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2024-09-29

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共11篇)

1.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篇一

价值创造导向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一、企业价值创造概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投入的成本和获得的回报之间的差值来实现价值的增值,即企业价值创造。而这其中资本成本是企业投入的全部成本,即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而资本回报则是企业获得的所有收入。当企业资本回报大于资本成本时,即为资本价值创造,其本质在于高回报低成本,确保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企业在竞争上获取优势的关键。而作为企业价值创造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战略前瞻性,而且还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企业价值创造的战略前瞻性作为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其以企业战略作为出发点,为企业战略实现服务。通过企业价值创造可以为企业积累长期的财富,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全面性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综合性系统,其涵盖的概念较多,客观性是表现价值创造的价值增值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价值的增加。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施路径

1.以EVA为财务预算基本方法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对预算管理改革的步伐,而且在预算管理改革方案确定中积极鼓励员工要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能够更好的迎接外在的挑战。由于当前企业财务预算方法较多,而对各种方法效果进行衡量时需要其标准要具有一致性。目前EVA(经济增加值)方法在财务预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其所取得了效果也较为显著。在企业价值管理体系中,其基础和核心即是经济增加值理念,由于经济增加值在对于投入成本的计量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不管投入多少成本,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成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经济增加值的重要性给予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的财富的财务预算的准确性,而且在对预算项目进行申请时也会更容易一些。在企业财务核算过程中,可以将经济增加值作为最基本的预算方法,并以其作为衡量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基础。

另外还需要对企业的激励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在企业绩效考核中需要增加EVA考核指标,从而确保价值创造能够成为企业财务预算的中心目标,而且利用经济增加值作为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预算方法,可以确保企业预算管理与全面管理的有效的融合,有利于增加价值创造途径。

2.建立以效率为目标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要想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可靠,则需要有效的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质量。一旦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及时有效的更新时,则会对财务预算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建立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这对于预算管理效率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财务预算管理其包括的环节较多,而每一个环节对于信息的要求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企业财务预算工作中需要关注各个时间点上的环节和数据,确保效率的提高。在预算过程中,要吧等在当将奖惩机制与业绩有效的分离,进一步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简化,从而有效的确保成本费用的降低。

3.提高预算战略相关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多为单独性的工作,并没有与企业的战略有效的联系起来。战略与预算是密不可分的,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所以需要提高预算的战略相关性。这就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预算战略进行一,对预算管理目标和衡量标准进行明确,建立起战略预算体系,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遵循企业的各项同规章制度,并进一步对财务预算制度进行构建,对企业组织架构的要对现进行明晰,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采用精准预算预测系统

在预算流程过程中,财务预算的预测作为其起点,其是在预算管理发生前在时间节点上对企业的业绩指标进行事胶预计。传统的预算流程包括的环节较多,不仅具有事前计划的功能,而且还发挥着事中控制的功能。但由于企业各个层级都会参与到中间协调和修订环节中来,各方意见各不相同,反馈的信息和意见具有多样性,从而导致最后协调结果无法达成一致性,而且也无法准确的进行预测。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改时,可以将控制职能剔除掉,预测功能通过精准的预测系统来实现。目前,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越来越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未来的预算管理的预测环节也将逐渐走向信息化道路,快速传递的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为预算管理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

三、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的适应,产生了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预算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现代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预算的价值创造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价值创造不仅是企业财务核算的根本目标,同时还是财务预算效果和效率的最佳指标,而且还是当前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所以价值创造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所以可以说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财务预算作为系统的财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获取、分配、管理和协调,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篇二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经济发展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随着改革发展的逐步推进, 财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预算的制定、分配以及制定的过程, 其实也是政府利用经济权力参与分配的过程, 这与民众权利、公众生活直接相关。也正因如此, 预算法可谓财政法规中的基本法, 预算法也被称为“经济宪法”。

《预算法》颁布的20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制度和新情况, 如部门预算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等。要充分发挥这些制度的功能, 就必须通过修订《预算法》及时加以巩固。另一方面, 预算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在不断暴露出来。比如:财政收支未完全纳入预算管理、重预算申请轻预算绩效、预算执行缓慢缺乏有效约束及监督等等。

2014年8月, 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新《预算法》完成了20年来的首次大修, 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预算法》对预算编制范围、原则、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决算、监督等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 从法律上保证了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公开透明。

二、新预算法下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 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 它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 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预算。简单地说, 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 是强化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部门预算推行的十余年来, 从整章建制、制定标准、规范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建立了部门预算框架体系。但在部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方面, 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讨论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项目支出编制不尽合理, 缺乏有效的论证和跟踪机制

在财政预算的具体编制过程中, 项目支出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具体投向, 将直接影响到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受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和预算编制手段的限制, 项目申报随意性强, 缺乏有效论证。有的项目编制的前期论证不充分, 导致资金结余较大;有的单位随意调整项目安排和实施方案, 导致预算资金效果大打折扣等等。这些都导致财政部门对项目情况掌握不清, 核定预算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 难以体现项目支出的科学性。

