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郑培民》有感

2024-07-21

观电影《郑培民》有感(精选5篇)

1.观电影《郑培民》有感 篇一

郑培民、张思德,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前者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后者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普通士兵,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称谓——共产党员。s010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务实、清廉、勤政是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同志的写照。

在湘西工作期间,郑培民同志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他扎根群众之中,千方百计想办法改善人民生活,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抗洪抢险中他作为省委领导,毅然与百姓装水围子”,不顾自身安危,带领大家顽强战胜了灾难。为官几十年,郑培民同志却两袖清风,爱人每天冒着风雨走路上下班,孩子想搭乘一下他的公车上学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无论是张思德还是郑培民,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的心中都一直想这党和国家的事业,想着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

毛泽东主席曾写下《为人民服务》的篇章,张思德同志勤恳敬业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做为我们全党工作的指南和宗旨。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精神,要广泛开展学习郑培民同志活动,始终保持我们共产党员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今天,观看了电影《郑培民》《张思德》,自己深刻体会到学习张思德、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

做位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张思德、郑培民这样的同志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上,不断作风、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锐意进娶扎实工作。

学习张思德、郑培民同志,重在行动,贵在落实。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做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就是要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就是要做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两个务必”,结合新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2.观电影《郑培民》有感 篇二

一、纯美的故事

一个纯美的故事,必须要有动人的文字。“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知道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她出尔反尔。”“静秋,我不能等你1年零1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看《山楂树之恋》,真正让人感动的并不是静秋和老三之间的感情,而是老三的付出,那种心甘情愿、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付出。他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希望和鼓励,他默默地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着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真了,自己却得白血病去世了。似乎冥冥中觉得纯洁的爱情要求的是适时的死亡,一个人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记忆里。影片的男主角——老三的骨灰最后是被埋在了这棵山楂树下,而山楂树这个天然道具则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影片最初部分,是静秋一群人在去西坪坝的途中,村长向他们介绍这是一株开红色花朵的山楂树,他说,这棵树原本是开白花的,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抗日英雄被杀害在了树下,他们的鲜血流进了地下,这棵树就开红花了。但不知为什么,静秋的脑海中总有一种幻觉,隐约中看见一个身穿白衬衣的英俊小伙子正站在山楂树下等待自己心爱姑娘的到来。这样一个带有幻想的、诗意般的开头奠定了全篇的叙事风格,纯美幽静,像一杯静置桌前的清茶,慢慢地散发着幽香,让人回忆起那真真切切的存在着的单纯美好。绿色是大自然中常见的颜色,绿色的环境充满着宁静、希望、青春、纯洁的美感,这为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纯真的爱情故事设置了最佳的背景。初次见面时,静秋被老三边拉边唱苏联歌曲《山楂树》吸引;两人过河时,老三想牵静秋的手,但静秋不肯,最后老三找了一根树枝,牵着她走过了河;静秋偷偷尾随长林到河边,当船已开出好几里的时候,躲在一旁的静秋忍不住发声提醒长林核桃袋里有钱,船上的老三看到静秋,直接跳到河里,趟水过来,把钱塞给静秋,让她买运动服;老三送静秋一件泳衣,两人在河里游泳之后,躺在一块聊天;在树林中的亭子里偷偷约会,老三穿上大衣,把静秋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取暖;在静秋家里,走之前老三重新帮静秋包扎脚;两人隔着河依依惜别,用手比划着拥抱的姿势;“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说我一喊你就出现了吗?”弥留之际的老三,流下了最后一滴泪等等。许多年过去了,其中美好的和悲伤的画面,如泉水般,依然甘甜溢满静秋的心房。就算那段淹没在时光里的青春爱情往事被时光积上厚厚的尘埃,就算老三已不在这个有思念会开花的国度,就算这份爱呈现在公众面前是在老三离开后,又何妨呢?时间可能会淡化过往,却无法隐没一段往事。那早已泛黄的旧照片,是静秋和老三曾经执着相爱的印证,真正的爱是活在记忆里永远不会老的。穿越时光的罅隙,当静秋再次从影片中记忆老三的模样时,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幸福、单纯、快乐。

二、唯美的画面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导演张艺谋这回撇弃了他惯用的“浓墨重彩”,而是围绕着主人公形象和生活原色进行塑造,以简朴、含蓄、内敛的手法返璞归真,呈现出梦境般的画面感,不动声色地引领观众走进那个特殊的知青年代。淡雅的色彩,优美的画面,叙述了一部关于青春、关于初恋的故事。之所以纯美,与整个影片色调柔和、清新平淡和静秋的纯洁无无瑕、老三的阳光灿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林阴路上,阳光穿过树叶照射到地面的斑驳轨迹,老三单手骑车载着静秋的画面:白色的衬衣、柔和的阳光斜照大地,给人一种欢快明朗的感觉,伴随着纯净的音乐声,弥漫整个心际。这种青春的气息,仿佛把观众带回到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再次体验那份纯真与快乐。

