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

2024-08-03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精选10篇)

1.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调研

调研时间:2010年2月

调研地点:广东省佛山市、云南省砚山县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五年,我们以广东省佛山市的和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的马鞍山、凹掌几个村子为调查点,通过与当地村民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结合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对目前两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对两地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进行简要比照,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社会实践佛山砚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利用寒假的机会,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调研活动。在寒假期间,我们分为两个组,利用回家之际,各自家乡的佛山南海,砚山马鞍山、凹掌等几个村子展开调研。通过与当地村民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结合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两地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进行简要比照,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一、佛山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现

在千嬉年已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出台,市、区的大力帮助,佛山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飞跃的发展,多种设备、政策得到了完善,近年来也带头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在文化方面,主要有:

1、各种乡镇中小学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如电脑、投影、图书等,在很多学校更是开设了多元化教学,如第二

课堂等,近年来各中小学更是有硬件整合的趋势,资

源合并、共享,趋步受到城市化影响,从零散变为集

中。

2、各村居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有所增加,按规定以乡为

单位,各自建有各自的村民活动中心,配有舞台、球

桌、健身室、图书阅览室等,在乡里更是定期开展精

神文化活动如运动会、图书漂流、新春送春联等公益

性活动。

3、由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全国性政策的出台,佛山

地区农村日常精神消费有了进一步的上升,新时期新

农村,电脑电视空调等追求从从无到有变为从有到

优。

4、村里文化建设接近饱和,村内由于没有专属的建设小

组,新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较慢,部分硬件设施存在无

人管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维护维修慢等现象的发生。

二、砚山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现

近年来,在云南省、文山州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砚山县委、砚山县人民政府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砚山多个村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在文化方面有如下情况:

1、文化设施已经建成并开始使用或正在建设,硬件设施

正逐步完善当中,建设了村民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村民从单一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转变为丰富的、多元素的生活方式。

2、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有所增加,有村民自己组

织的文艺队伍和文化活动。在政策的引导下,更多丰

富的文化活动走入农村。

3、由于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体制不够完善等因素,限制了新农村文化的发展。许多政策的执行遇到了资

金和人才的困难。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遇到的最大困

难。

4、在开发本地文化产业没有做好统筹兼顾,开发和保护

没有做到统一。没有专业的、适合当地发展的方案,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佛山地区与砚山地区的简要比照

佛山地区在中国属较先发展的地方,很多方面在国里也起着带头作用,城市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凭借其较雄厚财力物力,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与砚山地区相比较为超前。总体上比砚山地区快了一步,物资设备从追求数量变为追求质量,精神文化活动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步向城市中心靠近。

砚山地区属云南较内的高原地区,发展程度没佛山高,总体发展沿着旧佛山的发展路向,由于客观物质因素,人力物力相对佛山较为紧缺,文化活动也存在交流难交流少的现象,形式也相对单一。

但近数年佛山地氏农村有了“村改居”现象,按发展趋势,新时期下,佛山会逐步发展,城中村逐渐被新城镇所取替。

四、对今后建设新农村的建议

1、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从目前的发

展状况可以看出,许多政策的执行缺乏资金的支持,许多建设项目由于资金问题而进行缓慢甚至处于停

止状态。所以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快加强新农村文化建

设的有力帮助。

2、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能更快

更好的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中,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建设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而没有专业部门管理,很多部门难做到统一,也没有

更多更切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和方案,难以形成各具特

色的村文化。

3、各地优秀的建设方案和思路要相互借鉴,不能完

全克隆,要适合当地民情文化。做到发达地区和落后

地区的相互兼顾,相互帮助。

五、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对农村发展的推进,只有重视文化建设,才能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2.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 篇二

一、“职场化”实践教学办学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 要体现政府、社会、企业、行业、个人等多方面利益的关系, 学校要把以前面向政府、面向计划经济的办学理念转变为在政府统筹下主动适应就业和社会经济改革需要, 建立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努力满足学生, 家长、行业的需求,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创新。

“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办学理念很清楚——为社会培养“职业人”。具体说来就是培育“入世的, 为人的, 建设性的”态度, 反对“消极的, 疏离社会的”态度;把“帮助学生消除与社会与职场的排异反应”努力融入整个培养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职场观念, 建立对专业的综合性、系统性、程序性体验;培植学生整体理事能力和全程掌握能力;挖掘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及造物能力。

二、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从岗位能力出发,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是“职场教学”的灵魂, 没有与市场相衔接的课程, “职场化”实践教学将无法运转。课程体系的建立, 强调的是科学性和统一性, 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第一出发点的, 而是以现有社会岗位需求作为主要前提。课程建设首先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依据经济发展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行业的细分度来开发专业、设置课程。二是要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及国家岗位设置的需要, 在开发课程时第一件事就是市场调研,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然后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 实施课程开发。三是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 要组织相关课程教学论证委员会进行论证, 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一般提请有行业和企业资深人士、校方代表共同参与, 并进行论证、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 还要定期研讨, 随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

