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大学论文

2024-08-31

经济发展的大学论文(8篇)

1.经济发展的大学论文 篇一

在北京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修班

开班仪式上的致辞

中共内乡县委书记 全新明

(2011年9月19日)

尊敬的邱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朋友们,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内乡县的57名公务员来到了充满生机、令人神往的北大校园学习,倍感振奋,倍感喜悦。首先,我代表全体学员向尊敬的邱院长,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组织这么大的队伍,不远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学习培训,是时代的要求、形势的需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理念的竞争。作为欠发达地区当中的欠发达县份,要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老是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不行,必须站位高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不断“进货”,不断“充电”,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理念,提高能力,提升境界。

为什么要来北大学习?北大有大楼,更有大师。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一百年来,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者和行动者,是“小平你好”的高擎者;是“承五四青年报国志,做科教兴国栋梁材”的倡导者。北大,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圣地。我们选择北大作为学习地点,就是要来感知北大,感悟北大,在这种庄严优雅的氛围中陶冶性情,滋养心灵。

为什么要带着问题来北大学习?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基础层次、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既有个性,更有共性。我们选择了14个问题,请教于专家教授,使思想因学习而活跃,视野因学习而宽广,方法因学习而管用。要通过这次集中学习,进一步明确方向,廓清认识,优化思路,使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少走弯路,少留遗憾;登高望远,制胜未来。

北大的学习,植下的将是珍贵的记忆;北大的收获,散发的将是灿烂的光彩。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

天更辉煌!祝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2.经济发展的大学论文 篇二

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引领

(一) 大学精神释义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 又游离于大学之外, 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特有气质, 这种气质与大学的发展历史、所处地域、学科设置等因素息息相关。大学精神本源于文化, 依附于制度, 弥漫于校园, 存在于学生、学者、学会及学术之间。有学者把大学精神概括成崇真精神、引领精神、负责精神、学术精神、先锋精神的统一[1]。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格追求, 是科学与人文精神、历史担当感与时代责任感、本土意识与全球视野的统一, 属于精英文化范畴, 体现时代精神, 代表所在地区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方向。大学精神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真, 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善和美。大学以追求真、善、美为鹄的。大学精神的价值就是大学人作为大学主体存在本身所拥有的内在价值, 体现在人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以及社会对大学及大学人对大学自身的追问[2]。大学精神是大学扎根于整个社会人文世界的生命力之源泉, 是大学文化风气的精髓, 是对大学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文导向。

(二) 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精神价值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一所有精神的大学, 独特的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是一流大学的魅力所在, 更是一流大学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冯友兰在《论大学教育》中谈道:“一个真正的大学都有他自己的特点、特性。”独特的大学精神使世界一流大学汇聚了卓越的人力资源, 明确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凝练出一流大学独有的气质和迷人的社会品格。

大学的精神品质贯穿于大学发展的整个历程, 并始终为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指引着方向。最典型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一所只有130余年历史的大学, 伯克利成功的奥秘之一在于它“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它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弥漫于伯克利整个校园的“追求质量, 更追求学术卓越”的风气, 在选聘校长、课程设置上也显示出他们要把学校建成世界性大学的远大志向。“遵从全面卓越的学术制度逻辑”, 使他们高度重视有独创性的学术和思想, 并始终在“高水平上保持伯克利的学术优异”。面对本科生中有色人种数量的不断攀升, 学校的领导者则提出“在多样中追求卓越”。伯克利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并随后始终保持在一流大学之列, 正是源于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此外, 德国洪堡倡导的“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精神也使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而且开辟了世界大学发展、变革的新时代。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校园里经过大学人的努力创造, 长期积淀、选择而成的稳定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有着鲜明的维系、聚合功能。一些一流大学积聚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大师级人才,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学校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厚的物质待遇, 重要的是这些大学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 也就是大学精神吸引了他们。例如, 哈佛大学以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把众多卓越非凡的天才聚集在一起去追求他们的最高理想, 使他们从已知的世界出发去探求和发现世界及自身未知的东西。”[3]而拥有八百多年发展历程的牛津大学, 始终坚持着自己“固执”与“保守”的品格, 并以此吸引与感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诗人马修·阿诺尔德对其作了最浪漫但也最恰当的描述:“牛津以它不可名状的神韵, 在不断召唤我们走近大学的目标、最完美的理想。”“失败了的事业、被放弃的信仰、不吃香的名声、难以置信的忠诚———都在你这里找到了家。”寥寥数语, 便让人窥见了牛津近千年不变的特质:理想主义、博大、宽容、同情失败者。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大学的发展、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直充满着理性与功利、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多元开放与闭关自守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与斗争。一所历史悠久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或许是其他大学无法效仿的, 但是它在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却值得现代大学深思。我国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 一味地强调与世界接轨, 急于求成。不少大学为了实现各种“一流”指标, 无视自己的办学基础和现实条件, 不深入探究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 忽视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盲目制定各种考评制度, 最终偏离了大学本质。缺乏人文关怀的制度, 没有了对大学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使大学人在面对各种现实利益时难抵各种诱惑, 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漩涡, 违背了学术规范, 降低了学校的凝聚力。因此, 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精神文化, 对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求是崇真, 学术自由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其价值不仅在于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 还在于求是崇真的科学精神。学术自由是求是崇真的基础, 没有学术自由, 求是崇真便无从谈起。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的办校理念影响深远, 已逐渐成为全世界许多一流大学所尊崇的精神文化和发展理念。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曾说,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发展下去, 就是因为它倡导学术自由”。耶鲁大学不畏权势和外界压力, 坚定地捍卫学术自由, “它对新思想、不同意见、辩论、批评、不同观点和意见的相互碰撞、协作研究和原创性都持开放的态度, 但是它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宽容对于他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否定”[4]。此外, “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也成为剑桥大学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我国大学长期以来缺乏自治传统,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很小, 原本就很强的官本位文化传统随着大学规模的快速膨胀而不断延续和强化, 校长和教授们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主管部门上, 大学的学术权力受到侵蚀。这样的大学偏离了大学的学术本质, 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背道而驰。此外, 市场化对教师的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正受到经济利益的左右, 而需要投入多和花时间的基础科研被冷落。可见, 营造畅所欲言的自由学术氛围, 培养献身科学事业严谨的学术精神, 才是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主旨, 才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世界, 大学必须警觉, 如果大学失去守望社会的职能, 就会被边缘化, 从而失去独立存在的基本理性。

