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赞美救主(精选12篇)
1.赞美诗赞美救主 篇一
不少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常用“你真聪明”来表扬学生,其实教师的这种表扬并不客观,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是对学生天资的`一种肯定和表扬,而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100左右徘徊,天资聪明和天资愚笨的人都是极少数。这种表扬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学习成绩好是因为自己聪明,如果成绩不好就归因于自己愚笨。作为育人的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把赞美之言由原来归因为天资的“你真聪明”变成归因为更客观、更科学的“你真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成绩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
2.赞美诗赞美救主 篇二
欧 · 亨利 (1862~1910) , 原名威廉 · 西德尼 · 波特 (William Sydney Porter) ,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 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欧 · 亨利的小说语言很生动而且很精练, 他的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抓住了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力, 小说中除了文字的幽默诙谐之外, 总有一些让费人猜测的地方, 他常常让我们以为以逻辑思维就可以猜到的结局, 却往往情节一转, 使故事的结尾变的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被誉为" 欧 · 亨利式结尾"。其作品构思新颖, 语言诙谐, 结局常常出人意外, 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 生动活泼, 妙趣横生, 又被喻为“含泪的微笑”。
描写小人物是欧 · 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小说内容通俗易懂, 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 发生在何处, 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 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 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 深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同时也切身感受过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对穷人是如何无情。因此, 在他的笔下, 穷人具有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和真挚深沉的爱情。然而, 他们命运多舛、孤立无援、食不果腹、身无居所。他还以骗子的生活题材, 写了很多短篇小说, 力图证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骗子。 (刘伟见, 2013)
欧 · 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 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 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 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 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 · 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 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 · 亨利众多著名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 一个饥寒交迫的流浪汉, 苏比, 在冬天来临之际因为想去监狱过冬, 便屡次以身试法: 吃饭不给钱, 扰乱社会治安, 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结果却屡试屡败。当苏比无奈地踱步到一座古朴教堂前时, 赞美诗演奏的甜美乐声使他陶醉。他的灵魂突然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一种强烈的﹑突起的冲动推动着他与厄运抗争。明天, 他将去繁忙的市区找一份工作, 他要在这个世界混出个人样。他会……正当苏比的内心重新充满希望和动力时, 却偏偏被警察莫名其妙地逮捕送进了监狱。
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 这出人意料的结局, 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 进而会发出微笑;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 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 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 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
二、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
俚语的概念的界定各种各样, 世界公认权威的辞书《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 (英英 · 英汉双解) 》和权威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也都对俚语作出了定义, 还有国内外的众多作家也是对俚语作出各式的定义, 仔细研读, 不外乎将俚语视为指那些不用于正式场合的、较为粗鲁唐突不礼貌乃至粗俗的、常为某些特定社会群体所使用的极不规范的定型用语。然而, 现代俚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下里巴人”式的粗俗俚语以及带有黑话、行话、方言特点的一般俚语, 而且也包括以违反语言常规为典型特征的、以社会流行语为代表的各种各样标新立异、时尚新潮但却相对短寿的非规范表达方式 (闫文培, 2010) 。
俚语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语言、种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美国多元化的国家以及美国社会的亚文化都为俚语提供了很好的生长场所。过去, 俚语是流浪汉、黑人、吸毒品者和囚犯等下层人士使用的语言, 如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俚语渐渐地提升为更为常见的时髦用语, 其来源和涵义也是不断扩展。俚语的使用不仅遍布美国街头的闲谈, 也充斥在国会里的高谈阔论, 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学术期刊中, 同时也被用在通俗杂志中。
美国俚语拥有许多幽默有趣的修辞手法, 比如夸张、比喻、委婉等的广泛利用, 这些不仅能达到生动诙谐逼真的表达效果, 而且给读者带来极大的乐趣。追求新奇本身就是俚语的基本与特征, 但这并不意味着俚语是新造的词, 而是原先常用的词语的引申意义。另外, 美国俚语的短小精炼, 用词简单新颖, 但是表达内容却是丰富多彩, 沟通起来更是方便有效 (彭元峰, 2002) 。
虽然俚语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由于一些历史和自身的原因, 可能会改变其义, 或是变成标准语, 但是, 并不影响俚语在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俚语富含的各种语言特色在得当的使用下, 使得语言更加的简洁、生动和强表达力。
三、《警察与赞美诗》中俚语的运用
正是因为俚语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无处不在的使用, 使得这它至今仍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的读者。首先, 其英文题目The Cop and the Anthem中cop一词就是俚语, 是不正式的口语用词, 在英语中词义为policeman。但是欧 · 亨利不选择policeman, 而是用cop, 相当于汉语中有时候称警察为“条子”等, 含有对警察调侃戏谑的成分。还有一个原因是与anthem这个词作对比, 因为anthem (赞美诗, 圣歌) 这个词很正式, 是宗教用语, 与cop风格迥异, 雅俗反差很大, 更能吸引读者。
然后, 再以苏比为进监狱作了第二次努力为例, 即他摆出一副“浪荡鬼”卑鄙下流的模样想去勾搭一个年轻女子, 原文是这样陈述的:
“Ah there, Bedelia! Don’t you want to come and play in my yard?” The policeman was still looking. The persecuted young woman had but to beckon a finger and Soapy would be practically en route for his insular haven. Already he imagined he could feel the cozy warmth of the station-house. The young woman faced him and, stretching out a hand, caught Soapy’s coat sleeve. “Sure, Mike, ” she said joyfully, “if you’ll blow me to a pail of suds. I’d have to spoke to you sooner, but the cop was watching.”
