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1.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2024-07-12

7上1.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共5篇)

1.7上1.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一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细胞分裂现象出发,根据乘法的意义,具体地阐述了乘方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点拨”的作用,较好地做到了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优点: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

1、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个别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清晰的讲解解题思路还有一定的难度,容易造成对学习好的同学具有依赖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课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要求所有同学把自己的想法都在小组里交流。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2、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3、在备课中,我认真备了学生,预设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提问“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有什么关系?”学生能否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回答时,我该怎么引导?

4、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阿凡提的故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阿凡提第一天只要2分钱,以后每天增加1倍,30天后,巴依老爷为什么却付不起工钱了呢?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列式表示细胞总数,引出乘方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动手活动折报纸、锯木棍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容易理解乘方和幂的关系,我用加减乘除与和差积商作对比;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一些算式,猜想得到其中的乘方运算法则.教学时,多次提醒学生:负数的乘方,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特例,自己总结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2和10的幂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延缓了教学进程。主要问题有:负数的乘方与一个数的乘方的相反数有混淆,甚至有同学把一个数的乘方的相反数理解为零减去一个数的乘方,把本来陌生的概念搞得更为复杂;分数的乘方与分子的乘方也很混淆;还有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甚至小学的乘法运算学生掌握得不牢固。

5、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强化训练。

(1)注意区别(-3)2和-32区别。前者代表2个(-3)相乘,后者代表3×3的相反数。念法前者可以念做“负3的平方”,后者可以念做“3的平方的相反数”。

(2)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我特意设计了[接轨中考]环节,精选最新中考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总之,本节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教好,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我深深感觉到,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通过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交往的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不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同年组教师的指点,主要表现在:

(1)较多的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及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的落实。综合应用部分的练习题处理得很仓促,例题学生讲解的机会不多,教师在课前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2)小组讨论可以说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这也是本堂课暴露缺陷较多的环节。比如:组员的设置,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如谁记录,谁发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组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角色等。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总结性的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肯定不够及时,表扬不够热情,比如当最后一个平常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有此创意时,教师就应大加赞扬,从而也能激发课堂气氛。

2.“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课整体设计比较合理,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定义,后一部分使计算。在本节课中定义讲完后即使做了大量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在计算部分应该再多一些练习,同时找同学上黑板展示及时发现学生在做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例如:学生对负数和分数的幂的书写容易出错,那么这一部分应该多练。在计算的书写方面应该规范书写格式。

通过本节课我返现自己在专业语言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语言的组织方面也应该严谨,而自己在这方面有些随意,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规范自己的语言,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来上每一堂课。

3.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三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清塘铺镇中学 黄晓云

摘要:有理数的乘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的内容,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对整个初中学习十分重要。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乘方是一种运算,能理解幂、底数、指数的概念,能正确的书写,准确的运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六处成功的亮点也有几处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教后的认真思考,觉得搞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衔接不仅要重视《课标》体系上的衔接,还要重注学生的心理上、习惯上、方法上的衔接。

关键词:有理数的乘方、反思、教学、成功之处、衔接

有理数的乘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的内容,是在小学学习了平方、立方,本章学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乘方的意义和概念,明白有理数的乘方是一种运算,实质是积中的每一个因数都相同的特殊乘法,并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乘方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对整个初中学习十分重要。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感悟并探索乘方的意义,能正确书写乘方算式,确定乘方结果的符号,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向学生渗透细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数学的简洁美、神奇美。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下:

一、设计理念。借鉴了“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一些理念,做到尽可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编写学习练习题组,搭建“脚手架”,注重课堂内有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反馈,在问题中学习提高。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主干结构举一反三,学生形成技能的最佳途径是课内有效局部训练,学生形成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在非线性主干结构中主动实践”,精选训练、重视重点、巧攻难点、注重弹性、课内反馈、循环向前。我的教学思路:创设情境——回顾思考——探索交流——乘方的定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小结检测——作业故事。第五步,巩固练习,小结并不断强化重点。

二、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用学生酷爱的动漫形象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一下就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的求知欲望。我没有直接采用课本的引题,一开始上课,我就模拟对话(喜洋洋与灰太狼:灰:将一张纸足够长厚0.1毫米的纸,折1次2次3次,分别是几层,多厚? 喜:对折1次是2层,后0.2毫米;对折2次是4层,厚0.4毫米;对折3次是8层,厚0.8毫米。灰: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照这样折下去折叠20次约有34层楼高呢?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呢!(喜):怎么可能呢?灰太狼先生你真会吹呢!师:(提出问题)灰太狼说的是真的吗?喜洋洋为什么不相信呢?要想帮喜洋洋解决疑惑,就要知道灰太狼说的对不对?刚入中学的初一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生的很多特点,如兴趣爱好、学习热情,好奇心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

