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改造及和谐社会的问题(共6篇)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改造及和谐社会的问题 篇一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是一块有着845万人口、3.9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红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演绎了中国革命最为悲壮、最为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赣州革命老区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9月,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
定》,对系统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并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主要内容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简称“五新一好”。通过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把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规划到2010年,使赣州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一、目标任务村庄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从赣州实际出发,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是: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底以前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三是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圩镇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村庄改造面实现60%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四是按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民房建设,使60%的民房达到方便生产生活、凸显风格特色、一户一厕、人畜分离。同时,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宅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以规划为龙头,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体系总体发展规划,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
二是群众为主、政府扶助。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投入机制。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意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区别,凸现农村特色,避免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
四是量力而行、分步到位。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注意因时、因地制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新村镇建设。
三、主要做法
(一)政府推动。一是宣传发动。二是物力财力文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截止2005年12月份,全市己累计投入新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其中财政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亿元,社会筹措资金(包括农民自筹)5.1亿元。三是加强指导。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与村庄整治相关的部门参与其中,并分别制定支持参与方案。各个乡镇成立建设管理所,负责日常管理。我们还与高校合作,邀请其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规划编制工作。
(二)农民自主。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在村庄整治中的参与权。如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提高农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及今后的执行度。二是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对群众自愿申报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村庄,不列入整治改造范围。三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把政府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与农户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挂钩,多完成多补助,少完成少补助,不行动不补助。
(三)理事会运作。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成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主持村庄整治和调解矛盾纠纷。理事会成员由群众民主推选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中青年积极分子组成。政府指导理事会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会昌县西江镇河背村唐屋小组实施“空心村”整体改造时,依
靠理事会做工作,涉及三个姓氏的54户搬迁户很快就达成了统一拆屋、统一规划、统一新建的协议。
(四)全社会支持。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地为村庄整治提供支持和服务。如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等等。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干部下基层帮助新农村建设,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下一步,我们还将按一村一名的标准,大规模地培训和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帮助新农村建设。
(五)选准切入点。我们首先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的“三清”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清”起步后,我们重点抓好村镇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的“三改”工作。“三清三改”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比较顺利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我们注意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
(六)建章立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规范操作,使新村镇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先后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赣州市农村建房施工质量指导手册》等纲领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文件。其中《发展纲要》还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四、主要体会
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整治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场深刻的农村变革任重道远、艰巨复杂,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以推进。
(一)要创新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只有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避免政府包办,村庄整治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赣州在村庄整治中,政府虽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但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从而使村庄整治很快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村庄整治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同时干部群众认识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选准工作切入点,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赣州从“三清三改”起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事情,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特别是“三清”工作,简便易行,立竿见影。“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又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建设上来。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思路符合赣州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村庄整治的客观规律。
