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共12篇)
1.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2′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小学1′蒋余芹;2′张传召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05-02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声春雷响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生气、多了活力。课堂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主的、发展的、有潜能的、需要我们开发的宝藏,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只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朋友,相信学生,静下心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强的教学内容,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宜处。如在教学一年级教学“9加4”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看看谁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有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告诉学生在计算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进行一年级第33 页的练习时,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融会贯通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有生活味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 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先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把你的算法在4 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同时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折一折找圆心的位置,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知道在同圆孩子等圆中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 倍,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二分之一。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使同龄人容易接受,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意义,这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0 有没有倒数?0 为什么没有倒数?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知识。像这样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长期坚持,课堂教学会发生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逐步形成。
五、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因为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尽量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 同学们,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又如在教“加法的意义”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 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 名同学和2 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使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真实、高效,做精做实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以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乐园。
2.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 篇二
一、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应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联系起来,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设计出的问题情境, 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掌握新知。
例如, 在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 我就先带着同学们一起吹泡泡, 学生们在这样愉快的情境下慢慢地融入到了课堂中。五彩缤纷的泡泡充满了教师的每个角落, 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情境,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泡泡一个个破灭了, 这时我就顺水推舟地问道:“刚才同学们吹出了多少个泡泡?最后又剩下多少个泡泡? (学生说, 一个也没有, 全破了。) 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讲授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跟我一起来看看吧!”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 揭示主题。这样把课堂教学情境化, 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角色, 从高高在上的教育神坛上走到学生们的中间, 和学生们平等地沟通、对话、交流, 在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次,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现象, 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熟悉掌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学习模式, 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个性地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 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的小组, 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倾听他人的意见, 并最终在相互的探讨中形成正确的结论。在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安排合作学习, 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空间、时间和平台, 满足学生们参与课堂的欲望, 使真理越辩越明,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领悟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时, 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中情境:我们要到超市中购买饮料, 同一种饮料一个品牌一箱54元, 共6瓶, 另一个品牌一箱有8瓶, 共计56元, 那么我们应该买哪一种饮料呢?哪种更便宜呢?此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后, 再让他们合作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看法, 然后教师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集中讨论、交流, 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情境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人翁的地位, 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另外, 在教师实施合作学习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职责;使合作学习小组目标明确;重视对合作学习进行适时指导, 以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或是滥用, 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
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经历, 也存在着个体间的智力的差别, 因此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维各不相同, 这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关注的前提, 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并有效实施差异教学,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差异性, 精心进行课前准备, 全面统筹一节课的内容, 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要求, 然后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提倡解法的多样化, 激发学生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的教学情境: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 可是老师身上现在只有9元, 老师至少还要补足多少钱才能买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终得出了好几种解题的方法。有的学生说, 要求32-9, 可以先用30-9=21, 然后再用21+2=23即可;有的学生说, 12-9=3, 20+3=23;还有的学生说, 也可以先算出10-9=1, 然后再计算22+1=23就行。这样的教学情境, 不仅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的学习内容是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意识到, 问题的解决不是只有一个途径, 而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殊途同归”的, 在学生们的心理埋下了“解题方法多样化”的种子。
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指导实践, 应用于实践。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时刻向学生灌输这种理念, 让学生知道学习到的知识是“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道理, 并能积极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的问题中。例如, 当学生学习了“初步的统计知识”后, 大胆放手, 引导他们统计生活中跟自己切身相关的数量:如家里有多少本书, 多少玩具, 多少件衣服;家庭一个月开销有多少 (如水费、电费、天然气费、有限电视费、宽带费等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变成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知识, 并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加深了印象。
