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考察报告

2024-07-12

县域经济考察报告(精选8篇)

1.县域经济考察报告 篇一

关于赴江苏、浙江考察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实地考察学习了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和浙江省杭州、义乌等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运行特点

(一)发展快速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大大高于全国1700美元的水平。全国百强县(市)占有18席,居全国第3位,其中前10强占有6席。特别是昆山市的发展尤为突出,2002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2位,2004年、2005年均列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年后的85.5亿元,增长了200多倍。浙江省县域经济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70%,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30席,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前10强占有2席。

(二)块状经济化。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2005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600多个,其中10—50亿元的有487个,超过50亿元的有83个。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浙江义乌中

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目前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7173亿元,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江阴市快速推进市场建设,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香港时代、华地等一批大型商业连锁店落户江阴,形成多元化商贸流通竞争格局。

(三)主体民营化。“九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借助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苏州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7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5.4%;昆山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超过1.3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50亿元。浙江省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民营企业异军崛起,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省现有民营企业320.6万家,从业人员2096万人,2005年实现总产值17805亿元,其中娃哈哈集团、正泰集团等成了全省民营企业的重要代表。

(四)产业集群化。江苏借助比较优势,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了几业甚至一业兴市的格局。如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张家港的冶金、纺织、机电、化工业等,在当地都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浙江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达到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的良好局面。如义乌市

坚持产地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市场孵化中小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集群,发展

各种专业村和专业镇150多个,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乡百厂、百厂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布局。

(五)城乡一体化。南京、无锡等城市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2005年产值已超过7900亿元,发挥了城市产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在苏州、宁波等地区,很难分清城区和农村的界限,苏州的5个县级市均取消了村级建制,转为社区和居委会,农民宅基地可与城镇等额臵换。2005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3:1,在全国最小。浙江省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鼓励千百万农民闯市场,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想理念,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江苏省建立激励机制、考评体系和办法、责任驱动机制,在全省干部中树立起“人家在走,我们就得跑;人家在跑,我们就得奔”的赶超标兵、甩开追兵之势,形成了地区争先、企业争先、条线争先、人人争先、争作贡献、共谋发展、开创大业的生动发展局面。张家港市瞄准周边先进县(市),明确提出项项工作争第一,近10年来,张家港捧得了8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02项省级荣誉称号,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3 倍多,财政收入是1995年的11.5倍多。浙江省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强县强镇发展战略,率先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率先实行“省管县”试点,充实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了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江苏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带“三农”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省投入“三农”362亿元,改建乡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960万人,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98家,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各类专合组织6010个,带动农户284万户,实现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浙江省坚持以县域为平台、工业化城镇化为动力、县域经济为支撑,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块状经济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

均增长21.6%,累计改建乡村公路4.3万公里,完成村庄整治5540个,180万被征地农民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非农人均比重由64%提高到了75%以上,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64个,带动农户599万户,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三)扩大管理权限,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江苏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村合并和乡镇机构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省撤并了773个乡镇、1.5万个村。浙江省主要在财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放活县域经济发展权限,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县级财政直接由省管理,这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推进强县强镇扩权,先后3次出台对县级扩权政策,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到县,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全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县对乡镇的放权强镇政策。(四)抢抓发展机遇,乘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抓住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率先抓住商品短缺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80年代末,乡镇企业达16000户,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据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90年代初,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参天大树,仅苏州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就占全市GDP的2/3,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80年代初,浙江省就因势利导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政策,使多种所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90年代,实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了乡镇企业发展活力。到2005年,全省共有乡镇企业112万家,从业人员达1242 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6275亿元,占全省的47%。二是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苏州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昆山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办开发区、在江苏第一个办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向外商批租土地等,宁波慈溪市也抓住外向型经济的先机,其出口依存度由1998年的21.77%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79.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31.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千亿美元。三是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江苏省积极推动国有和集体资本从竞争领域退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资金融资、制度创新、规范服务、提高素质等问题,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如宁波的波导、雅戈尔等民营企业。浙江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全省占有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全省占有23个席位。

(五)壮大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一是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江苏省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形成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如象山的针织、机械、水产品加工业,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等,实现了县域经济从“配套经济”、“配角经济”向“产品经济”、“品牌经济”的大步跨越,也实现了各县(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二是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成产业集群。江苏省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培育了奉化的波导、余姚的鑫高益、舜宇、宁海的天明电子等一

大批龙头企业,创立了“杉杉”、“雅戈尔”、“罗蒙”等服装、“帅康”、“玉立”、“方太”等油烟机知名品牌。三是把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浙江省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作为繁荣县域经济的主阵地,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块状经济发展。

(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两省总的经济水平在全国领先,但本省内发展也不平衡,对经济欠发达区域,都积极采取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针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扶持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户;实施了“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实行省级机关、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苏南市县共同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的“五方挂钩”帮扶;从省市县抽调了1088名优秀干部组成19支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北19个经济薄弱县进行帮扶;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扩大扶贫小额贷财政担保资金规模,今年对苏北经济薄弱县的贷款规模达6亿元。浙江省切实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财政共投入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抓好“下山移民”重点扶贫工程,“十五”期间共迁移6.3万户、21.3万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签订“山海协议”项目1911个,协议总投资568亿元,到位资金247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扶持、区域协作、社会援助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七)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苏南农村,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2005年,苏州、无锡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前20年,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

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到1998年,全省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所有的县级城市和136个中心镇都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提高了县域城市化水平,义乌、温州等县城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横店、柯桥等中心镇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小城市,尤其是苍南县龙港镇,由当初的5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已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

三、几点建议

(一)把科学合理规划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县域实情的基础上,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

吻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性意见。

(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一是要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专业乡镇、河东工业集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航空母舰”。三是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一是要在全县抓好县城及中心镇在内的重点镇建设,集中力量将重点镇实力做强、特色做靓、人气做旺、环境做美。二是要按照产业集中、资源集合、居民集居的要求,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引导向中心镇和重点镇集中发展。三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迅速壮大小城镇规模,同时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把完善落实优惠政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坚强保障。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快制定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市场机制配臵、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县域经济发

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放权强县是江苏、浙江两省搞活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央也提出了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建议作为丘陵大县的**应适时积极争取推行“省直管县”或“放权强县”试点工作。

2.县域经济考察报告 篇二

汾阳:“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先后3次去汾阳调研, 每次都能看到这里的新变化。就拿汾酒工业园来说, 第一次去是听思路构想, 第二次去看规划图纸, 第三次去我就站在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上。它是汾阳实施“白绿黑”战略的龙头工程, 要用3年时间建成100亿元销售收入, 带动10万农民增收的白酒园区。资金主要来自煤焦企业, 目前已完成投资9.6亿元, 是典型的转型发展项目。发展核桃产业是建设“绿色汾阳”的重要举措, 2010年秋冬他们新建一批千亩 (66.67 hm2) 连片核桃基地, 种植核桃5万亩 (0.33万hm2) 。核桃会展交易中心项目扎实展开, 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完成规划, 十大龙头项目启动。此外, 加快推进300万t大型煤矿和20万t甲醇项目, 引资兴建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园区。汾阳的“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超过50个亿, 增长100%。更值得关注的是, 孝义、汾阳、介休经济圈蓄势发力, 有望成为我省县域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

