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2024-09-02

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精选10篇)

1.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篇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效应之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三年来的跟踪实验研究,建立了有关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的档案,运用体育统计学的数据整理和显著性检验方法,着重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的影响。

关键词

体育课程标准

对初中学生

体质效应

研究

1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实验区率先实施,厦门作为实验区之一,我校又是实验区体育学科基地实验校,承担课题研究义不容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已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标志着中学体育教材竞技化向终身体育化逐渐转轨,标志着体育教学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唯物辨证的。在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新教材的问世,是件难得的好事。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教学改革的挑战。新教材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着重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质方面的影响着手,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实效性、合理性。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厦门市禾山中学 2001级初中新生。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法

2.2.1.1实验时间: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初中三年跟踪实验。2.2.1.2 实验的分组:

实验组:105人(两个教学班),其中男生51人,女生54人,采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授课。

对照组:111人(两个教学班),其中男生55人,女生56人,使用旧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

2.2.1.3 实验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机能:肺活量

身体素质:50M(速度),800M(女)、1000M(男)(耐力)立定跳远(弹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力量),立位体前屈(柔韧)

2.2.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等。所发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回收率百分百。2.3 实验施加因素: 2.3.1 实验组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所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课程目标”为方向,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认真执教。

2.3.2 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3.3 任课教师实验组与对照组同为实验人员,每周授课数、课外活动数相同。2.4.指标测试的具体方法:

2.4.1 测试时间:初测为新生进校的第一个月,末测为每学年5—6月份,每项测试在一周内完成。

2.4.2 测试方法:

测试的场地、器材、条件、形式、次数、测量记录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确保相同。2.2.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2.5.1 对初测与末测的观测指标,通过实验效果(进退数)进行计算:

实验组:初测IF1→水平A1→末测FT1→进退数C1

对照组:初测IF2→水平A2→末测FT2→进退数C2

实验效果(进退数)C1=FT1—IF1 C2=FT2—IF2

D=C1—C2 2.5.2 应用数理统计法对有关的指标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并列表对照。

2.5.3 应用体育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初测与末测指标进行总体均数的差异性显著检验。

2.5.4 对指标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可测性实验结果:

表1

实验前男生形态与机能指标对照表

组别

N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肺活量ml 对照组

158.67

47.38

72.36

2595.89 实验组

158.86±5.3

47.70±4.6

72.71±4.7

2527.78±240 差

+0.21

+0.32

+0.35

-68.11 P

> 0.05

> 0.05

> 0.05

< 0.01 注:(1)差值中的“-”表示实验组同类指标不如对照组;“+” 表示实验组同类指标优于对照组。

(2)P> 0.05 表示不具显著性;P< 0.05表示具有显著性; P< 0.01具有高度显著性;

表2

实验后(三年)男生形态与机能指标对照表

组别

N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肺活量ml 对照组

165.79

51.85

76.88

3037.6 实验组

169.30±4.9

54.09±4.3

79.78±4.2

3277.5±216

+3.51

+2.14

+2.9

+239.9 P

< 0.01

< 0.01

< 0.05

< 0.01

表3

实验前女生形态与机能指标对照表

组别

N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肺活 2

量ml 对照组

155

44.9

74.7

2307 实验组

154.5±4.7

42.5±5.1

72.5±5.5

2247±226

-0.5

-2.4

-2.2

-60 P

>0.05

< 0.05

< 0.05

<0.05

表4

实验后(三年)女生形态与机能指标对照表

组别

N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肺活量ml 对照组

158.1

75.5

2568.5

实验组

159.3±4.8

47±4.3

76.5±4.9

2623.5±208 差

+0.8

+2

+1

+55 P

> 0.05

< 0.05

< 0.05

< 0.01 表5

实验前男生体能指标对照表

组别

N

50米 s

立定跳远cm

1000米s

引体向上c

立位体前屈cm 对照组

8.42

196.35

262

2.3

3.14 实验组

8.38±6.6

192.47±23.5

264±26.8

2.08±3.7

2.89±4.3

+0.04

-3.98

-0.22

-0.25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表6

实验后(三年)男生体能指标对照表

项目

N

50米s

立定跳远cm

1000米s

引体向上c

立位体前屈cm 对照班

7.9

203

230.4

7.51

3.58 实验班

7.41±0.5

216±21.7

221.4±23.7

7.41±3.9

4.13±3.8 差

+0.49

+13

+9

-0.1

0.55 P

< 0.01

< 0.01

< 0.01

> 0.05

< 0.05

表7

实验前女生体能指标对照表

组别

N

50米 s

立定跳远cm

800米s

仰卧起坐c

立位体前屈cm 对照组

9.15

163

241

实验组

9.14±0.57

165±18.1

238±23.5

32±7.2

1.95±5.1

+0.01

+2

+3

-0.05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表8

实验后(三年)女生体能指标对照表

组别

N

50米 s

立定跳远cm

800米s

仰卧起坐c

立位体前屈cm 对照组

9.0

170

237

2.15 实验组

8.81±0.48

176±16.7

229±21.6

37±5.7

4.3±3.9

+0.19

+6

+8

+2

+2.15 P

< 0.05

< 0.01

< 0.01

< 0.05

< 0.01

3.2、可测性实验结果分析:

从表1-表8显而易见,除实验组男生引体向上、女生的身高在测试值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总体均数的差异性显著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不仅优于对照组,而且总体均数差异性检验均显示具有显著性和高度显著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3.2.1课程标准鼓励学生的运动参与,在参与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和锻炼的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帮教分组、合作分组、友情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同学间的大量的相互作用——互帮、互教、互学、互纠、互勉的教学景象,令师生们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而旧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过多的体现教师的教,几乎各项练习都是在教师的统领下进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太少,主体地位欠缺。

3.2.2 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学生形成了有效的意见交流。由于教学中教学形式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拓展的空间大了,一起协作学习的时间长了,共同探索问题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学生形成了有效的意见交流,这样的良好学习契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有效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聚大家的智慧为一体,充分利用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对克服学习和锻炼中遇到的难题有很大的帮助。而旧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过多的注重教师的主导,教师的“教”与“导”占去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几乎学生的各项练习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进行,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干劲逐渐被消弱,课堂上缺乏有效的学习动力和意见交流,也就在所难免了。

3.2.3 课程标准提倡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指导,并分享他人的成绩和来自与同伴的有利影响。这样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只重定量忽视定性;只重绝对忽略了相对的评价方式,并且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只有教师)的评价方法,这种做法,克服了用同一种模式、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弊端,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人性化。在课改多维评价方式的倡导下,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在评价中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并得到同学对自己的优点表示赞扬,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学在这种良好氛围中,分享同学的成绩和同伴带来的有利影响。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只能由教师单一做出评价,学生难于形成有效的沟通,无论对自己的成绩还是同学的成绩都只能是被动的接受,难道被

动的东西,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吗?

3.2.4 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课标提倡同学间的交往,练习得到同伴的高度承认与重视,使全组成员积极投入到练习的行列中来。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为学生(或学习小组)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同学的学习成绩得到同伴的承认与重视,学生间的能力交流,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多了,充分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形成了有利的影响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共同参与,激发学习热情,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只是强调单一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都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3.2.5 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教师展现才华的机会,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层出不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减少对失败的恐惧。例如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许多练习采取了分层教学法,把同一个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难易程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分层次进行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难度,在完成较容易的一个练习后,可向高一层难度提出挑战。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较低水平的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较高水平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成就感。又如,情感教学法,在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感情交融,相互了解,良好的师生感情,同学情意,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那么的重要。教师以关爱的情感,健康的心理,融洽的关系投入到教学中,给学生的是亲近、热情、友善、尊敬的感觉,学生处处感受到体育课堂的温暖,教师的可尊可敬,学生的学习干劲倍受鼓舞,学习的责任感随之倍增、责无旁贷。再如,合作分组、友情分组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强调的两种分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合作分组是有目的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组员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辅导,相互勉励,每个同学建立在一个相互平等的平台上,通过合作练习,促进了解与沟通,建立友情,理解同伴,达到共识。而友情分组也是一种很好的分组学习方法,与合作分组形成优势互补,同学间根据相互间的友情组成一个共同的学习小组。学生在这种分组中,没有心理压力,相互间非常了解和友善,处在一个友情的团体中,做起练习来,相互支持,协调一致,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标准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都较传统教学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出现学生的体质优于传统教学(参照表1-8),也就不足为奇,应在情理之中。

3.3、非可测性实验结果:

表9

实验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等指标对照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

