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2024-06-16

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共13篇)

1.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一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剪纸,请大家欣赏。(配乐欣赏剪纸)

3、师: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翻来折去,就翻出了万千天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12、姥姥的剪纸)指导书写“姥”左窄右宽。姥姥是我们的至亲要读得亲切些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看看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好吗?

(1)、读准字音:刁难 择菜 左邻右舍 三伏盛夏

(2)、读出节奏:啧啧赞叹 刷刷几下 清清爽爽 普普通通

(3)、读懂意思:爽:清清爽爽 明朗、清亮 率直痛快 舒服

刷刷的剪纸声在小作者听来是那样的清清爽爽,爽是什么意思? “爽”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请看大屏幕。搞清楚了“爽”字的意思,我们还要会写这个字。“爽”这个字注意笔顺先写一横,再写中间的四个小叉,多像抱得很紧的四个小孩,最后写人,一撇一捺,要舒展开来。要不然,这四个小孩待在里面就不“爽”了。(腰杆要挺直)

2、看来同学们生字词学得不错,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能读流利吗?指名读。其他边读边想:这是一位怎样姥姥的?

3、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有收获,通过读书你能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吗?

(技艺高超、勤劳善良、呵护晚辈的姥姥)不简单第一次读书大家就被姥姥深深地吸引了。其实读书就是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悟姥姥“技艺高超”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姥姥的“技艺高超”呢?

请静心默读1--6小节在书上圈圈画画,把你的一份理解、一份感受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记录下来。

2、谁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A、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读完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动物。)读上去感觉怎样?(琅琅上口,就像顺口溜。)

师:谁再来很有韵律地、富有节奏地赞叹一番?读书就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会读书。在你的回答中我发现“神”这个字概括了姥姥的剪纸。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师:现在请你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个 ,剪个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听了你们的夸奖,我也想对全世界的人说:我姥姥神了

B、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姥姥的剪纸,真有这么神吗?文中还用一件事来证明了。

出示“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就是让我死死的捂住姥姥双眼时,依然剪出这么无可挑剔的“喜鹊登枝”。通过读书你又有什么话要说?

用一个词语赞美--栩栩如生

读:“嗬!……无可挑剔”

C、我百般刁难,可姥姥的剪纸却总是十全十美

为什么会剪得这么好?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理解熟能生巧,巧: 灵敏、灵巧 恰好 虚浮

你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D、“总、剪”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出有关语句来理解总、剪

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G、过渡:姥姥不光无时无刻的剪,还随时随地的剪,田间地头上,当别人休息时,姥姥在那儿剪。

屋檐下,当别人看电视时……

树荫下,当别人凉快时……

“数九隆冬,寒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屋内,姥姥盘腿坐在炕上,搓搓冻得通红的手,便一丝不苟的剪起一幅幅窗花来。孩子们,不管是还是()不管是()还是()不管是()还是()姥姥总在剪,手就有准头了。姥姥的手就是( ),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 )

“孩子们,剪纸可不好剪啊,剪不好要剪到自己的手的,要想做到熟能生巧,你得总剪……

读文想象相关画面,再回过头来读文,它们仿佛不再是静止不动的文字了,而是变成了一轴流动变化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剪啥像啥的姥姥,这就叫“边读边想”

是呀,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却能变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剪纸,这不能不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F、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还广结善缘,师读第三小节

G、正因为姥姥广结善缘,所以“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找到了吗?一个“都”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作品很受欢迎,姥姥那有求必应)师:你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自豪的)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赞叹的)请你带着赞叹的口吻读读。

(开心的)。请你带着开心的心情读读。(温馨的。)请你带着温馨的感觉读读。

四、总结下课

是啊,同学们,技艺高超的姥姥总是让小作者这样自豪,以致长大后想起来还是那么温馨,让我们再轻轻的叫一声“姥姥”,让我们再亲切的叫一声“姥姥”,让我们记住这位善良朴实的老人,记住……“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姥姥的剪纸》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2.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二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4.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技能:学会观察画面,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展开联想,加强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的美景,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体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优美的语句,体会感悟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课件演示,感受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美丽的三亚落日风光。

看看课件,说说有什么感受?初步说说美在哪儿?是什么地方的美景?

