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处理

2024-10-22

灾害处理(共8篇)

1.灾害处理 篇一

富顺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地震灾害应急处理预案

一、目的

为及时、有序、规范开展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提高卫生监督机构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和职责

(一)组织

1、成立富顺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地震灾害应急处理领导组

组长:黎宏 成员:周燕、杨勇

2、成立地震安全应急处理综合协调组

组长:黎宏

成员:潘光梁、何燕、赵蓉、张波

3、成立地震灾害应急现场处理组,下设2个工作小组,即饮用水及环境卫生监督,传染病执法监督组。

组长:周燕

饮用水及环境卫生监督小组成员:郭浪洲、赵家秀、曹蕤 传染病执法监督小组:王卫洪、何群、张俊

(二)职责

1、领导组:负责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理的领导,应急处理人员的调度,地震灾害发生时的现场指挥和有关卫生行政控制措施的落实。

2、综合协调组:负责物资的准备,信息联络、资料汇总和依法报告,负责有关地震安全应急工作重要会议的各项准备和组织工作,会议记要,每日动态和简报的起草、审核、印发工作以及文电的及时有效运转。

3、应急处理组:根据预案开展工作 ①饮用水及环境卫生监督小组:负责灾区饮用水及公共场所的监督检查方案的制定和检查;负责现场取证和违法事实的调查工作;负责饮用水及环境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负责检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改控制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②传染病执法监督小组:负责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检查方案制定、督导及监督检查;负责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检查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及有关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防护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负责检查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负责监督检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疫情检查;负责监督检查传染性疾病密切接角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环境消毒的落实情况;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应急处理工作的准备

(一)取证工具和法律文书

1、照相机

2、录音机

3、摄像机

4、现场检查笔录

5、询问笔录

6、封条

7、卫生监督意见书

8、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

9、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

10、调取证据清单

11、采样记录

(二)车辆、通讯工具等;

(三)人员培训、训练;

四、要求

(一)设立并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7113958,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受理报告,各应急组成员保证通信设施畅通。

(二)应急领导组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即派出应急处理小组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由综合协调组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并通知疾病控制机构。

(三)现场调查人员一旦接到应急处理任务,应迅速行动,在30分钟内赶回单位,准备好有关执法文书,取证工具,并在接到指令后30分钟内赶赴现场调查处理(乡镇路途时间除外)。

二○一二年一月

2.灾害处理 篇二

因此, 对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与管理研究, 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在电力系统范围内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 但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对电力系统造成损害因素过于复杂, 就目前技术而言针对于致灾过程的原理以及灾情变化耦合作用与演化规律等了解不足, 还需深入认知并做好系统的管理工作。

1 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送电线路管理

1.1 灾害分析

洪灾作为南方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 主要发生于6月至8月的雨季, 自梅雨季节南方就进入汛期预警区, 强降雨情况频发, 降雨较为集中, 特别是近海城市受台风暴雨影响严重, 近海山区洪涝严重, 部分地区爆发山洪, 山洪地区多为溪流河道, 水库下游的湖泊也是高发地区, 山洪地区的影响直接导致水土流失, 土地软化, 经雨水长时间、高强度冲刷, 极易倒杆、配变以及配电房冲毁等事故出现。由于部分地区电网主要由220kv主网、110kv的环网组成, 在灾害发生时, 末端变电站单电源运行的弊端, 导致灾后整个电网全停, 再加上线路运行环境恶劣, 线路巡检不及时, 问题无法立即处理, 特别是特殊不良地质地区, 无事故预防方案, 应急设施不足, 应急体系保障不完善。

1.2 管理措施

(1) 针对地区配网能力可以对电网进行技术规划, 提高供电主干网至110kv, 实现环网供电电压。县城区供电电压以110kv/10kv为主, 110kv主干网携手供电; (2) 变电站分布点增加, 布置110kv变电站, 形成环网, 站点分布缩短供电半径; (3) 改变供电方式, 110kv变电站采用灵活的二回进出线供电方式, 环网接线, 开环运行; (4) 变电站路径选择。避免地区特殊地形如水库、树林、开封口, 湖泊, 地块标高落差不宜过大; (5) 电网系统区域功能划分初期考察, 应充分考虑区域内数据参数, 对自然灾害规律、气候特征、地形特征进行合理分析归纳, 按照不同分区, 不同条件, 因地制宜分段设计; (6) 建筑塔型选择。在区域特殊环境下, 提高相应地区电压等级, 加大根开基础选择钢塔, 如35kv环网线路钢塔为3560ZS2塔型, 增建为110kv ZS2或者3560ZS4, 防止倒塔; (7) 电杆导线等材料选择。区域电路负荷承载能力结合环境因素, 加强导线抗灾能力, 电杆可相对提高拉线配置高度, 加强杆基面积, 防止倒杆; (8) 分段断路器。综合110kv线路所在分区城镇人口密度, 合理增加分段断路器相互配合, 控制停电面积。