(二) 办出特色, 发展优势

大学精神是大学特色的内在表现。有特色就有优势, 有优势就有实力, 有实力就有发展。正如巴尔的摩所说, 大学就像生物一样, 应该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各有特点, 而要真正达到一流, 就必须在自己的类型中保持特色, 出类拔萃。一流大学之大不在规模大小, 而在是否有特色;学科设置不在有多全, 而在是否有优势, 一流大学必然拥有一流的学科。然而,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用数字对高等教育进行衡量和评价。一些大学热衷于买地盖楼、兴建新校区、添置豪华设施。不少大学的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 对于市场一时的热门, 不管自己是否具备条件, 一窝蜂而上, 而对于基础学科却疏于建设。对数量与规模的片面强调, 对高等教育必将产生负面影响, 将不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因此, 我国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根据自身条件, 集中有限资源努力建设好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 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

(三) 继往开来, 不断创新

历史积淀与不断重新认同是大学精神存在的基本方式, 它必然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从耶鲁大学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可以看出, 大学需要保守, 守住那种不为社会一时的风气所左右的象牙塔精神, 守住那种面对社会变革冷静、超然的态度。德国海德堡大学在举行600周年校庆时提出的口号是“继往开来 (Austradition in Zunkunft) ”, 不难看出, 虽然随着社会和知识的发展, 大学的外部形式、内部结构以及功能任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大学之为之大学的基本精神却一以贯之。当前, 我国在建设一流大学的热潮中, 许多高校纷纷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作为学校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战略。志向高远本无可厚非, 但单凭空喊口号, 却无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是难以实现的。在当今心浮气躁、物欲横流的环境下, 现代大学更应该保持谨慎、冷静的头脑, 对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客观、合理的定位, 不能一味攀比、盲目从众、丧失个性、迷失自我。然而, 大学又是个充满矛盾的地方, 在坚守自己独特品格的同时, 大学又须求变, 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理, 推陈出新。因此, 大学在坚守自己独特品格的同时, 还要顺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求, 从而焕发生机与活力。世界一流大学“守”与“变”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四) 多元发展, 追求卓越

多元发展指的是既要用大学办学的多样化去应对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又要以学术自由和文化机制作为维持大学获利的源泉。所有大学既要通过竞争实现科学定位, 努力办出各自特色, 又要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创建独特的大学文化。追求卓越指的是大学办学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 主要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西方近、现代大学从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到教学与发展知识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到运用知识服务于社会, 到国际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再到以其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引领社会前进, 这一过程正是反映了大学文化发展的这个本质要求。张维迎教授说得好, “优秀的大学离不开优秀的文化, 大学不仅要思想自由, 更应该追求卓越, 不断地反思”[5]。

一所设施齐备、学科体系完善的现代大学也许能在短期内建成, 但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形成却需要一个长期、渐进和不懈努力的历史过程。中国大学要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就必须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塑造, 这是大学发展的精神力量。

摘要:人们在研究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时, 更多关注的是学校规模、基础设施等硬性指标的对比, 忽略了大学精神等软实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作用。大学精神贯穿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整个历程, 使其明确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汇聚了卓越的人力资源, 成就了一流大学独有的气质和迷人的社会品格, 是一流大学的魅力所在, 更是一流大学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 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精神文化, 对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价值,启示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 (2005)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4-15.

[2]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

[3]郭建.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213.