初次测试

近期测试

体育课上感到愉快的比例

75%

89% 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

67%

86% 懂得关心自己健康的比例

86%

90.6%

感到体育课教学内容比以前丰富多彩

57%

92.2% 认为自己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有用的49.8%

85.3% 现在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比例

65.2%

98.7%

3.4、非可测性实验结果分析: 课改不仅仅是更新观念,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愉快的比例从当初的75%上升到现在的89%,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从67%上升到86%,关心自己健康的程度从86%上升到90.6%,现在感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比以前丰富多彩的占了92.2%,而以前只有57%的学生认为。认为自己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有用的占85.3%,现在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比例从65.2%上升到98.7这些数字向我们表明了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论的启迪下,课改理念正在层层深入,逐渐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拓展了施展教学才华的大舞台,也为学生培养兴趣、提高终身体育意识拓展了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在这种良好的滋生环境中,取得显著的变化,学生深深的感到体育课比以前更愉快、更具活力,用学生的话来说:现在的体育课更具人性化,改变了以往强硬的教学方式,让我们选择的活动内容多了,探索的时间有了,拓展的空间大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充裕了。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更懂得了如何来帮助同学、关心同学,与同学一起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例如,实验组的老师在案例中这样写到:“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应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快乐,逐渐对体育产生兴趣、爱好,从而培养他们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喜欢体育课却又害怕上体育课,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在课中根本不考虑我们的情感,若表现不好,就让我们操场跑几圈或大声教训。我想这样的教学哪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呢?怎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呢?回想往事,不堪回首。现在自己成了别人的老师,为何就不能进行一次改革。在一堂武术教学中,我针对初二女生的特点,热身活动安排游戏时,游戏的内容除教师提供外,也可以由各小组课前创编,发现每一组编出了她们喜欢的游戏,在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她们就象从鸟笼出来的小鸟一样尽情的玩,开心极了。复习少年拳第二套时,教师精练的讲解示范后,让学生分组练习成套动作,发现每个小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有的才掌握前面几个动作。这时教师要求每一组的组长负责本组人人过关,在组长的带动下掌握较慢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向已掌握较好的学生请教,这样学生充当小老师,她们碰到问题时又能主动地请教老师。每组的练习方式是从自练——互练——小组练,每组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观察、互相学习,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课堂学习氛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又如: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老师做过这样的尝试——同样的教学班,同样的篮球课,在第一次教学课中,教师只是一位指挥者,不是参与者,除了讲解与示范外,更多的时间只是一位旁观者,把球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在一边观摩学生的活动变化。开始时参与活动的人还不少,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参与练习的人数就逐渐递减。到后来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一改前堂课的教学模式,一开始就参与到学生的游戏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做各种游戏,学生觉得活动十分有趣。在后继的篮球教学活动中,教师时而参与学生的练习,时而为学生做做裁判,气氛十分活跃。在课结束后,许多学生异口同声的问老师,上堂课为何不这样上呢?可见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目标教学、情感教学、分层教学、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等第较传统教学方法有较强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取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结论:

该课题自从2001年9月开始研究,到2004年6月会议结题,历经三年的时间,着重从可测性的体质指标——身体形态、机能、体能进行跟踪测试、数理统计与分析和对非可测性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准确的,足于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对提高该校初中学生的体质是有帮助的,而且对该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新颖的,方向是正确的,应极力提倡。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而是长远的任务,要有长远的目标与计划,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与专业进修,确实提高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与领会,克服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体育课程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什么都不好,而是对传统教学上确实存在的不足,加于改革和完善,这样才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建议与展望: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实质性研究成果,但实验样本只局限在一所学校,只能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提高该校初中学生的体质是有帮助和对该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要想取得更具有效的说服力,建议有关部门牵头,联合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如一级达标校、普通完中、初中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校),对该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我市初中学生体质效应的影响,展望着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厦门实验区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我市的实验取得良好成果做出贡献。

2.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篇二

1.初中历史教材选用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 以及他们的优秀品质。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 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 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 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天下为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 等等。从这些优秀的人物形象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2.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为贯彻这一精神, 采取了历史时序基础上的“点——线”结合呈现方式, 使学生从历史的发展中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学习, 认识到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3.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历史题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注意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撷取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翻开历史的书卷, 从远古到现代, 上下几千年, 处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寓爱国主义于历史教学之中, 使学生有“以古为镜, 可以正衣冠”的行为。例如:我国近代史是一部满目苍夷, 催人泪下的悲惨历史,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这一历史时期, 涌现出了林则徐、孙中山等无数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 他们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 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予以沉重的打击, 教师通过这些爱国思想和精神师的启发诱导,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又如:八年抗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八年艰苦的斗争, 终于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侮, 众志成城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学生继承他们的遗志, 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总之,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他们都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 他们都有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等等, 他们所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四大发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隋唐至宋元时期, 我国的科技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一历史时期, 我国也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历史发展到清朝的中后期, 清朝统治者以为物产丰盈, 不必与外国互通有无, 而闭关自守, 造成科技文化落后, 国力逐渐衰落, 最终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的入侵, 进行割地分赃, 使祖国大地千疮百孔, 人民流离失所, 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可见, 科技文化是强国之本。我们在教学中, 首先要列举科技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例, 引导学生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寻找古今中外科学家的艰辛之路, 教育学生具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例如:以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等事例, 向学生娓娓道来, 使学生尤如看到他们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科学的艰辛历程。用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事例,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努力学习, 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利用多媒体强化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 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 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 刻画某些历史人物, 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 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多媒体技术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 历史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 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校本化;初中地理;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35-2中学地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综合思维、野外考察、区域认知、人地关系。落实到初中学校地理课堂教学,通过将课程资源校本化实施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1]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网络资源、实验基地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系列、学科知识等。课程分为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一、校本化,学校推进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课标还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提倡开展野外、校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课程改革已经持续推进十多年,怎样达成新课标要求?校本化实施,就是推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捷径。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

序号时间影长/cm与南北向夹角度数/°12345实验思考:①不同的直尺重复实验,结论一样吗?②不同的季节,同一物体正午的影长一样?如果不同,什么季节最长?什么季节最短?③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疑问?勇敢提出来。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新课程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因其实践性、探究性强,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良好途径,必将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2.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

二、校本化,教师提升职业角色要求具备的能力

现代教师职业角色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助学者、评价者组织者……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逐步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教师己经从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决定者”。想实现当代教师职业的多元角色,通过校本化开发,实现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开展社团活动,编制了几个专题,如宇宙的诞生、认识星空、古人看天、地震常识等。