板书课题:三亚落日

齐读课题,用一句话赞美三亚落日的美景。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就要跟随作者,来到美丽的三亚,欣赏“三亚落日”的美景?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三亚落日美景的句子边做上记号。

2、再读做记号的句子,尝试写写批注。

3、小组交流批注,探究重点内容的意思。

4、全班交流。

指名读描写三亚落日美景的句子,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同学补充发言,加深体会,深化理解。

鼓励与表扬。

5、学生同桌探讨课文的分段情况,说说分段的理由,练习概括段意。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节)三亚看落日真有意思。

第二段(第2-4节)具体描写三亚落日的自然美景。

第三段(第5节)呼应开头,点题总结。

6、指名分段阅读课文。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学习词语。

逊色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

玫瑰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

指名读、齐读。

手指比画,记住。

当堂上台默写。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指名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说说词语的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

2、说说这一节的中心词语。

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文中用哪个词语概括了落日的美景?

板书:精妙绝伦

说说精妙绝伦的含义,体会文中用精妙绝伦的妙处。

3、指导情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描红练习。

书写后说说应该注意哪些字的写法。

投影显示描红较好的字,指出优点,交流写好字的关键。

拿出习字册,练习书写钢笔字。教师巡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的作业。

2、熟读课文,练习初步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中心。

4、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说说课文默写了三亚落日的哪些美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阅读提示:

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

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哪些美丽的落日画面?

2、学生自读,自学,思考后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第二节的学习情况。

指名阅读第二节。

交流。

课件出示热带风情的画面,欣赏,阅读相应的句子。

板书:热带风情

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主要写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情感引读: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学生情感朗读,注意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4、交流第三、四节的学习情况。

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个日落的画面?

学生阅读,找一找,交流。

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选择最喜欢的画面,细细阅读,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全班交流。

先读自己喜欢的画面,注意情感的突出,再说说喜欢之处。

课件准备相应资料:

画面一、顽皮的美;

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细细阅读,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画面二、温和的美;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细细品味,阅读。

画面三、平静的美。

比较: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引读: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学生阅读。

5、感情朗读第二段,总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

学生总结交流,板书概括。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6、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学生写一写,交流自己的情感。

7、练习反复阅读第三、四节,尝试背诵。

三、指导学习第三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注意突出怎样的语气?

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呼应开头,点题总结。

四、总结课文。

自由阅读全文,表达赞美之情。

课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文章显得这么优美?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描写的中心明确。

环境的描写,突出中心,充满诗情画意。

学习课文,你有什么话语要说一说,想表达一下怎样的情感?

对伟大祖国、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对三亚落日美景的赞美之情。

3、模仿描写一处美景。

5.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表现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列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设计理念】

遵循阅读课文教学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采用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用阶梯形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中,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学习

1、引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印象中的刘老师?

2、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发现你们对刘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这节课,我们和刘老师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将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二、再读课文,感悟人物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7~9节,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是介绍刘老师放风筝的呢?

1、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有关语句。

2、汇报交流。

引言:听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一种舒展的快意浮上了老师的心头。我相信你们的回答会更精彩。那么,刘老师喜欢在什么日子放风筝呢?谁知道……

(1)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亲手制作风筝。”

A、读了这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B、请再读读这句话,你们最想知道些什么?

(刘老师亲手制作了哪些风筝?)

C、请同学们展开想的翅膀,设想一下,刘老师可能制作些什么样的风筝?

D、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这些美丽的风筝吧。(播放媒体:风筝的动画)。

这些风筝美丽吗?(美丽)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所看到的风筝,你会说?想放风筝?(想)就让我们跟随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风筝。

(2)媒体出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翱翔盘旋。”

A、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你从中读懂什么?