(三)要创新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首先,要突出农村特色。如,在编制规划时,我们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同时,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我们对村庄改造实行“一村一策”,采取“空心房”整治、村庄整治改造、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多种建设模式。此外,我们还设计提供了150多种户型供农民建房参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要创新机制,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要创新方法,坚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内容。但是,村庄整治不能涵盖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防止“三个倾向”:一是防止村庄整治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的倾向。要在突出村庄整治这个重点的同时,注意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各方面工作。二是要防止政府包办的倾向。三是要防止急躁冒进的倾向。同时,还要注意防止以点带面变成以点代替面。
一年多来,全市村庄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整治改造村庄4025个;累计完成264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及1046个行政村、16794个自然村规划的编制;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18个,改厕10.3万座,受益人口达74万;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改变,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指导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启动并推动这项工作,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正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我们始终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确保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赣州村庄整治尽管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全面、扎实、稳步地把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改造及和谐社会的问题 篇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直接的动因在于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涉及问题方方面面, 牵涉内容层层叠叠, 既涉及农村经济制度层面, 也凸显机构职能定位问题, 还反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纵观几年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难点问题亟须引起关注。
1、规模经济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目标任务是发展生产, 发展农业生产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没有现代农业发展, 没有基础产业配套, 新农村建设难以协调有序推进, 而加快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路径, 发展规模经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不可逃避现实矛盾: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与农业规模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必须整合土地资源。如何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激活土地等生产要素, 发展规模经济,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疑难问题。
2、村容村貌整治问题。
村容村貌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和重点, “有新房无新村无新貌”是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现象。近几年来, 基层政府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凸现一定成效, 但反弹也明显, 杂、脏、乱现象一直是困扰村容村貌整治的棘手问题。农村普遍没有排污系统, 普遍没有垃圾池, 基本上不存在村屯规划, 污水横流随处可见, 私搭乱建难以治理,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简陋习俗与现代生活风尚的矛盾成为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矛盾。
3、项目资金调配问题。
一是项目审批程序较慢。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申报的项目, 往往需要审批1-2年, 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工作也是1-2年, 从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脱节。二是职能部门各自为战。职能部门资金投向主要基于上级职能部门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 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对接。三是挂钩联系单位力量分散。目前, 地方政府推行多种挂联政策, 既要联系行政村、又要联系社区及工商业等, 导致单位力量分散, 多处承诺没能足额及时兑现。四是发展不平衡。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主要取决于驻村指导员活动能力, 其活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村项目资金的投入。
4、新型农民培育问题。
当前, 农民培训是一种有赏培训, 没有务工补助, 难以有效组织农民参与培训, 涉农部门 (农业、林业、渔牧兽医等部门) 送培训下村, 主要为了完成任务, 存在培训主体与培训客体的目标差异性, 农村培训机制匮乏、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成本趋高等是目前新型农民培育的难题。
5、机构职能定位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 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农业部门, 本身就是机构设置与职能落实的偏差, 从而带来工作协调难及部门化等问题。
二、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
1、内涵把握上的“错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乡村改革运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延伸,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就提出了“乡村建设运动”;一代教育宗师宴阳初先生针对旧中国农民的“愚、穷、弱、私”特点也提出“乡村改造”的思想。但是, 以前的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 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 是处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阶段所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两个层面, 一是“建设新的农村”, 二是“新的农村建设”。我们目前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建设新的农村”层面上, 只是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茅草房改造, 等同于村办公楼建设, 没有从推动整个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近几年农村工作情况看,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及挂钩联系单位的工作力度主要在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很少涉及农业产业开发、基层组织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层次要素。只有从“新的农村建设”即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认识高度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才能达到实质性的成效。
