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2024-07-0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精选11篇)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试题

2011年7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2.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形式运算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4.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 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5.合作游戏是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__上下 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3.儿童一般先掌握_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__三__水平,六____阶段。

5.处于__象征期 蝌蚪人__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6.6-8岁的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__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

7.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_新行为 _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8.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_基因_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2.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1)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2)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3.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1)从浑浊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四、论述题(16分)

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2.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易受其他儿童欢迎。3.自身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向、友好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较受欢迎。4.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的接纳程度呈正相关。

5.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未加展开,酌情减分)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答案要点:

1.儿童心理的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遗传 一方面保证了人类性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10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10分)

(无展开酌情扣分)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二

一、符号中心接近法

符号中心接近法也称为发音中心接近法,是以斯金纳的行动主义理论为依据而进行的语言教育方法。行动主义理论学者的观点认为幼儿学习语言是通过模仿、强化、反复、练习等经验的获得。理解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关系,先要获得音韵意识。就是运用语音组合、分解、脱落、插入、代替语言的能力。

韩语具有两面性兼顾语言的特征,符合符号接近法教学。韩语的两面性兼顾的特点指韩语既是音素文字,也是音节文字。几个音素形成一个固定音节,并且音素的字韵母有它固定的位置。韩语是表音文字,又有表意主义特点。韩语语言的两面性特点使得幼儿习得字韵母对应规则就能够识别音韵,又能够通过对音节的直接识别进行阅读。

符号中心接近法的基本假设是语言的可分离、可预测的部分结合形成新的语言。因此,符号接近法要求语言教育应从“部分—整体”的方向进行教学。获得语言教育最为基础的音韵意识之后,才能获得有效的读写等语言学习能力。因此,符号中心接近法主张获得音韵知识之前要保留读写活动,阅读活动熟悉之前要保留书写活动。

二、总体接近法

韩国自80年代起使用总体接近法进行教学。符号中心接近法在教育现场遇到了诸多问题,一线幼儿园教师深刻认识到研究新的语言教育方法的必要性。要寻找一个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语言教育方法、创造幼儿感兴趣的语言环境,由此总体接近法诞生。总体接近法是幼儿教育现场的教师亲自实验,有着丰富实验依据的语言教育理论。

总体接近法不是单一理论的成果,最初是为寻找符号中心接近法的应对方案而诞生,之后受语言心理理论、哲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的语言教育方法。总体接近法的学习原理是重视幼儿的兴趣,强调意义的理解,读写不是通过直接学习获得,而是让幼儿自己在探索中自然获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权威的存在,而是作为幼儿的伙伴共同参与的平等的存在。幼儿通过总体接近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获得读写的功能,并且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读写经验。因此,总体接近法具有在不失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获得学习内容的优点。

三、平衡接近法

总体接近法在韩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只进行总体接近法会导致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下降等问题。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IRA)(1999,2010)、美国NPR(National Reading Panel)(2000)提出统和、平衡实施幼儿语言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生成了语言教育的平衡接近法语言教育理论。韩国2007年新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的语言教育要实施平衡接近法,平衡接近法在韩国成为进行语言教育的核心接近方法。

平衡接近法是折中符号中心接近法与总体接近法的语言教育方法。这里有必要关注“折中”这一词,平衡接近法的折中不是混合或是组合,是通过有意义的、整体脉络的总体接近法的同时,嫁接单词与文章等符号中心接近法。实施平衡接近法最重要的是把握个别幼儿的特征与已有经验,找寻最适合幼儿的总体接近法与符号接近法的平衡点实施教育。因此,平衡接近法中的折中的意义要从为个别幼儿实施的最适合语言教育的角度出发,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层面上解释。平衡接近法应结合意义中心教育与解读教育并行的教育,使用“意义—发音—意义”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师运用平衡接近法提供各种题材的阅读材料,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策略。

综上所述,韩国的语言教育从符号中心接近法,发展为总体接近法,然后结合两者的优点发展成为平衡接近法。韩国语言教育的理论发展对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特别是同为表音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学坚.论语言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

3.浅谈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篇三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这可以促使幼儿更多地运用语言去与同伴、成人交往,更好地理解人们语言所表达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代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通过运用语言来培养交流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怎样去培养呢?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训练幼儿语言学习的方式,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所以,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有计划、有目的的语言训练和语言学习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冬天,下雪了,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让幼儿背诵大量的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这样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仅仅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如讲故事时,我结合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我还用故事表演、画故事等手段,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4.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篇四

