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2024-07-04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精选8篇)

1.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篇一

三、方剂研究

从《金匮要略》方看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预防思想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而且体现在已病后进行预防性治疗用药方面。从其方剂的药物组成即可看出,在治疗已病时,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向,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防止变生新病;根据不同药物的功能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预防性用药或配伍以防止出现不良后果,这些均体现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1 既病防变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某一疾病发生时,可依其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向而变生他病。因此不仅要治疗已发之病,而且要杜绝新病的发生。

防肝病传脾:奔豚汤、当归芍药散。《奔豚气病》第二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故以奔豚汤主之。方中甘李根白皮性味苦寒,清肝热而平降冲气;黄芩清热平肝泻火;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解郁;为防肝木乘脾土,肝邪传脾而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呕逆之症,故于泻肝之时调理脾胃,伍甘草和中益脾,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葛根既可清肝热,又能升脾阳而助胃降。诸药共奏泻肝实脾(胃)之功。《妇人杂病》第十七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论当归芍药散专为肝郁气滞腹痛而设。方中重用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重用川芎理气活血解郁,当归养肝和血:为防肝病犯脾而致脾虚生湿,出现便溏带下、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等症,故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肝脾同调。

防冲气犯胃:温经汤。《妇人杂病》第九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本条论冲任虚寒挟瘀所致崩漏之证治。以温经汤主之,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阿胶、当归、川芎、芍药、麦冬、丹皮滋阴养血,活血散瘀;因冲脉隶于阳明,冲脉虚寒则冲气易上逆犯胃而出现呕逆之症,故于呕吐尚未发生之前配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以调理脾胃,防止发生呕吐。

防阳虚痰阻: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二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该条论误用薰、熨、烧针等法,使心阳被伤,神气浮越所致惊悸的治疗。方用桂枝汤去白芍之阴柔以补益心阳,宣通血脉;加牡蛎、龙骨镇惊安神;因心阳虚易使痰浊内阻,故配涤痰逐邪之蜀漆以防痰浊阻遏心阳,蒙蔽心窍。

防瘀致水停: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疟病》第二条:“病疟以月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该条论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的治疗。方用鳖甲煎丸,以桃仁、丹皮、紫葳、赤硝、大黄、庶虫虫等活血破瘀为主;辅以人参、阿胶补益气血,柴胡、黄芩、半夏、桂枝、厚朴、干姜调寒热,理气机;因瘀血可阻滞水道而致水停,故配葶苈、石苇、瞿麦泻肺气、利水道,血水同治,以防瘀阻水停。《妇人妊娠病》第二条论妇人癥病的治疗,方用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芍药、丹皮、桃仁通调血脉、活血化瘀以消癥;配茯苓健脾利水,其意亦在防止瘀致水停。2 防攻邪伤正方

攻邪之法每易伤人正气。攻邪若忽视兼顾正气,不但影响疗效,而且会引发新的变证,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故于攻邪之时,务必防止伤及正气。

防峻猛伤脾:皂荚丸、十枣汤。《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七条:“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痰浊壅肺,气道不利,故频吐稠痰而不得卧。以利窍涤痰之皂荚主治,旨在速除痰浊,以防痰塞气闭之危。然其药力峻猛,恐伤脾胃,故将皂荚酥炙,以蜜为丸,枣膏调服,顾护脾胃,使祛邪而不伤正。《痰饮咳嗽病》第二十二条:“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水饮悬积胸胁,非攻不除,故方以芫花、甘遂、大戟破积逐水。以其药性峻猛,易伤正气,故佐大枣十枚,缓和药性,安中益脾,使下不伤正。

防发散伤阳:麻黄加术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痉湿暍病》第二十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风寒湿邪痹阻肌表,表实无汗,恶寒、发热、身烦疼,故以麻黄加术汤微汗除邪。方以辛温发散之麻黄配益气固表、健脾利湿之白术,且白术量大于麻黄,意在并行表里之湿,使发汗而不致过汗,以免大汗伤阳。《痰饮咳嗽病》第三十九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该条所谓形肿,乃支饮反复咳喘,表气未宣,肺失通调,水溢皮肤所致。其证本可以前方加麻黄宣肺发表散水为宜。然因患者本有阳虚气血痹阻之证,若用麻黄,势必汗泄伤阳,变生厥逆,故不用之。今以前方加杏仁,既能宣利肺气,又不致散泄阳气。