B、、小结:你们的体会很真切,能把你体会到的心情融入到朗读中去吗?先自己试着练一练。

谁想读?(生朗读)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听了××的朗读,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刘老师和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的情景,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幅画面展开。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受。(媒体出示)

(3)交流句子:“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过渡:一位年过半百,身患残疾的老人,却如此热生活,令人折服。其实关于刘老师放风筝,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了解吗?

A、这个故事的内容,课文第9小节也作了介绍。(媒体出示)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有什么体会?

B、在同学们的点滴的倾吐中,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扶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笑着、叫着、蹦跳着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播放媒体)

C、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D、指导朗读,领悟人物品质。

导语: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进了刘老师,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的共鸣,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自由颂读。)

三、联系生活,体味主旨

过渡: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面对挫折,自强不息,而刘老师。(板书:面对挫折、自强不息)刘老师的故事多感人啊!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刘老师那样坚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请看(播放感人故事)。

尽管如此,他们面对重重困难,自强不息,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么正处少年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刘老师面对挫折、自强不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作者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可这样一位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怀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读课文的最后两节。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面对挫折自强不息

6.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六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学具,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5题。

7.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七

一、化范文为课堂教学情境, 奠定习作的情感基础

人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融入剪纸, 情感激励他们创作出剪纸艺术。学生要认真观察剪纸, 想象故事, 完成习作。学生已具备欣赏力、感悟力和构思力, 能体会情感, 构思故事。学生看图仅凭想象, 情感空洞, 写作言之无物, 教师用感人的故事引入情境, 开启其想象之窗。艺术创造源自感动:感动自己方能感动他人, 才会有动人的作品, 我创设如下情境:

1.感悟美文《希望》, 领会真情。

2.投影出示作品, 配《梦驼铃》伴奏, 教师朗诵赏析。

希望

在沙漠上有户人家, 爸爸、妈妈和孩子沙文, 孩子很孝顺, 一家人生活得很开心。

有一天, 爸爸外出狩猎, 遇到了大风沙, 再没回来。妈妈积劳成疾, 临终前她对沙文说:“你在沙漠无法生存, 让骆驼带你离开, 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生活, 你要勇敢地活下去。”沙文带着父母给的财产———骆驼, 离开了他生活了十三年的家。

路上黄沙飞舞, 寸步难行, 他想放弃时, 总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眼神, 他坚持走了一天、三天, 无数天, 眼前还是无边的沙漠, 沙文灰心、失望, 又遇大风沙, 沙文紧贴驼背上, 他绝望地想:“让我去陪伴我父母吧!”他闭了眼, 不知何时醒了, 骆驼使劲叼他, 它让沙文有了信心, 风沙都能躲过, 还有何克服不了。他用尽力气爬上了驼背, 紧紧抱住驼峰, 任骆驼背他走。

突然, 沙文眼前一亮, 空旷的山谷,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树木葱郁, 还有波光粼粼的小池塘, 沙文惊呆于这从未见过的美, 忘了疼痛和干渴, 心情像山谷般晴朗, 骆驼带他继续前行, 鸟儿向太阳飞去, 蝴蝶飞舞, 柳枝轻轻飘扬, 花儿散发着香味, 沙文唱起了歌, 他觉得世界如美丽的姑娘, 她头戴牡丹花和茉莉花花冠, 套着水晶项链, 戴着花朵手镯, 身穿用小草、树叶、野花织成的纱裙。

沙文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3.同学们, 故事感人吗?读完后, 你有何感受呢?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4.引导学生品读, 感悟情感:勇敢的人终将获得幸福。

5.说说你脑海里浮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学生讨论。

6.小结:出示剪纸图一:剪纸作者一定受到感触、感动, 才有了动人的作品。看那少年, 昂着头, 牵着他心爱的骆驼, 多幸福。也许创作者是一个沙漠中的老农, 他不识字, 不会读书, 但有一颗感动的心, 将心寄予灵巧的手, 才创作出如此动人的剪纸, 是美的心灵创作出光辉灿烂的剪纸艺术。