2、机构职能定位上的“越位”。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权威性、能有效发挥其职能的组织机构在调试, 机构不健全, 职能作用难以发挥。从组织机构设置看, 各省份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农业厅, 办事人员主要是从农业厅内抽调部分同志组成。相应地, 各市、县新农办设立在市农业局, 工作人员也是从局内抽调部分同志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农村建设似乎就是农业, 从而也带来一系列的组织协调问题。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它既涉及农业产业开发, 还有村容村貌整治及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虽然目前基层办承担了新农村建设组织协调职能, 可是基层办只管人, 不管资金项目, 不管村屯建设规划。这种“越位”现象体现为多头领导且无所适从, 谁都想做好且谁都做不好, 必然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分散, 制约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
3、基层组织建设上的“缺位”。
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班子松散、年龄老化、积极性不高、“双培双带”能力不强等问题。一是村干年龄老化。笔者在对某市基层组织建设调研中发现, 老村干轮流担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年轻人不愿参选是不争的事实, 多数村干年龄已经年迈六旬, 甚至还有不少有神论者, 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算命先生、道士、土地先生、弄鬼先生等多重角色。二是村干部保障机制匮乏。村干年龄老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生活待遇低, 年轻人不参与。广西目前村干部待遇基本上在每月380-500元之间, 个别市县提高到每月900元左右, 远远不及年轻人外出劳务收入, 难以吸引优秀青年参与到基层组织工作中来。三是大学生“村官”被长期抽调。中央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派两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是为了培养对基层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增添新的力量。上级明文规定, 大学生“村官”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 不允许抽调使用, 真正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笔者在对某市调查中发现, 没有一个“村官”真正在村工作, 分配到村两个月左右基本上都被被抽用到乡 (镇) 、县 (区) 甚至市一级使用。四是农村党员后继乏人问题。有些行政村连续几年没有发展一个党员, 支部书记基本上是几个老动员轮流做, 以上问题是基层组织建设“缺位”缩影, 是新农村建设上制约因素。
三、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个结合
1、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 生产发展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没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难以促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系统论。当前, 很多地方由于缺乏产业配套, 新农村建设反弹严重, “有新房无新村没新貌”是目前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本, 走集约化道路, 发展规模经济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必经之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过上了低层次的小康, 但是始终没有走出小农经济发展状态, 只有走出这种小农经济状态, 才能真正起到引领推动整个农村的改革发展。中央指示:“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 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这里作出暗示就是要发展规模经济,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务必要推动“两个转变”, 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当前, 需要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促进土地流转作为新农村建设一项要事抓紧抓好, 积极探索“农田变股田、农民变股民”的股份制合作, 以“一村一品”和“强村富民”工程为引领, 促进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序推进。
2、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多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驻村”措施, 实行“强抽人、抽强人”办法, 从事业机关单位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或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 为农村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举措, 极大弥补了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等问题,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新农村建设初期发展阶段, 采取这一举措是内在必然,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服务功能, 强化战斗堡垒, 培养不走的工作队, 新农村建设才能产生持久功效。实践证明, 哪里基层组织战斗力强, 哪里的新农村建设就有声有色, 哪里基层组织涣散, 哪里就消沉滞后。为解决村“两委”干部年龄老化、战斗力不强等问题, 当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 着力解决“一定三有”即:定岗位职责、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问题。生活待遇方面必须提高到与外出务工农民正常收入水平, 政治待遇方面尽可能要拿出一定的比率专门面向村干部招聘乡镇领导或公务员, 退后保障方面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帮助购买养老保险, 解决后顾之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农民到基层党组织工作中来, 不断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提供组织保障。
3、与创新体制相结合。
纵观国外农村改革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个统一的权威性组织机构, 韩国成立“新村运动协议会”, 日本成立“农村振兴协议会”等, 它可以调动所需人力、物力、财力, 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新农村建设, 当前, 迫切需要组建这样的权威性机构。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人力、财力、物力的统一, 建议把目前设在农业部门的新农办与组织部的基层办及扶贫办合并, 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基层办代表党委抓好基层组织协调工作, 提供人力支持, 新农办、扶贫办代表政府作出规划、用好资金、推进项目;组建各村屯成立新农村建设委员会, 引导乡村经济能人、骨干分子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的梳理与组建, 权威机构建立起来, 做到人力、财力、物力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协调有序推进。
4、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灵魂所在,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源于传承文化和文化生活, 把村屯优良传承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打造, 在强化地域信念的同时, 促进其他群体的认可和参与。二是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将古树古屋、古装古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三是加大村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发展村屯文化事业, 构建“农家书屋”、“农家课堂”、“文化长廊”等新农村文化建设平台。
5、与示范带动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动态性, 必须以点轴开发理论为指导, 遵循分类实施、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点带面原则。在产业配套上突出“一屯一品”、“一村多品”的主导思想, 在规划布局上倡导“一村一新屯”的发展理念, 中国大多数屯相当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个村, 以屯为单位、分片开展小康示范屯、文明示范屯、平安示范屯、生态示范屯等建设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研究[J].安徽农学报, 2006.12.