3.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数学好玩 小学数学 课堂构建
一、设置有趣的课堂导入
课堂的开头对于这节课来说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就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认真听讲,对于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创新性的课堂导入,这样既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鸡兔同笼》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如,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特别大的农场,农场的主人家里有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没有朋友,所以他只能天天跟动物们玩耍,在所有的动物中他最喜欢可爱的小兔子和勤劳的公鸡。但是,有一天,一部分鸡和兔子跑到了一个笼子里,由于他家农场的鸡和兔子都十分多,他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子混在了一起,他的父亲告诉他这个笼子一共有35个头,94只脚,最后小男孩算出了有多少只鸡和兔子混在了一起。教师在这时可以结束故事的讲述,并且提出故事中的问题,这样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设置合适的课堂游戏
现如今,游戏在课堂中出现已经越来越普遍,教师也越来越喜欢在课堂中应用游戏的教学模式,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十分爱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游戏的教学模式使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中集中注意力,他们会觉得轻松自在,并且能够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游戏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使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平移》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带学生玩剪纸的游戏,让学生自由剪出自己认为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上台说出自己为什么剪出这个图形以及为什么认为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出教学内容中轴对称的含义,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以及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来引出轴对称的共同点是都有一条对称轴。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自己剪的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再指导学生将自己剪的图形进行平移,从而引出平移的概念,学生通过剪纸游戏对于对轴对称和平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加深了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创建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设置真实的关于数学内容的情景
由于应试教育,学生、教师与家长都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却不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是为了能够应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设置真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真实的去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十分有用从而重视数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中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一课时,想让学生尽快掌握这节课的知识,就要设置情景,可以将情景设置在文具店,教师课前要做好准备,准备一些文具类的图片,并且标好价格,价格中要带上角以及分,如,铅笔2.35元、钢笔15.88元、橡皮1.27元、转笔刀4.44元、文具盒10.69元、圆珠笔3.73元,等等,然后每次都选择两名学生上台,一名扮演售货员、一名扮演顾客,通过文具价格的加减法锻炼他们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运用。教师设置了真实情景让学生们进行演练,让他们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计算小数的能力,使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也让学生更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以便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快乐的课堂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使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乐趣,培养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那么效果会事半功倍。在快乐的氛围下,教师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学习的方向,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小学生的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也会使小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带来成就感,实现了小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满足,从而使小学生真心喜欢数学,觉得数学这门学科是有趣好玩的。
参考文献:
[1]夏旭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课堂氛围[J].读写算,2010,(23).
[2]司马坤.营造快乐氛围,体验学习幸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新课程学(下),2012,(04).
4.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篇四
吴长宪
毕节市长春中心校
摘要:新深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0)02-08-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践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名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F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人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人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寒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球出减发科海故事博览不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2.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人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5.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5.概念复习教学下小学数学的论文 篇五
一、注重概念意象
(一)让学生们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象
概念表象指的是学生们以前所学过的概念在脑中再现的形象。表象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再现,它属于感性认识,是一种从感性知觉到思维,由印象到概念的过渡环节。例如在复习“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看到便会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一个形象:“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当学生们在信中睡起这样的一个表象后,就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这一句话时就会更加的容易了。
(二)帮助学生再现概念形成与同化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其指的是人们对于同类事物中的不同例子,在进行感知、分析、比较与抽象后,对这类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是一种概念学习的方式。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定义的方式直接提出概念,同时再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的地与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联系去学习和掌握概念的方式。因此在数学的概念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们再现概念的形成与同化的过程,以此来加深概念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让学生们能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首先,先让学生们自己回忆到底学过多少中平面图形,让回让他们回忆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来的,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面积公式得来的过程,并发现自己是否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概念的再一次形成与同化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其中发现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还存在缺陷,并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系
这里的概念系指的是在个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一个概念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概念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联系。对于概念的学习就必须要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概念。
(一)为学生提供探究素材,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复习“量与计量单位”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整理、了解量与计量单位的相关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概念;进行转换摸底,了解学生对这两者的概念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学突出量与计量单位这两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例如帮助学生认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整合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和各自进率的联系。
