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质量调查报告

2024-11-15

会计质量调查报告(共8篇)

1.会计质量调查报告 篇一

财政部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苏州会计培训捷梯教育今日接到财政部的相关通知: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二十三号、第二十四号和第二十五号。其中,第二十三号和第二十四号公告分别对28家金融类企业和144家非金融企业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结果进行逐户公告,以加大公众的监督力度。

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逐年提高。多数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意识增强,审计执业质量提升。但检查也发现,仍有部分企业未有效执行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偷漏税款、侵占国有资产等违规问题。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财政部门依法进行了处理处罚,责成被查单位调整账务、补缴税款、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苏州会计培训希望各相关单位能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增强风险意识,有效的执行会计准则,依法纳税,同时也希望苏州会计培训班的学员在从业的道路上守法,依法,能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者。

2.会计质量调查报告 篇二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

目前部分企业财务报告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1. 从产生过程看, 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情况造成的。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 事前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报告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 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 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

2. 从报告使用者方面看, 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 对信息的要求

也不一样, 有些报告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 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报告而有些则不然, 从理论上说, 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 因为他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 管理国有经济、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公众利益,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 他们能直接感受到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性, 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 出于种种特殊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 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报告。

3. 财务报告系统所依据的会计原则和基本前提的局限性。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在决策有用性的原则下, 现有的部分会计核算原则和基本前提正日益受到冲击,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成本原则的局限性、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会计分期假设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信息源于当时交易的记载, 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这些信息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富。而投资者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过去状况, 而是未来如何;不是资产的过去价值, 而是资产的现实价值或市场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或者说现值更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 掌握企业的趋势, 反映企业价值运动的实际情况。

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币作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单位是建立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这一假设基础上的, 但现实货币在其运动中其价值量是经常变动的, 这就不能不使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偏离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运动。二是财务报告以货币计量掩盖了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非货币化的信息。如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企业的人才资源、企业的经营环境等, 但这些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复杂化, 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多样。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

●姚东

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 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显得无能为力。

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难题。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加速, 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预计, 不时有意外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 使得估计的人为主观性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日益尖锐, 并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 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分期假设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

二、提高会计报告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要提高会计报告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 明晰产权, 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 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 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 在这里, 基本权力 (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 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 权力的让渡不足, 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 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2. 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

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其中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 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 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主体不到位, 这一问题, 我们认为, 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 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 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 最终使准则能为社会各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 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 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 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 从而消除提高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 使社会各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 从而提高财务会计报告质量。

3. 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 减少利益冲突。

我们设想, 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 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 鼓励市场并购行为, 活跃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 (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 ,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 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同时, 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 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 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 不得擅自替代其作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 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 加强基础工作, 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同时, 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 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 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 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内在需求, 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提高财务会计报告质量。

摘要:财务报告的基本的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 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文章从分析现状入手, 提出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对策。

3.净化会计环境 提高会计质量 篇三

【关键词】 会计环境 会计质量 对策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

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会产生重大影响,居于会计理论最高层次的会计目标以及居于枢纽地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深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因素和经营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经营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投资者、银行、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公众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人员、系统、技术和企业文化等。

1、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所有制结构、资本市场、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者结构,不同的使用者将通过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最终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当前的局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这种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是我国会计信息极其重要的使用者之一,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者,同时还以税收征管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缔约活动中来。而且企业组织利益的其它相关者、公众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供应商、采购者、员工等都构成了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另外在我国投资者队伍的权益保障意识及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有关监管部门作为弱势群体保护者,也构成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兴未艾,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分布地区也越加广泛,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越来越关注,加上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多国性冲突和多主体利益冲突,财务信息的质量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问题。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来源、市场范围、资本的供应方式必然也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市场和重要渠道,会计信息及其质量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传统是一种软性因素,不易被人重视,然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是否崇尚权威,保守倾向和保密程度等。另外,诸如一个国家的会计教育水平,会计人才的素质和丰富程度,会计技术和相关数据的处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等因素都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3、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政治环境的分析主要是考察政府如何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在市场调节加政府管理的混合型经济政策逐步盛行的今天,政府的行政干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也说明政府越来越具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潜在能力。从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其行政权力向会计规范领域的渗透显示出不可能以会计职业界的意志为转移。我国经过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仍然残留着政权过度干预经济、过度干预财务会计规则制定权的情形。而且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行政权干预经济、干预财务会计规则制定权有其合理性和长期性。因此如何在强势行政权与个体权力的均衡上取得动态平衡,从而公平、公正、公开的创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法律环境因素分析

