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建设

2024-11-06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建设(共9篇)

1.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建设 篇一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创新创业型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建设、改进教师评价机制等措施,以推动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队伍 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20-01

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共识。[1]

创新创业型师资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高校创新创业型教师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科研能力,大学教师应当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具备探索专业前沿知识的科研能力。二是具备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擅长专业实践,具备实践操作基本能力,善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三是有职业素养具备创业指导能力,教师应具备由专业科学研究向创新创业实战转化的意识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学术创新的目的不仅仅是推动学术水平的提升,还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创新与创业过程的统一。[2]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言传身教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于创新、协作共赢的精神。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不强

部分教师仍旧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另外,多数教师自身创新训练不够,缺乏创业意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有限。

2.师资队伍结构比例不合理

第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创业教育采用小班“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创业教育教师需求明显增大。第二,缺乏创业骨干教师。创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创业学等相关理论,并且具有创业实践能力,而现实中具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双重”能力的骨干教师较少。第三,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教师引入机制不完善,出现了师资队伍中的高水平学位率偏低和年轻教师比例过高等问题,导致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3.创新创业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激励[3],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引入、培训、考核管理、综合评价方面一系列制度尚未完备,缺乏针对创新创业教师的系统培训和成长路径规划,影响其积极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1.切实转变观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高校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服务于创新型社会为方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工作的融合,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层次与立体化建设。

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首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严格选拔聘用创业导师,从实践经验、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创业指导水平等方面综合选拔创新创业教师,保证师资的优良素质。其次,落实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学校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积极聘请创新专家、创业企业家等对教师进行企业实战、创业体验等培训。最后,依托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和外部企?I在政策、资金、实践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教师进行创业体验创造条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水平。

3.改进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创业教育能力

与传统的专业理论教学评价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评价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知识向创业实战转化的能力、对学生创业实战的指导能力,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评价不该局限于现有的评价机制,应探索创业指导工作折算教学任务课时量、创业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等具体办法,认真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聘任的问题,妥善解决从事创业实践指导的教师的职称晋升问题,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四、总结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高校为主,在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下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只有深入转变思想,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完善制度建设,改进教师评价机制,才能全方位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基于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6(4):21-23.[2]高国平,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51-52+101.[3]赵紫妤,周玲.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5):90-94.责任编辑:杨国栋

2.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建设 篇二

一、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行动的灵魂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所以高校教师要在自己的思想领域接受、形成、构造具有创造力的教育观念。

1. 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着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点, 即从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转向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 促进人的精神和教育“心灵导向”的转变, 实现人的精神交往。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 教师成为了传播知识的手段, 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奴隶, 从而出现知识专制和文化霸权现象, 受教育者的知识话语权被剥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传播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完成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内化, 从而导致个体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的形成和完善, 从而推进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 无论是传播知识还是接受知识, 既是理解和构建知识的过程, 又是在这种理解和构建中塑造完美人格和实现精神交往的过程。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如果我们的大学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与我国目前所提倡和要求的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等明显不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任务, 在一定意义上说, 这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

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被定位在“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的关系, 在这种“管—被管, 教—被教”的关系下, 教师以权威和垄断的方式对待学生, 在教育传播中体现为知识霸权、权威主义、“话语垄断”等现象[1]。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体现为知识共享、平等交流等现象, 教师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和知识代言人的角色意识, 塑造起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平等对待学生并予之以自由的新教师形象。在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中, 共同探讨未知领域, 相互实现“自我”。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 积极鼓励学生,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和发言人, 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表示赞许, 对学生提出的新奇观点予以重视。鼓励学生对其独特之处进行分析, 展示其观点的特异性, 并适时地参加学生的讨论, 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 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大学需要讲授两类课程和两种学问。一种是讲授“使人成为人的学问”, 另一种是讲授“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学问”。两类课程和学问都很重要, 但相对比较而言, “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更为重要[2]。在教育活动中, 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当中“独立的人”来尊重和对待。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创造才能才会得到最大的激发和释放。