◆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方面特征的表现: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气质特征不是指一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表现,而是许多情况下的一贯特征。

◇气质的类型及表现

1、希波格拉底的体液气质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生于肝的黄胆汁过多——容易激动,好发怒,不可抑制;——胆汁质;

生于心脏的血液过多——热情、活泼好动——多血质;

生于脑的粘液过多——冷静、沉稳——粘液质;

生于胃的黑胆汁过多——敏感、抑郁——抑郁质;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学。

巴甫洛夫在自己长期的研究中,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

根据这三个特征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其中最典型的有四种: 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弱、不平衡、抑制占优势—— 弱型(抑郁型)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气质与神经系统得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塑性: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身体健康状态的强烈转变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二、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受好坏的价值判断

2、具有相对稳定性 】

◇性格的分类

·按内外向分:

1、外向型:感情外露,不拘不节,勇于进取,适应环境快,但有时轻率。

2、内向型:深沉老练,处事谨慎,深思熟虑,交际面窄,灵活性差。

·按独立性分:

1、独立型:有主见,不易受外来因素干扰,有坚定的信念,独立判断事物,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顺从型:缺乏主见,易受他人意见左右,依赖性强,易与人相处。

·按功能分:

A型性格:为取得成绩而不断奋斗;有竞争性;不耐烦;时间紧迫感;过度的敌意和过旺的精力;对人、对已、对工作过高要求。

B型性格:按部就班,从不加班加点,将生活看成是享受而不是战斗。放松坐着与人谈话。C型性格: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性格与气质

区别:

1、先天获得还是后天形成;有无好坏之分;

2、相对独立性

联系:

1、气质使性格显示独特色彩

2、气质促使人更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3.性格掩盖和改变气质

三、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例如:唱歌——旋律感、节奏感、才能: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 ◇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智力、运动、操作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需的能力。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和写作能力等都属于特殊能力。】

2、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运动、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操作、制作和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都是操作能力

智力:指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各项活动任务最主要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能力与知识、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传统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气质类型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提出的。他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巴甫洛夫发现的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传统的类型相吻合。◇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

布拉泽尔顿(Brazelton,T.B.1969)的三种气质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安静型。

 气质特点受到环境的影响可以弱化或被掩盖,到6~7岁时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的儿童,气质掩盖的情况会越少

·活泼型: 是名副其实“连哭带闹”来到人世的,他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呼吸和哭喊。护士给他穿衣服时,他大喊大叫,脚挺直用力踢,用手推开护士。他一旦睡醒就哭,在夜深人静时常常能听到他没有停顿的啼哭声。

·安静型:孩子出生时就不那么活跃。他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处环视;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

1.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在于第一,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第二,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3.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儿童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气质差异对婴儿性格的萌芽有所影响。

·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个性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是辩证统一的。

·幼儿期的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①好动②好奇、好问③好模仿④好冲动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学前儿童的性格已经开始形成,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性。

·性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和气质特征紧密联系的性格特征,更多受遗传的影响,是比较稳定的。由此形成儿童性格与周围环境相互助循环性影响,使最初形成的性格特性不断得到加强而逐渐稳固。

◆第四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区别之所在。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内我调节。

◇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5.名字与身体联系。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婴儿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发展到意识了自己是各种行动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可以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因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作出评价;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

(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二)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三)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自我调节的发展

5.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小编推荐) 篇五

一、选择题(10分)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内容不包括()。

A.自我意识B.自我控制C.自我调节D.自我评价

2、智商在()之间称为超常。

A.90—110B.110—130C.70分以下D.130—140

3、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B.抑郁质C.粘液质D.胆汁质

4、儿童依恋发展的第四阶段是()。

A.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B.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C.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D.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

5、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1岁半—2岁B.4—5岁C.5—6岁D.2—4岁

6、以下属于学前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的狭隘性B.思维动作的内隐性C.自我中心性D.具体形象性

7、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A.记得快忘得也快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8、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D.概括性较低

9、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爱玩会玩B.好学好问C.个性初具雏D.爱模仿

10、视觉中枢位于脑()机能结构。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真正发展。

2、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上。

3、_________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4、儿童为脑皮质各区域成熟按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和 _______是实现的基本手段。

三、名词解释(25分)

1、无意想象

1/

32、抽象逻辑思维

3、理智感

4、亲社会行为

5、气质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2、简述幼儿“说谎”的原因。

3、为什么幼儿中期常常出现“告状”现象。

4、为什么说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日期。

5、为什么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

五、应用题(25分)

