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非常耐读,有几篇文章我读了几遍。”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幽径悲剧》。
一、初步感受悲剧:
师:请同学们朗读文章,做好圈点批注。
要求:
1、划出能打动你的句子。
2、划出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朗读课文,同时做圈点批注。
师:课文读完了,你认为课文描述的是什么样悲剧?用一句话来概括出来。生:我认为写的是一株藤萝被毁的悲剧。
二、感受幽径之美:
师:很好。鲁迅先生曾这样解释悲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课文的题目是《幽径悲剧》,现在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幽径中美的事物的句子,读给你的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划出句子,小组内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找学生朗读自己发现的美的事物的句子。
生:“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写出了春天的花,四季不同。师:山花烂漫,摇曳多姿,很美。
生:“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写出了夏天的绿。
师: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互相应答,趣味无穷,很美。
生:“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写出了夏天的荷花的生机给人力量。
师:尤其是“向上,向上,向上”。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生:“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出秋天的松柏很绿。师:火红的枫叶、碧绿的松柏,相映成趣,很美。
生:“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写出冬天松柏的绿。
师:白雪皑皑中,松柏翠竹更有生机,很美。
师:幽径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可以欣赏,那么作者最钟爱的是幽径的什么?
生:“藤萝。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
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作者从形、花色、香味、声音,写出了藤萝的美。
师:这位同学分析非常透彻,写出了藤萝香气袭人、花色怡人 师:还有想补充的吗?
生:“它在这里已经待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写出它的善良。
师:这位同学不仅发现藤萝的外在美,更发现了藤萝的内在美,藤萝非常友善,而且每年把美丽的花朵奉献给人们。
生:“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写出了藤萝给我安慰。
师:藤萝非常善解人意,无声地安慰着我。师:还有想补充的吗? 教师小结: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有一双慧眼,季羡林也有一双慧眼,他发现了这条四季景色优美的小径,发现了这株秀外慧中的藤萝,因此,作者每次走过这条小路,心情都是快乐,感觉都是幸福的。但是,从某一天开始,他却不愿意、不敢、甚至有点害怕走这条小路,因为那株藤萝被毁了。
三、感受古藤萝之悲
师:找一名学生朗读第11段,我们来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的悲剧。
一名学生读文章的第11段。师:谈谈你的感受最深的语句。
生:“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吊死鬼”一词写出了藤萝被毁的惨状。
师:“吊死鬼”一词,也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
生:“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微笑”一词,写出了藤萝被毁了,还在笑,因为它不知道被毁了。
生:“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把失根的藤萝比作是失去母亲的孤儿,很惨。
师:是啊,从此藤萝就无依无靠了。
师:还有补充吗?
师: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个词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那就是“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中的“微笑”一词。藤萝此刻笑容,天真无邪,温暖着每一个过路人的心。它们浑然不知赖以生存的根已被砍断。我们可以相像,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美丽的花朵是怎样一点一点的,失去了娇艳的颜色,渐渐的枯萎,生机是怎样一丝一丝的,从藤萝的生命中抽走!此刻,绽放着最灿烂笑容的花
朵,和被砍断根的惨象,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幅画面惨不忍睹,让我们震撼、为藤萝的不平、心痛。这就是藤萝的悲剧。
四、感受作者之痛:
师:这株藤萝,离我们家只有二三十歩,就像我的邻居一样;它陪伴了我二三十年,美丽着我来来回回的脚步,温暖了我那颗受伤而孤独的心,它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现在,这棵藤萝被无情的毁掉了,我的心境如何?