成功之二:以拉面为推导乘方意义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填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与分析数据能力。使学生初步感知、在逐渐理解乘方的意义,从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表格见教学设计与课件)师生活动:1.思考连续拉扣30次后有多少根细面条?n次后呢?(连续拉扣30次后有:222

2根;连续拉扣n次后有:2222

根)30个2相乘n个2相乘2)(2)(2)(2)(2),22、下列式子简记为:((222,5个-2相乘10个2相乘aaaa 你发现中都含有哪些运算,这些式子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n个a相乘成功之三:学以致用环节。设计了一例一问题,一练习题组的形式,由简单基础题逐渐增难,循序渐进强化乘方意义的理解,书写、计算。成功实现的教学的基本目标。

成功之四:恰当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了卡通动画形象,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课堂练习的解答),及时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规范解题格式,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同时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 2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成功之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的环节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第一步:课本基础练习1、2题。第二步提高练习,议一议,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意义,为下一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第三步:检测评价闯三关,极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的学生的竞争意识。

成功之六:参透了传统的数学文化,将古今知识奇闻妙趣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领略了古今中外数学的神奇、简洁。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探究新知:启发引导,探索规律,得出概念”环节中,没有安排学生动手亲自操作,对学生感受能力会不太深刻。

不足之二: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不足之三:在回顾复习:边长为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棱长为5的立方体的体积是

。我讲了a2表示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a3表示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而回避了那么a4表示什么呢?甚至没有将数学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的基本思想。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反思(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初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小学知识的延续与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2)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逐渐地厌烦、冷漠,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加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厌学 淘气调皮的现在特别的多。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进入中学的课堂,就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应张弛有度,让学生心存敬畏。

学生刚入初中时,对校园环境、对老师不熟悉,容易产生一种心理的障碍,也有相当一部分调皮生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要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师生和谐,更应张弛有度,让学生心存敬畏,才能更好的激活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4)在保持小学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对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独立思考、概括整理数学学习笔记等往往不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书面练习还要加强规范化书写,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2012年《初中数学教与学》

1、2期

4.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方案 篇四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二、怎样学

归纳概念

n个a相乘aa…a=,读作:。其中n表示因数的个数。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例1:计算

(1)26(2)73(3)(—3)4(4)(—4)3

例2:(1)5(2)()3(3)(—)4

【想一想】1.(—1)10,(—1)7,(—)4,(—)5是正数还是负数?

2.负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思考题:1、(a—2)2+(b+3)2=0,求a和b的值。

2、计算(—2)+(—2)

3、在右边的3×3的方格中,现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往方格内放硬币,一种每格放100枚,三学怎样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细菌每半小时分裂一次(由分裂成两个),经过两个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分裂成()

A8个B16个C4个D32个

2.一根长1cm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A()3mB()5mC()6mD()12m

3.(—3.4)3,(—3.4)4,(—3.4)5的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4.计算

(1)(—3)3(2)(—0.8)2(3)0(4)—12004

(5)104(6)()5(7)-(—)3(8)—43

(9)—32—(—3)3+(—2)2—23(10)-18÷(—3)2

5.已知(a—2)2+|b—5|=0,求(—a)3(—b)2.

2.6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

一、学什么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二、怎样学

定义: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记数法。

例题教学

例1:1972年3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截至12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已飞离地球1200000k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距离。

例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0(2)57000000(3)123000000000

例3.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2.31×1053.001×104

—1.28×103—8.3456×108

思考:比较大小

(1)9.253×1010与1.002×1011

(2)—7.84×109与—1.01×1010

学怎样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14160000得()

A.3.1416×108B.3.1416×109C.3.1416×1010D.3.1416×104

2.稀土元素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稀土资源总储藏量约为1050000000吨,是全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将1050000000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05×1010吨B.1.05×109吨C.1.05×108吨D.0.105×1010吨

3.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很大的链,最短的22号染色体也长达30000000个核苷酸,3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3×108B.3×107C.3×106D.0.3×108

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示:我国的总人口已达到13亿。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亿为。

5.比较大小:

10.9×1081.1×1010;1.11×1089.99×107.