二、文图对比, 指导学生如何从图案想开去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写想象、幻想中的事物, 让学生由剪纸图想象写有情趣的故事, 且能围绕主题展开, 深入感受范文, 将图文比较, 使想象思路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

1.将图文对比, 说说哪些内容剪纸图上有, 哪些没有。两者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2.阅读对比后讨论, 教师再加以归纳。

图一:小男孩身着绣花袍子、头戴帽子、脚穿靴子, 一手牵骆驼, 一手抓住橄榄枝。他很专注, 大步向前, 骆驼也昂首挺胸, 阔步向前, 小鸟、野花、松针围绕。他刚走出沙漠, 来到新世界, 很喜庆。图与范文最后两节内容基本相符!男孩为什么会手牵骆驼, 为什么又要走出沙漠, 他走出沙漠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作者有依据的想象和联想, 他由骆驼想到了沙漠, 再想到了艰难, 确定勇敢的人终究获得幸福的主题。

3.讨论分析后学生打开思路, 指明方向;引导其看清几幅图图意后展开联想、想象。

如:图二:她为什么要舞蹈、顶碗呢?她是代表家乡参加一次比赛吗?是生活艰难外出表演杂技谋生吗……

图三:他们要到哪儿去?他们是兄妹吗?亲人呢?包里带了什么?老牛的眼睛像在说什么?

图四:小姑娘为何急急忙忙收拾东西?要远行, 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其他人呢?

总结:细致观察了四幅剪纸作品, 并结合图意展开了想象, 一定有了故事的思路。在写文章、编故事时, 围绕确立的主题去写, 融进感情, 使表达更流畅, 更生动感人。教给学生想象、联想的方法, 在师生交流中降低习作的难度, 克服畏难情绪。

三、再读范文, 帮助学生修改润色

范文还能以范例指导学生修改润色文章。学生完成后, 引导其欣赏点评范文, 给习作修改润色。

1.学生欣赏后讨论, 教师总结提升认识。

《希望》的优点: (1) 围绕剪纸图展开想象, 重点突出。 (2) 沙文的想象具体而合理。 (3) 描写细致生动, 语言清新自然。 (4) 骆驼通人性的情节很感人。结尾揭示:勇敢的人终于获得新生的幸福感!

8.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篇八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期初,我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并

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同时,我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

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对学生尽

心尽力的辅导。每次单元测验结束后,都认真撰写单元测试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

学习情况,指出不足,提出希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使一大部分学生,爱

学数学,乐学数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本学期开展了“优积分”评比活动以及数学小报等的评优活动,很好地让学生积极

参与学习,提高自身数学素养,收到一定的成效。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

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并

将写好的教学反思放到个人网站、教学网站及教学论坛与全国的老师进行交流,以

利于更好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有趣的数学文化”加强师生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

间,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

手动脑的能力。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

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尤其是做好学生错题收集整理工作,将他们在作业

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

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我还本着保底线的观点,实施“数学记录本”,以让学

生实现基本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

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耐心分析,耐心辅导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

交谈时,注意方法,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

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5、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尝试“ek”课件新教学,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

较的发展和培养。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

高教学水平。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多到网上查阅资料,多学习

名师的优点,不断扩宽知识面,扬长避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6、侧重通过“数学笔记”把握学生数学素养。针对数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合理设计数学笔记书写内容,并努力尝试将数学的单元复习融于数学小报的制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效。本学期,班级有多名学生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数学笔记作品,应该说,学生在数学笔记的写作中很好的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较为突出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

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新的课程改革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