防温燥伤阴:黄土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五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文言远血,即先大便后便血,乃脾气虚寒,不能摄血所致,故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方中灶心土、附子、白术温阳健脾,固涩止血;甘草和中益脾,调和诸药;由于术、附温燥,易伤阴动血,故佐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黄芩苦寒坚阴,以防温燥伤阴之患。

防破瘀伤气:大黄庶《血痹虚劳病》第十八条:“五劳虚极虫虫丸。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各种病因长期伤害,使五脏虚损,因虚致瘀。瘀血不去,新

庶血不生,故治以大黄庶虫虫丸,祛瘀生新。方中大黄、虫虫、桃仁、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破瘀为主,佐地黄、芍药养血润燥,杏仁利气,黄芩清郁热;因破瘀之品最易伤气,况本证为邪实正虚,故配甘草、白蜜和中益气,峻剂丸服,缓攻瘀血,以防破瘀伤气。

2.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篇二

1 中医“治未病”的特点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古代医家总结了许多“治未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养护正气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之后则尽早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加重或传变,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食疗、推拿、刮痧、熨法、洗浴等等,中医的这些丰富多采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简捷适用,诊疗器具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便于掌握,费用低廉,是中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是中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主要解决社区居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由此可见,中医的“治未病”的方法符合经济、适用、有效、覆盖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更易为一般民众所接受,将其引进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更符合我国卫生改革的内容和社区居民的消费要求,能更好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2 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原则

应该根据社区群体的健康需求,按中医传统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原则,在保健、预防、医疗等方面全面参与,大力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灵活的、综合的、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大而全、高新尖的医疗保健服务满足社区的卫生需求。

3 社区中医药服务基本内容

3.1 保健

①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指导保健。为辖区人口进行个性化的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使受检者能够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健康状态和易患疾病,并针对不同体质,提出相应的健康调养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避免疾病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从生到现在的健康信息,为人群疾病诊断、干预和科学研究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

②开展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养生保健知识教育、疾病护理知识教育、康复知识教育等。中医药有丰富的养生理论,社区医疗机构要组织人员针对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人群的风俗、生活习惯、体质多发疾病谱等进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按24个节气顺序定期向辖区居民讲授[2]。在以开设讲座、印发宣传小册子、宣传栏张贴等方式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同度。

3.2 预防

①亚健康干预。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后,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下列人群: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即这些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药干预调护。通过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指导居民的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并指导居民合理选用药物干预或非药物疗法。

②常见病、重点疾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预防方面,结合健康教育,提醒辖区居民特别是易感人群预防季节性易感疾病,采取中医防疫病措施干预。如流感易发时期,向辖区居民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冬春季节过敏性疾病高发,采用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等。对重点疾病的早期干预方面,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的高危人群采用中药药膳(饮食疗法)、导引(运动疗法)、心理调理等手段配合药物疗法进行早期干预。

3.3 医疗

按照“简、便、验、廉”的原则,大力发展采用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①预防性治疗。按“冬病夏治”、“冬病秋治”理论,开展药物、艾灸等治疗手段,对慢性鼻炎、哮喘等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床等。

③慢性病治疗。将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社区慢性病,分为病前、病中、病后三阶段,实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的程序性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干预。

④晚期癌症病人临终阶段护理。在社区医院治疗,具有医药费用低、住院环境舒适、治疗护理及时、方便家属照顾等便利。特别是中医药对于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特殊效果,能够使患者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时间。

3.4 康复

中医药传统康复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康复领域有较强优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优势,开展中医康复医疗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上级医院下转患者、慢性病缓解期的治疗、术后康复等出院后尚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患者等等。

3.5 其他社区卫生项目除了保健预防、治疗康复外,中医药在社区其他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同样大有可为。

①计划生育咨询以及技术指导。如人工流产前后实行中医药干预,减轻术中损伤和术后出血、加快恢复。如孕前、孕期、产后的中医药保健、调护等等。

②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保健。

③开展具备专业化水平的中药浴足、熏洗、中医美容、按摩等保健服务。

4 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展开,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4.1 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4.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更大范围来看,

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4.3

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4.4 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5 对策

5.1

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1]。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3]。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2]。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4]。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2 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①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②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4]。

③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5.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

资金倾斜”①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②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③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5.4 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S].国中医药发[2006]36号.

