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文(通用14篇)
1.刘邦论文 篇一
《重读刘邦》读后感
景德镇市第一小学李丽英 中国历史上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刘邦是个无赖,除了吃喝嫖赌,好像会的也不太多,就是爱交朋友,著名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就是那个时候结交的狐朋狗友。这说明,位子决定脑袋。在小小县城里,像萧何这样的大才子,还不是当个普普通通的小吏?但就是他辅佐了刘邦,开创了大汉天朝。还有韩信,刘邦认识他的时候,他仅仅是在项羽帐外手拿着戟看门的人,被张良相中后,指挥千军万马,打败项羽。我想,当时项羽打死也不会相信,他军中一个小小的看门人竟然有如此大才,并且是要了他老命的大才。
刘邦一开始也不会认为自己能当皇帝,史书上写的那么神乎,说他妈一怀孕就知道是龙种,其实是在迎合胜利者。那个时候谁敢说自己的孩子是龙种,要与当今皇帝争天下?那不找死嘛!但刘邦从小就有不凡的梦想,总是守着人数他大腿根内侧72颗黑痣,来说明他的命是老天眷顾的。且不说这动作是多么的恶心,但一直坚持梦想,并且努力的去实现,这点是成功者永远不变的特点。
刘邦会用人,所以,他麾下有那么多的良才,也就是用了这么多的良才,他整个团队的实力大增,并且实现了霸业。我记得当年在制药厂的时候,营销经理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当区域经理,既要有霸气,也要有匪气,这好像说的就是刘邦。刘邦有霸气,否则无法成就霸业,但他同时也有很多匪气,即利用知识分子,又侮辱知识分子,让清高的知识分子无法清高。他遇到自命不凡的,先来个下马威,然后再启用,这就是管理之道。
刘邦当皇帝也是逼出来的,他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下一个时
间段自己的命是否在还属于未知呢,还怎么当皇帝?他当皇帝的野心是一个一个胜利所累积成的。所以,很多做大事的人不会考虑太多,有了详实的计划,勇敢的往前冲就够了。做大事的野心就在一个一个小小的胜利中形成,原来不敢想的事情也敢做了。尽人事听天命,别把后路布置大多。
刘邦是个公认的无赖。人家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他的膝下啥也没有。所以,他扑通一下跪下来与项羽结拜为兄弟,又扑通跪在他结拜兄弟面前表述忠心。这不能说刘邦懦弱,只是他的政治权谋而已。当他被弓箭射中之后,他为了稳定军心,忍着剧痛指挥若定,“每临大事有静气”,足以表现他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曾经写词来缅怀项羽,说项羽是个大英雄,但是仔细想想,项羽杀人如麻,简直是个恶贯满盈的屠夫,而刘邦是个不忍涂炭生灵的贤君。老天给了刘邦天下也是公平的。
刘邦给我了一个启示,就是做好计划后要大胆的去做,不要考虑太周全,因为老天如何安排自己那是老天的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大胆的往前走,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二,做事必须能容人,能用人,只有身边有更多的能人,事情才能做好。
2.刘邦论文 篇二
一、成功者的秘诀——计谋
鸿门宴上, 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 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他清楚哪一些东西必须现在做, 哪一些东西可以迟点再做, 哪一些东西可以授权给别人做, 哪一些东西必须亲自做, 通过这些手段逐渐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说, 在危急时刻, 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 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 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 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 要张良、樊哙拿主意, 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 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时势造英雄, 刘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 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我们要想干大事业, 闯出一片新天地, 同样要学会把握时机, 同样要懂得心计和谋略, 否则, 你永远不成大事呀!
二、失败的症结——信义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 也许是老天不让大秦度过此劫, 一个呼唤英雄的时刻, 我们的主角秦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项羽登场了。少年英雄:“彼可取而代也。”项羽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 于是杀苏角, 虏王离。这明明是高统率的表现。
然而, 在待人处事方面, 项羽的表现俨然不同。
在胜利面前, 面对昔日战友, 项羽仍然过分重信义。项羽的谋臣范增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 多次劝谏, 但项羽就是听不进去, 放弃了杀掉对手的大好时机, 结果彻底失败, 自刎乌江。
项羽, 他迂腐, 死抱着仁义观念, 没杀掉政敌;愚蠢, 居然透露曹无伤是内奸, 给敌人的信义, 就是给自己的灭亡。他确实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但以人性、英雄的理念来分析《鸿门宴》中项羽, 项羽乃真英雄也。他光明磊落, 反对阴谋诡计;待人宽厚, 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对刘邦他心慈手软, 心存善念;对项伯, 他是用人不疑;对樊哙, 他是从谏如流;对英雄, 他是抛弃阵营偏见, 真心赞赏。
历史上英雄败于小人的悲剧层出不穷, 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嘘唏的英雄。他表没有遮掩的, 没有顾忌的, 不计利害的, 不计成败。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这种坦荡待人的性格品质呢?
三、参悟今天的我——修炼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我出生出生在大山沟里, 有山的挺拔, 也有山的笨拙;有涧的清明透亮, 也有涧的封闭狭隘。我也有过刘邦“斩白蛇而起”的宽怀大度, 也有过项羽“破釜沉舟”的雄心壮志, 然而更多的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尴尬与无奈。
我爱刘邦做事的冷处理——谋略, 但也许是惺惺相惜, 我更爱悲剧人物项羽的做人。这也许是人的本性吧。他有不忍之心, 得饶人处且饶人, 放不下情, 丢不起面, 黑不了心:一句话, 两个字——信义。今天, 传统的一些思想, 如仁义礼智信, 似乎难以寻找, 多少性格悲剧的人生还在不断演绎。学点干大事的刘邦吧, 因为, 没有事业, 何以立家?保留点传统美德——性义吧!不然, 活着多累呀!太恐怖了吧!
