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2024-08-16

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精选10篇)

1.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篇一

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对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的探讨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1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了解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针对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有效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关键词】针刺伤;干预;护士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11-01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reasonsthatcausetheclinicalnurses’needlestickinjuryandtoinvestigatethemeasurementsofreducingtheincidenceofit.Methods:Analyzetherea sonsthatcausethe61nurses’needlestickinjurybyusingaquestionnaire,toknowtheconditionofitanddeveloptargetedandimprovedmeasuresaimingatthereasonanalysis.Results:Theincidenceofsharpstickinjuryhasbeensignificantlyreducedafterusingeffectiveintervention(P<0.05).Conclusion:Effectiveinterventioncaneffectivelyreducethenurses’needlestickinjury.【KeyWords】Needlesstickinjury,intervene,andnurse.针刺伤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而导致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事件。护士针刺伤是一种职业性损伤,是导致护士血原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1]。2013年3月―5月我院内科护士针刺伤共发生8例,占针刺伤发生病区护士总数比例的11.42%,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为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做到更好的自我防护,本文通过探讨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锐器处理指南和执行锐器安全操作规范,使用规格合适的锐器盒等有效干预措施,有效将针刺伤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3年3月―5月我院内科病房发生针刺伤的7个病区61名护士进行针刺伤相关理论考核,评估各层次护士对针刺伤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对发生的8例针刺伤进行原因分析,(占针刺伤发生病区护士总数比例的11.42%)。干预后进行前后对比。调查均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内科病房临床护士61人,调查在2013年6月-8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了解他们在有效干预措施前后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及有关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1.2材料与方法

1.2.1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对内科病房发生针刺伤的7个病区61名护士进行针刺伤相关理论考核。61名护士平均年龄20-45岁,工作年限0.5-20年,其中:主管护师15名,护师30名,护士16名。评估各层次护士对针刺伤知识的掌握程度。

1.2.2对2013年3月―5月我院内科病房发生发生的8例针刺伤进行原因分析,(占针刺伤发生病区护士总数比例的11.42%)。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理论培训,操作示范,规范操作流程并考核;制定各类锐器处理流程,设计并制作出形象生动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防针刺伤警示标志,将警示牌悬挂在工具车等相关位置;强调使用合适规格锐器盒的重要性,指导领用相匹配规格的锐器盒并在每一部工具车右上角都安装锐器盒放置架等进行有效干预后,统计2013年6月-8月上述病区针刺伤的发生率。

1.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 检验。

2结果

2.1实施有效干预后针刺伤发生率从11.42%下降为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2,P?0.05),见表1

2.2 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知晓率从培训前的平均分78.24分上升到85.2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合理使用锐器盒、定期接受锐器伤防护知识的培训,制定各类锐器处理流程、加强警示标示等有效干预可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

4讨论

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探讨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本文通过合理使用锐器盒,可以减少医护人员与损伤性、污染性废弃物品接触的机会,减少了受伤的概率[3]。在工具车的右下角安装锐器盒放置架,让各种锐器掉入锐器回收箱的距离扩大,减少甚至避免了医务人员与锐器的直接接触,头皮针回弹刺伤医务人员等。

有研究发现,锐器伤受伤因素与锐器收集盒放置高度、锐器废物到锐器收集盒的距离有关[4]。Makofsky等报道了将锐器收集盒放置在合适环境,可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5]。设计并制作防针刺伤警示标志,张贴悬挂在相关位置,各种警示标志,有明显的提醒作用。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工作环境,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可以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针刺伤率明显减少[6]。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内科病房一线护士61人中,8例针刺伤中有5例执行者为1-4年低年资护士,因此我们组织低年资护士和护生结合典型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采取讲座及竞赛等方式,使他们逐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变错误的操作习惯,定期举行操作示范,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各类锐器处理的流程,同时相关部门到各临床科室实地考试考核,督查检查,达到有效的培训目的。由此,护士提高了针刺伤的警惕性,掌握了各类锐器的处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针刺伤对护士的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

[1] 阳头容.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年02期

[2] 韩?B.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天津护理》2012年6月第20卷3期

[3] 李月玲.锐器盒在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7年7月第29卷第7期

[4] Weltman AC,Short LJ,Mendelson MH,et al.Disposal-relatedsharps in juries at a New York city Teaching Hospital[J].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1995,16(5)∶2682274

