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2024-08-03

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精选9篇)

1.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一

同志们:

党的xx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战略决策,加快我区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地委、行署在深入分析我区茶产业资源情况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认真谋划,决定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既是工作安排部署会,也是一个动员大会。关于今年的工作,长春同志还要作具体安排。下面,我强调五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

大家知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我区是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茶叶资源消耗少,增收作用明显,是关联度强、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思想统一到抓生态茶产业的建设上来。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务工收入,二是家庭种养业收入。XX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3元。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种养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大,特别是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收入来源还是以粮油、烤烟、畜牧业为主的种养业。因此,指导帮助农村群众发展适合本地特点、具有比较优势、又能规模经营的种养业,对于增加他们的收入十分重要。茶叶是多年生农作物,一次栽种,长期受益。XX年,全区茶园面积有13.78万亩,其中有投产茶园近5万亩,总产值5800万元,亩产值1160元,效益是水稻的1.5倍、玉米的2倍。这还是低层次管理水平基础上的效益比较。我区相邻的湄潭县、风冈县的茶叶专业村,管理较好的茶园亩产值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好的达到9000元左右。在浙江杭州,好的茶园亩产值突破XX0元,效益十分明显。从目(来自gw9080.com)前来看,在我区农业中,还没有比茶叶更适宜大规模发展、更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农作物。同时,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改善我区农业以粮油为主的传统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有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规模化生产,一个是产业化经营。生态茶产业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

业发展。此外,茶产业还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可带动包装、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茶叶加工的产业链长,除必须粗加工外,还可精加工、深加工,开发茶粉、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及医疗、化工等延伸产品。因此发展生态茶产业,能够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我们的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我区农村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加之各项建设对木材的大量需求,森林被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石漠化趋势。国家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重建工程以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成绩,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稳得住、不反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在120多万亩宜茶耕地上普遍种植,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可以这么说,发展茶产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区石漠化治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区具有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机遇和条件

产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资源禀赋是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区是世界茶树的主要源产地之一,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历史悠久,资源优势突出。从地理条件看,全区地貌多为低山丘陵,有宜茶土地120多万亩,适宜茶叶规模种植;从气候条件看,全区年均气温13.6一17.5度,相对湿度78%一85%,年降雨量1100一1400毫米,日照时数1067一1497小时,为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有利于生产优质茶叶;从土壤条件看,全区以红壤、黄壤、黄沙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适宜于茶树生长;此外,我区生态环境良好,基本没有污染,好山好水,得天独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我区创建了“梵净翠峰”、“泉都碧龙”等一批名茶品牌,多次在全国性的名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外商正是看中了铜仁茶叶的优良品质和优越环境,纷纷到我区投资茶园、收购茶叶,贴牌转卖。

现在,我们正面临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良好机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及广东等东部地区,随着生态、气候的诸多变化,以及现代工业化的挤压,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茶叶的比较效益下降,因此,东部的企业开始把发展茶业的方向转向西部。去年4月,贵州金黔在线网站发表一篇报道,题目叫《外省茶商涌入我省淘金,一年“吃”掉三成半贵州茶》,文中谈到,由于贵州茶的品质不错,近年来,大量外地客商涌入贵州“淘金”。目前在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和铜仁等5个市(州、地)的主产茶区,有58家浙江、江苏等外省茶商承包经营茶园,通过他们销售的贵州茶达7288吨,占我省茶叶年产量的35%。其中,我们地区就迎来了21家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等地的省外客商,投资5100万元承包3.17万亩茶园经营,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这条消息告诉我们,就是“东茶西移”已经成势,我区茶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天时、地利、人和,关系事业成败。当前,我们面临“东茶西移”的天时,具备发展茶产业的优越条件这个地利,有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人和”,只要我们按照地委、行署的要求和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把生态茶产业发展成为产值数十亿元,税收过亿元,惠及上百万群众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正确看待当前发展生态茶产业所面临的

困难和问题

茶产业是一项初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见效慢的长线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就进行过大规模开发,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在运作模式上计划色彩太强,茶产业发展经历曲折,群众有顾虑。因此,有些同志担心这项工作难于推进,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消除疑惑,我在这里,对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个说明。