2.资产管理未充分与预算编制实行有机结合

由于财政部门不掌握预算编制单位动态的资产信息, 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而预算单位重增量、轻存量, 重资金、轻实物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在预算编制中与单位存量资产的实际占用情况联系不紧, 预算的调整和执行与资产的使用、变动等情况联系不紧。这就很容易造成在预算编审过程中, 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未能统筹考虑, 存量资产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导致经常会在预算编制中重复或超标准购置资产。

3.预算编制过程中错用预算科目

在预算科目的应用上, 部分部门和单位不重视。乱用、错用预算科目, 造成预算执行频繁变更科目, 有的导致了资金无法拨付。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问题、资产与预算的有机结合问题、错用预算科目等问题都是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的体现。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 必须从基础工作开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要转变观念, 规范管理, 按预算编制软件中设定的管理流程, 建立数据库, 实行项目库管理。对连续性项目应进行认真梳理, 对新增项目及时进行可行性论证, 对到期项目及一次性项目及时进行清理剔除。建立资产管理的联动机制, 使多部门多渠道的信息得以沟通, 减少资产的闲置浪费, 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实行有机结合, 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优化资产管理。另外, 还应加强财会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 同时利用软件升级换代等信息技术, 以信息化手段促进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二) 建立健全预算的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是指政府支出应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相匹配。绩效管理应贯穿于预算的全过程。健全预算的绩效管理机制, 首先应全面推进及铺开绩效管理工作, 将绩效管理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研究制定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操作办法。明确预算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各环节的流程和要求, 建立起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 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的重点应由单纯的项目支出评价延伸拓展到部门预算的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同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整预算支出结构、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及时调减资金使用效率低、未到达预期效果的项目预算额度, 切实增强使用财政预算资金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

(三) 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管理

预算执行情况, 是财政部门就经批复的年度预算组织执行的具体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强调预算的执行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预算执行进度慢, 不仅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效益低下, 甚至将影响相关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

首先, 应建立预算执行部门责任制。部门作为预算执行主体, 应积极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 监督指导下级单位规范执行预算, 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共同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其次, 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各级预算单位应增强法制意识, 规范业务操作, 避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 切实关注预算的执行进度。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管理, 还应积极建立相关的规章及办法。如预算实施方案报备、预算执行通报督办、预算执行预警等规章制度。同时定期通报各预算部门的执行情况, 加强预算执行情况考核, 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四)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推进预算公开, 应积极研究提出实现部门预算及参与管理的财政专项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途径和措施。定期公开预算单位主要的财务信息、年度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从制度上解决钱怎么花、花到哪里去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将推进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的公开作为一项长效机制, 主动接受监督, 提高预算公开的质量和效率。

(五) 加强预算监督, 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目前, 大部分情况下预算监督基本上仍停留在程序性监督的层面, 预算执行约束的力度不够, 预算监督的实效性不强。对此, 应积极推行建立重大财经情况报备制度以及大额支出的审查批准制度。同时在对预算执行进度的定期检查中, 应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审查, 从根本上减少预算的变更, 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另外, 要依托审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充分利用审计监督的手段, 进一步提高预算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可与审计部门组织联合调查, 或者委托审计机构组织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区域进行依法审计。在对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过程中, 应重点对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基金、和其他重点收入进行审计。同时, 对审计出的问题进行监督和跟踪、及时落实整改, 保证预算审查监督质量, 加大预算监督的约束力, 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摘要:本文从新预算法修订的背景出发, 在阐述修订预算法重要性的同时, 思考在新预算法推行的框架下,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以求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促进其更具科学性、完善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新预算法修订,重要性,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霄.预算法修订势在必行[J].法治周末, 2012, (8) .

[2]肖鹏.加强预算执行的经验借鉴与几点建议[J].《财政监督》, 2014, (22)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 篇三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管理;问题;有效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应该不断加强预算管理水平。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等,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因此,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长久稳定发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深受以往预算管理方法的束缚,因此,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以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预算管理业务还没有成熟。与此同时,目前出台的新会计制度在预算管理方面尚不完善,没有明确的细节,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很难把握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最终导致了预算管理方面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二)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事业单位一直都没有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预算管理监督机构,从而使得很多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同时,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偏低,而且很多相关的财务人员由于受到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从而使得工作方式比较落后。在目前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财务人员的思想不能转变过来,依旧保持以往的工作经验,因此,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从而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并且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事业单位也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并且缺乏预算评价机制,从而使得预算数据经常出现差错,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有效措施

(一)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从而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把预算管理的监督体制落实到实处。另外,事业单位还应该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最后,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手段来进行预算管理工作,从而降低预算管理工作的失误,最终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要想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新会计制度下,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培养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预算管理意识,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其次,事业单位应该不断的吸纳具有高素质和较强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从而充实财务人员队伍;最后,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聘请国外相关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来莅临指导,增长财务人员的专业经验,从而保证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工作来说,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显得非常重要。目前,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完善,预算编制工作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保证了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预算编制方法主要包括零基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它主要是在编制各类支出预算时,要以零为基底,与之相对的是基数增加法。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定期加强预算编制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完成社会职能的需求。

(四)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也属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一旦遇到预算管理问题,就应该追求相关预算管理人员的责任,从而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从而防止资金出现闲置的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海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167+180.