走进教材, 又走进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种心灵的满足, 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摘要:语文是培养人的一门学科。做什么样的人, 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人, 这些哲理问题需要我们从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去学习, 《史记·鸿门宴》中的刘邦与项羽, 为我们在做事做人方面, 做出了榜样, 是一面镜子。他们是怎样对待政敌的?怎样对待朋友的?我们该怎样成就自己的事业?该怎样对待身边的同志呢?愿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分享。
关键词:计谋,信义,为政,为人,气度
参考文献
[1]长风:《流氓与贵族》, 重庆出版社。
[2]《如何评价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对历史的影响》
[3]《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4]《高祖刘邦的用人哲学》
3.刘邦的耳朵 篇三
郦食其游说刘邦,刘邦边洗脚边接见他,傲慢无礼。但听郦生说“如果你希望联合诸侯共诛暴秦,就不该傲慢地接见长者”,刘邦马上把脚从脚盆中抽出来,起身穿好衣服,请他上坐,向他道歉,并虚心向他请教。
萧何推荐韩信,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如果要争夺天下,必用此人。于是刘邦听从萧何的意见,选择吉日,戒斋设坛,当众拜韩信为大将。
汉朝建立后,陆贾劝谏上书时常常引用《诗经》《尚书》中的话,“绿林大学”出身的刘邦不喜欢听陆贾“掉书袋”,便破口大骂:“老子马背上得天下,哪用得着这些破书烂文章?”陆贾给他讲了一番道理:“陛下可以马背上得天下,但能马背上治天下吗?假如秦朝统一江山后,效法先王以仁义布天下,陛下今天能身登大宝吗?”
听了这话,刘邦登时面露愧色,恭请陆贾为他讲解得天下与失天下的道理。于是陆贾陆续为刘邦开了政治、历史、文化讲座,除了刘邦本人,听讲的还有刘邦身边的高级官员,后来陆贾的讲稿被整理成为《新语》一书。
刘邦的耳朵还善于“兼听”,不搞“偏听偏信”。
周勃、灌婴等将军曾向刘邦打过陈平的小报告:“您别看陈平长得俊秀,其实未必有啥本事。我们听说陈平在家里和他的嫂子有私情,不是个正儿八经的人。而且他最初是跟随魏王的,后来跑到项羽那里,现在又来投奔我们,可见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现在您给他作护军的官,可我们听说他在收各位将军的贿赂,给钱多的安排好的地方,给钱少的安排差的地方,这样的人如何能用?”
刘邦听了又惊又疑,便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忌找来,责问他。魏无忌却满不在乎地对刘邦说:“我向您推荐的是他的才能啊!假如现在有像尾生那样守信、像孝己那样孝敬的高人,但他们对于行军作战没有半点好处,您会用他们吗?现在正是楚汉相争的紧要关头,我向您推荐奇谋之士,考慮的是他的计策能否有利于战事。至于私通什么的,您又何必为这怀疑他的能力呢?”
后来,刘邦又把陈平找来,亲自对他说:“先生,您先事魏,然后事楚,现在又来归汉营,这不能不让人多心啊。”
陈平躬身答道:“不错,我事魏又事楚,都是因为魏王和项羽都不能用我的计策,项羽更只任用他的亲族圈中人。听说您能用人,这才来投奔。我两手空空而来,不接受一些贿赂,日子难过呀。如果我的计谋可以采纳,希望您照用。您认为我没什么可用的,我收取的钱财还在,任您封存上缴。”
刘邦听后连忙道歉,表示自己对他的了解和关心不够,不但没撤换陈平,还赏赐了他,拜他为监护全军将士的护军中尉。原先打小报告的人便不敢搬嘴弄舌了。
4.刘邦和项羽作文 篇四
反观刘邦,他的家族世居山东,自幼无赖,不学无术,也没有什么卓越的家庭背景,成年后混着做了个亭长的职务,作为一方治安管理之长,他贪好酒色,不但不为一方百姓做出表率,反而“身先士卒”,做着各种为世人所不齿的事情。
项王鸿门设宴,亚父范增志在必得,自是不怀好意。
此时二人的实力,正如其身世,一个微弱不堪,蚍蜉撼树而不得;一个势夺天下,振臂一呼而功成。
然而,在两人对面而争的鸿门宴上,项王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在范增设计之时,项王满口答应,然而在叔父项伯的一席“忠言”之下,项羽便把对范增的许诺丢在了脑后。人云“军中无戏言”,正是项羽这种对待军情如儿戏,偏听偏信,任人唯亲的态度导致他未能成功的刺杀刘邦,也正是他的这种狂妄自大,招致了他的杀身之祸,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此会的重要性。他从一出现在项羽面前就摆出了一种卑躬屈膝向项羽请罪的姿态,从而使他一出场那谦恭的姿态赢得了项羽的欢心,使其认为天下已无英雄,范增所忌惮的,只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年老无赖,这更坚定了项羽不杀刘邦的决心。此外,刘邦的“果决”,也成为他能够顺利逃脱的一大法宝。当他席间逃走时,他置百余士卒及张良的生死于不顾,最终顺利逃回军中。
其实项羽从一开始就错了。项羽有着极高的志向与军事天赋,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但在政治舞台上,他无法与年长自己二十四岁,老谋深算的刘邦相比。项羽的主场是在沙场上,而并非那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如此来看,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5.刘邦作文600字 篇五
事实上,我对刘邦并没有多少的好感。因为他逃命的时候竟将自己的儿子、女儿踢下马车。这样一个人,究竟何德何能?
乌江边,项羽灭。铮铮铁骨的男儿,光明磊落的英雄落幕了。
为什么?力大无穷,几乎没有战败过的项羽就此成为历史?司马迁给予的评价是“自矜功伐”。
我很欣赏项羽,欣赏他的光明磊落,欣赏他的霸气冲天,更欣赏的、是他那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
楚汉相争早已成为了一个定居。刘邦胜、项羽败。历史无法被改变,也无需改变。因为,战争早在鸿门宴上便分出了高下。范增也早明言,灭项羽者必沛公也。刘邦赢得了天下,而项羽赢得的的却是后人的心。
虽然,我不喜欢刘邦。但不得不说的是他的心胸。他战胜了项羽,但他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一颗能包容他人的心。张良、韩信、萧何。每一个都是鼎鼎有名的才人,全为刘邦所用,不胜?谈何容易?