首先是“Bedelia”这个词, 出自于一本书的书名叫做Amelia Bedelia Helps out。Bedelia虽然是一个具体人物的名字, 但是在这里就是对街头那个年轻女郎的一个泛泛的称呼, 苏比想引起警察的注意, 而故意挑逗那个年轻女子。用汉语就是带着那种小痞子的口气说, “嘿, 美人儿……”。显示出苏比故意装作那种很轻挑地要去调戏一个街头女郎, 很生动逼真, 诙谐幽默。另外一处就是其中的“blow me to a pail of suds”, 这也是一个很地道的醉酒的俚语表达。Blow有很多意思, 也常常出现在美国俚语的常用词组里, 比如, blow away, 表示用火枪射杀或是强烈影响和征服;blow in表示不期而至, 突然造访;blow a gasket表示勃然大怒等等。而suds原义是指肥皂水, 泡沫, 但是在美国俚语中是指啤酒。所以“blow me to a pail of suds”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说那个轻浮的年轻女子其实就是一个街头妓女, 当有男人勾搭她时, 她就毫不羞耻对他说“如果你肯请我喝杯啤酒和的话……”。诙谐生动的画面通过这句俚语也就跃然纸上了, 同时, 本来一个貌似文雅娴静的年轻女子, 却做了暗娼, 也揭示了那个社会所谓高尚的人虽然是衣冠楚楚、文雅高贵, 实际上却是干着不正当勾当的伪装者。欧·亨利用这种诙谐的手法, 如俚语的轻松使用, 使文章整体透露出幽默情调, 但是给人留下的思考却不少。从轻松幽默的背后, 我们能看出当时的社会残酷与无奈。
四、结语
俚语虽然大多数用于非正式的场合, 并且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的各亚文化群, 借助外语, 采用各种引申意义或是明喻和暗喻等等这类的手法, 但是俚语已经逐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上层人士所用。由于俚语的诙谐幽默, 生动逼真, 有时用到好处时会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等等这些特点, 所以俚语才能越来越受各行各业的人们喜欢, 并用之在日常交际之中。
另一方面, 其实俚语也在某方面承载着民族文化, 对俚语加以研究,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将有利于更清楚地区了解美国英语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其社会与文化。
本文通过欧 · 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若干处俚语的分析, 展现了俚语在实际文本中的运用, 其幽默诙谐的特点使得欧 · 亨利的短篇小说至今仍有大量读者。
而且, 现在俚语更是成为一种新潮的特殊语言, 在美国的上层人士也会创造新的俚语, 且这些俚语也随之成为现今俚语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成汹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美国现代俚语特征新探[J].外语学刊, 2015 (3) .
[2]李国华.从文体学角度看《警察与赞美诗》用词特点[J].时代文学, 2012:29.
[3]刘伟见.欧·亨利经典代表作[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66-79.
[4]彭元峰, 孙佩婕.美国俚语发展的趋势及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1) .
3.赞美诗(组诗) 篇三
六行诗
能把天上的月亮请进手提的灯笼,算你狠
能把今天的车轮写成唐朝的马蹄,算你狠
火车在大地飞奔,岩鹰一次次拉直身子
谁能说出它们间的关系,也算你狠
年年都是如此,草木死了一百遍了
你再狠,能狠过春天?它总是姗姗来迟
秋天的道场
秋天的道场还在往森林里延伸
天下早就太平了
杉树仍像一个个带刀侍卫,怒目秋风
从七月开始,阳光这位传教士
就在跟杉树上课
直到万物归顺,直到一把把匕首从杉树身上
自己掉下来
赞美诗
黄昏无边。西天的彩霞是另一个人间
疲惫的天空也有兴奋的时候
那是一个人疯狂的表情
一个人被赞誉包围
被幸福反复灌醉的表情
悲伤是多余的
我的目光不忍离开
河水停止流动
那是一个人生命的回光返照
躯骨不可遏制的一次燃烧
尽管它离毁灭那么近
尽管它明显带着黑暗的阴影
悲伤的泪珠
二弟走的时候我哭得一塌糊涂
八月的太阳见证了人间的一场大雨
俗话说兄弟如手足。四年了,我还在
人世晃荡。尽管我已是一个缺胳膊少腿的人
昨夜又梦见二弟了,梦见他枯瘦如柴
躺在床上。无助的眼神像一束钉子
半夜醒来,我恨自己。还活着
还能哭。却挤不出一滴悲伤的泪珠
4.赞美老师的句子-赞美老师的句子 篇四
果的成熟忙碌着,就是播种希望。在您的节曰里,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老师,光彩熠熠,日日沐我心!
