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2024-06-21

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通用8篇)

1.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一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条件支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课程教材、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政策导向的转变。

1.继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端正农村教育的服务方向,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

农村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当为谁服务?这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教育就不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弱化了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教育应牢固确立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一方面要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大批的农村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展。

3.积极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要转变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取向,关键在于加强农村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

材建设问题既是困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的难点。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从实际出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关注农村并结合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来,发挥农村学校课程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作用。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产品加工、温室栽培、机电维修、市场营销、美容理发、烹饪、驾驶、建筑、家政、农业环保、美术摄影、农业经营管理等,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加快培养和造就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结构,逐步建立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

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继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扶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业就业必需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转移两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也要逐步提升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当地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又要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职业分流的需要。总之,要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融合,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

5.坚持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在广大农村,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且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当前突出的问题。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体而言,要做到:继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

社会地位;依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教师职业准入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对口支援工作。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努力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二

1 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为西南地区交通要道, 东靠湖南, 南邻广西, 西毗云南, 北连四川和重庆, 有着相对优越的区域发展优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一直是全国的贫困省。2008年贵州农民人均收入仅2796.93元, 大大低于4761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名列全国各省第30位, 仅高于甘肃。总体来说, 制约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区域内人口增长过速, 素质偏低;农业经济基础脆弱;农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全面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等。

首先, 贵州省作为一个农业贫困省, 农村人口与全国比较, 存在人口数量多、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年龄结构轻、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员流动性大等严重问题。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全国城镇化水平为36.2%, 贵州为14.5%, 即贵州农村人口比重为85.5%,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 说明贵州农村人口比重高数量多。从人群受教育情况看, “五普”时贵州文盲率为13.89%, 比全国文盲率6.72%高出7.17个百分点, 而贵州与全国比较, 农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差距更大。

其次, 贵州耕地面积约5724万亩,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6%, 其中一等耕地仅占耕地面积22%, 可见耕地面积小、品质低为地区耕地一大特点。另外特殊的高原气候导致热量不足, 农作物复种指数低, 早、涝、雹灾频繁等原因, 都使得农作物产量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再次, 农村财政补贴匮乏致使技术无法提高, 农用设备及各种物资的短缺, 也是农业生产一直在低谷徘徊的重要原因, 这也造成需要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乡镇企业迟迟发展不起来, 从而阻碍农村城镇化发展。同时,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由此可见, 振兴农村经济是谋求贵州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问题, 一直以来都是制约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也是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关键问题。贵州农村人口一直存在基数大、比重大、结构轻、素质低和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避免在大基数上形成梯状递增。在人口素质问题上, 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农村农业技术人才。贵州地处偏远山区, 严酷的自然环境要求开发者必须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有能够超越传统小农经济局限性的眼光和经营魄力。但是现实状况却是现在的农村发展力量薄弱, 缺乏大批有足够上进创新的能人。2002年底统计数字表明, 贵州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数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8.7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11个百分点, 在各省区中居第五位。因此, 要改变劳动力需求和供应素质上的矛盾现状, 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

其次,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富余劳动力, 改变以粮为纲的种植思维, 将重心逐步转移到畜牧业和农村副业上;同时发展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 增加就业机会, 鼓励和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周边省区转移, 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

3 稳定粮食生产, 发展多种经营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山地多, 可耕田土少,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贵州农业不能依赖于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 应着眼于在稳定现有粮食产量的同时, 大力发展多种农村经营模式。

首先, 可以通过: (1) 兴修水利, 改造中低产田; (2) 推广农业技术, 培养农科人才; (3) 选育良种, 增强粮食抗病抗灾能力; (4) 重点建设省内三大 (黔北、黔中、黔东) 粮食基地等步骤逐步稳定粮食生产。

其次, 大力推广畜牧业产业发展。自1980年贵州省引进新西兰先进牧草配制技术以来, 贵州省已建立人工草场300多万亩。已初步形成了以省为主体的草地畜牧业的科研基地、牧草种植生产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技术辐射基地。丰沃的草场环境, 强大的技术后备支持, 都为贵州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畜牧业作为天时、地利、人和的贵州地区型产业, 必将成为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投入重点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黔东地区主要开发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黔南地区以烤烟、畜牧业为主;黔西地区配合六盘水煤矿基地开发, 着力于生漆、桐油、水果等经济作物;黔北地区以油菜、烤烟种植为主, 向外开拓茶叶、桐油和五倍子市场, 利用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势与周边省市发展商贸往来。