《山楂树之恋》中唯美的画面比比皆是。晨曦时分的山楂树,薄薄云纱似的天雾笼罩着大地。当老三和静秋在一起时,往往是以绿色或白色的色调为主,给人一种简单的感觉,暗示出他们之间青涩、纯真的爱情。在静秋渡船时,观众能看到的只是一张蒙眬、美丽的侧脸,这样的画面更给影片增加了一份蒙眬美。青山绿水间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一抹清瘦的身影,一道跟随着的步伐,让人油然而生一番诗情画意。春天的气息不也印证了他们纯真的爱情吗?无需任何华丽的场景和布局,唯美的画面和两张清新纯真的面孔早已演绎出了那个浪漫、悲惋的爱情故事,让人在刻骨铭心的同时感受到了久违了的纯真。张艺谋导演在这点上是成功的,他以使画面有生气、美化构图的审美效果为出发点,渲染情节。

三、纯净的音乐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结局残忍地让老三得白血病死掉了,结局的悲凉,也由此奠定了电影悲情的基调。音乐在这里,为了烘托氛围,它是画面的外延,帮助画面的表达更加的丰富饱满,更充满感染力。返璞归真的旋律,在山楂树下悄悄话似的音乐,向人们娓娓道来那段曾经洒落在民间的,简单、真实、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在树枝牵手那一段,老三想牵静秋的手,静秋不肯,最后老三找了个树枝,牵着她走过了河。随后老三一边走一边顺着树枝慢慢地把手向后移,最终牵到了静秋的手。观众不会觉得老三想牵静秋的手是多么有心计,因为音乐在这里适时插入,不仅呈现出了两人之间羞涩的感情,更给人一种美好的、遥不可及的真诚和单纯。静秋探望完病中的老三后,老三目送静秋抵达河对岸,但两人仍依依不舍,并用手比划着拥抱的姿势。这时的音乐似乎暗示了悲剧的即将来临,老三和静秋仿佛宿命般地联系在了一起,又宿命般地注定要分离。老三早已预料到了死亡的降临,他想在这最后一刻能再看静秋一眼,他对静秋说过:“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是的,在老三的精神世界里,静秋是他在这个世上生命的延续,他要静秋帮他好好地活着,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相信希望的存在。整部影片,配合着婉转凄美的音乐,不仅冲击着人们的耳膜,更洗涤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隐晦而含蓄的感情,就像静秋和老三白衬衣一样的纯洁,白色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音乐则撩拨人的心弦。纯真的爱情,让人深深地沉醉,纯净的声音,让人久久地回味。如此,意境深远。

《山楂树之恋》这部影片的音乐以爱尔兰风笛为主,声音非常干净,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样,纯净而美好,带给人难以释怀的美——愁苦中的美。

看完整片,很容易让人想起多年前韩国的一部电视剧《蓝色生色恋》,因为老三的离去也是跟一棵树有关。轻若飘渺、蒙蒙眬眬、若影若现,散发着忧愁的气息,似乎悲剧的结尾更能引起人们的沉思。影片的结尾处穿着红色衣服的静秋在老三的病床前,泪流满面地不停说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说我一喊你,你就出现吗?”弥留之际的老三,眼角流出了眼泪……

“每一次你仰起慌张的脸,看云起云落变迁,冬等不到春春等不到秋,等不到白首,你还在怀念,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对于80后的我们,早已耳濡目染了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但看完影片后,这种纯美的爱情,似一条涓涓细流流入我们的心田里,久久不能自拔。

摘要:文章通过对电影《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情节、画面和音乐三个方面的分析,阐明电影始终围绕着“纯爱”这一主题来进行叙事,这种爱是一种久违的、炽热的、真挚的感情。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纯美,唯美,纯净

参考文献

[1]邱云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优秀:电影《郑培民》观后感想 篇三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电影《郑培民》。观看电影后,我怀着“照镜子”的态度,再次收集并学习了郑培民的事迹材料。

郑培民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崇高追求和思想风范。党员干部学习郑培民精神保持先进性,就是要做到:“实、真、正、严、淡”。

对待工作要“实”。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消除“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一般号召,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蜓点水,身子沉不下去,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的作风。在这方面郑培民同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从他带领群众干一地、兴一地,管一行、兴一行,有力地推进了事业的发展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他求真务实的精神中我们更看到了他“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高风亮节。他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开会、批文件、发指示,而是迈开双腿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问题最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湘西工作时,他用两年的时间就跑遍了湘西大山中的218个乡镇,这其中许多村子都不通车,只能靠双手双脚攀山涉水。由于他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得他能及时的懂民意、知民情、解民忧。为此,学习郑培民,就是要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抓落实,并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对待群众要“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说到底是感情问题。对待群众动了真情,才能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才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方面郑培民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他那种视人民为父母的赤子之情,正是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表现。他在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尽管岗位多次变动,职务越来越高,但他心贴群众越来越紧。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与群众真心交朋友,建立起真挚的感情。在他身边,有生活贫困的朋友,有身体残疾的朋友,有孤寡老人朋友。朋友有难,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总是千方百计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戴。从郑培民想体验时下盛行的吃夜宵,但听说摆小摊的下岗职工生活上的艰辛,便心情沉重,决然而返的这件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民、忧民之真心。从郑培民这个高级干部在面对溃堤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行动中,我们感受到他为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动了“真格”。对待群众的“真”,还体现在他不论是担任市、州委书记还是当了省级领导,始终保持与普通群众的平等关系,被老百姓称为“好朋友”、“好兄长”。这与一些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以“老板”、“父母官”自居,甚至在群众面前摆架子、耍威风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郑培民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就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到基层群众特别是生产生活上存在这样那样困难的群众中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