永济:强化五大产业支撑, 没有煤炭资源也能实现翻番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就资源禀赋而言, 大体可走3条模式不同的路径。一是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以煤为基的产业;二是打破资源局限, 培育特色产业经济;三是以煤为基与多元发展有机结合, 这是较为理想的增长模式。永济没有煤炭资源, 他们的经济工作紧紧扣住了非煤县市如何实现翻番这一主题。2011年初, 我到运城督察重点项目, 在永济所看到的是五大产业竞相发展。以新时速电机“双十双百”工程为重点, 放大电机制造业对转型跨越的带动效应;加快海丰、广海、麟龙等铝业项目建设, 提高铝加工业档次和附加值;启动阳煤丰喜、中农化工等项目, 建设城东化工区;大力扶持化工装备制造业, 优化工业结构;以粟海、忠民等为龙头扶持23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十二五”末, 永济五大产业产值可达380亿, 财政收入可超过12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可分别突破25 600元和13 000元。永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告诉我们, 无论是有煤还是没煤, 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来谋局布阵, 真抓实干, 就能够全面实现“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右玉:在生态立县基础上加快产业强县

过去的60年, 18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抓造林, 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创造了生态立县的奇迹。2010年右玉荣获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称号。太阳能光伏电厂建成, 5个风电项目完工, 风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矸石电厂、海子湾水库、大呼高速、运煤专线和集运站基本建成;材料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项目落地。2010年, 右玉财政收入增长4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 农民收入增长15%, 比城镇居民收入高1个百分点。2011年右玉的新兴工业提速, 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沙棘、胡麻、肉羊和小杂粮优势, 吸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风电光电等低碳能源产业迅速壮大, 清洁能源产业带已见雏形。新上一批苗木产业、林下经济、林草加工业等林业生态项目, 生态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拓展, 生态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优化杀虎口、小南山、苍头河、右卫老城的景区规划及线路设计, “塞上绿洲”游和“西口文化”游初现端倪。右玉的成功实践将证明, 这里不但能够产生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而且还会创造转型跨越的“右玉模式”。

沁县:走板块式发展道路, 努力跳出“贫困陷阱”

沁县是我的扶贫联系点, 最近按省委下乡住村安排, 我还到这个县的温庄住了两天。2011年是沁县“招商引资年”, 他们确定了用1个34%确保4个15%的目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超过34%, 以实现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15%以上增长。规划建设五大板块85个项目, 其中工业板块15个项目, 农业板块15个项目, 城镇化板块34个项目, 生态板块7个项目, 民生板块14个项目, 目前已开工54个项目。特别令人高兴的是, 沁县现代农业发展尤为“有板有眼”。种植业五大板块:10万亩 (0.67万hm2) 沁州黄小米、7万亩 (0.47万hm2) 蔬菜、10万亩 (0.67万hm2) 核桃林、1万亩 (0.07万hm2) 中药材、1万亩 (0.07万hm2) 育苗基地;养殖业四大板块:5万头牛、150万只兔、300万只鸭、300万kg鱼。最近沁县抓住山西“综改区”建设机遇, 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板块布局:创建北方休闲养生度假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综合改革发展先导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和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县。显而易见, 沁县县域经济正在走上板块式发展道路, 找到了跳出“贫困陷阱”的支撑点。

清徐: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实现“三化”互动

清徐县面积不大, 但县域经济分量较重, 是我国中部百强县, 2010年农民收入达8 792元, 名列全省各县第一。2010年清徐作出了“十二五”“三化”互动的发展布局。在工业新型化方面, 重点发展物流、汽配、食品等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和新材料等销售收入过30亿的产业集群。在农业现代化方面, 投资90个亿建设太原现代农业示范区, 3年内发展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家, 5年内全县食醋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产品基本实现“农超对接”。在县域城镇化方面, 以汾河为主轴打造“双城、5镇、52村”城乡一体化体系, 建设功能完善的卫星城。为此, 清徐抓住项目建设、对标活动、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不放松。领导包项目, 捆绑责任, 跟踪问效, 重点项目周汇总、月协调、季观摩。向一流标准看齐, 找出差距和不足, 制定具体整改措施, 列出对标时间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主攻央企省企, 承接产业转移, 走集群式高端化道路。清徐作为太原都市圈南扩第一站, 区位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有条件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

原平:着力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

改革开放初期, 原平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后来的发展放缓。2010年原平提出要正视问题, 找准差距, 深挖潜力, 发展速度力争忻州第一, 经济实力向全省十强挺进。2011年他们锁定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 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增长15%这四大目标, 千方百计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采取了科学调整土地规划, 划定产业园区地块, 尽量占用未利用地, 用足占补平衡政策, 想办法多造地, 清理利用闲置土地, 用好移民搬迁土地等多项措施。用置换、减排、挖潜的办法, 解决环境容量不够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 一旦发现有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则严惩不贷、严厉问责。原平扭住投资325亿元的晋北铝业三期、投资88亿元的同华电厂二期, 投资30.8亿元的钢铁技改和投资3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不放, 加快千万吨洗煤、新型煤化工及风电、软陶瓷、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 努力实现“十二五”翻番的良好开局。

盂县:建设阳泉新辅城, 融入太石都市圈

阳泉是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盂县则是阳泉实现“千亿产值、百万人口”目标最具潜力的拓展区。盂县把大县城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 采取定规划、搭框架、强设施、优服务和分步开发5项举措, 投资4.8亿的十大工程2010年底基本完工。2011年他们按阳泉新辅城标准,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四规合一”的力度, 优先建设新城, 兼顾改造老城。扎实推进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东城区, 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南城区, 以服务业和教育文体为主的北城区, 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西城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建设十大标志性建筑, 提升县城档次和品位。启动“四纵两横两连接”工程, 融入太石半小时经济圈。“十二五”末, 盂县县城建成区将由4.9 km2扩展到60 km2, 县城人口达到20万以上。以大县城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 无疑会给盂县转型跨越发展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

阳高:苦干实干再造两个新阳高

阳高虽然是国定贫困县, 但他们干事的人气旺, 发展的势头猛, 翻番的决心大。“十二五”期间, 阳高力保GDP年均增长32%,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为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他们相继拿出90个项目, 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目前, 3万t氯丁橡胶和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 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片区扶贫取得积极进展。根据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 他们建蔬菜园, 设施蔬菜面积已占大同市50%以上;打养猪牌, 北京顺鑫北许屯项目2010年投产, 大白登项目2011年3月开工;发杏树财, 与露露集团合作投资3.6亿元开发杏产品, 2011年10月可完成一期, 二期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45个亿。最近, 阳高特别强调要以工作实绩论英雄,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置有作为, 防止可能发生的“换届综合症”。一年来, 我无论是盛夏去阳高召开全省设施蔬菜现场会, 还是隆冬到那里进行县域经济调研, 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常常令我感动。

沁水:以煤补农保增粮增收, 以煤为基促多元发展

对于近年来的沁水, 人们往往知道那里的煤炭资源丰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其实, 这个县还非常重视以煤补农和粮食生产。2010年县财政支农资金达1.6亿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收入增长15.7%, 绝对额是2005年的1.6倍。可见, 沁水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忘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做好“三农”工作基础上, 2010年他们围绕“气化山西”引资48.8亿元, 重点发展煤层气产业, 增加值增长44%。2011年随着一些大项目落地, 全县煤层气抽采可达20亿m3, 产值近20亿元。60万t煤制烯烃、30万t聚丙烯、30万t聚乙烯、40亿m3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扎实推进, 以煤为基产业链越拉越长。同时, 沁水物流业和旅游业开始破题, 3个物流园区开工建设, 舜文化旅游和树理文化旅游高位启动。5年后, 沁水GDP可超过200个亿, 财政收入可完成50个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调研中我感觉到, 沁水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后起之秀, 有把握率先实现翻番。