4 稳固区域经济发展, 优化经济环境

1986年中国大西南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成立, 意在联合起来共谋振兴、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协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至今已举行了25次。近年来会议的重心都突显出贵州作为经济交通枢纽, 对西南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 贵州经济发展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呈增长趋势。因此, 贵州农业经济的开发与联合既要侧重于西南地区, 又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往来, 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更为迫切。

从地势分布上看, 黔东地区是贵州与中部、东部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 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 改变云贵信息闭塞落后的面貌;黔南地区与广西接壤, 便于开展与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合作。在开发茶叶、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贸易的同时, 应注意吸引沿海先进加工技术, 为精加工打下基础;黔西地区的六盘水煤矿是我国重点煤炭基地, 多年来一直为两广地区提供资源供应。介于资源优势, 应以六盘水市开发为中心, 以煤炭供应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黔北地区临近四川, 可利用长江水系, 一方面促进与四川的贸易和合作;一方面引进中、东部技术和产品生产向国内市场进军。

当然, 任何事物存在发展与其所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到农村经济问题。我们在合理利用区域优势的同时, 也要积极开发区域环境。贵州地处高原地形复杂, 交通条件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改善交通条件是优化区域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贵州农村交通存在的困难, 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改善现有的交通路线质量, 加速技术改造, 提高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善运输装备, 逐步更换一些落后破旧的运输工具。

贵州的农村经济发展, 任重而道远。如何摆脱贫困的帽子, 使贵州农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课题。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 我们必须秉持以综合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事随时移, 时移事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的今天, 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广泛发展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来实现。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依赖于内部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外部区域经济的合作, 才能走上农业兴邦的通途。

参考文献

[1]段进朋, 高维岳.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必要性[J].长安大学学报.

[2]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3]范小颖.贵州农村人口问题的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团队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对现有班子成员建设不重视,更缺乏对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基层班子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基层班子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拉票选村干部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村中家族庞大、帮派结伙等方式进行拉票从而当选村长,而不是通过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会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埋没。三是基层班子的团队精神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班子成员的待遇较低;班子成员的关系不协调,喜欢单打独斗,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较难弥补。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村,虽然发展林果、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的立地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多数村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创业,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贷款控制过严,很难贷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又难以集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1.3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的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没有真正体现

农村目前实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统一经营项目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是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低价征用,垄断经营,高价销售,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成为空谈。

1.4政策导向偏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村级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要承担各项社会职能,如计划生育、五保户抚养、征兵优抚、水库维护、山林抚育、电力通信、道路、医疗、村庄整治等生活保障功能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近几年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导向偏差和资金扶持不足,加上村级事权过多,造成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起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是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

2.2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3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是扎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计划地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完善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加快村账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机构建设;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推进新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土地征用较多且农民已基本农转非村及集体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

2.4加强领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扶持计划,建立发展扶持项目储备库制度,明确分村扶持项目、建设时序、扶持形式和政策措施。

4.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四

李妍

2012-04-12 10:05:13来源:《中国财政》 2011年第18期

改革开放后,包括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在内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日益拓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逐渐成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计15万余个,成员总数达到3870余万户,其中农民成员348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带动非成员农户5512万户。综合有关数据,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平均吸纳农户250多个,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年均增收20%左右,增幅比普通农户高出一倍。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适应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促进了农村新的生产力的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覆盖面偏窄,合作紧密性不强,功能及作用有限。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仍相对较少、整体覆盖面窄、规模不大、入社农户比例依然较低。此外,不同地区合作社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一是大部分合作组织起步晚,起点低,商业规模小。目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农业产业规模来说,数量依然较少,且大多由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也有一些由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委会发起设立的,总体来讲经营农业商务的实力有限,经营起点低,很难发挥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二是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各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尚处于初级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合作内容上也局限于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属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合作社及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还比较少。此外,合作社的发展运作主要依靠企业、经营大户,依赖政府支持较多,能够独立拥有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自身品牌且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较少。三是合作组织机构较为简单,合作水平较低。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属于孤立的基层组织,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四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不够。

(二)规范性发展不足。目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起点较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事业还不发达,合作经济组织还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

(三)内部治理不健全,制度创新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国相当多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合作基础比较薄弱,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管理运作也不够规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市场化、专业化不断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日益成为农民参与市场,获得专业化、系统化生产经营服务的依靠。因此,我国应切实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是自助自治的经济组