[2]鲍勇,霍清平,许志仁,等.抓住机遇,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J].实用全科医学,2006,(6).621-622.

[3]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21-23.

3.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篇三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儿科护理;中医思想

人们了解最多就是治病,去医院主要目的也是治病,总是在生病之后才想起来要去治病,有些病能治好,有些病为时已晚。所以现今社会更加关注治未病,本文从治未病概念和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内容介绍了该思想的重要性,同时联系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全面清晰介绍了该思想和其应用重要性。

一、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含义和概念

治未病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不治己病治未病”的观点,在古代甚至于现代的中医治疗基本法则中都占有重要的部分,是自古以来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中医之所以不同于西医的关键之处。西医讲究“治病”,在发现了疾病之后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使之恢复健康,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这种方式治疗速度,身体恢复迅速,然而易引起致病基因的突变和病菌对药物产生抵抗力,人自身对药物也产生了依赖性,需要科学实验者和医药研创者对药物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研发。西医有很多优点同时也存在很多敝处。中医不同于西医,中医注重“治未病”,即采取预防和治疗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治未病”的主要思想包括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和“既病防变”。中西医的区别简言之就是一个是治本,一个治标。治未病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治未病从字面上说就是治疗未发的疾病,通俗易懂,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保健养生,将治病因素抑制在萌发阶段。此外,从表1可以看出治未病思想认为非常重要为98人,约占28.1%;重要为206人,占59.0%;而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占到45人,约占12.9%,可以看出治未病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表1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频数百分比

非常重要9828.1%

重要20659.0%

不重要3510.0%

非常不重要102.9%

二、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饮食养生护理预防疾病

儿科护理在饮食上的疾病预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注重饮食上的卫生健康,另一方面注重食材的搭配。中医上常说病从口入,食物的干净和卫生关系着一个人身体的健康,所以对于儿科的护理一定要着重关注饮食的卫生,从食材的选取,清洁,和制作,制作方面包括厨具的卫生,碗筷的消毒等等,要加强食品的安全检查,是否腐坏变质,有没有过保质期,有无病菌等。防止变质的食物入肚造成小儿腹泻等相关疾病的发生。除了对食物的安全卫生加强监督之外,食材的搭配也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在中医上,十分关注食材搭配的养生。错误的食材搭配容易导致腹泻,头晕等疾病,严重者甚至可以令人休克,窒息,导致死亡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所以儿科护理要关注食材搭配的安全,同时还要关注食材搭配的健康和养生。食物的相宜相克在中医上有着深入而且具体的研究,在营养学的基础上,对食材进行适当的搭配,做到营养的均衡和丰富,也是儿科护理的关键和前提。饮食不能太油腻,忌辛辣,以清淡为主。全面提高身体各方面的自我调节与抵抗能力是饮食养生的主要目的。

(二)针灸推拿护理缓解病情

针灸推拿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既发的疾病,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推拿时,要注意穴位把握的准确性,力道的精确性。针灸推拿治疗虽然方法和治疗程序要比西医的药物治疗繁琐,但是效果显著,一般患者在进行了一两次的针灸或者推拿之后病情都会有缓解,酸痛部位明显改善。这是由于针灸推拿的治疗中,采用了舒经活血的理念,物理因素对筋脉和身体各部分结构的作用远比药物的慢慢渗透要快的多,因为针灸推拿是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而药物治疗需要通过胃的消化,肠道的吸收,然后通过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治疗面积广,但是不够准确。

(三)环境卫生护理

在儿科护理中,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小孩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力相对成人要大的多,身体的各个结构都没有完全成熟,还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抵御外界病菌干扰的防护系统没有完善和成熟,所以对于小孩来说一点很小的因素,都会导致病原体的侵入,造成小孩的感染和疾病的产生。于是环境卫生的管理在小儿护理中极为重要。中医上的理论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在与环境的长期相处与适应中发展而来的,长期以来,随着身体各部分的成熟和发育,人类逐渐形成了抵御外界病菌侵入的能力,即抵抗力。但是这种抵抗力在儿童身上还是相对较弱的,所以环境的安全对小儿也是相对成人要重要的多的,这边所说的环境不仅指的是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环境,除了关注环境内病菌的存在因素之外。还要注意春夏秋冬的交替,风雾雨雪的变换等等,天气的转热,转冷。衣服要适应性的加多减少,这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气温情况,同时保持室内的干净通风,常换气,室内的消毒,空气质量指数的检测等都要做好。