综上所述, 在划分布置电力系统时, 要加强地区勘测, 合理设计送电通道, 积极沟通当地政府, 了解当地情况, 构建安全的电力线路通道, 加强巡查, 对设备及时维护更换。

2 风、雷灾害的分析与送电线路管理

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雷暴天气活动十分频繁, 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整年雷暴日均在50天以上, 甚至最高达到134天, 其产生的雷击现象也是自然灾害中随机性与严重性较高的一种, 随着雷暴日天数变化, 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损伤愈发严重。

2.1 雷灾影响的相关参数

了解地区历年雷电活动情况, 是预防雷灾的防雷设计与措施的关键之处。按照地区采集相关数据, 我国规程规定的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得到雷暴日与雷暴小时比值, 见下表:

地面落雷是造成电力损害的主要现象, 地区分区落雷密度是考察地区预防雷电等级的标准。雷击流波长按照国际标准大致在40左右, 在送电线路防雷保护设计中, 雷电流通过波头陡度和幅值进行计算, 一般雷暴天气下塔的设计高度不超过40M。雷击现象所参考的数据模型虽然十分复杂, 但是从波形分析结果来看, 可以简单的当做一个电流波在空中经过雷击点一分为二继续传播。随着传播产生电压差, 形成电磁波。

2.2 送电线路的综合防雷措施

送电线路铺设时, 铺设避雷线是最基本的防雷措施。避雷功能主要表现在: (1) 避免雷击直接作用在送电线路导线上; (2) 电流分流。当雷电雷击在塔顶时, 电流能够分流到避雷线, 杆塔电流变小, 降低塔顶与塔底的电压差; (3) 耦合作用。在提高防雷性能方面, 可以在送电线路附近增挂耦合线, 由于耦合电流分流耦合作用, 可降低基塔承载电压, 提高耐雷水平, 有效减少线路的雷击跳闸率; (4) 屏蔽导线产生的电流电流感应, 减少感应电动势的产生。

另外根据《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电路设计技术规程》要求:“各级电压线路应尽量装设三相或单相自动重合闸”。“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送电线路, 必须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规程还规定, 全高超过40 m有避雷线杆塔, 每增高10 m应增加一片绝缘子。

3 暴风天气对线路影响与送电线路管理

3.1 风偏角对线路的影响

暴风天气风速在到达4-8级时, 时速高达25m/s, 这时导线容易发生跳跃、摆动, 增加导线载荷, 致使导线绝缘子跳线闪络、跳闸, 导线风偏是威胁输送电路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 会造成线路的断股断线, 烧伤跳闸。故在设计杆塔要求时, 要对风偏进行技术分析, 结合数据软件等有限元分析, 对输电线路进行校验, 提高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

3.2 防风措施

在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风偏角, 可进行物理意义上的处理: (1) 使用横担型绝缘子。横担型的绝缘子风偏位移量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在一定风速下能保持稳定性; (2) V型绝缘子串的固定与挂载。V型三角固定在几何应用中具有较高稳定性, 另外在杆塔之间距离保证同时, 挂载重锤等附件, 提高抗风性; (3) 杆塔塔型选择。在110KV的大型线路中, Z633、Z634直线杆塔的横担高度适当提升400-900m即3400左右, 风偏角最大增至78°。

4 其他灾害

除了以上几种自然灾害的不可抗力因素, 山火对山区巡检工作难度大的区域的危害较为重要, 对山火防范主要包括:线路附近超高树木的检查处理, 进行有效的树障清理机制, 密切监督属地火情, 一旦发生山火及时转换供电方式, 有效降低危害, 保证线路稳定运行。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自然环境多变复杂, 地震、泥石流、强降温雨雪冰冻天气近年来频繁在部分地区出现, 自然灾害由于其作用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造成的破坏巨大。送电线路大多数设立在自然裸露的环境之下, 面对自然灾害的不可抗力时, 抵抗力捉襟见肘, 灾后地区的电网电力设施不仅大量损毁, 倒杆倒塔、断线事故大面积出现, 电力系统破坏严重, 导致灾后地区电力危机, 灾后电力送电恢复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作者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对电网结构、人员机构配置、灾区电力抢修等方面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认识, 总结经验, 研究对策, 旨在对现有电网系统进行合理科学规划, 加强地区电网发展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智能化电网做出贡献。

关键词:自然灾害,电力系统,送电恢复,分析认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竟成.输电网安全形势与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 2003, 5 (8) .