三、与社会联合办学

1. 与市场和企业联合办学, 顺应市场的需求

建立长期实习制度, 与定点的设计公司长期联合办学, 让学生定期实习, 不断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和工作要求, 加强设计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 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实际应用能力, 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定, 也不是由教师来评定, 而是由社会、企业、客户来评定。如果学生毕业后到了企业工作而不能给企业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那么企业将认为该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不适合现状发展需要。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把企业作为第二个学习场所。了解企业的环境, 了解企业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这样, 学生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适应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共建工作室群

“艺术设计工作室”不是一个新的名词, 本科院校早已有工作室的概念, 而且运行的很好, 如:中央美院油画专业分四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侧重培养古典风格;第二工作室侧重于培养写实风格;第三工作室侧重于表现风格;第四工作室侧重于现代艺术风格。各工作室培养方向明确, 学生入校后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工作室。二是专业培养, 如印刷媒体工作室, 金属工艺工作室, 室内表现工作室、雕塑工作室等。这些都是以工作室设置专业, 培养不同专业的专门化人才。这两类工作室的共同点是: (1) 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 与培养目标相近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 (2) 以特色教学为主, 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保护个性发展和鼓励创新教育, 把以往学生“被动受教”变成“主动求教”。

而本文的工作室概念则是重点强调校企合作, 共同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群。目前, 我国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模式最多还是以“专业方向、技术范畴、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专业设计公司”“行业协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设计研究机构”等组成。除了以上和几种类形工作室以外, 还可以多种渠道组建各种类型的工作室, 如以企业命名的工作室、驻校产学基地等, 建立校企联系, 开发合作项目, 实现利益双赢。

这里说到的校企共建工作室群, 就是以一个大专业为建设标准, 以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方向工作室的建立, 并形成一个单位教学群, 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成本运行最优。如环境艺术室内专业为例, 室内工作室群下设有:室内表现工作室、装修材料工作室、灯光效果工作室、工程管理工作室、预决算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互相联系, 并独立运行, 在开展项目合作时, 在室内工作室群负责人的统一高度下, 进行分工协作, 形成团队合力。

四、实用技能培养

首先要对实用设计阶段教学重点进行一下描述:培养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力, 系统策划能力, 方案表述能力, 以及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观念。在这里强调的是“理解力、策划能力、表述能力”, 这就说明, “职场化”教学的任务是“能力”培养, 是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价值观体现。

工作室实用课程的开设是完全按照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的, 所以在实用操作培训的时候, 都是在满足一个“预定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 是带有“未来最低预期”的一种理论和技能的“能力培养”, 也就是达到大学院校要求的“最低纲领”, 满足岗位就业。

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 艺术设计的学生也是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局部有限问题到完成系统任务再到创新训练, 所以工作室的80%实践课时都是在保障“基础技能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开设的, 完全符合艺术设计大学院校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加强教学中的市场化

首先要在教学体系上与市场接轨, 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艺术设计教学。信息时代, 瞬息万变。因此, 设计类教师更应及时接受各种设计思潮, 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设计的时代最前沿, 尽量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思维观念的时代差距。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设备、考核方法上都应该不断更新, 使之适应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人才市场。老师要带领学生结合所学科目到市场做详细的产品、流行趋势及最新设计等方面的调查, 充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自己, 增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走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3

[3]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建筑服务社会 文化引领未来 篇三

朱小地担任院长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与共和国同龄。20世纪50-60年代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工人体育馆等宏伟建筑,记载着它光辉的脚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BIAD是上级主管部门的宠儿,许多大的、重要的建筑设计任务,很自然地落在它的头上。传统的体制性因素决定了这个“老院”的经营工作只能是等待型、封闭型,缺乏自主、自觉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BIAD面临着一场“转型”的大考:不仅要重设计,还要重经营。经营工作必须由等待型、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外向型。对于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发展历史,承载着那么多辉煌业绩的大型国有事业单位来说,走企业化道路──完成这个大转变、跨过这个大关口,其难度令常人难以想象。朱小地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他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我所做的,就是把一个有55年历史的设计院,一个事业单位,变成全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构筑新的企业制度。” 这,就是朱小地从一个青年建筑师成长为优秀青年企业家的背景,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造就了他这样一个跨越两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服务社会——企业与市场结合的纽带

朱小地和他的同事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筑设计单位要实现企业化,就必须把它推向社会。离开社会需求,建筑设计只是一张张没有生命力的图纸;离开社会需求,企业的产品只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有了对形势的客观判断,决策者把树立BIAD的核心理念作为带领队伍转型的第一步,提出──建筑服务社会。

朱小地对此做了这样的诠释:“我们院始终把自己的作品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始终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始终考虑设计作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BIAD正是通过向社会贡献作品、传播知识、奉献人才,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普及、传承着中国的建筑文化。”