织,但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世界各国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如德国对合作社的管理费用,第一年补贴60%,第二年补贴40%,第三年补贴20%。日本农协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厂房、设备所需投资,50%由政府提供。意大利国有能源部门向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用油价格比城市低50%,农业用电价比非农电价低1/3。我国应积极运用财政手段,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包括产业政策倾斜、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一是要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落实某项政策具体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如技术设备等)支持或资金支持。二是积极落实财政补贴补助政策。可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低价供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资料,以引导其健康发展。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予以补助,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予以扶持。在合作组织购买大型设备、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时,应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的优惠。三是金融支持。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资金困难,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安排专项贷款,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四是税收优惠。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农民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盈余返还,为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农牧业保险合同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

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用于临时性生产用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可申请困难性减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免征增值税。今后我国应继续实施并逐步扩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自助性生产经营活动及合作社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二)加快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在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业务指导等方面,做好相关服务、指导、协调工作。此外,应加强执法,切实保障合作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执法滞后,已使得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导致农民在销售产品、签定合同、解决贷款等方面困难重重。因此,我国应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合作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和资产,任何部门、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挪用、平调合作组织的资产。

5.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篇五

一从政府关注角度

1政府应加大投资

地方政府应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积极关注和扶持。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留守下来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比如,可以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筹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政府应大力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是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农村社区,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

二.从学校教育角度

2.1学校把“留守学生”当作一项课题研究。

首先,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是目前学校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首先建立家长联系卡,责任明确到班主任。班主任把本班的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的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内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思想教育。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其次建立心理有偏差学生的档案。此类学生的档案主要包括班级的《心理偏差学生名单》和《偏差学生转化谈话记录》两份表格。班主任把学生分配到任课老师,实行导师制,让任课老师一起做此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校而言,任课老师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心理老师,他们对学生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正如教育家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2.2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

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早尽力、多尽力。

三.从家庭教育角度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地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祖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

四.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

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对留守儿童也应该给予大量的关注,来弥补其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从个人角度来讲,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生活、学习、思想上的问题,不光有外界的因素,其内心的因素也不可忽视。首先,留守儿童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上,要主动、热情、大方、得体。不能把人际关系的恶劣认为是别人或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要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熟练应用,良好把握。其次,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不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留守儿童不应回避问题。正确面对社会交往带来的问题,通过学习等途径努力克服这种困难。对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要努力克服而不是回避。通过努力改变人际关系的恶劣,是留守儿童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父

母如果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了今后阶段的工作重点: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国家政策的阳光在撒向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希望5800万留守花朵可以同享政策的阳光雨露,让他们成为幸福的拥有者。

参考文献

1.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教出版社

2.张日异.青年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瑾冯,增俊泽.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南人民出版社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6.P.H.Mussen[美]等著,缪小春,刘金等译.普通心理学.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浙江省江山市河东小学姚小琴小学高级教师夏寒燕小学一级教师

6.农村发展党员调研问题建议 篇六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重视在广大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是解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着眼于党员队伍长远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近年来在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几年来,我们*县针对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农村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首先是制定好发展党员规划,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认真落实省、市发展党员规划精神,注重在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企业骨干、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重视发展年轻党员和女党员,逐步优化党员结构。

其次,是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增强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从去年开始,*县在全县试行发展党员测评制、预审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

还有就是把发展党员工作做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不断加强督促检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每半年对各乡镇党w发展农村党员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对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宣传和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发展的党员年龄依然偏大、文化层次依然偏低、农村能人党员依然偏少等问题。

2.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易受到非正常因素干扰。少数村干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决策不民*主,有的村干部、党员把宗族观念引入党内生活中来,在发展党员中“举亲不举贤”;还有的村干部能力不强、水平不高,担心发展优秀的中青年入党对自己的位子构成威胁,压住优秀的人才不发展。

3.农村党员发展数量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为主动写入党申请的人逐年减少,入党积极分子不能保持一定数量的动态平衡,导致连续几年农村发展党员数量呈减少趋势。

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党组织重视不够、督导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

2.基层党组织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不力。当前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能力的中青年长期在外务工经商,基层党组织不主动联系,导致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有意加入党组织而无人培养;同时受社会一些阴暗因素影响,一些人认为“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自觉不自觉地对党组织疏而远之,基层党组织对其没有进行充分的教育引导。

3.农村中青年大量外流。现在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长期在外务工经商,导致支部想发展没有适宜的对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想加入党组织没有组织关心。

三、对策建议,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真正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基层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不抓发展党员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重点明确“两级组织、三个责任人”的职责,即要明确乡镇党w、村党支部,乡镇党w书记、组织专干和村支书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职责。