发展茶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xx”时期的后三年,是我区茶产业打基础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茶园建设,尽快扩大总量。茶园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受益年限长的特点。据保守估算,新建一亩高标准茶园仅建园费就需投入1800元,另外还有三年的管护。我区群众并不富裕,政府不给予必要的扶持,如此大的投资,群众肯定难以承受。因此,这一阶段是我们发展茶产业的最困难时期,也是关键阶段。在资金的筹集上,地委、行署的主导思想是从三个方面争取。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提出到XX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的目标,而且还把我区作为全省四个重点支持的地区,每年都会安排资金对我们进行支持。此外,茶叶这一块可争取的支持资金渠道不少,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发改、科技等部门都可以争取,关键在于搞好项目包装。二是地、县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去年地级财政安排260万元用于苗圃基地建设和新品种引进的补贴。从今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0万元,作为生态茶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市、特区)也要本着以县为主,地区补贴的原则,制定茶产业资金扶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茶叶生产富民又利生态,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及长远,在这上面多花一点钱是值得的,对此,各县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要紧紧依靠市场,拓宽投入渠道。东部茶业向西部转移不可逆转,正是我们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各县要开动脑筋,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我区投资开发,解决资金、市场、品牌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把这三块工作做好了,资金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投入就有了保障。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对于资金使用,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打捆使用”。要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发挥集聚效应。财政扶贫、土地整理资金、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项目等资金都要重点投向茶产业。二是扶持重点。我们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三是“样板先行”。按照以企业和农民自愿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助的办法,重点支持那些愿意发展而且有能力把事情办好的人,使他们成为周围群众的带头人。哪个县、哪个乡镇 有积极性,哪个地方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就给予重点支持。

有的同志提到,群众对发展茶有顾虑,许多是持观望态度,现在推进工作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一下子要完成那么多任务,压力很大,担心任务完成不了。对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过去,我们在发展茶产业上受到挫折,主要处于计划经济年代,一是产权不明晰,二是没与市场挂起钩来,三是全国区域发展不明确,东部茶园较多。完全靠行政行为,农民没有受益,发展不可能持续。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户就是市场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他们自主决定。农民最现实,

也最善于算投入产出帐。他们心里清楚茶叶生产的收益,他们也担心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他们。要坚持让利于民,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加大对茶农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风险,使他们愿意发展茶叶。要加大对茶叶生产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电、路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要加快建立各种茶叶市场,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畅通茶叶生产、销售、服务环节,降低市场风险。通过这些措施,把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下来、服务环境改善好、市场问题解决好,群众自然就会行动起来。

茶叶是三年见效、二十年受益的经济作物。这么好的富民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抓好。既然看准了这个产业,不管前面有再大的困难,都要义无反顾地抓下去,坚决把这项富民产业做大做强。过去,我们发展烤烟、发展生态畜牧业、搞“三小”水利建设,哪一样没有困难?但是,我们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基层的干部群众,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最终产生了良好的效益。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农林特产税取消了,茶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不如抓二产三产来得快。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我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增收了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最大政绩。我们看问题、谋发展,既要抓财源建设,解决好自我投入能力弱的问题,又要抓农民增收,解决好农村群众消费能力弱的问题。今后,只要是有利于惠民的发展,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先干起来,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干中寻求发展。我们不能在犹豫、争论中丧失机遇、贻误事业、耽误发展。

四、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生态茶产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发展生态茶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既要有长远发展蓝图,又要有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地委、行署决定,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要分三步推进: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到XX年,是打基础时期。要新增20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区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年产值9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第二步,再用五年时间,全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到“xx”期末,全区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年产值18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23亿元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使我区成为国内绿茶,特别是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围绕以上目标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抓好茶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前提和基础。搞好规划,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生态茶产业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区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处理好茶园空间布局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区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规划三个生态茶产业带,即以印江、江口、松桃、玉屏、铜仁、万山等县为主的梵净山生态茶叶产业带,以沿河、德江、思南等县为主的乌江流域富硒茶产业带,以石阡县为主的佛顶山名优绿茶产业带。围绕三大产业带,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全区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在规划布局基础上,一要做好茶园面积发展规划。重点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村集中,规划一批万亩乡镇、千亩村,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二要做好茶叶品种规划。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则,根据我区的自然条件和茶叶资源,推广优质茶树品种。三要做好茶叶加工基地规划。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茶叶加工基地,又要在相对集中的茶园附近,新建茶叶粗加工基地。这样做既有利于推广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初制水平,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安排当地劳动力资源,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四要做好茶叶市场建设规划。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打造茶叶贸易中心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茶叶供求信息,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