法律环境因素可以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体系来加以说明:大陆法系下的法律比较系统、严谨、细致而且操作性较强,很多问题能通过成文法典解决;而英美法系下的法律则充满判例思维,法律是逐步靠判例的积累而完善的;因而比较起来,在大陆法系下,会计职业界和相关的会计准则不是很发达;而英美法系下,会计职业的自律规范相对较发达,会计准则也容易显示它的优越性,弥补了相关法律的不足。所以在两种法系之下,会计信息质量各有其保障系统,所不同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保障形式:大陆法系以法律条文的权威性而著称,而英美法系则以其准则规范与概念框架的完善作为重要保障。我国是属大陆法系的国家,我国的财务会计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法律环境。这一步可从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高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认证,法律规范的权威性是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净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行业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给经济秩序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但将问题都归咎于会计行业本身,应该说是不够公允的,因为假账是会计做的,但绝大部分不是会计人员的本意,甚至也未必是指使做假账的老板们的本意。在一个普遍做假账的环境中,做假有时也是必然选择。鉴于上述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要净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根据其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完善财务制度为重点,设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以此来督促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在特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使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无生存空间,实现企业自我监督的制度化、经常化、有效化。做到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每一个环节都不发生偏差,努力使会计基础工作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2、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增强敬业爱岗观念,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努力造就一支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守法、护法的会计队伍。其次,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财政部门应抓好对在岗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能够得到不断充实和更新。净化会计工作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非仅靠某一部门采取某一项措施,所能奏效的,只有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关注,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受到较好的效果。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真正的小政府、大社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机制残缺和无序运转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还应依赖于国有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4、完善会计法规、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加强法律约束

法制化社会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要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才能对社会行为的再循环起一个好的规范和前鉴作用,才能是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合法的会计信息才有法律保障。新修订的《会计法》列举了各种违法会计行为,强化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并增加了行政制裁的形式和手段。

5、加强外部监督力度

在国家监督方面,应强化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部门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做到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真正成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监督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制度,使注册会计师对出具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起法律责任,大力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这是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与可靠的重要保证。法律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的有关条款,应该有具体、明确、充分的规定,以便其有法可依,为会计人员免除其受打击报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加强新闻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甘肃冶金,2008(6).

[2] 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课题组:如何在ERP环境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效[J].财政监督,2008(21).

[3] 龚诤:外部审计环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8(32).

4.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自查报告 篇四

本单位在接到上级财政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2012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通知后,由一把手亲自抓,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进行了自查并作出如下汇报:

一、历年来,我们严格按照财政部门要求认真编制预算,合理安排执行预算资金,每笔收入和支出完全由国库按照制度集中支付,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制度。

二、对于非税收入的各项收费,我们按上级文件及时全额的上缴财政专户,每项经费支出我们坚决杜绝虚假票据和套取国家资金现象的发生,对于收取的幼儿保育费从无中途截留作为活动资金使用。

三、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在教育局计财股的领导下,按照进度和要求拨付各种支出款项,做到了专款专用,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预算支出工作我们根据本单位预算金额量力而行,有多大的收入就办多大事情,几年来从没有虚列过预算支出项目。

四、“小金库”是全国上下最为敏感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为了不愧对自己的职业和良心,因此在校长的领导及支持下,我们的每笔收入都通过财政专户进行了上交,并合理支配每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绝无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五、单位中的资产及财务等各项管理,在记账中心总会计的管理及运行中做到了不合规范、不符合各项条件要求决不进行资金的支出工作。