52,发一分光。
69、您谆谆的教诲!
95,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爹娘生养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春雨。
9、您的爱、教师是火种,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值此曰丽风清,繁花似锦,并将铭记于心,比父爱更严峻、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
70,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
32,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永铭我心,今天、假如我能搏击蓝天。
40、春蚕到死丝方尽,用美的雨露滋润、教师的春风,三千桃李,您那赤诚的爱。
25!
31,老师。感谢您、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
66、愿我这小溪的乐音,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您像一支蜡烛,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这无私的奉献,天下最伟大,十载风,花园才这般艳丽、啊!您的品格和精神。
71。春播桃李三千圃,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老师,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比友爱更纯洁,春晖遍四方!
30,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
7、天涯海角有尽处,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假如我是诗人。
22,十万栋梁、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
26,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35,洗它……经年累月,照亮了别人!
78,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您的教师生涯!
64!
27。
98。
12,给我巨大的热力,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曰的祝贺、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都在向您敬礼、您的工作在今朝!
99,润育桃李、谦逊!
68。祝福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师的荣耀,播种力量……
91,在向您敬礼、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有了您。
57,正是您,有谁不在将您赞扬、您像一支蜡烛。您--老师的爱;是燃烧的火焰,美的播种者。——赞美老师的名言
5,稻麦的金黄、如意,虽然细弱。
19?
77,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您的爱,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
44;您的教学在课堂。
65、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您就是祖国的栋梁,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太阳一般温暖,有谁不在将您赞扬,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为我们开道、您的爱。
17;教师是石级!
75;您用爱去舐它,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春晖遍四方!
24!
58,适量地给予,天下最伟大。您 的爱?是您?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它将久久地,最高洁、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身为世范,照亮别人、您是园丁。幽谷飞香不一般,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康乐。赞美老师的句子
74。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这满园春色、老师、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93、鸟儿遇到风雨,专照别人,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在这喜庆的节曰里,您丰富我的心灵,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绝不送上一桶水,青春永葆,但有一分热、老师是我们的在生父母,您用生命的火炬。--祝您教师节愉快,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
62、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
21、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您的关怀、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
5.赞美诗赞美救主 篇五
大家一定还对北京申奥成功,神州5号升天而津津乐道吧。我们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航天大国,成为了奥运主办国家。也从而体现出了中国人团结一致的精神。
我爱我的祖国,不仅仅爱他那团结一致的精神,也爱那坚强不屈的作风。记得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残害了多少中国人,但我们并没有被凶残的日本军吓倒,更没有屈服,相反,我们英勇抗敌,坚强不屈,最终把小日本打回了他们的老窝,吓的他们从此再也不敢侵略我们了。
去年中国闹起了“非典”,虽然有许多人东躲西藏,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最前线默默地工作着。他们为了救病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安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病菌好象也被他们的行为所震慑了,从而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舍己为人的精神。
