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精选10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一
第1课时(月日)No:
学习内容:连加和连减教材第1-2页
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100以内三个数连加或连减的计
算方法,会正确地列竖式进行计算。2、在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并优化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连加或连减计算方法,会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用竖式计算:45+28=45-28=
说说列竖式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谈话:同学们会折小船吗?看,三个伙伴也在折小船(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指名口答)
思考:要求一共折了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引板:19+27+26=)
二、实施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方案 教师导学预案
活动一:教学例题 课前简要跟学生复习
1、自主 一下列竖式计算的方
(1)读一读算式,想一想先算什么? 法,为今天学习的连加
(2)试着用竖式算一算:19+27+26=□() 或连减作好铺垫。
提示:19
+27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
方法:(1)
2、合作 1946
(1)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7+26
(2)组长带领成员核对计算结果。 4672
3、展示
(1)选小组代表上黑板进行板演。 (2)
(2)仔细观察,分别说说它们各是先算什么的。
.
4、提升 19
比一比,你认为哪种竖式更方便? +27
46
活动二:教学试一试 +26
1、板书:90-25-28= 72
读一读算式,想想可以怎样列竖式计算?
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2、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核对计算结果。
3、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比一比,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4、讨论: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检测活动效果。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计算后,全班核对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1)任选2题,用竖式算一算。
(2)同桌交换检查,核对。
(3)说说在计算连加或连减时要注意些什么?
3、想想做做第3、4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要求什么?怎样列式?
(3)独立列式计算。
(4)全班核对交流。
四、拓展活动时空。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19+27+26=72(只)
板书设计:19
连加和连减+27
46
+26
72
2.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3.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四
教科书52-53页 教学目标1、1、结合实际,使学生经历用米尺和铅笔、身高及桌面长度相比的活动,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2、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学准备 一米的线 米尺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哪个单位?你能比画一下?
2、分组用你的尺量一量
1、你的课本。
2、教室的长。
3、通过刚才的量,你们有什么想法? 指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认识厘米
1、出示米尺:这是什么?它的长度就是1米。
2、比画:1米有多长?
3、你见过大约1米的物体吗?(身高 桌子等)
4、看看米尺你能发现什么?(1米=100厘米)
5、还见过什么尺吗?(卷尺等)
三、估一估
1、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2、教室的门大约有()米。
3、黑板的长大约有()米。
四、量一量
1、量一量上面这些长度。
2、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是()米。用卷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是()米。走10步 大约是()米 立定跳远 大约是()米
2、米你还想量什么,然后汇报。
五、比一比 说一说
1、在()里填上米或厘米(出示小黑板P53第4题)a)床长2()b)粉笔盒高8()c)铅笔长20()d)旗杆高15()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认识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米
5.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五
董北实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 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
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5、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
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三、小结学习收获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1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
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
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6.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六
版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识字1
【教学目标】
.会写本课“蓝、凉”等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等词语,会读“雁、霜、游”3个生字。
2.能联系图画用文中的词语造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优秀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引导孩子保护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其中8个生字能按照笔顺正确书写,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和拼音结合生活场景和整体语境理解全课12个词是如何与图融为一体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孩子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素材】
.秋天的事物名称及词义、相关挂图。
2.“蓝、银”等重要生字的资料。
3.相关秋天的音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正确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图画,据图识词,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
3.引导孩子保护鸟类,保护自然环境,尊敬老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觉得家乡的哪个季节最美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家乡的看法,并说说原因、发表各自的观点)
2.最后老师总结:四季美如图画,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1》,(板书:识字1)看看课文是怎样给我们展示多姿多彩的秋天的。
二、指导看图,认识事物
.(出示1)秋天美吗?(大家齐声说:美)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导,让学生结合图画,结合生活积累,认识事物。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有谁知道大雁是什么样子的?在哪里见过?谁见过在天上飞的大雁吗?
(出示2)出示正在鸣叫的大雁
大雁又称天鹅,是出色的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第二年春天再从南方飞回北方,其中有句古诗“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就是这个道理。可是现在由于大量的捕杀,我们几乎见不到天上飞翔的大雁了。
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一定要带头爱鸟、护鸟,做环保的小卫士,好不好?
三、图文对照,识字识词
.小朋友们,秋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还有些汉字宝宝正排着队,等着你们去认识呢。
(出示3)出示生词,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行试读,教师指名读。
2.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
“蓝”的声母是l,不要读成n。
“足”的声母是z,不要读成zh。
chóng
“重”是多音字
zhòng(重量)
教师范读或领读。
3.让学生借助图画,理解词义。(出示4)
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又高又蓝)
秋天的天气是怎样的(凉爽)
秋天什么叶子变红?