[4]王英杰, 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25.

3.大学发展的轨迹 篇三

本书以年度为单元评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高等教育的50件大事,试图通过这些事件理清这一特定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同时,作者专业的视角,运用学术沙龙研究范式,探讨这50件大事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做出教育学的反思。对每年的大事评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框架体系:一是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对所遴选的事件进行回顾;二是由学术团队对相应事件开展讨论,各自发表不同观点,并由主持者进行总结性的点评;三是提供“相关阅读”,作为事件认识的辅助性材料,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四是作者就每年度某一话题进行深刻而独具见解的专题评论。如此不凡的五年,作者们与她一同走过,并用朴实而又深刻、专业而又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这五年的历史轨迹,对中国大学里这五年来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本书选取的事件颇有价值,说理透彻,文风清新,观点独到,视角新颖,图文并茂,既具学术性、思想性,又兼顾通俗性、可读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十一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非凡的五年,我们遇到过“挑战与使命”“期待与忧思”“困惑与选择”,也经历“改革与创新”“转型与发展”“规划与展望”。 正因为如此,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记录了中国“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历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陆续颁布,“质量保障”“教学名师”“教授上课堂”“精英教育”等话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变革;2007年“质量工程”“免费师范生”“民办大学”“孔子学院”“大学负债”等事件,记录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切都影响着教育,关系着民生;2008年“教学评估”“科技服务”“独立学院”“学术规范”“心理健康”等关键词进入公众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关注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2009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新任教育部部长”“教学成果”“钱学森之问”等引发全民热议,牵动着社会,大学的事再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了;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高教体制改革”“南方科大”“卓越计划”等无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欣欣向荣。本书最后一单元,作者针对大学和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与评析,深度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和原因,无不给人启示和希望。

在这五年间,我们看到今日之中国大学的希望,同时也了解到大学里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教学质量、大学制度、学术腐败等,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让读者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质,加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增强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春华秋实,应贺祖斌教授所言,“正值国家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之际,有大学先贤之榜样,自当集天下有志有识之士,重振大学人文精神之风,重树学界自由独立之风骨,引领社会开明思想之风尚,造就国家建设发展之栋梁”。

4.大学期间的学习与发展 篇四

但是选择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每个人都想拥有更美好的愿望和生活。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由于并不具备选择的能力或者选择错误而走向了期待的反方向。因此怎样选择,选择什么更需要认真思考审慎面对——作为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我更要做好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与发展规划,为未来的道路打下路基做好铺垫!

进入大学,并不意味可以停下脚步轻松一下。与过去相比,现在大学的学习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每个人的大学是相同的,但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四年大学很充实,在面临就业时能够从容不迫,尽管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但对有准备的人来说,压力与垗战意味着更多的机遇;而有的人,尽管大学过得很轻松,就业却成为迈不过去的门槛。这么大的差异并不取决于专业的冷热,学校的名气,更多的取决于对待“大学”这门课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校门。如何读好这门课,顺利迈出校门,关键还在于如何规划。

一、坚持理想、矢志不渝

说到规划,我不得不把理想至于第一位。诗人说: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你走向黎明;哲人说:理想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的,从小到大我一直笃信理想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大学期间甚至没上大学之前,我的理想就已清晰。

我把我的理想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的理想或者称为规划便是考研——能够进入一所知名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远期的理想是能够成为一名大中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这也是我在选择大学专业时选择工商管理的原因。在我看来,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是一种能够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的综合性和智慧型人才。

二、努力学习、充实自我

当然,仅有理想的规划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我必须用切实可行的行动来为理想打下根基并添砖加瓦,使之成为现实中我渴望已久的玉宇琼楼。

那么,在大学期间首要的当然是学习,任何想要成长的人必须得不断的吸收知识。从老师的教诲中我认识到学习不仅仅要学本专业的,还要学其他专业的知识。大学里的学问资源比较丰富,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去听其他院系的课程。或者经常去图书馆找到各类书籍,并且参考老师的经验,每次去图书馆带上自己的笔记本,记下重要的知识或写下读书感悟。这样才能使得阅书成为快速获取知识的良好途径。

我从不怀疑这样一句话:读的书越多,思维就越开阔,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就会越深刻。这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更是我校校训“博学”的现实要求。另外,我觉得倾听一些学术讲座也是学习的不错选择,这样不但可以开阔视野,获取新知识新观点新趋势,更可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人脉,赢得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开放自我、释放激情

我认为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是不错的选择。在开学不久,我就加入了两个社团。在社团里,我除了可以获得乐趣外,还能够有机会学习在一个组织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相互竞争协作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来提高自己。正如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赵武德在为6000余名新生做题为《风景就在不远处》的致辞时对学生提出的寄语:始终以主角的激情和担当参与身边的事情;不断地释放自己最富挑战性的创造力。