5.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情况报告 篇五

一、简要工作

(一)健全工作机制。

随着大城管体制的推进,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考核机制为“龙头”,以数字化城管为“平台”,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以打造科技城管、智慧城管为契机,将城市管理“目标责任、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三个体系与数字化城管平台紧密结合,将城市管理相关所有职能都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将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纳入县对镇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县城管委列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实行以奖代补的考核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加强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将城市管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转变思想观念。

认真研究大城管格局,虚心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市先进经验做法。带着问题搞调研,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为构建大城管格局提供有益参考。提高境界标准。必须进一步强化领先、争先、创先意识,不干则已,干则干好。要瞄准先进城市,树立更高标杆,盯着先进找差距,敢于强手比高低,在全局大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增强开拓意识。要坚决克服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消极心态,牢固树立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思想,努力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拼搏进取的热情,敢为人先的豪情。强化担当精神。要始终坚持积极履职、勇于担责、尽心尽责,做到做事实在、干事用心,绝不能为官不为、不敢担责。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要主动思考、主动谋划、主动推进,多动脑子、多想办法,敢闯敢试,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跳出“城管”看城管。单纯就城管论城管,只会越抓越厌烦,越抓路越窄。要把城管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置于社会管理中去思考、去把握,做好与属地结合、与部门联动、与百姓互动工作,打造属地城管、联动城管、百姓城管,努力形成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局面,进而构筑上下联动、专属结合、社会参与的大城管格局。转变工作方式。转变过去单纯执法的工作路子,转为以管理为主,以服务为主,构建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三)创新工作方法。

一专属结合、齐抓共管。城市管理工作要“齐步走”,形成城管、社区、市民、商家“四方联动”共治机制。充分发挥属地管理的优势和作用,将专业执法同属地管理相结合,积极协调公安、工商、规划、卫生等部门关系,各方联动聚合力,攻克一些城市管理热点难点、薄弱环节。

二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强化城管执法“点、线、面”思维,守住点,管好线,控好面,强化网格化执法,全面改观和提升城区市容环境面貌。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在辖区内编织一张纵到底、横到边的 “网”,确保在网上每个节点都纳入管理、责任到人。

三强化“三防”措施。强化“人防”,科学调配执法力量,合理安排执法人员,落实网格化执法监管,实行岗位职责“三定”,即:定人、定岗、定责;大力推广“物防”措施,按照“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标准,合理设置护栏,力求做到一街一景,形成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同时也要注重解决部分路段设置标准不高的问题,维护不到位、人为破坏的问题;强化“技防”,发挥数字化城管系统作用。推广环保无烟烧烤方式,减轻空气污染。为一线队员配备执法记录仪等技术装备。

四学会做群众工作。教育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树立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讲究策略,讲究方法,用务实、管用的群众工作灵活处理现实问题,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会说百姓话。要寓服务于管理之中、重在服务,切实做到“三理”、“三到位”,即,纠正违章要有理、处理违章要讲理、执法尺度要合理,宣传到位、教育到位、告知到位。

五坚持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办法解决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

(四)强化工作指导。

以 “精细、精确、精准”为总的要求,按照“攻重点、克难点、促亮点”的思路,抓整治、防反弹,抓两头、带中间,全力“清占道、管广告、控违建、治烧烤、降扬尘、查抛撒”,执法管理“稳步走”,积小胜为大胜。

一集中精力攻重点。以主次干道、重点区域、窗口部位作为执法管理的重点,投入专项执法力量,提高见警率,提高街面管控率,把该管的地方管好、管到位。要突出占道经营的治理,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管理”的原则,制定《占道经营疏导方案》、《占道经营管理标准》,疏堵结合,综合治理,使“农贸归市、坐商归店、零摊归区”。