秋天的菊花有哪些?
秋天的霜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这里还有一个词“重阳”,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5)重阳即重阳节,它和春节、中秋节一样,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爷爷、奶奶的节日(老年节),我们一起来祝福我们的爷爷、奶奶吧。“祝爷爷、奶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4.反复朗读,巩固读词。
学习小组互读互听,进行正音
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自由读)
5.互动游戏,巩固识词
老师读词,小朋友按老师读的顺序给词宝宝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准确。
四、学习偏旁,写字指导。
我们不但要认识这些词语宝宝,还要记住字些词语宝宝,回家写给爷爷、奶奶看,好不好?
.认读生字、读准字音。(出示6)
“蓝”的部首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字体居中,“皿”底的横要写得长些,带草字头的字多与小草有关。
“凉”的“口”上宽下窄,“小”两点对称,带“冫”的字多与冰有关。
“银”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末笔捺要舒展。金字旁的字多与金属有关。
2.学生描红,书写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
身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好的表扬,不规范的纠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你能写出带有下面偏旁部首的字吗?看谁写得多。
写带有草字头的字:()()()()
写带有“禾”的字:()()()()
写带有“冫”的字:()()()()
2.搜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
参考答案:
.写带有草字头的字:(花)(草)(苗)(节)
写带有“禾”的字(和)(积)(秋)(种)
写带有“冫”的字(冷)(凉)(冻)(江)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唐代)《山居秋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元代)《天净沙•秋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悉,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元代)《水仙子•夜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唐代)《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熟读词串,背诵韵文,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爷爷、奶奶给欠带来的幸福感,尊敬老人。
2.采用多种途径,用描写秋天的词语造句和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秋天,进行语言运用交流练习。
3.继续学习新偏旁,识写生字“远”“戏”“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出示词语:(出示7)
蓝天
大雁
秋凉
红叶
金菊
银霜
儿童
远足
游戏
老人
登高
重阳
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认读生字,光带拼音读字词,再去拼音读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情景导读。(出示8)秋天到了,秋凉了。几只大雁排成人字形,从蓝天下飞过。枫树落下了几片巴掌大的红叶。九月的金菊在微风的吹拂下,频频点头,绽放出美的笑容。儿童在老师的陪伴下,远足,游戏,今天是重阳节,远处的小山上,神采奕奕的老人,那样子不亚于小伙子。
2.读法指导,小朋友,如果你想真正看到秋天的美,那还需要细心地看一看,用心地想一想,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
边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
提示:你仿佛来到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3.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指导重点:(出示9-12)
(1)第一行,写天气变凉,蓝天下,一群大雁由北向南飞,写出了秋天的动态美。要读得优美,语声轻柔。
(2)第二行,写红叶,金菊,银霜三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景物,写出了色彩绚丽的秋天的静态美,要读得语调明快。
(3)第三行,写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远足,游戏,读时语调要欢乐,语速稍快。
(4)第四行,写老人重阳节登高,要读出幸福的语调。语速稍慢。
(相机板书:蓝天下
动物
植物儿童老师)
4.指导读好。
(1)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2)体会押韵,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押韵的。
5.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提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诵。
6.当堂背诵,达到熟记积累。
三、开放课堂,语言实践
采用多种途径,用描写秋天的词语造句和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秋天,进行语言运用,交流练习。
.练习造句
(1)自己从韵文中找一个词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最好。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造句。
2.看图说话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跳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多媒体出示其他秋天的景色图。(出示13)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自说,同桌说,指名说。
(2)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3)说了这么多秋天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赞叹?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的结尾吧。指名说,比赛说。
四、学习偏旁,继续写字
同学们,还有3个字宝宝要跟你们交朋友呢,记住它们吧。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远
戏
重(出示14)
.学习新偏旁。
2.让学生观察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远”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平向右伸展,要托住“元”。
“戏”左右结构,横要写成斜横。“重”是独体字结构,部首是撇,写的时候要居中,下面两横上短下长。
3.教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教师对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进行指导和督促。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本课抓住了蓝天、大餍、秋凉、红叶、金菊、银霜、儿童、远足、游戏等具有秋天代表性的景物和特点的词,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由景及人,描绘了一幅大自然和人和谐共存的幸福秋景图。
2.孩子们,大自然多美啊!我们一定带头做环保的小卫士,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将来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你能写出带有下面偏旁部首的字吗?看谁写得多。
写带有“走”的字:()()()()