[2]吴敬学.韩国的“新村运动”[J].中国改革, 2005, (12) .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改造及和谐社会的问题 篇三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的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对待。我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进行下去。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总体要求 意义 问题 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其实质,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要修建一幢摩天大楼,经济就是这幢大楼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变成现实。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 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只有扎实落实好该项政策,才能使我们的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各地区正热火朝天的展开着,每个农村都或 多或少的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这中间还存在 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地方政府思想倾向问题:
目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在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大体上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党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一些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另一种倾向是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农村工作时,要么方式不文明作风粗野,要么是消极应付,一味推拖。这样势必会挫伤广大农民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而迟滞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广大农村的共性问题:
1、劳动力的严重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年轻人背井离乡,进入大城市打工。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似乎除了外出打工就再无致富的途径。
2、养儿防老观念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人们失去劳动能力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们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或是根本养不起。
3、重工商轻农业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我们的社会却是严重的重 工、商,轻农业。这种现象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 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重工商轻农业必然严重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
针对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应加 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 的工程。他们应带领农村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 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 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要落实科学发 展观,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针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应努力把他们留在家乡。我们都明白农民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应多让农民参加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而要想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感觉到新农村建设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决策,集思广益,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样才能使得新农村建设更加有效,顺利的进行。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教育资金的投入
针对广大农村目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政府应逐年加大对农村政策、资金的倾斜,逐步建立涵盖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便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则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任重而 道远。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通过发展教育,而目前,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 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人口同等条件的教育资源。为此,财政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变农村教育设施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的现状。从而逐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
4、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进行新农村建设
要转变对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环境建设的模糊认识,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自身条件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指导,筹好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农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规划上不符合实际,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的结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不搞盲目、重复建设,始终奉行节约的原则。项目安排要科学,不违背客观规律,具体上如应该先改水后修路,应该春季绿化,不在夏季绿化。另一方面,不搞政绩工程。正如俗语说的那样,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同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能一蹴而就。最后,搞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不给农民增加负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认清其实质,切不可盲目跟风改造,否则不仅会事倍功半更有可能劳民伤财。因此,我们应在正确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团结一致、不懈奋斗、共同努力,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最大的成功,一定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谋利的好工程。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书:第二卷[N].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改造及和谐社会的问题 篇四
张美亮1,2,徐进1,2,张殿发
2(1.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所 浙江 宁波315211;2.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浙江 宁波315211)摘要:从分析宁波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出发,指出村庄改造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安全准则、规模效应、比较优势和历史文脉是村庄改造的四大价值取向。按照城乡统筹、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目标控制的村庄改造思路,把当前的农村分为为示范村、整治村和控制村三类,并提出村庄改造的具体行为方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NVC);村庄改造;价值取向;分类指导;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TU982.2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是与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相联系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沿海港口城市,也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宁波现有3000多个行政村,个体差异大,现实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很不平衡,既有滕头村、湾底村、小路下村这样的经济发达、设施完备,令“城里人羡慕”的“示范村”,也有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条件简陋,青壮年大量外出的“欠发达村”,还有农业生产渐成“副业”,兴办企业或进城务工,但还保留着宅基地和基本农田的“非城非村”,更有外来人员不断增加,出租房屋和土地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亦城亦村”。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实施,一场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农村改造高潮即将来临。村庄不同区位、不同形态、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人员组成的“农村”地域,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需要不同规划模式和改造方式。明确村庄改造的价值取向,研究多指标综合、分目标控制的村庄分类方法,是保证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前提和基础。