[2]姜良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176-177.

[3]韩爱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4,06:45-46+65.

4.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篇四

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企业预算的数据平台,根据预算工作的职能等级可以将数据平台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将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数据,全部以分类的形式归纳到大数据平台中,以此提高企业数据资源的可视化程度。这种方式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编制和执行效率,在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预算编制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都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和监控当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进展和效率,并能实现与同期企业管理和预算情况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能够及时提出更改意见,这对于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加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数据

“互联网+”时代提倡企业管理者与预算管理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到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信息技术或网络平台不断获取数据并将其输入到企业预算的数据系统中,系统借助云计算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自动的整理和归纳,最后成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数据参考信息。“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能够有效克服数据搜集和整理存在的困难。另外,企业全面预算所用大数据信息全部来源于基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这种方法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全面预算的可信性。

3.3加强对全面预算工作人员的考核

“互联网+”除了可以应用在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评价方面,还可以用于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和避免预算松弛现象的发生,考核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调取有关预算的相关信息,通过定期对预算人员工作的考核来判断是否出现预算松弛现象,如果存在,则需要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对措施进行解决,这其中包括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处理,以此避免预算松弛现象的重复发生。另外,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积极带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并发挥自身在预算工作环节的监督和审核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全面预算管理是“互联网+”时代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主要路径,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此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更好实现,这也是企业完成业绩,达成竞争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麻莉.“互联网+财务”时代的报业财务转型及发展方式[J].经营管理者,(28).

[2]董晓雪.全面预算管理对通信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探讨[J].知识经济,2017(12).

[3]吴凡.互联网+时代的全面预算管理[J].财会学习,2017(10).

5.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 篇五

事业单位是指主要通过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形式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

事业单位具体分为以下五类:工业、交通、商业事业单位;农业事业单位;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社会福利、救济事业学位;其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的预算资金,国家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1.核定收支。它是指事业单位要将全部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人与各项支出统一编报预算报告,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其预算收支的规模,其中包括财政补助的具体数额。

2.定额或定项补助。它是指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采用的补助办法。所谓定额补助,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依据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如对高校实行的人均定额补助。所谓定项补助,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确定对其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如对某些事业单位的工资支出项目给子补助或对大型修缮及设备购置进行的补助。

3.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它是指事业单位的预算经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以后,由其自求平衡(除特殊情况外),其增加的支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给予补助;因增收节支形成的结余,可由事业单位留用。另外少数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按规定向国家上缴部分收入。

五、财政补助政策及补助基数核定方法

(一)分类核定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1)对现有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要按照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的要求,在严格清理和规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对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业务费实行定项补助政策。其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对纯粹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无收入或收入额度较少以及具有民族特点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助”政策;对大专院校、科研、农业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调整布局、改善结构、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实行“核定基数,固定比例增长”的财政补助政策;对既承担社会公益职能,又有一定收入的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助”政策。(3)对技术与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助,逐年递减”的经费补助政策。(4)实行财政“零补助”政策,逐步退出财政供给范围。

(二)经费补助核定方法。综合考虑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职能职责和财力可能等因素,对上述各类单位,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核定其定额或定项补助数。经费补助基数既包括财政拨款部分,也包括实施收支脱钩管理的非税收入。(1)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按编制、人员、非税收入、分类分档定额以及工作职责和任务核定定项补助基数,一年一定。(2)公益类事业单位。此类事业单位财政补助基数根据其工作任务、近三年的非税收入状况、以及相应的定额标准予以核定。对教育、科技和农业等按法定比例增长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核定基数,固定比例增长”补助方式科学核定补助基数,并根据财力确定一个逐年增长比例,一定五年不变;其他社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助”方式,补助基数核定后,一定五年不变。对收入额较大且已基本具备自收自支能力的其他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零补助”财政政策。(3)技术与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定额补助基数核定后,每年按20%的比例递减补助定额,第六年起实行“零补助”财政政策。(4)经营类事业单位,补助基数原则上每年递减1/3,三年内退出财政供给范围,第四年起实行“零补助”政策。按照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经界定不属于财政供给范围的事业单位,要退出财政供给范围。

1、事业单位预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反映了单位一个会计财务收支的规模。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等;支出预算包括:拨出经费、拨出专项、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结转自筹基建。2、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法

原则:政策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l)政策性原则。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正确体现和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坚持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国家确定的重点,又要兼顾一般。

(2)可靠性原则。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收入预算要留有余地,对没有把握的收入项目和数额,不能打入收入预算;必要的支出预算要打紧打足,不能预留硬缺口。

(3)合理性原则。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做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尤其是要合理安排各项支出项目。人员工资等刚性支出,必要的公务费、业务费和设备购置支出,必须优先予以保证。

(4)完整性原则。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将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全部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或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5)统一性原则。各类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要按照国家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口径、科目、程序和计算依据,填列有关收支数字指标。