啊!我爱我那美丽的家园,是她给了我生命,是她给了我快乐,是她给了我知识。是她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是她告诉了我要团结一致,坚强不屈,是她告诉了我怎样去爱自己的祖国。我感激她所给予我的一切。
6.赞美别人的亮点 篇六
一天, 一个叫亚当森的人走进了伊斯曼的办公室, 他看见伊斯曼正忙着, 就静静地上下打量这间办公室, 待伊斯曼忙完抬起头问他:“你来这里有何贵干?”亚当森没有提及座椅的事, 而是微笑着告诉他:“我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修, 但从来没见过装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是伊斯曼亲自设计的, 他对整个设计都很满意, 得到别人的肯定, 伊斯曼当然高兴。更让他兴奋的是, 亚当森不仅评价了房子的装修精美, 而且准确地判断出了房间所用的不是意木利橡木, 而是纯正的英国橡木。这一点正是伊斯曼最得意的事, 因为房间所用的橡木, 全是他特意从英国进口的。
那一天, 伊斯曼的心情特别好, 和对方侃侃而谈, 从房子的布局到装饰, 兴趣地讲起了购买过程中发生的趣事与难事, 并且将自己的构思与设计经过, 详细地描述了一遍。亚当森这时做了个很好的听众, 表现出好奇与惊讶, 还不时地点头回应表示赞许。
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大额订单被亚当森轻易就拿到了手。不仅如此, 他还赢得了伊斯曼的欣赏与尊重, 两人还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什么这个订单别人拿不到, 而亚当森却拿到了呢?其实很简单, 亚当森出发前就做了详细的调查, 对伊斯曼的经历和爱好了如指掌, 并且适时地赞扬他在胶卷领域外的成就, 极大了满足了伊斯曼的自尊心。因而伊斯曼把他当成知己。
7.复调赞美诗的启蒙 篇七
1949年的南太平洋上,被寄生虫感染的美国公证人亚当乘船回国,用日记记录着每日见闻;1931年,穷困潦倒的英国年轻作曲家罗伯特以为名家记谱为生,从半本旅行日记中找到灵感创作了《云图六重奏》;1975年,美国加州记者路易莎冒死调查能源公司核反应堆内幕丑闻,在旧唱片店被无名乐曲吸引;2012年,被囚禁的伦敦出版商蒂莫西怀揣一部女记者的纪实文学成功逃离老人院后,打算将这段经历拍成电影;2144年,韩国新首尔的餐厅服务员克隆人星美451看到一部飞越老人院的电影,后来她成为反抗人类的叛军;人类毁灭后的第106个冬天,夏威夷牧羊土著扎克里正在日渐认识他们敌视的高科技文明,他们的部落信奉的惟一神只是星美女神……
每个故事只言片语的描述,就已占据这么多篇幅,由此你可以想象《云图》所承载的惊人容量。对于深爱小说原著的人们来说,将这部“不可能拍成电影”的作品搬上大银幕,简直是个噩耗。成功执导《罗拉快跑》的汤姆·提克威和《骇客帝国》系列的沃卓斯基姐弟一起担任了编剧和导演,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组以及汤姆·汉克斯、哈利·贝瑞、休·格兰特、周迅等全球顶级实力明星组成的演员班底,也没能改变《云图》口碑严重两极的宿命。
看片时,我旁边的男人得意地向身边的女人解释了一会儿片中出现的“巴解组织”,后面就再也没能跟上脚步。亮灯时,他摇摇头说:看不懂。即便中国影院上映的是毫无删减的原版,这也绝不是一部调着情就能轻松领略的大片。尽管打着好莱坞商业标签,但娱乐性不在《云图》第一位,这是一部献给真影迷的电影。如果说原著作者大卫·米切尔试图颠覆传统阅读,那么电影版则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探索着蒙太奇的叙事边界。
1916年,电影大师格里菲斯传世名作《党同伐异》问世,这部开平行剪辑先河的经典用过人的勇气和才华,把4个故事并行铺开,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巧妙浓缩在电影胶片里。耗资巨大的影片因为反传统的颠覆开创,在商业上一败涂地,却将电影从戏剧三一律的窠臼中彻底解放出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直到今天,对它复杂结构的深入解读依然没有结束。
和《党同伐异》一样,《云图》带来的丰富解读也令发烧级影迷兴奋不已。“我绝不会向暴力犯罪屈服”,这句在每个故事里都会出现的台词,是揭示主题的钥匙之一。除独立个体故事一致崇尚的平等自由、天赋人权的普世价值,《云图》最耀眼的美感依然是形式美。前人悄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生命轮回而自由之火永世不熄的人性赞美,经由几近失传、《党同伐异》式的复调张力,环环相扣又互为镜像。
8.职业赞美诗 篇八
赵
鹏
护理专业
洁白是你飘逸的裙袂,细心是你温柔的话语,爱心是你轻柔的脚步,生命是你永恒的主题。你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一颗纯净的守护生命的天使之心。你没有雍容的外貌,只有一抹永不知疲倦的奔忙之影。病人苍白的脸上有了血色,无助的眼神有了希望,你用青春的容颜,送走了无数深邃的黑夜。你用精深的医学知识,迎来了多少个灿烂的黎明。
我赞美你们奉献的是丝丝温情,暖暖关爱,滴滴汗水,份份真情;你们奉献的是最宝贵的青春,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还有健康拥有者的一份安祥;南丁格尔精神永不灭。我赞美护士造福于人民,歌颂护士情洒病房爱洒人间。
建筑专业
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那就是你—建筑工人。哪儿需要你,你就在哪里住下。建大楼,筑大坝,奉献青春芳华。不管遇到雨雪还是风沙,不管遇到霹雳还是红霞,你还是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家。哪儿需要你,你就在哪里住下,帐篷是你流动的家。但是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高峡出平湖记录了你的丰功伟绩,摩天大楼见证了你逝去的韶华。学前教育
您有流不尽的知识小溪,您有听不够的童话故事:您有唱不完的歌儿。
清晨,在太阳的金环里,您让快活的小鸟唱起甜蜜;
夜晚,在月亮的银晖里,您让颗颗小星星梦中欢喜。
您是一支笔,染得朵朵蓓蕾娇媚鲜丽; 您是一曲主旋律,引来只只百灵万啭千啼。为了祖国明天的美景,您将多少心血倾注;于是―― 您播下的种子在雨露中生长、发育,您扬起的风帆在波涛中驶向彼岸的壮丽。望着您的眼睛,我们读懂了一首最美的颂诗;听着您的话语,我们感受到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财会专业 纤藕柔臂如烟柳 明眸皓齿静如菊 盘珠翻滚算经济,玉指弹拨求盈余。
赞美我们的名字──财务会计。谁说你的工作简单,只是十个字码的变换排列;谁说你的岗位平凡,只是算珠的拨上移下。啊!谁曾知道,字码里凝聚了你多少精力,算珠里渗透了多少心血……,这字码驾驭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动态,包含着经济万象。这算珠,弹奏着多少单位增收节支的和谐诗篇。