3. 重视学生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理论和实际研究都表明,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教育一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保障的。在实践活动中, 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一所大学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 就很难培养出出色的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人类对世界的完整认识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课堂教学往往是省略第一个实践环节的,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知识, 但常会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施展。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如探索精神、不怕挫折、意志坚强、敢于创新等。

二、创新型个性特征———教师创新的核心

个性通常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 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在创造活动中, 个性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 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 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因此, 它对于创造活动而言, 是不可缺少的, 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 教师自身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创造型教师的个性品质特征表现为:具有良好的心态, 自信心强, 好奇心强, 热爱学生, 具有幽默感, 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广泛, 思维敏捷, 言谈自由开放等。

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 (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创造能力。高校教师应能够独立思考, 有创造性;能够独立工作, 也能够与他人合作;能够对事情作出关键性判断, 能够发展智力和道德的深化问题, 捍卫并积极传播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能够在工作中坚持严格的伦理准则、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保持和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能够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权威, 以帮助学生去思考、理解和行动。高校教师要愿意并且善于和学生接触并对话交流, 只有在这种交流中, 教师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才会对学生起言传身教的作用。

在创造型教师的眼里, 学生是真正的“个体”, 学生的权利和人格能得到尊重, 学生的意愿和选择能得到尊重, 学生的观念和行动能得以表达和表现, 学生的感情冲动和缺点能得以理解和宽容。创造型教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能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 能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能用自己幽默的言行、独特的能力、广泛的兴趣、敏捷的思维、自由开放的言论,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才会引导学生形成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一名大学生如果缺少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 是无法进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

三、知识结构的创新———教学创新的保障

1. 教师要终身学习、自主成长,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在当今信息和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 教师 (尤其是高校教师) 已不可能再用一本教科书来满足学生的求知视野,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专业知识本身, 应当侧重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 从中去理解专业知识本身的思维形象和思维方法。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 并有意识地将之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并将知识进行变通、迁移、融合到教学中, 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才能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自主性、反思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 应该是一个拥有教育观念系统、教育知识系统、能力系统、伦理与心理人格系统的现代教育者, 应该是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组织者, 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者。

2. 教师应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厚德博学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和本质要求, 是高校教师的本质要求、永恒使命, 更是教学动力不竭之源。现代教学强调“天人合一”、“文理合一”, 强调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数理化之间、文史地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日趋密切, 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从天文至地理, 从远古至未来, 从宏观至微观, 无所不知。这就要求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 博览群书, 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信息, 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教师只有具备“博大”而“深厚”的知识结构, 才能给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永不干涸的源泉和动力。

3. 教师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处在信息社会的教师, 应该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持久的分析, 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能力;高校教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能够创造一种和谐气氛和环境, 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 且愿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

4. 教师要具有科学方法论的素养。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 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是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二是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和批判精神, 三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研素质是一种自我提高的活性力量, 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的全面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水平。

四、追求教学艺术———创新的最高境界

教学是一门艺术, 创造性的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这样论述教学艺术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 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多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他还认为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 好的教师应该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 “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 你才能教育别人。”

创造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 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创造教学的重要条件, 具体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 等等。而且能够将课堂教学视为人的一次生命旅途, 一次和学生的精神对话, 一次心灵的洗礼、激扬与唤醒。一堂知识丰富、传播生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回应和生命意识的唤醒,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这种充分肯定中得以确立, 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以此去追求更有价值和艺术的教学, 建立馥郁的精神家园[3]。

参考文献

[1]杨国玉, 冯石岗, 赵宏.教育创新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3.VOL20:52—54.

[2]陈秉公.教育省略了什么.新华文摘, 2009, 1:126.