写带有“又”的字:()()()()
2.写出带有“秋”字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3.搜集重阳节的来历,讲给爷爷、奶奶听。
4.春天的郊野真美!让你的父母带你去野外走一走,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回到学校讲给别的小朋友听。
参考答案:
.带有“走”的字:(边)(达)(远)(近)(还)
带有“又”的字:(双)(发)(反)(劝)(戏)
2.带有秋的词语(秋季)(秋天)(秋分)(千秋)
(千秋万代)
(春华秋实)
3.见课后资料。
4.注意观察,有一定顺序,讲述有条理,尽量描绘得生动些。
板书设计:
识字1
动物
动态美
植物
静态美
蓝天下
儿童
老人
和谐美
【教学反思】
.由于二年级识字写字的量比起一年级来说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教学中容易造成学习的难度,加上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单调的形式就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乐趣,进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
2.指导看图,建立词语跟具体形象的联系,初步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字词的理解和识记。
3.自主识字,分析生字的部件,体会字义:音形义结合,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4.整体诵读,想象入境。词串的生命在于“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串整体的情趣和意境,切不可断词断句,破坏韵文的韵味。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识字1》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属于看图读词串识字。以读贯穿,逐步提升。先以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读图,学会观察,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准确读字,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本篇课文图片色彩鲜艳,而且词串本身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在理解方面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图片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事物,对他们进行保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几场秋雨落下了,枫叶红了,菊花开了,天气凉了。同学们,你们认为秋天在哪里呢?是啊,秋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秋天,学习《识字1》。
教师板书:识字1
二、读中识字
.出示生词:
蓝天
大雁
秋凉
红叶
金菊
银霜
儿童
远足
游戏
老人
登高
重阳
2.学生自由试读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3.各种形式读词。
(1)指名读
(2)反馈指导。提示:读准前鼻音:蓝
雁
金
银
后鼻音:凉
霜
阳
(3)开火车读。
(4)同桌卡片抽读。
(5)去掉拼音,谁还会读。学生练习,齐读。
4.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还要读懂,读出味道来。
三、边读边想
.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第一行词串,谁来读,点名读。
2.师范读,我读得美么?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美吗?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当我读着这排词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就出现了这幅画面。
蓝天下飘着几片白云,几只大雁排成人字,飞叫着,在空中划过,仿佛在说再见人们,天凉了,我要去温暖的南方了。你们觉得美么?
3.你们也来试试,读得慢些,要边读边想,点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秋天还有哪些景物呢?
(1)相机认识“红叶、金菊、银霜”。
(2)这排词语,你也能读好么?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试试看,点名读。
(3)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枫叶红了,金菊开了,大地铺上了一层银霜,亮闪闪的。)
5.站在田野上,放眼望去,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远足,游戏,几个儿童正在捉迷藏,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哪!能读好这排词语么?
学生边读边想象,自行练读,点名读,评议。我们男女生比赛一下,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的可爱、愉快之情。
6.孩子们,今天是重阳节,是爷爷奶奶的节日,看,他们来登高了,让我们一起来为爷爷、奶奶祝福吧。
祝爷爷奶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看看谁能把这排词读好,要读出对爷爷奶奶的敬爱之情.四、赛读韵文
.每一排的词语都读得很好,连起来读,你们还能读好么?请四小组分别读一排词语。
2.读得真好听!这里有个小秘密,瞧,一、二、四排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特别悦耳。
3.比赛读,师评议,再范读。点名配乐读,师评议。全班配乐齐读,会背的可以闭上眼晴背。
说课案
《识字1》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识字韵文,全文共有12个词语,分为四组。围绕“秋天美”这个主题,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物、自然现象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秋天的特征,勾画了一幅天高云淡,大自然和人和谐共存,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立足二年级学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新的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3.把图画上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诵读。
难点:把图画上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三、说教法
根据《语文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我采用了情景识字法和朗读指导法,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秋天的事物,识读相关词语。在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认读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教读生字、读词语、读词串,背诵韵文,从而达到加到加深印象,积累语言,感受秋天的美好的情感教育。同时开展游戏,调动情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四、说过程
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秋天到了,几番秋风吹过,几次秋雨落下,枫叶红了,菊花开了,天气凉了。
秋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秋天,开始学心《识字1》,教师板书。
(二)看图识词
我设计了三大版块,整体把握、师生共学、小组自学。
.整体把握
(1)让我们来认识这些词语吧,看图。
自己读词串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读这12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都是介绍秋天的,出示秋天图。
(3)说一说每组词语与秋天有什么关系?