9.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九

今天,上课一开始,我便让学生计算分数乘分数,学生大部分都能做上,并且,我特别提了两个学困生做并说出计算过程,他们都能基本上说完整。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拿出纸和笔进行画图练习,我首先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其中的一份,又把这一份平均分成五份,再涂色其中的三份,让学生明白这三份用分数表示是3/5,并且是长方形一半的3/5,用乘法表示为1/2*3/5,再让学生看阴影部分,使他们知道这三份占整个长方形纸的3/10,从而得出1/2*3/5=3/10;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得出3/4*3/5=9/20,这时再一次让学生分析计算法则,学生显得水到渠成,从课后的练习情况看,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分数乘分数了,只是在中午的家庭作业中,全班还有五个同学做错的比较多,而看其错误原因,还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约分不会或者不熟练造成的,这几个同学错的比较多的还是最后结果没有化成最简分数,全班其他错的一题或两三题的也基本上是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原因,因此,如何让学生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反倒成了分数乘法的难题了。纵观这两节课我所用的折纸与画图方法学习分数乘分数教学,我班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了,所以,我觉得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还是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发展的,并且学生有兴趣学习,感兴趣所以才能学的好,持之以恒,学生肯定能够对数学感兴趣并能学好数学的。

10.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斗智的。

学习过 程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能用讲故事的形式简单复述课文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几个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注意圈、点、勾、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国家也将会面对灾难。”)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想一下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甚至牺牲性命来保护情报。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张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四、板书设计

德国军官 闯进旅馆,点燃蜡烛中尉嫌暗,重新点燃快步向前,夺回烛台

6、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及儿女(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爱国)

点燃油灯,吹熄蜡烛

借口搬柴,吹熄蜡烛

11.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4篇课文,1篇习作,一个练习。

2、学会生字25个,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4、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并能仿写诗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单元27个生字。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5.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写出它的外部特征、价值和用途。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逆”、“毅”、“撰”、“膜”、“礁”等组成的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比喻句及名言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感悟伟人成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拓展延伸阅读,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申诉;完成“家乡的一种美味”习作。四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语文与生活,能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通过第二部分诵读与语感,明白“从岩缝中长出来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五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单元27个生字。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5.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写出它的外部特征、价值和用途。六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用“争夺”、“争持”等词语造句。

3、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4、练习口语交际,说自己喜欢的名言;完成“家乡的名人”习作。七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认识二类字,会用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文,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从小爱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12.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二

题:认识倒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

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の两个数”和“找一个数の倒数”の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の意义,掌握求一个数の倒数の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の两个数の特点の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の意义,学会求一个数の倒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の朋友吗?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の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の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の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の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の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の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の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下面の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の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1

× =1

× =1(2)引出概念。

乘积是1の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

和 互为倒数。可以说 是 の倒数,是 の倒数。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の乘积都是1.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の两个数互为倒数。(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の评议。

(4)追问:怎样の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の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の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の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の倒数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想の过程,× =1

× =1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の各组数,它们の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の发现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和原数の关系,想一想一个数の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の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の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の位置。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の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の倒数是1。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の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の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教学“练一练” 学生回答。

提醒学生正确地书写格工。如求 の倒数,写作: の倒数是,不能写成 =。

Fpg

Fpg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の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の。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の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の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の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の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の特点了吗?把你の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の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の假分数の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の倒数是几,几の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启发:联系倒数の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板书:()×()×()=1]必段符合什么条件?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の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の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看。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の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板书计划: 倒数の认识

乘积是1の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の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の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1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十三

这是一个和我们的家园密切相关的单元,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我们的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还是别有其他形状?”好像孩子们还是觉得以曲为美,于是选择了“圆形”。在大家的异口同声中,我还是听到了弱不禁风的“不是圆的”,我很好奇地问了原因,可爱的孩子很天真地告诉我:“因为如果地球是圆的话,我们的房子都造不稳了,我们人也站不稳了„„”,这下可把其他孩子给急坏了,“不是这样的,老师!„„”我也被卷入了她美丽的错误中,一时间忘记了告诉她其实地球有吸引力„„可能也是在顾忌着一种创作思想 “破圆”。我还是用一种好奇的语气回应了她:“嗯,你是这么认为的,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说的”。第二个孩子理直气壮地说:“地球是圆的,因为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圆的!”紧接着,又有孩子说:“地球仪是圆的,所以地球是圆的”,阅读之星说:“我在很多书上看到地球是圆的” „„