3.学习型高校与教师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优化教学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01-02

1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教师中首先必须解决好教育思想观念问题。

1.1 更新教与学观念

创新能力培养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树立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书本知识与现成的答案,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因而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与学观念,从“为考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从“以教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上来。

1.2 更新能力观念

创新教育,无疑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创新教育能力,就很难教育出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别具匠心地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追求新知识,不懈地进行教育科研,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自己和同行的成功经验,并升华为理论,构建新的教学,顺应教育宏观发展的潮流。

1.3 更新教学方法观念

创新教育,必须给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课堂教育方法。在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同时,广泛开展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法,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开拓精神。(2)要教会学生学习。创造性的教师应帮助学生迅速地学会自学,这是因为在学习上“要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3)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4)教学要向外延伸。重视课外作业和第二课堂,以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1.4 更新考核评估观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课堂考核应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即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课外作业成绩、期末成绩等综合评定。而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等方式,把考核的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可采用课外作业、专题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

2 优化教学过程创促进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新的思想观念,我们做了大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1 抓好备课工作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要搞好课堂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求教师接受任务后,就开始筹划如何按新的学科体系开展课堂教学,编写教学实施方案。要全面地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方案应包括:课堂名称、能力培养要求、整体构想(重点是内容组合、时间分配等)、主要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保证、考核评价预案等。方案制定后,着手编写落实方案的教案。教案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完善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过程。教案应包括: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实施方法步骤等。

2.2 开展参与式教学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在这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包括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对于原理论类内容可采用启发式,如放大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启发诱导学员思考,搞清理论、学会应用;对于分析方法和应用类内容可采用讨论式,如戴维南定理应用、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等内容,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有些则可采用研究式教学法,如一些综合性作业和系统设计等内容,教师只介绍基本方法,由学生自己完成方案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这样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向外延伸。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如布置查阅电子器件参数、引脚、应用范围作业,以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布置1~2道小型电子系统课外设计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能力。

2.3 搞好教学手段改革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如投影、录相、多媒体技术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其间,我们主要是采用录相插播教学,进入90年代开始把精力集中到微机辅助教学上,制作了《电工学多媒体软件》、《模拟电子技术多媒体软件》,《电路多媒体软件》教学软件。这些软件的制作和投入使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重视理论教学的应用环节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

电路和电子技术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独立的情况下,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应用环节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主要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环节的教学内容。如电子电路的一些实用知识。(2)利用pspice程序进行仿真分析与设计,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3)在一些班次开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连续三年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或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学生学习了许多电子技术应用知识,对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作用。

2.5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俗话说,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近几年来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改革,废除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做法,基本做法有:一是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平时成绩(占5%)、期中测验(占20%)、课外作业(占5%)、期终考试(占70%)。二是改革考试方式;除必要的闭卷考试外,实行开卷、半开卷、做课外作业并书写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形式。平时测验以考基本知识为主,故多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期末考试则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可采用开卷或半开卷考试,半开卷只允许学生将课程内容总结材料带入考场。后两类考试在试题内容上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如《摸拟电子》课,重点考核学生电路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若考核顺向分析能力,只给定电路分析原理、估算指标等,;若考核逆向分析能力,只给定电子电路进行故障分析等。

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院校教育重要的主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仅在提高能力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作出我们不懈的努力。

Study university and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Abstract】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was the 21st century educates the subject, this article to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optimization teaching process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s.

4.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建设 篇四

改革备课方式,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上一次(04年9月)备课改革的基础上(10年以内教龄的教师要求备详案,10—20年教龄的教师可备简案,20年以上的教师备课可用提纲式、表格式、图表式、网络式、板书式等),进一步加强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培养创新型教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本学期,要求10年以内教龄的教师要求备详案,每月按时间上传校园网,教后记占所有教学设计的30%(平均每月6篇)。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应更注重于对教学的反思和分析,并逐步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教学设计方式不限(提纲式、表格式、图表式、网络式、板书式、注解式等),但要以单元为中心,以每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或对教学案例进行理性分析,或对教学片断的得失进行对比反思,并形成书面文字,上传校园网。10—20年教龄的教师每月至少4篇(每篇600-800字),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每月至少2篇,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每月至少1篇。

5.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论文 篇五

第一,缺乏实践经验,虽然他们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但很难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第二,教学当中的重难点不够突出,“大而全”的教学特点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三,语言的精炼程度不够,很多都是照本宣科,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的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第四,讲课节奏太快,咬字不清,声音微弱,严重影响的教学效果;