(二)联系现实,让学生触类旁通
概念的复习其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去努力的建立起关系体系,而不是鼓励他们成为一个方法的熟练操作者。概念的复习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概念。通过这训练,让学生们对分数、比例的概念已经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更加的深刻,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在进行概念的复习的时候要举一反三,并能够触类旁通。
三、帮助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等价定义形成知识网络
在概念复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那些概念的多个等价定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帮助学生加强对相似概念的辨析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概念,他们含义接近,但是在具体的.本质上却又有一些区别。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们背诵了、记住了字面意思,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的理解了概念了。教师们必须要痛实例来突出这些概念的特征,帮助学生们真正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区分这些概念的区别,以此来加强对概念的掌握。例如在复习“小数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去判断“0.40,0.03,20.020,2.800,10.404,5.000”这一组数中的那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或不能去掉)?利用这种练习来让学生们对小数的性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再例如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质因数,周长与面积等等这些概念有很多都是那种乍看上去都很相似,但实际上却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类概念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到他们后面的数学学习,因此必须要及时的让他们区分这些概念,以避免相互干扰
(二)加强变式,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某一个概念的内涵不是很清楚,掌握的也不全面,常常将一些非本质的特征来作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只有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才叫长方形,斜着放的长方形就不知道叫什么了。为此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将概念的叙述或者表达方式进行一定变化,让学生们从各个侧面去理解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变式中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以便于排除各种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四、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概念网
概念以及各种陈述性的知识,都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它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化与结构性来表示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概念网。这个过程教师只能够引导,因为这张“网”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链、知识网及知识存放的序。
(一)帮助学生找接点
设计开放题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概念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各种概念知识点串联到一起。例如在复习“比”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开放题:“学了“比”你能联想到哪些知识?”看到这道题学生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分数、除法。而除法、分数、比这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就是我们需要抓住的连接点。然后在通过有的放矢地将分数、除法、比等知识散点组串起来。
(二)帮助学生抓住连接群
6.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六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小学数学老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不但要了解自身的教法特点,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完课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 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 克的盐, 袋合在一起是1 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 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百分数课结束时,有学生问:生活中既然有百分数,那么有没有千分数呢?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个问题啊,虽然这位同学也不知自己问得对不对,声音还不是很响,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应该对这种大胆的想法给予表扬、欣赏,而不是否定学生:不要瞎想!然后让学生设计想象中的千分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再展示生活中找到的千分数,同学们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惊讶啊!
7.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 篇七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教学活动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 可见课堂中的主问题一定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主问题”的.
师: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圆. ( 投影出示圆的图形)
师: 不借助任何工具,比一比谁画的圆更美?
生: 动手画圆. 师: 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画的圆.
生: 我感觉画的不好,不圆.
生: 无论怎么画,我都没办法画出大屏幕上那样的圆.
师: 为什么大家画得很认真,却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呢? 是什么原因呢? ( 主问题)
空手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这是什么原因? 这就是本堂课我设计的一个主问题. 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蕴含着本堂课所有重要的知识———圆心、半径及数量,同一个圆中半径的关系、直径及其关系等. 围绕这个主问题组织开展教学,既抓住了圆的本质特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堂课,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兴趣盎然.
二、“主问题”引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 为此,我在课堂中合理设计探究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行体验、感悟. 同时强调学生的探究应该是围绕目标清晰、 指向明确的问题而开展的有效活动.
在苏教版第十册“圆的周长”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
师: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圆的大小与圆的半径有关. 圆的半径越大,圆的什么越大?
生: 周长. 生: 面积.
师: 真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是教师告诉你们呢? 还是你们自己探究?
生: 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自己探究”.
师: 今天这堂课,我们先来研究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的关系. 圆的半径是一条线段,而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如何测量曲线的长度? ( 主问题1)
生: 拉直后测量.生: 反驳,实物体的圆不能拉直的.
生: 可以用线绕圆一周,测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 可以利用车轮滚动的原理,将圆滚动一周,再测量出结果.
师: 是的,大家的方法都可以测量圆的周长,今天在课堂上我们采用滚动圆的方法来操作.
师: 请同桌合作,通过先测量后计算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和半径有怎样的关系? ( 主问题2)
……( 学生个个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本堂课,在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半径关系之前,我先出现 “如何测量曲线的长度?”以及“通过先测量后计算的方法寻找圆周长和半径有怎样的关系?”这两个主问题,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课堂中学生经历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观察、对比、交流、汇报等学习过程,通过个体、小组、全班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圆的周长是半径六倍多一些的结论,进而得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主问题”引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问题解决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能力. 在课堂中,我采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将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困难在课堂中加以呈现并解决.
苏教版十二册“比例”单元,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书上有这么一道习题: “5、7、15和21能组成比例吗?”学生没有方法的指导,无从下手.
师: 学生,判断四个数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找什么? ( 主问题1)
生: 写出找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生: 我也是这么想的.
师: 组成的比太多了,多么麻烦啊!
生: 找到外项之积和内项之积.