朱小地把“建筑服务社会”分解为具体化、广义的、深层次三个层面。具体化的阶段性目标是:确立BIAD在行业中“领航者”的地位。这个目标,对全体建筑师、工程师是个极大的激励。广义化是一种新境界的追求,贵在进一步吸引社会上高水平的人才,以提高设计团队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产品,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深层次理念,包括应对“入世”种种挑战的能力。面对“洋设计”及其竞争,中国建筑师要有一种觉悟意识,要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不断创作出新的、具有中国原创精神的建筑作品。服务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使BIAD向企业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锻造了朱小地作为一位企业家的优秀品格。

■包容——设计师的情操,企业家的胸怀

设计师异于匠人之处是思想的开放,企业家有别于业主的是追求事业的最大发展。这就是朱小地的思想境界。

BIAD有院士、大师及一批在业内有声望的专家。我国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张、张开济、赵冬日曾担任BIAD的总建筑师。现在,这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还有熊明、胡庆昌、何玉如、刘力、柴裴义、程懋等。面对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要实现BIAD建筑服务社会的理念,就要用一种机制把以这些人为代表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围绕BIAD设计核心,整合国内外一切优势资源。

朱小地在出国考察时,发现国外优秀设计师都是把设计当作产品,将自己的设计触角延伸到最终用户。这引发了他要搞“高完成度产品”的念头。“高完成度产品”就是尽快地完成符合最终用户需要的设计,早日变为立体的建筑。“高完成度产品” 理念使参与设计的各个专业的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个产品的合理性上,减少内耗,从而提高了设计质量。BIAD正在进行网络升级和技术培训,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完成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设计人员的才能,实现服务社会的理念,BIAD积极探索实行新机制下建筑创作的团队模式——建筑工作室。2004 年4月1日,BIAD的10个建筑工作室开始正式运行。有的工作室为各类项目提供从前期策划到工地施工指导的全程服务,有的工作室则具有人员优化组合、生产机制整合、高端品牌推广、专业化社会服务等特征。无论哪种形式的工作室,其成功的运行都为“高完成度产品”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BIAD已集聚起一大批建筑设计领域的优秀人才,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他们以设计师的睿智与敬业精神,为BIAD、为北京乃至中国赢得了荣誉。BIAD近期连获多项全国设计大奖,充分显示了其雄厚的设计实力。

对国外,BIAD与许多国家的著名设计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设计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办公楼、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深圳文化中心、国家大剧院、东方广场、LG大厦等工程。正在合作设计的项目包括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国家会议中心、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项目。

朱小地说:“合作是必须的,合作是互利的,合作会达到共赢。”他认为,BIAD以开放的心态取他人之长,丰富了BIAD的品牌。强强联合,整合优势资源,就能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就能为中国建筑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团队建设——现代设计与企业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

以往,完成一个设计工作,要靠行政领导来协调项目设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保证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面对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包办婚姻”式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业主们抱怨,设计人员也有意见。

同时,国有设计单位中还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些设计人员自发地、无声无息地、临时组合起来干一个项目,尽管没有行政领导管理,但工作效率却很高。这种现象使朱小地受到了启示:设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劳动组织的高效运转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离开了市场机制,泛泛地去谈什么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BIAD开始组建各专业的团队。这种团队按照市场的需求、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团队实行自主管理的模式,工作质量成为团队能否对接市场、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团队的市场指向性非常强,面对竞争,团队会拼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优势,不断提升竞争能力;这种团队会自觉积累技术经验,促使新型专业人才的成长,这种人才不但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开拓本领。这样的团队正是BIAD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团队的概念并不局限在设计工作范畴,也包括从事经营、研发等工作的团队。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以团队的模式促进各专业之间协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大家都去关注市场、经营市场,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回报,实现BIAD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朱小地认为,设计机构改革客观存在着两个根本问题和一个衡量标准。两个根本问题是:是否真正调动了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竞争力是否真正得以提高。

朱小地认为,团队建设的本质是团队获得与团队工作职责相一致的权力。就BIAD的管理现状而言,要特别重视将过去不断集中的权力逐渐向团队转移,使各专业设计团队形成成本核算中心,使项目管理的营销团队形成利润中心。

改革决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而且不可能缺省任何一个环节。为此,BIAD选择了“小步快跑、步步为营”的策略,不仅注意到职工对利益调整的承受能力,而且关注职工对观念转变的承受能力,不搞观念转变上的 “一刀切”。

BIAD特别强调“过程控制”。他们把团队建设归纳成以下工作:1.对于团队建设制定规划,确定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目标;2.注重宣传作用,使每一个职工对改革方案都能有所了解;3.鼓励一部分理解改革方案、有能力并愿尝试的设计人员组建团队;4.及时总结团队在组建和运行中的问题,调整工作状况,形成经验;5.推广成功经验,在全员范围内组建团队 ;6.确实没有能力组建团队的设计人员,暂时按照原有体制运行。每一阶段工作的成功,都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条件,而下一阶段的改革又以上一阶段的改革成果为基础。每一阶段工作的开展,都为职工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次展现的机会,其业绩成为评定能否进入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