师:我们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第13、14段。一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低沉的语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痛。请找出你感到痛心疾首的句子,来给大家读一下。生:“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写出了作者听听到藤萝哭泣。
师:实际是作者自己的心在哭泣。
生:“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作者不敢走那条小路了,怕看见藤萝的惨状。
师:是啊,最喜欢走的小路,现在却最怕走。作者无法去面对那种惨象;当然对自己无力去保护它,也感到愧疚和自责。
生:“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写出藤萝的委屈、不平。
师:是的,作者听到藤萝的哭诉,感受到藤萝的委屈、不平,却又投诉无门。藤萝只能“哭泣,哭泣,哭泣”。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要读出作者心中的痛。我们一齐来读第13、14段。学生齐读课文。
五、探究悲剧的原因
师: 藤萝被毁,令人悲痛。那么,有没有令作者更痛的原因?我们来齐读最后两段。学生齐读。
师: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思考、交流。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在茫茫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写出人们不关心藤萝的生死。
师:是的,人们忙于争名争利,无人关心藤萝。
生:“倘若问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写出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株藤萝。
师:还有补充的吗? 教师小结:
没有任何人注意、关心藤萝。这是人们对美的漠视、冷淡,连面对这如此美丽的藤萝,都能够视而不见,不关心,不动心,这就是人性中的淡漠。正是因为这种人性的淡漠,面对着灿烂的、有着二三百年历史的藤萝,有人就能狠下毒手。正是这种人性的冷漠,生活中有更多的悲剧在上演:不仅仅是植物被毁,美丽的风景被破坏,更有甚至者,歹徒明目张胆地抢劫,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制止;孕妇晕倒在街头,路人竟然袖手旁观……这一幕幕,怎能不令人伤心,令从事教育多年的作者痛心。因此,藤萝被毁,是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六、走进季羡林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生:作者很善良,他很关心小动物。生:作者能够维护真、善、美。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生:四个“偏偏” “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
师:一个为了维护真善美而奋斗到底的老人。教师小结:
透过《幽径悲剧》,我们看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季羡林,一个用哲人眼光看待生活的季羡林,一个胸怀天下的季羡林。正是这种高贵的品质,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所有的中国人。
2006年,他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七、作业:
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季羡林的《二月兰》,进一步体会《幽径悲剧》中作者的情感
2.幽径悲剧上课 篇二
全文共17个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幽径之美。首先交代了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凸显周遭景物特殊的美。按时间顺序, 作者从“春天”写到 “夏天”, 再写到“秋天”, 强调“总有翠色在园”。作者描写了拥有夺目生命力的、“过一阵换一个颜色”的小花的春天;写了“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的浓烈的夏天;写了“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的秋天。写了虽有“白雪覆盖”,但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的冬天。总体看,作者注重表现的是幽径的浓烈勃发的生机,而写幽径,其实是为了烘托幽径中藤萝的形象。
第二部分为了突出藤萝的美, 作者采取了特殊的写作手法。为了使藤萝的形象真切立体地跃动在读者面前,文中既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 又有侧面烘托。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形状“盘曲而上”,香气“蓦地”扑鼻而来,有着“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动人颜色,还有那“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可谓有形有色有味有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白, 此藤萝不仅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也显得“最得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第三部分的藤萝悲剧, 作者主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完成。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自然结合, 令悲剧更加震撼人心。作者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见过的藤萝“成了吊死鬼”的吓人景象 ,为了凸显此景的令人震惊与痛心, 作者特写了藤萝花朵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的画面,花在此时的绚烂和注定要消亡的命运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作者说,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为了渲染“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 作者还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的神态和动作———“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作者还真切地描摹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古藤岂会落泪,这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两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作者以议论之笔替其表达了万分委屈,可又投诉无门,孤立无援,“只有哭泣,哭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文章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事物毁于愚氓之手的痛悼之情。
3.《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72-02
一、扣题导入
在北大的燕园有一条幽径,那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然而就在这个偏僻的角落里,季先生却目睹了一出悲剧,一出触目惊心的悲剧。今天,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径悲剧》(课件出示课题《幽径悲剧》),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我们的震撼。
设计说明:开门见山,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一)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学生讲,教师明确:讲述的是北大燕园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这株古藤萝原本开得繁花似锦,充满生机,后来被毁灭,景象非常吓人。)
(二)教学时通过以下3个环节去学习这篇课文。
课件展示:(一)赏——藤萝之美
(二)感——藤萝之悲
(三)悟——作者之情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赏藤萝之美
(课件展示藤萝被毁前的美丽画面)
教师明确:这是藤萝被毁前的景象。然后请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美,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美。
(一)引导学生对比画面,细读文中描绘藤萝之美的语句、段落,说说自己感受到的美,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藤萝之美。(教师提示:从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情感意蕴等角度分析。)
答案预设:
形:盘曲而上
味:扑鼻的“幽香”
(1)正面描写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2)侧面烘托 ①幽径的四季
②与其它藤萝的比较
(3)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从无害人之意”,“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真、善、美。)
(二)教师小结,请学生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带领学生再次感受藤萝之美。
设计说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直面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给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四、感藤萝之悲
(一)教师:这是一棵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藤萝,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这样美好的事物却遭到了无辜的毁灭。(课件出示画面:被毁后藤萝的惨状。)看,这就是被毁后的藤萝,你能结合此时此刻的感受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情景吗?作者又是如何展现它的惨状呢?