项羽,从小到大,我第一个喜欢的英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悲哀溢于言表。虽然,我喜欢他。但是,有一点不得不说。他太自傲了。如果,稍有谦逊,韩信不会走,他也就不会败。事实上,没有如果。所以,项羽输了,甚至,尸骨无存。
项羽是英雄,他相信,强者生存。刘邦是一个粗人,但是,他明白,适者生存。
6.简论刘邦与刘备的异同 篇六
一、两人共同点
个人认为两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有用人之能、识人之实、驭人之才以及最重要的共同点:政治敏感性既政治才能。
(一) 刘邦的政治敏感性
刘邦从一个布衣做到皇帝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首要表现在刘邦的采谏上面, 。他很清楚当时局势的变化和当时条件的影响, 知道什么样的意见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意见对自己有利, 这种政治敏感性是刘邦出身平民却夺取天下的利器。最突出的是韩信要王位的事情, 在韩信灭齐之后, 他做了一件蠢到家的事情, 向刘邦提出“假王位以慑齐”的主张, 这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大家都知道, 刘邦这个时候的身份是汉王, 韩信要是称了齐王, 在政治上两人就不是上下级关系了, 而是处于对等关系。一般情况下统治者是不会让自己的下属和自己平级, 刘邦当然要生气, 可是刘邦答应了韩信的无理要求, 而且还把假王变成了真王。为什么刘邦会答应韩信的要求呢, 因为他知道, 要想打败项羽, 韩信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拉拢韩信才能帮助自己夺取天下。
(二) 刘备的政治敏感性
刘备的政治眼光不比刘邦要低, 他利用自己姓刘属于天子血脉, 提高自身政治威信和政治影响, 也表现在他早年的东奔西投上面。有人评论刘备没有忠诚心, 投奔谁反谁, 可是事实上正是因为刘备的政治眼光让他可以提前预知潜在危险, 从而正确进行战略抉择。于是, 虽然刘备几次遇险, 但都平安度过。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例子就是衣带诏事件和刘备投奔袁绍, 前者, 刘备提前看出董承等人是绝对不会成功的于是找了个借口 (拦截袁术) 逃走, 还拐带了几万曹操军队;后者, 身在袁绍军营内的刘备更是已经看出袁绍军绝对不会是曹操军的对手, 于是又找了个堂堂正正的理由 (说服联合刘表) 逃之夭夭, 刘备的政治敏感性可见一斑。
(三) 知人待士方面
刘邦手下聚集了当时相当多的豪杰, 而且不少是从对方阵营当中投奔过来的。如:韩信、张良、陈平等等。这些英才各居其位, 各展其才。作为老板的刘邦识人用人驭人之能不得不让人称道, 有人说过, 最好的老板不是什么都会做的, 而是知道什么应该让最适合的手下去做的。汉五年五月,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曰:“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无独有偶, 刘备也是一个善于知人待士的君主。史载刘备年轻时即肚量很大, “喜怒不形于色”、“善下人”。这种性格有利于与人相处, 能产生非常的凝聚力。汉末群雄并起, 人才在不同的阵营中流动大, 但刘备麾下的臣将, 却相当稳定。对于刘备的用人, 清人赵翼曾评论说:“至刘备一起事, 即为人心所向, 少时结交豪杰, 已多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 早资以财, 为纠合徒众之用。领平原相, 刘平遣刺客刺之, 客反以情告。救陶谦, 谦即表为豫州刺史。谦病笃, 命以徐州与备, 备不敢当, 陈登、孔融俱敦劝受之。后为吕布所攻, 投奔于操, 操亦表为左将军, 礼之甚重。嗣以徐州之败奔袁谭, 谭将步骑迎之。袁绍闻备至, 出邺二百里来迓。及绍败, 备奔刘表, 表又郊迎待以上宾之礼, 荆州豪杰多归之。曹兵来讨, 备奔江陵, 荆州人士随之者十余万。是时身无尺寸之柄, 而所至使人倾倒如此。程昱谓“备甚得人心”, 诸葛亮对孙权亦谓“刘豫州为众士所慕仰, 若水之归海”, 此当时实事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翡注引《傅子》曰:“刘备宽仁有度, 能得人死力。“
二、不同点
(一) 性格上面的不同
先说刘邦, 刘邦的性格有些狂傲, 毛病很多, 例如:不喜欢读书、好色、贪财、无赖、具有流氓特质。可是,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刘邦所具有的两个最大优点:1.“毛病虽多改的快”, 这个表现在刘邦见郦食其上面,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 沛公领兵过陈留, 郦食其到军门求见。沛公见说其人状类大儒, 使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 方以天下为事, 未暇见儒人也。’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 复入言沛公, 吾高阳酒徒也, 非儒人也’……沛公遽雪足仗予曰:‘延客入’。”2.屡败屡战的勇气和信心, 刘邦所有的战斗当中, 都体现出了刘邦强大的神力量, 刘邦数败于羽, 然垓下一战终成功者, 就源于刘邦屡败屡战的勇气和信心, 最终, 这种勇气和信心保证了刘邦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刘备给人最大的印象应该是仁厚、仁慈、宽仁的具备帝王王者仁德的王者形象。夷陵之战中, 刘备大军溃败, 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 率军投降曹魏, 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 刘备却说, 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 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 是我辜负了黄权!”, 身居高位, 有如此广阔的胸襟, 实为难得, 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二) 战略眼光的不同
还是先说刘邦, 刘邦的战略眼光是慢慢培养起来的, 从一个平民到一个英武皇帝, 刘邦的水平天天在进步。从不喜读书人到言听计从, 大的战略构想一点一点建立了起来。起义、灭秦、克楚, 天才般的战略部署的战略决策都建立在刘邦的进步上面。反观他的后代刘备, 屡败屡战到是不假, 可最终屏弃了和东吴的战略同盟是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 不顾众人劝阻, 一意孤行, 决意发动对吴战争, 彝陵的大火葬送掉诸葛亮和他自己的苦心经营的心血, 统一天下, 从此只是梦想了。
三、我的浅见
刘邦和刘备都是英雄只不过两人的性格差异和对手水平的不同影响了两人最终的命运, 总体来说, 刘备的水平比不上他的老祖宗刘邦, 刘邦的成功建立在自身的强大和对手的水平不足上。刘备的失败 (指没有统一) 建立在自身重大的失误上面和对手不比自身水平低上, 这样的结局, 可以预料。
摘要:刘邦和刘备两位千古英雄之所以被众人关注, 不只是因为他们都姓刘, 更重要的他们有着相似的出生和性格, 但最终刘邦一统天下而刘备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这不禁引发了人们对其不同命运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刘邦和刘备的政治敏感性、战略眼光、知人待士和性格这几个方面分析他们二人的异同, 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 认识历史, 借鉴历史。
关键词:刘邦,刘备,政治敏感性,知人待士,战略眼光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卷32《先主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 第871页.