试述四种教养方式中哪种教养方式最好?怎样做一位好父母。

学前教育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1、B2、D3、A4、C5、D6、A7、CC

二、1、条件反射

2、皮质抑制机能;第二信号系统

3、先学前期

4、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8、B9、D、5、动作;言语2/3

三、1、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

事物形象的过程。

2、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3、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4、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

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5、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四、1、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

2、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3、道德感是有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4—5岁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4、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是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地发展起来;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了各人的独特性。

5、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幼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幼儿对成人对他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五、权威型,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父母应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的实施规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避免专断放纵、忽视。

6.儿童学前教育发展介绍 篇六

体育:

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智育:

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德育:

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

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等都是对儿童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作品。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教育方法指导二

一、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四大不当方法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极大,教育得当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教育不当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前途。在家庭教育中应避免以下四种不当的方法。

1、威胁。成人用威胁的口吻对孩子说话:“你再....。。我就....。。”尽管这类威胁在大人心目中认为十分有用,但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有效果。因为威胁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只要孩子有点自尊的话,他必定会故意与大人对着干,以此来显示他不是个胆小鬼。

2、收买。收买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话,就能得到奖赏。如“如果....。。就”的许愿方法,有时能刺激孩子而暂时达到某个目的,但却不能激励他作坚持不断的努力。

对孩子来说,这些话就意味着怀疑他的能力。另外,也拿导致孩子讨价还价,以“你不给我奖赏,我就不规规矩矩”来要挟大人,从而提出更无理的要求。有益的、受欢迎的不是以收买形式出现的奖赏,而是事先没有许诺过的、出乎意料的,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赏识而得到的奖赏。

3、保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互相要信任。

父母不应向孩子保证什么,也不应要求孩子作保证。如果父母必须依靠保证来强调自己说的是真话,那么变相地承认自己没有保证过的话是不可相信的了。保证会使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也不应诱导或要求孩子保证今后循规蹈矩或绝不再犯某个错误。当孩子作了一个并非出于自愿的保证后,他等于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我们不应鼓励这种欺骗行为。

4、讽刺。父母讽刺孩子,极大地阻碍了他的进步。

它往往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交谈设下了牢固的障碍。挖苦的语言会招来孩子的反击,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筑起一层屏障。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应用讽刺和挖苦的语言,不应该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二、五句无心话伤害孩子心

与孩子沟通时,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不同表达方式和词语对孩子影响区别也很大,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可能对孩子伤害很大的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无法在座椅上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总要经历固执,淘气,自我中心等阶段,这是成长的必需。

但父母很容易因此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

建议:在你忍不住要责备孩子时,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如“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2、“别跑,会摔跤的”诸如此类的警告

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打击。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孩子也会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

建议:更好的说法,如“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具体的指导。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你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但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的话。

建议:对孩子,不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表现有趣,有些话你不是认真的,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对其他孩子的仇视。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

建议: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

建议:如果你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责他,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三、三种教育方法孩子乐于接受

第一种: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第二种:多引导少训斥

其实家长(微博)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第三种: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四、家长教育孩子时,还须重视反面教育

多数家长都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实际上,让孩子只接近“赤”,而不接触“墨”是不可能的。家长最多只能营造一个“赤”的家庭小环境,但孩子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难免不接触反面现象。因此,只注重正面教育,忽视反面教育,显然难以使孩子适应复杂的社会另一半。家长应该像重视正面教育一样重视反面教育。具体讲反面教育有何作用呢?

1、通过反面教育,孩子会知道做事情很少是一帆风顺的,人们正当的合理的要求也不是总能实现的。这能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现象,如好心得不到理解、美好的事物受到挫折等,这往往能使孩子产生同情心和责任感。

3、反面现象能使孩子看到不该发生事情发生了,从而使孩子在感到同情、惋惜和愤怒和同时产生一种克服反面现象的心理需要。

7.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七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而语言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要想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从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做起,掌握语言发展的三个主要理论,并对这些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方式做出准确的分析,关注儿童学前教育。

二、语言发展理论

1.环境影响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环境影响论

环境影响论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理论提出者认为,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理解方式的主要方面。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奥尔波特,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机械的、单一的模仿,而不具备创造性,支持这一理论的是怀特.赫斯特,他的观点是虽然儿童学习语言不是对语言的简单模仿,但也是对大人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模仿,其本身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关于此观点的另一支持者是斯金纳,他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集合,环境影响对语言刺激起加强的作用。