四、专业实践、熟悉社会

我将利用某个长假去参与社会上的志愿活动,或去做个兼职员工,去观察一个机构或者组织是怎样运转的,他们在内部管理上是如何维持的,在对外上又是如何争取资源以及开展活动的。这样便让平时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观察中得以落实。

在大四我要抽空走近企业与各种各样的人开始交流协作。并在实践工作中观察他人是如何工作的。在此期间,我会多学多问,并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规划中,我要特别强调考研对我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它决定我能否进一步深造,能否实现从准人才到人才的成功跨越。从而为远期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考研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能成功的,它的成功需要我在四年中坚守一个“恒”字。但让人担心的是,一旦激情转化为平淡甚至是平庸,一切都会幻化成为泡影,就像北大原法院院长朱苏力对他的学生说的:“也许你们很多人在入校之前暗暗下的决心很快就忘了——你可能不再早期到未名湖畔读英语了。冬天就要到了,也许你会赖在温暖的被窝里多睡一会,一觉醒来,该吃午饭了„„”这时候,让毕业时的微笑更灿烂是不是真的只会成为一种奢望?

但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那么在大学期间,鉴于我在高中有较好的英语功底,我初步计划在大一下学期考过大学英语四级,在大二下学期争取拿到大学英语六级证。现在几乎每天早晨我会在天还没亮之前签到进行早读。之所以如此重视英语,是因为现如今,英语达到一定水平是人才所必备的,同时也是考研所必须的。我想我必须坚持下去,这样我才有把握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然而,对于我这个文科出身的学生来说,高数是一门难以攻克的学科,但学好高数的重要性,我在高中就已了解。况且,只有学好高数,我才能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我计划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我还会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辅导资料,多做题,多体会,多总结经验,开拓数学思维,并经常向老师和学习高手请教,个人认为通过这些学习措施,我会克服高数这一难题,搬开这只拦路虎。

在文章的开头,我提到了选择,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主动申请前往西藏为那里的人们造福,他扎根祖国边陲,一干就是十多年。你会觉得这样的选择是天荒夜谈吗?可偏偏就有人作了这样的选择,他就是胡春华,他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在记者问胡春华有什么经验可以与现在的青少年分享时,胡春华回答说:“我想,有三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始终坚持理想;二是要始终脚踏实地地做事;三是要始终不断地读书,丰富充实自己。”

胡春华的话虽不是什么至理名言,但朴实诚恳。我虽然不能像他一样去祖国边陲服务那里的人民,但我会从胡春华的话里汲取精神力量,并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使自己朝着目标前进。

5.日本大阪经济大学的介绍 篇五

日本大阪经济大学在国内是几流大学?

大阪经济大学于1932年改制于浪华高商发展至今,已是一所经济、经营性的大学。设立了人类科学部,在经营学部设立了商业法学科等,正逐步地向一所复合型的大学发展,使学生能在心理学、法学等社会和人文的广泛领域学到知识。人类的实学教育 本校的教育理念是“人类的实学”。

这是让学生学到能够活跃于多彩职场的有用知识和能力,同时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领悟到知识和丰富的.人性的力量。经历支持和体验性学习本校为了推进人类的实学教育,让每一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细微方面支持学生并充实经历支持计划。

另外,学校重视实习、设立了地方调查和工厂实习、海外实习等现场体验型课程。对地方社会、企业社会、国际社会的贡献 本校重视与地方社会、企业社会、国际社会的关系,并希望和社会进行交流、合作并做出相应的贡献。

让学生不仅仅在校园内活动,还要体验广阔的社会,与很多人交流,深刻地理解异文化的精髓。自由、融合与合作 自由、融合、合作是本校的建校精神 所谓自由,就是不依赖一切权利,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所谓融合,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人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日本大学之日本大阪经济大学,所谓合作,就是构成大学的学生、教职员工、监护人和毕业生都各自发挥自己的“向心力”,承担社会责任。 你们是大学的主人。期待各位彰显青春的活力。

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篇六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大学生能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和更清晰的标准不断观察自己,更主动细致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更为复杂的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等内心认识活动,并更理智地进行自我控制,同时带来诸如喜悦、激动、焦虑、失望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迫切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大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关。大学和中学相比,带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随着社会的各种媒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介绍以及大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咨询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素质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生也明确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做好提前准备,这使大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现状与将来职业要求的差距,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胜任未来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

7.经济发展的大学论文 篇七

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正体现了这样的相互作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南北战争后到20 世纪上半叶的要素驱动发展时期和之后的创新驱动发展时期。在要素驱动的快速发展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而在转型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大学除了继续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外,还积极响应社会需求,通过自身的变革及建立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发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因此,大学成为美国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动力源泉,并促使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创新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时期,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高,而创新能力的源泉应该来自大学。为此,我国应尽快建立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促使大学通过自身的积极变革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的转型。分析美国经济社会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历程,研究美国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对处于相似转型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一、 美国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以及高等教育在其中的作用