[2]清赵翼著, 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第41~42页.
[3]《三国志》卷32《先主传》翡注引《傅子》,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 第882页.
7.刘邦与颜回 篇七
当年,因萧何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不久,韩信出关中、渡黄河,相继平定了魏、赵、燕,最后又灭掉了雄踞东方的齐国。此时天下七国,韩赵卫齐楚燕秦,扣除刘邦的关中秦地,扣除项羽的楚国之地,再扣除地小可暂且不论的韩国,其余四国,皆韩信一人所定,七分天下有其四,其功赫赫,其势烜烜呀!
这时,意气风发的韩信,踌躇满志,顿觉有本钱找刘邦“商量”,遂遣使者,告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韩信说了,今我占领齐地,齐地狡猾刁钻、不好管理,南边又与项羽接壤,如果汉王不给个名分,封我为假王(就是代理齐王),很难镇得住眼下局面。这封信,美其名是请求,说白了,就是要挟。刘邦看了信,当场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乃欲自立为王!”老子我在这边都快挂了,眼巴巴整天盼着你来营救,你竟然还趁机要挟、自立为王!
张良见汉王盛怒,知道会坏了大事,便踩了汉王一脚,附耳上去,提醒汉王,现在只能顺着韩信的意思,否则,麻烦可大了。就这样,汉王当下省悟,立刻翻转,遂“复骂曰”,男子汉大丈夫,既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霎时间,就把这事给化解了。
这故事好玩,但是,当初我乍地一读,仍不免心惊。一个人能在间不容发之际,不仅把盛怒抛到九霄云外,还能顺势“骂得”如此顺理成章吗?可畏呀!别人如何,我不知道;我只清楚,在无数的发怒经验中,我真的没这本事。这种收放自如的火侯,我还差得远。我一旦生气,真要才转头,就收煞得住;一收煞住,又能当下游戏变化。这样不为怒气所累,甚至能与怒气相互游嬉,太难了。
正因知道有多难,所以,我才想起了颜回。
大家清楚,颜回是孔门第一人。孔子称赞颜回,每次都用最高级的字眼,全不管其他弟子听了会是啥滋味。有一次,鲁哀公问,弟子有谁“好学”?孔子的回答,也真够“狠”——就颜回一个“好学”,其他,没了。至于颜回为什么“好学”,孔子倒是有个迥异于我们现代思维的说法——因为,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不贰过”,姑且按下;这儿,就单说“不迁怒”。“迁怒”有两种,一是空间,二是时间。一是对甲的怒气,稍不留神,乙就被扫到了台风尾;二是刚刚发怒了,一时是踩不了煞车的,怒气一如风,一如火,风风火火,没完没了,延烧不尽哪!颜回“不迁怒”,是因为他一身静气,也因为他瞬间转化,不受惯性所束缚。对颜回而言,事情发生了,就过去了,没那么多没完没了,也没那么多拖泥带水。同样地,刘邦才发那么大脾气,张良一脚踩下,那怒气当下就划了句号,结束了,又可另起炉灶了。每一刻,都像是全新的,这可真是清爽。
孔子所说的“好学”,说了半天,其实就是学会这样的清爽。现代人书读得多,可惜却学不会。上回,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有位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来听讲,隔天,写了一信,提起近日为了学术争论,言语交锋、意气较真,心中颇感疲累,听完讲座之后,忽地豁亮安然,清爽了起来,只觉“心中无事,亮堂欢喜”。我看完信,很喜欢后头这八个字。想来,刘邦与颜回,都该是这样“心中无事,亮堂欢喜”的清爽之人吧!倘使,有天孔子遇到了刘邦,会不会也要称赞刘邦“好学”呢?