1村庄改造是宁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手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1]。新农村建设之所以适合全国,就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村镇建设行为,而是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各地从实际出发,可以有不一样的方案,也可以有不一样的速度和目标要求[2]。对应宁波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操作过程和预期结果,村庄改造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104001)
第一作者简介:张美亮(1974~),男(汉族),山西原平人,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村镇规划.E-mail: zhangmeiliang@nbu.edi.cn
从发展目标来看,村庄改造可以逐步破除现有的小农经济形态和小农生产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专业农民和现代市民转变[3],逐步形成建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
从操作过程来说,村庄改造以市域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村庄布点规划为导向,以新村建设和环境整治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从注重点上村庄整治建设向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以点带面,成片连线整治建设转变,形成规模效应,引导要素集聚和人口转移,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
从预期结果来说,通过现有不同类型的村庄改造,引导资本要素、土地资源、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集聚,实现产业的集聚、升级、转移,依托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群转移,有效地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逐步使农村区域的各类农业劳动者成为现代化的产业工人。
2村庄改造的价值取向
通过规划修编和行政区划调整,宁波目前尚保留三千多个行政村、近万个自然村落。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相比,传统的农村聚落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很大的分异性。除少数村庄发展成为令城里人羡慕的小康村以外,“脏、乱、差,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散、小、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仍然与大多数的农村联系在一起,许多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相比明显落后,农村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日趋衰弱。为此,村庄改造的价值取向首先就在于保证村民的居住生活安全, 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充分重视是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田园风光的保留。
2.1 安全准则
受“先富论”影响,以“个私企业”为特征的“草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办企业、开工厂,“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成为许多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显性表征,但除个别村庄个体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外,多数传统村落在市场竞争中走上“三弱”的不可持续发展之路,集中表现在集体经济虚弱、公共服务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饮水质量、内河水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公共安全问题成为“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均衡增长、均等机会和公共安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命题,生态安全和社会公平成为“十一五”期间村庄改造的基准点。
2.2 规模效应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实现了从集体生产到分户经营的转变,致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规模效应逐步减弱。现代农业和农村新社区呼换新型的经济组织结构。宁波市的乡村建设从“百千工程”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体现了“政绩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调整村镇居民点的规模和布局,不仅要有利于种植业、林果业及加工业等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也要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特别要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等现代服务设施追求“规模效应”提供空间布局支持。
2.3 比较优势
充分利用和发挥村庄的比较优势,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村庄改造的核心目标。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位于平原地区、邻近城市区的村庄,要在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与城市形成有机的互补经济格局;而位于山区、半山区的许多乡村在区位、交通等方面处于劣势,却有生态优势和风景资源,这类乡村应在区域环境容量的指导下开发林特资源,发展“农家乐”等特色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村庄改造的不是简单的“移民”,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乡村特色的发掘和提升。
2.4 历史文脉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一种“文化失落”、“历史断层”的尴尬境地,而多数乡村比较平缓的发展过程则避免了历史文脉的割裂,“乡土性”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能否保护好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发生,是衡量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村庄改造应在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充分重视村民的“恋土情结”和邻里关系,在增强村民归属感的同时,加强地方特色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3 基于改造目标的村庄分类
3.1 以往村庄分类方式述评
村庄的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相适应。在学术研究或社会实践中,常常根据区域差异、经济发展差异或发展目标等指标对村镇进行分类[4]。现行《村镇规划标准》按照村庄、集镇在村镇体系中的职能划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中心镇四个层次;按照人口规模,又分为大、中、小型三级。根据村庄主要居住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为山区村、半山区、平原村、沿海村、海岛村等五个类型。按乡村经济状况,一般分为经济发达村、经济较发达村和经济欠发达村三大类。按照城市化影响程度,分为城市型村庄、转化型农村和封闭型乡村三种类型。这些单因子村庄分类方法只注重村庄的一个侧面,难以满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3.2基于改造目标的村庄分类
3.2.1 村庄分类的基本思路
(1)城乡统筹,循序渐进。我们所建设的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这并不意味着统一步调、全面铺开、把现在所有的3000多个行政村都改造成符合“20字方针”农民新村。根据宁波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0%,农民的数量会不断减少,农村的规模会适度扩大。村庄分类首先要考虑许多农村人口已呈绝对减少的现实,其次是引导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集聚的发展要求。
(2)因地制宜,目标控制。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是脱离开城市、就农村论农村的封闭自救行为,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协调发展过程,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以公共财政带动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的村庄改造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同区位的村庄有不同的规划控制目标,不同基础的村庄有不同的发展机会,有的村庄湮没于城市化浪潮中,有的村庄保留着田园风光;有的村庄位于生态敏感区,其生产方向和空间发展受到严格控制,有的村庄依托市场竞争
不断增强集体经济能力,将会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3.2.2 基于改造目标的分类结果
根据村庄在城乡协调发展序列中的价值取向,结合宁波实施“百千工程”的经验,把现有的农村分为为示范村,整治村和控制村三类。
(1)示范村,即集中建设的农村居民集聚区,包括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特色村两类。前者有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后者有生态示范村、园林式乡村、绿色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等。这样的乡村在数量上尽管比较少,但从质量上来讲,确是村庄中的“精英”,更是乡村的“真容”。村庄改造的目标就是不断扩大示范村的范围,同时在更高的水平上建设示范村。