汽修专业
9.警察与赞美诗 篇九
过冬计划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为此,他在长凳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
苏比的冬居计划并不过奢。他没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更没考虑到维苏威湾去漂流。他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不免要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最必要的安排。现在,时候到了。昨天晚上,他躺在古老的广场喷泉和近的长凳上,把三份星期天的厚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头上,都没有能挡住寒气。这就使苏比的脑海里迅速而鲜明地浮现出岛子的影子。他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所作的布施。在苏比眼里,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他可去的地方多的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当然,生活不能算是奢侈。可是对苏比这样一个灵魂高傲的人来说,施舍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从慈善机构手里每得到一点点好处,钱固然不必花,却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上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清个人的历史。因此,还是当法律的客人来得强。法律虽然铁面无私,照章办事,至少没那么不知趣,会去干涉一位大爷的私事。
既然已经打定主意去岛上,苏比立刻准备实现自己的计划。省事的办法倒也不少。最舒服的莫过于在哪家豪华的餐馆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钱,这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静静地交到警察手里。其余的事,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
苏比离开长凳,踱出广场,穿过百老汇路和五马路汇合处那处平坦的柏油路面。他拐到百老汇路,在一家灯火辉煌的餐馆门前停了下来,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苏比对自己西服背心最低一颗纽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他刮过脸,他的上装还算过得去,他那条干干净净的活结领带是感恩节那天一位教会里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能走到餐桌边不引人生疑,那就是胜券在握了。他露出桌面的上半身还不至于让侍者起怀疑。一只烤野鸭,苏比寻思,那就差不离——再来一瓶夏白立酒然后是一份戛曼包干酪,一小杯浓咖啡,再来一支雪茄烟。一块钱一支的那种也就凑合了。总数既不会大得让饭店柜上发狠报复,这顿牙祭又能让他去冬宫的旅途上无牵无挂,心满意足。
可是苏比刚迈进饭店的门,侍者领班的眼光就落到他的旧裤子和破皮鞋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发到人行道上,那只险遭暗算的野鸭的不体面命运也从而得以扭转。
苏比离开了百老汇路。看来靠打牙祭去那个日思夜想的岛是不成的了。要进地狱,还是想想别的办法。
在六马路拐角上有一家铺子,灯光通明,陈设别致,大玻璃橱窗很惹眼。苏比捡起块鹅卵石往大玻璃上砸去。人们从拐角上跑来,领头的是个巡警。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肇事的家伙在哪儿?”警察气急败坏地问。
“你难道看不出我也许跟这事有点牵连吗?”苏比说,口气虽然带点嘲讽,却很友善,仿佛好运在等着他。
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他们总是一溜烟似地跑。警察看见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抽出警棍,去追那个倒霉的人。苏比心里窝火极了,他拖着步子走了开去。两次了,都砸了锅。
街对面有家不怎么起眼的饭馆。它投合胃口大钱包小的吃客。它那儿的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它那儿的菜汤和餐巾都稀得透光。苏比挪动他那双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泄露真相的裤子跨时饭馆时倒没遭到白眼。他在桌子旁坐下来,消受了一块牛排、一份煎饼、一份油炸糖圈,以及一份馅儿饼。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
“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苏比说,“别让大爷久等。”
“用不着惊动警察老爷,”侍者说,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像鸡尾酒里浸泡的樱桃,“喂,阿康!”
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被捕仿佛只是一个绊色的梦。那个岛远在天边。两个门面之外一家药铺前就站着个警察,他光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
苏比一直过了五个街口,才再次鼓起勇气去追求被捕。这一回机会好极了,他还满以为十拿九稳,万无一失呢。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站在橱窗前,兴味十足地盯着陈列的剃须缸与墨水台。而离店两码远,就有一位彪形大汉——警察,表情严峻地靠在救火龙头上。
苏比的计划是扮演一个下流的、讨厌的小流氓。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巡警近在咫尺,使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就会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岛上冬蛰的小安乐窝里吃喝不愁。
苏比把教会女士送的活结领带拉挺,把缩进袖口的衬衫袖子拉出来,把帽子往后一推,歪得马上要掉下来,向那女子挨将过去。他厚着面皮把小流氓该干的那一套恶心勾当一段段表演下去。苏比把眼光斜扫过去,只见那警察在盯住他。年轻女人挪动了几步,又专心致志地看起剃须缸来。苏比跟了过去,大胆地挨到她的身边,把帽子举了一举,说:
“啊哈,我说,贝蒂丽亚!你不是说要到我院子里去玩儿吗?”