2.学习蓝天
大雁
秋凉
大雁又叫天鹅,它是秋的使者,每年9、10月份,由北向南飞,第二年的1、2月份再从南方飞回来。“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就是这个道理。
3.按照刚才学习第一组词语的方法,学习后面的词串,观察图画,自行拼读,认识事物,识读词语,理解词义。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拼音,把汉字的字音、字义和图画联系起来,把学习汉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三)诵读感悟
在学生认识了词语之后,为了巩固识记,加强理解,我又设计了以下诵读活动。
.看到这幅秋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你最想做什么?你想对秋天说什么呢?
2.请你把对秋天的赞美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3.诵读词串,不要一个词一停顿地读,也不能读成顺口溜,读的时候速度要适中,节奏要明快,读出韵味来。
(四)语言实践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我让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来编一个故事,然后交流。
故事示例:蓝天下飘着几片白云,几只大雁排成人字,在空中划过,仿佛在说:“再见人们,秋凉了,我要去温暖的南方了。”凉爽的秋风吹来,枫树落下了几片巴掌大的红叶,朵朵金菊频频点头,尽情地绽放,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儿童在老师的陪伴下远足,他们在草地上追逐、奔跑;唱啊,跳啊,可开心了,远处的小山上,神采奕奕的老人正在登高。
(五)写字指导: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我采用多识少写,读写结合的原则,通过以下5个步骤进行了写字指导。
.呈现词语,学生尝试自我认读。
2.同桌互读,交流识字方法。说说书上四字格里的生字哪个最难写,怎样才能写好。
3.教师具体范定,重点指导运笔过程的轻重和笔势的变化以及整体布局。
4.学生自写课后生字,展示评议。
(六)布置作业
为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找秋天。最后我还专门设计了一项回家作业,搜集秋天的成语与古诗。
五、说效果:
这堂课我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将图画、文字、色彩及特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相映成趣,寓学于乐,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使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备课资料
.秋天的天空为什么格外蓝?
入秋以后,在北半球,太阳夏天前后直射地面,逐渐变为斜射,白天的时间逐渐变短,夜晚的时间逐渐加长,白天地面吸收太阳光的热量比夏天少,从地面蒸发到空气的水分也随之减少,所以感觉天空很蓝。
2.大雁
又称天鹅,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出色的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过我国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
3.金菊
可以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属于菊类的一种。金菊是由人工长期栽培出来的名贵观赏类菊花。通体金黄、远远看去,黄澄澄的一片,很是耀眼。它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避暑消烦、清心解毒的作用。
3.霜
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的冰晶,一般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
4.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XX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意在祝福老年人身体健康,长长久久。
5.同偏旁字列举:
带“草”的字:草节芒芬芒花
带“禾”的字:秋秧香秒种积
带“冫”的字:习江冲冰次决
带“金”的字:钢铁铜银针钟
带“走”的字:边过达远还近
带“又”的字:鸡对双友取受
6.秋天的诗句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唐代)《山居秋瞑》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元代)《天净沙•秋思》
(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悉,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元代)《水仙子•夜雨》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唐代)《滕王阁序》
7.秋天的儿歌:
(1)《美丽的菊花》
秋天到,菊花开,红的红,白的白,像面条,像烟火,还像妈妈卷头发。
(2)《树叶蝴蝶》
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就像一群蝴蝶,张天翅膀追追。
(3)《落叶》
秋风吹,树枝摇,红叶,黄叶往下掉,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像蝴蝶。
练习
.照样子,看谁写得漂亮。
蓝
银
远
戏
2.我是拼写小能手。(看拼音写词语)
lán
tiān
qiū
liáng
yín
sè
yuǎn
zú
yóu
xì
chóng
yáng
3.把下面的双胞胎区分开(比一比再组词)。
蓝()
凉()
篮()
惊()
银()
戏()
很()
找()
4.火眼金晴辨对错。(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里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里)
(1)大雁在篮天上飞。()
(2)秋天倒了,果圆的果子熟子。()
(3)地上结了一层霜,很光闪闪的。()
(4)朋朋的爷爷受唱戏。()
5.词语巧搭配。
朵
条
层
只
片
位
一()金菊
一()小鱼
一()老人
一()红叶
一()银霜
一()大雁
6.把下列句子分类写下来。(给词宝宝找家)
大雁
萝卜
尺子
白菜
铅笔
黄瓜
小兔
山羊
笔记本橡皮
(1)动物:()
(2)学习用品:()
(3)蔬菜:()
7.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下飘着几片白云,几只()排成“人”字,在空中划过。仿佛在说,()了,我要去温暖的南方了。小草小花上都结了(),枫树落下几片巴掌大的(),远处传来()的笑声。啊,小朋友在()呢!今天是()节,远处的小山上,老人们正在()。
参考答案
.略。
2.蓝天秋凉银色远足游戏重阳
3.蓝天篮子
秋凉惊吓
银霜很多
游戏找到
4.(1)篮-蓝
(2)倒-到圆-园子-了
(3)很-银
(4)受-爱
5.朵条位片层只
6.(1)大雁小兔山羊
(2)尺子铅笔笔记本橡皮
(3)萝卜白菜黄瓜
7.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2、了解自己遇到的天气情况:雨天、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等等。
3、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4、认识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天气符号的图片、教学当天本地区的天气预报情况。
预习要求:关心当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关心天气 呼呼呼,起风了,哗哗哗,下雨了,雨停了,云散了,太阳出来了!