对待自己要“正”。正人必先正已,“苍蝇不钉无缝的蛋”。“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的念头”(郑培民语),才能过好“金钱关、权力关、美色关”,才能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面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郑培民时时提醒自己“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他要求自己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他经常警示自己:“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他始终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小偷的“光顾”令人弄清了这个“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人民公仆的家底;他去世后,组织上在整理他的办公室遗物时,清理出来的只有一本本工作笔记和生活日记,让各级领导找到了一面“正人正已”的镜子。郑培民同志以其“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

对待家人要“严”。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是当前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家风是领导干部自身党性修养的一个标志和具体表现。家风清明澄澈,可以折射出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郑培民不仅严以律己,对家人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不仅自己清正廉洁,一尘不染,把住“前门”,还教育妻子儿女帮他守住“后门”,把上门“送错误”的人拒之门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的工作不断调动,职位不断升迁,但他爱人的工作只是从湘潭市调到长沙市,职务仍然是新华书店的营业员。他常告诫子女:“与其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从郑培民同志从严治家、培养良好的家风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廉洁从政的领导干部良好形象。

4.《郑培民》观后感 篇四

湘西在沈从文的文字里是一个美丽甜蜜的地方,山歌回荡在青山绿水间,人生蜿蜒在画卷中。然而电影一开头,郑培民行走的湘西,在一条被称之为路却看不见路的村道上,迎面从银幕里跑出了一头叫做迷惘和贫穷的怪兽,把看电影的人猛地撞了一个晕头转向。

美丽的湘西,那个有凤凰、有小翠的梦一般的湘西,就是如此贫困、如此的生活的噩梦之地么?难道美丽只能与贫穷为伍,难道秀致只能与困苦相伴?为什么有美丽山水,美丽故事的地方却没有美丽的生活呢?

难道抚育舒适的生活只能和灰色的天空、污浊的流水在一起?为什么就不能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宽宽绰绰、整整齐齐、体体面面的生活在山青青、水蓝蓝的世界里呢?

每个观众估计都会有这样疑问,影片中虽然没有讲,估计郑培民的心里也这样问了,才有了他拼劲生命也要给村民修通公路的努力。

郑培民给生活在山水画卷中的火龙坪的村民修通了一条路,也就修通了希望、修通了富裕、修出了山水画卷中的幸福生活。可是山后还有那么多座山,那么多座山后面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山村,许许多多的风景如画的小山村里还有更多生活在贫困泥淖中的村民。

一个郑培民让大山中的火龙坪美景中有了美的生活,那众多的大山中的美丽小村的美丽生活呢?这些美丽乡村的美丽生活也一定会出现,因为郑培民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像郑培民一样的党员却有千千万万个。

郑培民以一人之力,做了一人之事,成就了一个山村,党则以全党之众,集全国之力,为全民谋福祉。

5.学习郑培民心得体会 篇五

学习郑培民同志,最根本的就是像他那样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典范。他常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他担任领导职务近20年,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当前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经营一线,尤其是普通职工群众当中,倾听他们的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工作。

学习郑培民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和信念。理想是基石,信念是动力。郑培民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是他满腔热情地献身于党的事业的强大动力源泉。我们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就要其不管遇到何风浪,局势有多大变化,都要坚定信念不动摇。就要有不断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西方的和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在影响着人们,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其表现在理想观念淡簿了,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和党性修养与锻炼,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等,一些实用主义东西在思想上有所滋生。通过学习郑培民,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的改造世界观,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抓好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为广大群众做出表率。

学习郑培民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郑培民同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追求。他说:“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这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语言和他自身的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当官、办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共产党人,什么叫人民公仆。而现在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把人民给的权力作为谋私利特权,最后走向人民的反面,这些教训我们应该深刻记取。对照郑培民的先进事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同样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如以前,对社会上一些追求享乐、摆阔气、讲排场的不良倾向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这些思想与我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党员干部自己应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学习郑培民同志,就像他那样,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高尚情操。郑培民同志按照党的高级领导职务,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利谋私。他说“对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的领导干部树立了楷模。我们学习郑培民同志,就要树立廉洁清正、克已奉公的高尚品格。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受住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和平环境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永做人民的公仆。

通过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深被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打动。深刻认识到,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对于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推进转企建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海南椰子作文600字下一篇:在实践中感受英语课堂热身活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