方法:财政补助收入数,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定额和补助标准编列;事业收入数,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本年增收因素编列,其中从财政部门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后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可以参照上年上缴数、核拨数和留用数编列;经营收入,按本年经营业务计划及产品销售情况编列。

事业支出中的人员支出按有关标准和编制人数或在编的实有人数等计算编列;公用支出有定额的按定额计算编列,没有定额的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经营支出可按定额成本、上年成本和有关“增减因素”测算编列。、事业单位收支预算的编列程序

事业单位提出建议数;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事业单位依据预算控制数编报正式预算;财政部门正式下达批复预算。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4、什么是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计划的一种国家预算方法。5、什么是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程序,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是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预算调整必须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6、什么是预算外收入?

6.试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篇六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越来越受到多方关注,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方法。本文从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出发,系统分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现实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事业单位;管理;控制

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影响力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其资金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加强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是提升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引入和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是加强和优化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预算绩效管理与单位内控制度紧密相连,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更侧重于提升事业单位组织的绩效,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的贯彻力度,有效规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都已经逐步开始引入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流程中,首先由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拨付财政经费等预算资金;其次由财政主管部门审核拨款;最后预算单位完成项目支付等资金使用程序。如果期间事业单位的资金编制不合理或者资金使用存在着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况,此时使用预算绩效管理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将资金使用绩效的责任传导到相关部门或预算单位,督促其检查发现其中可能偏离目标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纠正,就能切实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的科学性的提升。

2.预算执行力更加有力

预算的执行是预算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方面,预算的执行力弱、执行刚性差、硬性要求缺失是单位预算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大问题。如果出现无预算、超预算等现象,即没有按要求使用预算资金,不仅使得预算资金违规违法的风险加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其它业务的正常开展。财政部门通过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及时调整优化拨款金额,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力的提升。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不重视、认识不充足

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思想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注重决算,轻视预算;看重结果,忽视过程;偏重收支、忽视绩效”等等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旧的观念,多视预算绩效管理为新兴事物,往往束之高阁或敬而远之。况且当前许多事业单位仍把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看成是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实际工作中全由单位财务部门进行操作。而领导和执行人员没有全局观念,对于预算绩效的内涵认识仅停留在概念、定义上,往往由于编制时间上不同步,如预算初才形成工作计划,而预算绩效的编制工作一般是从上一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从而造成预算绩效与工作计划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大,从而使得预算绩效无法顺利实施或者管理起来较为困难。

2.预算的执行缺乏有效监控

单位领导思想上的轻视、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事前事中等监督控制方面重视不够。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措施,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监控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但整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关于事前、事中监督,以及具体详细的操作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绩效评价结果报告质量普遍不高

现阶段,绩效评价的主要方式分委托第三方机构和财政主管部门进行评价分析,但目前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绩效评价结果报告质量不高的现象。主要是第三方机构大多是以审计监察的专业为多,他们接受财政部门委托进行项目专项评价,绩效报告较多以审计的角度针对项目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报告,而项目开展所形成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较少或分析不够深入彻底。而由财政主管部门自主评价则往往由于评价人员业务水准、评价视角、专业经验素养等方面参差不一,从而出具报告的质量也往往参差不齐。

4.未能充分利用绩效结果

没有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的主要表现有:绩效评价与预算资金安排及预算政策调整等方面严重脱节;绩效结果的应用不合理,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绩效结果不全面,现有的评价体系侧重于项目评价,缺乏对部门的整体评价;绩效结果不科学。绩效评价指标往往流于形式,设置不科学,不具体,操作性不强。

5.绩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的优点是政策性强、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但缺点更为集中,譬如: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等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科学的技术,尚未形成完善的控制体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目标不明确,绩效指标实际操作性有待改进等等。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目前也只是针对单个项目,存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绩效评价,未能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相似项目在不同单位之间的无法进行对比。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三、解决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方法

1.强化领导学习培训,健全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位要加强领导,将相关部门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机制。强化相关人员学习培训,提升全局意识。全面设置绩效目标,将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责任传导到各部门和各个预算单位,开展绩效执行监控,特别是加强事前和事中管理,对偏离绩效目标的要及时纠正;在终了之后,通过绩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2.加??对预算编制的管理及控制,强化对预算执行的实时监督控制

(1)预算编制要科学规范,绩效目标设定要合理全面。

7.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篇七

一、新形势下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

预算管理是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对预算的科学编制、执行、实施、考核,通过这一系列的预算管理活动,可以有效的帮助交通事业单位实现本年度的战略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单位内部所牵扯的部门比较多,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并不相同,因此,在进行预算时还必须将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等考虑其中。但是,在实际预算编制中,预算基本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很多财务人员并不完全了解单位内部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实际情况,可见,专业预算人员的匮乏导致预算的编制与本单位的实际业务相脱节、分离。