这样可不行,看来这个不懂真理的人还是得我自己来做,我先真诚地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是的,经过科学探索和实践证明,我们的地球是圆的,而且整个宇宙中的大多数星球都是圆的。”可我还是忍不住再问一句:“我们的地球,现在还圆吗?”“圆!”,学生的坚定让我感动,可我还是强词夺理地反驳说:“是吗,可我觉得它已经不圆了!”“为什么?”学生不解地问,我点击了下一张图片(我们的地球还能被我们啃多久)说:“老师也是看了这个才知道为什么的。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了吗?”一双双手都只恨不够长:张三说:“因为地球环境被破坏了”,李四说:“因为那些人知道那个地方有金子,在那里挖了很大一个洞”,老五不服:“是因为太空中的其它星球发生爆炸,炸到了地球,被炸到的地方就凹下去了”,好六却不这么认为:“是我们每天喝水把那里的水都喝掉了”,小七发话了:“那里本来是森林,树木都被人砍光了”„„我没有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不断地倾听着大家的高见,孩子们说什么,我就在原本画好的地球上做什么,最后,还在上面加了一堆垃圾。孩子们哭笑不得地看着黑板上那个已支离破碎的地球喊道:“我们的地球被害的好惨!”

当我出示早已准备好的几张图片时,让我很震撼:学生尽然在那里大喊“消灭他们”,我只在心里纳闷,他们知道消灭是什么意思吗?当展示“吸烟人群”这张图片时,他们还是喊着同样的四个字,尤其是当他们看到那些天真可爱的却逃不过悲惨命运的珍惜动物时,更是为他们伤心叫屈„„我真的不知道此时我该说些什么,狠了狠心,继续火上浇油:展示图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地球„„”“生病了”,“要看医生了”,“那我们人类会怎么样呢?”“灭亡!”在给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的过程中,我毫不留情地告诉他们:“其实,这一天早就来临了,当各种流感病毒侵袭我们人类时,地球已经生病了,她已经没有能力吃进更多的有害物质,我们现在只能自食其果。如果人类再不知道保护地球,那么地球将会被污染得暗无天日。”此时,暗无天日的图片已展现在眼前,“我们人类与地球是共存亡的,破坏环境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健康。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想想办法,救救地球,救救我们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 看到了“让我们行动起来”这张图片时,孩子们眼前一亮,似乎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我见机行事,问他们在这张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当然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他们的想法了,我给他们看了更多的关于环保的图片,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还选了几张比较典型的图片让他们来进行评价,其中还特别地强调了一些夸张的创意,最后还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通过画画的方式告诉人们,我们应该马上停止破坏,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地球了„„

正是因为我们的地球受环境污染太严重,才使得没有能力再承受更多的病毒和垃圾的侵害,所以,只有我们自食其果,可以说这节课更多的是在宣传一种环保意识,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适当的情感讲述,激发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欲望,通过身边实际发生的一些事情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身在其中,他们便肯了解,肯操作,肯思考。就是有几个班级的学生比较文静,问的问题不多或问题不够刺激,对于想象画来说没有效率优势,只能在作品欣赏中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体会,我适当地增加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用这样的颜色?怎么会是这种形状的?„„就是让学生在作品欣赏中得到创作造型、颜色上的灵感,指导过程中不断地强调创新、夸张!不管成品质量如何,我相信,通过情感的激发,每个孩子都是在积极地动着脑筋,为拯救地球而出谋划策,为拯救我们自己的家园而努力思考,所以,我还是自信地觉得,这个内容在整体上还是初步达到了情感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双重目标。