吉县:苹果转型, 壶口升级, 小县培育大产业

2009年, 吉县人口10.5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9.27亿元, 财政收入0.63亿元,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一县一业”的思路, 一年来他们着力打造国家级苹果基地县。以优化种植布局带动规模扩张, 采取“八改十配套”的综合措施, 完善标准化苹果生产体系。2011年新种植苹果2万亩 (0.13万hm2) , 重点创建10个示范基地和1 000个生态果园。投资5 000万元的绿欣源果汁厂年底建成投产。依托冷库群建设大型产地交易市场和物流设施, 年内新增2万t储藏能力。5年以后, 吉县苹果产量将超过25万t, 总产值将增长3.3倍。黄河壶口瀑布是吉县县域经济发展另一张王牌。2011年他们进一步加快了壶口景区建设, 确保完成投资1 400万元的客服中心和停车场工程。以壶口为中心, 以建设五A级景点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 统筹开发克难坡、人祖山、蔡家川旅游线路, 构建循环旅游圈。“吃吉县苹果”、“观壶口瀑布”, 有力地彰显了小县大产业的鲜明特色。

介休:民营企业加快转型, 推动经济整体跨越

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提供全市85%税收和90%就业岗位的介休民营企业独树一帜。然而, 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和家族式经营的路子越走越窄,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最近一个时期, 介休集中精力引导民营企业招商引资, 加大转型发展项目投入。发挥民间资本厚实及民营企业家活跃的优势, 深化煤、焦、钢、碳素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煤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与现代农业高效对接。2010年投资1.5亿元建成3 500栋日光温室, 创造出以工补农的7种模式。设施蔬菜发展好的村, 当年就实现了农民收入翻番。2011年介休邀请13家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洽谈, 达成多项合作协议。陶瓷、有机硅、矿机园区等建设进度加快, 6万t高功率碳素、2.4万k W秸秆发电、120万t的H型钢项目年内竣工。“十二五”期间, 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群将成大气候, 上市民营企业达5户以上。可以肯定地说, 介休以民营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期。

3.县域经济考察报告 篇三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

一、全国县域经济强县

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计2002个,其中县级市368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东北十强县,共有305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66%。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人口为214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34%,地区生产总值为45550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134亿元,占全国的11.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0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4.04%、138.83%、92.69%。

1、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各省(区、市)的分布是:河北省6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4个,浙江省25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5个,河南省7个,湖南省2个,广东省1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江苏昆山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名。

新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有9个:河北三河市,山西孝义市,江苏铜山县、仪征市、兴化市,河南新郑市、荥阳市、禹州市、登封市。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2、第七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12个省(市、区)的县(市、旗)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第七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除西藏外均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0个、重庆市8个、四川省21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7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

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准格尔旗、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云南安宁市、陕西神木县、云南大理市、四川郫县、内蒙古托克托县、四川绵竹市。

新进入西部百强县(市)的有9个: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额济纳旗、乌拉特后旗,广西柳江县、扶绥县,贵州清镇市,陕西安塞县,宁夏灵武市,新疆奎屯市。

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1.7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4.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0%、14.60%、27.10%、30.62%、10.60%。

3、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3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8个、河南省42个、湖北省10个、湖南省21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河南巩义市、湖南长沙县、【河南偃师市、河南新密市、河南新郑市、河南荥阳市、河南禹州市、河南登封市】、山西河津市、湖南浏阳市、山西孝义市、江西南昌县、湖南宁乡县、河南伊川县、湖南望城县。河南偃师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禹州市、登封市等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入中部百强县(市)的有13个:山西襄垣县、怀仁县、柳林县,安徽怀宁县、广德县、颖上县,河南宝丰县、长垣县、西峡县,湖北当阳县,湖南祁阳县、桃源县、汨罗市。

二、第七届评价中的创新性探索

第一,提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概念。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淡化相邻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推动区域统筹,有利于在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比较成熟的有江苏省苏南四个县级市一起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冠军组团,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一起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中原地区的六个县级市,一起成为中原崛起的先锋力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东山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融合发展,建立米东新区,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针对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还要继续研究探索。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到“强县富民”的统一,在第七届评价中将所有经济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罗列出来,供参考。按照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比值划分A+、A、A-、B等四级,各级规范是:A+级(上):1.25以上;A级(中上):1.00-1.25;A-级(中下):0.75-1.00;B级(下):0.75以下。

居民收入水平A+级以上的县(市)共有83个,主要集中在东部(69个)。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数量比较多的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和福建省的居民收入水平A+级以上的县(市)的数量分别是31、9、15、6个。不难看出,山东省县域经济强县(市)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比例小,以后需要在“强县富民”的统一性上多做一些工作。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但并不是在全国的每块土地上都要上工业项目,建城镇。应该说,全国每个地区的社会公民应该享有社会文明差异性不大的权利。因此,针对全国所有县域(或城区),无论经济强弱,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结合居民消费、储蓄和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反映富裕程度的监测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在本届评价中先将收入水平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后逐步完善,单独形成全国分地区富裕程度检测报告,为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提供向导。

第三,县域经济要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县域经济还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市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时,开始探索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环境约束性因素,初步从考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长远性恶劣影响,甚至无法恢复。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以及安全监管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工作为评价提供了参考,同时参考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报道信息。

4.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四

一、“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总量、财政税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四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79.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6.6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30.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04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76.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8.64亿元,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22元增加到2010年10873元,年均增长18%。

2、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一五”时期,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54.4:30.6调整到2010年的9.2:68.8:22.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基本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三环四廊”的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9.2%。目前全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及两区九园的主要工业均在四县(市),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经开区等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形成了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如县的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产业、浏阳市的花炮和生物产业。

3、经济外向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大大促进了经济外向度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918个,新批合同外资124.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7.8亿美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倍、2倍和2.5倍;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4.6亿元。目前,已有10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长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其中直接投资的达34家;央企、国内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等有70余家在长兴办投资实体。先后引进日本住友、华菱管线、英博雪津、五凌电力、美国空气化工、东洋铝业、韩国三星电子、广汽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企业,对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嫁接和改造,加速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发展支撑逐步夯实。“十一五”时期四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6.85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2239.24亿元,其中2010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37.6%。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9.9亿元,增长38.6%,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2%。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县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精心包装项目,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近三年通过举办各类农业、农村投资洽谈会,吸引了大批外来企业到四县(市)投资兴业,签约额和实际到位资金逐年大幅增长,外来资金已成为县(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四县(市)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浏阳生物医药园、浏阳现代制造园、暮云工业园等县(市)园区已成为我市园区经济中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服饰、烟花、鞋业等10多项支柱产业。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繁荣非公有制经济,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用地和财产权益保障上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一视同仁。最近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全市363项行政许可项目作了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精简幅度达46%。同时,扩大市场准入,让出更大的产业和行业空间,允许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素质较好的私营企业进入。二是放宽融资渠道。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金融服务的工作重点,建立了风险担保机制,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引导管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上来,特别是引导民营企业搞农副产品加工、搞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728亿元,占全市GDP60%,四县(市)税收收入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3、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选取了11个村由市领导联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选择10个乡镇、21个村由区县(市)领导联点开展“以镇带村示范、统筹城乡发展”活动。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三个带动”,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做好城市、县域和乡镇的规划;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乡村建设有序发展。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文体事业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和应急等体系的建设。四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六是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与乡镇、街道的关系,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4、积极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引资引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7000多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68亿元,“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年均增长率,成为工业经济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二是发展主导产业。几大优势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有机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四大产业带逐步形成,竞争优势明显。三是提升园区品位。建成了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平高科技园、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浏阳现代农业园和宁乡农业科技园五大农业园区,全市已有75%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五大农业园区落户,实现了集群式、抱团式发展。四是健全流通体系。现已建成红星、马王堆、金霞物流等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0个农副产品市场、1470家“农家店”,实现了城乡物流体系无障碍对接。五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加强沟通,建立畅通的劳务信息渠道;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推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输出与引进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了劳务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常年外出从事劳务的劳动力为7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的30%,年劳务收入60多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010年,全市四县(市)中,GDP总量最大的县达630.0亿元,比最小的望城县多387.1亿元;GDP增速差距达2.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发展差距明显。2010年四县(市)中第三产业增速最高为11.7%,最慢的为6.3%。