[5] Makofsky D,Cone JE.Installing needle disposal boxes closer tothe bedside reduces needle2recapping rates in hospital units[J].Infect2Control2Hosp2Epidemiol.1993,14(3)∶1402144

[6] 杨秀芳,刘佳.锐器专用盒使用前后医护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11期

2.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篇二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各种注射、输液、抽血等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 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严重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 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引起护士对针刺伤的高度重视, 提高防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1 针刺伤的原因

1.1 护士防范意识薄

从护校、岗前培训到继续教育, 护士接受的主要是如何保护病人的安全, 如何防止交叉感染, 我国的护士教育课程从未开设过职业防护教育课程, 缺乏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 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知之甚少, 因此造成护士防范意识淡薄[2]。

1.2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

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0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 每一位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一定要牢记“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把每一位病人的血液、体液均视为传染源, 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危险因素。

1.3 病人的不合作

给燥动不安的患者行注射、抽血、输液等治疗时, 缺乏必要的协作, 在有创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运动等。

1.4 操作中发生针刺伤

分离输液器、输血器上的针头、回套针帽、微量血糖测定时未及时取下针头, 用后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置、手术过程中缝合针的传递等。

2 针刺伤的危害

2.1 心理伤害

有文献报道, 针刺伤后, 52.4%的护士感到害怕[3], 这种心理上的伤害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 特别是HIV、HBV、HCV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者会产生恐惧心理。

2.2 传播疾病

美国疾控中心报道:针刺伤可引发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 严重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

3 防范措施

3.1 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 提高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加强针刺伤的教育, 组织护士学习自身防护技术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 提高护士防范针刺伤的自觉性;规范护士操作行为;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 有条件的医院尽量使用安全的医疗器具, 如可回收针头、带保护性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等;建立健全针刺伤报告管理制度并组织护士学习, 使护士知道针刺伤的危害性, 这样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3.2 建立标准预防的概念

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0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 每一位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一定要牢记“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护士要熟悉标准预防的知识, 把每一位病人的血液、体液均视为传染源, 在做任何有可能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操作时都必须戴手套。

3.3 加强对不配合病人的管理

给躁动不安、不配合的患者做各种有创治疗时, 一定要有同事协助, 尽量使用安全医疗器具, 预防针刺伤的发生。

3.4 规范操作流程

管理者要制定安全规范的操作流程: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 教育护士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 锐器盒只装2/3满即停止使用, 不要将裸露的针头传来传去, 使用后的针头及时处理, 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3.5 合理配备护士

我国护士数量不足, 超负荷工作, 医院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使护士不要疲于应付工作, 避免因工作忙乱而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尽量减少非护理工作占据护士的工作时间, 使工作时间充裕, 护士长科学排班, 要求护士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做到忙而不乱, 相互配合, 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4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立即挤压挤出损失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后用碘伏消毒, 及早报告搞相关部门, 对病人和受伤者进行HIV、HCV、HBV等抗体检测, 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减少护士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目前, 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国外,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强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建立标准预防的概念、完善相关报告制度, 这样可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

[2]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现代护理, 2003, 9 (8) :637~638.

3.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篇三

【中图分类号】R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4-02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9]。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美国职业安全管理局(OSAA)统计显示,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等通过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强调锐器伤害是其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0-12]因职业操作意外导致的自身感染艾滋病的病例[13]。张惠平等[14]调查发现,护士、医生、医技人员及后勤人员中,由于护士接触锐器机会多,被刺伤的人数是最多的,其中被针头刺伤后感染HIV的机率为0.3%,HBV为6%-30%,HCV为1.8%。林平等[15]报道,临床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中感染的途径大多是锐器伤。

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具体环节

导致针刺伤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环境因素,安全产品使用的滞后,注射用具使用后处理不当等,具体环节多发生在:

1.1 分离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被刺伤占14%。将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被刺伤占17.9%,将针头丢弃在一般地方或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被刺伤占26%,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作时被刺伤占4.2%,抽取药液加药时被刺伤占13.65, 输液完毕拔针时被刺伤占16%。抽血注入试管时被刺伤占2.3%。其他被刺伤占6%。