[2]刘健, 毕鹏翔, 杨文宇.配电网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3.灾害处理 篇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发展特点

受到人为原因影响,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对植被、湿地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正在加剧,必然导致我国自然灾害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种类增多。

我国地域辽阔,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时有发生。其中,洪涝、干旱和地震危害最大。

人口增多,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增多,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和速度都在加大,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在逐步增加种类和扩大影响。

2.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大。

我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登陆台风7.0个,低温冻害2.5次,7级以上地震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7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万公顷,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2000万公顷,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频度。根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我国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呈增长趋势,如气象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3.分布更广,地域差异更明显。

在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的人口均受到地震、洪涝、海洋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这是造成我国灾害损失严重的重要原因。据民政部资料显示,在我国,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约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年均受自然灾害人口达3.7亿人以上,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至少1000亿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先后出现的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南方特大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以及今年发生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大干旱,青海玉树大地震,江淮流域、四川及南方多个省大洪涝,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据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发布的最新资料,仅2010年上半年受灾人口2.5亿人(次),因灾死亡3514人,失踪486人,直接经济损失2113.9亿元。有人估计过,自90年代以来,我国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我国年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6 (美国仅千分之几),损失巨大。

三、我国防灾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防灾教育十分薄弱,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防灾意识不够,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例如学校对防灾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二是社会防灾应急体制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建立完整的防灾应急体系。社会各级和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缺乏了解,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的经验,预案演练不够。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剧场火灾酿成的300多名儿童失去生命的惨案,在逃生时没有良好的秩序,没有逃生的训练,没有临危不乱、不惧、不抢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三是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宜传不够,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比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展,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受重伤)。

四、预防自然灾害应该是所有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1.建议:

(1)把选修模块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融合在必修模块中。

(2)将高一年级两学期的地理课设置,调整为每周3节。

(3)在各地区的拓展训练基地,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逃生演练。

2.整合建议

(1)在选修模块5中所涉及到得问题,我们都可以找到在必修中渗透的地方: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渗透到必修模块2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加两节内容;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渗透到必修1 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渗透到必修1 地球上的大气;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渗透到必修2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自然灾害与环境”渗透到必修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防灾与减灾”渗透到必修3 相应的章节中。

(2)在学习完原理之后,直接进行灾害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4.自然灾害毁损会计账务处理 篇四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徐汉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

5、12汶川地震对灾区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建议财政部门予以核销已经毁损或不复存在的库存现金、应收款项、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金融工具、建造合同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减轻灾区人民心理压力,以利重建家园。

关键词:自然灾害;震区企业;毁损会计;清产核资;会计准则;账务处理;重建家园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库存现金毁损账务处理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当天,震区企业将现金存放于办公桌或保险柜等存放处,若库存现金被地震或次生灾害埋藏于地下或被流失的要进行毁损处理:一是在已知库存现金账面余额的情况下,运用盘点法计量与确认库存现金毁损数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库存现金损失”账户,贷记:“库存现金”账户;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库存现金损失”账户。核销后,“库存现金”账户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库存现金损失”账户无期末余额。二是在未知当天库存现金余额的情况下,震区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与当地银行签定的库存现金限额或本企业向当地财政部门上报的资产负债表2008年4月份至2007年5月份“库存现金”账户的加权平均值加以计量与确认库存现金毁损数额,其会计分录同上。

二、应收款项损失账务处理

应收款项是指震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服务等经济行为而形成的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备用金)”、“预付账款”、“长期应收款”等会计科目。有些震区企业或个人的财产已经全部毁损,有些震区企业或个人的财产遭受部分毁损,在近期或三年、五年以内很难索取或讨回债权,势必造成坏账损失,对于坏账损失的处理要运用查询法计量与确认,一是在2008年4月底以前已经计提“坏账准备”的前提下,借记:“坏账准备”账户,贷记:“应收账款”账户。[1]二是在2008年4月底以前未计提“坏账准备”的前提下,直接确认为坏账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应收账款”账户。至于“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长期应收款”等债权账户,可以比照“应收账款”处理方法进行核销或调整。

三、存货毁损账务处理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21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2]震区企业的在途材料、库存材料、家具用具、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资、产成品、库存商品等存货,有的全部毁损,有的部分毁损,对存货毁损的数额运用盘存法计量与确认。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存 1 货损失”账户,借记:“存货减值准备”账户,借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贷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等存货账户,同时还要调整“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若上级财政部门批准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存货损失”账户。核销后,“存货”账户无期末余额或有部分余额,若有余额为存货存在的账面价值,“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存货损失”账户无期末无额。

