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

2024-08-21

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精选7篇)

1.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 篇一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训练

一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尤为重要。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这也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中的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首先,读“望天书”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

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其次,关于“唱读”现象,从教学中我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二是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重点是在让孩子们明白怎么连词、断句、掌握好语速,语调。由于他们组词太少,还不理解词语意思,这时,老师的范读和指导起主要作用,而且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随着孩子们词汇量的增加,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的增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次就是多读多练,然后让学生试着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

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了重点。对此,我循序渐进的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2、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练习,所谓“一天不练口生”嘛,当然是不无道理的

2.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 篇二

(一) 拖腔拖调, 拖音现象严重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 经常可以发现齐读时, 孩子读得特别拖沓, 总有一种老牛拖破车的感觉。原因是许多孩子是逐字在读, 光注意了每个字的发音, 但忽略了朗读中句子的整体连贯性。例如《四季》这篇课文, 孩子们容易读成“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二) 怪腔怪调, 存在语感问题

一年级新生中有一些学生语感较差, 往往过分强调上声的准确, 而破坏了句子的语音语调及应有的变调, 让人听起来总觉得不那么自然。例如《比尾巴》一文中,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这段话中上声较多, 如“尾, 短, 鼠, 伞”, 孩子们常常把上声调值[214]发得特别准, 影响句子的连贯。

(三) 停延不当, 读破句

词与词之间一般都有或短或长的停顿, 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 停顿的时间一样长, 有的学生字字拖音, 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一句与一句之间, 一段与一段之间, 正确的停顿就更难。也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停顿, 连换了一句话甚至换了一段都不停顿, 直读得喘不过气了, 最后在不该停的时候停了下来, 多读破句。

二、节律朗读在小学低段儿童朗读中的运用与分析

(一) 学习语音变调, 回归朴实自然的朗读

在平时普通话的朗读和对话中, 都存在着一种变调规律。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 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 中间调值低平, 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 为了缩短发音过程, 它会变得或升或降, 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 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 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为此, 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

1.“上声[214]+非上声”→“半上[211]+非上声”

例如上述《比尾巴》例子中的“尾”字, 如读成“尾[214]巴”一定会显得拖沓而不自然, 往往学生也会困惑:我声调明明读得很准确啊, 为什么听起来总怪怪的呢?原因是不了解语句中的变调规律。在朗读中如果碰到这样的在词语中的第三声, 我们可以不扬上来, 读成“尾[211]巴”。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比如:首都、火车、雨衣、海洋、小麦、宝贝……由于变调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规律, 所以孩子一学就会, 不会在力求把第三声读得非常准确而使语句听起来不自然。

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 (35→214)

当两个第三声的字组成词语, 如“老虎”, 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不能读成“老[214]虎[214]”而应该把第一个“老”字读成第二声[35], 这样听起来自然多了。这样的词语还有:本领、古老、保姆、产品等。

(二) 合理停延, 读出语篇结构, 表意层次

小学生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 或者无停顿地连续, 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应重视让学生正确把握句内的停顿和连读, 以正确表现句意。开始时, 用一些符号帮助学生指点句内停顿处, 如:“早上/丁丁/背着书包/上学去。”之后, 再训练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正确停连, 使学生朗读的节奏感和流畅水平一步一步提高。

要把握好停延层次, 还得掌握汉语内三层和外三层的停延规律:语篇>段落>句群>句子≥气群≥音步≥音节。例如《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三) 把握文章的基调, 展开再造想象, 结合左右大脑进行入情入境的节律朗读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左半球主管语言, 右半球主管音

乐。节律朗读, 能够在保证汉语言语音语调准确的基础上, 结合左右半脑的功能。这样既解决了小学低段儿童在朗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又能结合再造想象, 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美好情感, 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 让孩子们乐于朗读, 勇于朗读, 在朗读中获得自信, 获得快乐, 增强语感, 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 首先确定文章的基调。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韵文, 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 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朗读时我们应以快乐、喜悦、轻快的口吻来朗读。同时可让孩子展开想象, 天上飘着白茫茫的大雪, 小动物们欣喜若狂, 都高兴地跑到雪地上玩雪, 每个小动物的脚印都不同, 多可爱呀。这是再造想象参与朗读模式的结果, 它的超常韵律唤醒了大脑左右半球的语言区、图像区和主管兴奋情绪的神经系统, 是左右半球功能整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吴洁敏.汉语节律朗读和语言双码认知[J].浙江:浙江大学学报, 2002年9月.