答案预设:
(1)直接描写
①虬干:“悬”“摇曳”——吊死鬼
无依无靠
②花朵:微笑——孤儿 飘零空中
③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
④作者的感受:像吊死鬼、毛骨悚然
(2)议论、抒情——倒数第3自然段
(二)教师明确:这是一出触目惊心的惨剧,它让我们为之痛惜。然后请学生朗读文章的第11自然段,其余学生再次思考这一触及我们心灵的悲剧。
设计说明: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对比中感受藤萝的惨状,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五、悟作者之情
教师:作者的痛苦仅仅来源于这株被毁灭的藤萝吗?是否还蕴藏着更深层的悲哀呢?
(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师明确:
愚氓——制造悲剧
伟人——决不会这样关心
世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燕园中人——决不会注意
决不会关心
决不会伤心
(三)领会作者的悲情。
1.深感世人的冷漠,人们的无知。
2.深感社会对“愚氓”的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
3.呼唤社会群体提高爱美、护美的意识。
4.护美的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教师小结: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对愚氓的行为也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作者写的是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实际上却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作者真正悲的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和冷漠无情。
设计说明:以作者之情引学生之情,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明确作者正是因为爱之切,所以愤其愚,作者丰富的情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在这个教学环节,师生的阅读体验会在平等的交流中得以强化,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与大师同行
(一)教师:类似古藤萝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吗?
1.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校园里的花被摘、家乡的河流被污染、埃及的古文物被刻上“×××,到此一游”等。
2.教师:这些令人扼腕的行为,让我们的树木不再葱茏、小鸟不再歌唱、天空不再湛蓝……
(二)教师:为了让古藤萝不再哭泣,让美丽绽放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畅所欲言。)
(三)教师小结:要保护美好的事物,唤起社会群体爱美、护美的意识,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爱美、护美的路上,我愿意做一个像季先生一样“没有出息的人”,把维护真、善、美这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我愿意!你愿意吗?
设计说明:紧扣悲剧来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水到渠成。以悲剧震撼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附:板书设计
古藤萝的悲剧:毁于愚氓之手
时代的悲剧:愚昧灭美
——悲叹人类的愚昧无知,呼唤人们提高意识,在创造美的同时更要爱护美。
注:此教学设计用于2013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模拟上课环节,荣获二等奖。
4.幽径悲剧学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通俗的特点。
2.积累文中的精美词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等。3.体会真、善、美被毁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哀痛与悲愤。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简介作者。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二、引导阅读,感知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1.幽径悲剧,那么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找出古藤萝的美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4.文章既然是写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前面要写古藤萝的美? 幽径美在何时?何处?
6、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幽径的美? 是谁砍掉了那棵藤萝?是谁毁灭了美?(孙志强)8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三、拓展延伸
在你的周围是否也有类似本文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请谈谈感受,并提出你的想法。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通俗的特点。
2.积累文中的精美词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等。3.体会真、善、美被毁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哀痛与悲愤。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简介作者。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二、引导阅读,感知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1.幽径悲剧,那么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找出古藤萝的美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4.文章既然是写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前面要写古藤萝的美? 幽径美在何时?何处?