生: 是的,在四个数中,要找到两个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两个数的乘积.
但是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得到结果.
师: 怎样能快速找到两个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两个数的乘积? ( 主问题2)
生: 我是用大的数乘小的数. 生: 我是用最大数乘最小数.
师: 能具体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吗?
生: 因为如果最大数不乘最小数,肯定和另外两个数的乘积不相等. 所以四个数找乘积相等的等式,只要计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乘积和另外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
生: 快速完成了整个练习题.
数学新授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非常困难; 如果完全由教师讲解,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主问题”就成了这两者的平衡点. 案例中的两个主问题,给问题的解决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保留了自主完成练习的权利.
四、“主问题”引领——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小学阶段数学各知识点教学往往是分册分段出现,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由于知识的遗忘,同一主题内容的学习并不能做到有效衔接.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数学知识的整体着眼,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如苏教版十二册“确定位置”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构建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
新授部分完成后,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 为什么有了之前的前后左右、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这些方位词,还要学习北偏东等新的方位词呢? ( 主问题1)
生: 描述物体的位置方法的多样性.
生: 我觉得南偏东30°方向比东南30°方向好听.
生: 可能这样的描述更加规范.
生: 我认为这两种描述都有各自的作用. ……
师: 的确,大家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只说对了一部分. 我们不妨看看这些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
师: 这些内容的安排,有没有什么特点? ( 主问题2)
生: 是由简单到复杂. 生: 从大范围到小范围.
生: 确定位置越来越精确.
师: 能具体说说怎样越来越精确?
生: 低年级学习确定位置,范围比较广. 今天学习的确定位置,从一个大的范围缩小到了一个小的范围,最后小到了一个点.
师: 是的,正如大家所说,确定物体的位置我们学习了多次, 每次的学习都比之前有所进步,从面到线到点的学习是此部分内容学习的主线.
通过两个主问题,学生不但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时对确定位置这个版块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晰了这一版块内容在学习上的一条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将所有确定位置的内容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8.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积极情感
新课改提出了数学教学应“从创设情境出发”的教学理念。因此,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很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创设实物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利用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生动、直观地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抽象思维正处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采取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教学时只出示平面图形是不够的,学生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很难想象出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所以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实物教具,用小正方块搭好图形,然后让学生走下座位,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学生们有的远观,有的近看,有的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还有的边看边用笔画出看到的图形,学生们在观察、操作、思考中,不断地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的联系,从而理解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实物情境和丰富的观察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教三年级“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在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个假期你过得快乐吗?你们都到哪玩去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接着我马上说道:“老师假期去了游乐场和商场,并且把有趣的画面存放在电脑里,你们想看一看吗?”在学生们的高声回答中,我播放课件:公园里的摩天轮、风车、滑梯、旋转木马;商场里的升降电梯、推拉门等。接着我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辨别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不同。在回答为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用语言较好的做出了描述,还有的学生边说边用手势表述。可见正是因为创设了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才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获得较好的感性认识,也为下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的练习阶段,我又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不同运动现象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感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三、创设故事情境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故事总是能吸引着孩子们爱听,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
如:在小学一年级“小猫钓鱼”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有一天,天气特别晴朗,小猫一家去河边钓鱼,他们从早上一直钓到了晚上。这不,现在已经背着鱼竿回家了,让我们快来看一看小猫一家的收获吧!(课件出示故事情境)图中排在最前面的是猫爸爸,排在第二位的是猫妈妈,下一个是猫姐姐,最后面的足猫弟弟,他们分别钓了几条鱼呢?学生口答道:猫爸爸钓了3条鱼,猫妈妈钓了2条鱼,猫姐姐钓了1条鱼,猫弟弟一条鱼也没钓着。我又接着问道:“你们猜一猜,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钓着呢?”学生们有的说小猫捉蝴蝶去了,有的说他贪玩、不专一,还有的说他可能晒太阳,睡着了吧!我趁机教育道:“难怪小猫一条鱼也没钓着,原来是因为他做事贪玩,不认真,不过老师相信,只要他肯下决心改掉这些坏毛病,下次一定会有收获的。”然后,我又让学生把每只猫钓到的鱼用数字表示出来,当表示到猫弟弟时,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猫弟弟一条鱼也没钓着,该怎么表示呢?我借此机会引导出了“0”这个数字。在上而这个故事中,我借助“小猫钓鱼”这个有趣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0的含义,不仅如此,这个故事情境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知道做事不专心、贪玩儿是不对的,学习上更不能如次,否则将一事无成。
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朋友们排成一队,淘气前面有6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个小朋友。”许多学生很快做出6+4=10(个)。这时教师可以引用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一天,11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过了河,可是到河对岸,鸭妈妈一数,拍着脑袋说:“嗯!怪了,怎么只有10只呢?”“谁能帮鸭妈妈找一找原因?”有几个小朋友就说了:“鸭妈妈自己没有数。”然后引导学生回过来检查刚才那道题目。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还须加1,把淘气给忘了。一个难点就这样解决了。
四、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本身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对所学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它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参与的平台。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者在教学“认识货币单位”一课中,设计了活动“小商店”:活动准备:用课桌搭五个柜台,每个学生准备2元5角的人民币,其中票面为1元、5角的各三张;2角、1角的各两张;1元、5角、1角的硬币各5枚;学习用品:笔、小刀、尺子、橡皮、书包等若干件。活动过程:1、把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当组长,每组找2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余的学生当“顾客”。活动要求:(1)各位同学在活动中要严肃认真,不能损坏学习用品。(2)同学们带着钱去“小商店”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要买三件到五件,价钱要有高有低。(3)“售货员”与“顾客”都要认真算账。(4)“售货员”要把每个同学所付的钱记下来,以便活动后归还给“顾客”。(5)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根据活动过程,编各种类型的应用题,编完后进行评比,看谁编的题目有新意,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各组评比出2名比较好的同学参加评比,比一比哪个小组活动得好。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组进行编题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并总结评比。对在活动中计算得既正确又迅速的同学和应用题编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体会了当售货员和顾客的滋味,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货币单位的认识,掌握了货币单位的换算,并且体会到了做售票员的不易之处,懂得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
