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征文

2024-07-17

“与经典同行”征文(精选11篇)

1.“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一

每当我漫步于书海中,一切的烦恼都会离我而去,让我烦躁的心停止所有的波动,化作静水深流。从中,我也学会了很多,经典,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改变了我很多。

阅读经典,我知道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雅;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伟大志向;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它让我知道了许多名人,也知道了许多名人的故事。

阅读经典,让我学会了自信。

一次数学小测验,一向数学成绩不错的我,那次却考得如此糟糕,便觉得数学再也不会考好了,顿时很想哭,不知该怎么办。回到家,妈妈询问我为什么这么伤心,我告诉了她原因,她没有说什么,只是去书店给我买来了一本书,那本书是《老人与海》,听着这名字,就把数学测验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拿起书来便读,书中的故事很感人,我知道了人要有自信,要永不放弃,书中的老人84天都没捕到一条鱼,却依然那么自信,不放弃,而我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测验失败了,所以,我要有信心,不能放弃,加倍努力,寻找原因,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

阅读经典,让我学会了顽强。

《刚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我明白了很多,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不到最后一刻就永远不能放弃,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出身贫寒,双目失明,四肢瘫痪,死神曾几次想要夺走他的生命,可是他不停地抗争,自强不息,顽强的生存着,以惊人的毅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多么的顽强,也使我明白了人要顽强,要与命运抗争。

阅读经典,使我知道了,父母对孩子那无微不至的爱。

每次上学前,妈妈都会为我检查好书本和生活用品,她那专注的眼神,一直在那些东西里寻找着,生怕忘给我带了什么东西,这使我想起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使我知道了母亲为我付出了太多,也知道了母亲对我那无微不至的爱。

阅读经典,使我学会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永不放弃。

我做事一遇到困难,便想放弃,这时总会想起《西游记》中那师徒四人,无论遇到什么危险、什么困难,都永远不放弃,一直努力坚持,最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这使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阅读经典,让我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大大提高,阅读经典是有益的,我通过阅读经典,学会了理解、宽容、体谅等,与经典同行,与成长同在!

2.“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二

1991年李鹏总理视察曲阜时题词:“汲取孔子思想精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自此逐步开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到整体,由随意到规范的过程。

九十年代初,学校提出了经典诵读的倡议,语文教师自愿参加。刚开始,这种自发活动,家长不认可,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影响考重点学校,其他老师静观,没有鼓励和鞭策,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由于是老师自发组织诵读,同一个班级的诵读标准没有统一要求,晨读时学生愿意读就读,不愿意读就不读。同一个年级更没有硬性要求,老师愿意带着学生读就读,进度依据本班情况而定,可以说是比较随意和宽松的。诵读活动让部分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升入初中和高中后,再学这些篇目时便豁然开朗,感受到古文学习的美和趣味,因而不觉得枯燥。凡是在小学阶段参与诵读的学生都彬彬有礼,出口成章,深受初高中教师的喜欢。由此可见,诵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老师、家长看到了诵读成效,认可了诵读活动,从而推进我校的诵读活动走向了自觉,步入了整体和规范。

由于坚持经典诵读,1997年团中央把我校定为全国的经典诵读基地。我们以“培养民族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丰富语文素养”为宗旨,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环境,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并开展了“小学语文教学与诵读儒家经典相结合”的课题研究。诵读以课堂为阵地,教师们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总结了“人亲、心通、法和、场乐”的经典教学框架,“解题—知意—入境—悟情—吟诵”的经典教学模式和“不求甚解—联系扩充—想象入境”的经典诵读方法。通过故事引导、意境陶醉、成功感应、变式诵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经典的感悟能力。

2013年,习总书记来曲阜考察,借此东风,2014年我校加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国学经典教育联盟”,2015年申请设立全国首批“孔子学堂”,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了新的方向。