2、县域经济人均拥有财富水平不高。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人均创造和拥有财富、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与市区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48588元,而市区为84931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5元,而市区为268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14。

3、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四县(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缺乏优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农产品基地的规模聚集和辐射效应。从城镇化水平来看,2009年四县(市)的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4.03%,比全市平均水平62.63%低18.6个百分点。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设想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经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重点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权威性;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环境整治和校舍修缮为重点的“五大工程”建设;三是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从规划层面开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级,为农民就业开辟门路;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解决农村资源污染问题。

2、做大做强县域专业经济园区。发展园区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全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搞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落实政策,完善功能,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市场前景好、能够充分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大企业入园。目前,四县(市)的园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如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省台商投资区、含浦科教产业园、浏阳生物医药园、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今后还将继续做大做强。

3、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用工业化手段、市场化运作来开发农业资源,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政府要在资金融通、贷款担保、信息提供、市场引导、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开辟农业产业化的“绿色通道”。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沿海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强特色经济。

5.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近几年,XX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挺进第一方阵,建设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弘扬开明诚信、务实创新“上高人”精神,学昆山,比昆山,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八年获得XX市“优化环境、优质服务”工作先进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十强县”、“开放型经济十强县”、“全省首届投资环境最XX县市”和“全省优秀宜商县级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唯一连续七年荣获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市、区)。

一、XX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特征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XX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保持11%以上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5.83亿元、100.64亿元和113.2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8%、13.8%和11.0%。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86.09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年预计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10.5%。

财政收入每三年翻一番。20XX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为10.82亿元;2015-2015年分别达到15.02亿元和17.9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为15.96亿元,同比增长22.1%,预计全年可突破20亿元,达到21亿元。2015-2015年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008元、4143元和5425元。2015年人均财政收入比全省人均水平高199元。

(二)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工业经济占据半壁江山。

2015-2015年XX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99亿元、62.04亿元和79.51亿元,同比增长22.9%、19.8%和14.3%;实现利税36.3亿元、55.56亿元和62.34亿元,同比增长40.7%、53.1%和10.8%。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68.63亿元,同比增长13.2%,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14%。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首次突破50%后,2015年达到54.5%,2015年预计可达到55%,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从2015年起,连续十二年荣获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

园区经济发展成绩喜人,2015-2015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亿元、269.5亿元和358亿元,逐步形成了以鞋业和食品两大产业为主导的园区经济,目前鞋业和食品业占园区比重47%以上。

(三)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XX县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全国“三辣”之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上高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几年,XX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提升传统农业的基础工程来抓,用市场化理念、工业化办法发展农业,用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技术,用良种良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运作机制,切实改变以往小规模、低水平的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目前,XX县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5500亩,农民合作社40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2家;完成流转水田14.7万亩,占总面积的38%,培育百亩以上种粮大户89户,其中千亩大户5户;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801个。粮食生产实现11连增,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四)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开放性经济成效显著。

“开明、开放”一直是XX县招商引资主打的招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高就喊出“开放的上高欢迎您”的口号,为营建良好和谐的招商氛围打下了基础。从2015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上高至今,先后有旺旺集团、宝成国际集团、众安科技等60多家台资企业落户上高,涉及鞋业、食品、化工、建材、个人防护、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注重对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契机、极力打造“江西昆山”,加强与中央企业、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台商企业、民营企业的对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招商引资洽谈项目的签约率、落户率、进资率和开工率,外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3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资6852万美元,同比增长8.1%;实现外贸出口3.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015年前三季度利用外资5631万美元,同比增长18.9%。

(五)民生保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15-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088元、15751元和208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209元、9463元和10749元。2015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01元,同比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65元,同比增长13.2%。

二、上高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把人文涵养作为环境之魂,彰显“上高人”精神

XX县具有千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上高人具有“开明诚信、务实创新”的优秀品质。多年来,为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高党政班子把人作为环境的本位,持续深入开展“上高最大的优势就是上高人”主题教育,每两年开展一次“开明诚信上高人”“优秀上高人”“十佳上高人”创评活动。“上高人”精神有效地弘扬了正能量,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二)把打造台商聚集地作为主攻方向,学昆山招大引强

2015年,XX县抓住“台商西进”和“台资跨海转移”机遇,提出了打造“江西昆山”、建设台商聚集地的定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开放,全力引资,全心服务,为客商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最优环境。如今,上高已成为省内台商的主要聚集地,主要源于“三个对接”:一是政策对接。坚持台商首位、台资首选、台企首要,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台商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在用地、收费、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商务环境对接。先后成立外商服务中心、海关联络办公室,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XX县支局,建设台商会所,XX县因此先后被授予“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上高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和“江西上高台商创业园”等称号;三是交流互动对接。继成功举办2015台商(上高?明月山)恳谈会之后,2015年又成功举办了纪念“上高抗日会战”胜利70周年台商经贸洽谈会。

在此基础上,XX县把招商引资触角进一步延伸,通过由大招商向招大商、由引内资向引外资、由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实现产业规模的“由小变大”,产业配套的“由松变紧”,产业链条的“由短变长”,产业门类的“由多变特”。先后引进了旺旺集团、宝成集团、匹克集团、王老吉、新威动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今年1-10月,XX县共引进客商投资项目87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5个,引进省外资金41亿元。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100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4亿美元,总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强,开放型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65%。

(三)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优化升级工业园区

按照“抓龙头、扶骨干、促群体”的思路,采取“一大产业,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方法,XX县政府出台倾斜政策,强化产业扶持,做好产业配套,推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上下游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旺旺食品、金农米业、富龙食品、裕盛鞋业、匹克实业、中杰鞋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南方水泥、国员陶瓷、金利源陶瓷、瑞州陶瓷等建材企业稳步壮大。绿色食品、鞋业两大产业列入全省60个重点产业集群。旺旺集团自2015年首家公司投产后,先后连续多年追加投资,建成投产江西瑞麦、江西旺旺、江西必旺、上高旺旺,并把江西总部设在上高;金利隆橡胶履带从10年前年产值仅500万元,发展到2015年总产值突破5亿元。

工业经济在园区产业强有力的支撑下,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迅速壮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条走廊、三大板块、六大支柱”的发展格局,即:320国道泗溪至五里岭工业走廊,镜山、野市、黄金堆、五里岭四大板块,绿色食品、鞋业、新型建材、机电、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六大支柱产业。目前,县工业园区已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落户企业320多家,竣工投产企业2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7家,吸纳就业人员5万多人。六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8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6.5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居全省前列,被列为重点省级工业园区,规格提升。2015年预计全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实现税金16亿元。

(四)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发挥传统农业优势

6.县域经济考察报告 篇六

一、为什么提出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这一问题

(一)从宏观上看,我国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县域经济将会实现长足发展。县域是沟通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在国民经济体系架构中,县域经济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更是提出“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近几年来,山东积极实施“扩权强县”政策,推行“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县域人口和GDP占到全省的95%和79%以上。目前已有20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14个县财政收入过10亿元。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行拓展县域经济,加快自身有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十五”期间山东农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经营战略必须再次调整。“九五”时期(含)以前,农业银行的经营重心主要在县及县以下。“十五”期间,为迅速扭转全行客户结构差、资源配置效率低和经营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山东分行对经营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制定并实施了以重点产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为主要内容的“四重策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对改善山东分行的经营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全行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在“十五”时期实施“四重策略”是完全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农行无论是网点、机构、人员,还是业务总量、经营效益等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从重点调研的临沂、潍坊、烟台市分行情况来看,2005年末非扁平化支行营业网点、人员、存款和经营利润分别占到83.3%、73.4%和78.5%和81.7%。随着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域金融资源也会快速膨胀,必然会成为各家金融机构渗透、竞争的重要阵地。在县域,农行的优势比工、中、建行和信用社更加突出:与工、中、建行相比,我们的网点更加普及,机构遍布城乡,服务县域客户的能力更强;与信用社相比,我们的网络优势突出,存款通存通兑,汇款漫游全国,服务层次更高。因此,农行在县域理应发展得更快更好。