1.2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是针刺伤发生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首先,岗前培训薄弱,不知道怎样防止锐器伤害,锐器伤害后如何处理及其意义等[16]。护士在进行临床操作时不佩戴乳胶手套来防止传染;为减少支出而不使用锐器盒放针头[8]。其次,个人因素是造成针刺伤的促成因素。在相同的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件下,41.0%的护士没有发生针刺伤,30.8%的护士多次发生针刺伤,这与护士的个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可能与自我防护意识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等关系有关。再次,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与发生针刺伤有很大关系。我国各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均明显不足。我国医护比为1:0.68,护士床位比为0.4;1,临床护士常年在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使其精神压力大,节奏快,生活缺乏规律,身心疲劳下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由于采血护士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决定了采血护士接触潜在危险因素的机率较多,为降低潜在危险因素,应综合分析危险因素,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管理。有效预防采血人员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稳定采血队伍,以保证采血队伍健康和谐发展。虽然采血护士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和处理针刺伤,将针刺伤对护士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2 针刺伤的防护

2.1加强采血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膜),约占80%。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有报道称在针刺伤后只需0.04ml的血液就足以使伤者感染。因此,加强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培训,是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措施。

2.2规范操作,加强防护 護士应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用手接触献血者的血液及血样本,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及用手接触感染过的针头。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采血过程中执行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消毒(或更换手套),避免献血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采血完成留取血标本时应单手操作。将血液交与另一工作人员热合时,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用专用托盘进行传递,以防刺伤。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针头取下后应立即丢弃到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

2.3使用安全性能高的产品 有研究证实由于不安全的针具而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人员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因此提倡使用安全性能高的注射器、采血袋、负压标本试管、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等,以降低针刺伤的危险性。

3 刺伤后的处理

3.1刺伤后紧急处理 采血人员在工作中不慎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挤出部分血液,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水冲洗伤口,并用安尔碘消毒浸泡3min,待干燥后贴上无菌敷料,必要时注射相应的疫苗预防感染。并在发生针刺伤后及时报告相关科室,做好职业暴露后的管理,给予受伤者正确指导和提供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受伤者的心理伤害。

3.2免费为工作人员提供乙肝疫苗。对于没有乙肝表面抗原的人员完成3次乙肝疫苗的接种,对接种乙肝疫苗但对疫苗无反应或对抗体效价已下降者,受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尽早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再注射1次。

3.3对被可疑HCV感染的血液污染后,局部伤口处理,暴露后尽快做HCV抗体检查,定期随访,必要时进行干扰素注射。对被可疑HIV感染的血液污染后,应立即抽血检测,第3个月、6个月复查,随访6个月,还可预防性服药。

针刺伤已成为严重危害护士健康的问题,也成为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由于采血护士主要的工作是血液采集和留取血样本,与血液接触的机会教多,因此特别需要对护士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全面防护理念。而工作人员自身应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保持身心愉快,从多方面进行自我防范,关注自身健康,保障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护士进修杂志,1999,01.

[2] 李健,护生岗前教育的几个要点,中国护理管理2006,03.

[3] 顾仁儿,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6,03.

[4] 刘翠月,张品超,洪瑞乔,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护理管理杂志,2005,04.

[5] 李菊英,谢玲玲,贺锦花,曾艳花。曾红云,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护理管理杂志,2005,06.

[6] 亓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现代护理,2006.

[7] 王蕾,王晓黎, 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护理与康复,2006,01.

[8] 周英凤, 职业性危害对护士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杂志,2004,15.

[9] 李映兰,李丽,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 护理学杂志,2006,02.

[10] 隋秀梅,张道强,王远臣,锐器伤——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杀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71-1072.

4.针刺伤的预防 篇四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1]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2]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3]有效的预防可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的医务人员,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我国针刺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行重要。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

3、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4、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医院应成立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的守则。

5.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篇五

析与预防措施

姓 名:秦 静 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 邮 编:430012

【摘 要】 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 意外针刺伤; 防护对策; 护理工作; 职业防护意识; 医疗锐器

1、引言

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2、针刺伤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这些病毒检查,一般不做,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

2.2 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2.2.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2.2 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4]2.2.3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