第五,教学不规范,手段单一,并且有过于依赖PPT的现象,一旦停电或电脑出故障,没有多媒体帮助,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情况;第六,课堂板书随心所欲、胡乱书写,使学生课上无笔记可记,板书没有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导致的。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教学能力,通俗的`讲就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缺少对青年教师的岗前系统培训。青年教师一般学历层次比较高,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知识较为扎实、知识结构新、创新思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师范类课程专业学习与培训,因此教育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也相对缺乏。而多数学校也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也不够重视,培训内容往往趋于形式化,高校对于青年教师使用多、调教少,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青年教师对职业技能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掌握。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对相应课程与教案的熟悉度,却忽略了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重难点把握不精准等方面问题。

第二,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青年教师年轻、精力旺盛、家庭负担小,往往是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每学期承担了大量的课程教学,使得大量的时间被用于应付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资源分配不均,再加上青年教师刚入职,科研成果较少,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是成为弱势群体。再加上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几乎都要求申报人至少是副高以上职称,从而导致很多青年教师无法获批一些重大项目,这严重限制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意识不强。一直以来,教学反思都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最核心的环节。通过对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的教学反思可以使青年教师认识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很可能就上升为教育中的创新理念与新模式,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6.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六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除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外,更强调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学校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负有特殊使命。那么,学校教育怎样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呢?

一、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是: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形成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知识成为衡量教学成败、教师能力高低和学生水平优劣的首要标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导致了“人的被忽略”。而教育的真谛在于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过程是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和学生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的.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立足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的发展。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就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这是学生创新的前提,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创建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在社会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注重升学效率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往往还是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无师生平等关系而言。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在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是绝对神圣的、权威的,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机械地接受这些知识并强化掌握这些知识,不能产生“异端”,结果这种规范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了一个一个的“书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建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和课堂氛围,就必须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的原则,师生关系就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力求创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生动的氛围,创建新颖、巧妙、有趣、有益的问题环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又有适当难度、紧密联系课堂知识又有充分创造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善于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充分发挥学生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就像一粒粒的种子,只要给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他们就会发芽、生长,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并由此构成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使受教育者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长时间以来,教育都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以社会本位论淹没了个人的能力和发展,通过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育,教师只灌输知识,不重视方法;只关心教学内容的掌握,不提倡理解和创新。这样,虽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却导致了个性的泯灭和对个体主动性、创造性的压抑,再加上标

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社团建设 篇七

1 高校社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 高校社团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丰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内容。进入21世纪,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而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从培养上培养目标上进行变革, 还要求从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把学生从机械接受单向知识的传授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知、学会交往与协作。社团类型多样性的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形成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 高校社团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个性思维是创业能力的核心部分, 个性思维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校学生社团因具有年级的层次性、专业的交叉性和兴趣的共同性而具备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在社团开展的活动中, 通过社团与社会、社团与社团以及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 可以使成员们感受到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和做事风格多样化, 而各种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的相互碰撞, 再加上社团内部宽松的精神环境和自由的心理环境, 十分有利于启发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发展。

第三, 高校社团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实践和创新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进一步的实践。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高校社团通过开展科学探究、学术讲座、专业知识和技能大赛等活动, 帮助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综合素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同时高校社团还邀请老师知道学生成立创业团队, 参加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代表的课外科技学术竞赛, 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和基层的锻炼。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四, 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对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核心能力, 它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人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 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主客体联系, 使得学生自主性大大增强, 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并且由于社团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 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形式、内容、策划、实施等方面都不会受过多的束缚和限制, 模式非常灵活, 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 高校社团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 社团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参与面和涉及领域明显增强。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发展快速, 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社团成员几乎覆盖了校内所有的院系、专业和班级。据统计, 2007年浙江省内平均每个高校有30多个社团, 社团成员占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已超过60%, 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等各种层次。涉及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兴趣爱好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等。其中, 学术科技类社团以科技创新协会为代表, 这些社团中有一大批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代表了目前高校学生课外科技的总体水平。