6、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幽径的美? 是谁砍掉了那棵藤萝?是谁毁灭了美?(孙志强)8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三、拓展延伸
5.幽径悲剧教案 篇五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
1. 读准下列字的音
蜿蜒 潋滟 萧索 愚氓 毛骨悚然 闲情逸致 浩劫
2. 理解下列词语的义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万斛 月白风清 林林总总 诛伐
三.了解作者
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
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
幽静小路上藤罗的悲剧
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
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
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 司空见惯 漠然
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
接着写四季之美
总写:一面傍湖 一面靠山
分写:山上 春景 夏景 秋景
湖中 夏景
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
感官 藤萝之美
视觉 形 色
嗅觉 香
听觉 袭入耳内
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
抒情 议论
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如:
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午休人关心他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缺少应有悲悯情怀而遗憾)
注:通过以上训练体会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六.知识拓展
课文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来?
归纳:要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文化和审美素质
七.迁移练习
1.仿照文中的关于古藤的描写,另写一段话,能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2.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古藤画出来,最后展示资料中的古藤形象。
6.幽径悲剧 阅读答案 篇六
(1)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2)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①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②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③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3)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 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1.第(1)自然段从三个方面描述了藤萝的.“特色”,请你仿照下面对藤萝第三方面特色的概括,完成对藤萝其他两方面特色的概括.(4分)
第一方面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方面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方面特色:藤萝的花在团团的绿叶中开放.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请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吓了一大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自然段的内容对表现第(2)自然段藤萝被毁惨状内容的作用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有三处画线语句,请你任选一处说明这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A._________句,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B.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方面特色:藤萝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树上,盘曲而上.
第二方面特色:藤萝的花散发出一股股幽香.(或:“藤萝的花香蓦地闯入鼻官”也可)(共4分,每句2分)
2.顾而乐之吓了一大跳我真有点怕走了悲哀至极(共2分,写对1处0.5分,写对2处1分,写对3处2分)
3.答衬托,反衬,铺垫,烘托均正确.(1分)
4.答案示例:
①比喻把砍断了根干的藤萝比作吊死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藤萝被砍后只剩下残肢在空中飘荡,无所依凭的惨状,更加强了悲剧效果.
②拟人赋予了被砍断了根干的藤萝以人的表情,思想,“微笑”一词形象地表明了花开的灿烂,繁茂,“来不及知道”表明事件发生的突然,整句话突出了藤萝在开花之时被人为地切断生命之源,砍成无本之木的惨状,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
7.《幽径悲剧》的教案设计 篇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1分钟)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24分钟)赏藤萝之美
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
(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
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
(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
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讨论。
(明确:“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藤萝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人世沧桑,经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成为惟一的幸存者,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株藤萝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显现出岁月的沧桑美。古老的藤萝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2、师:这是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7段,写幽径与其它藤萝是为了衬托藤萝之美,烘云托月手法。)
师: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8段,感受藤萝的美丽。
3、师: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这株藤萝所怀有的感情,以及“这一株古藤萝”在作者心中占据的地位。
师追问:这一株为什么会成为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
(明确:“顾而乐之”、喜爱、依恋。“惟一的一点安慰”或 美带给“我”精神上的安慰等等。让学生结合第9段的语句分析,让学生懂得,在“十年浩劫”之中,美好的事物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这株幸存的藤萝成了作者唯一的知己。)
师: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安慰,那他为什么不在人世中寻找呢?理解这一点,还需要同学们联系季羡林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分析。
屏幕出示: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写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他写道:“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之美而留恋人生了。这株历经沧桑仍充满活力的藤萝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
四、(6分钟)观藤萝之惨
1、师: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第11段。明确: 一是虬干:“摇曳”,就是摇荡,说明它没有生存之根,失根的藤萝就像是失去母亲的孤儿,孤苦无依。“吊死鬼”,上吊而死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似乎有某种冤屈,这里似乎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二是花朵:“微笑”,藤萝本是自在地绽放笑容,天真无邪地笑对世界,它们浑然不知赖以生存的根已被砍断,巨大的反差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令人痛心和悲哀。)
师:一串串美丽的藤萝花像孩子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已经永远失去了母亲!美的毁灭总是那样震撼人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悲剧让你们难忘?
(生回答)
(明确: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这是美好被撕碎的悲剧美,它带给我们的这种震撼人心、难以释怀,也是一种文学美。)
2、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
你们觉得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读出痛心和同情。)
五、(3分钟)感作者之悲
1、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其悲剧性就越强。
阅读文章12—14段,作者在此更是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划出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深切的悲痛之情。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五、(8分钟)探悲剧之因
1、师: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屏幕出示:找出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以及冤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愚昧的人,不知欣赏美、毁灭美的人。)
师追问: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那么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会有人砍断如此古老而美丽的藤萝呢?是不是没有文化的人呢?