3.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 篇三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朗读;氛围;技巧;感情色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14-01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必要方式,它有助于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此外,有感情的朗读課文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强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因而,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形成想读、敢读、乐于读的良好习惯作进一步探究。

一、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积极营造课堂朗读氛围

朗读既是一种艺术欣赏,也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朗读通过手、脑、耳、眼的并用,将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死板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朗读并非僵硬地将书面课文转化为声音,而是将课本中的文字读“活”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使得学生将内容的课文感受表达出来。小学生时代正是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容易对一些生动有趣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元素来渲染课文情景,让学生与进入课文中的大环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进入课文角色,用心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2、善用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有竞争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竞争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举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形成一种能读、会读、想读、乐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将班内的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适当地增加一些奖励,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教师提倡朗读,进行有效指导

1、强调范读,注重摹仿

往往学生多数学生都可以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做到声情并茂并非一件易事。而范读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行之有效的方式。小学生时期正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范读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感受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老师的朗读还有感情。经过长期摹仿,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进步。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范读,时而高昂、时而低沉,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颜色、春天的活力,从而加深对春的向往。当学生在阅读时,他们也会感受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的感情色彩,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而,教师的范读作用不容忽视。

2、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阅读课堂都存在学生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甚至很多教师占用学生的朗读时间。如:国家教育部门在安排语文教学时,都会为学生留有一定的预习性朗读时间,要求学生在预习性朗读过程中需要通顺课文,准确朗读生字词音节。而现实情况是往往学生读到课文一半时,教师就会停止朗读过程,让学生提前进入到下一个学习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朗读并不重要。而名师教学时,教师都会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脉络,熟知后才会进入下一个教学过程。预习性朗读也是学生夯实基础的过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内容的分布特点来分配学生的朗读时间,并随时监控学生是否熟读课文。此外,教师还应给学生就有一定的展示时间,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在预习性朗读时间,一定要求学生都读好课文,不可蒙混过关。通过老师简单的讲解课文后,学生对课文会有一定程度地理解,教师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试读,反复地读,读出感觉。学生感情朗读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并适当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掌握基本的朗读方式。

3、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技巧性指导

自古以来,教育行业提倡学生要学习技巧、方法,并非单纯地死记硬背。可见,方法技巧实为重要。课文的朗读技巧主要侧重于对不同类型文章的读法,主要包括对重音节、停顿、语速等方面的掌握与应用。在朗读时,学生首先要明确课文思路,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教师在技巧性地指导学生之前是需要学生用心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情感,只有学生用心领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后,教师再进行技巧性指导,才能纠正学生的感情色彩。

三、鼓励朗读,适当给予表扬

1、鼓励学生朗读,提倡评读

或许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在听读时都有自身的感受,可以进行最初的评读。当一名学生朗读完成后,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如:当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提问学生朗读前三自然段,读完后,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评读,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朗读的着重点。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评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现同学感情色彩上的误用,以便警示自己避免此类错误。

2、及时旗帜鲜明地表扬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表扬是一种学习动力。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完成后,应该及时地表扬学生,对学生的朗读水平给予肯定。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往往会有更大的自信,对于朗读更充满自信。此外,教师在鼓励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意见,避免学生产生骄傲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慧娥.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8期.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四

摘要: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共同提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要加强朗读训练”这四个方面分别作了简单的阐述。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活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使听者不仅知道,而且得到更深刻的感受。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如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训练,也就不能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正是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作文”,原因就是学生读的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了,语言积累的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

我范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根据文章语言精美和树海四季的不同颜色,主要抓住了“美丽”这一全篇的主线。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语言文字精美、朴实的特点,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春、夏、秋、冬四季树海的特点,要用不同的语调来展示,但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要语调明朗,富有朝气。

夏天,树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要语势热烈,修饰语重音鲜明,语速较快。

秋天,虽说黄叶片片,红叶满枝头,但它正是向人们献宝的季节。开始读时,语调稍为

平缓,但读到献宝处,又渐趋明朗,赞美丰收。

天,气氛、色彩比较冷清,风雪交加,应以徐缓的语速,较深沉的语调,一字一句清楚地读出东北冬天那大风雪的情景。

最后一句很重要,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小兴安岭的富、美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到:啊!祖国的山多美呀!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该掌握并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在学习完全篇课文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三、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迈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