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时,美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国内生产总值还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但从19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美国经济社会依靠充沛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驱动,经历了长达60 余年的要素驱动快速发展时期。在1860 年到1910 年间,美国利用矿产资源生产的能源增长了27.4 倍;[2]此外,19 世纪后期的移民洪流提供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同时还扩大了美国市场。到20 世纪上半叶,美国已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综合国力也快速跃升到世界首位。

在要素驱动模式下的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大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在19 世纪末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美国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通过赠地学院、研究型大学以及初级学院的创办与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类型逐渐丰富,规模不断扩张,高等教育入学率有了很大提高,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水平的全面提高。19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18 岁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到2%,而1940 年这一比例已达到16%,[3]这意味着在二战前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美国大学通过变革成为创新源泉

自20 世纪上半叶起,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因此需要大学发挥人才培养功能以外更多的作用。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大学首先通过自身的变革实现了主要功能的转型,即不仅能够通过教学职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有技能的高水平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来积极发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并通过大学的创新精神开始引领社会的创新文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等方式,为提升大学创新能力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机制。因此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大学成为了驱动力从要素向创新转变的源泉。

(一)转型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

在转型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外界得到了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同时也通过自身内部的变革来适应社会转型对大学提出的需求和挑战。

在立法方面,美国国会在二战末期就开始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且也为政府大规模介入和资助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例如,1944 年通过的《军人权利法案》使得大量退伍军人得以接受高等教育。1958 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授权联邦政府为各类高等教育院校提供拨款,重点用于推动国防急需的学科发展。20 世纪50~60 年代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大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法案,如1963 年的《高等教育设施法》和《卫生专业教育资助法》、1964 年《公民权利法》和《经济机会法》,1965 年的《高等教育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及其在1968 年的修正案等。

在教育投资方面,随着上述立法保障的确立以及美国经济的繁荣,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有了大幅提高。尤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美国高等学校的财政收入从1960 年的57.9 亿美元增加到了1970 年的215.2 亿美元,10 年增长了近300%,同时高等学校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1.4% 上升到了2.6%。此外,政府对于大学的科研经费拨款也有大幅增长,从1957 年的2.17 亿美元增加到1968 年的15.09 亿美元,大学所获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总额的比例从15% 上升到了28%。[5]

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内部也发生了制度上的变革,即通过建立终身教职(tenure)制度在大学确立了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1915 年由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委员会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制度的声明》,明确了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与终身教职的密切关系,随后AAUP和美国学院协会(AAC)联合发表的《1940 年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教职的原则声明》,确立了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建立,并逐步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创新制度文化。1958 年AAUP和AAC又联合起草了《关于教师解雇听证程序标准的声明》,系统阐述了处理解雇问题时的司法程序,建立起了具有法律依据的职业标准,从而使得终身教职制度的司法权利观逐渐得到广泛认同。从司法角度所建立起来的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着眼于保护学术自由,不仅推动美国大学在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中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做出卓越的贡献,而且成为美国大学后来居上的重要因素,还引领了美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形成的创新文化。

(二)美国大学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创新源泉

20 世纪初美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特点,即在吸收欧洲已有的基础理论成就后,广泛展开应用科学的研究和工艺技术的发明更新。[6]当时的美国在新技术的突破和推广方面有着很高的成效,其重要因素之一是实行多轨制的科技研究,即政府基本不插手研究工作,但给予资助和协调,从而形成了企业─大学─政府三者协调科研的模式和传统。在这一模式当中,美国大学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功能,并通过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结合,在发展自身科研职能的同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模式转型的动力源泉。

1. 基础科学研究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和发展为美国的科研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聚积了最优秀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美国每年数百亿美元科研经费中的70% 以上用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所产生的科学成果是后续创新应用转化的基础,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

以最能体现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成就的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和医学奖)获奖人数为例,可以看出20 世纪初期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而变化的美国科研水平。在1911 年以前,美国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直到1930 年,也只有3 个人获奖。但是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改革,美国的获奖人数显著提升,一举超越英、德等国,并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始终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表2-1)。

(单位:人)

数据来源: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sts/

在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共有21 人,其中17 人来自研究型大学。在经历转型逐步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数骤增,从20 世纪50 年代至今的60 年时间里美国共有152 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其中121 人(80%)来自研究型大学。由此可见,美国高等教育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科技创新的源泉。

2. 应用科学研究

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大学的科学研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功能,促成了20 世纪60 年代的航天科技、70 年代的电子科技、80 年代的软件科技、90 年代的互联网科技以及正在兴起的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五次技术和产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了五次跨越式发展。

在20 世纪60 年代的航天科技方面,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在导弹和航天发展史中起到了空前的作用,在火箭空间探索理论与技术发展方面为美国宇航局完成了大量的研究。1958年时,该实验室为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以硅谷为代表的电子技术和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例如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硅谷的繁荣依托的是大学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需求又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大学的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进入软件技术发展时期,1984 年美国国防部为提高国家软件工程的能力,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成立了软件工程研究所,该研究所研发并制定的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已成为了国际软件行业最通行的标准,最近他们在原有CMM体系的基础上推出了CMMI体系成为软件行业的最新标准。