总结近30年的诵读经验,凝炼出我校的核心理念———和乐致美。“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诵读先贤经典,争做和美少年”成为我校师生的共识。我们发挥曲阜特有的地理人文优势,大力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扎实推进“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大面积开展《论语》诵读和古诗文诵读活动,继承先师之遗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引领莘莘学子舞雩坛畔扬古韵,大成殿前诵华章,形成了学校管理之和风,课堂教学之和风,育人之和风。

二、任重道远,整编教材

诵读初期,没有教材,教师们利用休息日收集材料,所选篇目都是符合学生口味、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然后整理并用钢板刻印,发给学生诵读。

1993年台湾大学王财贵博士来校做诵读经典的报告,说到:早诵读比晚诵读好;诵读经典比诵读唐诗宋词好。他谈到了许多理由,使我们深受启发。从此我们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我校的经典诵读教材《古诗文诵读手册》。教材分12册,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儒家的经典文章,非常的简单,也不成系列。

进入新世纪,学校编印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杏坛魂》上、下两册。上册为《三字经》《论语选粹》《弟子规》《劝报亲恩篇》《圣人胜迹》,下册为《增广贤文选》《四书选粹》《百家姓》《千字文》《古迹名胜》,还介绍了孔门十哲。该教材荣获济宁市首届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中央教科所教科成果优秀奖。学校利用教材,面向所有年级,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学校凭借地处孔子家乡的地域优势,在弘扬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针对六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编写了《〈论语〉进课堂》教材。全书共23篇,分别以仁、义、礼、志、孝、为学之道、修养之道、朋友之道等为主题,选取《论语》中的相关篇目进行组合,配有注释和译文,文后有思考题和拓展链接,引导学生在文本上把握对经典原貌的认识,在行动上展现儒家文化的内涵。

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2013年,学校精心编排经典诵读节目《读论语树和风》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中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的节目。我校还发挥曲阜地方文物及文化工作者众多的优势,开展“家长资源进课堂”活动,增强课程的专业指导力量。家长们开设的《趣味国学》《圣城、圣人、圣景》《三孔文化传承》《介绍我的家乡》等专业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欢迎,进一步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

三、和韵经典,明理导行

我们把经典列入课程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及特色活动,使中华传统文明植根于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做人做事的行为。

经典诵读我们做到“四化、四比”。“四化”:一是经典诵读生活化,学校有计划地利用主题班队会、晨会、活动课等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充分展示经典诗文的美;二是经典诵读常规化,学校每周设有专门的“经典诵读课”,每月对各班的诵读情况进行抽测,每学期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诵读展示活动,诵读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经典诵读教育化,我们以《论语》诵读为载体,挖掘传统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弘扬传统道德教育中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内容;四是经典诵读社会化,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方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四比”:小组内比———两周一比,看谁读得熟,背得多,推出小组“诵读之星”参与班级比;班级比———一月一比,推出班级诵读五佳“诵读大王”参与年级的评比;年级比———月月比,每月评出年级诵读十佳“诵读达人”,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诵读展示,拍照留念,校长颁发“诵读达人”证书;校级比———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经典优秀班级”比赛,评出学校的诵读“十佳班级”,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造声势、扩影响,推动诵读活动走进家庭。

星级“和美少年”评选活动则是传承经典的重要举措。其内涵为:“和”就是要求学生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学校、家庭到社会力求做到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达到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美”即完善、完美,与真、善是统一的,学生达到思想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心灵美的境界。我们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了星级“和美少年”十条标准。根据践行的足迹,每学年进行一次星级认定。每位“和美少年”都从经典诵读活动中受益良多,如五星级“和美少年”胡同学这样介绍自己交友的故事: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我不仅把这句话当做结交朋友的标准,还把它贯彻在实际生活之中。我与同学小谢的友谊已经持续了六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兴趣、性格相投,更是因为我们互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每一次上作文课,我们都会讨论作文的主题、内容,写完之后,还会互相比较,互相修改。当我们其中一人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之后,另一人也会很开心,然后还会拿前者的作文与自己的加以比较。修改之后,我们得到的,是两篇都很优秀的文章。我的数学比小谢学得稍微好些,英语却不如她学得扎实。因此,我们会一起讨论数学题的做法,把一个个“?”拉直变成“!”。在英语课上,我们互相检查背课文、记单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看,我们就是这样,虽敌亦友,用实际行动解释了“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论语》加固了我们的友谊,是《论语》促进了我们的共同进步!