二千方百计克难点。要全力攻坚市容环境“十大难点问题”,难点问题要做“减法”,逐项攻克;亮点工作要做乘法,放大成效;热点工作要做除法,消除影响。难点问题不解决,单靠盯守,浪费人力、物力,执法成本高,效果还不好,整治过后马上反弹。如果我们集中精力攻克了这个难点,就会一劳永逸,就能达到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经营户满意。

三精益求精促亮点。要培育精品示范亮点,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完善提升“便民疏导点工程、无烟烧烤工程、西瓜临时销售点工程、便民早餐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整洁的环境。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打造“城市管理精品示范街”。

四持续推进不松懈。要严守体制改革期间的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以更大的力度优化提升城市环境,为今后城区城市管理工作树立一个标杆。改革期间的工作是对每一名基层干部的考验,我们就是要通过工作来检验队伍、发现人才,锻炼干部。

(五)强化队伍保障。

坚持以抓班子、带队伍为总抓手,全力打造“讲政治、守纪律,懂业务、敢创新,肯实干、操守正”的城市管理队伍。

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理解力、决策力、执行力”三种能力,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以钢班子带出铁队伍。继续深化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强化对基层的指导帮助,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现 “基层班子形象好、队伍建设不出事、城管工作有创新”的目标。

二是强化素质能力建设。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业务学习培训,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克难攻坚、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工作是干出来的。要靠作为求地位,靠作为树形象,努力形成凭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四是强化纪律作风建设。要严明各项纪律规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要狠抓作风建设,坚决杜绝野蛮执法、以罚代管等问题,确保不出现“街头冲突”,对街头执法冲突“零容忍”。要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四特”精神,提高执法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

五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实行“一岗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的一系列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六是强化规范化建设。新的一年,要大力开展规范化科室、大队、中队创建活动。要建章立制严要求,推动城市管理工作“正步走”。建立城管执法议事制度、公开制度、程序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风险评估制度等制度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6.会计质量调查报告 篇六

一、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

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报告应该具有及时、完整、准确、客观、有说服力、清晰、等特征,并且尽可能简练。

1.及时性。这条要求审计人员应恰当地发布审计报告,以使管理部门、立法机构、政府官员和其他利益团体能够及时地使用有关信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审计报告要及时编写,以便及时提供人大、政府、被审计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就审计发现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审计机关负责人作期中报告,这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以引起领导及早对相关问题的重视。

2.完整性。完整性要求报告需要满足审计目标所需的所有信息,有助于使所报告事项得到适当和正确地理解,这就表明审计报告必须对证据和论点进行详细充分的说明,以便于报告使用者全面、正确地理解所报告的事项和情况。

3.准确性。准确性要求报告中的证据是真实的,并得到了正确地描述。对准确的需要是基于读者对报告应是可信的和可靠的需要基础上的。报告中即使有一项不准确也会引起对整个报告可靠性的怀疑,并转移对审计报告实质内容的注意。此外,不准确的报告也会损害发布报告的审计机构的信誉,削弱其报告的有效性。另外,报告应该只包括审计人员工作底稿中有效和相关的证据所支持的信息、发现和结论。若引用未经过审计的数据,审计人员应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些数据的局限性,并且不能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未经证实的结论或建议。

4.客观性。客观性要求审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来表述证据,提出审计结果。审计人员应该认可被审计事项的积极方面,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指出这些问题时应该考虑被审计单位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情况。审计报告在语气上应该平和、客观、中立,以便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各方都能够接受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能够积极采纳建议并按照审计结果进行整改。

5.有说服力。有说服力要求审计结果应响应审计的目标,报告表述应有劝导性,结论和建议应从反映的事实中逻辑推理而产生。报告反映的信息应足以使读者认识到事实的可靠性,结论的合理性,以及运用建议可能带来的益处。另外,审计报告使用的语言和语气要有利于使用者接受。

6.清晰。清晰要求报告易于阅读和理解。如内容许可,应尽可能使用明确的、简单的语言撰写报告。使用简单的、非技术性的语言是表述简明的基础。如果使用了技术性短语以及陌生的缩略语,应清楚地加以定义。在分类和汇总复杂的资料时,也可使用视觉辅助工具(诸如图片、表格、图示和地图)。清晰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审计报告含糊晦涩,使人容易理解。