8.刘邦作文400字 篇八
秦朝末世的纷争,多少血迹淤积在刀箭,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箭被遗弃在奠土里,出生厚厚的锈来。自沛县发难,入函谷,封府库,军霸上,刘邦一步一步“后退”,和项羽保持一份恰当的距离,只如此可以保全青山在,他懂得如何能伸能屈。
白骑轻车简从,刘邦临鸿门赴宴。临行之前的.夜深得可怕,他悲戚地遥望苍天,繁是如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洁净的水面。另后时嘱托,张良的告诫,他深知此行不一定有回路。然他如期而至着实让项羽感到吃惊。范曾在营帐外谋算,清翠的绿频频举起,绿出残忍和悲凉,刘邦不知他的项上人头已被那块绿玉打上标签。项庄舞剑,阳光直射下亮出金属的光泽,光泽的背后是阳险的阴谋。
鸿门宴下,刘邦保住性命,便开始了人生的逆转,整整180度,他要打破历史时他的诅咒。当鲜血流遍半片江山,他尽于让这片土地胜刘。
回到沛县的刘邦已不再是当年,可以风华正茂,无所畏惧。他的生命已有岁月厚厚的一层沾淀。月色溶溶,沛官风起,风散了所有思绪,亮起一些灯火,隐约青灰的炊烟,升起一些歌声。多少年战雨淋漓,多少年背井离乡,之后,刘邦才在心头隐隐自问:“这里,也是归程。”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当时光重来,人已不在。
9.评价刘邦的作文 篇九
说到英雄,我常会想到项羽和刘邦,他们谁是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似乎更像一个英雄,乌骓虞姬,宝马美人,巨鹿破釜,西楚霸王,英雄的故事口口相传。就连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乌江自刎也充满了一股英雄日暮的落寞悲壮之气。但他失败了,失败给了刘邦,一个让他一直看不起的刘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历史学家们有很多论述,我们这里从他们两个人的那两首著名的诗歌说起,看看他们的胜败到底有什么玄机。
项羽最后浴血突围,退至乌江西岸,身边只剩二十六名保镖。数十万楚兵皆作烟消云散。项羽唱了那首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们看到他在这里仍然在强调自己的力量---“力拔山兮气盖世”和时代对自己的不公---“时不利兮骓不逝”。
刘邦统一天下,衣锦还乡,在众多功臣名将的簇拥下,在沛县百姓的山呼万岁声中。他唱了那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们看见他在这里仍满是担心和期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很清楚自己得天下不是自己的能耐,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如此清醒的认识是在胜利之后,是在在平定天下后不再倚重这些“人杰”的得意之时。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虚怀若谷,而又善于用人之长,适才量用的刘邦。如此的刘邦怎能不得天下?
但如果我们据此就认为刘邦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王者,那就错了。司马迁用传神的史笔,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刘邦的粗野流氓无赖气质。我们先看看刘邦如何对待他的下属:《留侯世家》记载,“汉王辍食吐哺,骂(郦生)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在《陆贾传》中,刘邦又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这里的“而公”和“乃公”其实是古代的流氓自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你老子”。《郦生传》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意思是刘邦常常把小便解到儒生的帽子里,和人说话那更是粗话连篇。《周昌传》说,“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古时席地,刘邦在席上拥抱宠爱的戚姬,大约做着亲昵动作,正好被臣僚周昌撞见,故“还走”,进行回避。不料刘邦竟追上去,将周昌按在席上,骑着他的脖子,接着有了上面的对话,我们看看这哪里还有半点皇帝的尊严自矜,完全是一无赖模样。但就这样的人成就了大业。
刘邦的重臣王陵在当面评论刘邦时曾直言不讳的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我们注意这里的两个词语,一个是“慢而侮人”还有一个“与天下同利”。前者说了他的个人修养,刘邦的个人修养的确不怎么样。后者说了他的心胸气度,更道明了刘邦最终能得天下的原因。
后人有诗云“性傲轻狂无赖郎,友朋酒会醉高阳。良材善用驭韩信,一日功成居庙堂。亭长何能称帝皇?虚怀将士助刘郎。萧何月下追韩信,樊侩鸿门傲霸王。略地攻城有敬伯,运筹帷幄赖张良。三章约法废秦律,深得民心夺未央。”这首诗把刘邦的成功原因概括为三点:良材善用、虚怀将士、深得民心。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次回望历史:那年是公元前195年,刘邦御驾亲征,平定了起兵反汉的淮南王英布,凯旋而归,途经故乡沛县,乃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子弟欢宴,把酒话旧,感慨万千,酒酣兴起,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当时“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也许,此时酒酣歌舞的刘邦,想起了过去风起云涌的中原逐鹿,想到了功成名就的衣锦还乡,但他想的更多的却是以后怎样治理好国家,再上哪儿去找拥戴、效忠于他的猛士来帮他守卫疆土。这就难怪他借酒当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
古人云:诗言志。从《大风歌》可以看出,刘邦虽是无赖之徒,但决非草莽之辈,而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人。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项羽和刘邦都曾先后见到过巡游天下的秦始皇的车驾,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后来他们共同推翻了秦王朝,后来楚汉相争,后来项羽四面楚歌兵败身死,刘邦功成名就开创一代帝业。当然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刘邦也好,项羽也罢,都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有英雄的生活。但成败之间自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让后人仔细寻味。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刘邦活得很潇洒,你看他嬉笑怒骂,肆意妄为而又理智清醒,举重若轻。
唐代诗人陈陶《歌风台》诗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10.刘邦开国封赏的难题 篇十
按常识,征战人才确实比不上建国人才。但在刘三小那里另藏着小呢:第一瞧不起儒士。征战过程中有儒士去拜见,他解下人家儒冠尿溺其中。他好像是在告诉来者:大王俺不尿你!第二,著名士人陆贾与刘邦对话动不动诗啊书啊的,刘邦急了:“乃公居马上得之,安用《诗》《书》?”陆贾回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邦听了心有所动,但是对话本身,恰恰说明刘邦原本是重武轻文的,为何后来又重文轻武了呢?很简单:打天下固然需要武将,可是守天下,武将就是最大的敌人了。不说武将们是否二心,只说他们在眼前大呼小叫的就让刘邦受不了。按司马迁的描述:“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刘邦的难处,让儒士叔孙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自请给刘邦设计朝仪,用儒家那一套把一帮子文臣武将训得猴儿似的,被司马迁描绘作“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至于刘邦这个曾经的街头小流氓感叹曰:“吾乃今日始知为皇帝之贵也。”
总之为了皇帝之贵,刘邦在得手江山之后也得转型。他给文臣武将们讲了一个通俗故事:“诸君知猎乎?知猎狗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武将们听了,莫敢言,也不知心里是否发凉,闹了半天,敢情就是人家圈养的狗啊。问题是不管是功狗还是功人,在刘邦眼里都是工具。