(三)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重点突破零售业务,为县域农行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年,山东分行把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确定为“十一五”时期全行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脱媒”趋势加剧,各家银行对大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客户维护成本越来越高,综合回报率不断下降;传统信贷投放市场开始萎缩,信贷投放增长率明显下滑,贷款增速远远低于存款增长态势,银行业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调整经营结构,推进经营转型,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也制定了许多措施,我国中小企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经营转型的指导下,各家银行都在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不约而同地把视觉移向县域经济内,积极抢夺县域中的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并且发展迅速。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在县域经济的初步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县域经济中零售业务资源丰富,全行提出经营战略转型,重点突破零售业务,为县域农行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县域农行应该尽快明确定位,理清思路,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努力成为县域零售业务的主体行。

(四)从国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来看,农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撤离县域经济。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完善农村信用社体制,推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很明显,国家一直把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来看待,目前更是把农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一并进行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农业银行将不可能完全撤离县域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好县域经济和县域农行这篇文章。

在调研中,部分行和一些同志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我们当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非常成功,并留下了巨额的历史包袱,至今县域农行不良贷款的比例还是普遍偏高。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内部看,当年农业银行还没有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政策性的业务占比较大,专业银行的特征还比较突出,对资产质量和利润的追求还没有成为全行经营的主要目标。从外部看,县域经济的计划性特征比较明显。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主体,居民的金融意识比较淡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农业银行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现代金融企业,再加上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我们认为,目前农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过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分析为什么要重视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正视目前县域农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一是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各级行对拓展县域经济的认识不够统一,对县域经济介入什么内容及怎样介入等,没有搞明确。不论是经济发达的县域,还是欠发达的县域,农行能作为什么,不能作为什么,既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的措施。二是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十五”期间,各级行集中信贷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点拓展省、市分行所在城区和重点大客户,对县域经济、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关注相对较少。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有效地信贷介入县域经济的渠道和机制。从调研三行的情况来看,“十五”期间,县域农行增量存款占比73.8%,而增量贷款占比仅为69.5%,如果剔除省、市分行直销的重点法人客户贷款,其余贷款增加得更少。在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上,县域农行发展更是受到限制,营业场所改造和电子化投入不足,人员老化并严重断档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农行的形象。三是市场营销能力弱化。近几年来,我们对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主要是拓展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拳头产品非常缺乏,市场营销队伍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充实和锻炼,再加上信贷政策、制度与业务流程存在一些瑕疵,我们的市场营销能力与其它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形势十分严峻。四是风险防控能力比较低。在处理风险控制和发展的关系上,无论是观念还是方法上都还不到位,存在单纯地就风险而控制风险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农行的正常发展。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各级行必须把支持介入县域经济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加快推进。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县域农行的市场定位,完善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强化产品和业务创新,切实增强县域农行的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扎实推动县域农行发展,为实现全行由盈利大行向经营强行的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关于加快县域农行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市场定位。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指银行对其核心业务或产品、主要客户群及主要经营区域的认识和确定,是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而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确定“客户——区域——产品”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的战略。从县域经济发展、客户资源以及农行网点布局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明确县域农行的市场定位必须坚持“宏观控制、总体把握”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第一,宏观控制,总体把握。无论哪一类型的县域,其市场定位要基本统一。在客户定位上,要以县域中小企业和优质个体工商户以及城区的机构类客户为主,中小企业是发展的重点。在产品定位上,以零售业务为重点,包括零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尤其是银行卡、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等。在区域定位上,以县域城区、各类经济园区和经济发达重镇为主。

第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既有全国百强县,也有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县域农行的业务经营定位,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客户资源等情况,实事求是地研究确定,使其发展更加贴近县域经济的实际,更加贴近支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1、经济强县农行要实施全面发展战略。对于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要全方位介入。积极营销存款资源相对富集的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较强还款能力的重点医院、高级中学和优质房地产项目。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政府诚信度较高的县,可以适度介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对于经济发展一般县,在重点抓好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同时,适度介入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业务,积极营销存款资源相对富集的各类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县医院,审慎介入高级中学和房地产项目,严禁介入基础设施项目。

3、对于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仍以营销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清收不良贷款为重点,审慎介入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县医院、高级中学的资产业务,严禁介入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理顺零售业务管理体制。

第一,建立统一的零售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统筹全行零售业务的发展。从我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零售业务分布于多个部门,个人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和农业信贷部都有零售业务经营管理职能。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市场细分、产品研发和政策措施不协调,是我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建议成立统一的零售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统筹全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要以个人业务部为主体,整合房地产信贷部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和农业信贷部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成立一个“客户群体明确、工作职责清晰、管理幅度对称、上下级行对口”的零售业务部,统一负责全行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第二,自下而上积极推进零售业务事业部制管理。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是一个大的趋势。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完成了“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工商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进行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从行内外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建议自下而上地进行零售业务事业部制改革。第一步,以县域农行零售业务部为依托,将县域的客户经理集中管理,组建县域农行“零售业务事业部”,按照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第二步,选择部分市分行进行分支行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试点,重塑零售业务的组织架构、业务和管理流程,实现零售业务的专业化营销、独立化运作。第三步,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分支行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逐步提高垂直化管理的程度。

(三)提高县域农行快速发展零售业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在重点法人客户上收省、市分行直销以后,零售业务就成为了县域农行的主体业务。在县域经济成分中,以小企业客户、个体民营经济为主,且资源丰富。同时,零售业务因客户联系广泛、直接,对银行公众形象影响很大,对于带动其它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银行卡、电子银行、国际结算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县域农行在客户的营销上,首先要面向全辖的公务员,银行、保险、税务、电力、电信等行业的职员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产品开发,努力挖掘他们的各种消费需求,大力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其次要重点营销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研究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市场,认真把握目标客户的主体特征和需求变化,积极寻求市场营销的突破口,努力提高发展零售业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在各类经营资源的配置上要给予适当倾斜。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农行将成为全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基础。各级行要在信贷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县域农行,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县域农行进行倾斜。在信贷资源配置上,要区别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切块下达经济资本和信贷计划,适当降低零售业务的经济资本系数,引导县域农行加快发展零售业务,特别是零售资产业务。在财务资源配置上,适当增加县域农行在固定资产、电子设备、网点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加大零售业务与业务经营考评的挂钩力度,使零售业务发展较快、贡献较大的县域农行能够得到更多的费用资源。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适当放宽人员进入渠道,统一招聘一批金融、营销类专科毕业生,充实到县域农行,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使其尽快成为县域农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主力军。县域农行也要从全行优选零售业务客户经理,努力提高冲击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市场的能力。