利用校本化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取代的。这些校本课程资源,是学校、地方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是地理课程目标全面达成的重要保障。

三、校本化,学生课堂学习乡土地理的沃土

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初中地理教师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乡土地理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鼓励和指导初中学生理性认识家乡自然、经济、历史、人文风貌,让学生在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中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水平。

案例四:探究活动《探究苏州吴江同里水乡古镇》

探究活动背景:同里,建于宋代,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1995年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积极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水乡同里,水多,桥多。

探究活动步骤:①组织合作探究小组,选择同里的“桥”作为调查对象,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作为调查对象;②明确人员分工,通过访谈长辈或查阅资料的途径进行调查;③将小组的调查资料整理归类,并撰写地名由来小论文或制作一张8K版面单面的小报;④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得到相应学分。

校本化的乡土地理最贴近学生的自然人文地理,通过了解家乡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推广到更大尺度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并训练地理科学思维。通过乡土地理的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培养初中学生把握区域的一般特征、区域差异的对比、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等研究地理的科学方法。通过组内交流,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大有裨益,真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初中学校地理课堂教学仅拘泥于教材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下课堂教学的要求。通过校本化途径,把师生身边的一些实际素材引入课堂是时代的紧迫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在学生得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成长教师的职业角色。通过校本化实施的地理课堂教学,认识了家乡的地理环境,增强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朱雪梅.从新课程标准谈地理实验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9-20).

4.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篇四

生本教育方法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中应用策略的研究

作者/刘串德

由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切合新的教育改革实际,其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这个教育策略不仅在小学阶段得到了实践证明,而且由本文作者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应用中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能够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和同行们共享,现将我的研究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表述如下:

一、应用过程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相对单一,课程呈现方式略显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在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更新、更好的学习内容。以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我将本学期学习主题分为电子杂志、摄影及图像处理技术、绘声绘影三个主题,并将每个主题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确定主题,自主探究

即“个人先学”阶段,指的是教师把新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新课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在此之前,我要求同学们选出6名组长,组长选择愿意加入他这个小组的成员(双向选择),然后确定组长职责:组织、分工、记录。

这个方法符合生本教育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

2.小组合作,重点突破

即“小组讨论”阶段,指的是五人小组根据研究对象的软件特点,将其中的二至三项功能分别阐述,根据组长分工、协作、完成“小组研究成果表”的内容:研究主题、软件界面、功能介绍、方法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找出主要功能和方法,并以PPT课件的形式制作成演示文稿。

3.班级汇报,融会贯通

即“方法交流”,指的是小组成员共同上台演示课件,介绍软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在软件学习的第三阶段,主要由各小组上台演示讨论成果和课件,其余同学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交流建议和意见,这个阶段主要由同学们自己主持,老师在各小组汇报完毕后进行小结、升华,查遗补缺,构建基本的知识模型,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最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在班级汇报阶段,只要注意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掌握美图秀秀的基本功能及操作方法。

4.延伸练习,成品展示

即“延伸拓展”,指的是各小组成员在班级汇报后自己组织素材、运用学习到的软件功能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制定成熟的作品,最后进行展示的阶段。

二、实验效果

学生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自卑自负转变为自尊自信,从躲事畏难转变为勤学好问;二是从一盘散沙转变为分工协作,从自由散漫转变为团结一致;三是从沉闷课堂转变为气氛热烈,从低听课率转变为高听课率;四是从因循守旧转变为积极进取,从照本宣科转变为创新创造。

三、问题或不足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都收获良多,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在缓慢转变中,但学生发现一些问题或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在生源较差的班级仍不稳定;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转变仍不明显;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堂下表现消极。

5.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英语口语交际》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3、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开发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七年级为低年级层次;八年级为中年级层次;九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四、课程内容

《英语口语交际》共分三大块:

第一块为〈口语交流与对话〉(适用于七年级);具体内容包括:简单对话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日常用语等。

第二块为〈口语广角〉(适用于八年级);具体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与对话、完全式英语交流、合作性问题探究等。

第三块为〈开放式口语教与学〉(适用于高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校园口语交际、家庭社会口语交际、特定场合口语交际等。

五、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课程管理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 相关教研组组长

七、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进修学校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三)、组织实施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步骤

分三步走:

第一步:酝酿准备阶段(2007.9.1——2008.12.31)。资源分析、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定位,并写出方案。

第二步:开发实施尝试阶段(2008.3.1——2008.8.31)。分步开发课程内容,并付诸实施。

第三步:初步定型,阶段总结(2008.9.1——2008.12.31)。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善和提高课程质量。

八、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九、课程评价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和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学校

6.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课件 篇六

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词语:health, fast, of course, travel, safe, and so on, one day, job, helpful, get on;并复习上半学期学过的词语。

2.掌握12个功能项目:提供与请求帮助、描述物品、发出指令、饮食、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拥有、国籍与语言、体育、职业、习惯行为、交通、购物等。