7.简练。简练就是要求在保持报告信息完整的前提下,不要过于冗长。因为太多的细节会损害报告,甚至掩盖真正的信息,使读者迷惑失去信心;此外,应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事实为基础的、简练的报告更能达到效果。

二、效益审计报告格式

按照英国效益审计指南中对报告的规定,一份完整的效益审计报告应包含摘要、正文和附录三部分。摘要部分是对被审计事项、审计工作情况、审计发现问题以及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概括性介绍;正文部分是对被审计事项、审计工作情况、审计发现问题以及审计结论及建议的详细阐述;附录部分则包括对本次效益审计方法的说明,以前对项目审计的有关报告、结论和建议,以及其它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内容等。

在实务中,由于每份报告独具特点,不存在千篇 一律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所谓标准语言的效益审计报告,英国效益审计报告的格式只是给了审计人员在具体实践时的一种参考因子,其具体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由于报告涉及许多原因分析,要让读者了解来龙去脉,所以一般不采用短式报告,而是按长式报告惯例编写。

在我国,目前还未就效益审计报告规定具体格式,实际操作时是参照财务审计报告格式进行的。这里,结合英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我们将一份完整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报告所应具备的要素概括为:报告摘要、项目概况、审计实施情况、总体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审计建议、附件等八要素(这是必须的最低内容,实践中应包含而不仅限于以上要素)。

1报告摘要

由于效益审计报告一般篇幅较长,该部分主要是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将报告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报告摘要不是报告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在撰写报告摘要时既要简洁的表达与主体报告一致的主要信息,又要避免对琐碎的细节作过多的描述,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主要信息,从而有效地介绍和支持主要结论及审计建议。如果效益审计报告主体内容就比较简练,也可不编写内容摘要。

2.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决策、立项、建设、经营和管理等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信息;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情况;项目目前的状况等。总之,该部分的叙述以使读者能从整体和一般概念上的不同角度对项目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为宜。

3、审计实施情况

为使审计报告的读者了解审计的目的、判断审计报告内容的价值,应在审计报告中说明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范围和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审计的依据。即本次审计是“由谁按照什么”授权进行的;

(2)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起止时间等。即“审计组在什么时间、对什么事项进行了怎样的审计”;

(3)采用的审计评价标准;

(4)采用的具体审计方法;

(5)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

(6)明确区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审计组的审计责任。实务中,一般通过“审计进点时,××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了书面承诺”这样的叙述来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出现了偏离必要的原则和程序的例外事项,该部分应指明未能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不遵循的理由;同时要对审计范围和目标受到限制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在对某公共投资项目进行效益审计时,由于某种客观的原因,审计人员无法对该项目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或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就必须在该部分进行说明。

4、总体评价

这部分是针对审计目标,以审计发现的情况为基础,依据评价标准,总括地发表审计意见或得出审计结论。编写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的结论应当是,根据判断准则判断不承认或不遵守判断准则而造成结果不理想或无效经营的情况。审计人员应从判断准则、原因和结果三方面建议阐述。根据适用于被审活动或规划的适当标准阐述判断准则,从审计进行时实际发生的事件,应该出现的情况以及不执行适当标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等方面阐明。审计的总体评价应该具体而不应读者去猜想。

5、审计发现的情况

这部分是所取得审计证据的汇总结果。审计发现情况应对通过访谈、观察、询问等方式发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描述。通常针对每项具体目标,逐项说明审计发现的支持审计结论的事实和作出的分析;一般来说,这种说明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审计发现的事实;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应该说明的是,这部分不说明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具体事实,只是针对具体审计目标,说明得出总体评价的依据。

6、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

这部分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的逐项列示。包括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等。

7、审计建议

财务审计报告只需表示审计意见,审计建议不是必须内容,而效益审计报告的价值在于建设性,这也是二者的区别所在。因此,效益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使效益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审计建议是针对发现问题和审计结论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在判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相对较为容易。