团队建设完成之后,BIAD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整合各团队能力,形成全院的综合实力上。如果这项工作完成不好,各个团队的力量就难以集中起来,就会降低整体竞争力,甚至会造成优秀团队的流失。为此,BIAD将全院的整体改革确定在“平台建设”上。这个“平台建设”包括:营销中心、技术管理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建设。三个中心的工作开展完全依托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目前正在加紧制定信息化建设计划。三个中心下设不同的专业团队,依据各自优势开展工作,相互之间以市场机制形成项目设计组。各中心为各团队提供必要的市场指导、质量控制、技术培训、信息联动的服务,形成既独立灵活又统一协调的工作状态。

4.艺术设计专业社会实践见习报告 篇四

美术系艺术设计

10.7班23号

魏珊珊

美术系艺术设计10.7班23号魏珊珊

1、室内设计的发展前景: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世界关注的盛事都将在中国上演,这对我国城市建设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相关行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总部也都看好这一商机,大量涌入中国。我国的装饰行业已进入平缓增长而竞争空前的阶段。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买房、买好房、装修房”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中心话题。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装饰业持续升温,室内设计及装饰渐已成为新兴的热门行业。2005年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后,房地产业的发展回归理性,走上了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这也为装饰行业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发展空间。因此,如何抓住机遇,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装饰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当务之急。

2、展览业的发展前景

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将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各行业都在学习熟悉WTO规则,研究讨论入世给本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展览业也不例外。从展览的环境、展览的设施、展览的种类、展览的规模、展览的水平、展览的作用、展览的影响等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区域性的“展览中心”。我国展览业目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力推动中国展览业更快的发展。在展览业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2%左右。而目前我国展览业的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44%,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总之,我国展览业发展的势头很好,速度很快,潜力很大,后劲很足,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展览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趋势必然要求加大专业会展人才培养的力度。

3、模型制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业、建筑设计业、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房产商、展览商青睐模型形象直观的特点,势必促进建筑模型制作业进一步发展,而投资少、入行易的特点也将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建筑模型制作员行列当中,职业前景十分看好。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强烈感受到社会对装饰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看到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先进设计理念的装饰设计人员,这在客观上为高等职业教学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为高职教育的助

学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过这次见习使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如下:

一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二、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三、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要讲究条理

5.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 篇五

“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是艺术考级管理制度改革的宗旨与目标。管理艺术考级专业目录以及受理艺术考级机构新增开考专业申请是文化行政部门日常管理工作中任务量最多的事项,从压缩办理时间、提高办理速度、方便群众办事三个方面衡量,同时充分考虑艺术考级专业目录本身发展成熟度,经广泛征求意见,文化部决定对艺术考级专业目录进行改革。

《通知》提出,将现有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明确为推荐目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参考执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提出开考专业,并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自2017年1月1日起,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将以国家(或行业)推荐标准形式向社会公布,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通知》还强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确保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在推进专业目录改革过程中平稳有序进行。根据《通知》精神,改革后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有两点变化:第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新增开考专业申请由审批事项改为备案事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应将开考专业及时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第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由强制目录改为推荐目录,体现政府引导下激发艺术考级机构活力的思路。

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改革将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保障艺术考级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下为考级机构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此项改革还将进一步推动艺术考级社会化,艺术考级机构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开考专业,提高主动服务社会、服务考生的能力。

6.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 篇六

办教科函〔2003〕3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

根据《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24号)关于文化部负责“审定艺术考级专业”的规定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结果,我部已确定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音乐类、舞蹈类)。

请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审批省内考级机构的开考专业,并在年检时对已批准的开考专业进行调整。

特此通知。

附件: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音乐类、舞蹈类)

附件:

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

(音乐类、舞蹈类)音乐(01)

音乐基础知识(0101)

键盘乐器类(0102)

1钢琴(010201)

2手风琴(010202)

3电子琴(单、双排键)(010203)

西洋管弦乐器类(0103)

4长笛(010301)

5双簧管(010302)

6单簧管(010303)

7萨克斯管(010304)

8大管(巴松管)(010305)

9圆号(010306)

10小号(010307)

11长号(010308)

12次中音号(010309)

13大号(010310)

14竖琴(010311)

15小提琴(010312)

16中提琴(010313)

17大提琴(010314)

18低音提琴(010315)

19小鼓(010316)

20定音鼓及打击乐器(010317)

21木琴及马林巴琴(010318)

22吉它(010319)文化部办公厅 2003年8月4日

23电吉它(010320)

24电贝司(010321)

民族管弦乐器类(0104)

25竹笛(010401)

26笙(010402)

27唢呐(010403)

28管子(010404)

29巴乌(010405)

30葫芦丝(010406)

31琵琶(010407)

32扬琴(010408)

33柳琴(010409)

34月琴(010410)

35古筝(010411)