(二)抓好基地建设,着力扩大茶园规模。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

益,就没有市场发言权。抓规模,重点要抓基地建设。要达到“xx”期末全区建成茶园总面积30万亩的目标,今年必须新建2500亩苗圃、10万亩茶园。各县要按照这个目标要求,认真抓好良种茶园的规模基地建设。要抓紧把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有种茶任务的乡镇要实行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将任务面积按照规划区域落实到责任人,落实到地块,直至栽足种好为止。茶园建设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基础,必须在建园之初,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土地面积、海拔、坡度、土壤的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资料,按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建设基地。在茶园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基地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商和本地龙头企业、能人,承包、租赁现有茶园和参与新垦茶园建设;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宜茶非耕地向企业和种茶能手集中,发展规模茶园。在茶园的管护上,要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已建茶园效益,带动新茶园建设。同时,要注意做好茶园投产前的土地产出工作,指导农民套种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实现以短养长,确保栽得下、稳得住、有效益、能发展。

(三)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过去,我区茶叶生产时起时落,很不稳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解决好市场问题。生产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加工量有限,带动能力弱,无力化解市场风险,结果是茶贱伤农,导致荒茶、毁茶。振兴和发展茶叶产业,必须认真汲取这个教训,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东茶西移”的机遇,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区发展茶产业,解决基地、加工、投入、技术、市场等问题,提升产业化水平。二是对现有的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等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维护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抓好茶叶品牌的培育。品牌是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是加快我区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区名优茶产品在省内外消费市场很受欢迎,印江的高档茶每斤已经卖到一千元以上,还供不应求。可是,我区茶叶品牌虽然较多,获奖的也不少,真正在国内知名的品牌都没有。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没有品牌,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车间,远离高端市场,得不到超额利润。所以,我们一定要创出自己的名牌。实施品牌战略,要注意抓好“三个统一”:即统一宣传和广告策划,统一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检验。对外主打“梵净山”品牌,唱响品牌蕴涵的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并与梵净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树立绿色、安全、环保、健康的品牌理念。要根据这一总体定位,抓好品牌的总体策划,具体包括品牌形象、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策划。同时要高度重视茶叶质量。质量是茶叶品牌的基础和核心保障,我们发展生态茶产业,宁可开始难度大一点,第一步起就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好质量关,力争发展一块成功一块,发展一亩成功一亩。要参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及国家核准的质量、安全、要加强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为加快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服务。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把农村沼气与生态茶产业配套建设,把茶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农办、扶贫办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贫项目资金向生态茶产业倾斜;林业部门要把茶园建设纳入植树造林,统一规划安排;财政部门要确保预算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的全额及时到位;经贸、商务、招商等部门要做好外

企外资引进工作,引进先进制茶工艺,加快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支持茶叶企业技改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创汇;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出口退税、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茶叶市场和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等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旅游部门要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积极开发生态茶园旅游;文化部门要进一步继承民间习俗,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通过宣传、提升茶文化,努力提高我区茶业的知名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茶业、参与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改、国土、水利、交通、乡企、电力等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口的项目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金融部门特别是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要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抓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推进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要加强宣传动员,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生态茶产业,主要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更多的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楚,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决策上来。各级干部在宣传发动群众时,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帮助他们算大账、算长远账,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他们的利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保护好农民利益,指导企业与农户加强协作,把农户茶园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对茶叶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并随着市场价格上浮作相应调整。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引导农民认识种茶的好处,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