萧何虽然贵为功人,可是刘邦几次三番的对其起疑心,为了自保,萧何不得不采取门客的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向人主释疑,最典型的办法是问舍求田自污己名,曲线向人主表白:龙墩是你老人家的。俺跟着你搞革命,也没啥二心。这种表白居然成了传统,好多大吏都学了。不学的下场自然很惨,比如功狗韩信,本人被斩,三族被诛。彼时韩信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有些矫情,因为哥们你是真造反,不是没造反啊。
11.刘邦成功之路与企业经营之道 篇十一
刘邦在起事前是秦朝泗水的亭长, 在秦朝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 按照通常逻辑要一步步向上攀登, 官虽小但仍不同于民。如果说官职是刘邦的产品时, 刘邦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产品没有前途, 虽暂时有利可图但不应贪恋。所以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郡押送徒役去骊山时, 看到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就当机立断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而亡匿芒砀山中, 从此踏上了反秦之路。反秦就是刘邦开发的新产品。
现代企业经常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就是改进原有的产品还是开发新产品。刘邦舍弃官职起事就是放弃旧产品开发新产品。这符合新产品开发的几个原则, 一是创新原则, 二是新产品开发必须以社会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为依据, 三是找准开发时机, 提高开发效率。古往今来世人皆向往仕途, 刘邦舍弃仕途, 就如企业把当下看来市场占有率高, 但没有发展前途的产品舍弃。
二、精于捕捉市场机会抢占先机
早在钜鹿鏖战之前, 楚怀王就与将吏商讨西征, 希望早日打入咸阳, 推翻秦朝暴政, 并且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 封王”。在项羽随同宋义出兵救赵的时候, 刘邦就开始西征了。刘邦西征避开秦朝主力部队, 与各关隘和秦朝守城将吏约定投降条件, 并留用原有的官吏, 如南阳郡守投降后被封为殷侯。这样刘邦基本没有遇到秦军顽强抵抗, 顺利进军咸阳, 实现了咸阳之约。
这是刘邦精于捕捉机会抢占先机的典范。现代市场瞬息万变,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要善于捕捉机会, 抢占先机。市场机会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利契机, 是市场上存在着未能满足的需求, 市场机会具有普遍性、偶然性、消逝性、风险收益性的特征。“先入咸阳”是刘邦当时的目标, 他根据这个目标制定了自己的进军战略。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日本电视机进军我国市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1979年, 中国放宽对家电的进口限制, 日本电视机厂商就开始分析中国市场, 认为中国人收入虽低, 但有储蓄习惯, 有一定购买力, 存在很有潜力的黑白电视机市场。于是日本电视机厂商制定了一套销售战略。产品战略: (1) 中国电压系统与日本不同, 必须将110伏改为220伏; (2) 电视机要有稳压装置; (3) 要适应中国电视机频道情况, 电视机耗电量要低, 音量却要求较大; (4) 要提供质量保证和维修服务。定价策略:考虑到当时中国市场上无其他进口品牌电视机竞争, 因此价格比中国国产电视机稍高。这样日本厂商就把握住了机会赢得了先机, 抢占了我国的黑白电视机市场。
三、善于战略收缩实施战略反攻
刘邦进入咸阳后, 听从张良计策屯军灞上, 面对项羽的强势叩关, 刘邦亲赴鸿门宴, 表现出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 得以全身而退。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 领巴蜀及汉中地, 并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 领关中地, 以扼制刘邦。刘邦忍气吞声接受封号, 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 表示再无意出兵, 以麻痹项羽。刘邦乘齐国之乱重返关中, 后拜韩信为大将,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公开声讨项羽, 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楚汉之争, 刘邦虽初战失利, 但通过巩固后方, 麻痹和瓦解项羽, 最终迫使项羽陷入四面楚歌之境, 最后以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而谢幕。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就是善于战略收缩实施战略反攻的良好案例。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 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 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到2010年,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的战略收缩,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自2009年以来, 中粮控股蒙牛, 山钢重组日钢, 山西煤矿兼并重组等都是“国企崛起”的明显标志, 这是国企战略收缩后市场竞争力增强的表现, 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产权组合的双赢博弈。
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重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因以与之, 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 有功者害之, 贤者疑之, 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扶百姓, 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此所以为我所擒也。”群臣说服。汉高祖南宫论三杰, 见解之精辟, 令人叹服, 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传。这是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的经典表述。刘邦可谓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能手。
企业的品牌、策略、营销、公关等, 都需要靠人去实施,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最根本的任务是为适当的工作岗位寻找合适的人选, 实现事得其人, 人适其事, 人事相宜, 并且该岗位能够使员工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 积极开辟吸引人才的渠道:对于人才引进的渠道进行细分, 并针对不同的候选人群体设计不同的策略。欧莱雅的战略性招聘就是很好的例证, 欧莱雅从一开始就将其参加对象锁定为全球顶尖的MBA, 保证了参赛者的素质和能力, 而通过激烈的竞争和层层地选拔, 在商业策略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无疑是精英中的精英, 欧莱雅从这样的群体中挑选其未来管理人员的预备队, 无疑保证了候选人的素质。其次, 引进新的人才选拔方法。从对学历、技能和经验的审核, 发展到有针对性地测评本企业需要的特定素质。欧莱雅是较早通过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的方式, 在仿真的商业环境中来测试应聘人员的全面战略管理能力, 让企业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参赛选手的表现, 判断其在未来工作中的潜力。再次, 培育雇主品牌。