(四)心理健康教育

在儿科疾病中,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是困扰着众多家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当然造成这些疾病的因素也有很多,缺少父母的陪伴,同学的孤立和欺负,或者其他很多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在不能避免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小儿的护理要加强心理的教育,中医的心理学上这样认为,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当然这并不是让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教育人们要看得开,放的下。小儿的心智不够成熟,遇到问题的反应比较过激。一些不顺心的事会让小儿收到心理的创伤,所以中医上对儿科护理的心理护理上就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培养小儿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

三、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提高儿童的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

上文提到过,儿童之所以相对成人容易得病,是因为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的缺少,护理人员在对小孩的护理中不仅要注重环境的卫生等,让小儿免受或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最重要的是,合理的调理小儿的身体状况,增强其自身的抵抗力,合理的膳食搭配,补充缺少的营养。在其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中药治疗,达到强生健体的效果,提高小儿身体内部各方面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抑制隐藏疾病的发生,降低遗传病等疾病的发生率

完美而有效的儿科护理最大的作用便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最主要的体现,在上文提到的各种护理要点和方法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抑制隐藏的疾病的发生,降低遗传病疾病发生的概率,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传病,有些是先天表现的,从出生就表现出了治病基因,对于这些患者,护理人员主要是尽量避免疾病的恶化,对于一些随着成长才回表现出来的疾病,护理时需要格外关注对这些疾病的控制,提早增强对该疾病的抵抗力,使之不再发生,或者推迟发生。

四、结论

从儿科护理的众多要点和一些方法上都可以看出治未病思想的影子,治未病思想的核心是疾病的预防,预防疾病在儿科护理中极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有资金去讲究健康质量,同时随着家庭小孩数量的限制,讲究优生优育,于是社会对儿科的关注力显著提高,各种疾病预防的手段和措施都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治未病思想开始风靡。

参考文献:

[1]张晓黎,郭迎树.中医护理在治未病中的优势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 2009(08)

[3]李成香.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冠心病防治的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09)

[4]霍新华.“治未病”理论在防治哮喘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 2010(08)

[5]方桂珍.“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5)

[6]赵盛云.“治未病”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06)

作者简介:李文娟(1977—),女,本科,宁夏中宁县人,工作单位: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中医医院,主要从事儿科护理。

石桂萍(1975—),女,本科,宁夏中宁县人。

工作单位: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中医医院,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

4.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 篇四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1】

【摘要】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由《难经》里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未病是指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多层涵义。

关于“未病”其内涵及外延十分丰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下面就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健康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未病先防

1.1 健脾 治未病首先是未病先防,其具体措施是健脾。

脾主四肢,统五脏,即脾胃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也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均信赖脾胃,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

也就是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涉及四脏有病,亦必须养脾,故脾气充,四脏均旺盛,脾气绝,四脏必病,凡治四脏之疾者,必养脾胃。

总结脾与四脏其关系,突出了治脾胃的主要意义,换言之,脾是健康之本。

1.2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化之源。

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而人的生活动力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物质基础。

脾运化水谷,胃纳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输于肺而化为营卫之气,《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而宗气的生成亦离不开脾胃,《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损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脾胃资生之气,而血液由营气和津液合和而成,由脾上输于心肺灌注脉中,化赤而充养,而营气和津液均源于水谷精微,故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正如五介宾所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于脾。”

2 既病防变

2.1 脾弱则易发病 有终必有始,有始必有终。

空间中寓时间,时间中亦寓有空间,时间与空间是辩证统一的。

与时空相比中医学更重视时间,亦即动态性,过程性,此乃“上守神”之意。

时间是通过气化来实现的,气化的形式,即升降出入表现为空间概念。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亚疾病能否发生转归,正气的强弱是关键,决定正气不足产生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也源于脾之生化的水谷精微,亦即李东垣所论的胃气元气。

胃气和元气的盛衰,又与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因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从空间上看,亚疾病具体发生于哪个脏腑,也与脏腑本身的正气强弱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正气亏,亦与脾藏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发生以后,从时间上讲,其发展变化也是以正气强弱为依据的,正气强,则亚疾病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正气弱,则为功能性的疾病向着器质性疾病方向发展。