要抓好技术培训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技术队伍。要重点解决好茶叶职能部门中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对此,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做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要建立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管理知识培训。农办、扶贫办、农业局、劳动局、乡企局等有培训任务和项目的单位,要重点向茶产业加工技能培训倾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要调整专业设置,在重点产茶区招收农村青年进行培训,培育一批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鼓励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茶叶主产县和重点茶叶加工企业就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及兼职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引进茶叶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着重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人才。

同志们,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全区茶产业发展,并寄予厚望。让我们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开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产力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

2.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二

李云峰

各位领导、同志们、全镇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新年刚刚过去,我们在这里召开宣化镇2011年农业产业化项目推介大会。可能有人会说去年已经召开过一次了,今天怎么又召开,为什么?自去年到现在,我们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一定起色,但同时我还看到了许多问题,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的不好,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积极性不高,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发挥的不够等等。下面,就我镇2011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镇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农业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和现场观摩会,推动了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说,全镇的农业产业化工作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一是总投资2520万元的千亩玫瑰园项目,这个项目可以间作套种土豆,去年一年银沙湖有限公司收获土豆150万斤,按平均每斤0.5元,获利75万元,在个人种植方面,土门村村民刘列也获得了很好的收成,种了三分土豆,收获土豆1000斤,收入500元。镇有线电视台对刘老汉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制作了土豆产业发展专题片在电视台连续播放,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认可。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稳步发展。登封市龙祥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岳窑村投资1000万元新建万头猪场一座,已完成投资300万元,宏业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在山海村新建养猪场,这些项目的建成,使全镇的养殖业逐步向向规模化养殖迈进。截至目前,全镇鸡存栏37万只,猪存栏8000头,鸭存栏3800只,羊存栏3000头,网箱养鱼950箱。全镇种植红薯810亩,核桃585亩。三是引导农户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并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的有序流转。截至目前,全镇土地流转286户,土地流转面积1619.4亩。同时,利用市镇两级优惠政策,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服务,提高了种植大户的土地产出率。

二、进一步认清形势,调动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随着近几年全镇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党委、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强公路、标准化卫生室、水厂等基础设施上做文章,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使我镇镇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从去年开始,镇党委、政府把工作思路作了一定调整,在抓好

招商引资项目发展富财政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业产业进程富农民上。群众手里没钱,什么事儿都办不了,新农村建设几万块钱的房子,老百姓买不起。上级部门对发展惠农项目扶持资金的力度日益加大,登封市连续召开农业发展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了一批发展农业带头人,看着是实惠、是便宜占不了。所以近几年来党委政府这么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目的就是要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有百姓富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稳定。虽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逐渐消退,但是随着煤矿资源整合,我镇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少,农村还是有很多闲散的劳动力,同时外出务工也是很多群众不情愿的。就我们宣化镇的实际情况来说,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唯一的选择和出路。但是自去年召开农业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到现在一年了效果怎么样?很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认为是部分领导干部、村组干部没有以身作则、带头发展农业产业化。党委政府决心这么大,我们的党员干部却没有真正把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放在心上,没有真正设身处地为我们的老百姓着想,整天浑浑噩噩,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工作上推推动动,拨拨转转。今年年初我们再次召开农业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并让玫瑰、土豆、红薯、辣椒、核桃、鸡、猪七个产业的带头人再次在全镇老百姓面前推介,就是要大家明白党委、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

也是为了充分调动老百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发展农业产业的模范和榜样。今年镇党委、政府将在上级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出台和完善对产业大户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协调邮政、信用社等部门将降低贷款门槛,为老百姓贷款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优惠政策,使更多的种粮户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集中,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促全面的发展格局,掀起我们宣化镇2011年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三、理清思路,鼓励企业发展壮大

没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化就会失去发展动力。五个龙头企业的发展为我们树立了很好榜样,但是作为龙头企业来说,在发展的同时,一是要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目前,全镇形成规模的企业数量还是很少,但是我们就是要在这仅有的几个企业中打造具有宣化特色的品牌,让别人看到产品就能想到宣化,让老百姓能引以为豪。二是要把品牌作为开拓市场的利器,通过做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品牌效应做好了,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三是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龙头企业要始终把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己任,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逐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使农民稳定地分享到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实现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双赢。