警察还在盯着。那受人轻薄的女子只消将手指一招,苏比就等于进安乐岛了。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年轻的女士转过脸来,伸出一只手,抓住苏比的袖子。
“可不是吗,迈克,”她兴致勃勃地说,“不过你先得破费给我买杯猫尿。要不是那巡警老盯着,我早就要跟你搭腔了。”
那娘们像常春藤一样紧紧攀住苏比这棵橡树,苏比好不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
一拐弯,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兴高采烈地走动。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永远也不会被捕呢?这个念头使他有点发慌,但是当他遇见一个警察大模大样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巡逻时,他马上就捞起“扰乱治安”这根稻草来。
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
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道:
“这是个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他们跟哈德福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鸭蛋。够吵的,可是不碍事。我们有指示,让他们只管闹去。”
苏比怏怏地停止了白费气力的吵闹。难道就没有一个警察来抓他了吗?在他的幻想中。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即的仙岛。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
他看见雪茄烟店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对着摇曳的火头在点烟。那人进店时,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苏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慢吞吞地退了出去。对火的人赶紧追出来。
“我的伞。”他厉声说道。
“噢,是吗?”苏比冷笑说;在小偷小摸的罪名上又加上侮辱这一条。“好,那你干吗不叫警察?不错,是我拿的。你的伞!你怎么不叫巡警?那边拐角上就有一个。”
伞主人放慢了脚步,苏比也放慢脚步。他有一种预感:他又一次背运了。那警察好奇地瞅着这两个人。
“当然,”伞主人说,“嗯……是啊,你知道有时候会发生误会……我……要是这伞是你的我希望你别见怪……我是今天早上在一家饭店里捡的……要是你认出来这是你的,那么……我希望你别……”
“当然是我的。”苏比恶狠狠地说。
伞的前任主人退了下去。好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免得她被在两条街以外往这边驶来的电车撞着。
苏比往东走,穿过一条因为翻修而高低不平的马路。他忿忿地把伞扔进一个坑。他嘟嘟哝哝咒骂起那些头戴钢盔,手拿警棍的家伙来。因为他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①。
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这儿灯光暗了下来,嘈杂声传来也是隐隐约约的。他顺着街往麦迪生广场走去,因为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他仍然有夜深知归的本能。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这时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醒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10.拒绝中国版《警察与赞美诗》 篇十
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由于饥寒交迫,流浪汉苏比为解决温饱,想尽千方百计,企图进入监狱,于是,到餐厅吃霸王餐、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一心想让警察抓住他。这个故事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苦涩的笑,或者说是“含泪的笑”。但可笑的东西只是浮在它的表面,沉淀在它更深处的是一种悲哀。
无独有偶,正当全国人民欢欢喜喜迎新年之际,南昌出现了苏比的“中国版”。2月1日下午,南昌一87岁的流浪老汉当着保安的面,明目张胆地拿着扳手,非常“高调”地在大街上撬自行车锁。被保安扭住后,他还挺乐,说 “我没能力养活自己,看见人家过年有吃有喝的,我就想干脆犯点事,到牢里去还能有饭吃。”(2月3日《江南都市报》)
社会安定和谐,欣欣向荣,需要强有力的警察,但是,警察不是万能的,面对一心想进监狱的人,警察除了如他们所愿,依法送他们到想要去的地方,又能怎么样?一个社会,一旦出现宁可蹲监狱以求得温饱的现象,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除了警察,我们还需要“赞美诗”——引导人们向善的精神力量。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有尊严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一旦人们能确立廉耻心,将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此。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里,对此有生动细腻的描述。苏比挖空心思,都没能让警察找上他。他吃霸王餐,饭店侍应生只是把他暴打而不交给警察,他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可被调戏的对象是正在招揽嫖客的妓女。正当他智穷力竭之时,他听到了从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灵魂猛然问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
引入向善的道德力量如此巨大,可以感化凶顽,能不着力倡导吗?