第二, 社团间的合作不断加强, 社团功能日益突显。近年来社团与社团、社团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出现了跨社团、跨学校甚至跨地区之间的联合, 如中国大学生户外运动联盟、中国大学生绿色营等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性质或志愿者性质的社团, 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扶持、激励政策。由于得到学校、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指导和支持, 一些社团在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为中国各种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 社团发展机制不够成熟, 问题较多。不可否认的是, 在我国高校社团的出现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成长格局同时, 问题也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为: (1) 会员认识不清, 大学生对社团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和模糊,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甚清楚, 带有盲目性。很多学生在成为社团会员以后, 却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 (2) 活动质量欠佳。有些社团 (下转第185页) (上接第168页) 规模过大、活动过多, 但在自身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 个别社团甚至没有章程, 仅仅依靠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成员也呈现出低龄化的现象, 高年级学生除了一部分在社团担当负责人之外, 继续留在社团的很少。并且, 虽然社团开展的面向社会及全校同学的活动较多, 但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却较少。 (3) 衔接传承不够。许多社团没有对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社团的负责人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 而忽视了对下一任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 以至于一些核心成员离团后, 社团内部出现无可用之人的现象。

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社团建设途径分析

第一, 更新社团管理理念, 试行市场化运作, 培养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新社团运营理念, 需要在保持大学生社团公益性的基础上, 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不断尝试企业运营模式与商业操作手段的运用, 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思维和新技能,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校和学生社团要紧跟社会需求来设计和实施, 与企业或社会其他团体一起组织创新型竞赛, 培养并选拔学生参加等等。

第二,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把社团成员发展作为社团第一要务。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而自主意识、能动性的开发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 高校社团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社团成员的个性特点, 注重挖掘社团成员的个人潜能,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完成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等一系列工作。

第三, 寻求学校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持, 营造良好的社团发展环境,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Rogers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 一是“心理安全”, 二是“心理自由”。因此, 营造良好的社团发展环境,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团创新活动, 学校要为在校大学生设立创新奖励基金, 以资助或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 重视对社团导师队伍培养, 打造创新型团队。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要根据社团自身的需要, 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和管理导师, 实施双重导师制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并提供必要设施, 或与相应的实验室挂钩, 实行资源共享, 鼓励专业教师将相关项目任务分解到有实力的学生社团来实施, 使学生在从事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志向、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按照章程自愿、自发组织起来并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 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 对学生个性思维、自主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分析学生社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并积极探究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社团建设

参考文献

[1]欧小松.创新教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29.

[2]樊立三, 李新瑾.基于高校社团建设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 2009 (12) .

[3]李立夏.高校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

[4]丁建洋.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研究[J].云南教育, 2003 (3) .

[5]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3 (4) .

8.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建设 篇八

关键词:高校社团;创新能力;发展建设

一、高校社团的建设发展特点分析

学生社团担负着高校文化资源传播的载体作用,是高校第二课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兴趣的培养、求知领域的拓展、思想情操的陶冶、智慧才能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而社团联合会则是以学生社团作为载体,担负起学生社团日常管理工作与指导工作的校园学生组织。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学生社团在发展中,构建组办了学生社团联合会,是隶属于广陵学院院团委管理的学生社团机构,共设置了主席团、办公室、宣传部、外联部等八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共同开展工作。其工作体制模式遵循着自上而下、集体工作划分与个人统筹负责相结合的层层负责制度。其中下属的二十五个学生社团,系统划分为学术思想、社会实践、艺术文化、体育健身四个类别范畴。在社团工作推进中,学生社团联合会同院学生会为兄弟协作组织,这既是扬州大学对学生工作方面的创新之举,同时也是改革学生工作,强化学生创新技能培养的一面旗帜。

以下为笔者在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所做的相关经验总结,旨在为各高校社团工作开展提供相关借鉴参考。

二、高校社团建設的基本要求分析

1.科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要求

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保障高校社团稳步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对社团发展动态及时科学反应的发展机制,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社团体系文化,就管理制度予以完善,是促使高校社团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管理骨干良好的决策管理服务能力要求

高校社团发展要求社团的管理负责人员,必须拥有综合的决策能力及良好的管理服务意识,这是决定社团是否可以取得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社团骨干成员具备强有力的开拓意识与责任意识,方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社团内部的学习交流,进行社团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建设探讨,取得良好的成绩。