第三,按照“更加贴近基层营销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发展变化、更加贴近客户实际需求”的原则,加快产品、业务的改造和创新。一是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在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门槛。完善指标体系,如在偿债能力指标中增设担保能力指标,没有充足的抵(质)物,但能够提供符合我行要求的担保,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值。改进评级授信办法,对财务制度健全,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的,可按照现行的办法进行评级授信,对于其它情况,根据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情况,结合销售收入归行情况进行评级授信。二是修订完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管理办法。适当降低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客户的准入标准。减化个人客户入库、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批程序。将不符合小企业信贷准入的小型公司类客户,纳入到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客户中进行管理。三是强化产品和业务创新。要加大对非经营性优质个人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公务员、医生、教师等收入稳定的阶层,要加快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尽力满足他们合理的信贷需求。加快理财业务创新,重点在理财产品开发和组合应用上下功夫。选择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的经济强县,积极创新担保方式,重点支持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特色资源优势的旅游项目。(四)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营销效率。许多支行反映,我们一些业务,特别信贷业务审批环节过多,办理时间较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优质客户的不满。建议按照“严授信、宽用信”的总体要求,加快改进我们的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对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服务水平。对于小企业用产权清晰、易于变现的房地产设定抵押的单笔一定额度以下的信贷业务,可先不评级授信,直接由经营行客户部门调查,信贷管理部门审查,有权审批行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的程序办理。对资产规模2000万元以上、信用等级AA级及以上、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小企业办理保证担保方式信贷业务时,允许授权经营行按照客户部门调查、信贷管理部门审查、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的流程办理。对于一些经营稳定、资信良好、长期合作的客户,可以适当延长授信有效期。对于鼓励发展的引导类贷款,包括打包贷款、消费贷款和国际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适当增加对基层行的转授权,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五)完善对县域农行发展零售业务的考核机制。目前我们对县域农行的考核,还没有把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区别开来,引导县域农行重点发展零售业务的作用还不够突出。建议抓紧时间建立完善县域农行发展零售业务的考核办法,紧紧围绕零售业务设计二级分行对县域农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资源与零售业务的挂钩力度,推动县域农行加快发展零售业务。同时,建议一级分行对支行进行统一考核,统一排名,并拿出部分费用和效益工资与考核挂钩,以提高支行发展零售业务,争取各类资源的积极性。一级分行要尽快对支行进行等级行评定,根据各支行的业务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确定不同的等级行,根据支行的等级确定不同的信贷转授权限。

7.县域经济考察报告 篇七

我国县制发源于春秋, 发展于战国, 定制于秦朝。古语云:“县积而郡, 郡积而天下, 郡县治, 天下无不治。”又云:“民为邦之本, 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 难在固本;治国之难, 难在强基。”县城是地方政权与基层联系的枢纽, 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中国在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是县域的社会, 县域仍然承载着国家基本的时代发展主题。

县域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加大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陆续出台了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 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 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发展农村非生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增加工资性收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第八章第三节专门指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中央2004年以来连续9年“一号文件”出台都是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内容, 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方面的投入, 为县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特别是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政策, 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旅游岛规划、舟山群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国家发展政策。安徽作为中部重要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 先后提出了“远学粤闽、近学江浙”、“开发皖江, 呼应浦东”、“一线两点”、“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统筹经济发展政策。2005年3月, 明确提出“东向发展”战略, 加快融入长三角,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并出台了皖江开发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意见。2009年12月, 科技部在征求国家有关部门意见并报国务院同意后, 正式批复同意将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合芜蚌试验区正式进入国家队。2010年3月, 国家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是安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也是进一步加速安徽沿江开发开放, 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

二、芜湖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1.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长江下游南岸。其历史悠久, 从本县荆山、白马山等地出土的石器和陶器表明, 远在四五千年前, 境内即有人类居住生息。春秋时属吴国, 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 名为“鸠兹”。1949年5月市县分治, 芜湖县人民政府成立, 先后属芜当专区、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迁址至湾沚镇。县境东南邻宣城市, 西南接南陵、繁昌两县, 东北毗邻马鞍山市, 西北连芜湖市区。全县土地面积667平方公里, 下辖5个镇, 2011年, 全县总人口34.8万人,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5%。按户籍人口计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928元, 比上年增长20.6%, 按年末汇率折算为5702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3.2:64.8:22.0调整为11.6:69.3:19.1。全年实现不含基金财政收入20.29亿元, 比上年增长48.5%;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13.44亿元, 增长50.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05亿元, 比上年增长28.7%。

2. 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芜湖县作为芜湖市近郊县, 一直受到市区扩大的影响, 面积逐步缩小, 且为半丘半圩地势, 自然资源贫乏, 工业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区域性的交通设施的改善, 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转移加速, 芜湖县充分利用邻近长三角核心区的地理位置, 积极招商引资, 县域的工业突猛发展, 经济实力迅速跃入全省先进行列。

芜湖县地处芜湖市东部, 为市区的东部门户, 是江浙沪进入芜湖的门户;特别是2001年沪渝高速的开通, 为芜湖县走出去提供必要条件。根据全市县区产业布局要求, 芜湖县发展机械零部件加工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目前开发区入住企业300多家, 在建企业300多家, 其中积聚有:恒升机床、华星集团、德力西电气、飞科电器、科逸住宅设备、盾安制冷设备、芜湖新铭机械装备公司、芜湖名塑公司、恒达薄板、芜湖英派瑞塑料公司等一批及具影响龙头企业。

自2002年起, 连续9年位居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行列, 其中2006年、2007年进入全省“双十”行列。2008年4月,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来芜湖县视察调研工作时, 给予芜湖县高度评价, 认为“芜湖县发展快、变化大, 令人振奋;有生机、有活力, 充满希望;调结构、讲效益, 方向对头。”2011年, 县城被批准为全国文明县城;2012年, 芜湖县批准为省园林县城。

三、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芜湖县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安徽省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 按照省市发展战略部署, 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向, 发挥中部地区区位、资源、劳动力优势, 狠抓招商引资,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分工合作, 加速融入长三角, 二三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从小作坊到初具规模的改变, 工业发展带动了城镇和农业的长足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芜湖县经济发展受土地、市场、人才等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压力明显增大。

1. 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

芜湖县通过十年来一贯实施的招商引资政策,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 吸引了一大批珠三角和长三角, 特别是浙江地区产业转移来的企业落户工业区, 企业数量多, 占地大, 但单位土地利用强度、投资产出比, 企业发展活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首先, 土地利用强度不高。目前工业园企业已建成厂房面积不到规划面积的60%, 且多为单层建筑, 土地空置率低, 且部分厂房处入停产半停产状态。其次, 单位土地产出率较低。开发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2011年, 完成工业总产值169.3亿元, 单位土地平均产出约6.9亿元, 产出率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2. 产业转移企业数量多, 有影响规模企业较少

目前全县企业约1000多家, 有一定影响的企业除恒升机床、华星集团、恒达薄板、芜湖新铭机械装备公司、芜湖名塑公司、、芜湖英派瑞塑料公司等外, 其他企业规模较小, 很多都是作为外地企业的加工车间存在, 以享受地方优惠政策为目的, 并没有做大做强的愿望, 还存在着优惠期到进一步转移的可能。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但企业用工困难, 具有一定层次的人才缺乏

芜湖县总人口约3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约25万人, 由于本县距大中城市较近, 交通便利, 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等因素, 且工资水平低, 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到江浙沪等大中城市就业, 虽然县委政府采取了一定的用工措施和出台了人才建设办法, 但愿意留在当地就业的还不多。同时企业规模小, 招进的工人很难长时间的留下, 特别是具有一定层次的人才更缺乏。

4. 土地资源缺乏, 建设用地瓶颈突出

芜湖县处于市区边缘, 近几年, 随着市区划调整, 靠近市区的乡镇相继划为市区管理, 县域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且县域山区和圩区建设条件有限, 可利用地区狭小。全县土地面积约667平方公里, 其中农用地约58.8平方公里, 占总用地的83.39%,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规划到2020年, 农用地占77.93%, 城镇建设用地占只5.81%, 约38.75平方公里, 而目前县城建成区已达37.5平方公里, 土地扩展空间严重不足。