(2)整治村,即规划保留的乡村居民点,代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一般水平。在未来城乡结构演化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会被城市兼并而成为城镇的一部分[5],也有一部分可能会建成有特色的乡村,从根本上讲,由于缺少可持续发展保障条件,总体数量和个体规模会不断减少。村庄改造的目标是调整用地空间,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农居环境。
(3)控制村,近期保留,远期撤并的特殊居民点。目前主要位于城市规划区、大中型产业发展控制区生态敏感区或灾害易侵袭地区,有些是空心村[6],有些是没有发展空间的自然村。总体上说,这些乡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逐渐消失,至少是在自然演变过程中也会随着各种政策的控制和人口主动流转而失去存在的意义。村庄改造的目标是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引导搬迁。
4村庄改造的行为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形成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合力,必须根据村庄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结合城市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对示范村、整治村和控制村分别采用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或集聚建设、或拆迁控制、或整治疏理,使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顺利转型,保留的农村各具特色,生态敏感区的村民得到妥善安置,最终实现多数农民转化为市民,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民的目标。
4.1 加强调查研究,调整村庄布局结构
村庄布局结构是城市化进程中整个农村变迁在居住形式上的反应。村庄布局结构的调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各自然村内部的调整;二是在行政村内部自然村的合并,三是跨行政村的深度整合[7]。前一阶段“百千工程”主要是针对自然村的小调整,受村民传统思维和宅基地分配制度的影响,单纯的行政设置上的村庄合并难以引导村庄布局合理化。村庄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城乡结构优化的调查研究,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办法,防止控制村的无序扩张而造成更大浪费,引导分散的农户、小村向示范村集聚以发挥规模效应。
4.2 增强集体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许多示范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的今天,形成强大的集体经济能力是村庄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条件。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村庄依托便利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非农产业,但对于绝大数的整治村,农业生产条件的充分改善始终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推动宅基地整
理、实施农田集中承包、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培育强大的集体经济,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3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居环境建设
宁波市的绝大多数农村基本实现了路、水、电“村村通”,但网络化程度低,系统性差,尤其是文教卫生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严重落后于城市。村庄改造的重点是整合各部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造和配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村民逐步向示范村或集中建设区集聚;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污水粪便生态化处理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整治村的人居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04,(03):8-1
1[2] 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1):17-20
[3] 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党[2006]4号,2006
[4] 田明,张小林.我国乡村小城镇分类初探[J].经济地理, 1999,(06):93-96
[5] 黄建清.浅谈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甘肃科技, 2005,(07):39-40
[6] 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1999,(11):12-15
[7] 赵之枫.乡村城镇化进程中村庄集聚的时空方略[J].小城镇建设,2002,(10):32-33
Research o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Ningbo
ZHANG Mei-liang1,ZHANG Dian-fa2,XU Jin1
(1.Department of City Plan, Ningbo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2.Faculty of Architectural,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 With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 process and result of socialism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in Ningbo, it’s suggested that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the safety-rule, scale-effect, comparative-predominance, and historical-context are the four value-orientations in village reconstruction.Accord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rule of urban-rural unified planning, advances by steps, right reconstruction for right village, and objective-orientation, it’s proposed that the current village sh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demonstrated, renovated and confined.The appropriate behavior pattern of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suggested as well.Key words:new village construction;village reconstruction;direction by classification;value-orientation;behavior pattern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改造及和谐社会的问题 篇五
题目:新农村建设 院系:机械学院 班级:机自1010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在寒假期间我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村-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侯家村乡二龙村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二龙村6个队,农业人口12000多人,农村劳动力8000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改造、村道路建设、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村共有1所中学、3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3000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
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9年在全村6个队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可见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村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村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县、乡政府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
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
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
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
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社会主义因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调研地点: 市 县(区)乡 村 组 调研员:____
调查对象(要求户主或对家庭情况足够了解的人)基本情况: 年龄____ 性别____ 上学年数____
1、您了解新农村建设吗?
A 比较了解 B 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C 没听说过
2、您目前的家庭年收入是多少?___
A 5000元以下 B 5000—10000元 C 10000—20000元 D 20000元以上
3、您收入的主要来源是___
A 传统农业 B 养殖业 C 打工所得 D 个体经营 E 其他行业
4、您认为目前提高自己收入的主要困难在于___
A 文化水平低 B 缺乏途径,不知该如何提高收入 C信息来源少,消息闭塞
4、您认为针对下一村特点,最适合进行的生产是:
A农作物生产 B经济作物生产 C旅游业 D畜牧业 E其他副业
5、如果村里提供免费的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技术培训,您会参加吗?___ A会的 B没时间,不会参加 C技术培训对自己工作帮助不大,不会参加
6、如果村里免费组织你们参加技能培训,您最希望参加哪种培训
A农产品加工技术 B电子机械技术 C手工工艺技术 D养殖技术 E农业生产技术
D政府提供的培训都是走形式,没什么用,不会参加
7、您家享受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吗?