3.掌握所学语法项目:形容词用法;提供和请求帮助用语;人称代词(主、宾格)有法;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some, a/an及量词用法;现在进行时;have的用法;介词用法;情态动词can的用法;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一定的词汇和短语,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功能项目----打电话、提供与请求帮助、购物、饮食、交通等语言知识,在实际的语言情境中,能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交际的目的。

情感目标

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带领学生系统地复习词汇、语法和有关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它与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英语不断的、有意识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风土人情。

教学建议

词汇教学建议

复习第一册全部词汇。可结合句型练习复习其中一部分。绝大部分要通过归纳进行复习。可参照课本后面所附分类词汇表,可以按词性归类复习,也可以按词义归类复习,如:交通工具及部件,人物,职业,。服装,时间和日期,植物、自然景物、风景,动物等等。也许目前这些分类中还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但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便于记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于常规的思维。这些分类工作可在课堂上由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一种方式是由教师给出类别,由学生快速给出这个类别中的单词。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个复习单元,也是全书最后一个单元。除了一些词汇外,基本上没有新的内容要求掌握。

本单元第117课由两段对话组成,主要复习“交通”话题,形式是表演与自编对话;第 118课主要是关于“购物”的内容,形式有表演对话,小组问答练习,还有一个字谜游戏,复习一部分词汇;第119课以看图回答问题和表演对话为主体,复习有关“职业”的话题;第120课通过看图问答、阅读故事、听力练习和用名片做练习等方式综合复习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等语法项目,其中包括有关个人信息,如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地址、职业、个人日常活动等内容。

语法教学建议

句型复习可与口语训练结合进行,还可以与练习册上的练习结合起来进行。在复习的基础上可进行听写(单词→短语→句型→对话→短文)练习。还可以做句型转换的练习,如将陈述句变为疑问句,并在口头转换后书写在笔记本上。可参照课本后面的语法部分,特别是动词部分进行复习。教师依据课本后的语法归纳表格,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专项练习,供学生选用;也可以此做为小测试,以引起学生对语法学习的重视。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法复习应始终把语法知识与其运用的情景、功能相结合,不要设计为语法复习而生造出来的脱离情景的枯燥练习。

语音教学建议

语音复习要与听力训练相结合。课文的教学录音带可做为学生精听的材料。要引导学生注意单词在句子中的发音变化,语调和语流在句子中的变化。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教师应多提供学生一些儿歌、韵诗来朗读。

重点内容分析

l)本单元是总复习单元,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系统地复习词汇、语法和有关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归纳some,any的用法。

7.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篇七

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切入点, 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一样的教学环节, 让课本中的教学素材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形成良好认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在慢慢萌发, 他们会逐渐开始探究自我以及自我的存在价值。有的学生会过度评判自己, 从而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有的学生则会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 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自我认知态度, 会阻碍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生活。因此, 教师首先要从这一点上深化对学生的引导, 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一个有效手段。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可引导学生用文字为自己“画”一幅小肖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的教学活动。从文字中能够非常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教师要从学生的“自画像”中充分认识学生在自我认知上的各种问题, 并且要意识到学生之所以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世界, 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被认同、被关爱、被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爱自己、认同自己,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巨大意义的时候, 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

二、让学生以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

初中时期的学生会慢慢遇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 无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困扰, 还是和其他同学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生活中看似琐碎的问题, 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懂得正确地面对与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良好体现, 也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内容。对此, 教师同样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要让学生在难关面前以坚毅的态度来面对。

以《人格不可辱》一课的教学为例。我了解到, 班上有一名学生因为长相不佳, 被同学戏称为“猴子”, 该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同学的侮辱, 于是从心理上排斥同学, 随后性格变得孤僻, 再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明白, 当自己被人侮辱的时候, 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表示自己不能接受这种侮辱;如果有同学继续叫自己的绰号, 可以用种种切实的措施阻止他人继续侮辱自己。我还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和这位学生进行私下沟通, 帮助他慢慢走出阴影, 逐渐克服这一心理障碍。

三、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心态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与庇护下成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少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宽容他人的品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问题, 也要在有效的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分享、宽容大度的心态, 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良好的性格品质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也是教师在思品课上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所在。

以《敬人者, 人恒敬之》一课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用了班上一位学生的一段经历。有一次, 有一名学生在轮到他做值日的时候生病了, 他不喜欢和其他的同学交往, 但是这一次他想向卫生委员请假, 偏偏他未能联系上卫生委员, 于是直接回家睡觉了。等他回来以后, 卫生委员以他未能完成值日为由狠狠地批评了他。他感觉非常委屈, 觉得卫生委员一点都不能理解他的处境, 一点也不体谅一个生病的人。我以这位学生的经历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让每一位学生都来谈谈碰到这种状况时应当如何更适当地进行处理。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在不断交流与沟通中慢慢达成共识, 那便是对他人要多一些宽容, 尊重并理解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这便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 也是教师灵活进行教学的收获。