2.2.4 把已经用过的空针头摆放在操作台上面 2.2.5 防范意识薄弱 2.3 缺乏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护理人员缺乏,导致护理劳动强度大。目前,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一些配套制度没有完善,还有来自一些主管部门的因素,导致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院没有按照医护、床位比例进行配备护理人员,或者是申请要护理人员充实到临床一线,但是主管部门没有给予通过,特别是近10余年,医务人员出现严重的断层,特别是护理人员严重缺乏,而且人员流动性大,有的护理人员纷纷从事管理或改行,加剧了护理人员的严重不足,而且近年来,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覆盖率增加,住院的患者直线上升,因此护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患者对护理的质量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护士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的是强大的工作量,不得不紧张的工作,甚至有的护士晕倒在岗位上,增加了差错事故以及刺伤自己的机会。医院缺乏应对措施。对于针刺伤,医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护理管理者只注重上级的检查而应付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训,致使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巧。

3、防范措施

3.1 加强培训与指导

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要把医疗质量与护理队伍结合起来,合理配备护理人员,确保护理人员的比例,同时注重对护士的继续医学教育,及时更新知识,做到精益求精。护理在进行各项操作时,眼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同时要戴好合适的手套,在戴手套前,要检查是否有破陋现象,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给患者注射后,要特别小心,防止针头刺伤自己。

3.2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3.3 及时处理利器伤 [5] 具体应做到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操作过程注意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原则;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针头”[3];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规范操作要求,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注射器使用前提倡单手重新盖帽技术,使用重新盖帽装置。注射器使用中要带手套,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从容不迫;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将辅助静脉管路与无针系统连接等。注射器使用后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重新盖帽及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注射器使用处;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及将针头存放在床边、治疗车顶部或治疗盘内等。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由院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3.4 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 医院处理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规程。

3.5 针刺伤后心理预防对策

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存在惧怕被传染而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者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保护医务人员。对有明显心理焦虑者的心理干预,对掩蔽性的心理焦虑者应给予心理支持,解释针刺伤的情况,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减轻心理反应。以及管理者对受伤者的支持,争取国家立法来保证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者的健康权,以减轻针刺伤后的负性心理反应。对于中重度焦虑的医务人员,要循环给予心理干预和焦虑量表评估。3.5.1 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课程

[6] 建议学校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课程,护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自我防护知识,熟知安全防护的有关措施,掌握预防针刺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和补救措施,使护生充分了解针刺伤的危害,提高实习护士应对此类伤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受伤时的应急措施。

3.5.2 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

带教医院应组织专家、感染管理人员、临床带教老师定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强化护生对防护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对讲座内容组织考试,将考试成绩记入实习生综合考核档案中。带教科室除按实习大纲要求完成带教计划外,还要增加安全防护知识的带教内容,如: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及环节、针刺伤的预防及补救措施、针刺伤的危害等,并将防护知识纳入出科考试内容中。

3.5.3 临床带教中贯穿针刺伤防护知识的传授与讲解

临床带教老师可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讲解采血、注射、输液等护理技术的操作规程;讲解如何在进行这些操作中做好自我防护,如:避免将污染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用过后要及时处理、不要乱放,处理针头时要精力集中,将用过的针头丢弃于耐刺的容器中,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等。3.5.4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针刺伤多发生在病房和治疗室,在时间上多发生在白班,而且主要是在工作较忙时发生。因此增加操作示范,提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至关重要。老师进行技能演示和护生反复练习,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防护技能,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同时应加强护生在校期间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是实习前给予集中操作练习,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对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减少职业性感染,保证护生实习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参 考 文 献

6.针刺伤范文 篇六

1.发生针刺伤后,受伤者即刻电话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由科主任、护士长电话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处,节假日可先报告总值班,由总值班向医院感染处负责人。2.受伤者从内网“e”123黄色文件夹中下载职业暴露登记表并填写,科主任或护

士长签字后上交院感处。

3.院感处根据受伤者受伤情况开出检验化验单并签字扣章,受伤者凭借检查单到

检验科进行抽血检查。

4.受伤者将检查报告交回院感处,院感处根据检验结果指导用药,建档,进行追

踪检查。

针刺伤口的处理措施--报告--具体处理流程

1、伤口局部处理措施

⑴若戴着手套,既脱去手套; ⑵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

⑶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⑷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报告

⑴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 ⑵由感染管理处填写检验申请,进行血液检查并备案; ⑶报告医务科备案。

3、具体处理流程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的处理:

①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作底线。②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 ③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进行预防。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 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查,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⑵经职业性接触(乙肝)HBV的处理:

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②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处理。③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 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④原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果受伤者以往曾接种疫苗而未能产生抗体,应于24hr内(最好不要超过7天)接受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一个月后注射第二剂;对于曾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然后再进入预防接种。

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②对于意外发生的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7.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篇七

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2年我科护士在院前急救中发生的11例针刺伤。

2 针刺伤原因

2.1 缺乏规范的, 持续的教育

据调查, 在2012年8月第五版本科基础护理学之前, 教科书上没有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目前, 很多卫生学校、大专院校, 仍在使用旧版基础护理学教材。我科护士皆为2012年前毕业, 在学校未学习相关职业防护知识, 医院也没组织系统职业防护的培训, 大家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2.2 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数据显示41.0%[2]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因此, 工作粗心大意, 操作不规范。绝大多数急诊护士认为, 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 也是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所必须承受的, 因此, 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也有一部分护士心存侥幸, 认为因一次小小的针刺伤就传染上某种疾病不太可能。有的护士为了方便进行静脉穿刺, 更好感觉静脉的弹性, 更好的使用敷贴, 不愿意戴手套, 导致针刺伤的感染率增加。

2.3 环境

院前急救在患者家里或野外某个角落;光线暗, 特别是晚上;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体位不利于护士操作, 这些环境因素都增加了护士针刺伤的机会。病员病情危重, 为了尽快将病员转运回医院, 在行车途中进行静脉穿刺, 道路弯曲、颠簸, 增加了行车的不稳定性, 同时也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

2.4 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数很急或很重, 家属也比较着急, 甚至情绪化, 现场很多家属围着护士, 护士心理压力增大,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由于紧张, 穿刺时发生针刺伤。同时患者病情危重, 烦躁, 不配合, 护士在操作中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针刺伤。

2.5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1) 由于护士的操作技术不熟练, 在使用锐器操作时, 粗心大意等均易造成针刺伤; (2) 在穿刺失败后, 为了节约成本, 重复使用留置针; (3) 护士双手回套已污染针头; (4) 护士徒手处理锐器。

2.6 防护用品的不到位

(1) 安全留置针价格昂贵, 为了为患者节约费用, 出诊过程中非安全留置针仍在使用; (2) 出诊现场没有锐器盒, 导致出诊时产生的医疗垃圾包括锐器放在出诊箱里, 收拾用物时, 不小心针刺伤发生。

3 对策

3.1 加强职业防护的培训

以基础护理本科教材第五版为蓝本, 对科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 并进行考核。加强护士职业危害的教育, 使护士认识到医疗锐器伤的危害性, 树立防护意识, 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3.2 加强操作技术训练和严格规范操作

加强科室操作培训,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并考核, 人人过关。培养个人良好习惯。 (1) 注射器使用前:提倡单手重新盖帽技术, 使用重新盖帽装置[3]; (2) 注射器使用中:注射过程中要带手套; (3) 注射器和其他锐器使用后: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重新盖帽及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或手直接去拿其他锐器;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丢入锐器合; (4) 禁止在穿刺失败后重复使用留置针。

3.3创造有利的操作环境

(1) 在野外或患者家里急救患者, 如需进行穿刺, 光线暗的情况下, 尽量将患者移到光线较强的地方; (2) 若患者病情不允许搬动, 使用自备光源; (3) 若家属或患者比较情绪化, 本着救死扶伤的宗旨, 一定要沉着冷静, 边处理患者, 边做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若患者由于病情原因烦躁, 一定要请医生和家属协助; (4) 在救护车行驶途中如需穿刺或肌内注射, 请驾驶员将车停靠路边, 再进行操作。

3.4 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

如安全注射器、安全留置针等, 是降低使用针刺伤危险的有效措施。同时, 我科根据护士出诊箱的尺寸, 自制加盖的铝制锐器盒, 放在出诊箱里, 在出诊现场使用锐器后立即用止血钳分离锐器, 将锐器放入锐器盒。回到科室, 戴好手套, 再将锐器倒入科室锐器盒。

3.5 加强急救技能训练

完善抢救流程, 使分工明确, 各行其责, 达到默契配合, 减少因慌乱造成的针刺伤[2]。

3.6做好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

(1) 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 (2) 处理伤口:立即用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但禁止局部挤压。使部分血液排出, 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 用肥皂的净水冲洗, 并用流动清水反复清洗受伤部位;碘仿或乙醇消毒受伤部位; (3) 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并尽早报告部门负责人、预防保健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启动应急预案, 并做跟踪随访。

4 结束语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士的职业防护提上了新的高度, 护士的职业防护关系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而院前急救中的护士的针刺伤是既是客观存在的, 又是可以预防的。因此, 我科的护士应加强自己职业防护意识,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合理采用防护用品, 远离针刺伤害, 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院前急救,针刺伤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亮, 张敏, 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分析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 33 (3) :167

[2]应菊素, 徐国英, 王晶, 牛小秀..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 39, 3.