五星级“和美少年”孔同学用自己亲身经历悟出了“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她把便利店阿姨多找给的钱如数送回,体验到了“诚信”的味道。四星级“和美少年”贾同学的妈妈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他能“出必告,返必面”,能“亲有疾,药先尝”,并发自内心的“事父母,能竭其力”,由此可见学生家长也是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这项活动的受益者。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浸润,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程度有了极大提升,学会了明辨是非,学会了做一个仁爱之人,学会了说话谦和有礼,学会了举止文明,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

四、见贤思齐,教学相长

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学而不厌”成了学生的口头禅,“诲人不倦”成了教师的座右铭,“和衷共生,励学精进”成了学校的精神。每一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祭祀颜子大典、百姓儒学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中,我校的经典诵读都是保留节目。师生共读也提升了教师的素养,语文教师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孔子的爱生思想、仁者情怀,她频繁家访有问题的学生,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自信,静静等待学生成长。她说:“为师者,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责任,心中有爱心,多关注学生,教育方能成功”,她的传统文化课堂也获得了极高评价,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国学课大赛获得一等奖。国学导师孔为峰学《论语》十多年颇受教育,“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论语》,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向老百姓传经送典,居心无倦,居家无倦,居位无倦,尽职尽忠,被评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在首届国际《论语》知识大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也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山东省侨办推荐,学校被遴选为“国际华文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几十次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寻根之旅”和联谊活动,有几十个国家、上千名国际教育界人士及海外青少年来校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及技能,接受圣人智慧的熏陶。

3.与经典同行 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经典诗文的学习汇报,展示学生的诵读成果,体验诵读的欢欣和喜悦。

2.促进学生多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做有素质的人,激发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朗读的配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导入。

学生齐呼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诵读成果

1.“你”在我的心海里

PPT:请你欣赏画面,张开想像的翅膀,打开记忆的闸门,和同学交流你心中的经典佳作。

学生交流由画面想到的古诗词或文章。

2.我轻轻地告诉“你”

PPT: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你结合具体的诗句或文章片段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与感悟吧。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文笔,情感的体会,获得的教益等方面来谈。

3.读“你”千遍不厌倦

PPT:我们快快乐乐地阅读,在诵读中收获快乐与喜悦。请你以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展示你在诵读中的乐趣。

学生以唱歌、快板、游戏、配乐朗读等形式朗诵。

4.允许我为“你”放歌

PPT:“在阅读中积淀,在倾听中收获,在写作中提升”。我们感悟着一篇篇经典佳作,积淀着生活阅历与经验。现在的你放飞童心吧,表达你的心愿,或赞美自然,或歌颂友谊,或道出心曲,或抒写收获……请你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展现你诵读的收获。

三、教师总结

1.教师:(PPT:愿经典的芬芳弥漫你美丽的人生……)。

2.学生再次齐呼口号: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呼唤“经典诵读”,呼唤传统文化经典重回课堂,让民族经典文化在孩子记忆的黄金年龄牢牢地生根,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经典比较抽象、拗口,要使学生保持对经典诵读的浓厚兴趣,就要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经典诵读汇报课就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活动方式。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诵读成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更广泛的诵读积累。

