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4-08-01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通用8篇)

1.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篇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

第二单元

六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

2、本文写了:①阿长称呼的由来②“大”字睡相③元旦的古怪仪式④买《山海经》★⑤一些繁琐的道理⑥讲“长毛”的故事★

3、阿长:①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②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③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吉利文化,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形象)

4、描写阿长:外貌、语言、行动、神态。

、“我”的心理:对阿长的隔膜和轻视。

七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3、背影的四处描写:①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②望父买橘③父子分手④呼应开头,作者对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4、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6、流泪: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八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2、旧台阶(1-6)

三级

青石板

地位低

新台阶(18-29)九级

地位高

3、父亲的性格:倔强,勤劳,坚强,俭朴,谦卑

4、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混杂了敬仰,赞叹和同情。

九老王、选自《杨绛散文》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堂吉柯德》

2、镶嵌:比喻,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3、强笑:准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激。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帮助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之所以“愧怍”因为作者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生活情况:①职业,谋生手段

②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

③居住条差

6、交往的事:①带送冰块

②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

③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7、老王: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孤苦伶仃。

8、“前任”: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

9、杨绛全家有人道主义思想,有平等观念。

十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信客,乡村过去没有邮局,对外通信往来主要靠从事这种特殊职业的人。

2、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

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典雅,质朴,畅达

3、本文写了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业之后

4、信客生涯:①新老信客谈从业之苦(总领)②工作繁忙

③传递噩耗,料理后事,送遗物

④代写书信、本文概括地写了信客在谋生者死后当代理人,具体地写了一次遭诬陷的事

6、信客:诚实无私,任劳任怨,克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通达世理

7、老信客略写暗线写老信客一生命运赞赏和同情

8、年轻信客详写明线写年轻信客生涯赞颂和褒扬

2.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篇二

本课围绕介绍家庭成员开展听说读写教学活动, 中心话题是“The family”, 语法重点是能用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第三方是谁。介绍家庭成员。教学内容为语法的学习和使用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材料, 同时也体现了语法项目与交际情景自然结合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展开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本单元所谈论的是关于家庭成员的话题, 这贴合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容易对本课产生兴趣。但初一的学生年龄仍然较小, 尤其在有人听课的条件下, 他们更容易紧张,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本课的难题之一,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 大胆发言,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本节课所设计的学习任务。

三、Teaching aims

1. Language goals

Make the students recognize different familym e m b e r s a n d b e a b l e t o u s e t h e s e n t e n c estructure “Who is /are…?”, and the key words“photo, have a good day”.

2. Ability goals

B e a b l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f a m i l y m e m b e r s b y l i s t e n i n g t omaterials.

Be able to talk about family members usingsimple structures.

3. Emotion goals

Make the students not only care about theirown families but also their classes, their schools…

四、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points

1. Different names of family members.

2.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o is …?”

3. How to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o is…?” to describe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realsituations.

五、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cooperativelearning method

六、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blackboard

七、Teaching procedure

(一) Leading-in (5 minutes)

Show a group of the teacher’s own familyphotos.

Review the words that they have learnt lasttime.

(二) Listening exercises (12 minutes)

1. Pre-listening

Make a conversation in pairs.

A: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B: There are…

A: Who are they?

B: They are my father, mother…….

2. While-listening

2a: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2 b : L i s t e n a n d m a t c h t h e n a m e s w i t h t h e people.

3. Post-listening

Pair work

A: Who is the man in green?

B: He is Cindy’s…

A: What’s his name?

B: His name is…

A: Who’re the two old people?

B: They are Cindy’s…

...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s and make them know some simple listening strategies.

(三) Fun time: (3minutes)

Enjoy a short period of a movie named TheCroods.

Make the students relaxed.

(四) Reading (2d) (8 minutes)

1. Pre-reading

Talk about the picture in 2d with the students

2. While-reading

Read the conversation quietly and quickly and match the names with the people.

Sally’s sister Paul

Sally’s friend Kate

Sally’s brother Jane

Read after the tape and imitate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Read aloud together.