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5.《有理数乘方》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会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2)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确定和符号的处理方法.2.例、习题的意图:

由于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小学学习中已有涉及,加之在本章乘除运算中有所训练,学生已较为熟悉.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加入乘方运算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把握及性质符号的处理是解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要点.本节课在例、习题的设置上注意与乘方运算的衔接.通过补充例1既强化学生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掌握,又初步训练学生在乘方与加减乘分别混合的运算中确定运算顺序及处理符号的能力.为学生正确进行综合性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科书P53是一道综合性的混合运算问题,通过本题的训练强化学生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掌握,同时让学生认识性质符号在运算中的意义及处理方法.通过补充例题3,让学生认识通过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简化运算,并且归纳出应用情况与类型.教科书中P53例4,是混合运算的一个综合应用,重点考察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认识乘方的意义,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处理运算中符号.而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符号处理及幂的符号确定又是符号确定的重点.教学中通过由浅入深的设置例、习题,让学生逐步地认识符号的处理方法.例如补充例题1,在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乘方分别与加、减、乘相混合的运算特征,训练基本的运算能力,掌握简单混合运算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题2强化训练学生在综合运算中确定运算顺序和处理运算中性质符号的能力,更易于学生的掌握.教学中让学生读懂运算类型,指明运算顺序,了解运算实质.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与书写格式,从基础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二、新课引入

1.引入:已知,一圆的半径是4cm,求该圆的面积.(π取3.14)学生列式计算:S=3.14×22=3.14×4=12.56(cm2)问题1:在此运算中,含有几种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运算? 学生回答:含有乘法和乘方两种运算,先乘方后乘法.问题2:那么,在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的混合运算中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顾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在混合运算中应从高级向低级依次进行运算.所以,先乘除后加减.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若有括号先做括号里的运算并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由上例知在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中先乘方后乘法.乘方是比乘法高一级的运算,即为三级运算.所以,在加减乘除乘方五种混合运算中应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三、例题讲解

补充例1.(1)(2)4;(2)4(2)3;(3)3223;(4)32(2)2;(5)2(3);(6)(3)(2);(7)2(5);(8)322222222(1)332分析:该例题是乘方运算分别与加、减、乘相混合的运算,重点考察学生对乘方运算的掌握.由于在混合运算中,出现较多的符号,这为进行乘方运算带来一定难度.如果对乘方概念和实质掌握不好,很容易在运算中出现符号问题.所以运算的关键是要区分底数,明确乘方运算的实质,把握好运算顺序,处理好性质符号.计算中让学生要说清运算顺序.要在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从算式中准确的摘出乘方运算,分步完成整个运算.在乘方运算中,要让学生根据幂的符号确定原则,先判断出幂的符号,再计算乘方.(1)(2)4=-16;要先算乘方再求相反数.(2)4(2)3=4×(-8)=-32;-2的3次幂是-8,在带入算式时要用括号括起来.(3)3223=9-8=1;

(4)32(2)2=-9-4=-13;要注意两个乘方运算的区别.(5)23(3)2=-8+9=1;(6)(3)2(2)2=9×4=36;(7)22(5)2=-4×25=-100;(8)***(1)=()==.3399933392例2.教科书第53页例3.分析:1.先让学生读出运算的种类,再根据法则说清运算的顺序,并说明理

由.2.在运算中每步的运算结果若是负数要用括号括起来,与运算符号相区别.例如,9÷(-2)=-4.5,-4.5代入运算时要加括号,与前面的减号隔开.3.在最后进行加减运算时,要化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补充例3.计算:(3)2()

93分析:方法1.原式=9(23119)11525;

方法2.原式=9()9()6(5)11.9结合例

2、例3可知在加减或乘除的同级混合运算中,可将算式统一成加法或乘法运算,在用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简化运算.在有括号的运算中,可根据情况利用分配律去掉括号后,改变运算顺序,简化运算.例3.教科书第53页例4.分析:1.本题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其关键是对第一行数据变化规律的分析,通过对第一行数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有理数乘方运算,感受底数相同的幂的变化特征.2.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抓区别,找共性”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四、课堂练习: 1.补充练习:

(1)42()54(5)3;(2)24(2)232(1);

4211(3)4(2)23(1)30(2)3;(4)11233(3)232;

43(5)0.15715512212263.432教科书P54练习.五、课后练习

1.教科书P58习题1.5,第3、7、8.2.补充练习:计算

上一篇:检察院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应用文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