20 世纪90 年代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互联网最早是1969 年由美国国防部发起,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4 所大学的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的。最初的网络专为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等使用,直到1991 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明尼苏达大学被开发出来,互联网才开始能够被普通民众使用,并在20 世纪90 年代进入了发展繁荣时期。

三、 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带来的启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今正处于美国曾经历的全面转型阶段,需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型,而转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美国在其转型时期,通过一系列立法和大学自身的变革,促使大学首先实现了主要功能的转变,并为大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机制。因此,在整个经济社会从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型时期,美国大学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源泉。这对于目前阶段的中国大学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一)通过政府立法,为大学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政策的引导,不仅体现了国家意志,也从回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明确了大学在这一阶段的社会责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的高等教育立法不仅能够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通过鼓励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为大学创新提供资源保障

美国在要素驱动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使得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在经费上的支持成为可能。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当时的美国具有相似性,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类似的发展机遇。在过去30 多年时间中,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势头,政府不断加大为大学提供财政支持的力度。在立法保障的前提下,政府还应该在增加大学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鼓励社会向高等教育进行多元化投资,进一步为大学创新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源保障,例如通过签订研究项目资助科研,资助重要学科方向的发展,资助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向学生提供贷款、助学金和奖学金等一系列方式。

(三)通过内部制度变革,形成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制度文化

美国大学在转型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终身教职制度保障了其学术自由的宗旨,形成了能够激发教师创新力的大学制度文化。同时,终身教职制度为师资建设提供了一套完善有效的遴选和保障机制,有助于建立起层次清晰的教师人才梯队。具有创新活力的内部制度文化使得优秀学者在大学里能够得到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且在充足的经费和资源保障下,开展不以功利为追求的前沿科学研究。终身教职制度被认为是学术自由思想由人们向往的大学观念变为一种大学实践活动的标志,并逐渐演化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诉求。

8.别让“经济”折断大学的翅膀 篇八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资助体系,并且承诺过绝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任何一个学子。教育部规定,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目前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普遍开辟了“绿色通道”,在报到等环节安排有专人接待。同时高校还设置了种类繁多的奖学金、助学金,考生在校期间如果努力学习,足以为您的“大学梦”保驾护航!

本期,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黄春蓉老师做客本刊,为贫困学子支招如何上大学。我们的学姐也将现身说法,告诉您:上大学,经济不该是个问题。

“绿舟”起航,驶向远方——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黄春蓉谈高校“绿色通道” 张心怡

《高校招生》:曾看到关于贵校《西南交大:绿色通道惠及万名学子》的报道,文中特别提到,西南交通大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那么,贵校是怎么做的呢?黄处长能为我们的考生简要介绍一下“绿色通道”吗?“绿色通道”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黄春蓉:绿色通道其实是国家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而在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的一项资助政策。对于确认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无法缴纳学杂费用的新生,经审核后,绿色通道可以帮助他们暂缓缴纳学杂费,即先入学,学校再帮助其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上大学的费用问题。简言之,绿色通道是确保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能够顺利入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每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都有自己一套非常完善的“绿色通道”体系。西南交通大学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解决实际困难,在每年新生报到之际,都会专门设立“绿色通道”办理点。一方面,西南交通大学的“绿色通道”为暂时无法筹措到学费的新生办理“缓交学费申请书”,新生凭“缓交学费申请书”即可报到、注册,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后再补交学费,缓缴期截止时间为入学当年的12月1日。不过从历年的情况来看,部分同学在缓缴期截止后仍然无法支付学杂费,这种情况的学生可以再次提交申请,在通过审核后可继续延缓缴费时间。另一方面,对于身无分文、没有生活费来源的新生,学校为其发放“助困套餐”。同时,学校还为新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及办理程序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发放相关资料。伴随着“绿色通道”的实施,学校还精心构建了一套“奖、助、贷、勤、补”的经济资助体系,即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特困补助等多种资助形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然,各个高校绿色通道具体的实施以及内容不尽相同,但皆体现了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高校招生》:您在对贵校绿色通道具体内容的介绍中,特别提到“助困套餐”,那么何为“助困套餐”?哪些考生可以享受此套餐呢?