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草原》一课,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重现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

四、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朗读计划。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各具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5.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 篇五

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朱家庆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同时也减弱了读的有效性。如何加强朗读有效性的指导,本文试着从语文课堂教学指导中的初读、再读、精读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朗读训练最主要的要素是训练内容、方法、训练时间、训练主体(即学生)等。优化训练过程,就是在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优化、调配管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合理地安排读的训练,把读书训练因素有效地整合,使学生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初读感知文本,读中理解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针对情感性较浓的文章可以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披情入境,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线。如《哪吒闹海》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初读:课文主要围绕着“闹”来写的,那么“闹”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气势,“闹”中到底蕴涵了哪吒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这样的初读,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通过自读,学生对这一问题会自求得之,对哪吒的本领高强通过初读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

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再读熟知文本,读中表达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初读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催人泪下的文章,讲的是母子亲情。虽然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很感人。教学这篇课文时,端着架子,拿腔拿调,教学的效果是不会感人的。教学时,应很投入,有动作感,要注意,是自述,语调不宜太高。母亲的话,不要扮演,我们要达到神似,不要形似,不要刻意模仿老人的语言。到最后,妈妈闭上眼,我以为她睡着了,却看见“有两行泪水流下来”,读这句话时,不要匆忙。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能这时,儿子看到妈妈眼泪下来了,自己的眼泪也下来了。如果读这种地方,摆出朗诵的姿态,这种情也就烟消云散了。朗读的目的,就是要和听者共鸣,要把听者带到作品中去。

朗诵千万不要离开生活。我们生活里的语言,通过你的朗读,再现出来。

朗读时要感情深厚、爱憎分明。朗诵好一篇作品,声音、表现技巧要和你的真挚感情相配合,把作品内容准确生动的呈现给观众,光有好嗓子、读得流利清楚是不够的。没有情就是一杯白开水,不能打动别人,要取得好的效果,朗诵者要满怀深厚的感情。你爱什么,恨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要求朗诵者要情动于衷而形于声,声和情是并茂的。朗诵者的感情是由作品引发的,朗诵者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起燃烧,要和作者的爱憎完全一致。作品本身非常的深情,朗诵者绝对不会无动于衷。

三、精读赏析文本,读中想像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生命桥》描写了老藏羚羊用生命为桥,勇就小藏羚羊时的激烈场面,情节紧张,激动人心,适宜朗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感

染熏陶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这一处教师完全可以放弃所有的讲解、分析,只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读,读的同时一边动脑,一边勾画,训练学生学会一种表达“力量”和“奉献”的朗读方法,既提高了朗读能力本身,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性体验。这一环节的精读可以是多角度的,多种形式的。比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法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体验。

6.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篇六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7.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 篇七

古人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 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是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断地分析、思考和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将时间还给孩子,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对话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 导致阅读量不够, 语言的吸收积累太少, 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 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危害, 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二、采取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低学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 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 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 融入多种形式, 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厌倦了。

1. 老师的范读, 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低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 尤其是他们的老师, 更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就拿我个人来说, 我自己本来就酷爱朗读, 在教学新课时, 我自己就已先陶醉在文本优美的文字里, 总是对着镜子有滋有味地读上几遍, 兴致浓时还会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在课堂上, 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我的朗读声中, 听到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 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模仿的时间长了, 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 马上停下来范读, 再多加练习, 和学生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此外, 也并不是老师读的就称之为标准的范读, 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 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 通过他们的范读, 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学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 可爱至极, 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2. 创设情境, 最有效的朗读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 有着惊人的想象力, 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 使他们边读边想象, 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 一直会很有兴趣、富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式, 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背景音乐的播放,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儿童语言的引导等等。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找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在讲到荷花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 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荷花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荷花的赞美。而音乐的渲染在很多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表演读, 在朗读中理解

表演读是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虎和狐狸的神情与动作的词, 让学生上台表演读, 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同时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帮助, 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 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 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 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 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护士实习科室评语下一篇:国投华靖电力部门与岗位职责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