3.特色社团文化内涵的建设要求

科学的管理章程是保障社团有序运作,规范形成特色社团文化内涵的基本,通过其有效的管理,能够就社团文化内涵的发展,构建起系统的社团宣传交流开放平台。

4.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要求

多种形式活动组织是社团发展建设中的基本动力,社团能否就组织活动赋予新的意义,成为社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关键。注重社团实践活动达到与知识学习良性结合,提升社团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以此调剂优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环境,不断强化高校学生的社团内部合作精神。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在社团活动的举办中,多次举办了假期大学生社团“三下乡”活动和“挑战杯”大型科技创业计划等多项活动,符合当前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要求。

5.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团在发展中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社团工作中做好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能够合理地指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为社员摆脱传统思维束缚,勇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使社团成员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三、当前高校社团发展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团规模迎来不断扩大的同时,社团的创新阶段也由此到来,高校社团也因此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隐性和显性问题逐渐浮现,阻碍着高校社团深层次的建设发展。

1.经费问题制约社团的发展

在当前高校社团中经费的匮乏,是阻碍社团发展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因为没有充足资金的保障,导致社团在发展中的正常运作动力不足。因为资金短缺,部分活动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与活动场地等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很多社员的优秀创意难以实现。因活动开展受阻,从而也限制了高校社团的稳定健康发展。

2.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社团整体发展动力不足

因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主动独立的思维意识。很多学生在选择社团时存在着盲目随从的现象,在真正加入社团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该社团,以致情绪低落,很难真正将自己视为社团的主人,切实地融入社团各类活动之中,从而逐渐地产生懈怠思想,长此以往,情况愈发严重,导致了社团整体发展动力降低甚至枯竭。

3.发展机制不全面,导致学生培养需求受限

高校社团在发展中呈现着强劲之势,在招新工作开展中,所吸纳的社员群众众多,往往忽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在诸多群众进入社团后,应如何使其得到锻炼。因条件的局限,这一问题无法得到全面的解决,很多学生在锻炼培养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退出,对社团的持续发展及今后的招新工作必然会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四、创新能力培养下的高校社团建设策略分析

为实现社团所具有的学生思想导航功能,强化社团整体建设,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笔者在此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高校领导重视力度,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社团工作的建设推进中,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及社团管理部门引导规划的作用,努力地获得学校官方的支持,活动经费做到多方筹集,以政策与经费作为发展依托,切实保障社团的活动开展运行正常。其次,在保障社团运行的情况下,还应综合开发挖掘社团的潜在功能,以此提升学生群体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所需,通过社团组织这一平台,达到高校教书育人的实质内涵。

2.构建激励机制,扩大社团影响

在社团内树立榜样,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其次,就社团内部的监督考评与奖惩方面,应当切实构建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以此加强学生在社团中的自我地位意识及自主独立意识,以强化社团影响力度,促使更多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社团活动之中,承担起自身创新能力发展与社团文化内涵持续发展传承的义务。

3.拓展外界交流渠道,加强不同社团间的沟通交流

一个社团要想取得发展,不仅要在管理方面与时俱进,更要充分做好与其他外界优秀社团之间的联系工作,充分借鉴其活动组织方面与管理方面的优秀之处,以多种交流互动协作的形式,避免因过度自我探索局限视野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各社团也应主动强化和兄弟社团间的联系,开拓交流平台,如观摩、讲座、学习交流会等诸多形式均为比较优秀的交流平台。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社团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社团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组织能力等,都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能否科学及时合理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并直面发现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正确的解决途径,确保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泽民.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模式探讨[J].商情,2009(13):9,32.

[2]王晖,彭丹,王志强,等.高校学生科技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11):228-229.

[3]田伟力.课程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创新[J].世纪桥,2011(7):84-85.

[4]崔剑.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1).