乡镇党w书记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专干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村支书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具体责任人。此外,还应明确乡镇党w班子其他成员和党员驻村干部的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组织部门和乡镇党w要结合基层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改善薄弱环节。

2.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实效。一是要建立发展党员“后进村”限期转化机制。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包干责任制。“后进村”由乡主要领导主抓,进行重点指导,限期转化。乡领导要带头包片联“后进村”,负责一个片的发展党员工作和一个“后进村”的整转工作,其它党员市级领导也要每人挂钩联系一个发展党员“后进村”,进行重点整转。乡镇一级,对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无女党员的支部由党w班子成员联系;对60岁以上党员占1/3的村支部,明确由组织专干联系。要建立季度通报制度。对“后进村”整改计划、申请入党人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发展对象人数及责任制落实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对连续三次通报工作仍无明显改进的,要对有关乡镇党w和责任人通报批评、进行组织谈话并追究相应责任。

二是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对违反《党章》《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吸收党员,突击发展党员,弄虚作假,致使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进入党员队伍的,或因工作不力延误党员发展工作的;工作程序不到位引发群体越级上访的,坚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由于非正常因素连续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不能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对任期内由于主观原因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发展党员的村支书,要坚决予以调整,违*纪的要予以必要的处分。

3.拓宽视野,精心选育,大力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现状,乡镇党w和村党支部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善于发现和培养“苗子”,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落实培养联系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不断发展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7.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七

1 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情况

1.1 广泛宣传发动, 营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3月16日是全国为农服务日, 市农委在市文化体育交流中心举行了“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工程启动仪式, 市委书记尹卫东作重要讲话, 各镇、管委会、街道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300多人出席, 拉开了电子商务进村入户的序幕。3个月来, 先后召开专题会议3次、现场推进会5次, 我市农村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工程被众多媒体聚焦, 2015年5月6日镇江日报“句容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喜人”专题报道, 随后被光明网转载;2015年5月25日镇江电视台以《互联网+农业句容农村电商“星火燎原”》为专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5月27日新华网江苏频道报道:华阳街道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助力农产品进城, 被各大媒体转载;2015年7月24日镇江电视台晚安镇江栏目以“‘互联网+’助推农业营销”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5年7月25日被江苏卫视教育频道以“句容鲜果农销售难题电子商务平台来帮忙”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5年7月8日镇江日报头版以“句容农民热衷开网店做生意, 五朵金花成快速发展法宝”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5年7月28日~8月1日句容电视台以农村电子商务“五种模式”进行了系列报道。全市形成学电商、做电商、开网店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热潮。

1.2 注重示范引导, 培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秀典型

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处于起步阶段, 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育和大力推动, 形成了一批亮点:根据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2015年7月31日发布“关于2015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工作进度情况的通报”中, 我市新增网店61家, 排在丰县、东海、滨海、宿豫、沭阳之后, 列全省第6位, 镇江市第1位。其中淘宝49家, 天猫有1家旗舰店, 亚夫在线11家。相对比较成功的经营模式有五种:一是农业企业+网店模式。背靠自身生产基地和自有品牌, 因此比较容易获得网上消费者的信赖。如茅山人家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茅宝葛业有限公司。东方紫通过电商平台限额发行特价酒, 做期酒贸易。二是农户+合作社 (公司) +平台模式。丁庄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为扩大销售量, 先后建立了网站、QQ群、微信朋友圈等网络销售渠道。三是农企+委托运营商+平台模式。如未来味好有限公司委托农民特产信息网, 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 由农民特产信息网根据公司需求开发了网上销售平台和微信销售平台, 截止目前, 会员数达1 200多户, 会员充值费用达63万多元。四是农业生产基地+网店, 尽管葡萄才开始套袋, 后白王老大葡萄园主已经开始在网店热卖自己的葡萄, 网上预售葡萄1箱能得到2箱的利润。五是开发建立自主公共平台, 亚夫在线微信商城已成功运行。