3. Post-reading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in groups of three.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controlled situation. Learn how to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五) Group work (12 minutes)

Help an foregingirl Amy to find a Chinese family to live with.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real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bility.

(六) Homework

1. 请给我写一封电子邮件, 介绍你的家庭情况, 邀请Amy到你家居住。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不少于40词)

(1)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2) Who are they?

( 3 ) What do you and your family members like? (40 words)

2. Draw a family tree.

My email address: 355415336@qq.com.

Make the students consolidate what they learnt today and improve the stud ents’ writing ability.

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篇三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分析】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国势日益沉沦,而中国人民却顽强抗争,他们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知识结构】

一、列强的侵略

【典型题例】

例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学生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掌握情况。A选项中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B选项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園;C选项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D选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所以,应选D。

例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是在1878年;邓世昌抗击日军是在1894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很明显,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6·26”国际禁毒日“万名干部普法行”禁毒宣传活动走进某中学,通过演讲宣誓、挂图展览(如右图)、“禁毒我参与”征文等活动,倡导学生远离毒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争做文明青少年。在19世纪上半期,领导中国禁毒运动的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2.林则徐说了一句光耀古今的名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对下列哪位皇帝说的 ( )

A.同治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3.2012年暑假期间,八年级学生小敏去东莞旅游,在东莞停留期间,小敏将会见到 ( )

①林则徐塑像 ②鸦片战争博物馆 ③虎门遗址 ④太平军发动起义遗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对于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②这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③该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④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火烧圆明园的是 ( )

A.英法联军 B.俄军 C.美军 D.日军

6.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圆明园的:“似挥残臂戟天呼,痛说当年劫火馀。留得千秋家国恨,让人来画卧薪图。”此诗句中“当年劫火馀”说的是 ( )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7.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起义。为镇压太平军,当时的满清政府,不得不调离了北方的守边部队。某国趁火打劫,大军压境,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地区大片领土。该国是

(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8.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相信,最先想出雇佣西洋人组织洋枪队这个主意的人,竟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王韬。他向上海当政者献计:组织洋枪队,“以西人为领队官,教授火器,名曰洋枪队”。洋枪队当时的头目是 ( )

A.华尔 B.阿古柏  C.西摩尔 D.赫尔利

9.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 )

A.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美国 C.法国和美国 D.英国和俄国

10.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采取的策略是 ( )

A.先南后北,急进急战 B.先西后东,缓进急战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D.先东后西,缓进急战

11.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③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④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2.小强在学习了“收复新疆”知识后,进行了概括(见下图)。你觉得他应在图中A处填写什么呢?

( )

A.宣政司 B.行中书省

C.行省 D.驻藏大臣

1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4.“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辛丑條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知识图表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娟准备暑假外出游玩,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她对右图所示的建筑很感兴趣,准备邀请同桌一起前往。如果你对此比较熟悉,就来做小娟的导游吧!

(1)这幅图反映了哪一次战争中的情景?

(2)残垣断壁还隐约可见当时之豪华,这座壮观的园林叫什么?后被哪些国家洗劫?

18.第八款: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1)上述条款出自哪一条约 ?签订该条约的是中国的 和日本的首相 。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9.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后,某校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畅所欲言。现在也邀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形式: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2)活动目的:你觉得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活动探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B 5.A 6.B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C

二、16.(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2)圆明园。英国、法国。

18.(1)《马关条约》。李鸿章;伊藤博文。(2)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主题班会、出黑板报、观看影片等。(2)重温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等。(3)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分析】

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知识结构】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依据四幅图片材料,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

(2)请简要回答与图3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突出的历史功绩。

(3)请说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联系能力、概括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图片标题,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准确链接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l)图1:洋务运动;图2:戊戌变法;图3:辛亥革命;图4:新文化运动。(2)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或中国有识之士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下列选项中与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同一类的是 (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汉阳铁厂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下列选项中与张之洞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洋务派在 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了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4.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宗旨是 ( )

A.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B.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C.发展民族工业

D.强身健体

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上书皇帝,主张变法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6.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以戊戌变法为内容的辩论会,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辩论论据的是 (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8.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此人是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张之洞 D.翁同龢

9.右图是兴中会誓词,兴中会成立于 ( )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檀香山

10.对于辛亥革命,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下列选项中与孙中山革命活动无关的是 ( )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12.2012年5月27日,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纪念日。陳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以下与陈独秀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筹办《青年杂志》 B.写成《狂人日记》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发表《庶民的胜利》

13.“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名言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因什么条约的签订而引起?