A享受了 B没有享受 C不知道 D说不清
8、您家享受了粮食直补优惠政策吗? A享受了 B没有享受 C不知道
9、您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吗? A没有 B加入
10、您平时劳动之余在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 ___
A 看电视 B 看书报杂志 C 打牌、打麻将 D 学习、钻研技术 E其他活动
11、村里有开展文化活动吗?如果有的话,对您的生活有意义吗? A 有 B没有 C无所谓
9、您对村里的治安状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0、村里组织集体性文化活动吗?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没有组织
11、您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了解多少? A很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12、村里是否组织过对这一政策开展过宣传活动:
A认真组织过 B组织过,但不认真 C没有组织 D不清楚
13、您了解这一政策的途径主要是:
A政府的宣传 B电视新闻 C收音机 D从别人那里听说的 E张贴的宣传画
14、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目前您认为哪个应该优先解决: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
15、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多选)
A政府的资金扶持 B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C村民自身努力 D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 E招商引资 F国家政策正确引导 G不清楚
16、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推进落实?(最多选两项)
A加大扶贫力度 B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C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和农民自治自理 D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 E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F组织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 G鼓励扶持优惠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H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I开展电子农务解决农民信息不畅的问题
17、您认为当前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最多选两项)
A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B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农业的基础设施较差 D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够 E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制度保障不力 F政府领导对农民的关心不够
18、您认为现在二龙村的村容整治效果怎么样?
A、一般,并存在较大漏洞 B、达到较理想效果 C、不理想 D、很好
19、村里有迷信思想的人多吗?
A 很多,大部分人都信 B 有一部分人信 C 很少,个别人信 D 不太清楚 20、如果社会风气不和谐,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多选)
A 赌博 B盗窃 C违规建房 D村民暴力解决纠纷 E 迷信活动
21、您所在村的村干部选举,您一般参加吗? __ A 不参加 B 参加
如果参加了,您对选举过程满意吗? A不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很满意
22、村委对关系村民利益的事情是如何决定的?___
A 村干部说了算 B 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C 其它方式
23、您所在村的村务有没有及时公开? A 没有 B 有
24、您认为村委会最应该在哪些方面多为农民办实事?___(可多选)A 管理治安,维护社会秩序 B 土地管理 C 社会保障
D 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 D 多向上级政府反映群众真实意见 E其它(请注明)
25、您打算用下列哪种方式解决自己养老问题?
A靠子女 B存钱防老 C有养老金或退休金 D其它方式
26、您每年用于农药、化肥、饲料等科技产品的投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___ A 10%以下 B 10%--20% C 20%--30% D 30%以上
27、您得到过县里或者乡里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吗?收获如何?___ A 得到过,对生产帮助很大 B 得到过,但对实际生产没什么帮助 C 没有得到过 D 不知道县里有农业技术推广站
28、作为普通村民,您觉得在本村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目标确定,或者目标实现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A 响应政府部门和村里的号召,参加相关活动 B为村里或上级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C没什么作用,他们应该不会听我们老百姓的 D 不太清楚 E其它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析 篇六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建设,不平衡
2005年10月, 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是党中央为协调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既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严峻任务。本文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全面统筹城乡发展
所谓全面统筹包括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区域、国内外等全局发展的统筹, 尤其是城乡的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和谐发展的国家指导与规划, 提升“三农”地位, 注重“三农”利益保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全局, 必须有一个发展上的国家总指导。“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建设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1.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
一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农业有集约经营的传统, 实行集约经营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发展现代农业,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应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出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转移, 加快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 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 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
二是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 创造农民进城创业和到二、三产业就业的条件和环境, 推动形成百万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局面。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稳定转移。
三是建立健全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切实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完善支农惠农的政策,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研发、良种良法推广、农民培训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制定和完善农业导向、农业经营体制、农业资源保护、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保障农业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高效生态农业, 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业信息、科技、保险、信贷等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鼓励各经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办法。支持发展农用工业和高效、实用、价廉的农业设施装备, 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 加快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 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是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把推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重点放到培育土地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生产主体上来, 鼓励专业大户、农场企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采取招标承包、长期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 以较高的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红吸收农户的承包地, 促进耕地、水面、山林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 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 增加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 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业产品出口基地。
2. 不断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第一,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业产业。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 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实现增值增效。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要求, 加快建设主要粮食产品产业带。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 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继续推进农产品优质区域布局规划,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出口的优势水产品生产, 提高优势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 积极发展各类产业集群, 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 提升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积极稳妥发展各类乡镇企业基地。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 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流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 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取消各地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增强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妥善解决农民工医疗、工伤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 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公民权利。