在毕业生、求职者和潜在的候选人中树立良好雇主形象, 为未来的人才争夺战建立优势。最后, 要灵活使用和管理人才。要把人才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联系到一起, 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又要实施科学化的管理。IBM的“人才培养, 技能提升”, 为每个员工都准备了自己所需要、甚至是完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公司对员工提供管理和专业两种职业生涯发展渠道, 使员工有多种机会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如果一个员工想当经理, 在管理的道路方向发展, 公司就考察他是否有管理才能和培养潜力。如果有发展潜力, 就把该员工存入管理人才库, 列入经理培训计划中去。在培训过程中, 还会给其一个具体的项目做, 体会作为团队领导的责任、义务。课程完成并合格者, 在公司有经理职位空缺时, 即可以安排上岗。如果一个员工愿意并适合当技术专家, IBM也为其提供发展空间, 以便一级一级地向上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级别并且带过新员工和在公司培训中教过课时, 就可以去参加公司组织的考试, 并进行答辩。答辩合格者, 获得高级技术专家的职级。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汤恩比评论: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 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 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凯撒开创的罗马帝国旋即而亡, 而刘邦却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大汉文明……未来统一世界者应该是具有刘邦思想的人物, 成功的企业家也应该是具有刘邦思想的人物。
参考文献
[1]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 2010年。
[3]GaryDessler, 曾湘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 (第10版?中国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4]袁竹、王菁华:《现代企业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12.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篇十二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伕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伕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伕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伕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伕逃到芒砀(音mángAdàng)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音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13.关于刘邦的传奇人生 篇十三
刘执嘉从城西北乡村到城里后,先做点小本生意,后建房安居中阳里,又在县城东北泡河附近买了些田地。刘执嘉为人随和,亲友睦邻;其妻子刘媪也爱行方便,乐于施舍。因此,两口子在城里很受邻里的尊敬,一家人也过着宽裕快乐的生活。
一天,刘执嘉去东北田中耕作,中午时分刘媪前去送饭,走到半路,天气突然大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黑云如浓烟低沉沉黑压压地飘过来,眼看暴雨来临,刘媪急忙前赶,边跑边喊,刘执嘉在田中也隐约听见妻子的喊声。刘媪刚到桥前,暴雨陡然骤下,雷声接连不断。刘媪只好到桥下躲避,刚到桥下,忽见头顶迎面下来一条黑色的巨龙,直奔自己扑来,刘媪惊恐万分,当场晕昏,失去知觉,迷迷糊糊之中似有黑龙缠在身上之感。此时刘执嘉在地里听到夫人的叫喊声,就慌忙前来迎接,当看到电闪雷鸣中蛟龙似的黑云压在桥下夫人的身上时,顿时惊呆了。刘执嘉匆忙跑到桥下,只见夫人躺在桥下昏迷不醒,忙上前抱住夫人连声叫喊:“孩子他娘!”昏迷之中,刘媪听到有人在叫自己,猛地打了个冷颤,激灵灵醒来,睁眼一看是自己的丈夫,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刘执嘉也破涕为笑,问夫人:“吓着了吗?”刘媪心神不宁地答道:“吓死了。”于是,刘媪把刚才梦中见到的黑龙缠身等情况向刘执嘉叙述了一遍。刘执嘉听后很是不悦,但又忽然想起风水先生给他家看阴阳宅算卦之事,心情略有平静,心想难道刘家真的挑上了风水宝地,后有帝王出世,便对夫人说:“别怕了,回家吧,没事就好。”此时雨过天晴,两人相搀回城。
14.刘邦论文 篇十四
一.班固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司马迁著《史记》的优良传统深深地影响着班固, 《汉书》的撰成, 很多方面都是对司马迁文学传统和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 在对文学的态度方面, 两人都注重史传文学的叙述性和历史的严谨性, 坚持文史兼治。无论是《史记·高祖本纪》还是《汉书·高帝纪》, 都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为填充, 将刘邦从草莽到帝王的传奇一生展现出来。班固在此方面更注重时间的准确性, 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确定在月份。如“陈胜起蕲”, 司马迁仅记载“秦二世元年秋”, 而班固则更具体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另一方面, 两者都能以轻灵脱俗的笔调, 将瑕瑜互见的刘邦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叙述也不失灵动和传奇色彩。难怪李翱说:“前汉事迹, 灼然传在人口者, 以司马迁、班固叙述高简之工, 故学者悦而习焉, 其读之其详也。”
其次, 关于文学的来源, 司马迁认识到社会生活是文学的真正源泉,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为了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 司马迁在长期的创作中, 非常注重观察体验。他幼年时耕牧, 成年后漫游名山大川、探访名胜古迹,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略考其行事, 综其终始,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并能够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践行这一理论, 他为了写作《高祖本纪》, 曾特意到徐州, 查看楚汉相争的战场, 整篇文章从时间、地点、人物到事件都源于史料、忠于史实。班固曾对司马迁秉笔直书的著书态度给予高度的评价:“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这也表明二者在有关文学来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最后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 两人都主张文学服务于社会政治。司马迁在《乐书》中阐明乐能“上以事宗庙, 下以变化黎庶”。班固也有类似的主张“其威仪足以充目, 音足以动耳, 诗语足以感心……”。他们都继承了儒家的诗乐观点, 强调诗乐的教化作用。在《史记·高祖本纪》的“太史公曰”和《汉书·高帝纪》的“赞曰”部分, 虽然前者以循环论谈“变”, 后者则究高祖之本, 但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强调汉家制度一统天下是合乎天理, 顺乎民意的, 旨在于告知当下民众要顺从汉制, 对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司马迁和班固文学思想的相异之处
1.主导观念不同。