四、诚实守信,实现企业与农民的互惠共赢

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较低的市场成本就能获得长期、稳固的生产来源,这是其他行业的企业享受不到的;同时,农民由此获得的收益要远远高出长期以来经营传统农业的收益,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因此得到了较好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建立互相联合、互相信任的利益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局面。今年,镇党委、政府又引进一个新项目,就是山海村新上一个大型孵化场,通过政府的大力协商,该孵化场的负责人马新华愿意免费给农户提供肉鸡鸡苗和饲料,并且按照免疫程序免费喂养鸡苗一个月后,再把鸡苗放养给老百姓,等鸡养成后,马新华再把鸡从农户手中回收过来,每只肉鸡利润1.5-2块钱,一个月就能喂成,养的越多,获利越多。对我们的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事,有这样的机会,大家一定不能错过。关于这个项目,我想说三点:一是老百姓要有诚信。人家给咱们提供方便,咱老百姓也要讲诚信,要保证把养成的鸡卖给孵化场,树立我们宣化人勤劳善良、诚实

守信的良好形象。二是鼓励农户联户建设,形成规模养殖,这样在便于统一管理的同时,也能得到上级部门的扶持。三是养殖协会和农户要联合起来,互相维护自身利益,只有农户的利益得到维护,协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

五、加强领导,努力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实现新跨越

(一)加大督察和指导力度

要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就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宽松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政府要为龙头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全方位的服务,让企业家在宣化经营顺心,生活开心,发展放心。同时也要做好督促和检查工作,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生产发生大幅波动时,或者广大养殖户无法握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时,主动伸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信息采集、分析以及梳理,把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及时发布给规模养殖户,使之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经营策略,避免大起大落和放任发展,确保各项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加大组织管理力度

全镇这么多村,为什么有的村发展这么快,有的村毫无起色。我想关键就在于村干部。作为村干部,一定想群众所想,真正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要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确定专人负

责此项工作,切实负起责任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父老乡亲们,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们总结过去,谋划未来,进一步明确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信心和决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优化结构、加快速度、做大品牌。实现这三个目标,最重要就是要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使我们宣化镇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成长型的龙头企业、市场型的龙头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农业产业化的艰巨任务已摆在我们面前,时不我待,唯有奋起直追,2011年,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推进宣化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再上新台阶。

3.在广州招商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三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今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羊城,同叙乡情,共谋发展。首先,我谨代表邵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133万邵东人民,向情系家乡,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各位老乡,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今天的邵东,正在成为商机无限的大空间。便捷的交通引导发展。邵东联通东西,地处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圈交汇带,紧邻长株潭城市群,进入了省会长沙两小时经济圈,是东西联通的重要交通枢纽。娄邵铁路、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速、衡邵高速贯穿全境,设有2个高铁站、4个高速出口,军民两用机场和邵长城际轻轨正在规划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引导,使邵东的发展效率更加凸显。发达的网络联通天下。40万邵商遍布世界各地,全国256个县级以上城市都有邵东人经商一条街,创造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人”的商界传奇。物流线路覆盖全国80%的县(市、区),并开通了多个边贸区物流,日吞吐货物量40万件,现代物流园区——星沙物流园正在加快建设,拥有5000多个黄金商铺的国际商贸城即将开市,又将上演新一轮财富传奇。充足的资源流动,有利于广大客商抢占先机,赢取最大利润。独特的产业迈向世界。打火机、小五金、皮具箱包、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均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今年举办了“邵东首届国际五金机电博览会”,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保税仓库已经启动建设,实现了产销跨域融合、厂商全球联盟,推动了“邵品出海”,现在的邵东,商机诱人,前景迷人。