(2)环境影响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首先,因为环境影响论认为,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第一要素。因而,在环境影响论下,必须为学前儿童营造良好和合适的语言环境。比如狼孩和人工野孩就无法获得相应的语言环境,从而无法习得语言。其次,学前儿童看护者要注意对其提供正确的语言使用方式,注意尽量使用标准化语言,而不是方言或过于超常的口语。那样会给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不好的后果。最后,要对语言学习中有进步的儿童予以适当的鼓励,研究表明,常受鼓励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好的语言学习后果。

2.先天决定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先天决定论

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最早由乔姆斯基提出,他认为,人类个体天生拥有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并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习得的,人一旦有了深层次的思想,他们自然会把内心深处的表达需求结合本身就知道的语法规则,转化成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他们的思想。

(2)先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第一,先天决定的出现表明了儿童语言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教学者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顺应儿童语言发展的天性,并合理施教。第二,语言教学者在针对语言不太敏感的儿童时,应当相信人类天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表达能力,相信并帮助他们学习好语言。第三,儿童自身学习时不要太依赖他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提出,他们认为,环境是和主体相互作用的,在这其中,儿童首先是语言的表达主体,儿童本身对接受的语言教学和日常表达影响进行思考、加工并整合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外界对儿童个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儿童身边的父母、兄弟、同学、教师等角色对儿童习得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哈利迪认为,儿童在一边学习语言的同时一边通过语言进行学习,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儿童语言教学中,首先应尊重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主体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周边教导者在对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时,必须尊重儿童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尊重儿童本身的同时对他们的语言行为进行正确的方向性引导,并增加语言学习的兴趣点,加强他们交流和表达的机会。

总结

在学前儿童的语言教学中,先天性因素和环境都对儿童这一语言表达主体起着较为中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语言表达主体,学前儿童自身对其语言习得结果有主要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其次,学前儿童的先天语法体系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儿童的语言环境对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有加强性和感染性影响,让学前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某种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点在“狼孩”在接触人群以前可用“狼语”和狼群交流,在回归人群后变得逐渐可以和人类做简单的交流,后来达到无障碍交流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环境对语言的教育非常重要。总而言之,儿童在习得语言时,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而后在生理成熟过程中受制约,环境又对儿童语言学习发展起外部影响作用。而儿童的语言学习最终在语言运用中逐渐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学坚.论语言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13-114.

[2]周兢,陈思,Catherine Snow,Paola Uccelli.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6:39-44.

8.学前期问题儿童性格发展与教育 篇八

【关键词】学前期;问题儿童;教育

根据有关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表现出若干个阶段,把三岁至六七岁儿童称为学前期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个年龄段是性格形成的非常重要时期。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他著有《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一书,阐述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及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优秀的性格品质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人的性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特征,它的形成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关性格的形成有人简单地认为是先天遗传的,对性格的形成抱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态度,听任其发展,也有的人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功能,认为教育可以让人的性格向任何预定的方向发展。这是在培养儿童性格形成中常见到的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人的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在内,也离不开后天的教育。人的性格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家庭、同伴和学校。其中,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父母教育方式等)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所谓父母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众多的研究文献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自尊、品德、攻击行为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发展均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近几十年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以及父母教育方式与问题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者探讨较多的一个课题。

一 问题的提出

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不良的生长环境、意外事故和疾病或是不良的营养结构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系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发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6-8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开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对提高人口素质十分重要。近20年来,对儿童心理偏异的危险因素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本人多年的学前教学工作与研究,发现学前期儿童有行为问题的现象较以往突出表现。这对以后的入学教育来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是家庭不和谐的一个诱发因素。研究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总结经验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非常紧迫。通过走访8名家庭环境比较类似的儿童(6女、2男,4-7岁)的母亲,发现在家庭环境比较类似的情况下,由于在教育与培养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子女的性格差异极其显著。说明了在子女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与方法。