四、结语

8.初中校本课程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教学实践美术资源 《畅游集美学村》

一、地方美术校本课程的背景及意义

厦门自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学校作为唯一的民办学校,加入福建省高中新课改样本校基地校行列,为学校发展打开新的一页。学校善于依托高校信息资源优势,把课题研究纳入其中,实现课题研究理论的提高。特别是鼓励教师大力挖掘已有的校本课程《中学版画》、《中小学陶艺》等开发的成熟经验,开发地方美术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发展初中美术教育。

笔者在教学中认真执行和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参加省市各项教学技能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之余还开展《“嘉庚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并尝试将“嘉庚文化”中的相关资源纳入课题,成为有机教学内容,积累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发挥地方美术校本课程的地域性、个性化优势,编写出《畅游集美学村》校本教材,它是地方美术课程书系《闽南乡土美术》一书的一部分,该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有七个单元,《畅游集美学村》被收录在第三单元。该书被厦门市教育局指定为2013年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交流资料之一。

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该教材不仅能适应课程改革及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而且能真正拓展师生的视界,丰富学生的体验,进而发挥“促进学习者自身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推动课堂教学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从“划一教学”方式向“合作教学”方式转变①,但现实情形是因为应试教育的紧迫,校本课程内容不在重视之列,会侵占正课的时间,所以一直不受领导待见。表面上看,学校的校本教材琳琅满目,实际上却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基于这种现实,笔者认为必须改变思维定势,寻找校本课程与中学美术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实现无用与有用的辩证统一,实际上是以校本课程为一个视角,为初中美术有效教学开辟新途径。

二、地方美术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

为了实现教材实用性、可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笔者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如调查研究学生对“集美学村”的了解和习得情况;探索《畅游集美学村》校本课程的开设途径与实施策略;研磨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对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认真研读该校本课程,了解课程的分类、结构,以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努力尝试以现行初中美术教材为依托,实施二者的有效对接。

如何使校本课程《畅游集美学村》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充分协调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笔者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美术史价值。建筑是美术的四大门类之一。说到建筑,厦门的建筑风格可分五大类: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园林式建筑、闽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式建筑、西洋别墅和哥特式教堂建筑、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式建筑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笔者着力引导学生了解厦门这座海滨城市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有关建筑方面的发展历史,了解当代厦门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现状,从而让学生纵向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何具有明显的差异和有序的演变规律。如第一课《印象学村——嘉庚建筑》,笔者在教学中主要突出的就是“嘉庚建筑”,具有较高的美术史价值——在闽南建筑史乃至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思想价值。陈嘉庚先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爱国华侨领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企业家。他倾其毕生精力和财力创办的集美学村享誉海内外。他一生独具匠心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和超凡的艺术创造,孕育并形成的“嘉庚精神”堪称中华民族宝贵思想财富之一。集美学村是美学具体体现的上乘之作,建筑、装饰设计、雕塑、书法、绘画、景观设计中相关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均融入“嘉庚文化”里边。陈嘉庚先生与毛泽东主席、茅盾等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的交往的历史典故,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意蕴。

(三)文化价值。主要是从鲜明的地域特色、巧妙的中西合璧、强烈的时代特点、良好的生态样貌几个方面表现的。

三、地方美术校本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展开对现行美术教材的探究。笔者认真研读现行初中美术教材,力争融会贯通,然后尝试把“集美学村”中的一些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初中《美术》教材进行结合,把地方课程逐步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如集美学村是美学的具体体现,笔者将汇集的建筑、装饰设计、雕塑、书法、绘画、景观设计等素材整合融入初中《美术》各个单元。

(二)对《畅游集美学村》校本课程的分析。《畅游集美学村》校本教材的编写,有利于丰富初中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它本身可重组不同版本的美术教材,并和初中不同年级的美术教材相融合。例如,人教版初中美术《造型的表现》等课,可纵向深度的挖掘,唤起学生对当地美术资源的审美关注。

1.《畅游集美学村》校本课程的单元目标及教学重点分析

课程重点在于对“集美学村”的嘉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让学生更理性地学习校本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对集美自然、人文景观的欣赏,体验和探究嘉庚建筑、龙舟文化、鳌园的雕塑与书法、贝雕旅游纪念品等,感悟嘉庚式建筑的人文内涵及各类艺术品体现的闽南特色和艺术风格,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美术实践能力。

2.对《畅游集美学村》校本课程的情感目标的分析

通过对“集美学村”的介绍,带领学生畅游集美学村,让学生了解嘉庚建筑的内涵及建筑思想,从而激起学生对陈嘉庚的缅怀,追随嘉庚思想,继承嘉庚精神,培养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

(三)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寻找教学实践的切入点。笔者集中精力对《畅游集美学村》校本课程中的初中美术课堂的课程资源进行归纳、汇总,然后尝试把“集美学村”中的一些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整合,多渠道收集各种与教材相接近的教学案例,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拓展。如《龙舟竞渡——集美国际龙舟赛》这课,该课例的美术本体知识侧重点在龙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龙舟的造型特征和表现手法;龙舟赛健儿的飒爽英姿;以龙舟赛为主题的标志设计等。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先翻阅各种版本的初中美术教材,了解该课的知识要点,在组织教学中选择部分知识要点进行讲解,选择其中一点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由此找到实践教学的切入点。