8.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篇八

对象与方法

对象:从长春市9所综合医院中随机抽取护士900名进行问卷式调查。

方法: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开放式问卷,专人发放。内容主要有:①针头用后处理情况;②是否被针头刺伤及发生频率;③刺伤环节及发生地点、原因;④刺伤后处理针刺后有无报告;⑤有无接受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培训;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⑦有无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共18项相关问题。发放900份,收回882份,有效调查表为880份。

统计学处理:对每1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再用SPSS軟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被针头刺伤情况及发生频率:被调查880名护士中692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786%;共发生针刺伤2728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1次;692中有433人被污染针头刺伤率625%。

刺伤环节:吸取约液、配药加药851人次(312%),给抽好的动脉血气针头封上胶塞3人次,抽血时将血注入试管2人次,拔针308人次,取F针头71人次,肌肉注射5人次,重套针帽739人次(271%),毁形浸泡、收废弃针、清洗器械567人次(208%),静脉穿刺30人次。

调查中有1012例次回答了针刺伤发生原因:操作者刺伤自己744例次(735%),配合中被刺伤92例次,病人躁动引起103例次,被其他操作者刺伤73例次。

2728例次针刺伤发生时间:调查结果示示,护士在操作前发生针刺伤的889例次,占总例次的326%;在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712例次,占261;操作后发生针刺伤的1127例次,占413%。

对于针刺伤的防护情况的调查:针刺伤后立即挤血+冲洗+碘伏消毒的占448%,其余为非正确处理或不处理。针头用后处理放在特制的标志明显的硬塑料盒里的护士占625%,放在专门盛放针头的内衬污物袋的桶里的护士占468%,放在普通垃圾桶里的护士05%。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护士占816%。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操作时不戴手套的原因,操作不方便312%,嫌麻烦占40%,节约成本占264%,忘记戴占24%。

讨 论

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应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另外,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回套针帽,也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加强针器废弃物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为护理人员提供符合国标标准的针器收集容器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建立严格的登记报告制度,是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应加大职业防护管理力度,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以便及时评估。一方面可追踪护理人员受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2 Mishal,Y,Yosefy C.Risk of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Harefuah,1998,135(9):337-339.

9.针刺伤试卷 篇九

选择题(每题10分

共10题)

1、针刺伤易发生环节(ABCD)A、掰安瓶时

B、拔下针帽时

C、抽吸药

D、抽完药物重新套上针头帽时

2、针刺伤执行全面预防措施:规范操作行为,下面正确的是(ABCD)

A、禁用双手回套针帽

B、禁针头进行输液时第二次连接

C、禁直接传递锐器物

D、禁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筒;

3、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下列处理正确的是(A)

A、应当在伤口稍上方轻轻挤压,从伤口近心处向远心方向挤压 B、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2分钟

C、只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D、可以不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4、医疗锐器伤或粘膜受血液或体液沾染之后血液监测流程,下列处理错误的是(B)

A、病人为HIV(+)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nti。

B、病人为HCV anti-(+)受伤者HCV anti(-)1年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C、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D、病人为HCV anti-(+)受伤者HCV anti(-)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5、在针刺伤发生过程中乙肝病毒的多少血液足以感染乙肝病毒(D)

A、0.01ml

B、0.02ml

C、0.03ml

D0.04ml

6、有多少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感染(C)

A、10 种

B、15种

C、20 种

D、25种

7、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处理、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

(A)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

A、院感染管理科

B、护理部

C、总务处

D、院部办公室

8、医务人员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多长时间上报院内感染管理科核实后开据化验单去检验科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C)

A、12小时 B、15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9、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ABCD)

A、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薄弱 B、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注意力不集中

C、操作行为不规范

D、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

10、安全注射:由WHO提出,下面正确的是(ABC)