二 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因素

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因素大致可分成三個方面:一是父母自身的特点,如父母对待生育的态度、做父母的期望和准备、婚姻和谐程度、父母的受教育背景等;二是子女的特点,如子女的性别、气质与性格特点等;三是家庭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态学家Bronfenbenner在家庭环境的研究中曾把家庭外部环境区分为两个层面:中间系统和外部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家庭成员所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学校或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家庭不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决定着家庭生活的一些条件的系统或环境,如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特点、自然与物理环境等。Bronfenbenner指出,不管是中间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对家庭中亲子间的互动有影响,近年来有关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教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儿童对这些行为的知觉而发生作用的,即父母的行为只有在被儿童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对儿童的发展发生作用。同时,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报告和子女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知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在探讨父母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时,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认知上,而不是单独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同时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继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狍姆林特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她的解释,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而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却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根据狍姆林特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 对比分析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比较成功的模式,选择了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作为调查对象。8个儿童的家庭环境比较一致,全是文化程度为大专的教师家庭,生活规律比较稳定,父母关系和谐,其中有3个子女(1男、2女)是属校园中的问题 儿童,3个非常开朗活泼、2个属普通状态,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些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管带方式,父母亲采取了不同的批评方式与管教态度,具体调查内容见表1。在父母亲带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总结与摸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调查父母亲对子女的管教态度、批评场合、管带情况及教育效果作了总结。普遍认为,在管教态度方面,一方管教,另一方调节缓和的效果为最好。子女普遍能够接受管教,但父母双方得经常调换位置。否则就会出现孩子憎恨某一方的现象,从而导致躲避经常教育方,以致在今后儿童心目中形成只畏惧一方,而另一方也没有太多亲切感的心理,这样的孩子生活比较独立,但情感上不太丰富。

从批评场合的调查发现,针对犯错误程度与频率的不同,不同的批评场合效果各不一样。对于更多的小错误,私下批评的效果最好,而且最容易被孩子接受,但因为特殊的年龄,他们改过的稳定性较差,往往需要经常纠正,这也符合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而有些儿童在客人面前会故意放纵自己,私下教育虚心接受,来了客人又“旧病复发”,对这种情况的普遍反映是,当客人的面进行一次集体管教,这种教育效果是儿童能够接受教育且“痛改前非”,但往往会对今后客人的到来采取不积极态度。对于公众场合训斥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否认的态度,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在今后的行动中感到一种无形的畏缩。

對管带情况的认识是比较复杂的,且出现了意见不太一致的认识。从小由父母带大的儿童基本能接受父母亲的教育,但后期的性格表现也各异,在本例中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儿童,父母很苦恼,他们的共同反映是要求太严格,纠正错误时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其父母性格并不全是内向型;另有两名性格开朗儿童,其父母亲的认识是,不要太在意孩子行为,不要有太多的呵护,经常引孩子参与小朋友及大人的活动,不要给子女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其父母亲性格并不全是外向型。有祖辈管带或参与管带的儿童性格表现任性,不听父母管教,在后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较大困难,在本例中有一名问题儿童,其主要问题是与父母有严重

抵触情绪。但是这种抵触情绪的症结是可以找到的,比如少了过分的呵护、或是少了过分的自由等,或是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等的改变,或是交往人群的变化等,通过解决这些症结问题就可以与子女进一步的沟通,从而让他们接纳父母亲的教育。普遍认同的一种管带方式是尽可能早地把子女送入幼儿园,更多时间由无亲情关系的人管带。针对另外两名目前表现普通的儿童,家长的反映是平时很少照顾,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韶峰,刘定邦.实践教学:整体提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必备要素.中国远程教育,2002.(5).5-8.

9.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九

马鹏

一、填空(1’×15)

1.人的一生发展始终体现着

、、以及、等因素的相互作用。2.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 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和自我的主要手段。3.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表现出阶段的特性,每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具有特定的性质,这些特定的性质是由 所决定的。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有、、、。6.个性的特征有、、、。7.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中 是基本成分。

二、单项选择(1’×15)

1、下列属于心理发展的特点的是:()

A、方向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社会性

2、认母的关键期是;()A、2—3个月

B、5—6个月

C、1—2个月

D、1岁前

3、儿童基本具备想象的基础是在()

A、2-3岁

B、1.5-2岁

C、1-1.5岁

D、4-5岁

4、不属于儿童口吃的原因的是()

A、生理原因

B、心理原因

C、暗示

D、模仿

5、“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6、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

A、10-15分钟

B、8-10分钟C、5-8分钟

D、15-20分钟

7、顶叶属于:()

A、运动中枢

B、体觉中枢

C、视觉中枢

D、听觉中枢

8、()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A.个性

B.社会性

C.言语

D.情绪情感

9、()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A.言语

B.概念

C.情绪

D.记忆

10、两岁儿童能集中注意()分钟。

A.5—8

B.10—20

C.10—12

D.半小时

11、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是()。

A.行为

B.思维

C.想象

D.感知觉

12、()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A.语言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13、儿童大脑中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的结构是()A、脑干

B、大脑皮层

C、后脑

D、沟回

14、大班幼儿的游戏多为()

A、规则性游戏

B、角色性游戏

C、模仿性游戏

D、社交性游戏 15.幼儿的典型思维是()。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具体思维

D 抽象思维

三、名词解释(4’×5)

1、具体形象思维

2、记忆策略

3、自我中心

4、象征性游戏

5、个体心理发展

四、简答题(5’×4)

1、怎样培养幼儿想象力?