因此,脾的功能失常是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和始终。

2.2 阴阳平衡自和 阴阳平衡自和是治未病中的一个法宝,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动力和趋势。

对于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功能。

阴阳自和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在中医学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

“阴阳自和”的思想由来已久,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用以类比人体内的阴阳双方认为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致协调有序,方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 “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3.1 “治未病”即是调节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是由健康自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出现精神活动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个状态不能及时纠正,则容易引起各类疾病。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未病”范畴。

中医治未病方式各种各样,常用针灸、穴位敷贴、食疗、保健,选择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易,因疾而易,选择应用。

3.2 调理情志即维持心理健康 中医学在问诊中,医生通过患者自诉,再与医生交谈,对患者提出问题的解答,对患者交待医嘱时要患者对饮食、起居、环境,保持适应为变。

为患者解决疾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学主张对患者“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先必治神”的重要性。

医心为先,治神为本。

此外,中医学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志”,常用来指导调节情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根据《黄帝内经》“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创造性地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制约和调理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健康观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说现代医学健康是从生理、心理、社会3个层面上构成的学术观点。

与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运用规则和“治未病”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亚健康十分相似。

这就是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健康理念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治未病”的理论还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治未病”、调情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牢固构成了中医学独特而优越的理论体系。

如何充分运用好中医学这富贵的特色资源,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使命,更对其进一步全方位研究推广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中医学藏象学说对城市思考【2】

摘要:面对着城市建设中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出现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特质分析,本文借鉴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的思维方式及其理论模型,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搭建了中医学与城市设计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将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论以及藏象学说“藏象”内涵模型引入到对城市思考中,分析得到了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之间互为表里关系,并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同时,为城市管理者或者城市设计师也提供了一个认识城市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进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医学;藏象学说;城市功能;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

据报告显示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

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关键且快速发展阶段,不可置否,城市建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在这样迅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中也频频出现了很多问题。

像是以“功能分区”为主旨的城市规划和管理造成了城市功能之间的割裂,各功能分区之间界限明显,功能单一,造成城市内的职住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还有,就是最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新城建设运动,新城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不考虑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致使功能配置重复,造成新旧两城恶性竞争的局面;此外,城市建设者盲目的求大、求新、求气派,根本不去考虑城市承载力及其城市的负荷能力,最终造成城市广场无人,城市的基础设施闲置等不良的状况。

城市中出现这种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管理者或者城市设计师对于城市思考出现了问题,他们没有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和系统来看待,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式治标不治本的思想,因而,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城市问题,本文引入了中医藏象学的思维方法,试图将整体观,系统论以及“藏象”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城市设计之中,以引发更多人思考。

二、中医学藏象学说认知

(一)中医学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经历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中医理论最基本的特色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1]中医学包括三大基本基础理论分别是: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

5.中医治未病工作情况汇报 篇五

北冶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我们北冶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自从接到平山县卫生局平卫字【2011】87号文件,并参加了2011-10-26日由卫生局和平山县中医院组织的“中医治未病”启动仪式以来,便积极地投入到中医治未病工作中去。

1.首先按照中医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利用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向居民编发中医养生保健,情志调摄,体质调养内容的健康教育资料。

2.组织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穴位治疗等。

3.为来诊居民建立中医体质辩识调摄健康档案。

4.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中医保健手册制定保健方案,建立高血压健康干预档案。

5.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中医保健手册,制定保健方案,建立糖尿病健康干预档案。

6.我院公共卫生人员利用下乡之机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中医健康指导,发放保健手册。并组织老年人进行体质锻炼。

7.对来诊0—6岁儿童以及孕产妇提供中医保健手册,并指导儿童家长掌握日常中医保健方法。向孕产妇讲解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孕期健身操、产后健身操。并对部分儿童及孕产妇进行针对性的走访,提供“中医治未病”资料及方法。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古人尚知“治未病”之重要性。《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就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身为公共卫生人员,尤其是如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肆虐的今天、深知“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

我院公共卫生科人员一定携全院医务人员,广大村卫生室人员,在“中医治未病”工作中,再接再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出最大的努力与贡献。