走到户外,去看天上的云彩; 挽起裤腿,去溅路边的水花。
2、引导学生读一读。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讲了下雨之后,孩子们去户外活动的情况。一般说来,孩子们是最关心天气的了,因为天气好了孩子们才能出去玩。那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
4、板书课题:
1、今天天气怎么样 齐读课题。
二、设计天气符号
1、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啊,看样子大家都关注了今天的天气。除了用语言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们还可以最直观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符号,记录天气情况。预设:
A、天气晴朗,引导学生:大家看看今天的天气是(晴天),你觉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适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天气晴朗的时候,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大大的太阳呢?
B、天气不好,天空中云层很厚,引导学生想想用什么来表示云呢? C、如果是下雨天,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表示下雨呢? …………
3、学生动笔开始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设计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4、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作品,拿到展示台上面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全班评价并从中选出优秀作品。
教师小结:看了大家设计出来记录天气情况的简单符号,老师非常高兴,因为大家的符号设计得非常的漂亮。
5、小提示:同学们,今天外面有风吗?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风?风大不大?(有风,但是不大)那我们怎么来记录看不见的风呢? 学生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我们在记录天气情况的时候,仅仅画上太阳,雨点或者白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风等一些其他的因素,这样记录的天气情况才更完整,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认识天气符号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情况,我们已经了解过了,并且我们也设计了简单的符号,记录了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同学们还遇到过哪些天气情况呢? 全班交流讨论。
雨天、下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天、大风天等等。
2、教师出示书本的第三页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图片了解一些天气情况。
书本第三页上面的四幅图,分别是雪、雷雨、阴、雾四种天气。
3、认认识天气符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天气瞬息万变,千变万化,所以,所以光靠几个简单的天气符号是不能记录这些复杂的天气情况的,因此,我们要设计出很多很多的天气符号
4、教师出示课本第三页下面的10个天气符号。
学生仔细的观察并交流,讨论一下这些天气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讨论,了解这10个天气符号表示的意思.教师作适当的指导,特别是下面一排最后四个符号比较陌生,学生可能有一点困难。这四个符号分别表示雾、沙尘暴、霾、风。
5、教师相机出示其他的一些天气符号,让学生了解了解。
四、阅读天气预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天气,还了解了一些与之相应的天气符号,那么,大家会阅读天气预报吗?
2、出示课本第四页上面一幅图,这是一份天气预报,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能不能从中读出有关的天气信息。引导学生读一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这幅图,了解这幅图上面包含的天气信息。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图中读到了哪些天气信息,并且说一说是从,这幅图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天气:多云,最高气温19℃,最低气温12℃,南风2到3级。)
3、出示今天气象台,发布的我们地区的天气预报,请学生一起读一读看一看,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4、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份天气预报中,我们读到了一些有关的天气信息。天气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知道天气情况,对我们安排今后几天的工作很有帮助,所以学会朗读天气预报很重要。
五、课堂总结
8.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笔算退位减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准备:
计数器、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13-8= 12-4= 33-6= 32-4= 434=
口算第二、三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并相应板书得数.
提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的?