36古琴(010412)

37中阮及大阮(010413)

38三弦(010414)

39二胡(010415)

40板胡(010416)

41高胡(010417)

42民族打击乐器(010418)

声乐类(0105)

43歌唱(含美声、民族、通俗)(010501)44少儿歌唱(010502)

舞蹈(02)

45中国舞(0201)

46中华民族民间舞(0202)

47芭蕾舞(0203)

7.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 篇七

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效能, 使当今国际社会中以竞争为基本样态的民族国家不敢懈怠。“创意中国”的产业行动也乘势而盛。由于政府重视和扶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成果显著。但迄今, 我们还远非产业大国,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尚未在该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反思之, 产业发展的创意性不佳实为瓶颈, 其根源在于创意者的创新性不足。鉴于设计人才在创意中的主导性作用, 提升其创意能力, 期以突破产业发展困境应是箴言。

文化创意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创意人才的主要途径, 但教育成效却差强人意。相对于全球创意大国, 我国的创意教育相对落后, 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 因而导致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旨的教育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作为文化创意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推动者, 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遂付诸探索性努力, 期许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做出一些有益尝试。

一、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

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社会实践课程, 在激发受教育者真诚关怀社会和提升自身专业才华这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对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曾给予肯定。该《意见》指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出, 此文对社会实践教育功能的积极评定正是基于其践行属性对道德养成的基础性作用。这让我们受到鼓舞, 积极创新了社会实践的内容设置, 把受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求充实进了为其道德养成需求所建构的课程框架当中。我们力图通过此种社会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延展, 来强化其专业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在施教过程中, 最迫切要做的是树立受教育者的创意主体意识。较早建立明晰的创意主体意识, 会对受教育者在今后专业目标的设定、创意思维的形成、文化涵养的提升、作品社会参与的有效性等方面, 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我们看来, 创意主体的专业主导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这二者间具有很强的互渗性和互建性。

首先, 将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强力互动,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逻辑基点是两者同质的人文目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 在数量上日趋大众化, 但这不能构成稀释其教育品质精英化的理由。实际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实为亟待提高,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何为精英?对此人文概念的意涵恐难统一。但我们以为,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在何种界定中都应置于领席之位。只关注于一己利害的技能者, 仅当为专业人士, 恐难称精英。而且, 从专业发展的长时段来看, 其才华的前提而非结果。爱国是最大的道德和最高的社会责任, 但这一抽象原则需要专业实绩来实体化也绝非妄言。就此而论, 具有形塑道德主体功能的社会实践与提升其创意能力的专业培养, 本质上具有同质的人文目标:培养社会精英。

其次, 将助益受教育者养成道德主体意识的社会实践建构在其最为关注的专业发展上, 是道德养成的本质要求使然。鉴于道德来源及运用的功效性[1], 道德养成绝不应是空洞的说教, 否则只能成为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我们以为, 道德层面的形而上, 决然离不开形而下的有效实践。而社会实践中, 精英人才的有效培养, 正是给予了其具有实效性的践行特征。受教育者在本科学习阶段, 积极参与到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 能够较早建立起明晰的创意主体意识。精英型的文化创意者是高素质群体, 他们绝不仅是现实精神的临摹者, 更是未来精神自觉的创造者和引领者。真正有价值的创意, 是用个性化的设计方式表达出社会性的思想主题。这就需要创意者对社会有深入的理解力和反思力。因此, 在社会实践课程的框架中, 充实进文化创意高等教育的专业内容, 形成了创意主体的专业主导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在相互渗透中能够相互建构的良性教育样态。

再次, 将社会实践设计为理论和实践部分, 理论为实践奠定基础和决定其高度, 实践则印证和深化理论。从文化创意的狭义专业发展视角来看, 受教育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态势, 都亟待全面和深入了解。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的危机和困境纾解, 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等极具开拓性的先导理论, 也属受教育者知晓之列。另外, 从文化创意的广义社会功效视角来看, 时代、国家、社会对产业的当下功效性要求与创意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要达到统一协调, 也是受教育者必备的理论修养。而满足上述多层次需求, 无疑对课程中理论内容的整体设计提出了高要求。总体上, 我们的理论教学内容力求以设置的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指导性、专业性为原则, 涵盖了文化创意专业的总体介绍、国家间的产业竞争、社会消费主义的泛文化审美需求、艺术设计的发展史梳理, 乃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等多方面内容。鉴于教学时间所限, 理论教学辅以相应阅读材料。美国艺术史学者詹姆斯·埃尔金斯曾言, “艺术是教不出来的”, 他反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于教, 认为这会导致“多数人的思想都不深刻, 并且明显带有局限性”, 自然“也无力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和动人智慧的作品”[2]。就这一点, 我们力求让受教育者明确知晓, 才华的具备要求自身长期的理论储备努力, 否则卓越者恐难出现。通论之, 我们着眼于具有指导方向的理论教学设计, 力求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文化创意对个体综合素质的轮廓性需求, 并在认知和实践