(2)当时的清朝皇帝是谁?谁领导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15.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1)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邮票中的人物是谁?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个省爆发?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16.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三者各自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

(1)洋务运动: 。

(2)戊戌变法: 。

(3)辛亥革命: 。

17.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后,小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来帮助解决。

(1)在整理过程中,小红始终心存困惑: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请你帮帮小红。

(2)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B 5.C 6.C 7.A 8.B 9.D 10.D 11.C 12.A 13.B

二、14.(1)1895年。《马关条约》。(2)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15.(l)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2)孙中山。湖北省。三民主义。

16.(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2)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3)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篇四

(华东师大版)

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能综合归纳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综合归纳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历程。

【教学要点】

重点:掌握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

难点: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

【导入新课】

近代化的起步是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的主题。这一节课,我们还要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归纳。

【新课探究】

一、基础知识回顾与巩固

(略)

二、知识综合与归纳

1、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两条主线

①列强不断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②中国近代化。

2、列强侵华的双重后果

一方面,他加重了中国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它给中国封建经济和政治以强烈的冲击,客观上迫使中国社会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加速了近代化的进程。

3、近代化的内涵

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反映在政治上,使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不断求新求变。中国近代化实质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下,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历程极为艰难曲折。

4、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历程极为艰难曲折,这一历程中的四次尝试(或四个阶段)及其主要领导人,并概括中国近代化起步历程的基本线索(特征)。

①四次尝试: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等(19世纪60--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19世纪末);辛亥革命——孙中山、黄兴等(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1915年)。

【其中,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军事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则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②基本线索(特征):层层推进;急速深入;艰难曲折;由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心理等领域逐步发展;等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民族危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清朝统治者等阶层各抱有什么态度?采取什么行为?结合最后结果,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①维新派抱着“救亡图存”的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革命派肩负“振兴中华”的责任,进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农民阶级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开展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光绪帝抱着“不能成为亡国之君”的态度,支持变法;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中的顽固派却反对变法,发动政变。②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维新派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革命派的共和国方案都行不通;农民阶级的自发斗争也不能取得胜利;腐败的封建制度也是不能自救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6、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都曾提出过“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孔子和儒家文化,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有失偏颇。虽然是出于斗争的需要,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科学辨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何况,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有很多在今天仍有潜在价值。

此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或经过)等相关史实及其作用意义的评价,具体参见各课教案。

【总结巩固】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真题训练】

1、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下列选项中搭配不当的是

(B)

A.李鸿章——洋务运动

B.魏源——戊戌变法

c.孙中山——辛亥革命

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2、请根据提示信息列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运动——洋务运动

(2)旨在变法图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

(3)结束了中国XX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辛亥革命

(4)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教学实践与反思】 课

5.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篇五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向 中国 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1839年6月3日,林则徐 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3、中国近代的第一场战争:1840年,英国 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42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关天培——虎门海战)

4、《南京条约》的内容:割 香港岛 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1、1856年至1860年,英法 联军为主凶,美俄 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 占领了北京城,并抢劫、火烧我国的建筑艺术精品——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 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让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 领导的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组成“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天平军击毙“洋枪队”统领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第3课:

1、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 率兵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伪政权,俄国 还直接出兵占领 伊犁。

3、1875~1878年,左中棠率兵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复伊犁。

4、1884年,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

1、1894年,日本挑起了侵略中国的 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

2、在黄海大战中,以邓世昌 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5课:

1、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内容是:经济上:清政府赔偿 4.5亿两,以 海关 等税收作担保;政治上: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军事上:清政府拆毁 大沽 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 山海关 铁路沿线要地;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条约的签定,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 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主要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运动的内容:①洋务运动 前期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 军事工业;②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③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

3、“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光绪帝 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变法开始。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篇六

【知识点】

1.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鸦片战争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⑪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⑫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⑬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⑭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3.要求禁烟最坚决:林则徐 当时清朝皇帝:道光帝

4.林则徐禁烟措施:⑪派人暗访密查 ⑫缉拿烟贩 ⑬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⑭虎门销烟 5.虎门销烟:

⑪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⑫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⑬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6.鸦片战争:⑪时间:1840.6~1842.8 ⑫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⑬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⑭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⑮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7.《南京条约》:

⑪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华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⑫影响: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

⑪目的: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⑫时间:1856.10~1860.10 ⑬发动者:英法联军 ⑭帮凶:美俄 ⑮结果:中国战败,圆明园被毁,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2.列强的罪行: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⑫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⑪太平天国运动:①时间:1851~1864年 ②领导人:洪秀全 ③爆发地点:广西桂平金田 ④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城太平军 ⑥顶峰: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⑫事迹(军事行动):①进行北伐和西征 ②抗击洋枪队:1860年,李秀成率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⑬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第3课 收复新疆

【知识点】

1.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整个新疆:左宗棠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⑪原因: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侵入新疆,俄英支持。1871年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我国的伊犁地区,面对边疆地区出现的严重危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

⑫过程: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⑬结果: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防 ⑭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 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 1.甲午中日战争:

⑪时间:1894~1895年 ⑫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⑬主要战役:①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奋战 ②辽东战役,制造旅顺大屠杀(联系课本P76南京大屠杀)③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⑭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⑪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注意:这点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特点)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注意:这点体现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特点)④增辟通商口岸 ⑫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⑪时间:1900年 ⑫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⑬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⑭侵略中国的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⑮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廊坊战役

⑯结果:中国战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注意:⑪外国侵略者曾两次攻占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⑫清朝皇帝曾两次逃离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原因:外国的侵略)2.《辛丑条约》:

⑪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注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注意:这是核心内容,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理由,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 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⑫危害(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总结提升 1.时间:1840~1901年

2.侵略事件:⑪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⑫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 ⑬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4.“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抗击日军的斗争

5.中国近代史的特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6.中国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7.列强侵华的罪行:

⑪两次洗劫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八国 联军在北京到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

⑫制造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第6课 洋务运动

【知识点】

1.原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4.内容:⑪前期: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筹办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⑫后期:①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②兴办新式学堂,如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6.评价: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7.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第7课 戊戌变法

【知识点】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危机严重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因此历史上称“百日维新”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4.清朝皇帝:光绪帝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康、梁活动:⑪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直接原因、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⑫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6.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7.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

8.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9.失败原因:⑪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⑫客观:顽固派实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

10.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8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时间:1911年10月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⑪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革命团体)

⑫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解释为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后成为孙中山指导革命的旗帜,从而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⑬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⑭发动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 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都城南京

5.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⑪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⑫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5.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⑪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自强”“求富”⑫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法图强,救亡图存⑬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⑭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结论: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都不能挽救中国 4.阻碍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三大因素: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知识点】

1.五四爱国运动: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⑫爆发:①时间:1919年5月4日 ②地点:北京 ③目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废除二十一条”等 ④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⑬发展:6月初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发展为工人阶级

⑭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原因: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⑮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⑯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⑪时间:1921年7月 ⑫地点:上海 ⑬代表:毛泽东等13人

⑭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⑮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11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

1.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合作的产物):

⑪建立者:孙中山 ⑫时间:1924年5月 ⑬地点:广州黄埔 ⑭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⑮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2.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结果):

⑪主力:来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⑫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⑬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⑭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⑮作战最勇敢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⑯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⑰结果: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⑪时间:1927年4月 ⑫地点:南京

⑬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知识点】 1.南昌起义:

⑪背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 ⑫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⑬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

⑪时间:1927年9月 ⑫领导人:毛泽东

⑬结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 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3.井冈山会师:

⑪时间:1928年4月 ⑫会师双方:一方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另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⑬建军:两军会师后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⑭作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知识点】 1.长征开始:

⑪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⑫时间:1934年10月 ⑬出发地:江西瑞金 2.遵义会议: ⑪时间:1935年1月

⑫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⑬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⑪主要军事行动:①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④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⑫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⑬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知识点】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⑪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⑫地点:沈阳 ⑬借口:柳条湖事件

⑭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即不抵抗政策 ⑮后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45年抗战胜利光复)⑯抗日怒潮: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②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 ③④⑤中共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始局部抗战。2.西安事变:

⑪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各界的反映: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 ⑫西安事变:①背景: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 ②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目的:逼蒋抗日 ④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⑥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⑦被扣押者:蒋介石 ⑧中共的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⑨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⑩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知识点】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⑪时间:1937年7月7日 ⑫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先后为国捐躯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

⑬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知识点】

1.平型关大捷(最能体现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注意: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⑪指挥:彭德怀 ⑫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振奋抗日精神 ⑬时间:1940年8月起三个半月 ⑭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⑮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⑯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4.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5.中共七大的召开

⑪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⑫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⑬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主要内容:⑪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⑫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⑭意义: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6.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割占50年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7.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总结提升 1.时间:1937.7~1945.8 2.日本的侵略行动:

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局部抗战开始

⑫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⑬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攻占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3.中华民族的抗战:

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⑫重要战役:①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李宗仁指挥 ③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彭德怀指挥

⑬“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 ⑭七七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⑮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⑯1945年8月大反攻

4.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行动:①1944~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陷入困境 ②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袭击日本关东军 5.抗战胜利的原因:

⑪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⑫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⑬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爱国华侨的支持等

6.抗战精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17课 内战烽火

【知识点】 1.重庆谈判:

⑪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⑫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⑬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⑭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⑮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⑪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⑫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⑬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知识点】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

1.状元实业家:张謇 ⑪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⑫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⑪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 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原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⑫“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⑬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⑭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⑪照相、电影传入 ⑫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⑬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⑪时间:辛亥革命后 ⑫表现:①装束变化:剪辫、易服、禁止缠足 ②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③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以“先生”“君”等称呼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知识点】

一、科技: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总工程师:詹天佑 设计的路轨:“人”字形

2.侯德榜:成就:A.20世纪20年代研制出纯碱。B.写出《制碱》一书。C.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比欧洲降低成本40%,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魏源、严复 1.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

2.代表人物:⑪魏源: ①生活的时代:鸦片战争时期。②成就:编成《海国图志》。其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⑫严复:①身份: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②成就:以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③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自强保种”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知识点】 1.新式教育的开端: ⑪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⑫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⑬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⑭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2.文学艺术家: ⑪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 ⑫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

⑬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⑭历史学: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7.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篇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8.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篇八

易混点一: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剖析]

鸦片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都是在中同近代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美俄伙同侵略;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训练平台]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主动发动的

B.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D.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这座世界著名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队武器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当

[参考答案]

1.D2.A3.B4.B

易混百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知识剖析]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训练平台]

1.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帝国主义的破坏

C.光绪帝被囚禁

D.封建顽固旧势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1.C2.D3.B4.A5.D

易混点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知识剖析]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

两者的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两者的不同点: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训练平台]

1.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占领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2.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当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2.A3.B4.D

易混点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剖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对象不同:前者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后者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主要任务。③发生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1840年至1919年,后者发生在1919年至1949年。

[训练平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有新旧之分,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不同

C.革命主力军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4.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C2.C3.D4.B

易混点五: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剖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太完善的合作局面。

[训练平台]

1.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中国建同后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同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广泛参加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两党的阶级性质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

1.B2.D3.B

易混点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剖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政治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外,它还具有两面性:有反对外同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依赖关系,这又决定了它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训练平台]

1.19世纪末,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70年代,宁波某资本家创办工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赖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参考答案]

上一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II)卷下一篇:爬行类初中生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