(二)交通事业单位还尚未适应新的预算管理方式

在改革前,交通事业单位所采取的预算模式主要是由本地区的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来进行的,并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管理。费税改革后,资金渠道发生了改变,很多地方的交通事业单位还没有完全真正适应预算管理的新方式,很多单位感到无从下手、束手无策,严重影响着预算的执行与效果。

(三)预算编制的模式落后、陈旧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交通事业单位如果仍按照原有的预算模式进行预算,已经无法再满足新形势对预算管理的要求与目标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基数增长法,这种简单的在原来基数上的加加减减不仅不适合交通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环境的变化。2009年税费改革后,交通部门的预算管理本应该纳入到地方财政的预算中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还尚未完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中。

(四)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管

交通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部分,也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其经费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交通事业部门严重超编,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机构臃肿,同时还使得经费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严格的监控方法,对于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最终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加强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管理

首先,交通事业单位在预算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梳理本单位可以使用的资源及其价值,及时了解政策信息与动向为预算编制奠定基础。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预算编制时间。面对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粗糙的前提下,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前安排年度预算工作,进行人员分工。

(二)更新观念培养专业预算管理人才

预算管理的加强要求交通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预算管理在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还必须尽快提高预算专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夯实他们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时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对本单位的预算做到心中有数。

(三)改变预算模式

交通事业单位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使这些资金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交通事业单位必须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编制预算。

(四)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

为保证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其次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管理,最后加强对预算调整的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公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强、政务信息的不断公开,交通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只要我们能够科学的、有效的、规范的、全面的建立一套预算管理体系就一定能够满足新时期对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全面提高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涛.简议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1

[2]牟华娟.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1

8.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篇八

一、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特点

(1)绩效评价以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政府绩效评价可分为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一方评价是指政府部门组织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是指政府系统内,上级组织对下级的评价,在实际中常常由代表上级的考核办或评价办组织实施。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之外的机构组织实施的评价。其中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是内部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为外部评价模式。内部评价模式中,评价实施主体对财政支出的情况比较了解,但独立性较差。外部评价模式中,实施主体独立性强,但对被评价部门或单位的情况不了解,对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中央及地方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合了内部与外部评价结合的模式,由政府部门负责拟定本部门绩效评价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上级部门根据需要对该部门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外部评价则是根据需要,通过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2)绩效评价的对象以项目支出为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财政支出中存在着两种委托代理关系,即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财政部门与其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前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占有信息优势。在后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其职能部门存在信息优势。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国内外通过长期对政府绩效的研究以及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总结,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三个方面,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财政支出可划分为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目前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由于基本支出主要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属于维持政府正常运行的刚性支出。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根据绩效评价的成本效益性原则,所以在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规定,“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财政部门、部门(单位)可以对部门全部财政支出进行评价。”(3)要求绩效目标编入部门年度预算。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为了有效实施绩效评价,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要根据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责及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内容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这个绩效目标应与部门目标高度相关,并且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导向下,现有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依据不科学。在财政收入每年保持一定增长的前提下,配套的财政支出也在相应保持增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实行总量控制,并且在对次年工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各部门编制预算就会一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方法,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在这种基础上编制的预算会固化财政部门、单位之间的分配格局,造成财政资金在部门之间分配的苦乐不均,使预算安排严重脱离实际。同时,也会助长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不利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目标不明确,可计量性差。部门职能及战略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部门职能、中长期战略目标简述、未来3年计划安排的重大项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项目设立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如何支付部门战略发展、项目总预算、项目需要的投入情况、项目当年投入资金构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总目标、年度绩效目标、分解目标等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项目支出均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在现有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就存在先编制单位所有的项目预算,再从中挑选适合绩效评价的项目支出,进行绩效目标申报。另一方面,执行预算编制的大部分是单位的财务部门,这就导致无法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对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并进行定量表述或分级分档的形式定性表述。(3)部门预算缺乏透明度,不利于第二、第三方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缴纳的税收,社会公众将自己的财产权让渡给政府,委托政府使用此财政资金提供公共物品,进行公共服务,因此,这些资金的预算编制、使用应当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我国预算公开,从1999年起经历了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财政收支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公布经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和中央财政预算的四张表格;到2012年公开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收入表、财政拨款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历程。

三、 基于绩效评价的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制度,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绩效评价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纳入绩效评价的部门预算仅限于目标清晰、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规模合适且在一个预算年度可以完成并充分体现本部门(单位)主要职能的项目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针对项目支出建立的项目库。项目库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所有的项目预算都应通过项目库,进行申报、论证、审核等环节,选择项目纳入部门预算。同时项目储备库需按目录库、简介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库三个层次相应建立,每个层次应按续建、新开工、拟建、储备项目四种类型顺序建库,并突出重点建立项目库。(2)为部门预算制定可量化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要求绩效目标是可以量化的,以便于进行绩效评价。并需保证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为实现绩效目标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资金的合理性等。(3)进一步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政府预算向社会公开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清晰、更明确的资金使用预算,更便于社会公众监督。首先,逐步完善预算科目体系,既要按照支出功能设置预算科目, 客观反映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国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反映财政支出的方向;也要按照经济分类, 客观反映预算用于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办公经费、事业发展、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其次,将绩效目标的设定与人大的预算审查相结合,切实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聘请审计、会计、税务师事务所或高校等经济类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 帮助审查预算等方式, 对政府收支预算进行审查和征求意见, 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 再由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初审的情况, 系统和完整地向大会主席团报告审查的结果。最后,从法律的角度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进行明确规定,明确政府预算公开的时间,公开的方式,以及公开的信息范围和详细程度。