2、幼儿观察力发展有何特点?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五、案例分析(10’×1)

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六、论述题(20’×1)

试论述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试卷答案

一、填空

1.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个体自身心理因素 2.感知觉 3.眼睛

4.不同的认识结构

5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6.整体性

开放性

稳定性

独特性 7.动机和情绪

二、单选

1、D

2、B

3、B

4、C

5、B

6、C

7、B

8、D

9、B

10、C

11、D

12、B

13、C

14、A

15、B

三、名词解释

1、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2、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3、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4、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5、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四、简答

1、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是他们都获得一些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 ②启发、鼓励儿童大胆想象。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创设发展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 ④注重原型启发 ⑤绘画补画

2、①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②观察的持续时间较短 ③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④观察的概括性较低

3、①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性思维

②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③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4. 气质有类型差异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积极和消极的地方;成人和教师应有的态度。

五、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一、这是依恋的一种表现,是依恋情感的转移。倩倩将小毯子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二、小红毯成为安全的依托: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依偎、跟随)。

三、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的发展的影响,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必须十分重视孩子的依恋行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四、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六、论述

答案要点: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方面发展。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二、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基础。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10.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 篇十

15.如何促进教学迁

移?(经典教学理论的教学应用)1)

使不同学习课题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2)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促进原理是规则的迁移3)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整体关系4)让学生学会学习并正确发挥学习定式的作用。16.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联接说)?《1》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不需要任何中介因素,S-R,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与反应的联接。1)通过饿猫打开迷龙实验得出了学习链接理论【联接说】2)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事物说】3)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4)联接的行程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5)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7.斯金纳操作性行为强化说?1)基本

观点:(1)应答性条件作用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反应(2)强化。二级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18.格式塔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接,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2)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3)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19.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

(一)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1)位置学习实验,其中代表性实验室是高架迷津实验,得出的结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塔式”模式。即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迷津的“认知地图”2)潜伏

学习实验,表明的事实:操作水平的变化并不是学习的同义词,强化也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不仅仅是外显行为的改变,还包括其他东西。“潜伏学习的实质”就是认知学习,这种认知学习发生在内部而未能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强化物的作用和练习的次数在学习中仅有次要意义而认知才起重要作用。

(二)基本观点1)行为是整体性的有目的的2)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3)行为习得在于形成对信号的预期

(三)评价: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吧学习堪称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20.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一)基本观点: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1)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2)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

结构,21.奥苏泊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一)基本观点: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其固定作用的知识或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使新的知识被学习这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实施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增加新内容,建立更广阔的联系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4)“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因为人们不可能通过亲自行动并体验到行动后过来掌握各种复杂事物【观察学习概念】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及后果所进行的学习,市值就在于它人给观察着传递某种信息,告知其新行为的途径

22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只是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没有最终答案们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只是不能概括世界法则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获得的知识而言,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只有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2)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3)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情境是意义建构基本条件,协作和会话视具体过程,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同化和顺应是意义建构的两种基质

(三)建构主义学生观,学生是信息加工的整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学习发挥主体作用】(1)

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注定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食物尽量和一张我的内容相互联系,并对联系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师观: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一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主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五)教学观,未来的教学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建构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境及有关线索,而不是知识内容的多少 1)教学目标是有关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2)教学过程围绕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模式加以训练

25.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探究式学习2)支架式学习3)随机通达教学4合作学系

29.奥苏泊尔进一步

确立意义学习两个条件(1)意义学习的心向,及学习这又把新材料以非任意性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2)学习材料的潜在意义性即学习材料能以非任意性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联系起

34.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在长时间记忆中),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工作记忆中);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个人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过程性知识){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

支持策略;元认知监控{计划,监视,调节

35.主要的策略性知识: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

36.什么是问题解决及特征?问题解决是由一定问题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特征: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程序性4)认知操作性