在这节课的展示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即记忆的经典、品悟的经典、悦读的经典、运用的经典,引导学生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第一个环节:“你”在我的心海里——这个环节是记忆中的经典的展示。一篇佳作就是一幅画,一篇佳作就是一首歌……一篇篇经典佳作永远是学生记忆中的珍宝。所以我出示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幅画面,配乐并加以解说,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旋律,激情的解说,激发学生的想像,为诵读与自然景物相关的经典佳作构建桥梁,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忆。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出示关键的词语如“人间真情”,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从友情、亲情等角度诵读积累的诗文,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个环节:我轻轻地告诉“你”——这个环节是品味经典的过程。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诗句或文章片段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与感悟。经典诵读不是浅尝辄止的读与背,而是引导学生与名家名篇对话,触摸名人大家的心弦律动,聆听他们的至深哲理,感受千百年来人类情感的积淀,从而享受经典文化的阳光雨露,唤醒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展示教师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引领和提升的独特作用,反映语文教学的韵味在于语言之美、词赋之美、情感之美。

第三个环节:读“你”千遍不厌倦——这个环节是悦读过程的展示。快乐学习,快乐阅读,以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展示在诵读中的乐趣。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不是枯燥的乏味的机械记忆,而是充满乐趣的有效积累。引领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诵读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巩固积累方法,从而使学生满怀兴趣的进行阅读。

第四个环节:允许我为“你”放歌——这个环节是学生创作的展示。课标指出 “在阅读中积淀,在倾听中收获,在写作中提升”。诵读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或仿写,或运用,或创写。鼓励他们大胆想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既学经典,又能运用经典,同时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学生的写作即使稚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再次体会经典诵读带来的快乐。

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在学经典、用经典、赏经典、写经典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尤其可贵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内化了学生的精神气质,丰富了文化底蕴。

高雅之风习习拂来,少年君子翩翩而至。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德育的亮点来打造,使学生受益终生。

4.与经典同行读书征文 篇四

你难道还没看见吗?多少诗词歌赋、词牌曲名被千古流传。李白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震撼心魄,又一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令人徒增思乡情,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仿佛天地都为此共鸣……这便是经典阅读的魅力呀!回想起来,我也是被它这如诗般的语言所吸引,才开始接触国学经典的呢!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妈妈,那是谁在读书呀?”刚刚开始校园生活的我,陪着妈妈进入校园,继而就听见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听得令我着迷。“那是学校里的哥哥姐姐在读书呀!等你长大了,也要这样读书呢。”妈妈微笑着回答。“哦……”我若有所思。不过很快又被那悠扬的读书声迷住了。“……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多么优美的诗句呀!恰到好处的诗词,意境优美的诗句,立即激发了我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在妈妈和老师的安排下,我顺利地入学了。

捧着崭新的课本,我迫不及待的阅读了起来,一篇篇文章都富有情趣,可惜,没有我想看到的古诗词赋。 回到家,妈妈关切地询问我对新学校的印象,我有点失望的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课本里没有那些优美的诗词呢?” 妈妈愣了一下,也很快的回答:“别急,学习诗词歌赋得一步步来,更重要的是平时对经典阅读的兴趣,慢慢的去品味这些经典的佳作。所以呀,先别急着这么快就去囫囵吞枣的阅读,等你学习的程度越来越深,老师自然会指导你们学习国学经典。”“真的吗?”我似懂非懂地问妈妈。妈妈用力的点点头。 转眼,几个学期就过去了,我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升入了四年级,而就在这个学期,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习气氛,专门编写了《千人诵读》这部校本教材,着实让我期待。开学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5.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五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祖国90岁的生日。我们的党,历经90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旗帜下,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祖国的花朵我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呢,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献上一句最真诚的祝福。

我认真地阅读了《光辉的旗帜》,觉得受益良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90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从之前外国人口中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一条巨龙,取得了今天巨大又辉煌的业绩。在中国这片神气的土地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有幸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更应该努力学习,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我们的祖国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90年来从上海的法租界走到西湖的游船,从井冈山到二万里长征,等等事例,都见证了祖国的成长。