最后, 文化创意技术性和市场性的内在规定, 使得受教育者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去完善和拓展自身既有的理论认知。实践中, 我们力求避免受教育者对文化创意的认知和理解, 仅低层次地禁锢在其产业性质上, 而是引导他们超越这一境界, 跃升为把创意看成是话语、思想乃至信仰在整个社会普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为未来的创意者, 他们应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内涵往往具有意识形态内涵, 因而有国家规训作用;文化产业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从而有助于中国最终崛起;国家实力强大才是文化创意价值实现的最大机会和前提等等。实际上, 这些都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创意者的个性气质, 而是要把创意者的个性气质融入进创意社会的属性特征之中。当然, 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 了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种种不足, 正视不完美也是人的成长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 我们极为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修养, 以此来蕴蓄创意智慧。不容否认, 理论不是文化创意所要表达的全部, 科技的表现途径及市场的产业化作用在文化创意中也不可或缺。但当我们反思中国文化创意的滞止不前, 困惑于创意不足时, 认识到更为实质的问题则是文化创意自身内在逻辑突破性发展的欠缺。故而, 高质量的文化创意实乃文化内涵的突破, 绝非仅是表现方法上的创新。由此, 创意者应丰富和深化自身的思想内涵。创意者只有在文化的积累之上, 深刻地理解社会之后, 才有可能以其个性化的“原创智慧”创造出为大众所接受的创意产品或服务。同时, 贯穿整个社会实践过程, 我们无时不鼓励受教育者:树立高目标。我们以为, 受教育者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 真挚的社会关怀, 精湛的专业技巧外, 还应有很高的自我期待。这会成为推动创意精英者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他们胸怀大志, 渴求以专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赢得尊重, 获得成功, 并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二、“人”与“才”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互动统一

对社会实践内容的建构和具体环节的设置, 都力图合辙于高校思政课将受教育者导入“人”之“道”的教育使命。我们深知:受教育者定要首先成其为人, 而后才能其成为才。为此, 我们把发展完美人格的人文主义教育作为了教育灵魂, 而这也必将成为受教育者从事文化创意的思想源泉。

就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属性而言, 这一内在规定性已经决定了, 创意从本质上是社会意味的一种个体表达。大体上, 文化创意目标定位包含了“大众性”、“通俗性”和“流行性”等, 但这绝不意味着创意文化内涵的无深度, 甚至是对人类社会正向意义的消解, 以求单纯获得眼球效应。创意者决不能只为迎合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消费主义的非价值性倾向, 而简单化地将创意非真理化和价值虚无主义化。笔者以为, 大众文化是绝对有道才是其生命的支撑力量。创意形式虽为个性化的表达, 但创意结果却是要力求拥有最大化的受众。正因如此, 文化创意不应是理想与信仰困顿与无奈的创意, 而应该是建构真善美价值的创意。受教育者基于上述创意观念构建的道德和审美愿望, 注定他们将敞开胸怀, 拥有对世界的宏大关怀。

若创意只有被有效地扩散, 才有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那么文化创意唯有成功负载上以正向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内涵, 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因为市场本身也从来不是无道德的,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论述市场经济应受到道德感念约束的《道德情操论》, 比其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富论》给西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即为明证。此外, 我们的文化世界已绝非个体主义, 不同民族、阶级、群体的文化有异质性, 但肯定也有人类文化整体上的同质性, 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今天文化价值普遍性的存在可能。正如英国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什么是共同文化》一文中指出的, 相信共同文化的可能性, 就是相信“高雅”文化的力量。基于此, 我们向受教育者强调, 创意作品负载最广泛人类价值意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使其明确:创意者应有价值感, 价值滋养创意。由此引申开来, 我们还使受教育者明了, 文化创意不仅是在反应和表达时代精神, 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它更是一种创新文化, 创造时代精神的活动。这是一个渴望意义的时代, 满足人们对文化创意的意义负载需求, 创意者自然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及社会理论知识, 以及由此陶冶而生的价值追求。我们以为, 这就是创意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中的理论教学部分, 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 又是文化创意专业学习的基础夯实。两者的有机联系和融通, 不仅使社会实践有了具体针对性, 从而极大提升了道德规训的有效性, 同时又为文化创意能力培养建构了平台。文化创意从深层次讲, 是人们观念和思想的表达、沟通和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因此, 创意作品都是在表达某种思想内涵, 没有思想内涵的创意必定是苍白无力, 没有生命价值可言。因此, 创意者在学习阶段, 应该积极储备其思想库, 否则不仅将来的文化创意无从谈起, 就是在当前的学习阶段, 他也会因没有内在的智慧和思想, 导致自身没有什么资质和根底能够真正分享别人的智慧, 从而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推导之, 作为未来的创意者, 他更是无力激发和运用自己的创意智慧, 毫无愧色地回馈社会。