指出: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它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2.用竖式计算。(与口算同时进行。)623-412= 53-4=
指名两人板演,再说一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 3.引入新课。
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井以内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第(1)题。
(1)出示书架图,提问:要求“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怎样列式?(板书:335-185=)(2)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3)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先拨多少?(335)按笔算方法,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5减5得几?这个。能不能不写,为什么?(板书:在竖式个位上写。)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边拨珠边讲解:十位不够就从百位退l,(在百位上拨起一颗珠,并划去竖式百位上的3,在上面写2。)百位退l(把拨起的一粒珠拨去。)是10个十,在十位上拨上10,(在十位上拨10粒珠。)。现在十位上就是多少?(竖式上划去3,写上13)减去几还得几?(竖式十位上的得数写5),百位上退1后还得几,为什么?百位上几减几得几?提问:刚才计数器的十位上减8是怎样减的?(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4)提问:竖式中从哪一位减起?谁能按刚刚拨珠的过程,说说竖式上怎样减? 说明:计算时可以直接用竖式计算,并示范列出竖式,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一般不写出退位过程。
指名完整说一说笔算的过程。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 l? 2.教学例题第(2)题。
(1)出示第(2)个问题,请学生们自己解决。(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为什么差的百位上没有得数?(3)要怎样验算?学生们验算。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千内的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你能用原来的竖式验算一遍吗?(指导学生验算。)请学生们自己利用原来的竖式验算第二、三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们做在书上。(2)提问: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第三题呢?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被减数减减数。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们独立解答。
(2)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9.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九
1.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3.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5.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6.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兔子瑞比和小熊维尼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兔子瑞比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小熊维尼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兔子瑞比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小熊维尼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兔子瑞比和小熊维尼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兔子瑞比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小熊维尼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兔子瑞比的肚量大,兔子瑞比是冠军。
生2:小熊维尼用的杯子比兔子瑞比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小熊维尼。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兔子瑞比用的杯子,而这是小熊维尼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小熊维尼和兔子瑞比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3、认识1升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
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兔子瑞比和小熊维尼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10.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 篇十
第一课时:1、2、3、4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结合具体背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23和43的积各是多少?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对又快呢?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1、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的乘法口诀。
(1)出示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2)提出问题,编制口诀。
1个跷跷板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个跷跷板坐()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2=2一二得二
2×2=4二二得四
教师解释以上两句口诀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让学生想一想“2×1=()”,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2×1=()”可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来算。
(4)练一练。
让学生把1×2,2×2,2×1三题再练几遍。
2、教学3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3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3=32×3=63×3=9
(3)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自编3的乘法口诀吗?编写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编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诀齐读2遍,然后指名说一说这三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得数,说口诀,进行全班交流。
(5)练一练。
口算练习。
1×2=2×2=2×1=1×3=
2×3=3×3=3×1=3×2=
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得数,并说一说用到哪句口诀。
3、教学4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算一算。填书中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个41×4=4
2个42×4=8
3个43×4=12
4个44×4=16
(3)自编口诀。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编4的乘法口诀吗?
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前三句口诀师生同编,第四句口诀鼓励学生模仿着编。
学生编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4句口诀。
(4)想一想。让学生完成‘4×1=(),4×2=(),4×3=()这三道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用哪句口诀算。
4、试一试。
出示题目:1×1=()
教师告诉学生1×1的意思是“1个1”,然后让学生依据经验算出积,并编出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1=1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填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口算练习,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一个同学说口诀,两个同学轮流进行,还可以换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能算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计算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原理。
5、使学生初步体会乘加、乘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看卡片口算。
3×2=4×1=2×4=3×1=
1×4=3×4=1×1=2×2=
(2)填空。
3个2相加得(),再加1个2是()。
4个3相加得(),再减去1个3是()。
指名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强调:第1题目,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据口诀:二三得六。3个2再加上1个2共4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据三四得八,得出结果。
第2小题,思考过程略。
2、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11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师:看着这幅情境图,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起来。
4+4+4+2=14
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
3×4+2=14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2+4×3=142+4+4+4=14-------
2、试一试。
让学生试着做;3×4-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计算:“3×4-2=()这个算式时,应先算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应怎样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积与“2”相加。
3、小结。
教师先说明像3×4+2,3×4-2,2+4×3------等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减算式。接着,让学生口述3×4+2和3×4-2的计算过程,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再说算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后的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情境图,比一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两个算式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算法不唯一,有以下两种算法。
(1)2×3+1=7
(2)2×4-1=7。
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课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10-01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08-16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案10-18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1-02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整理和复习》教案08-2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06-19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1》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