当我读到《黄土地创造奇迹》,这一章节时,我心潮澎湃,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2008年奥运盛会在中国北京取得了圆满成功。2010年上海世博会令全世界感到震惊。我亲眼目睹了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更加懂得了: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我们国家的强盛!就没有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青少年,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要为祖国献出自己一切的力量。

在抗美援朝时期,一颗燃烧的弹落宰了他的身边,燃烧到他的身上,但邱少云为了胜利,在烈火中纹丝不动,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平时我被开水烫一下就痛得不得了,我想邱少云也想叫一下,滚一下,但他为不暴露目标动都没动。邱少云虽已逝去,但他在烈火中永生。读到这里我既感到敬佩又觉得羞愧,敬佩的是邱少云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标,这种顽强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羞愧的是有时候在课上,有时候忍不住和同学说,做一些小动作和邱少云相比真是差太多了。( 绥棱教育信息网 www.suilengea.com )

6.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六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7.“服务”与“制造”同行 篇七

2007年3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 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 推进业务外包, 加强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首先, 现代制造技术越来越成熟, 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附加值相对较低, 因此要想追求更大的利润, 就不能仅关注生产制造环节, 还要关注围绕生产制造而展开的服务, 比如研发设计、市场调研、维护维修、备品备件、物流配送、咨询服务等诸多环节, 这也是产业链附加值较大的环节。其次, 围绕服务化转型的过程而形成新的服务产业, 例如研发设计, 设备的维护、维修、大修、改造等, 企业自己不做, 而是外包出去, 这个过程会产生新的公司, 而这些外包公司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公司, 从而将产业链进一步分工、模块化。另外, 通过服务还可以提高产品制造质量。现在很多产品卖出去后, 因为没有深层次的服务和跟踪, 产品质量的闭环反馈没有形成, 反馈不及时, 所以生产者不知道怎样才能进一步创新产品、提高质量。而用户实实在在的使用恰恰是产品最好、最真实的"实验"。通过服务能发现很多问题, 有的就是产品本质的问题。有了问题也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这就是服务的价值。

当然, 设备外包服务也同样存在风险,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他们资金有限、融资困难、生产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技术水平低, 因此这些企业在采取设备外包服务之前要认真做好科学的决策, 有效规避外包服务的风险。

8.与经典同行 篇八

关键词:小学;经典诵读;兴趣;方法

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诵读经典对儿童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良好习惯和塑造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的校训是“一切为了明天”,儿童是明天的太阳,如何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孩子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每一个教师身上肩负的神圣责任。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性灵,开阔他们的心胸,又可以端正他们的品行,为学生的明天奠定基础。

一、用经典打造“三心”:仁爱心、进取心、责任心

诵读经典对人成长的作用主要在于心灵滋养,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认为:“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他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经典诵读能提升学生素质,孩子们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许多千古名句、经典名篇,而且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地养成了仁爱心、进取心、责任心。

1.仁爱心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儒学以“仁”为思想核心,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仁爱的根本在哪?在孝道。“百善孝为先”、“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一个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才能在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孝”再延伸上来,“凡是人,皆须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学生只有从小懂得互助,懂得互爱,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文化橱窗、广播站进行广泛地宣传,利用晨读、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形式多样地诵读,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

2、进取心

中华传统经典宝库中有不少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经典案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是关于勤学的故事;“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志当存高远”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导学生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经典还有助于学生在成长中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方向和掌握目标。简单举例说,经常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想到古人说的“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

3、责任心

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为国家、人民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我校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一些经典名句时刻萦绕在学生耳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激发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产生内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则事半功倍,无兴趣则事倍功半。要想让学生坚持长期诵读经典,不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老师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到诵读行列,这样的诵读才能更有持久性。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1.直观演示