康德提出, “人是目的, 不是手段”, 这一命题深刻表达了人的价值与尊严, 当然, 这也是教育的崇高目标。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某些专门技能的人, 更是要培养真正的至善人格的人。像海德格尔所言, “人, 诗意地栖居”, 他们渴求“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3]。而此种教育目标追求, 也许才能真正成就受教育者个体的人生幸福。上述的教育境界, 我们认为也将最终是文化创意的本质诉求:即文化创意实质上是思想的表达, 而不是技

达成某种真正完美的成果, 创意者首先一定是一个有着完善人格的人。鉴于人们具有为自身行为寻找道德上正当性的习性, 我们认识到, 做出什么样的创意, 最终还应取决于创意者是什么样的人。因此, 文化创意的发展, 最终是要落实到对“人”的培养上。我们不渴求文化创意者的小聪明, 而是期望他们拥有文化创意的大智慧。换言之, 任何创意都不应是创意者情绪化的直接反应, 而一定是其理性思考之后的产物, 所以受创意者务必自身也要多看书, 看好书。

作为创意者, 不仅应该具备像“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能力, 更应该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4]。受教育者通过社会实践, 知晓自己的时代机遇和历史使命。忠诚于民族国家是现代人最大的道德, 就这一点而言, 社会实践契合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社会要求。中国的强大为文化创意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 而文化创意会助益中国更加强大。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将为创意者开辟巨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实践中, 创意者认识到国家强大是创意实现的最大机会和前提, 而这种价值感和意义感反过来又会提升其革新精神和创新力。换言之, 国力的强大激发起受教育者创意国际品牌的远大志向, 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在国际视阈下进行文化创意, 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综合价值。

总之, 思想性与专业性这两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实为有机整体, 不可割裂。专业教育的效用性能够升华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 而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提升也能激发创意能力。我们还力求使受教育对知识与思想不懈求索的必要性有清醒认知, 这在培养出有个人修养、有人文情怀、有社会担当、有探索精神、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的完整人格进程中作用重大。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意高等教育强力有效互动, 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以为, 视“创意能力”的培养为教育第一要义的文化创意高等教育本身也应极具创新精神, 惟有创造性的智慧开启, 才是中国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以此为志业。

参考文献

[1][英]休谟;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6-7.

[2][美]詹姆斯.埃尔金斯;罗洁译.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21.

8.未来的社会作文 篇八

在屋子里你只须要发号施令,屋子就会为你工作。这种房子是声控房只要你下达命令比如说开电视。它就会为你打开电视。

在学校里不再用普通桌子改用液晶显示屏没有书改用电脑,电脑中可存档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压力。学校不会出现留级的状况。

在地球的帮助下每个星球都有生命比如:火星人、木星人、水星人等等。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太空中遨游,人们就是太依赖机器造成:上班迟到、道路堵塞、等等严重的症状。

现在的学生整天:看课外书、玩电脑导致学习不好找不到的大学甚至找到好工作。

现在的家长整天逼着孩子学习、写作业,就是为了找到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将来有出息现在的家长只会增加学生的压力。

现在的学生只会用电脑代替自己写作业。

9.未来的社会作文 篇九

无废气社会

这是规划中,最为环保低碳的一条。我将开发一种“风驰”汽车和电子工厂。因为随着工业产品的大量需要,工厂排放有害气体,遮天盖日,烟囱鳞次栉比。地上奔驰的汽车,更是将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形成了“屋外黑乎乎,屋内亮堂堂”的社会。“风驰”汽车,是我的得意作品:它的车身由纳米材料构成,内部可无人驾驶。至于它的动力嘛,可不是来源于汽油哟!那是来自哪儿呢?没错,只要在汽车顶上开一个小洞,它就像一个吃货,将一切有害空气吞进肚子中,把有害毒物加工成一种新能源,它可以让你把车从苏州行驶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它还将剩余的有害空气净化成新鲜空气。电子工厂可将有害物质加工成云朵,这种云朵不仅可以遮住太阳的紫外线,还为地球穿上了“马甲”,免受伤害。

无砖社会

人口越来越稠密,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即将引起资源争夺大战。我发明了一种“阻战塑料”,它不是“白色污染”的塑料,而是使用生物技术。若日后迁移,这些“塑料”将会化解成对土地有用的肥料。不仅低碳环保,还可以阻止了资源争夺大战。这种“塑料”建造房子,不使用一砖一瓦,大有些“袖里乾坤”的意思。从外面看,只是普通楼房。当我们走进去时,才发现里面每一个房间都有一片小树林般大小。“塑料”上还具有体感温度反应表,它可以根据天气,改变室内温度、湿度,还可以将空气味道改变,变成花香味、水果味……甚至可以自动模拟大自然呢。

无噪音社会

这是我最为得意的规划了。机器或汽车行驶时的轰鸣声,总是会打扰到人们的作息。通过最新的基因改造技术,创造出一种叫“云树”的植物。这种树看起来与普通的参天大树无太大区别,定睛一瞧,上面彩云缭绕,可以分辨噪音并消除它。每一个省份只需栽一棵,它会快速发芽,半天不到便会长成大树,这时候,哪怕几千颗原子弹一齐爆炸,人们也不会受到一点伤害,甚至连一点声音都听不见。