五、创设动画情境
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动画情境可以提供生动的形象、鲜活的画面,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教三年级“周长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秋天到了,树叶一片片落下来,一只小蚂蚁看到了,它悄悄地爬上去,紧接着,我创设了蚂蚁沿树叶的边缘爬了一周的教学情境,并用红色的线条显示出蚂蚁爬过的痕迹,起点和终点,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是树叶的一周的长度,然后又让小蚂蚁自己说出:“我爬过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通过动画,丰富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周长的表象,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铺垫。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合成会动的机器人,并由机器人自己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我是一个威力无比的机器人,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在这一环节,多媒体丰富的图、文、声、像表现功能创设了动画情境,充分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原本呆板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注入了新的色彩。
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综合地运用这些方法。教师应尝试多种形式的情境教学,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愿意亲近教学,学习数学,从而长久地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9.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九
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校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4、教学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④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教具和学具
三角板 直尺 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方格作图纸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矗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里甲口小学
10.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
小学教师:宁德富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每教一课,我都细细揣摩,力求效果最佳。时光匆匆,回顾过去的一学期,有成功,也有困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我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师用书的钻研,在书上批注,做到每个知识点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后作业勤布置、勤辅导、勤检查、严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根据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习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让同学们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
第三、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让一个优生帮带一个差生,课上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让优生帮带差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采取灵活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同桌间相互交流,达成共识,课上没有完成的作业让优生课后加强管理,督促差生课后逐一检查落实。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因人制宜地进行辅导,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对困难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赏,对优生要拓展数学视野,激励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难关。
第四、作业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
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时,同学们相互测量身高,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数位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后,引导学生总结读法,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四、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与家长常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教师更能加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
五、存在问题。
1、虽然对学困生进行了辅导,但人多,时间少,成效不是特别明显。
2、个别学生各方面能力仍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由于学困生较多,优秀学生的拔高训练较少。
由于本人刚开始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存在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走进新的时空隧道,我们不必为自己的成绩而喜
11.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新背景下 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综合素养和技能。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制定固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到了高年级开始采取题海战术等,在思路上很容易受“知识与技能”的束缚,而忽略了教学主体本身。这些与新背景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相悖的,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为基准,创新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手段来强化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新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许多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较为完善的阶段,对于真实的、较为直观的生活内容能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将教材内容转化成为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这既能让学生感到熟知,又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增强自己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为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情:一个圆柱型的水杯、一个圆锥性的倒杯,将圆柱倒杯的水倒入到圆柱型水杯中发现需要倒三次才能够满,引导学生总结这个生活常识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圆柱型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样,很顺利地就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实践证明,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本身是动态的,新背景下倡导课堂教学中动态的有效生成,即强化教学要主动对学生交流、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互动能够充分发挥自我,学会学习等。新课程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应以生为主,优化教学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进而升华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自我,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职位和工作很是羡慕,尝试着开展“换角色”教学,即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备课、讲课,感受教师的辛勤和教学思路,教师则作为“学生”的角色,来感受学生所需要的是什么,相互互动、沟通,加深彼此间的了解。这样做,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成长规律、学习需求等,学生则能够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学习等,深化了互动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开展游戏化课堂教学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基础性阶段,适当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寓教于乐。”现代社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现在的动画片注入了很多的知识内容,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就能够主动去认识拼音、汉字、数学知识、英语知识等,且他们的学习兴趣颇高。对此,笔者也尝试开展游戏化的教学,希望通过借助游戏本身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即将教学内容转化到游戏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我开展了“拼图游戏”,即让学生就自己的生活常识,对各个角进行“找角”“做角”“剪角”“摸角”“画角”等,让学生边玩边认识角边感悟生活中角的存在和作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在“玩”的同时掌握了相关知识,激发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根本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实施開放式课堂教学