今天的邵东,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大摇篮。我们拥有一流的园区平台。邵东经开区跻身全省“十强”园区,正在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生态产业园获评湖南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湘商产业园入选“全球湘商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已建标准化厂房1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75家,投产75家。以湘商产业园为龙头,带动了黑田铺印刷工业园、仙槎桥五金科技工业园、廉桥医药科技工业园、团山打火机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快速发展,“1+4”的产业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们拥有优越的政策环境。率先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的意见》(实体经济发展50条)《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若干意见》《邵东县银行贷款“过桥资金”操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支持实体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引导基金20亿元、创投基金4亿元、工业发展资金1亿元,切实解决了企业用地、融资、用工、降成本的难题。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团队。以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为支撑,建立博士工作站和专业科研团队,借助3D打印等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3D打印、模具制造、智能建筑等高新技术产业。锐科机器人、中捷精密智造等20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入驻投产,东方神鹰、东亿电气、亿利金属、德沃普电气等一批传统优势企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杭州先临三维、甘肃康视达和深圳显创光电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地,正在实现由“邵东制造”向“邵东创造”的华丽转身。现在的邵东,创新创业春雷涌动,实体经济蓄势高飞。

今天的邵东,正在成为开放合作的大舞台。随着资源、区位、环境、政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邵东正成为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投资洼地,蕴含着无穷活力与潜力。走进新时代,我们将突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全力振兴实体经济,正在实施对接天下邵商建设大园区,对接前沿科技提升产业链,对接“一带一路”推动“走出去”,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等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实验区、中部地区商品物流集散区、湖南轻工业振兴发展先行区。开启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各位乡亲和海内外优秀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热情帮助。我们将坚持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宽松的环境,把邵东打造成为各种投资伙伴和各类优秀人才成就事业的宝地、创造财富的乐土、幸福宜居的家园。

故乡山水远,乡情总相依。真诚邀请各位多回家看看,常回家走走,共同投身建设创新富裕宜居邵东的滚滚热潮。

4.在产业供需对接推介会上的致辞 篇四

大家下午好!群英荟萃,金秋生辉。今天,我们很荣幸与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洽谈合作、增进友谊、共谋发展。在座的各位企业家都是行业发展的佼佼者,是为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杰出代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xx县委、县政府及全县26万各族人民,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xx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应邀参会的各位企业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xx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州西部,与省内的贵阳、平坝、安顺、惠水、紫云、罗甸等市县接壤。全县国土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82个村居,总人口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6 94%。xx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时期属金竹夜郎古国,有夜郎故地,杜鹃之乡的美誉。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富含大量的硅石、耐火粘土、原煤等资源。

5.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五

5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

(2010年3月24日)

尊敬的热孜万•艾拜副主席,尊敬的池重庆书记,各位嘉宾、旅游界和新闻界的朋友们:

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新疆旅游推介会。首先我谨代表四川省旅游局热诚欢迎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热孜万•艾拜女士一行来到四川进行新疆旅游产品推介,对今天光临推介会的来宾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疆是一个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壮美,民族风情浓郁的好地方。天山南北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处和多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辽阔的草原上野花缤纷、牛羊肥壮;飘香的瓜果和欢畅的民族歌舞构成了各民族友好相处的乐园。“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早已使新疆成为大家心驰神往的地方和极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四川同新疆一样也是一个旅游资源的大省,我省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行业的努力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虽然2008年我省遭受特大地震灾害,但在国际社会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力支援和帮助下,全省旅游实现了灾后重振的预期目标,超过了震前水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全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居民的出游能力不断增强,新疆雄奇壮美的弋壁风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色和一些著名旅游

地如幽秘的罗布泊、天山天池等都是四川游客向往的地方。

四川和新疆同处西部地区,相互间有很大的差异性、互补性,具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和空间。相信在两省、区政府的重视下,两地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将不断增强,今天我们在此签订两地旅游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旨在对双方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宣传推广、客源互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合作,以期建立长期、全面、务实的战略合作关系。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学习新疆旅游业的宝贵经验,加强业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双方游客的互访,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共同发展。我相信,四川与新疆的旅游合作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6.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六

共创合作新辉煌

——在2011’中国海门(深圳)投资环境推介会上的讲话

海门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杨曹明

(2011年9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深圳举行2011’中国海门(深圳)投资环境推介会,与企业家、工商界朋友汇聚一堂,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首先,我代表中共海门市委、海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海门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窗口”和特区,以激情、创新、敢闯和实干,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我们已连续多年来深圳学习考察并举办各类招商活动,每一次来,我们都能看到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令人赞叹的成绩,更能真切感受到大家对海门的热情和关注,进而寻求共同发展的合作机遇。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海门的独特魅力和投资环境。