10.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研究 篇十

21世纪,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和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 体育的发展也必呈现全球化趋势。

1.1 体育形态的全球化

体育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际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在广度、深度、强度、密度四个维度上推进, 形成了当代全球化的强势语境。体育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 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自己的全球化——体育全球化。体育全球化超越国界和地域, 打破了地域环境与人文壁垒, 使不同地域的、民族的体育以丰富的个性, 进行多元融合, 相互吸纳、补充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体育文化模式。

1.2 体育人力资源的全球化

当今, 世界各国的竞争看起来是经济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竞赛, 综合实力的较量, 但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中国篮球三大中锋加盟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已经目前在中国的足球、篮球联赛中的外援就是体育人力资源全球化共享的典型例证。

1.3 体育产业的全球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在体育产业中投资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 这就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 体育产业全球化以及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作为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体系一部分的体育产业近年来其全球化趋势也在加快, 体育贸易在全球国际贸易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现已达到了2.5%。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逐渐商业化和职业化已经亚洲、东欧和非洲等地区的体育产业市场的兴起, 这种全球化趋势将得到加速。

2. 未来体育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为重要资源依托

2.1 信息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现“数字体育”的概念。数字体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谓数字体育, 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开发、体验、传播体育, 它是信息技术与体育的广泛结合。数字体育是一个大的概念, 它是信息技术与体育全面结合的产物。涉及体育的方方面面。

2.2 生物技术推动体育向前发展

随着人类基因组和许多模式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通过比较研究, 人类将在基因组上读到生物进化的历史, 使人类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到本质;防止运动性疲劳和快速回复过程随着对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研究的深入, 人们会发现运动性疲劳及恢复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进而通过某些手段抑制导致生物性疲劳的基因表达或诱发回复的基因表达, 从而可使利用基因工程来防止运动性疲劳及加快恢复的可能。同时, 利用基因诊断技术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评定。

研究表明, 某些身体素质及其发展潜力, 具有相当高的遗传度。它们可能受一个或几个基因的调节和控制。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利用基因探针进行运动员科学选材, 也有可能会成为现实。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技术的应用可能会违反体育运动的公平竞争原则或损害运动员的健康。

3. 未来体育的发展中休闲运动将占有更大的空间

3.1 休闲是治疗现代人精神疾患的最佳途径

面对消费主义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困境, 有学者明确地指出:人类必须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并认为, 休闲作为人的灵魂的驿站, 可以担当起构建人类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 有思想的休闲是治疗现代人精神疾患的最佳途径。

首先, 休闲与实现人作为终极目的的自由具有内在联系。因为休闲的关键因素是创造性的行使自由, 而消费主义的消费知识被动的消磨生命, 所以休闲是消费主义的对立面。作为消费主义的对立面, 休闲是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认识而获得的自由并发现意义的一个渐进过程。

其次, 休闲可以培养人们产生一种宽展的心理和达观的意识, 这有助于克服炫耀性消费。美国休闲学家古德尔和戈比在他们所著的《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一书中先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休闲和对物质商品的追求无疑会共存于我们的社会之中。这种共存意味着, 休闲的价值观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人们对物质的欲望。”

最后,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使用工具和技术, 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 守护一个精神家园, 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依托。实际上, 由于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 他所作的一切都必须有意义、有价值, 否则, 由于不能满足精神上的这种需求, 他无论是在物质上如何富足, 也终究不会感到幸福。休闲的价值更在于它是衡量人类进步的真正标准并解决了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

3.2 休闲运动是“未来体育运动”

休闲运动没有现代竞技体育激烈的对抗性, 且可以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从事休闲运动的人们不必肩负成败胜负的重任, 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体能上都不存在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选择在野外进行休闲活动, 这可以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又能体味休闲体育运动的无穷乐趣。如野外旅行、划船等。通过自身活动感受到一种明快、喜悦、客观的精神体验;又如夏日里人们在风景如画的海滨进行冲浪运动, 带给你的愉悦和刺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种愉悦的音符很快传播扩散开来, 只有你靠近休闲体育活动便会被它深深地吸引。喜悦常常给身体新的活力, 这正是现代休闲体育运动所具有的无限魅力。正是这些魅力, 才诱发了人们参与休闲运动的欲望。休闲运动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 发挥自我身心潜能, 它更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在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同时它还体现了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而又强调绿色环保、生态平衡的美好愿望。因此, 休闲运动被誉为“未来体育运动”。未来体育的发展中休闲运动将作为重要内容,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肖林鹏.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力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2]任莲香.关于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 1999 (01) .

[3]裴立新, 李宗浩, 董新光.未来1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09) .

上一篇:四级图表作文范文下一篇:论文答辩陈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