多媒体具有生动、可变、直观性强等特点,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将多媒体运用于经典诵读,能大大降低学生对经典的畏难情绪,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时,网上有丰富的资源,不仅图文并茂,并配有深情的朗读,老师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画的美景,一边跟着电脑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那些千锤百炼的文字深深地嵌入了他们的脑海,同时也增强了语感。另外在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时,先在课前寻找网上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前观看,这样,生动的情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原文的解释,还能减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也更加愿意诵读了。前段时间许多学生观看了电影大片《赤壁》,老师利用此契机,引导学生诵读电影片头杜牧的古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生认为这些经典诗词与他们距离并不遥远,所以读得兴趣盎然。

2.故事引路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对于有故事情节的学习材料更情有独钟。老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投入到文学世界之中,逐渐产生对经典的兴趣。比如,引导低年级学生读成语故事,可以把相关故事给学生娓娓道来。要让学生了解“一鼓作气”的意思,老师先给学生讲春秋时期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打败齐军的故事,告诉学生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听完故事后,又相机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半途而废。此外,要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读古代名著,老师先将名著中的精彩情节讲给学生听,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就先给他们讲草船借箭、割须弃袍、增灶退兵、七擒孟获等故事,一旦这些生动的故事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去寻找原著,从而实现主动阅读名著。

3.学生示范

在一个班上,总有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他们能够先于其他同学完成经典学习任务,也有能力为他人做出示范。这样的学生,老师如果能大胆启用,让他们做小老师,传授经典,比单纯教师讲授效果更好。在朗诵时,有学生将作品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诵读出来,其他同学定能体会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从而对经典也就产生了喜爱之情;在背诵时,有学生能将一定篇幅的文章行云流水般背出来,一定会引起班内同学的惊叹,也会跃跃欲试,参与到诵读之中;在表演时,大家会被他们所营造的神奇境界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经典诵读的行列中来。在学生示范的过程中,老师给予热情地鼓励,号召更多同学走上讲台,参与到经典诵读的行列,为其他人示范,这样会使学生示范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基本方法

1. 营造环境、展示经典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宋诗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等古代圣贤对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 课堂教学、渗透经典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要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到课堂中。如在教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地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的经典名言。如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联系到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等有关爱国名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记忆效果。

3. 开展活动、趣读经典

小学生活泼活动,只有生动有趣的活动才会深深吸引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而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方法的趣味化。可采用故事法、表演法、诗文配画法、比赛竞争法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学成诵。

(1)经典背诵、分段比赛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诵读经典无疑是积累语文素材的重要方式。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鸿著;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也能任意抽出一段来,不假思索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

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分年级段进行了经典诗词诵读大赛。学校给各班发给经典诗词,熟读成诵后,各班先进行初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上台,然后选取优秀代表参加学校组织的复赛,分年级评选优秀个人奖和优秀集体奖,并设立“最佳普通话奖”、“最佳形象奖”、“最佳感情奖”等多种奖项,赛后,通过学校广播让“诵读明星”带领全校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韵律美,从而亲近母语,敬仰中华悠久文化,受到美的熏陶。

(2)经典收集、借助佳节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清明、重阳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作品,或摘抄、或上台交流、或办手抄报。我校在清明前夕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清明节的资料,在周五的班会活动中,学生集体收听完“清明的来历”广播故事会后,又分班进行活动展示,学校还组织清明追思活动,每班选取部分优秀学生赴长沙烈士公园扫墓,活动后,还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3)经典竞赛、鼓励运用

竞赛是常见的活动形式,在竞赛中,由于有了比赛的紧张性和取胜的动力,学生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搜寻记忆库,将储存在脑海中的经典内容释放出来。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比谁记得牢”、“比谁讲得好”、“比谁读得多”、“比谁收获大”等竞赛活动,以“比”促“读”。还通过记读书笔记、读书汇报等竞赛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质量。

(4)经典演绎、载歌载舞

在一些主体性的活动中,经典与艺术形式相结合,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动的新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在娄底市举行的文艺汇演中,学校的节目就是歌表演《春晓》。经过新谱曲后的经典内容,在学生的心目中,此时变得活泼灵动,当台上小演员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诵,一边用优美的舞姿展示经典所蕴含的韵味时,台下的观众也一起摇头晃脑地跟着诵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台上台下已浑然一体,共同沉浸在经典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九