一、海门江风海韵独具、资源禀赋丰沛,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拥有最适宜的投资环境

海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因其“江之尾、海之头”的地理位置,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并得名。全市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下辖2个省级开发区、2个产业新区和17个乡镇。近年来,海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 家战略叠加机遇,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2010年,全市实现GDP500亿元,在江苏各县市中名列第9;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在江苏各县市中位居第9;在江苏省县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中,位居第6;在“2010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评比中,海门在全省入围城市中位居第8;在最新公布的“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海门列第30位,位居全省第9。同时,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最具潜力十强县市”之一,被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等组织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十强之一。海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城市领先行列,主要得益于海门的潜在优势正在迸发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1.优越独特的区位优势。海门有着十分独特的区位优势,即“靠江、靠海、靠上海”。一是靠江。海门拥有58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东侧40多公里为浅水岸线,西侧近15公里为可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的深水岸线。目前,大部分岸线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同时,海门港区内的新江海河挖入式万吨级港池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项目竣工后,新增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的岸线6公里。另外,近两年我市在沿江区域实施了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新获得11.4平方公里的陆域腹地。二是靠海。海门拥有25公里的黄海岸线,其东灶港冷家沙区域是可建10-30万吨级港口的天然深水港址,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定位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用海规划已获国家海洋局批准,10万吨级通用码头全面开工建设。另外,通过实施东灶港围填海工程,我市在沿海区域新获得15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三是靠上海。海门与上海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仅60公里,加上海门的海永乡在崇明岛上与崇明县直接接壤,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同、经济相融,因此海门享有“江风海韵北上海”之称。

2.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在跨江通道方面,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距离海门市区10公里;连接崇明和启东的崇启大桥距离海门市区40公里,年内将竣工通车;连接海门与崇明的汽渡——临永汽渡位于海门市区东侧20公里处的临江新区内;连接海门与太仓的汽渡——海太汽渡位于海门市区西侧4公里处的海门港工贸区内;另外,崇海大桥筹建工作加快推进,有望年内立项。在高速公路方面,宁启高速公路贯穿海门境内,并设有叠石桥、海门、悦来等互通出口。同时,南北向穿越海门东部区域的扬启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在航空水运方面,海门距上海宝山港、洋山港的车程分别为1小时和2小时,距长江第二大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南通港的车程仅半小时,距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和南通机场的车程分别为1小时、2小时和半小时。

3.功能配套的载体平台。近年来,海门举全市之力在沿江沿海区域打造以海门经济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滨海新区和临江新区为“四大增长极”的发展平台,这四大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为吸引产业和资本转移拓展了新空间。海门经济开发区位于海门市区东侧、南侧和西南侧,建设有中心商务区、滨江新城区、海门港工贸区等3个特色园区,规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现有企业1200多家。特别是海门港工贸区距苏通大桥仅3公里,规划面积46.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仓储物流、海洋工程、重型港口机械、钢铁深加工、电力能源、汽车配件等新型工业,已有海宝工业园、中远钢构、海隆重机、海新重工等近50家企业入驻。海门工业园区位于市域西北侧,是我市的第二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目前,园区正瞄准“建设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区”目标,着力构建中国家纺产业的研究发展中心、世界级的家纺产品生产基地。滨海新区位于海门市域东北,濒临黄海,规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目前,已有美国泰森集团、中国石油、中船重工等30多个项目进驻。临江新区位于海门市域东南,规划面积58.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打造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百亿园区”,已有慧聚药业、联海生物、陆江锌材料等30多家企业入驻。