第三, 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民政策,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巩固现有的支农惠农政策,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认真做好直接补贴的组织和落实工作,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当前, 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要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 必须增加和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助措施, 使支农惠农政策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改善贫因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抓好贫困地区劳动转移培训, 拓宽贫困农户的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健全民主法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 进行乡镇体制创新
必须改进乡镇干部的选任机制和政绩考核制度。逐步推行乡镇干部直接选举。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应由乡镇政府以县政府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指导, 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自主制定, 并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考核乡镇政府干部工作成绩的主要内容既要有数字指标的完成情况, 又要有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和群众公论, 以此作为其是否进一步选拔提名的主要依据。
应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原则精神, 由全国人大制定关于”乡政村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体性法律, 制定关于村民选举、村务管理、民主监督等程序性法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乡政村治“特别是村民自治法律的实施办法中, 明确划分乡镇和村的利益边界, 特别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制定有关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的规则, 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基础上有机地衔接起来。
2. 容纳利益表达, 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
一要承认利益冲突的合理性, 二要力戒从政治高度理解利益冲突。只要不违反法律, 就是正当的。
要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 实现农民”自觉地、合法地、有序地“的政治参与。要完善村民自治体系。一方面, 要改革和完善已有的参与渠道, 如健全基层人大代表制度, 健全信访制度, 健全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法律和程序等。另一方面要注重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积极拓展新的参与渠道。
3. 提高农民政治素质, 塑造新型的现代农民
要使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其根本的要求就在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
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 繁荣农村文化
1. 开拓创新, 大力培养农村新型科技人才
第一, 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是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立足加速农村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农村一线, 不断拓展培养领域和途径, 建立健全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形成一支总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尤其要针对急需, 突出重点领域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
第二, 加大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挖掘乡土科技人才培养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 开辟多元化的乡土科技人才培养渠道。
第三, 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基层科技部门要将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科普经费投入的有关规定, 加大投入力度, 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
2. 繁荣农村文化, 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
(1)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 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 加快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建设, 发展文化资源共享农村基层服务点, 重点支持边缘贫穷地区服务点建设。推动适应”三农“需要的文化出版物发行, 增加农民买的起、读的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 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2) 创新活动内容, 构建中国特色农村文化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 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 移风易俗, 抵制腐朽文化,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着力发展特色文化。继承和创新各地农村传统文化,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 开发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 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
(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三是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4) 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 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机制。
五、改善公共服务,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投资方向, 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第一,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第二,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2. 加快促进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 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 逐步扩大覆盖面: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 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探索和建立析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 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 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六、营造生态家园,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继承一套适用的循环体系, 推广一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适用技术, 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清洁的典型示范村, 总结熟化一批适宜不同地区的循环农村发展模式, 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框架, 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循环农村发展长效机制。
1. 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 提升现有发展模式
加大《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规的执法力度, 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实施条例和规章, 积极履行有关的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条约和公约。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明确补偿环节和补偿主体, 完善补偿标准和操作规范, 改进补偿方式, 探索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技术补贴机制和绿色农业经济核算切入点, 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和循环农业评估指标体系, 把发展循环农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深入总结现有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种养衔接、农户庭院、生态恢复等几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根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 围绕主导产业, 改进工艺流程, 研制接口技术, 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 探索建立一批适宜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生态家园发展模式。
2. 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完善监督评价制度
现有的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要向生态家园倾斜。农业部门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由行政指挥向项目调动、市场引导转变, 通过发类指导、典型带动, 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长效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培育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明确责权, 层层落实, 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全程监督和检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绩效评价, 建立奖征机制, 对绩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绩效不明显的, 减少项目支持或停止项目实施。
3. 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改造及和谐社会的问题】推荐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10-1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07-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问08-15
社会主义新农村林业建设标准(试行)07-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自查情况07-16
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09-29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07-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