四、投资性房地产毁损账务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17条规定,“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同时在第18条中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溢。”[3]投资性房地产毁损或盘亏的处理原则与存货毁损或盘亏的账务处理原则相同,对投资性房地产毁损数额运用鉴定法计量与确认,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投资性房地产损失”账户,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当上级财政部门予以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投资性房地产损失”账户。核销后,“投资性房地产”账户可能还有存在的投资性房地产的部分价值,但“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投资性房地产损失”账户期末无余额。

五、固定资产毁损账务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23条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4]固定资产毁损或盘亏的账务处理原则与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毁损或盘亏的处理原则相同。对固定资产毁损数额运用盘存法、观察法和鉴定法计量与确认,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账户,借记:“累计折旧”账户,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固定资产”账户;当上级财政部门批准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账户。核销后,“固定资产”账户余额为存在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账户无期末余额。对于固定资产毁损的账务处理,还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处理。

六、生物资产毁损账务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第26条规定,“生物资产出售、盘亏或死亡、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计入当期损益。”[5]生物资产毁损或盘亏的账务处理原则与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的毁损或盘亏的处理原则相同。对生物资产毁损的数额运用盘存法、观察法和鉴定法计量与确认,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生物资产损失”账户,借记:“累计折旧”账户,借记:“生物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生物资产”账户;当上级财政部门批准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生物资产损失”账户。核销后,“生物资产”账户的余额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存活或存在的账面价值,“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生物资产损失” 2 账户无期末余额。

七、无形资产毁损账务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23条规定,“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6]无形资产毁损的账务处理原则与前相同。对于无形资产毁损的数额运用盘点法、查询法、调节法、观察法和鉴定法计量与确认,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无形资产损失”账户,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无形资产”账户;当上级财政部门同意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无形资产损失”账户。核销后,“无形资产”账户期末余额为某项无形资产继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现时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无形资产损失”账户无期末余额。

八、在建工程毁损账务处理

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成本,包括工程材料、尚未安装的设备以及为生产准备的工具器具等,都是通过“工程物资”科目核算的,如果工程物资发生减值的还设置有“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科目,当“工程物资”领用后就形成了“在建工程”,对于在建工程毁损的数额运用盘点法、观察法、鉴定法计量与确认,其账务处理原则比照存货、固定资产毁损的账务处理原则。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工程物资损失”账户,借记:“工程物资减值准备”账户,贷记:“工程物资”账户;当接到上级财政部门批准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工程物资损失”账户。当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已毁损的在建工程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在建工程损失”账户,借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账户,贷记:“在建工程”账户;当接到上级财政部门批准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在建工程损失”账户。“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账户若有余额应该是存在的“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的期末账面价值,但“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工程物资损失”账户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在建工程损失”账户无期末余额。

九、金融工具毁损账务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41条规定,“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依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其中第7项规定,“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其投资成本。”[7]所以,对金融工具毁损的数额要运用盘点法、查询法、调节法和观察法计量与确认,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要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金融工具损失”账户,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或“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额资产”等金融工具账户;当上级财政部门同意核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金融工具损失”账户。核销后,“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额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的余额为存在的金融工具现时的账面价值,“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金融工具损失”账户科目无期末余额。

十、建造合同毁损账务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第2条规定,“建造合同是指建筑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8]建造 3 合同毁损或盘亏的账务处理同资产类毁损或盘亏的账务处理原则相同。但是,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考虑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所造成的建造合同不能承诺兑现的规定,建议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可以考虑补充相关内容。对于建造合同毁损的数额运用盘点法、查询法、调节法、观察法和鉴定法计量与确认,当震区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核销时,要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建造合同损失”账户,贷记:“工程施工”账户;当上级财政部门同意核销时,借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建造合同损失”账户。核销后,“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建造合同损失”账户无期末余额。

十一、石油天然气开采等毁损账务处理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国民经济提供重要能源的矿产采掘行业,生产对象是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生产活动所依赖的主要是埋藏于地下的油气储量,其生产过程包括矿区权益的获取、油气勘探、油气开发和油气生产等内容,由于企业在矿区内废弃井口及相关设施的活动,受《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石油天然气弃置属《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9]再如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等资产、负债项目,要运用审计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进行逐项清查。在具体执行中,一定要以2006年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2007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例条例》和《审计》等法律法规文件为依据,处理好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处理好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的关系,处理好会计准则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关系,处理好会计准则与市场主体法律的关系,处理好会计准则与审计的关系。“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10]实事求是的做好清产核资工作,给震区人民重建家园提供精神支援和物质支援。