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炫丽文化,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读经典,使人反思;读经典,使人教育;读经典,使人明智。读经典更是精神的净化,灵魂的升华。

看了【花木兰】,她那种孝顺的行为,自我牺牲的精神令我为之动容。她那种敢于冲破封建世俗的勇气也令我欣赏。看过【水浒传】,感知到里面108名好汉的正直、不畏惧恶势力的精神、报效祖国的忠诚令我敬佩。欣赏【西游记】,里面把唐僧的善良的心,对取经的百折不屈的意志描述得淋漓尽致。跟把孙悟空那嫉恶如仇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这里我觉得我们要有宽厚的心去善待别人、坚强的意志去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让自己更好的健康成长......这些经典里所描述的东西不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经典带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鱼龙混杂,我们必须要择书而读:且要读经典、读益书。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出自于高尔基之口。我们人类为什么能进化得这么快?并拥有这么高度文明呢?因为我们在读经典书同时不断的升华自己的灵魂与思想,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进步。

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需要经典,需要它引领我们;需要从古人的训言中吸取经验。

【阅读与经典同行_范文2】

儿时,母亲让我阅读经典;上幼儿园时,老师让我背诵经典;上小学了,老师让我学习经典。经典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从小就陪伴我长大。它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它让我知道要珍惜宝贵的时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它使我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办事。经典总是不停的提醒我、教育我,也一直陪伴我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经典就像一幅变化莫测的风水画,带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使我的眼前立刻耸立了绿绿的、高高的庐山,美丽极了。经典还像一本历史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李白站在长江的岸边,依依不舍地望着已经远去的小舟。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个答案在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天的话里就能找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让我们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友,与经典一起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_范文3】

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走近它,我看见美如画卷的山河,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走近它,就充满无限乐趣。使我懂得许多道理。就像沙滩上捡不完的贝壳,让我捡一个大的贝壳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读了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书中对孔融赞不绝口,我被孔融的行为打动了。孔融还教会我在那天作了件好事。

10.高中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十

当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时,经典帮我拉开了窗帘,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我能看见许多知识在游荡,使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欢乐。牙牙学语时,我迫不及待地跟着爸爸妈妈后面念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晚上,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墙上,我默念着静夜思,想象着诗人看到的情景。

上了幼儿园,经典引导我走到窗户前,让我认识了更多的知识。上了小学,经典帮我打开了窗户,我往外一跃,伸展开双臂尽情地和知识拥抱。经典还是伴着我向“海洋”深处游去。

三年级,我认识了词。第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觉得写得很美,让我联想到这样的情景:深夜,月光发出洁白的微笑,我独自一人坐在水边,踋前后不停地摆动,有时沾到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首词让我闻到书籍典雅的香味。

现在,经典帮我得到了更多知识。《游子吟》赞扬了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使我明白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三国演义》让我知道诸葛孔明、庞统都是一世的才子。蜀国之所以有了他们才能与列强抗衡那么久。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它一直激励着我要做这样的人,让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让我与经典同行,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友吧。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的话里,我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

【阅读与经典同行_范文2】

我爸爸的床边有几本书是他经常翻看的:《论语心得》、《帝国的惆怅》,还有《红楼梦》、《围城》等。爸爸说那里有好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典。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为中华子孙不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为此,爸爸给我买了几本书:少年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业做完了看一看,睡觉前读一读,还真的有些爱不释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时候爸爸就说过:儿童诵读经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广度和理解力;还有助于我们人格的成长。

的确是这样,读这些经典书籍使我的词汇量增加了许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讲话的时候还能经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读这些书的时候仿佛能聆听古代圣贤的声音。犹如和古人对话,好似春风化雨,潜自有润。