3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因素1)专家具有较大的有意义的直觉模式2)专家记忆容量增大3)技能执行速冻上的特点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解决问题用的时间多5)能够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6)更频繁而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1)人格因素2)心理定势3)思维策略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课题因素1)刺激呈现的模式2)问题的具体性3)练习的多样化

3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全面促进学生专门知识的掌握2)养成运用通用思维策略的意识3)

运用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和识别问题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联想法,简化计划法)

40.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有利环境1)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2)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3)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提供条件;教给学生必要的技能和技巧;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注重开发自身的创造性}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1)保护好奇心2)解决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4)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

(三)设置创造性课程1)发散思维训练课{内容:用途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方法扩散}2)自我设计课3)创造发明课

(四)发展创造性思维1)类比推理策略{拟人、象征、仿生类化}2)对立思考策略3)多路思维策略4)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

41.皮亚杰品的发展阶段理论

(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能接受外界准则

(二)权威阶段(6-8岁)该时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范围

(三)可逆性阶段(8-10岁)而统一不把准则看做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四)公正阶段(11-12)公正观念是从可你的道德认知脱胎而来的 4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朴素的利己趋向主义

(二)习俗的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

46.导致学生心理挫折的冲突: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独立与依赖冲突;自尊与自卑冲突

47.学生的挫折教育与挫折疏导:

(一)挫折教育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挫折观2,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3,进行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教育4,教给学生调试心态的方法与技术(二挫折梳到1,情绪宣泄法2,代偿迁移法3,合理认知法4,心理咨询法

4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其内部心理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他把儿童认知分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7-11)形式运算(11至今)

49.布鲁纳认知阶段理论:动作,映像式,符号是阶段 51.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和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以语言等符号系统为工具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儿童的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个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二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基于上述基本观点,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石。

53.冲动型-—沉思型差异区别:学习能力方面

沉思型的儿童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都比较好

冲动型的儿童则往往有阅读困难,学习成绩也不太好 5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是美国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心理学家。他依据

个体每个发展时期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冲突,将人的一生

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 独特的矛盾或危机,这些矛盾或危机只有得到顺利的解决,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否则

人格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第一阶段(0~1.5 岁)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 阶段(1.5~3 岁)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3~5 岁)的主要矛盾是创 新对内疚。第四阶段(5~12 岁)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12~18 岁)的主要

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18~25 岁左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第 七阶段(25~65 岁)的主要矛盾是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第八阶段(老年至死亡)的主 要矛盾是自我整合对失望。

5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①注意过程。这个过程

包括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为的注意和识别。某一行为方式只有引起儿童的注意时儿童才会去 模仿。②保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观察者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贮存原先观察到的有 关他人行为的信息,从而获得了某种行为。③动作再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把保持在 头脑中的内部表征信息转化为外在行为,从而再现了先前所观察到的行为。④强化和动机过 程。个体通过观察学会了某种行为,但这种行为未必要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强化才会产生行 为动机。强化包括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两种形式。

58.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发动作用 指向作用调控作用

5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效果之间是一致的,活动效果取决于动机的强度和方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驱使人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差。60.学习动机与学习辩证关系:不是单向性的,是相辅相成的61.需要层次理论 :生长需要{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缺失需要{自尊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63.成就归因理论:维纳 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业成败会做出不同的归因。学生往往倾向于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方面进行归因。

归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内部—外部)、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

64.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是人类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估计活预测。影响自我效能原因:个人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6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 方法1.内部动机的培养(1)学习兴趣的提高(2)认知内驱力的维持(3)成功期望的维持4)成就动机的激励5)自我效能的提高6)成就归因训练(7)自尊与自我价值的维护(8)形成掌握目标

(二)外部动机的激励(1)保持一定诱因2)表扬与奖励5)适当的竞争 ARCS模式是由科勒提出的,他把教学中的心理反应划分为四类: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意度(,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从这四类要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艾姆斯在成就目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TARGET模式。认为影响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课堂结构因素主要有六种:任务设计、权利分配、认可方式、小组安排、评价方式,时间分配,简称, TARGET。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技法一般原则:给学生已成功的满足和失败的挑战;保持学生合理的期待;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为辅;合理运用外部强化;教学与教育相结合三学习动机培养:进行人生观教育,增强学习责任感;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11.浅谈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式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表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9-01

一、注意集体谈话

1、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沟通交流的前提,教师应该真诚、平等地同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并不断地鼓励幼儿,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然地表达。