参考文献:

[1]雷建,温亚丽.新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27.[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9.[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7.[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2.[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6-27.[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1.[7]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4-105.[8]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6.[9]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26.[10]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序).作者署名:徐汉峰 工作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小东门外文昌阁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32000

5.灾害处理 篇五

第一部分矿井概况

矿井总体情况:建矿、投产、年产能力(设计、实际能力)、主要灾害、矿井要素。

1、矿井地质

简述地质构造、煤系、煤层赋存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情况。

2、3、矿井开括方式、采煤方法及井筒主要参数。矿井生产系统

①、通风系统;

②、排水系统;

③、供电系统;

④、提升运输系统;

⑤、消防和防尘洒水系统;

⑥、压风系统;

⑦、通讯系统。

4、第二部分灾害预防

(一)各类事故预防措施 救护队伍及其装备

1、预防瓦斯爆炸事故

① 防治瓦斯超限和积聚措施;

② 防治瓦斯突出措施(包括在矿发生瓦斯突出预防、预防措施)2、3、4、5、冒顶事故预防措施 矿井灾害预防措施(包括内因和外因火灾)矿井水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机电运输事故的预防措施

(二)矿井灾害综合治理

第三部分灾害处理

1、矿井救灾指挥部成员及职责:包括矿长、生产及安全副班长、特派技术员、电工、带班员、1—2名骨干大工、医务人员(就近联系)等都要明确救灾中的任务和责任。2、3、4、第四部分假想战例

第五部分救器使用计划(附表)

6.灾害处理 篇六

1 使用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对处理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重要性

我国的地质灾害情况较多,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救援,能够全面降低灾害的不利影响。在对地质灾害的复杂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国,使用传统的应急监测成像手段是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的,常规的航空遥感手段和遥感卫星无法全面收集到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全部信息,针对一些复杂程度较高的区域,无法及时进行成像处理,给救援重建工作造成了较大困扰。很多应用在地质灾害复杂环境下监测成像的技术手段都存在机械振动情况较为明显、光照效果不好以及监测区域范围较小的问题,导致成像的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形成的影像有畸变现象、影响不够清晰、拼接效果不好以及航带排列不够整齐等方面。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是当前重要的成像技术,积极弥补和改善了原有遥感技术的不足之处,综合应用了多种现代技术的手段,对复杂环境进行成像处理的效率更高,成果更好。使用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对地质灾害复杂环境进行成像处理,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无人机影像在进行航拍传输的过程中,如果噪声的影响过大,将会影响到最后的成像效果,因而当前使用的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将这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控制,从而提高了成效的准确性和精度性[1]。

2 影响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发挥效果的重要因素

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的存在,影响到了实际的成像效果,无法对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各种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说明,从而会影响到具体的灾后重建工作,给后续的处理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的使用实践表明,影响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发挥实际效果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对运动之间的变化。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使用航拍的手法进行的,因而和实地灾后环境之间是存在着相对运动变化的,这种相对运动情况会给无人机影像的成像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2]。第二,镜头失焦的情况。当无人机在进行成像处理的时候,因为航空器飞行的速度不够稳定,从而给无人机的成像带来一定困扰,同时还会给后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带来一定难度,不利于后续的灾后处理工作。第三,漏拍问题的存在。当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对地质灾害环境进行成像处理的时候,容易受到风向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很多地区都有出现,尤其是发生地质灾害地区本身的地质状况就不够良好,风速较大,导致飞行器出现漏拍的问题,影响到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正常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利于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3]。第三,拼接效果不够好。想要对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全部情况进行充分全面的掌握,就需要对当地的方方面面进行成像处理,但是在使用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的时候,往往不能够仅通过一副画面就形成所有的地理图像,而是需要对不同方位不同状态下的地理环境进行成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拼接,从而形成完整的灾后地理环境图。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为影像的数据较大,需要进行压缩后传输,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噪声增大的情况,并且图像会失去本真,从而给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全景图造成不利影响[4]。

3 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中的去噪技术

3.1 建立无人机影像的噪声模型

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中传感器的高分辨率数码相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说说温度过高、有杂质存在等方面,即使并没有光照直接照射到像素之上,也会导致像素单元出现暗电流,从而引发暗电流噪声的存在,给传感器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严重影响。外部环境中的光照对比度越高,对于想象的亮度和色度造成的影响就越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图像去噪的处理,才能够有效改善影响的视觉效果质量,并且给后续高分辨率的目标识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5]。建立起无人机影像的噪声模型,从模型的角度出发,逐步提升无人机影像处理系统的整体适应能力。影像退化模型,是无人机影像噪声模型中的常见模型。成像系统和通讯信道这些不可预见的问题的存在,给影像的生成和传输造成影响,容易导致图像的退化。在建立无人机影像噪声模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噪声的分布模型进行分析。噪声分布模型主要是将噪声作为独立的空间坐标,它和图像本身的概率分布情况无关,对噪声分布的情况进行描述。其次想要更好的去除噪声的影响,需要使用数学概率统计分布的方式对噪声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其中还需要使用到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瑞利噪声分布和脉冲噪声分布的问题[6]。