9.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论文 篇九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是判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标准。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具备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目标,收获教学成果,发挥潜力的最好体现。它是对教师独自完成教学任务表现的直观心理特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则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即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教学操作、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进一步阐述综合评价机制的构建,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思路。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现状

高等院校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教学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根本,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书素质的高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高校管理机制是行政管理,具体的运作也按照这种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片面追求效率和效益,不利于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态度,刚开始的他们的认识就出现了错误。高校评价方式单一,没有重视学科的差异性。高校教师的科学评价只用作著作和论文的评价,不易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一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没有重视全体的差异性,损害了科研的生态平衡,不利于科研能力的发展。评价方式不健全,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高校使用的是定量评价,背离了科研的本质,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简单的数量累加就能实现,使得许多青年教师背离了科研本质,只是为了完成考核和职称评定而去搞科研,对研究成果弄虚作假,无视科研的公正性,科研水平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机制构建

1.教学设计

首先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之一,要考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选择,是一种分析学科教材的能力,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详细地来说,就是课程授课开始前,教师做好充足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选择内容时,具有创造性,因为课程教学和基础教育不同,不仅需要将基础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求学生更好地探索未知世界,结合学科实际,创新运用学科知识。教师授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也不是知识的转移,需要教师同通过整合形成教学内容,这样对学生理解知识非常有益,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青年教师要充分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更新教学方法,实现授课目标。

2.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结合教学设计,构建课程方案的过程,挖掘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在授课过程中,青年教师要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动向,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需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建设。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具有课程意识,教学不是简单地知识传授,也不是单元和章节之间的累加,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科研成果的研究也要和教学结合。要提高授课效果,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做到这点。科研成果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青年教师注入了科研动力,此外,还可以和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弥补教学的不足,以合理调整科研方向,促进科研活动更好地开展。在对学生评价上,高校青年教师要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对课堂实验的评价、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等,不是以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课程开发能力要归入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上。

3.教学组织此外,教学组织也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

价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高校青年教师能开展组织教学。教学组织要求教学实现师生间互动,使双方更好地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高校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时,自身要具备严密的逻辑表达能力,严格而不失幽默,展现特有的魅力,语言的表达是集多种感官为一体的综合性表达,不仅有面部的表情动作,还有肢体语言等。多媒体技术使用到教学过程中,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授课变得较为容易,因为多媒体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功能多样,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颠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快乐的学校方式,收到的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4.教学操作

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较为客观的评价是教学操作,因为这种能力是衡量青年教师是否将专业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教学操作过程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能力也即是课堂管理能力,对教学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也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观察学生注意力变化,及时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根据授课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适应性,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实现教学过程的充分展开。这个过程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评价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是否灵活教学的见证。

5.教学指导

在素质教学改革下,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应突出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就是教师在授课中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对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时,考虑教师指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也是问题探究的主动参与者。事实上,这种天赋不是生来就有,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教师正确指导学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这种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是以教为主,应是更好地指导学生,希望学生短时间明白课题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高校青年教师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经,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就业有益,能拓宽所学领域的知识层面,紧随时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指导是综合评价机制中重要的一环,为评价高校青年教师的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最后一个评价环节,也是综合评价机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部分,因为这个能力是判断教师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学生,为教学开展提供方向。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的开发等环节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教与学的过程做出正确的反思,将授课效果以报告的形式更好地呈现给教学部门。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构模型中处于最高地位,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结果的开发等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如实地反应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清楚教学优势和不足,结合评价结果,及时改进,以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评价在综合评价机制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尤为重要的能力结构。

三、结语

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发展方向,高校具有大量的青年教师,构成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担负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重任,为高校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希望。总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也即是不断学习、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发展性教师能力评价围绕教师,以教师个体发展为指引思想,结合现实,关注过程,反馈及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成,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开展要求整合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需求,使教师融入学校精神氛围,推进教师的真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整合,意义重大。所以,以人为本,培养并管理人,根据教师的发展评价,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机制是一个很好的策略,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有助于管理机构根据需求,开展培训,确定培训的口号、方法和内容,形成有效的途经,借助高质量的外部培训和内部反思,使专业化和综合化青年教师队伍逐渐构建起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访客安全须知下一篇:四年级劳动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