A、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B、对医务人员无害

C、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社会及他人无害。

10.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 篇十

【摘要】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文主要对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实习护生 针刺伤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687-01

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由于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侵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接触,在医务人员中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从而成为职业性针刺伤害暴露及其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对于针刺伤的危害、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针刺伤的原因及减少针刺伤应采取的措施,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丙肝的感染率为3%,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严峻。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而临床中更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则是护理队伍的后继力量-实习护生,其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护理队伍的发展。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2.1 在校期间相关教育缺乏

护生在校期间所受教育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重点为如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涉及的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护生进入临床后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有调查表明,在护生预防意识最淡薄的实习早期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实习中期和后期。

2.2 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临床带教老师往往因为工作量大而忽视在细节操作上对护生进行培养,而书本上所讲内容和临床实际操作又略有出入,这样护生正确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机会就相应的减少。如果操作不熟练再加上操作过程中紧张等因素难免就会误伤自己。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却普遍存在,实习护生中54.6 %甚至66.5%以上有回套针帽的习惯。用后的注射器不能取下针头:临床中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套回针帽、取下针头等操作均可增加护士和护生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的机会,而这些不规范行为在我国护生中比较多见。有些护生甚至双手回套针帽、将污染针头的针尖向上放于治疗盘中。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是导致护生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2.3 工作中发生意外情况所致

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中难免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临床常见的有手术配合中刀、剪、针、勾传递时误伤自己或他人,在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被针尖刺伤。

2.4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的缺编现象。我国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治疗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就会导致护士超负荷劳动。护生进入临床之后昼夜轮流值班,为护士分担一部分工作。由于护生临床经验不足,加上临床护理的复杂和繁琐,无形中会增加护生的工作压力并使其产生倦怠感。国外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减少针刺伤应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

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开展职业感染知识的教育。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根据每个护生的防护知识水平随时辅导,反复提醒,不断巩固补充,以达到减少针刺伤与感染的目的。

3.2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多项研究表明,使用安全手套等防护措施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另有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 以上。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或被污染的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要求护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在护理操作时要携带防刺破、防渗透的塑胶针器收集盒,立即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减少污染针头的暴露时间,避免针帽回套,并加强实习护生的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要求护生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3.3 实习前体格检查,进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护生实习期间很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头所伤。破损的皮肤接触到被污染的血液后,有感染HBV的危险。目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地措施。所以护生进入临床前应先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需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在护生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疫苗就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4 建立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完善伤后支持系统一方面,对于针刺伤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理、伤口保护、暴露后评估、预防用药以及如何做好登记报告,医院管理者应制定相应规定,并确保规定的严格实施。另一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一旦发生针刺伤,护生应及时地向带教老师或医院有关部门上报并做详细的记录备案。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系统,通过各方面努力,不但可以减轻护生受伤后的心理负担,把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的感染危险降到最低,还可以了解护生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的经验教训。

小 结

针刺伤是全世界护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护士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工作压力大等因素,针刺伤的发生率相对来说较高,而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要高于护士。针刺伤对护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护生受伤后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现出厌倦情绪,对工作失去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关于护士针刺伤的研究较多,但是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防护途径不完全等同于护士,应有其自身特点。护生是我国护理事业的接班人,为了护生的自身健康,为了我国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还应作更多的研究,以确保护生从业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曲淑彦,郭彩霞,郭冬冬.临床护士对锐器损伤的认知和预防[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5):474-475

[2] Deisenhammer S,Radon K,Nowak D,et al.Needle stick injuries during medical training[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6,63(3): 263-267

[3] Mishal Y,Yosefy C.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4] Wilburn SQ,Eijkemans G.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A WHO-ICN Collaboration[J].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2004,10(4):451-456

[5] 张?F佳,赵爱平.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 202-203

[6] 左改珍,陈晓琴,张炳新.护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的调查与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4,3(3):63-64

[7] 陈 群,李 阳.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引进与咨询,2004,20(6):48-50

[8] 黄建英,郭素珍.护生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加强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6,3(1):45

[9] 李玲,李晓玲.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 613-615

[10] U.Ayranc,i N.Ksgeroglu.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 juries among nurses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in a city of Western Turkey[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4,58:216-223

上一篇:2010工作总结暨2011工作计划下一篇:学雷锋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