3.2 建立起良好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在对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相关情况进行成像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图像的成像效果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从人眼的视觉系统对图像进行感受得出的结论是主观性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图像的整体清晰度、纹理呈现度等方面,这种根据人的主观性进行质量评价的标准符合一般人的观念,但是没有准确的规范标准,容易给图像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而采用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图像质量的评价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评价范式,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对图像的质量进行指标的量化处理,从而对去噪后的图像与参考图像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图像的质量评判结果[7]。

4 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中有雾影像清晰化的研究

地质灾害通常都是伴随着较为恶劣的天气出现的,并且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十分容易出现有雾的天气状况,如何在有雾的天气保证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得到的影像是清晰无障碍的,是众多科学研究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使用大气散射模型,对天气因素中进行去雾清晰化的方式具有良好的实际效果,在当前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十分常见。大气散射模型主要是当成像设备在接收物体光线的过程中,将雾的传播强度进行了有效降低,从而使得成像传感器收到的信号能量也有所降低。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进行有雾影像清晰化的研究,主要应用的是暗通道理论,这种理论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能够将雾进行有效去除,从而进行后续的成像工作。自适应引导滤波的图像清晰化方式,能够通过大气光对图像的影响,对图像进行全面的恢复,从而提高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的效果。滤波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有两种表现类型,分别是局部滤波和全局滤波。引导滤波能够控制有雾的天气状况,从而将有雾天气下的影像进行清晰化的处理,从而提高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8]。

5 结束语

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综合了多种技术,改进和完善了遥感航空器的不足之处,成为当前成像、信息数据处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其应用到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成像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实际作用。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当前的技术手段,从而增强该项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保证地质灾害复杂环境的成像效果能够达到相关要求和标准。对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主要是从去噪技术和有雾清晰化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的,同时还需要对收集形成的图像进行有效拼接,增强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金鼎坚,支晓栋,王建超,等.面向地质灾害调查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软件比较[J].国土资源遥感,2016,28(1):183-189.

[2]刘春,万红,李巍岳,等.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大型滑坡区域精细地形构建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1):1-7.

[3]武继峰,武晴晴,张凯南,等.低空摄影测量与机载Li DAR技术融合的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快速应急研究[J].测绘通报,2015(S1):202-205.

[4]陈思思.无人机航摄系统及其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5(5):18-20.

[5]王俊伟,简季,陈思思.无人机载红外载荷在应急测绘保障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红外,2015,36(2):1-7.

[6]何敏,刘智华.无人机红外传感器改制及数据获取研究[J].测绘科学,2015,40(9):48-52.

[7]田建宏,高生飞,张萍,等.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在应急测绘保障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5,31(4):49-51.

7.今年为何灾害多? 篇七

沿海地区:台风频频量陆

到8月中旬,先后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它们是“珍珠”、“杰拉华”、“碧利斯”、“格美”、“派比安”、“桑美”、“宝霞”。登陆热带气旋明显偏多并呈现来得早、强度强、路径怪的特点。

多年台风资料表明,登陆或严重影响华南的初次台风平均时间是6月20日前后,但今年5月中旬,华南地区就迎来了第一个强台风——“珍珠”。今年初次台风出现时间之早、强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移动路径之怪异历史少见。

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我国长达5天。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6省普遍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粤北、粤东的部分市县日雨量超历史记录,达到百年一遇水平。“碧利斯”深入内陆生命史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它导致的降雨强度之大,洪涝、滑坡、泥石流以及局地大风、雷电等灾害之重,实为历史少见。

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于8月10日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达到68:~/秒,是50年来正面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超强台风“桑美”具有风速大、降雨集中的特点。在“桑美”登陆前8小时,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签署了《中国气象局台风应急响应命令》这是我国气象部门第一次进入一级气象应急响应状态。

重庆、四川:极端高温干旱

2006年人夏以来,重庆、四川等地均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重庆、四川东部等地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袭击,导致伏旱迅速发展,据气象资料统计,7月四川全省平均气温为27.5℃,较常年偏高2.4℃,为6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平均降水仅为173.8毫米,较常年偏少15%。截至7月底,全省有3249.5万人受旱灾威胁,其中239.3万人、304.3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44.87万公顷。干旱最为严重的遂宁市连晴少雨高温天气已持续两个多月,6月21日一7月26日降雨仅为32.9毫米,为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小值。面对日益严峻的干旱形势,8月11日,四川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首次启动Ⅱ级抗旱响应,同时首次发布I级(特大)干旱红色预警。