6.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篇六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以下简称“专科”)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果,增强专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 本要求旨在指导专科开展建设与管理工作,并作为专科“十二五”中期评估和终末评审验收的依据。

第三条 专科建设应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要求,并结合本要求进行建设和改进。

二、基本条件

第四条 专科科室名称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有关要求,进行专科的基本条件建设。

第六条 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国中医药发〔2009〕23号)、《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专科特点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

三、人才队伍

第七条 专科专职医护人员≥8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70%;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占科室医师比例≥30%;具有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科室医师比例≥30%。

第八条 专科负责人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备指导健康状态管理和“治未病”服务人群干预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效果总结的能力。

第九条 学术带头人应从事中医工作20年以上,同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治未病”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备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和科研创新工作的能力。

第十条 学术继承人应从事中医工作8年以上,同时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具备全面继承本专科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思想和“治未病”服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能力。

第十一条 技术骨干应从事中医工作5年以上,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熟练掌握应用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中医健康咨询指导和中医特色技术干预服务。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十二条 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水平、个性化、快捷方便的体检服务,制订包括个性化养生食谱、起居调养、情志调节、保健功法、经穴按摩方法等在内的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针灸、推拿、膏方、拔罐、穴位敷贴、药浴等个性化健康干预措施。

第十三条 积极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偏颇体质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组织制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偏颇体质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

第十四条 对“治未病”服务人群进行随访追踪,并对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偏颇体质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的应用进行效果总结分析,按时完成总结分析报告。

第十五条 根据《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3〕81号)的技术目录,积极应用中医药特色干预技术和方法。专科特色“治未病”服务技术项目≥8种。

第十六条 上级医师能够正确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不断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十七条 护理人员应熟悉健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掌握并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和健康调养方案中的中医护理技术。

第十八条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体质辨识自测系统,建立体质分析数据库及体检资料数据库,实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化管理。

第十九条 利用医院网站设立中医药养生保健专栏、健康讲座、编制实用性中医科普养生资料等形式,积极面向公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第二十条 专科服务量高于本区域中医类三级医院同专科平均水平,并逐年提高。

第二十一条 专科建设周期内为辖区内其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示范,并取得一定成效,带动区域整体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科研教学

第二十二条 专科建设周期内围绕提高“治未病”服务效果开展干预研究,承担或参与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积极推动成果转化,研发相关服务产品≥1项。

第二十三条 专科建设周期内每年度应有以中医“治未病”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国际刊物上发表,或出版专著。

第二十四条 承担相关教学及培训工作;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每年举办省级以上以中医“治未病”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专题培训班。

第二十五条 专科建设周期内每年派出和接收一定数量的进修或培训人员,进修培训内容应与“治未病”服务相关。

六、组织管理

第二十六条 医院制定以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总体目标的专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第二十七条 医院制定专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有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学术继承人选拔与激励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完成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专科视频网络平台开展各项工作。

7.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合并有糖尿病眼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为早期糖尿病眼病患者,对照组50例为单纯糖尿病患者。

1.2 方 法

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处理, 得出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参照相关研究资料并结合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中医“治未病”对早期糖尿病眼病防治效果及意义。

1.3 统 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 得的数据进 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χ2趋势检验)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因素分析

观察组中年龄、糖尿病眼病家族史、病程、血糖及高血压因素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 因素分析

将年龄、糖尿病眼病家族史、病程、血糖控制差及合并高血压5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人应该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够避免疾病侵扰,“治未病”根据中医辩证观念提出。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未乱先治,对疾病还未发生时对其危险因素行有效控制, 让疾病发生在萌芽状态[2]。现代医学提出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称为病因预防 ,有效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3]。

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眼病家族史、病程、血糖控制差及高血压。糖尿病眼病发生机制主要为体内血糖升高,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脂肪颗粒沉积,导致微循环障碍,从而影响眼部血管及神经,引发糖尿病眼病[4]。“治未病”思想重在预防,通过分析得出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家族史及病程为无法控制因素,提醒年纪大、病程长且有糖尿病眼病家族史患者更应做有效预防。血糖控制较差和合并有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平稳,以降低体内血糖浓度,减少高浓度血糖对血管损伤。高血压为糖尿病眼病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可促进糖尿病患者血管变性,加快血管受损,从而促进糖尿病眼病发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有效控制血压,通过饮食、日常生活、药物等方法进行有效控制,对减少糖尿病眼病发生有重要作用[5]。