1.3 组织到点服务, 成功推出一批农村电商上线

“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工程启动后, 全市各镇 (街道、管委会) 推荐了100家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农委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选拔100名学生进行一对一服务, 并抽调机关30名大学生联系各单位, 建立挂钩指导组协调指导开展工作;市农委举办了为期3 d的“2015年句容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电子商务培训班”。2015年6月18日邀请淘宝南京馆运营经理陈建超来句容就农产品网上营销与推广进行专题讲座, 全市93家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2015年7月31日发布“关于2015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工作进度情况的通报”中我市培训204人, 排射阳县之后, 列全省第2位, 镇江第1位。通过培训对接和定点服务, 建成“亚夫在线”、“中华葛根网”两家公共服务平台;新推出“后白悠品”、“中苏容”、“下甸村”、“青蓝园艺”、“仑山湖风鹅”、“下蜀茶场”等32家新型经营主体的网店上线, 另还有如“洪文蔬菜”、“老方葡萄”、“丁庄葡萄”等21家单位已通过淘宝认证, 目前正在后期的图片处理及上传工作。我们2015年的工作目标是“百千万亿”。预计本年内将达100家新型经营主体上线, 培养电商微商等新农人1 000人, 带动万人创业, 网上销售超1亿元。

1.4 鼓励百花齐放, 让农村电商成为助农增收新动力

1.4.1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青年在农村创业搭建了有效平台

如80后小伙王骏大学毕业后, 一时也没找到好工作, 因为家里一直做农产品销售, 自己又懂些电脑, 就在淘宝上开了名为“茅山誉香涯”的网店, 主要销售茅山当地农产品。目前, 旺季时每月销售额都在30万左右。开发区王龙遇大专毕业, 原来在企业做人事工作, 后来在淘宝做养生茶,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新顺福的“寿桃”牌面条, 并在淘宝上做了代理, 现在一个月的发货量在1 000箱 (30 000包) 。竹里馆句容茅山地产茶的老板从2015年3月份开始专门经营店铺, 主要经营产品茅宝葛根茶和绿茶。经过了解1个月的网络销售净利润在9 000元左右。

1.4.2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效切入点

电子商务的兴起, 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找到了一条捷径。如, 我市丰年果品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的网络宣传与销售之路, 与苏宁云商合作, 结合“蓝莓节”通过网络众筹模式进行蓝莓销售。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 直接拓宽销售渠道。

1.4.3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拓出农村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随着电商企业密集调研农村电商,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开始设立农村配送点, 农村电商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2 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对打开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也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农村电商挑战农村传统的交易模式, 农民“触网”意识不强

我市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 对电子商务能起到的作用认识不足, 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物流发展认识不到位, 依靠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占极少数, 大多数还是凭借个人经验和来自邻居、市场上的信息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及卖多少价钱。

2.2 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目前, 我市从乡村到城市的集仓储、冷藏、加工、配送以及长短途运输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配送体系尚有待完善, 大部分农产品因为其产品特性、体积和重量较大, 保质期较短, 运输过程中受挤压而损坏, 影响配送质量。

2.3 农村地区电商人才缺乏

据2014年10月阿里研究院与淘宝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 未来两年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200万, 最缺运营推广、美工设计和数据分析三类人才。加之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的差异较大, 电商人才越来越多选择留在城市发展, 不愿意选择留在农村。

3 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涉及到许多经济行为对象, 并不是哪一个职能部门所能承担的事, 政府要为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职能落实做好组织保障, 建议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 农委、财政、商务、税务、市场监管、工商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电子商务专门领导小组, 建立常规工作联系制度, 并开展经常性日常事务工作, 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协同推进机制。同时, 建立行政与企业之间互动机制, 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搭建政府部门间、行业组织间、企业间的全方位协调沟通平台,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2 强化引导, 加快制定农村电子商务扶持政策

2014年12月23~24日市农委班子成员集中调研学习了徐州市新沂陇海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新沂美妆电商园、新沂电子商务产业园, 睢宁沙集镇东风村、沙集镇电子商务创业园, 盱眙龙虾产业园和满江红龙虾产业园区。新沂、睢宁、盱眙等地都出台了“大力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壮大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我市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实施意见。

3.3 开展职业培训, 培养电商人才

首先, 选优配强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人员, 鼓励农村党员干部、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等担任农村电子商务负责人。其次,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 积极探索“校村合作”新模式, 做好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培训机制, 通过邀请专家到村、远程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电商知识的培训以及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物流支撑体系

首先, 可以通过村集体垫付、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引进企业资本、村里能人捐赠等方式筹集购买设备的资金, 或者通过PC厂商开展的“电脑下乡”等活动配备电脑等网络设备。其次, 实施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享用的“信息公路村村通工程”, 建立起多层次、有特色、全覆盖的农村信息网络。最后, 加大对民营快递企业的优惠和支持力度, 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进村快递”予以补助, 解决电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5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培育农村特色品牌