8月15日重庆最高气温更创下今年最高值:重庆市43.0℃、涪陵43.5℃、万洲区42.3℃、奉节41.3℃。截至8月15日,重庆已经有2/3以上的河流断流,长江重庆段水位降至10年最低。低水位造成多班轮渡停航,所有水库的配套电站均已停止发电。

“风调”才能“雨顺”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濒太平洋,受到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的影响,除深处内陆的西北地区外,季风盛行,气温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降水有雨季干季交替。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一带冬季风的影响,盛行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或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我国从南到北先后进入雨季,春、秋两季是冬,夏季风的交替时期,天气多变,尤以春天最为明显。

代表夏季风主力位置的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很大,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重要系统。它呈顺时针旋转,其西侧是偏南气流,将我国南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的暖湿空气带到大陆。亚洲北部存在稳定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我国。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偏西南暖温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交汇在副热带高压北部形成一条宽可达数百千米、长可达三、四千米的条形雨带,是我国各地雨季主要降雨带。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由于空气下沉增温的缘故,往往是晴朗无云的好天气。

我国的雨季长短起止,主要决定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进退,北抬或南移,西进或东撤,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及旱涝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旦脚步反常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旱涝灾害。可见,“风调”才能“雨顺”,只有代表夏季风主力位置的副热带高压进退正常,雨带分布才能正常,免除早涝之灾。

今夏为何自揣灾害频发

今年我国南方台风频频登陆,四川、重庆极端高温干旱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例如暴雨、大暴雨出现的频率增加,台风强度增强、登陆台风的破坏性增强、移动路径异常,极端高温热浪频繁出现,近些年我国华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持续十天以上的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

造成今夏自然灾害频发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今年冬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高,使得东亚季风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西偏强,增加了向我国大陆输送的水汽,同时诱导台风频繁发生,并增加了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登陆和西行的几率:而对于我国川东、重庆地区而言,强度异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高与青藏高压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登陆台风阻挡了西太平洋副高的东退南撤,使副高持续稳定影响重庆、四川,下沉气流盛行,降水明显偏少。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今年入夏以来一反常态,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多雨天气,其中7月降雨天数达27天,比近30年平均降雨天数多了近一倍。所以有人发开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南涝北早”要转变成“北涝南旱”?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进入90年代以来,该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早”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并没有南方明显。

链接: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我国于今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新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根据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将热带气旋分为六个等级:最大平均风速达到10.8~17.1米/秒(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达到17.2-24.4米/秒(风力8~9级)为热带风暴;达到24.5~32.6米/秒(风力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达到32.7-41.4米/秒(风力12~13级)为台风;达到41.5~50.9米/秒(风力14~15级)为强台风;达到或大于51.0米/秒(风力16级或以上)为超强台风。

8.灾害处理 篇八

第一节 灾害原因分析及危害

一、煤尘爆炸的原因分析

1.井下巷道、硐室不能按规定定期灭尘,致使浮尘、落尘达到煤尘爆炸浓度;

2.主要产尘点,防尘设施设置不足或不使用、放炮不使用水炮泥极易使煤尘达到爆炸浓度。如主要进风回风巷、转载点,卸载点缺少水幕或使用不正常等;

3.由于井下照明和机械的电源、电气装置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产生的电火花是引起煤尘爆炸的火源之一。如设备失爆、漏电、电缆明接头等引起电火花;

4.煤眼炮泥装填不满、放明炮、接线不良及炸药不合要求引起的放炮火花可引爆煤尘;

5.井下吸烟、施爆、煤层自燃发火,也可引燃或引爆煤尘。

二、煤尘爆炸的预兆

(1)感觉到附近空气有颤动的现象发生,有时还发出咝咝的空气流动声,可能是爆炸前爆源要吸入大量氧气所致,这就是与其爆炸前的预兆。

(2)可燃性气体燃烧生成的热又使煤尘加热而燃烧,煤尘燃烧生成更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以分子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煤尘。这些煤尘受热后气化,放出可燃性气体,使燃烧能循环地进行下去,氧化反应越来越快,温度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形成剧烈爆炸。