(±s)

综上所述,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眼病家族史、病程、血糖控制差及高血压,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对预防糖尿病眼病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早期糖尿病眼病防治关系,探究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早期糖尿病眼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将另50例未并发糖尿病眼病患者分为对照组,探究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结果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预防糖尿病眼病有重要意义,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有年龄、病程、家族史、血糖及高血压。结论 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家族史、血糖及高血压,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可控制早期糖尿病眼病危险因素,对降低糖尿病眼病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8.关注中医“治未病”门诊 篇八

“大夫,你看我最近总是浑身痛,也不发烧,吃了止疼片也不管用,胃口也差,这是为什么啊?”67岁的张先生退休在家,原本生龙活虎的他感觉体力明显下降,特别容易疲劳。原本吃啥都香,现在一点食欲都没有,还常觉得口苦。明明很累了,偏偏晚上还失眠!没感冒也不发烧,却全身骨头酸疼。为了治病,他跑了好几家大医院,抽血化验、做B超、做心电图,从头到脚查了个遍,都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医生建议他去看看中医。于是,张先生便来到了北京中医院的“治未病”门诊。

提起“治未病”,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不少人可能会把“未病”当是“没病找病”。其实,“治未病”这种说法出自《黄帝内经》中的一条防病养生谋略——“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亦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治未病”与如今医学界大力倡导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最早、最超前的预防医学。

中医“治未病” 与西医“亚健康”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主题为“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的重点项目。自2007年上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未病”的试点工程,希望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养生优势,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造福。卫生部提倡中医“治未病”以来,北京、广州、上海、浙江、成都等地医院相继开设了“治未病”门诊。

有研究显示:1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和“亚健康”类似,不过也有所区别。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也不完全指身体不适的状态。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和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治未病”门诊还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

上海曙光医院的“治未病”中心由“体质辨识室”、“健康咨询指导室”和“传统综合治疗部”三部分组成,采用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提出的9分法,把人的体质共分为9种,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求诊者若来到“中心”就诊,首先要在“体质辨识室”内填写一份详细的“中医体质评估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中医体质与亚健康测评,以及医生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结果。随后,医生根据求诊者提供的资料及中医四诊结果,给求诊者一个内在体质辨证结论,让求诊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状态和易患疾病。随后,求诊者到“健康咨询室”接受更为详细的咨询,专家会根据求诊者的体质辨识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养生调理方案。如有必要,求诊者还可以在“中心”接受针灸、按摩、熏蒸等传统中医治疗。若发现求诊者患有明确疾病,专家会建议其去相关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这家社区服务中心对于“治未病”的市民,一般的咨询是不收费的。如果是每周或每月定时检查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才按规定收取费用。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个人预防保健。“治未病”门诊就诊的人群主要为亚健康人群、更年期妇女、大病初愈者和老年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质调养和生活干预以后,大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将得到显著改观。医学专业人士提出,希望人们可以慢慢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但要提防一些医药商打着“治未病”的幌子推出不合理的保健药品。

温馨链接

小知识:九种体质

平和质: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寒热均有较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

气虚质:语音低怯,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头呈淡红色,舌体显胖大,脉象虚缓。容易头晕,健忘。

阳虚质:平时怕冷,手足“热力不足”,喜欢热饮热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头颜色偏淡,舌苔湿润。

阴虚质:手足心热、平时容易口燥热,咽喉干涩,口渴爱喝冷饮。鼻腔偏干,鼻涕少。大便干燥、舌头红,口水偏少,舌苔偏少。

痰湿质: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水多且黏,容易胸闷,痰多。有些人面色淡黄发暗,眼圈微浮肿,容易困倦。平时比较爱吃甜食和肥腻食物。

湿热质:平时面部常有油光,容易生痤疮粉刺。舌头颜色偏红,舌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体感沉重容易疲倦。有些人还会心烦意乱,做事无精神。

瘀血质:面色灰暗,皮肤偏暗有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和疼痛。唇色暗淡或者发紫。舌头暗有点、片状瘀斑,舌头下静脉曲张,脉象则细涩。

气郁质:性格内向不稳定,抑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平时苦着脸。表情烦闷不开心。

上一篇:警容风纪纪律下一篇:庆八一文艺演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