四、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要求。县域作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芜湖县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为今后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安徽省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和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为芜湖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 有些产业呈整体转移的态势。安徽位于中部沿海腹地, 在经济发展梯度推进和产业梯度转移中处于承东启西、联络南北的地位。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源相连、水源相通, 更是人相亲、习相近, 产业分工互补。2005年3月, 安徽省明确提出“东向发展”战略, 加快融入长三角,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也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芜湖县作为芜湖连接浙沪的东部门户, 被列为两个核心城市之一的区域, 这为芜湖县享受国家、省市政策扶持, 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加快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步划。

2.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给芜湖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 在芜湖县周边有许多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计划或已经开工建设, 包括芜申运河航道提升等级、青弋江分洪道建设、皖赣铁路新线 (商杭高铁) 建设、芜雁高速公路和铜南宣高速公路建设, 芜宣机场建设项目等。目前芜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芜申运河航道改造、青弋江分洪道项目已开工, 皖赣铁路新线即将动工。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为芜湖县加强与周边地市联系提供了条件, 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合作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3.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为三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业规模效益不断增强, 县域经济总量加大, 从而带动城镇化进程加快,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镇转移, 促进了城乡用地布局的调整, 特别是近几年芜湖县实施的城镇用地的增长将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 大力实施土地整理, 村庄改造, 为城镇化提供了大量建设用地。城镇规模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发展为现在的30多平方公里, 人口接近中等城市规模, 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有效拉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优势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 芜湖县依据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实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并研究制定了以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 如《关于加快芜湖县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关于芜湖县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规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 通过产业引导和限制, 鼓励企业自主重组, 逐步淘汰, 有意转移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 目前已引进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 如德力西电器、飞科电器、浙江盾安集团、苏州科逸住宅设备公司、临安物流集团、利海集团和专业市场园项目等, 随着这些大项目的相继建成运营, 为县域经济下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芜湖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和措施

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综合性强, 限制因素多, 情况变化快, 但由于县域经济总体体量小, 政策灵活性强, 调控手段多、实施成效快。应抓住国家政策与本地优势的结合点, 从全局的高度, 以统筹的理念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在增长方式、发展路径、产业选择、经济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合作态势, 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抓住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 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不断拓展招商领域, 突出挑商选资,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突出引进大项目, 以大项目带动经济总量壮大。重点推进开发区产业扩区改造, 逐步缩小各镇工业区规模。同时加快实现招商引资向一、三产转变, 结合芜湖县农业基础较好, 与大城市接壤的特点, 突出农业招商, 推进六郎、陶辛都市近郊观光农业园, 红杨、花桥苗木花卉产业和生态林业建设;突出三产招商, 培育壮大沿芜屯路市场园区专业市场, 如临安物流、苏皖国际商贸城、皖江大市场、中法商贸城、皖南装饰城、万达物流和钢材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皖南苗木大市场等, 加快世纪大道城市商业廊道开发建设、推进一批如六郎近郊农业观光园, 陶辛水韵, 红杨山地休闲, 南湖主题生态公园等旅游项目, 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

2. 扶持支柱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按照省土地整理复垦政策要求,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村庄土地置换项目,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规模经营龙头企业为重点,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重点打造陶辛水韵科技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六郎八仙岛现代农业科技园、大港烟波农业体验园、猫儿滩观光农业园、周西王大鹏现代农业园项目,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式近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二是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重点培育恒升机床、华星集团、恒达薄板、飞科电器、科逸住宅设备、盾安制冷设备、芜湖新铭机械装备公司、芜湖名塑公司、、芜湖英派瑞塑料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 扶持上市。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构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商贸服务业, 重点培育沿芜屯市场园区、临安物流投资、横岗物流园区、红杨汽车运动休闲基地、和平生态公园、西河古镇、陶辛利海旅游区、六郎大港、猫儿滩、野树林、八仙岛、周西王大鹏农业产业观光园、南湖主题生态公园、青弋江景观公园、阳光半岛文化产业基地等三产项目实施。促进一二三产结构升级, 同步协调发展。

3. 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紧紧抓住我省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积极构建县域创新体系。积极引进人才, 把引资和引才放在同等位置上, 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 创造宽松的创业创新氛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特色牌”、“优势牌”、“资源牌”等品牌战略,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 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开发研究, 建立政府的企业科研成果奖励机制,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创新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对能耗高, 产出低, 单位土地产值低, 停产半停产企业坚决进行淘汰转移, 对集约节约土地, 科技含量高, 成长性强的企业扶持做大做强, 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企业、科技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 实现科学发展。

4. 加快城镇化发展, 促进城乡良性互动

城镇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发挥着综合带动功能。推进城镇化,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 开展土地复垦, 村庄整理, 美好乡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 重点发展县城中心城区, 适当提升中心镇, 控制建设中心村, 限制减少自然村, 形成“1413570”城乡空间格局, 即1个县城成区, 4个中心镇, 10个农村社区, 35个中心村, 70个左右较大自然村。

5. 挖掘历史人文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 就业空间大, 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优化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密切,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本文对芜湖县多年来狠抓招商引资,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打造特色经济的发展的模式进行理论总结, 分析现阶段芜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实施“产业强县、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和承接产业转移及人才优先”四大战略, 和具体的对策措施。助推芜湖县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在全省率先发展, 以实现芜湖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县域经济,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长功.安徽科学发展专题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2]孙久文, 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张明龙.区域发展与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4]黄昌盛.把握旅游发展新机遇, 构筑县域旅游新框架[J].小城镇建设, 2011, (5) :101-104.

8.中部县域经济发力 篇八

《支点》记者 蒋李 实习生 李思琪

“县域强,则区域强”,县域经济决定着一个地区未来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梳理近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的百强县名单可以发现,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异军突起”,数量从2006年的1个逐步增长到2012年的5个,去年达到了7个。

“照这个趋势,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板块,会涌现出更多的百强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文辉对本刊记者说。

中部县域崛起

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上空尘土飞扬,无关雾霾,这是一个新项目的萌生。

1月20日,湖南省未来最大的会展平台——长沙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现场,拆迁任务已经完成87%,春节后正式进场施工,计划于明年开馆。

“该项目为省市共建,市会展办具体操作,黄兴镇则协助长沙县征地办开展征地拆迁工作。”黄兴镇党政办主任叶凯对本刊记者说。

在市民看来,这只是一个在建中的可用于各类展览、演出的场馆,但在会展业人士看来,水泥钢筋的背后是当地的产业底气。

曾任成都博览局局长的陈琳告诉本刊记者:“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聚集度,很难支撑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正因如此,一般情况下,一个省最大的会展中心都设在省会的市辖区,如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位于金牛区,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荔湾区,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长宁区,而湖南省却罕见地将这个区域设立在县域中。

“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瓷器活”。采访中,记者获悉,长沙县发展会展经济的信心,源自重大项目和优势资源的聚集。

这块总面积不到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对明星企业最重要的制造基地,还吸引了29家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仅常驻的港澳台及外企技术管理人员就近万人。

“去年,湖南省历史上最大的实业项目——上海大众也落户长沙县。”长沙县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人员鞠文霞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自豪感。

郡县治,天下安。如果将眼光再放开些,就会发现在中国中部的几个省份,像长沙县这样具有雄厚经济聚集力的县级城市正逐渐增多。

2013年12月,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公布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百强县数量增长显著,分别为湖南省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市,江西省南昌县、丰城市以及湖北省大冶市。