2、生活经验是幼儿表达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之间对他们喜欢的话题会谈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帮助他们积累经验。

3、幼儿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愿意共同探讨。作为老师应该慧眼识趣,捕捉幼儿的兴奋点,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4、在幼儿谈话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幼儿进行评价,激发幼儿的谈话热情,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语言教学的巧妙提问

1、教师提问应具有想象力,讲故事时让幼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想象,拓展思维,勇敢地表达。如“假如你会飞,你会怎样做?”孩子回答:“我会飞到天上去和月亮玩”、“我会飞到外星去找外星人做游戏”……通过巧妙地提问,激发了幼儿的思维,同时也让幼儿的评议能力得到了发展。

2、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时应该注意推理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统一的认识。比如《七只小山羊》的故事中小羊在家里哭,小动物从它家经过,会怎么样?引导幼儿推理“可能会被狼吃掉”、“可以找小动物帮助它”。然后问:“你们觉得哪一种答案更合理?”让幼儿自由地发表看法。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爷爷用智慧、勤劳的双手用破旧的毯子为孙子约瑟创造出很多的宝贝,体现孙子和爷爷之间的亲情。但最后约瑟的纽扣没了,爷爷也不能无中生有,此时约瑟很伤心。这时让孩子为约瑟设计制作纽扣赠送给约瑟,让约瑟变得快乐。孩子们都设计出特别的、与众不同的纽扣送给约瑟,在制作后让孩子讲讲你设计了怎样的纽扣?你想对约瑟说什么?在这样的设计、赠送中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了孩子的情商,让他们体会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情感。

3、老师在评议活动中应把握提问的时机,运用幽默、诙谐的问题调节枯燥无味的活动气氛,因为孩子们富有趣味性地回答能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假如我是孙悟空》故事中,提问到小朋友最喜欢什么?孩子回答:“我觉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了”,“孙悟空七十二变,很有本事,我想变得和他一样有本事”。

三、培养幼儿表达兴趣

1、课堂:在学前期,儿童的课堂教育是有限的,課堂教育的内容也十分繁多,把握好每堂课的语言教育十分关键。在前20分钟儿童的注意力较集中,这个时期可以对儿童进行规范语言习惯的教育。而在后期,则可以创造出适当的情景让儿童提高注意力。比如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看图说话等。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通过多种感官来亲身体会,可以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以及对这个五彩的世界有更为生动细腻的感触,能将静态客观的知识灵活化,从而产生新的思维和构想。

2、提供真实而丰富的情境,营造交流的氛围。如“过年”、“六一儿童节”等,让他们自己观察节日的变化。又如“春天”我和幼儿一起观察春天的变化,他们会感到“春天是暖暖的”“草、树都发芽了、都变绿了”“小朋友的衣服减了、池塘里有小蝌蚪了……”不断地促进幼儿语言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评议运用中成长。

3、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经常在课间放一些录音儿童故事,孩子对故事十分感兴趣,每次都听的十分认真,有的故事听过两三遍就可以复述出来。对孩子的语言训练来说,这是一种轻松有效的方式。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儿童不仅可以纠正自己一些不准确的发音,不规范的用词,同时也可以轻松学会一些较难的词汇。每周我们班上会请一个小朋友准备一个故事讲给全班孩子听,因为孩子都有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意愿,所以准备故事十分认真。讲故事的儿童语言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语言组织、发音方面都得到强化。

4、儿童在其他许多环境中也会用到语言。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家长应该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知识,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比如入园离园时教师都会和孩子寒暄一番,在家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等。这些语言环境有的是我们能顾及到的,有的是我们顾及不到的。儿童呆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幼儿园就是家,因此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著名的陈鹤琴先生就说过“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 家长应该为儿童树立起正面积极的形象,因为儿童的一举一动都受家长的影响。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家长应该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知识,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在生活中自然正确的使用语言;多带儿童进行室外活动,经常旅游踏青,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支持儿童的探索,鼓励儿童提出问题,不无视儿童的问题;创造愉悦民主的家庭环境,不苛责儿童丰富奇妙的想象,凡事让儿童多动手动脑;给儿童单独的空间,不过多干涉,为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训练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

仅家长单方面教育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形成教学联系,家园共育。老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儿童的发展动向,进行阶段的训练。而家长也应该每天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参与儿童的学校教育,回家时进行适当的巩固。儿童的语言教育是复杂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练习题目下一篇:妇联干部工作汇报材料—我与春蕾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