参考文献

[1]包国宪,周云飞.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105~111

[2]顾立霞.基于绩效评价角度的政府会计体系构成探讨[J].会计之友.2010(2):11~14

9.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篇九

第一条为了加强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工作。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下列各级、各类事业行政单位:

一、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卫生(不含医院)、文化、体育、通讯、广播电视、地震、海洋、民政、城建以及其他有专项事业费的事业单位;

二、各级各类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事业单位;

三、各级国家机关和受国家预算补助的社会团体等行政单位。

各级各类国营企业和比照国营企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适用各类国营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建设单位适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均不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各类事业行政单位,按照各级单位预算同各级财政总预算的缴拨款关系,分为全额预算管理(以下简称全额单位)、差额预算管理(以下简称差额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以下简称自收自支单位)三种预算管理方式。

各级各类事业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国家建制,经费领报关系或者财务隶属关系,一般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一、主管会计单位。向同级财政机关领报经费或建立财务关系的各级主管部门,为主管会计单位。

二、二级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或建立财务关系的,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

三、基层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二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或建立财务关系,只有本单位开支,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

以上三级统称预算会计单位,都应建立独立的单位预算,实行比较完整的会计核算,并负责组织管理本单位内部的全部会计工作。不成立单位预算的小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实行单据报帐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第四条按照国家预算编制的原则规定,事业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实行“收付实现制”。简单的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事项,可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年度从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月份的划分,按照日历月份的起止日期办理。单位不得提前结帐。

第五条事业行政单位会计记帐以人民币“元”为单位,元以下记至角分。以外国货币计算的,应当折合人民币记帐,同时登记外国货币金额和折合率。

第六条有关对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按照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执行。

第七条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办理。本制度规定的记帐方法,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核算管理原则,必须在全国统一执行。各级会计核算的具体处理方法,可由各地区、各部门灵活掌握,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机关可以根据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细则)或补充规定。对预算外资金部分,可结合预算外资金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的预算外资金部分的补充规定,并增设相应的会计科目。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系统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的中央级事业行政单位的实施办法(细则)或者补充规定,并可抄发本系统的地方事业行政单位参考。军队系统的预算会计制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根据本制度规定的原则,结合本系统的具体情况另行规定。

第二章会计工作的组织

第一节基本任务

第八条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以下简你“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事业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专业会计。它是各单位预算、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经常的、专业技术较强的基础工作。

单位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参与经济事业计划管理。其基本任务规定如下:

一、根据国家发展事业的方针,批准的事业行政计划和预算,及时合理地供应资金,正确地执行单位预算计划。贯彻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方针,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促进事业计划和行政机关任务的圆满完成。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积极培养财源、组织收入,努力提高事业经费的自给能力,及时足额地向国家或上级缴纳应缴款项。

二、根据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认真做好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专用基金的记帐、算帐、对帐、报帐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做到凭证合法、手续完备、帐目健全、数字准确,经常分析,如实反映情况,并及时记帐,按时结帐,如期报帐。

按照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遵守国家保密制度。

三、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情况,参与拟订本单位的事业行政业务计划和单位预算计划,定期检查分析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四、根据国家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认真进行会计监督。坚持依法照章办事,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保护各项国家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完整;监督本单位各职能部门的各种财物管理。

五、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具体规定办法,辅导和监督所属会计单位和报销单位的会计工作。不断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管理水平。

第二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九条事业行政单位的会计机构,应当同本单位事业规模、人员编制以及担负的预算会计工作任务相适应。

事业规模大、会计业务多的主管会计单位和二级会计单位应当单独建立会计机构。大、中型事业单位和中央、省级主管部门可以设置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职务任职条件的人员担任的总会计师。

事业规模不大、会计业务不多的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可不单设会计机构,但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会计员和出纳员办理会计工作。

凡是配备的兼职人员,都必须首先把会计本职工作做好,不得把会计工作挤掉。

人员和经费都很少的县级直属机构,可以按隶属关系或者业务性质,归口成立联合会计单位,单独设立联合会计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会计员、出纳员办理联合会计工作。

各事业行政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国家财物管理,必须由本单位的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监督管理,各职能部门不得化大公为小公私设“小钱柜”。

第十条各事业行政单位,应当选派政治业务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并加强培训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待遇,保证会计工作时间,及时评定技术职称,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对会计工作有显著成绩的,应予表扬或奖励。

会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搞好服务,为四化多做贡献。

第十一条各事业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随意调换。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经过上级主管单位同意,一般会计人员的调动,要经过会计主管人员的同意。对不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上级主管单位有权责成所在单位予以调换。