在具体建议时,审计人员需要主要以下方面问题:

(1)审计建议应根据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内容上与报告中的其他内容相呼应;

(2)建议不应该太多,应该有针对性、可操作,便于建议落实和后续跟踪检查;

(3)审计建议一般采用“应当”式的语句,即“应当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去做”,以规避审计风险。

8、附件

7.会计质量调查报告 篇七

笔者认为, 《基本准则》中对财务目标的规定, 是一个总体的概括, 起宏观指导作用。每个企业应当有自己的具体的财务报告目标, 而这一具体目标的制定, 要从企业所处的客观会计环境和自身条件出发, 明确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进而制定企业具体的财务报告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导下, 编报财务报表, 以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谈对两种观点的评价

从国外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情况来看, 会计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 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强调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 后者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见,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探讨如实反映与相关性的内涵。

1. 如实反映与相关性的内涵

如实反映, 即可靠性。联合概念框架改变了可靠性的提法, 代之以如实反映, 因为如实反映意欲反映的交易和事项 (客观的经济现象) 才代表可靠性的实质, 所以, 联合框架指出:信息, 要有助于进行投资、信贷以及类似的资源配置的决策, 就必须使它如实反映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信息如果要如实反映, 就必须满足可验证性、中立性以及完整性。实质上涵盖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相关性是指要使对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有用, 信息必须与这些决策相关。联合框架强调, 首先考虑相关性, 然后考虑如实反映, 但并不意味着如实反映次于相关性。相关性确定应该描述的信息, 如果不能如实反映, 它对于决策仍然是没有用的, 甚至是误导的;反之, 如实反映了一项不具有相关性的经济现象的信息, 也是无益于决策的。信息只有如实反映了与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的经济现象, 才能是决策有用的。

2. 对两种观点的评价

可见,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所要求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 前者提供的是基础信息, 后者要求提供的信息从数量到范围都更宽泛一些。故笔者认为, 二者应是一种“包含或前后相继”的关系。首先, “决策有用观”可以包含“受托责任观”。从二者的会计信息需求考虑, 受托责任观可以视为决策有用观的理论在两权分离的客观经济环境中财务报告基本目标的体现, 也可以作为决策有用观基本财务报告目标下的从属目标或具体化。其次, 二者的关系又是递进的, 即在两权分离、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的会计环境下, 应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报告目标;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财务报告目标将发展为“决策有用”, 受托责任往往体现为决策有用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横截面上的特例。但是, 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 它们都与具体的会计环境相关联。离开具体会计环境, 便会丧失它们的指导意义。

二、对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思考

会计依存于特定的环境,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会计环境不同, 会计目标也不同, 所以构建财务报告目标必然考虑会计环境的影响。正如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所说:“会计环境对会计的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的所有方面都与会计相关, 有些方面明显相关, 有些方面只是间接相关, 而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则是直接相关, 某些在一定时期是相关的, 在另一时期可能是不相关的, 反之亦然。”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但“受托责任观”是首要目标。这样的财务报告定位是与我国具体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

1. 客观会计环境决定了“受托责任观”的主导地位

(1) 经济环境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类型往往决定了会计信息最主要的使用者。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国家是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 也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目标的确立就必须重点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需求, 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并实现保值、增值。

(2) 资本市场因素。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 国家、法人股持股比例太多, 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采用直接投资方式, 政府在整个投资领域占有一定地位, 因此, 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向投资者如实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 国企改革的顺利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决策有用观”提供了适用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 我国正处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进程中, 改革的目的是“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在这种大环境下, 势必会出现资源委托人的多变和模糊, 履行“受托责任观”的先决条件和最终目标受到冲击, 而且, “受托责任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不注重对未来价值的反映, 无法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经济决策需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进而影响到对会计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增强, 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 都更加注重财务报告对知识、信息、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软”资产的报告, 也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外, 一些新兴的学科, 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所提出的计量模型, 都与“决策有用观”提倡的运用多种计量模式以及强调增进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思想一致。这种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目标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 现阶段, 把财务会计目标定位在以受托责任为主, 兼顾决策有用性, 符合我国的客观会计环境, 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达到资源配置最优。