(明确:在“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可是在1992年的春天,十年浩劫已经结束十五六年了,在北大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着毁灭美的悲剧。北大校园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这更让作者感到悲痛。)
2、师:第12段中,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追问:其他人对待小花小草以及这株藤萝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呢?从文中找出语句。
(明确:此处将“伟人”、“世人”、“燕园中人”一一与作者进行对比。所谓的“伟人”,对自然中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冷漠无情。“世人”只知道争名逐利,没有爱心,对生命缺乏情感。“燕园中人”,不注意、不关心、不伤心。)
总结:这些人都漠视美、对美的毁灭无动于衷。社会群体缺乏对“愚氓”灭美现象的重视,缺乏爱美护美的意识。才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
出示板书。(明确并总结:如此美好的事物变得惨不忍睹,作者的最爱变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藤萝的悲剧,是幽径的悲剧,也是燕园的悲剧,也是北大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更是我们人类的悲剧。)
六、(1分钟)抒心中之情(这一环节时间多则用,不够,就舍弃。)
假如你就是这株被砍断的古藤萝,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七、(1分钟)结语。
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我们总能感受到一颗高贵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他那悲天悯人、关爱一切的伟大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
8.课文《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八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二、对比赏析,体会作者情感。
文中两次写到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
三、人物的比较分析
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9.季羡林《幽径悲剧》阅读答案 篇九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作于1992年春)
阅读训练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棵古藤”之美的?除了美之外,“这一棵古藤”还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4分)
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中“真正的伟人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4分)
(2)文中“愚氓”是怎样的人?揣测一下他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古藤?(4分)
4.本文写“一棵古藤”毁于“愚氓”,为什么标题却是“幽径悲剧”?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1)采用侧面烘托(铺垫)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1分)
写幽径神奇的美,写燕园的古藤都是为写“这一棵古藤”之美作铺垫。(或:写幽径之美,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之美,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
文章正面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分)
(2)它古老,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 阅尽人间沧桑;它善良(美好的品质),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都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2.“十年浩劫”对真善美(古藤)的戕害已成为历史,世上还余留有真善美(“鲁殿灵光”),尚可安慰历经浩劫人的心灵,所以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然而在新的时代劫后余生的真善美(古藤)又遭“愚氓”戕害,令人大失所望、深感悲凉,这更是时代的悲剧,所以作者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4分)
3.(1)真正的伟人们没有博爱之心,对生灵缺乏感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对他们的态度是鄙视厌弃。(2分)
(2)愚氓是当代社会中的名利之徒,他们只看重名利,对真善美愚昧无知。他们砍伐古藤,无非是认为古藤与名利无关。如:嫌其杂乱,绕树而生,所开之花又毫不起眼,不如人工养育之花的夺目,不是整饬之园应有的花木等等。(2分)
4.本文记叙的虽然是幽径中一棵古滕萝的悲剧,然而作者把这棵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以至整个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3分)
文章中“一棵古藤”也是“真善美”象征;它逃过了“十年浩劫”的劫难,却毁灭于新时代的“愚氓之手”,这就说明,对真善美的残害在现今的时代依然存在;表现了作者对毁灭真善美的恶行的痛恨,以及对当今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思考。(3分)
10.《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悲剧”的真正内涵,发觉“愚氓灭美”的深层动因。
2、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1,难点同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藤萝的美,藤萝的悲,探究一下作者所写的“悲剧”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细节研究
(1)感受藤萝之美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藤萝是美丽的,那藤萝美在哪里呢? 明确:第8自然段:盘曲而上、幽香、嗡嗡的蜜蜂声,万绿丛中一点红。(外在美)
引导:这藤萝真的看起来好美,但我们说美的事物不仅仅要外表看起来美丽,还要具有内在美,请问藤萝有内在美吗? 明确:第14自然段:和依附的大树和睦相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意。以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内在美)
引导:看来,这株藤萝的美是一种广义的美,是大美,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请同学自由朗读第8小节和第14小节,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藤萝的美。
(2)感受藤萝之悲
引导:藤萝如此美丽,却在“今年春天”被毁了,没了,永远地消失了,文中哪一
段描写被毁之后的藤萝的惨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
明确:11自然段:吊死鬼悬在空中,孤儿,不能微笑、无处痛苦
追问:你为何选择这些词语来描绘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
明确:悬在半空说明藤萝此时已经是无依无靠,与生存之根永远地失去了联系。追问:失根的藤萝就像失去母亲的孤儿一样无依无靠,作者为何要将古藤虬干比作吊死鬼? 明确:吊死一般是被迫而死的一种死法,吊死鬼必定生前含有冤屈,此处用吊死鬼做比,既描绘出藤萝被毁后悬在半空的惨状,也暗示了藤萝的死也是被迫而死。追问:课文中有表现藤萝冤情的语句吗? 明确:第14小节。(14自然段:哭泣,细如蚊蝇,万分委屈,投诉无门,哭泣,哭泣,哭泣......)