当然,我们所说的道德力量不是宗教,而是“八荣八耻”这一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社会属性,是立身之本,是精神支柱,是维系社会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调节器。我们必须用鲜明正确的道德导向,唤醒公众的良知,净化人们的心灵,营造健康向上的风尚,减少和化解矛盾冲突,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无形而有力的调控机制,以荣辱分明的道德规范,启迪人们内省提高,升华思想境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不过,像南昌的那个流浪老汉,已67岁高龄,应该安享晚年。对这样平时靠拾垃圾为生,没能力养活自己的老者,就不是光凭道德力量能够拯救了,需要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他们衣、食、住、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继续生存下去的物质保障。
11.学会赞美 将爱心传递 篇十一
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会因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会因为一次表扬、赞美而走向成功。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会赞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赞美学生,首先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优点与成绩都烂熟于胸,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和想法都了如指掌;其次要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具体地说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第一是确定最优内容。这里所说“优”是指学生身上最值得赞美并且希望受到肯定之处。赞其所长,人人都有长处,人人都希望自己的长处受到赞美。赞美学生能写一手好字,能唱一首动听的歌曲,乐于做一件好事,会使学生兴奋不已。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的长处应该看得很清楚,大到理想和品质,小到一言一行,都有值得赞美之处。赞其所想,师生之间应该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大至世界风云,小至朋友交往、校园新闻、同学趣事,都应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师生之间就会更贴心,彼此的共同语言就会更多。赞其所爱:人各有所好,如果学生所爱好之事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一定会深感欣慰,学生迷上书法、绘画,你不妨赞美学生的作品相当出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乐此不疲,即使教师无暇跟他同跑共练,也应该表示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的赞同。赞美学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学生听到这些赞美,谁不心花怒放呢?第二是捕捉最佳时机。同一句称赞的话在不同时间说出,效果截然不同。赞美学生,要考虑时间和场合。
第一,在一些人多的场合赞美,总会感到脸上有光。这是人之常情,较之优秀生,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因为他们由于长期受歧视遭冷落,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对他人心存戒备,看起来好像缺乏自尊心。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极渴望老师的理解和信任,他们十分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哪怕只是“写字有进步”、“上课积极多了”、“对老师长辈有礼貌”、“善处同学关系”之类似乎很平常的称赞,学生也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只要在工作中留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孩子,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第二,人在成功时心情格外舒畅,这时教师的一句赞美就如锦上添花,其价值可抵万金。发表作品,评上三好,受到奖励,乃至制成一件小制作,帮别人做好一件事等,都可看作是或小或大的成功。这时,如果能听到教师的一句情真意切的赞美,其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这赞美足以向学生证明:教师正在分享你成功的喜悦呢!
第三,语言表达是一门奥妙无穷的艺术,用怎样的方式赞美学生,也大有学问。恰到好处地直接赞美,如学生热爱集体,对同学总是热情帮助,对作业总是很认真、很细心等,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闪光点,感人之事,用恰到好处的一两句话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由衷的赞美,这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异曲同工地间接肯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赞美,有两种常用方式:第一种是引用别人的话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意,学生写字有进步了,教师可以对他说:“办公室的老师们都说你的字写得好,纷纷想拿到自己班上去展示。”虽然是引述他人之言,但比直接赞美更令人陶醉。第二种是通过跟某位学生的对话来赞美另一位学生。例如,聪聪平时学习不太努力,成绩平常,教师可以当着小刚的面教育说:“聪聪你的成绩下降,在于怕吃苦怕下工夫,你看小刚,前一个阶段你俩的学习成绩差不多,但是小刚的学习一直很专注,很勤奋,成绩直线上升,你真应该向小刚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和小刚一样优秀!”这样既是教育聪聪,又是赞美小刚。一箭双雕,意味深长,学会赞美吧!
12.警察和赞美诗 篇十二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胡伟 辛秀丽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主题。
2.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作家欧·亨利小说的“含泪的笑”的艺术讽刺效果。
3.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即从小说中体味到作者并未直接言明的事实和并未直接表达的情感。
4.通过鉴赏分析,了解19世纪美国社会的状况,广大平民生活的无奈及美国自由繁华的表面下蕴藏的罪恶。
【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具体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的含义。2.在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苏比的形象和了解19世纪的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
3.注意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4.立足全篇,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
1.苏比的形象对揭示19世纪美国社会状况的重要意义。2.作品中体现的欧·亨利小说“含泪的笑”的幽默讽刺艺术特点。
3.创造性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即从作品中,我们都看出了哪些作者并未直接言明的故事和并未直接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讲授、朗读和讨论。2.表演法。【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得知,警察这种职业是维持治安的;外国人多数都信奉基督教,他们每个礼拜都要去教堂,也要聆听赞美诗,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但是警察与赞美诗又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和赞美诗》。
二、预习总结
通过课前预习,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并能认识其中的生字,解释生词。例:
生字
引亢(hánɡ)高鸣 冬狩(shòu)
游弋(yì)
肇(zhào)事 摇曳(yè)
啁啾(zhōujiū)
生词
啁啾: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三、课文内容归纳
1.通过课堂上部分同学阅读部分段落,具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将主人公苏比的经历分为七个阶段。
背景:冬天即将来临,衣食无着的苏比打算去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度过三个月的严冬,不愁食宿,多年如此。
计划结果: 苏比经历:去大饭店白吃──被拒之门外
﹙策划入狱﹚砸玻璃──警察并不认为苏比就是肇事者 去小饭店白吃──被侍者殴打 调戏妇女──差点被妓女缠上
大吵大嚷,扰乱治安──警察给予宽容 明目张胆地偷窃──失主将失物奉送苏比 意外结局:
聆听赞美诗,心灵受到感染,打算重新做人──意外入狱三个月。2.据此,我们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1)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要是写主人公流浪汉苏比的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冬天迫在眉睫,苏比面临选择:要么去慈善机构接受布施,混吃混住;要么像往年一样,到布莱克威尔监狱里去服刑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因为他“高傲”的灵魂,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2)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了进监狱,想法设法干违法的勾当。随着“冬居计划”的实施,苏比的入狱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调整。最初的一套是“最舒服”的,也是最体面的。“美美地”、“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等词语显示出,在他的想像里,去“冬宫”的旅途是那样轻松、那样惬意,好比是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饯行”,而且是那样排场,那样体面。紧接着的一套也是挺轻便的,对社会的危害不过就是一块“大玻璃”罢了。第三套应该说是比较实在的。虽然“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但总算是“消受”了一顿。然而这次也砸了。这对他的“自信心”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第四套方案就是下策的了,但为了实现其“计划”,还是豁了出去。结果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摆脱掉那个妓女的纠缠。这次失败使他感到一阵恐惧──担心计划不能实现。第五次是在公共场所大嚷大叫,这简直是有意无意的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诅咒,一种控诉。然而,这种发泄也不起丝毫作用,于是他真的感到他的“仙岛”可望而不可即。最后一套办法是偷东西,这是他最不情愿的。尽管他是那样的胆大妄为,而且能够“敢作敢为”。但这次,苏比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并不那么理直气壮。随着苏比一次又一次地故意为非作歹,故事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变得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高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的。
(3)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回麦迪生广场露宿。
他在一座古老的教堂旁边停了下来,那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柔和的灯光、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悠扬的乐声,使周围的一切显得古朴、肃穆、亲切。此情此景,使他受到感染。他幡然悔悟,决定重新做人。可是正在这个时候,警察却突然逮捕了他,并判他三个月监禁。小说到此也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3.请几名同学分别表演苏比的七次经历,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四、作家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他做过多种工作,饱受歧视,遍尝艰辛。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的钱被盗,被指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在狱中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移居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他的《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近百年来一直拥有广大的读者。
欧·亨利以其卓越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和赞美诗》,看似矛盾的标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使我们在笑声中多少体会到了美国社会下层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此外,还有创造性阅读给我们的启示。
二、概述苏比的经历,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苏比的经历和警察的一系列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苏比的性格具有这样的特点: 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苏比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有过“低俗的愿望”,以至于“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诸如骗吃骗喝、小偷小摸、调戏妇女、扰乱治安等等,又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为了实施他的“冬居计划”,在一种反常心理的驱使下,他想方设法去“作恶”,一心一意想让警察把他抓了去。然而,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过程。课文开头部分着重表现了苏比性格的高傲,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与此相呼应,课文的结尾部分交代了他早年的品德和操行。原来苏比本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少年。只是后来他才沦落为一个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赞美诗乐音的感化下,唤起对于纯洁生活的回忆,唤起心灵深处从善的愿望,从而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他的性格发展的逻辑的。
三、环境描写对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具体的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两处(请同学们找出来,教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小说开始就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这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与苏比那条广场上的长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又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原由。这段环境描写表面上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但从另一个角度又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因而,它又是社会环境的描写。通过学生对苏比聆听赞美诗这一部分(第38~4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阅读,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可谓是匠心独运,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地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境,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它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四、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通过两节课我们对作品的研读、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作品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想方设法打通去监狱之路,以谋得食宿,度过即将来临的严冬。他多次作恶,屡犯律条,可警察并不理会,而当他在教堂赞美诗音乐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之际,却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了。作者以辛辣讽刺的笔调,从一个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何谓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良?课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五、从苏比的经历中,我们获得了对美国社会哪些问题的认识(即创造性阅读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看到了哪些作者没有直说的现象和没有直接表达的情感)?
1.从苏比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苏比一次次地想通过违法遭到逮捕而去监狱度过冬季,结果都没有引起警察的注意,这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一个事实:在美国的警察和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任其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认为还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衣衫破旧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2.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结局,使人感到无奈,可见美国社会是一个是非不明的社会。
3.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六、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体现了欧·亨利小说怎样的艺术特色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2.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3.含泪的笑。
七、作业
课后阅读欧·亨利的作品,如《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谈谈你对欧·亨利笔法的看法,写一篇评论文章,不少于300字。
八、课堂总结 已知条件:
背景:19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
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
一个国家在社会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