黄春蓉:绿色通道中的“助困套餐”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申请缓交学费入学且暂时无法保障开学初期正常生活的新生。助困套餐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经济方面。学校将为贫困学生提供“行李券”一张、“军训服装券”一张、“教材领取券”一张、“爱心大礼包”一份以及现金补助。学生凭借“行李券”可以领取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床上用品等行李,凭借“军训服装券”可领取军训时所需的服装一套,凭“教材领取券”可领取大学第一学期教材一套,“爱心大礼包”则是考虑到新生初来乍到,对于学校生活服务区不太了解。学校为其提供洗衣粉、香皂等一整套日常用品,而现金补助最高可达一千多元。其次,助困套餐力图通过各种举措,树立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与交大文化、交大精神以及与大学学习生活相关的书籍与专辑将会发放到贫困新生手中。另外,贫困新生也能拿到诸如“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录”、李开复博士的励志成才著作《与未来同行》、学长学姐的爱心图书等“精神食粮”。总之,西南交大努力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双管齐下”为贫困新生提供帮助。通过一系列措施。学校希望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绝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丧失入学的机会。

《高校招生》:我们可以看出贵校的“绿色通道”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考虑得非常全面。但是否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都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校学习,在走绿色通道之前,他们需要作何准备?

黄春蓉:原则上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都有机会通过绿色通道入校学习。不过,对于需要通过绿色通道办理缓交学费的同学来说,他们必须在前期将一些证明材料备齐。具体来说,在新生报到之前,考生需要在生源所在地的乡、镇一级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办理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介绍信,凭借贫困证明或介绍信,学生在报名时即可提出申请,经学院调查核实情况后,凭借“缓交学费申请书”即可报到、注册。当然,也不排除此类情况:由于对相关政策信息缺乏了解,家庭确实贫困的考生和家长事先并未准备证明材料。对此,学生也可以先通过绿色通道办理缓交学费入校学习,进校后再通过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补交相关资料与证明。总之,绿色通道力图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我们各高校也本着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帮助每一名学生。

《高校招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绿色通道”的实施让我们的贫困学子再也不用担心“入学难”的问题。不过,在解决最初的困顿之后,贫困学生以后的日常经济生活来源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您又有哪些建议可以提供给考生呢?

黄春蓉:就我们学校而言,除了我前面提到的“绿色通道”之外,我们还精心构建了一套“奖、助、贷、勤、补”的经济资助体系,以保障学生入学后的经济生活来源。入学后,学生的学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解决,而生活费方面就可以通过学校生活贷款、勤工俭学、国家级和校级奖、助学金以及社会各界资助解决。据我了解,很多同学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交大学习,申请到助学贷款,且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综合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各类勤工助学酬劳,这让他们几乎不用花家里一分钱就能完成整个大学学业。

nlc202309040718

目前,国家的助学金平均覆盖率达到20%左右,我校助学金覆盖率则已达28%,可以说,资助面非常广。因此,我希望这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同学在入学之后不要自卑,不要自暴自弃。相反,通过大学期间自立、自强地奋斗和努力地学习,他们完全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将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精彩。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的基本任务还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学们在参加各类勤工助学、课外兼职时,一定不能舍本逐末。大家是为了维持学业而勤工助学,万万不能因为勤工助学而荒废学业。据我所知,有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忙忙碌碌,但临近毕业回首来路,出现挂科、补考、重修甚至延迟毕业的情况。这就得不偿失了。

绿色通道 梦之伊始 陈佳美

曾在黑暗中踽踽前行,撑得很累的时候总会希望前方能出现一盏灯:曾在大雾弥漫的天气呼吸压抑的空气,总希望能看到云后的阳光;也曾在艰难的求学路上几次打退堂鼓,却被老师、亲人期盼的目光灼得无地自容……

2009年,灯火流转,辗转大半个中国。从未南下过的我只身登上了开往天府之国的列车。迎来了自己的大学,站在校园里仰望难得的明媚阳光,深呼一口气:大学,我终于来了1人生从此又是另一番际遇,校园的土地就是我旋转的舞台。

记得临行前爸爸不展的愁容,一直说着“孩子苦着你啦苦着你啦……”其实我并不觉得苦,毕竟已经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我对生活已充满感恩。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欣喜被愁容所取代。学费,几乎成为全家跨不过去的一道坎。记得当年第一次实行生源地贷款,我马上联系了乡镇,后来得知生源地贷款在贷款期间是要利息的,并且实行商业利率。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我最终还是选择到大学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由于我学的是艺术类专业,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金额是每年六千元,还不足以支付昂贵的学费。无奈的父母东拼西凑找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卖了家里存的玉米,才凑够了我余下的学费。为了省钱我没有让家人陪同,只身来到四千多里外的成都。

走进西南交大,来到艺术与传播学院的迎新处办理入学手续,申请助学贷款,把除去贷款之外的学费交上,我身上只剩了一百来块钱。正在发愁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时候,我看到学生报名接待处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绿色通道”。之前我对“绿色通道”有过耳闻,却不曾想就在自己眼前。我紧张地向辅导员咨询了一下,辅导员把我领到了一个温柔和蔼的老师面前,那位老师温暖的笑容令我印象深刻,后来才知道她是学生处的黄处长。我向黄处长详细说明了我的家庭情况:父母务农,父亲有病干不了重活:奶奶糖尿病十几年,每天需要打胰岛素,常年吃药;姐姐打工,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家里欠债三万余元,现在交完学费已经没有生活费了。黄处长了解我的情况后,让我填了一张申请表,并送给我一个大礼包。礼包内有600元钱和一些生活用品,还包括一本西南交通大学的资助手册。里面详细介绍了交大的各项资助措施,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书。那本书我至今还保留着,它也对我的大学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处长耐心地向我解释了各项资助政策,同时嘱咐辅导员适时帮助我,不能让学生刚入学就被生活拖累学习。我瞬间被感动了,感觉一直以来千辛万苦坚持考上大学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崇高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