(四)认真准备教学公开课,验证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为了让校本课程与初中美术教学有效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作用,笔者在《印象学村——嘉庚建筑》教学公开课时,在课前带部分学生赴集美学村实地考察,并准备丰富的上课材料,力求使课堂取得实效。在组织教学中,重点关注建筑的整体之美和细节之美,进行中西方、中国近现代等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笔者集中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相关文献资料,充实自身理论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校本教材编写意图、单元架构到单元目标、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分析,基本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素养,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四、地方美术校本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文至直则无味。”上课亦然,至平则无趣,这就涉及教学方法的讲究。在教学中为使课堂有效,笔者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图片欣赏法。这是笔者最常用的方法。“百闻不如一见”,教学《印象学村-嘉庚建筑》时,笔者前期工作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接触地方资源。在课堂上运用学生考察的图片和直观形象的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二)兴趣激发法。笔者在上《记忆集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制作》时,课前先让学生对厦门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调查了解,上课时考察小组阐述考察的结果,根据本组考察内容进行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想象激发法。黑格尔曾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②杜威说:“想象力是结合艺术里一切因素的能力,把各个不同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我们在其他经验里着重表现和部分实现出来的因素,在美的经验里,我们的各种因素完全为一,个别之处全融化了。我们的意识里不觉得有任何个别因素。”③但真正的想象是需要有情感体验的,没有情感作用,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象的内容是自由的、宽广的。所以,笔者在上《龙舟竞渡——集美国际龙舟赛》时,通过生动的言语描述、音乐的欣赏、画面的展示、学生的划龙舟表演等作为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四)创作激励法。让学生勇于表现自我个性。对初中学生来说,美术创作有一定的难度。传统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绘画中的勇于表现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成功。因此,要设法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帮助他们增强创作勇气与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地方美术资源校本课程。

初中生习惯欣赏美丽的风光、美丽的家乡、美丽的校园及科幻卡通漫画等题材及形式,怎样在了解“集美学村”的基础上,把他们产生的感性意识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而且富有本土特色,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集美学村”中的艺术形式及内容丰富多彩,但要找到一条与学生课堂美术相结合,并用直观形式表现出来并非易事。闽南民居都是翘角,非常漂亮、非常独特,笔者组织学生欣赏闽南民居、嘉庚建筑,将闽南童谣改编成有情节的画面,到民俗现场画民俗活动,感受氛围,到鳌园参观,观看影雕老艺人表演,还把集美学村、鳌园雕塑等资料拍成照片,用投影的形式给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氛围一直都很好。多方面、多角度地丰富学生的思想宝库,强化意识,在脑中留下印记,从而内化成自己的审美经验。

这方面,笔者尤其看重以下两点:

一是必要的技法训练,强调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绘画嘉庚建筑的时候,不能毫无目的地放任学生自由发展,那样会使他们盲目地在原有基础重复不前。讲授必要的技法,如画面的安排、嘉庚建筑的风格特征、技法的表现等美术基础造型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法手段,才能初步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而且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大胆画,表现自我个性。

二是启发富于想象的构想。爱好想象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笔者常常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增强想象的丰富性,集中想象的方向性,或用可视的形象资料及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活动进行直观式教学,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提高画面的生动程度。如学生活动环节,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自己的想象画浮雕设计草图,结果发现很多学生画的草图丰富多彩,有故事性的、装饰性的,还有卡通漫画造型的等。

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任美国能源部长朱隶文说得好:“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畅游集美学村》校本教材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付出艰辛的努力,收集相当丰富的资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收集许多宝贵的数据和材料,取得良好的实效。笔者会努力寻求学校支持,积极挖掘潜力,克服困难,真正使《畅游集美学村》校本教材和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有效融合,使教学上档次、上水平、上境界。

注释:

①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②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第1卷:50.

③杜威.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9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3]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第1卷:50.

9.秋季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九

为充分展示我校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挖掘学生特长,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依托市教育局德育“一校一品”建设,我校结合学生实际于-第一学期利用周三七、八节课,向全校学生开设校本课程,特制订活动计划。

二、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校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现拟定本实施方案。

三、领导小组

组长:陆金华

副组长:邵卫中、陆志高、吴洪海

成员:体艺专业教师、其他指导教师,社会各类讲师团

四、遵循原则

1、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好习惯。

4、参与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善思、有趣、乐学、有益。

5、安全稳定原则

各项目的老师必须保证活动的安全性,落实点名制度,活动中不得随意增减学生,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五、课程设置

(略)

六、管理办法

为了增强辅导效果,切实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协调、健康地发展,进一步强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艺2+1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为此,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六定”的管理办法。

定内容:各组要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本组实际,依据教师特长与学生特点在规定范围内确定活动小组的名称及内容。

定学生:各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可自己选择参加一项活动,组织报名,确定人员,落实人数。

定时间:全校各个活动小组建立以后,每两周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辅导教师要保证充分的辅导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课。