三、煤尘爆炸的危害

(1)产生高温。煤尘爆炸要释放大量的热能,其瞬时温度可达2300~2500℃,可引起矿井火灾、烧毁设备、烧伤人员,也是引发连续爆炸的主要热源。

(2)产生高压。煤尘爆炸的理论压力可达735kPa,但实际发生爆炸时往往超过此值,而且爆炸压力会随着离开爆源距离一定范围内呈跳跃式增大。可损坏设备,推倒机架,造成冒顶,人员伤亡。

(3)产生冲击波。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可达2340m/s,使设

备、支架、人员遭受损害,扬起落尘,被随之而来的火焰点燃,造成煤尘的连续爆炸。

(4)气体成分发生变化。煤尘爆炸后要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尤其CO浓度一般为2%~3%,最高可达8%~10%,造成人员中毒。同时爆炸时大量耗氧,痒浓度迅速降低。

第二节 煤尘爆炸的预防措施

一、减尘和降尘措施

⑴合理分配井下各地点风量,利用通风方法排除浮游煤尘; ⑵采掘工作面坚持使用湿式打眼作业;

⑶严格执行矿井灭尘工作制度、井下各巷道硐室按要求定期灭尘;

⑷主要产尘点设置喷雾。且灵敏可靠,如采掘工作面回风流侧、转载点、卸载点等处设置喷雾装置;

⑸掘进工作面附近20米内坚持炮前炮后洒水灭尘制度; ⑹井下作业人员要求佩带防尘口罩,以减少职业病发生。

二、防止煤尘引爆措施

⑴防止放炮时产生时火源。不使用非煤矿安全炸药和不合格的劣质炸药;放炮坚持使用水泡泥;炮眼封泥材料、长度及炮眼深度严格执行《规程》中有关规定;严禁放明炮、糊炮;处理卡在溜煤眼的煤矸必须严格执行《规程》中有关规定;

⑵消除电火花。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要有接地保护、漏电保护、过流保护;电气设备必须防爆性能完好,发现失爆必须当天处理完毕;加强电工、设备使用维护人员的培训,增强其责任心,杜绝违章作业;

⑶加强明火管理。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烟用具入井;禁止井下打开矿灯;井下进行施焊作业,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报矿长审批同意后,认真落实相关安全措施;

⑷严禁穿化纤衣服入井,以防工作中产生静电火花。

三、防止煤尘爆炸扩大的措施

1、矿井必须采用分区通风,各采掘工作面必须有独立的通风系统,报废的巷道要及时密闭。

2、坚持每年一次反风演习,反风演习必须制定反风演习计划,反风演习计划由通风科负责编制,矿总工程师审批。

3、反风演习时,由矿长和总工程师指挥并下达反风命令。

反风演习后必须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4、处理瓦斯爆炸事故时,在通风系统未恢复正常前,除救护队人员外其它人员严禁入井。

第三节 处理煤尘爆炸事故的一般原则

1.迅速组织撤退灾区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抢救遇难人员,组织矿山救护队探明事故地点、范围和气体成分,发现火源立即扑灭,并切断灾区电源,防止二次爆炸;

2.在证实确无二次爆炸的可能时,应迅速恢复被破坏的巷道和通风设施,恢复正常通风,排除烟雾,清理巷道。进一部创造抢救与处理事故的条件。保证工作区域中瓦斯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符合《规程》规定要求;

3.如果在爆炸以后,发现仍有明火、残火或隐蔽火源时,应按灭火的要求进行慎重处理,防止在抢救中再次发生瓦斯、煤尘爆炸;

4.在抢救人员的同时,救护人员必须掌握:

⑴爆炸地点,破坏程度和范围;

⑵爆炸产生威胁物流动方向及影响范围;

⑶随时观察灾区的瓦斯等有害气体情况,掌握爆炸周期,防止二次爆炸,进一步扩大事故。

第四节 事故处理

(1)煤尘爆炸后,要采取一切可能措施,迅速恢复通风系统,使抢救遇险人员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

(2)爆炸后产生冒顶,造成巷道堵塞,影响救护队员进行侦察抢救时,应考虑清堵塞物的时间,若短时间内不能清除时,应考虑尽快恢复通救人的方法(如用压风管、水管等供水方法),同时恢复堵塞区外的通风;

(3)煤尘爆炸后,若主扇风压升高、风量减少,瓦斯浓度继续升高,并存有高温热源,则产生连续爆炸。指挥部分析判断认为有连续爆炸的可能,可派救护队利用两次爆炸的间隔时间进行抢险救灾,但必须严密监视通风和瓦斯情况,并认真掌握连续爆炸中时间的间隔规律,考虑在灾区的往返时间,当间断时间不允许时,不能进入灾区抢险救灾;

上一篇:摩根贝斯特开业筹备计划书下一篇:投行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