《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显微镜下的世界》,我和我的学生们借助实 验室显微镜看了葱的表皮细胞,人的表皮细胞,葡萄上的霉等。

微生物一个陌生的字眼,显微镜一种陌生的仪器,怎么上这一课、而我也已经好久没有用显微镜了,为了上课我提前一天到实验室调试这台显微镜,真的是凭借初中和师范时的记忆,我小心翼翼的调试着,眼睛都要花了,不过总算调了出来,我看到了叶子细胞,又多试了几次,能看到显微镜下的东西了,我满意的再一次试了试:行,看得清,效果很不赖。带着自信带着劳累,回到办公室继续备课,想好第二天要介绍的。

我准备边演示边强调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只是渗透,不需要 学生调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真真切切显微镜下的世界,我放弃了原有的打算,改变了上课思路,我安排一节课只是观察和描述自己看到的,一个一个的来。

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看到的是惊喜,孩子们排好队差不多屏住呼吸来用显微镜观察,脸上写满了惊喜。他们所的描述真的是最贴切的比喻,我们观察的是霉,有人说像是一串串灰色的葡萄,更有人说是爱美的女生毛衣上的球球,现在我都既不清了,有好多我连想也没想到的比喻,这就是孩子们的观察和理解,接下来我又让孩子们把看到的画下来,他们别提有多认真了,一边画一边想小心的下着笔,还不时用橡皮小心的擦着修改着,原来孩子可以像一位科学家一样工作的!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的任务结束了,但是我的孩子们仿佛并没有收拾文具课本的意思,他们太惊奇了,自发的说起自己的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后来的课,学生们上得很轻松,乐意看书了解更多微生物,画图片的水平也是自动提高。

现在我特别相信一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科学课上最有用。

三、物质在变化

从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问题——实验——思考——结论——应用”的科学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到提高,更激发起学生了解身边事物中的秘密,生活中化学的兴趣。学生在“研究蜡烛变化的方式方法”探讨中思维非常灵活,特别是对观察方法的陈述比较科学多样,气氛也显得活跃轻松。学生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对“加热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很容易就能得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结论,这一层次的研究学习比较轻松;对“燃烧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的实验探究,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也完成了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对“点燃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结论总结过程中,学生对“产生新物质”这个结论很难提炼出来,在总结的过程中只有个别学生比较积极,能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但是有效的回答却是很少,因此,在总结实验结论这个小环节中,学生显得比较沉闷,甚至出现了多次的冷场局面,大多数学生只愿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很积极,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况。主要原因反映出本人教学中不放心让学生主动思维、不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陈旧教学观念,其次受教材内容的牵制较大,探究实验按部就班,没能优化实验内容。

科学课必须重视探究过程,设计探究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了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方案的制定,学习实验方法,感受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极为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实验方案制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探究的主人。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人文氛围的关键因素。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把学生看成是在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合作伙伴,真正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发展。在活动中学生有标新立异或者偏离常规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并适时点拨。同时能使我们感受到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出错未尝不是好事,关键是教师能否提供一个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的机会。在他们寻找原因,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科学素养无疑将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学生能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上,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谈话导入,与学生聊西游记中能上天入地的神话人物,从而很自然而然地引出古人探索宇宙靠的是想像。也由此而引入从古至今人类从没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教学也就一步一步地沿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进行: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太空英雄。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本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抽象难想像难理解,因而课前我收集了大量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古今能同时呈现,使“宇宙”变得亲近,更利于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的设计切合学生心理特点。“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不足之处有以下:

本单元内容在五课时内完成,显得量太大,因而教学环节上该展开的讨论显得仓促。应该设计成六个或者七个课时,留下足够的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学得尽致,教师教得尽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

《假设与实验》教学反思

本单元首先介绍了猜测与假设的关联,引导出提出假设也是探究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次通过对实验的定义,介绍了实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强化对比实验中条件控制的意识与方法。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上一篇:关于电脑的作文300字:博士下一篇:高考新题型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