第十二条各级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职责划分是:各单位行政领导人对预算会计工作负总的责任,经常督促、检查、指导、帮助、保障会计人员依法正确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权限;会计主管人员根据各项政策、制度规定,负责具体组织领导;会计人员在会计主管人员的直接领导下,根据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制度规定办理会计工作。会计员和出纳员的分工,应当贯彻“钱帐分管”的原则,各负其责;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具体分工,由各单位参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办理。

10.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篇十

摘要:随着国家财政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重视。预算绩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执行有一定作用。而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目前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需要改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改善

预算绩效管理是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进行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同时通过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使单位的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合理。而随着国家财税体制的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及时从内部控制视角发现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简析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为了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事业单位的领导通过对预算目标的管理对单位部门的资金支出作出一定的评价和资金使用决策。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是公共资金使用的责任人,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公共资金的利用率与他们的工作执行息息相关,而绩效评价的对象则是公共资金。因为行政单位的资金都是来自对人民群众的税收,属于公共资金。预算绩效考核本身是一项完善的管理系统,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防止出现错误。而对于实施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我们需要将内部控制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更大程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相似之处

(一)目标统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为了提高单位的预算管理以及资金利用率,从而提高单位的配置和服务效率。内部控制作为单位的管理系统,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单位行政工作的开展效率。作为运转与一个主体的两个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

(二)执行方式统一

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绩效,因此在单位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全程将绩效作为重心,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评价和审核。而内部控制为了更好的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在单位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全方面地参与到决策制定、决策执行以及监督过程中。从这个角度上看,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将对经济活动风险防范、目标执行控制和及时的监督作为管理的重点,注重流程的控制。

(三)都需要全员参与

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所有的财务人员参与到其中。首先需要财务人员作出一定的预算目标,然后将目标下达到相应部门由各个部门进行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绩效监督管理,最后还要有专门人员对绩效进行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资金使用决策。而内部控制的实施也需要单位全体人员的参与,它是需要单位内部整体进行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以及控制的管理方法。因此在这方面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是一样的。二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和保证经济活动的规范性。

三、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清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也是为了预防执行经济活动面临的风险,而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为了保证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单位内部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范围,内部控制的活动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员都不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之后,还要进行额外的绩效评价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工作负担,又要实施内部控制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这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工作越来越厌烦,长期下来就使得他们对这两个管理制度失去信心,最终忽视管理流程,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只是粗略地审核,单纯地认为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又不追求经济利益。但这样长期下去也会导致单位的资金遭受损失。

(二)预算绩效管理不能与单位风险评估机制有机结合

事业单位为了保证经济活动执行的安全性一般都会建立一定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制定相应的预防计划。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也是通过对绩效目标的追踪,收集其中的绩效数据对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其进行评估和预防。在这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应该与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结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价与追踪却不能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通常都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才进行数据的采集,这使得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机制失去衔接,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预测和预防工作。

(三)绩效评价工作不能遵从内部控制的要求

内部控制的实施深入到单位各个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流程,从单位和业务两个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来预防风险。预算绩效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积极响应号召极大地改善了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政府单位想要进行一个经济活动,整个活动的流程分为项目决策、决策过程、决策程序,其中绩效管理贯穿于其整个过程。但是具体的项目指标却没有做出明确地说明,这使得内部控制也没有办法进行具体的控制活动。同时项目执行申报以及审批都没有与内部控制程序相结合,也就没办法确定项目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和项目内容以及项目的可执行性。最终就无法判定可能风险存在性,导致绩效评价工作的`执行和绩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

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内部控制的具体流程和一些财务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储存起来并设置一定的保密系统,可以有效确保经济活动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避免了出现认为失误。但是由于发展水平限制,部分地区的预算绩效管理仍然使用较为落后的方式。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申请报表依然采用打印、手工填写的方式,使得财务信息不能进行及时的反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这样很容易出现大意错误,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改善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

部分行政事业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使他们了解二者具体的操作流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应该意识到只要他们需要资金的支出,就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执行,同时也需要内部控制的参与。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利于推动二者的融合,使单位的整体资源得到规划。

(二)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细化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执行具有很大作用,因此要不但对其进行完善。而内部控制规范中也包含了对其的约束与控制,要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识别单位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做到及时的防范。在项目决策过程中,项目的增减都应属于政府职能部分。而决策时要建立专家讨论、领导商讨、各部门参与的集体会议制度或是专门的立项评审制度,确保项目的可执行性。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政府的采购标准进行物资筹集,完善合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同时要及时对预算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确保各级任务完成进度和准确性。最后单位还应该建立适当的绩效考核制度。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考核小组,对整个项目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这样可以及时获取绩效信息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

(三)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内部控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预算绩效管理这种复杂性的财务管理也应该积极引用信息技术,使其在应用方面更加快捷。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也是为了避免一些经济风险,因此快速的信息技术可以使大量的数据及时得到汇总和分享,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得到衔接,事业单位可以在内部控制这个总的信息系统下建立一个小的系统主要用来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数据,而同时又能保证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下这些数据的安全性。

五、总结

随着行政事业的不断推进,国家也要相应地提高行政事业的工作效率。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尚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15.