在我们北苑小区的围墙上,书画家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经》刻画在上面。走在围墙边,古人的音容笑貌,跃然在眼前,圣贤就像朋友一样用简洁的语言,对我们谆谆教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虽然对《三字经》和《论语》的一些话还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长大后会慢慢地理解的,读读背背,还是朗朗上口,虽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经典文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四书》、《五经》、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我还小,读的少,但我还是有机会读一读;虽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绝大多数还是被现代人批判地吸收。经典是处世哲学,是伦理道德的指向标,更是人生前进的明灯。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不能在业余时间整天用拇指玩手机、用鼠标玩游戏。我们应静下心来,读些经典,发扬国学,继承和发展中国灿烂的文化,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800字

11.让孩子与经典同行 篇十一

【关键词】经典 阅读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64-01

悠悠上下五千年,人类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淀——经典,是对我们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是不能摒弃的。专家们已经意识到诵读经典的意义,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古今中外优秀诗文。

而当前,孩子们却对经典著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反而热心追捧一些肤浅甚至有负面影响的读物,这一现状让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十分担忧。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与经典同行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经典的主线。

(一)巧用课文渗透经典。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专家们精选选编的、内涵丰富的精美文章。它们有的给人启发、有的让人明理、有的抒发情感……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在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巧妙地传递给孩子,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经典。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则主要引导孩子们感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身在异乡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由此触景生情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故事,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课前先让学生搜集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手段,找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孔绍安的《落叶》等诗篇,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展示,未学课文,教室里已弥漫阵阵思乡情;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再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王维的思乡就已水到渠成;新课结束后,我适时出示王维的其他古诗,请学生进行对比诵读,让学生了解到王维诗歌的更多内涵;课后,我继续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有哪些,并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进行交流。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出了对一系列的经典诗歌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我也意犹未尽。可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二)抓住古诗渗透经典。

古诗是经典中的一颗明星,巧妙地运用古诗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诗在语文课堂上既可以运用在导语中,也可以机智地用在课题的任意地方。我们还可以对古诗进行分类梳理,成为孩子们更易于吸收的营养。

1.爱国主义教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等都抒写出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孩子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让孩子们自觉地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2.热爱家乡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亲情教育。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感动了无数人。孟郊的《游子吟》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本课时,我课前就布置学生搜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在课堂上结合插图、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出浓浓的思母情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再一起交流搜集的思亲思乡诗,学生既学习了经典,又受到了思想上的陶冶。

4.友情教育。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可引导孩子们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孩子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收到教育。

(三)课余进行经典诵读。

为孩子们制定每学期的经典诵读任务,带孩子们利用早读课、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经典。这些诵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孩子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孩子晚上回家,父母叫他,会很快来到父母面前,不再懒得回应,有的孩子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二、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弘扬经典的副线。

孩子们的知识一部分是来自书本的直接经验,还有一部分就是常常被我们忽视间接经验——社会实践。我的家乡凤阳有奔流不息的淮河水、底蕴深厚的帝乡文化、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种种这些都为孩子们学习经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抓住一切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家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人物、民俗艺术、地方特产等,并制作资料卡。

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韭山洞、狼巷迷谷、禅窟寺、龙兴寺、鼓楼、皇陵、小岗村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认识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明信国公徐达、宫廷画家崔白、小岗村书记沈浩等古今名人;知晓了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凤阳花鼓等民间习俗及传统艺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对家乡有了更深地了解与热爱,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了经典的熏陶。

三、打造自己,言传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言行去影响学生。写一手规范的汉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打一段正宗的凤阳花鼓、画一幅山水国画、吟一首优雅的古诗词……这些点点滴滴的熏陶感染,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他们受益终生。

诵读经典可以加强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增强自信心,而且对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都有极大的好处。正如宋代词人苏轼所说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为此,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孩子们从小沐浴经典、与经典同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上一篇:网络原理实验报告下一篇:校园维稳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