定地点:协调好各活动小组的活动场所,要尽力排除外界干扰,保持清静的学习与辅导环境。

定辅导教师:每个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必须辅导好一个小组的课外活动,保证辅导质量。

定目标:辅导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实情,根据辅导项目及特点,确定本组辅导目标,学期结束,辅导教师要汇报辅导成果,向家长汇报,在学期终按此目标进行评估。

七、验收评估

10.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十

在人类跨入崭新的21世纪之际,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入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此,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的基础上,我们一中语文组开发了一中《书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为保证我校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实施工作顺利健康的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书香伴我成长》校本课程体系。

二、实施原则: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2.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3.社会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

4.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5.信息化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6.学习化和全球化相结合的原则; 7.语言训练和思维并重的原则; 8.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三、实施规划:

1、体例:校本《书香伴我成长》课程按照“经典诵读”“文献名邦”“时文选萃”的体例,以经典章句构建起教材的核心内容;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主体框架,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华篇章,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神韵。

2、知识体系:校本《书香伴我成长》课程的知识体系可分为四部分:积累知识(含静态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知识、思维知识、情感知识。语文静态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这是语文学习实践中应着重积累的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实践知识,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知识体系的核心;语文思维知识,即语文学习实践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必要的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特别是创新思维意识,这是语文知识体系的桥梁;语文情感知识,即语文学习实践中形成的爱国、爱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健康情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博物意识等。

3、单元编排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课程的编排核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是指课程编写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相对分散,有所侧重,而后整合,形成综合能力。我们设想:六年级以诵读,背诵为主。七年级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着重培养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之情;八年级在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喜欢的基础上,逐步向欣赏过渡,并以史为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或鉴赏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九年级,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基础上,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结合语文书本单元重点,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并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辅导。使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是指语文诵读、欣赏、探究等实践活动要和语文单元及训练一线贯之,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突出。这主要因为:一是继承按文体编写的优点,便于教学中训练操作;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初中三年的不同阶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目标,使得听说读写分项整合,从而使训练更科学有序。

(3)与单元目标相结合。开发相关网络资源,使得学生对教材与实践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选文: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努力做到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涵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时,不挤占学生的时间,不增加师生的负担。

5、评价:评价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a.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b.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阅读笔记,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c.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实施具体方案: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

A核心方案:全面展开“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是七年级校本《书香伴我成长》课程教学的核心工程。初中阶段是学生记亿力较强的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应大量吸收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文化,为以后学习工作打基础,在这一点上,学生更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个人知识的积累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开展各种朗读、背诵、演唱、讲演等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还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本工程依次包括“编读、赏读、演读、赛读、研读”几大序列。与其他课程一样,做到有教学任务、有教学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验收。

1、编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诗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的特殊性,它的积累更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收集古诗文经典之作,设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等,要求多读至熟、熟至成诵。

2、赏读: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单元主题指定相关内容的篇目进行赏析。如第一单元以理想为主题,就有曹操的《龟虽寿》、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行路难》及一些边塞诗等。第二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就有陶渊明的《饮酒》、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相见欢》等。以“每周之星”的形式,着重推荐一些成就最高、风格独特的诗人,如李白篇、杜甫篇、白居易篇;田园诗篇、边塞诗篇、婉约诗篇等进行分类赏析。

3、演读:不少经典诗文语言隽永,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意韵丰富,如杜牧的《清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演读,不仅可以理解诗词的内容,还有助于领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和韵味,在课堂上开展古诗文课本剧演出、配乐诗文朗诵等,既可以活跃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赛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通过古诗文学习知识竞赛、接力赛、创作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以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与口语锻炼的目的。

5、研读:既有对某一朝代的诗词作主题思想具体的研究,也有对诗歌所用意象的揣摩;既有对诗歌语言的品位,也有对表达技巧的探究。如《宋词中的爱国情结》、《思乡诗中的意象》、《对联、趣味诗鉴赏》等。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使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特拟定以下活动:

(1)安排“千古美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

(2)安排“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

(3)安排“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和“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4)安排“诗词短剧表演”。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先在班级表演,择优在学校大型文艺会演中表演。

B其他方案:

1、积累:当然,单一的诗词诵读是不够的,在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的知识积累:如熟记成语故事一百个;熟记名言警句二百句;巩固三千五百个常用字;背诵若干文言文和优美的散文;熟记有关作家作品等知识。

2、写作:要求学生写日记,不限字数,鼓励写放胆文;鼓励自拟题目,也可不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交流互评。同时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日记交流,并请同学作出评述,评出周、月、期中、学期、学年的优胜者予以奖励。鼓励学生自选自编作品集,并由学生组织予以展览等。

3、阅读:阅读除了古今优秀诗词歌赋以外,还可以短小精悍的古今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俗传说、本土风情等为主,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4、实践:将根据能力目标,分课内活动课、课外实践课等多种形式,如:诗歌朗读、背诵(课内、外)比赛;对对联比赛:名言联句比赛;故事会;模拟现场等。由教师公布学年、学期计划,由学生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等进行评估。

上一篇:圣诞节活动方案模板下一篇:平安入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