新课程提出: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过程是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提升技能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学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够真正自由畅想,拓宽自我思维的范畴。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很有必要结合数学的特点实施开放式的教学,从思维和行动上对学生适以“自由”,即鼓励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更深入地探究知识,提出新问题等,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统计图表”时,我给予学生自由,不拘泥形式和内容,让学生自主地对自己所想要调查的事或者人或者其他进行统计,形成图表,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实施开放式的评价来为开放式教学“保驾护航”,即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形成过程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去,拓宽评价体系,采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评以及自评等多种手段来确保评价的开放、公正。双管齐下,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
总之,新背景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也都是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服务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新教育背景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教学,以保证学生能可持续地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深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开用编著.基于游戏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合作交流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视分数为教学的最高准则, 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分数展开, 以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为主, 是典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学生完全处于从属地位, 只是课堂教学的听众与看客, 是知识的被动接授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被动接授、机械记忆、重复练习、强化储备的过程,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与自主体验, 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曙光。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使数学教学成为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那么,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如何进行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操作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倡, 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小学生天性好动, 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来学习数学, 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能够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 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 同时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改变传统的口头讲解, 代之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对数学定理、公式、准则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使学生经历真理的发现过程。
二、主动探究
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递的灌输式教学, 要实现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 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实现学习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了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探究度, 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中心。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口欲言而弗能, 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 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问, 使问题具有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探索性, 使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具有全体性, 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激情, 从而打好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
(二) 活动的引导
新课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但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 而是要做到扶放有度, 在“放手”的基础上做好“扶植”。所谓扶, 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中要做好指导与引导工作, 要及时发现学生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 要在学生思维受阻处、理解错误肤浅处给予启发与引导, 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究过程。
(三) 活动的评价
探究的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适当的评价会增强学生继续探究的勇气, 使学生重拾自信, 以更强大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如果评价不当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失去继续探究的动力, 甚至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们要做全面客观的评价, 善于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学习表现做纵向比较, 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某一方的单向活动, 而是一个多向交流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要开展积极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交流平台,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闪现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师生间、生生间开展有效的知识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在什么情况下展开合作交流最有效, 这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合作交流并不是随时随地都需要进行的, 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合作更积极, 交流更充分。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 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问题时, 当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类似问题时, 此时开展合作学习最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调动学生的激情, 从而使合作交流更高效。
(二) 把握好合作的时间
合作交流时间过长,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缩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合作交流时间过短, 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都会影响到合作交流的效果。因此, 在展开合作交流时, 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估计合作交流的时间, 将学生的合作交流推向高潮。
四、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来学习与理解数学,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引导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与生活中的数学因子, 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结合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08-30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8-2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07-03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07-28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09-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08-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07-3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论文10-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10-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的研究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