8.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八

一、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农业银行姓“农”,心不在“农”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于农村。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扶持乡镇企业,农业银行每年将60%的信贷资金用于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1993年和1996年,农业银行分别进行了政策性业务分离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的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结构也不断调整,贷款范围逐渐扩大,涉农贷款比重逐步下降。农行全国机构数由2001年的44418家减少到2005年的28234家,其中主要在农村地区办理业务、提供服务的储蓄所由2001年的10837家锐减到2003年的5462家。据农业银行统计,到2007年末,全部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占其贷款余额总量的36%,但其中真正用于农业的贷款只占10%左右。目前农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上没有差别。

(二)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2003年以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思路,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总体来看,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明显改善了资产质量,扩大了资产规模,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巩固了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投放农村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约占全国农业贷款发放总量的80%。至2007年末,全国共开业农村合作银行113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1803家农村信用社实施了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改造。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仍不彻底,改革试点更多地偏重于形式和数量的调整以及管理权利的重新分配,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仍未摆脱“官办”和行政色彩。同时,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与其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也存在矛盾。

(三)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较强,支农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立于1994年的农业发展银行,其最初的职能定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后经过一系列的业务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粮棉油收购贷款。2003年,粮油贷款余额、棉花贷款余额分别占农业发展银行总贷款余额的83%和16%。随着粮棉油收购市场的逐步放开,近两年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不断拓展,增加了商业性贷款业务,开展了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依然滞后,一些带有公益性的良种繁育、种子购销等经济活动,不能得到政策性信贷的支持,也很难得到商业性贷款,急需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拓展支农贷款业务。

(四)民间金融在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多种所有制的新型金融机构崭露头角

调查表明,全国农户借贷中只有不到50% 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通过民间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50%。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山西、陕西、贵州、四川、内蒙古等5省区开展“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农村开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等多种所有制的新型金融机构,首批试点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进行。其中,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2007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试点的范围已扩大至全国。允许农村开办新型金融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重大举措,但由于试点的时间还比较短,急需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有关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五)农民对邮政储蓄银行寄予更多期望

2007年3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目前国内几大商业银行中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而且2/3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县及以下农村地区,成为我国覆盖城乡的最大金融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邮政储蓄一直遵循“只存不贷”的发展模式,目前已成为既能吸收存款、又能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被允许开展的贷款种类十分有限,对增加农村金融实际供给的作用很小,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农业保险蹒跚前行,期待国家更多的扶持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试办农业保险,根据各地需要开办了不少险种。到1993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8.29亿元,同年赔付率达到116%,政策性亏损主要通过其它险种的利润来“暗补”。随着人保公司向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结构开始调整,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业务急剧收缩,农业保险规模和保费收入也逐年下降。2004年全国农业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不到1993年的一半。为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年国家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批设了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三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不够,有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定位、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原则、对投保人利益的保护等均有待进一步明确,缺乏巨灾保险支持体系。

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一是农村金融主体缺乏的局面还没有改观,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县及县以下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机构数只有1.26个,农村地区仍有3302个乡镇没有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全国只设有一家银行业机构网点的乡镇有8231个,经营动力不强,服务活力不足。二是农村贷款难问题仍十分突出。近年来,农业贷款额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2006年的调研表明,仍有约4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得不到农业贷款。农民在金融借贷过程中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农民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和房产,但农民对这两种财产都没有完全的产权,不能用以抵押。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不强,商业性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亟待完善,大多数农民保险意识薄弱,还没有将农业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

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加快通过专门立法明确县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从法律上确保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储蓄应较大比例向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增加农村资金供给。二是发挥财政在金融支农中的作用。建立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对开展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三是借鉴国际上扶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实行适当的减税政策。如可以考虑免征其农业专项小额贷款的营业税,积极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金融特别是信贷业务中的作用。

(二)加强各类金融机构的分工合作

一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增加为农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功能。三是对于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健全机构风险内控机制,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积极拓展贷款业务,增加农村地区资金有效供给。四是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引导更多的民间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有效竞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一是进一步搞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是村镇银行,也是唯一允许吸收存款的机构,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规范村镇银行资金投放机制和制度,落实其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二是引导农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多数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看,民间借贷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要加强监控,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引导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既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又要加强风险防范。

(四)培育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信用登记制度,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二是逐步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信贷担保体系,解决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推广和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完善农民的“联户担保制度”。三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耕(林)地承包权、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支持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参与农业担保业务。

(五)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上一篇:综述论文热处理下一篇:英语讲课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