三、我国企业具体财务报告的编制

以受托责任为主, 兼顾决策有用性是总的财务报告目标, 企业应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 从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出发, 分析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笔者认为, 对于公司制企业而言, 财务报告的目标应侧重于“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必须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息;对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财务报告的目标应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因为在这类企业内部产权高度集中, 财务报告的目标应突出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受托管理的履行情况, 即会计信息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和相关所有者权益界定或分割、人事变动的需要。

综上所述,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二者均有自己适合的社会空间, 但在二者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各类信息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全方位的需要, 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会计环境, 分析会计信息质量, 明确财务报告的任务, 即“向谁提供怎样的信息”, 制定适合的财务报告目标, 提供信息需求者所需要的不同信息, 既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 尤其是“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增进能力”方面的信息, 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

摘要: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逻辑起点。在对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即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本文结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两种学派的主要观点加以评价, 在此基础上思考影响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客观会计环境因素, 最后对我国企业建立具体财务报告目标提出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告目标,相关性,如实反映,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 (初步意见) 的评介[J].会计研究, 2007 (2) :3-10.

[2]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会计, 2006 (7) :4-8.

[3]刘梅.关于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J].时代经贸, 2007 (8, 下) :102-103.

8.论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八

关键词:会计 职业判断 信息质量 问题与对策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同时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对某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某些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职业判断以应有的重视,对职业判断的研究就更少;在会计实务中,会计职业判断常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从而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领域的新名称,就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主要有:

1.主体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素质。由于我国会计人员在计划经济中形成的照本执业的习惯,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职业判断能力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出现了谬误的判断的可能性较大。

2.客体因素。主要指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越高,其误判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复杂性越低,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越低,其误判的可能性越少。

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1)利益相关者的自利本性使他们追求各自的自身效用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或投资人、债权人、管理当局、雇员、政府等。自身效用最大化就是追求最大限度地获得自身利益。当条件成熟时,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会转化为对会计的操纵行为,操纵会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进行财务欺诈、利润规划和盈余管理,这时会计职业判断完全背离了必须遵守的原则,其目的变成惟一的目的,就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符合时,只有当诚信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利益相关者才会讲诚信。(2)契约的不完备性。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没有对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规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在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性甚至冲突、矛盾的地方。当契约的一方认为违反契约的规定或利用契约的不完备性可获得的效用,比履行契约所获得的效用要大时,就会放弃履行契约而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3)造假成本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被发现的可能性小,即使被发现,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小,处罚力度小。

4.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要求。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作为会计信息集中体现的财务会计报告,也是企业会计政策的综合反映。因此,衡量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基本上就能衡量出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政策水平,即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在会计实务中,很难找出特别明确的标准去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就一般意义而言,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报告应该满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质量特征。此外,财务会计报告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编制,能体现企业的自身特点,切合企业的实际,以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当前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同国际会计惯例保持协调,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要求会计能够及时地为风险识别和控制提供信息。这一切都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作后盾,但是目前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令人担忧,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会计信息失真之势却愈演愈烈。