中郡研究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这7个百强县2012年GDP平均增速高于湘鄂赣三省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GDP增速6.2%个百分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部县域经济有了这样的飞跃?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过去是沿海发展,现在该轮到中部发力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向本刊记者表示,在中部崛起的大形势下,中部县域经济也自然处于高速发展之中。

文辉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中部百强县崛起,是东部沿海一些外向型百强县和西部一些资源型百强县发展速度放缓下出现的结果。”他表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中部县域经济崛起的核心因素。

区划调整催生两种“百强”

以往,每年9月底到10月底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总会有一个牵动全国2800多个县域的排名榜发布,这就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

百强县是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简称,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两千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活力、潜力三方面测算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排名。

从2000年开始,民间研究机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也开展“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工作。直到2007年,国家统计局停止百强县评比,而中郡却坚持至今。

尽管百强县排行榜制定者从官方机构变为民间组织,但它对各地政府的重要性并未明显降低。安徽省巢湖市、肥东县,山东省广饶县,四川省什邡市均提出要冲刺百强。而已有的百强县,俨然已成为企业入驻的福地及其他县域学习的标杆。

然而,多位区域经济专家向记者表示,如果从区域分类角度来看,部分县市将学习标杆定为长沙县或者南昌县,也许是选错了对象。

翻开地图就能发现答案——长沙县离长沙市人民政府13公里,南昌县距南昌市人民政府则仅有8公里。两县距离省会如此之近,其经济依存程度可见一斑。

秦尊文表示,现在很多百强县,本质上都不是独立发展的县市。“如果按照美国城市的分区概念,它已经是省会的一部分了。由于中国是按照行政区划来算的,因此这些地区尽管已与城市融为一体,但还是一个县。”

他去美国考察时就发现,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由300多个市镇构成。“美国总统奥巴马籍贯为芝加哥,但我去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奥巴马老家就是芝加哥西部极偏远的一个地方。”

文辉表示,除开经济规律,中部百强县崛起还有一个因素——“行政区划调整”。

近年来,东部“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较为频繁,一些经济实力较强,在中心城区周围的县级市、县被改为区,不再纳入到县域经济的统计范围。

比如,曾经耳熟能详的百强县顺德,南海,萧山等早已被纳入所在地市的主城区范围,近年来又有苏州的吴江市改为吴江区,绍兴的绍兴县改为柯桥区等。

秦尊文表示,如果按地理位置来看,长沙县、南昌县之于长沙市、南昌市,就类似于武汉的黄陂区、蔡甸区。只是武汉市已“撤县设区”,而在长沙市、南昌市,这一过程还在进行中。

这也使得中部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县域经济类型:一类是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县市”,如长沙县、南昌县;另一类则是相对独立发展的县市,如大冶市。

nlc202309040816

中部县域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因区划差异,如何对标将是一件颇为费神的事。

“都市圈”与“强县”

已到隆冬,长沙县干杉镇的上海大众汽车一期项目建设工地仍热火朝天,几十台挖掘机紧张作业,数百名建设者挥汗如雨。

自2013年5月开工以来,短短5个月,核心场区已整体交付。完成项目办公楼临时板房建设,项目周边的基础配套道路改建都已动工。两年后,一座全新的大众“汽车城”将在长沙城东拔地而起。

随着这一项目的落地,长沙县汽车产业园区已布局完善,全县形成七家整车企业为龙头,配套住友轮胎、德国博世等100多家企业的完整产业链。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介绍,未来两三年,这些园区项目将释放至少4000亿元的工业产能。

事实上,长沙县早已尝到园区建设的甜头。

本世纪初,之前农业经济一枝独秀的长沙县发挥临近省会的优势,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引进了LG、HEG、光南等韩国电器、摩托车产业巨头,挖到了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

从“引进一个LG,带来一个韩资工业园”的经历中,长沙县悟出只有利用区域优势建立园区,才能带来集群效应。并先后将三大本土工程机械巨头引入当地经济开发区,确立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

借工业园区模式,长沙县启动了以黄花镇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以黄兴镇为核心的武广新区、以北部12个乡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已有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形成“四区”并驾的格局。

“长沙县的发展模式与杭州市萧山区极其类似,均是依托中心城市,提高自身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生产要素的能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告诉记者,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命名为“都市经济圈战略”。

而百强县中没有靠近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的县市,又是怎样一种发展战略呢?

大冶市便是另一种代表,它与武汉相距100公里左右,与中心城市的经济依存度不高。在秦尊文看来,大冶市比很多省会周边的发达县市更值得肯定。

丰富的矿业资源是大冶市最大的特色,这座城市因“大兴炉冶”而得名,有着三千多年的采冶史,被誉为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

发达的矿脉为这座铜都带来了充足财富,大冶围绕矿产资源,发展无缝钢管、大型铸件锻件、板材加工等深加工产业。而工业园区建设,也成为大冶市发展重点。2012年,“大冶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选湖北省首批县级高新园区。

对此,大冶市市委书记傅继成表示,近年,大冶持续抓县域经济,已经结出了果实。现在,要把抓“百强”的劲头用来抓生态建设,补齐产业短板。

傅继成口中的产业短板,指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大冶已有精心规划:做特现代农业,做强生态工业。同时,发展以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电商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目前,大冶是从地下矿产向地上产业发展,已经取得成效,比如劲酒就很成功,去年纳税达18亿元。”秦尊文说。

与“都市经济圈战略”相对应,史晋川将大冶发展模式称为“强县战略”:这些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其战略核心以自身资源禀赋为基础,形成多元化产业链条,而非美国底特律那样的单一产业链。

史晋川建议,在武汉市这样的区域中心大城市周边地区,应大力实施“都市经济圈战略”。在相对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则实施“强县战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其实学习‘强县战略’也没必要局限中部,东部的义乌既缺乏自然资源,又缺乏交通优势,却把全世界都吸引到这里购买轻工业产品,其市场开拓思维也值得学习。”秦尊文表示,中部县市大可根据自己特点,开发属于自己的强县战略。

持续发展更重要

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是否能真正用排行榜去衡量呢?

文辉表示,尽管中部县域经济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各地区域规划不一,这类排名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序。“我个人认为排名有一定价值,但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可持续等问题对中部县域经济而言更为重要。”

由中国汽车报社、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百强县市汽车巡展活动,便未完全参考排名。

全国百强县市汽车巡展组委会副秘书长谷国全向本刊记者表示,他们会参考机构排行,“但主要还是基于对县市经济和汽车市场的了解和判断。”

对于中部的发展,文辉从工业园区经济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是学习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推行的产业园区与行政区的融合,如佛山南海区提出的“园镇融合”;二是在产业选择上,要制定负面清单;三是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管理;四是探索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发展园区的形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由于过去的中部经济强县往往以工业发展为主,环境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位在三一重工工作了两年的员工向本刊记者表示,由于长沙县齐聚了众多工厂,当地环境有些糟糕。

“空气中的粉尘很多,每次我停车几个小时之后,车身上就会积累一层带金属粉末的灰尘。”这位员工对本刊记者说。

在这方面,湖北省大冶市早已走在前列。“大冶我去过多次,以前当地产业主要是炼铜、冶钢,规模很大却乌烟瘴气。现在进行产业转型,环境有所好转。”秦尊文夸赞大冶市如今的转型成果。

在丽水挂职学习结束当天,大冶市刘仁八镇党委书记杨早容并没有立即返程,而是直接奔往杭州,请当地一家著名的规划设计院设计方案,“要将规划覆盖在刘仁八镇的每一个村庄、每一片土地上,并坚持下去。”

在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同时,大冶市采取严把企业入园关、推动园区企业技改、探索招商引资新方向等措施,加速绿色转型。大冶市市长李修武表示,全市已将生态建设纳入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

上一篇:村委下一篇:学校师德建设三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