司马迁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班固则深受封建正统思想, 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正统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创作倾向的不同, 具体在刘邦形象的描写和塑造上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二者对刘邦的称谓不同。在《汉书·高帝纪》中, 无论是刘邦称帝前还是称帝后都统一称其为“高祖”, 表现得毕恭毕敬;而《史记·高祖本纪》则不同, 记载刘邦自起义到立沛公前称其为“刘季”, 封王前称“沛公”, 垓下之战前称为“汉王”, 后为“高祖”。可见马班对于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班固对统治者是高度的尊崇, 而司马迁则流露出对刘邦本身, 甚至是统治阶级某种行为的不满。
其次,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的座次作了详细的说明:“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而班固则略去不写, 原因之一可能是要维护刘邦的形象。正统观念上, 向南者为尊, 而最后为帝的刘邦居然向北而坐, 有损于一代帝王的形象。可见《汉书》是以儒家思想为纲常, 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说人论事, 较之《史记》缺乏批判精神。
再者, 对刘邦形象“神化”的用意各异。在《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开篇, 都描写了一系列有关刘邦的轶闻, 但二者的出发点却大相径庭, 刘邦从一介平民而成为一朝天子, 对于百姓而言, 是很难理解的, 司马迁试图从神秘文化中寻求刘邦成功的原因。而班固则是以神论为刘邦称帝寻求合理说辞, 宣传儒家的君权神授思想。在记载“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这一部分, 《汉书·高帝纪》比《史记·高祖本纪》少“高祖即自疑”五个字, 仅仅这五个字, 就能巧妙将刘邦的诡诈掩饰。刘邦“亡匿”并不是因为自己怀疑有天子气, 而是他私放了徭役。而略去此句, 吕后借天子气找到刘邦, 顺理成章地说明了他是“真龙天子”, 有“云气”。这样既维护了刘邦的形象, 同时也突出了刘邦的不凡和伟大。
2.美刺的倾向和程度不同。
司马迁主张文学称颂美好的事物, 更强调讽刺丑恶的现象, 不但从理论上阐释了他不满现实, “发愤著书”的问题, 而且还在实际的创作中践行着揭露黑暗现实、批判不公世事的态度和精神。班固虽然也要求诗文能发挥美刺的作用, 但是他所张扬的讽谏更注重教化作用, 赞同讥讽, 但更倾向于歌颂。
关于刘邦形象的描写, 司马迁虽然颂扬了很多刘邦的功绩, 例如败秦入关, 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悉除秦法。”这与秦王朝的苛暴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秦人甚喜”。可见司马迁绝不会吝惜笔墨去赞扬刘邦的政治伟略和领导才能, 但也绝不缺乏负面材料用以直接揭露刘邦的缺点。如诸侯群臣在未央宫朝拜, 刘邦为父亲端酒祝福时说:“始大人以臣无赖, 不能治产业, 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 孰与仲多?”可见刘邦对父亲当年对自己“无赖”的批评还耿耿于怀, 并且语带讽刺, 句句紧逼, 正表现其真正的无赖嘴脸。
《汉书》则有碍于颂美之意, 在《史记》基础上刻意删增, 以着意掩盖刘邦的负面性格特征, 来维护其良好形象。如刘邦败项羽于彭城, 带着一对儿女逃跑时,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楚骑追汉王, 汉王急, 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再三。”而《汉书》则曰:“楚骑追汉王, 汉王急, 推堕二子。滕公下收载, 遂得脱。”班固删掉了一个“常”字和“如是再三”句, 表明在这种生死攸关之时, 刘邦可能失去理智而为之, 能为人所理解。但是司马迁的描写则完全改变了事情的性质, 刘邦不仅一次将自己儿女踢下车, 这足以表现是刻意而为, 揭露出刘邦冷酷无情的一面。另一方面, 班固为了颂扬刘邦的丰功伟绩, 不惜大量笔墨, 增加了很多汉初诸如奖励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处理边境、选拔人才等方面的行政措施。两者对比, 犹可见“迁喜杂说, 不顾道所可否;固贵谀伪, 贱死义”。
三.影响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不同倾向的因素
首先, 家世背景不同。司马迁家境清贫, 自幼耕牧, 多与底层劳动人民打交道, 能够体察平民百姓的疾苦。甚至入狱时都因家贫不能自赎, 平日交游之人又无人援助, 看透了世态炎凉, 所以作品多谴责和揭露丑恶和黑暗现象, 歌颂为促进历史发展而做出努力之人。班固出身于世代显贵的书香门第之家, 从小养尊处优, 直至二十六、七岁还悠居于家中, 每日拨弦弄赋, 所接触的多为达官显贵, 所见多为歌舞升平的繁华盛世, 自然作品中流露出较多的颂扬赞美之情。
其次, 时代背景不同。西汉初期的思想比较开放, 即使儒家思想逐渐趋于主导地位, 但是儒家学者依然可以与君王言不合。但是, 西汉后期直至东汉初年, 不但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官学, 而且经学盛起, 思想文化远不如以前活跃, 使儒生不得不接受皇权的约束与制约, 所以班固不得不为明哲保身而于统治阶级的立场著书立说, 免不了对汉王朝的依附和颂扬。
再者, 囹圄之灾的个人经历不同。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 而触怒武帝, 被捕下狱, 受到宫刑, 这使他深受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侮辱, 在极度痛苦和悲愤中, 他开始“发愤著书”, 谴责历史和现实的黑暗与不公现象。班固也曾因私撰《汉书》而被捕入狱, 但是被放之后却能奉诏修撰《汉书》, 这无疑是对他极大的鼓励与肯定, 所以多见歌功颂德之辞。
最后, 两人的思想来源不同。司马迁即使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也不完全为其所支配, 受其父亲影响对道家也很推崇, 所以能持有批判精神, 辩证看待史实。相比较而言, 班固尊奉的主要是儒家学说, 尤其是参加汉章帝亲自主持的白虎观会议并主持编写《白虎通义》, 承袭了儒家文学保守的观点, 所以他偏向称颂, 并且强调圣人的作用。
摘要:《史记》和《汉书》作为史学的奠基之作, 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文学和史学结合的典范之作, 也体现着司马迁和班固两位作者的文学思想和审美倾向。笔者试从两者对刘邦形象的描写入手, 探究两人文学思想的异同, 并从家世背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来源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史记》,《汉书》,刘邦形象,马班文学思想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著, 张大可编著.史记全本新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P187—P215.
[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陈其泰, 赵永春.班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崇明.班固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郑丽冰.《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对比[J].文史资料, 2011 (12) .
[6]辛保平.班固文学思想述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6) .
【刘邦论文】推荐阅读:
论文参考选题,论文选题范本,论文选题培训09-13
谈话法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论文教育论文07-10
职称论文毕业论文06-19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07-17
公司法论文结课论文07-17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07-30
MBA学位论文的读者论文08-01
专业实习论文商务日语专业论文08-30
教学游戏幼儿教育论文的论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