1、准则化会计制度和制度化会计思维之间存在差异。尽管各国经济环境不同,会计规范的形式也不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协调各自的会计核算标准,会计国际化趋势非常明显。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也是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逐步实现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不但要有一套和国际会计惯例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而且要有与会计准则相适应的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会计从业人员。尽管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技术层面,准则又不同于制度,它侧重于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原则,针对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了规定,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提供了约束,在选择政策与方法时就需要会计职业判断;而制度则侧重规范记录和报告的过程,是对于具体会计记录和如何编制会计报告做出详尽、具体的规定,这一过程相对而言已经程序化与固定化,较少需要会计职业判断。从我国情况看,由于长期以来采用会计制度的规范形式,会计人员养成了“逆来顺受”的被动式思维模式,不善于独立进行会计判断,其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2、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与会计职业道德产生矛盾。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股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信息披露制度,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以及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会计信息虚假、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的现象屡屡发生,已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性失真,即是利用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会计信息操纵;二是非制度性失真,即由会计造假,或对会计政策误解或适用不当造成。由此可知,不管是制度性失真还是人为的会计造假,都同会计判断尤其是和道德判断相关。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优胜劣汰,经济上的弱者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如果要其执行于强者有利的诚信原则,且获得相同的经济利益,那么其付出的成本将要远远大于强者所付出的成本。弱者要生存下去或者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采取的办法只能是放弃诚信以降低成本。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个别“会计人”由于缺乏自我约束,不注重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或屈从于管理当局的压力,或与管理当局合谋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会计信息由“公共产品”演变成了私人谋利的工具。因此,不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判断能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则难以实现,会计信息也难以保证其真实性与可靠性。

3、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滞后于会计执业环境的变化。一是会计人员职业意识较差。在我国,一直延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在会计制度中规定了明确的会计科目,并对各科目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出简单的是非判断。此外财务制度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也限制了会计人员作判断的范围。因此,不善于用职业分析和职业判断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面对目前提出的职业判断要求,一时难以理解和适应。二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无法正确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在较长时间社会经济活动较简单,对会计的要求不高,会计理论发展缓慢,限制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障碍。虽然目前会计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会计人员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会计人员现有所面对的会计环境更复杂和更丰富,新制度的要求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进行会计职业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这些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三、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1.自觉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习惯。这是正确运用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在主观上也要求会计人员建立一种职业判断的意识,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坚持诚信原则和遵守职业道德。诚信原则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客观公正地对本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作出合法合理的判断。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企业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会计人员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诚信的会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会计核算,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3.坚持独立原则的同时必须合理权衡各方面的关系。独立原则要求会计人员不要盲目依从企业管理层的意见而放弃应有的判断原则,应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下合理借鉴其他企业对同类会计事项的处理,不要把思想限制在过去的判断方法和结果中,应以求真务实态度对待会计职业判断。

4.坚持合法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或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法判断,在法律法规或准则没有规定的,应选择符合一般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乎常理的判断。也就是说,会计职业判断只能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判断和选择,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原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精神实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5.坚持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每一次判断都有充足的依据为基础,以免造成判断偏误。在出现多个备选方案时,应按照谨慎原则,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使用识别衡量和序列衡量方法选择最优方案。识别衡量是指确定判断对象(某一备选方案)与判断标准相符合的程度。序列衡量是指把判断对象按一定标准排列起来后,衡量其各自的优劣,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6.坚持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它要求职业判断的依据或方法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不同时间出现的、相同的经济业务,无论同一个会计人员或不同的会计人员都应该运用相同的判断方法。对于法律法规或准则没有规定的,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也应遵循一致性原则,避免会计人员无法判断,或因滥用会计原则引起的判断过度,或因没有合理运用会计原则引起的判断不足。

7.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需要花费成本。只有当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高于其成本时,才值得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收集、整理、编制报表、查核鉴证、分析及解释所花费的代价等,甚至还包括为披露企业经营情况而在同业竞争中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些成本大部分是由企业负担,但也可能转嫁给报表使用者。至于会计信息的效益,对企业而言,可能增加经营效率,获得资金的融通或吸引投资;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可充分了解投资报酬及风险,使其资金处于最佳运用状态,与此相对应,社会经济资源也可得到最优配置。所以,人们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抉择企业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8.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行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潜在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相关知识是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以及外语等知识,这是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会计人员不仅要面对企业经营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作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高度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它是会计人员学识、经验、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善于收集有用的资料和总结经验,扩大知识面,提高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研究,2003,(4)

2、徐玉德 《论会计的真实性与会计职业判断》[J] 财政部财网站 2008年7月14日

3、杨宗昌 《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J].会计之友,2006.11

4、韩天梅. 会计职业判断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上一篇: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下一篇:有关救援教育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