教师总结:被迫而死,最后成了鬼,这鬼阴魂不散,悬在空中,随风摇曳,悲情四溢。请同学读一下第11小节,语速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让大家感受一下藤萝的悲剧。
(3)延伸:课题是《幽径悲剧》作者为什么要把幽径、藤萝写得如此之美呢?
明确:写美是为了突出悲,越美越悲,形成强烈的对比。教师说出:“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可提示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一段话)
(4)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为何对藤萝的毁灭感到如此伤心?
明确:第8自然段:顾而乐之
第10自然段:感到安慰、喜爱、留恋(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第13自然段:怕走幽径,悲哀至极
教师找出文中这几段话:
(1)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2)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明确:(悲愤,无奈)
答案:藤萝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如今藤萝毁于愚氓之手,一方面作者心中的慰藉失去了,另一方面,作者既伤怀于真善美的被毁灭,又为世人对美的毁灭的漠然感到悲哀和无奈。
三:重点探究
1、幽径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答案:愚氓灭美
问:愚氓具体是指什么样的人?明确:不知美的人,没有爱心的人
引导:由此可见,作者表面上是在说藤萝的悲剧,实际上是在说人的悲剧。文章中说“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这句话是在批评世人什么?
明确: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乏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追问:那作者写愚氓,写世人,仅仅是为了批评他们吗?
明确:警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盲目地毁灭美的事物。提醒我们要关爱生命,珍重生命。
追问:生活中像作者这样的人多吗?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明确:不多,世人、三个“绝不会有任何人”,说明不多。
引导:看来作者是孤军奋战,力量太弱小了,作者在这这样的情况下,是选择和世人一样呢?还是继续坚持自我呢?
明确:坚持自我。“我愿意把十字架永远永远、、、”
引导:十字架一般出现在基督徒的仪式中,这十字架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信仰)
追问:作者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矢志维护美,爱美的决心。
2、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作者在文中12段,15段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明确:12自然段: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绝不会这样的。我甘愿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引导:作者在和伟人的比较中得出自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是个渺小的人,这伟人在作者的眼中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作者真的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吗?
明确:这是作者在说反话,在责怪那些所谓的“伟人”和周围的人缺乏爱心,对视生命冷漠。
追问:作者这样写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悲愤之情、鄙视厌弃、无力保护生命之美的自嘲、无奈、悼念和惋惜。
引导:面对作者如此哀婉的沉痛之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类似答案: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向季老一样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热爱美,维护美,追求美。
四:课堂小结
白岩松说季羡林先生拥有了人格这一最高学位,这赞誉并不为过,他那悲天
悯人、爱满天下的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他在文章中说:“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如果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就是无用之人的话,我们也愿意成为这样的没有出息的人。世界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美丽。爱他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最后,以王蒙的一句话与君共勉:“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你若温柔,世界必以礼相待!五:作业布置
【幽径悲剧上课】推荐阅读:
幽径悲剧读后感09-06
丁玲的悲剧人生08-06
伟大的悲剧课后词语解释07-01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08-20
七年级《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06-23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根源论文06-30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1000字07-03
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读后感作文08-30
大学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