[2]于廷永.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08-25.

11.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具有一定复杂性,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使其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绩效考核等合理措施进行纠正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不平、财政支出效率低下的情况,保证财政支出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事业单位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充分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虽然现阶段事业单位来源渠道不断拓宽,但是大部分资金来源仍然是财政拨款,规范其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使其所编制的财务收支指标更具科学性,尽可能地减少财政资源浪费的现象,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一些公益项目稳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工作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占重要位置,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主要是由财政收入编制和支出编制两方面内容组成。在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注意项目预算是否合乎法律法规,所编制的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反,具体内容是否条例清晰完整符合相关合理要求。

(二)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工作也可以被视为是事业单位把预算由蓝图变为实际的一个过程。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工作必须遵循预定的步骤,在主管部门仔细审查后还需由本级人大批准后才能够执行。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仅单位所利用的资源必须在预定的预算标准范围内,而且还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相关规章制度。

(三)预算监督工作。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监督工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标准,并深入检查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尽可能地实现对所拨付资金在管理、使用、分配等方面的全方位监控。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几点不足

(一)预算编制有待进一步规范。虽然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提出了一定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仍然有待规范。首先,一些单位没有引入“零基础预算”或者“绩效考核预算”等先进的预算方式,仍然采用以上几年预算数据为基础开展预算编制工作,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单位未来发展情况以及所掌握的技术水平等各种因素,所编制出的数据有可能与单位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其次,预算编制过于粗犷,很多项目预算在编制时未按要求细化到各个环节,而是采用切块打捆形式编报。

(二)预算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相当于企业来说较为稳定且单位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所以一些单位难免会收到传统预算管理理念影响,过于重视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反而忽视了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充分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健全内部预算相关规章制度,致使预算管理人员在票据审核,科目设置、会计凭证报表编制以及账目登记等方面存在过于随意的情况。一些单位在会计报表管理时没有对报表明细提出一定要求,报表内容过于粗犷不能为财政定员定额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一部分单位没有对具体项目数据与所编制的预算进行对照,有的即使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但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不够等原因致使所得出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三)预算执行约束力较差。首先,一些单位开展预算执行工作过程中,控制支出工作形式大于实质,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额度执行,经常采用预先支出的方式使用资金。这样一来,一些人员便利用职务之便在获取资金后想尽办法在预算内列支,直接导致资金实际用途与列支费用存在一定差异性,进而造成“三公经费”超标后利用项目支出明细填补预算基本支出超支行为的发生;其次,个别单位还存在着挪用项目支出的行为。这些单位为了获取某些利益,在未经上级监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对所拨付资金用途进行篡改、挪用和挤占,专款非专用,使得资金难以落实到项目中去,影响单位正常运转。

(四)预算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监督部门,但是监督部门只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处理和解决,并没有防范于未然,没有将预算编制、执行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向上级主管反馈,缺少一个动态的、稳定的、全面的系统进行全面监管;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监管时通常采取事后监督的方式,即使发现资金使用问题也为时已晚,不能全面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四、对于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几点完善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单位发展情况及时引入“零基础预算”、“绩效考核预算”等先进的预算方式进行预算编制,不要总是依赖以往的预算管理数据进行编制;其次,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基础上要合理分配工作,明确权、责、利,并将预算编制人员工作情况与其绩效挂钩,以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责任心,继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最后,在预算编制相关信息材料收集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不仅要根据各个部门所反馈的信息数据进行预算编制,更要下到实地中去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度,以便更好地对所需资金进行估算,进而促进预算编制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对自身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将新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工作精神以及内容贯彻到单位各个部门中去,转变一些部门或个人传统预算管理理念,使其做好和配合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充分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三)提高预算执行约束力。首先,单位在开展预算执行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额度执行,对于需要预先支出的资金要加大审核力度,必须由上级主管单位调查审核同意后才能进行预支,确保这部分资金能够被合理使用,控制和防范“三公经费”超标后利用项目支出明细填补预算基本支出的超支行为的发生;其次,事业单位对于所追加的预算必须向相关部门提供报告,写明原因,相关部门也要进行多方面调查经过研究探讨可行性后再对单位进行回复。

(四)加大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内部预算管理监督体系,并给予预算监督人员一定权力,使其具有独立性,方便其顺利开展工作。对于一些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并及时向上级反馈情况,将风险降到最低;其次,预算管理监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加派工作人员,合理分配各个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任务,不应仅仅局限在事后调查上,要采取事前可行性调查、事中实地调查以及事后数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监督工作,间接提高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稳健发展。(作者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

参考文献:

[1]赵春霞.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2(6).

[2]马蔡深.基于公共预算视角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J].学术月刊,2014(1).

[3]王晓霞.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3)

[4]张源渊.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浅析[J].中国外资.2011(02)

[5]崔霖.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现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

[6]乔培东.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8)

上一篇:机电科技术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下一篇:乡镇卫生院财务收支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