在西南交通大学习期间,我得到了学校的很多帮助,获得过国家助学金,逢年过节,学校都会很贴心地发些生活用品或是补助。在学校的资助与自己的努力下,我没有了后顾之忧,闲不住地忙学业,忙社团活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我的大学劳累而充实。能安心学习也使我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在大学期间共获得过六次综合奖学金、香港新鸿基专项奖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并于2012年以本校第一名的成绩保送了研究生。

一路艰辛走来,学到最多的是感恩,感恩支持、教导、训斥过我的人。而我的大学,更使我明白何为雪中送炭。多年的美术学习让身为农民还要供养三个孩子生活读书的父母精疲力竭,而捉襟见肘的生活里能学习艺术是多大的奢侈啊!是大学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勤工助学既锻炼了我的能力还补贴了日常的开销,经济问题的解决使我鼓起了走完大学的信心。我能深刻地体会到当打电话给家里说“妈,不用给我凑钱了,我发了工资!”时,心中涨起的满满欣喜。每个人都知道,最令人感动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可敬的大学,尽她能尽的力量哺育温暖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面对觉得没有给我富足生活的爸爸内疚的眼神,现在的我能给的安慰不再是软绵绵的语言,而是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和自信坚定的眼神。养尊处优不是我想要的,未来只有靠自己去拼搏,现在被称作苦难的东西只是以后增强竞争力的砝码。说笨鸟先飞。其实没有背景没有条件的慢鸟也是要先飞的,大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我知道自己行走的路上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有学校满满的爱心支持着,终究不再孤单,能微笑着走下去……

军校生

军校生是指根据军队建设需要,由军队院校从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且毕业后由军队统一分配的学生。报考军校的考生需要符合军队院校招生体检和政治审查的有关规定,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截止当年8月31日)、未婚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同时要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军校生在校期间享受供给制待遇,比如,统一发放军装,按照军校学员伙食标准供给,免交伙食费;享受公费医疗,在校期间的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军队承担。

目前军校录取分为两类,一类军校有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二类军校有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经济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空军预警学院、空军勤务学院、空军航空大学等。一般情况下,一类军校参照本科一批次录取分数,二类军校参照本科二批次录取分数。

国防生

国防生是指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由部分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中录取,毕业后到军队工作的学生,以及部分从签约高校在校低年级学生中选拔的培养对象。报考国防生的考生,需要符合军队院校招生政治审查的有关规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截止当年8月31日)、未婚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

nlc202309040718

对录取的国防生,由培养高校、学生本人和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三方签订《国防奖学金协议书》。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军队提供的每人每年10000元的国防奖学金,同时也可以申请所在学校的其他各种非义务性奖学金。国防生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同时,须参加部队统一组织的军政训练。

目前招收国防生的地方高校有一百余所,且多为实力较强的大学,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都十分优越,所学专业都是军校没有开办或部队紧缺的特色专业。部属高校中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地方高校(均为省属重点大学或“211工程”大学)中的天津科技大学、河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均招收国防生。

部属高校免费师范生

免费师范生是指报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有条件地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五所部属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报考免费师范生,需要达到部属师范大学在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热爱教育事业,毕业后愿意长期从教。

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免费师范生在享有国家规定的免费政策的同时需要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如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此外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除上述六所大学外,很多地方高校也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但一般面向本省(区、市)或地区籍的考生。

定向生

定向生是指为了帮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培养人才,保证其得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而制定的一项政策。考生自愿填报有关高等学校定向就业招生志愿,一旦被录取为定向生,须在入学注册前与高校及定向就业单位签订有关定向就业协议。

定向生在录取时能享受一定的录取优惠,在校期间除了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的待遇外,还可以免交学杂费,同时还可以根据学习成绩和表现享受定向奖学金。毕业后须到定向的地域或行业就业满一定年限。

民族生

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加强对来自讴些地区民族学生的培养,提高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民族院校的部分专业也实行免收学费的政策。有的学校,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均可享受这类政策,但各高校政策略有不同。

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语言类专业对考生免收学费,朝鲜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这四个专业对考生民族没有限制。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彝文)专业不收取学费,一般招收少数民族考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免收学费,各民族考生均可报考。贵州民族大学自2012年起少数民族语言专业(苗语、布依语、侗语、彝语、水族语言)不收学费,该专业为本科二批次录取。

上一篇:“三史”宣讲总结下一篇:客房服务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