4.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海门产业基础良好,板块特色鲜明,是远近闻名的“科技之乡”、“纺织之乡”和“建筑之乡”。近年来,海门按照“规划引领、业态升级、空间集中”的思路,狠抓龙头企业的带动、配套企业的引进,形成了新能源装备、精密机械、船舶修造和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高端家纺等产业集群。在新能源装备产业方面,主要有中兴能源、亚洲新能源等企业,年销售能力达55亿元;在精密机械产业方面,主要有中兴爱尔思、振康机械等企业,年销售能力达400亿元;在船舶修造及海工装备产业方面,主要有海新重工、海隆重机等企业,年销售能力达50亿元;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主要有巴塞利亚、慧聚药业等企业,年销售能力达210亿元;在电子 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方面,主要有通光集团、三鑫电子等企业,年销售能力达220亿元;在高端家纺产业方面,主要有凯盛家纺、明超家纺等企业,年销售能力达250亿元。

二、海门发展优势凸显,生机活力迸发,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发展,海门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经济腹地,必将具有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

1.海门面临的发展机遇十分难得。近两年来,中央先后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强调长三角要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要求江苏沿海地区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带。这必将使海门“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全面迸发,在江苏沿江沿海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2.海门创设的发展环境堪称一流。在政策扶持方面,海门推出“五大机制”,为投资者创造一流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一是新办项目扶持机制。海门在园区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为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同时,海门拥有低廉的商务成本,对投资项目行政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二是项目服务挂钩机制。对落户的项目,按照“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由四套班子领导分头挂钩联系,主动服务,确保项目快速达产见效。三是行政执法责任机制。除安全生产、环保执法检查外,监管部门对企业和项目的 检查实行严格的申报制,确保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抓发展。四是人才保障激励机制。为鼓励外地技术人才来海就业,对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人才,给予相关财政补贴,并可以优先办理调动手续。五是客商生活便捷机制。全市开辟有客商就医、子女就学等“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客商在海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在商务资源方面,海门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高考平均录取率达97.6%。有三所职业大学、两所职业高中,全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每年可新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5000多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万人,在海工作的博士和硕士达200多人。

3.海门未来的发展蓝图催人奋进。关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海门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围绕“加速转型、全面跨越”这一主题,紧扣“争先崛起长三角,抢先跨江进八强,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三先”目标,大力实施“江海同兴、城乡同步、民生同享、创新驱动、生态优先”战略,力争工业应税销售、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三大核心指标均比“十一五”期末翻两番,分别突破1600亿元、260亿元、120亿元,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强港、苏中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市)。

三、海门江海开发全面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各地优秀企业家来海投资发展上可提供多种选择

海门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江苏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海门的投资潜力和发展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为广大客商所关注和看好,正成为广大战略投资者的首选之地 和长三角北翼的新兴投资热土。

1.重点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海门始终坚持“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导、做优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思路,重点实施“5+3”产业发展战略。一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在滨海新区和海门港工贸区重点布局重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船舶制造和配套项目,同时,在货隆镇中兴产业园重点布局高压电器、电力电器成套装备,打造全国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核心件生产基地。二是新能源产业。计划在滨海新区布局风力发电装备,在临江新区布局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业。三是新材料产业。以中兴能源装备为主的特种钢材、以恒秀铜业为主的特种铜材、以雄风科技为主的稀有金属材料等为依托,大力招引新材料产业类项目。四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以临江新区为平台,着重发展以生物医药、药品研发为重点的化学工业,特别注重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引进高校研发机构。五是现代服务业。在开发区中心商务区布局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动漫设计、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产业。在海门港工贸区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配送集散中心等项目。大力引进汽车销售及零部件配套项目,发展区域以海门港工贸区、和洲汽车产业园为产业主集中区。海门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旅游合作项目主要有张謇故里、余东古镇、东灶港蛎蚜山和沿江风情带开发等。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计划”,重点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向临江新区集聚,家纺服装产业向海门工业园区集中,建材电子产业向海门港工贸区集合,力争三年内三大传统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2.加快推动科技园区建设。近年来,海门把科技园区建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企业的重要抓手,打造适合各类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系列载体。一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海门建成科技孵化器6家,总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目前在孵企业近130家。其中,海门都市科技创业园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面向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软件开发、生物技术领域企业。二是科技企业加速器。海门建有1家科技企业加速器,现有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为孵化器毕业企业提供后续发展空间。三是科技产业园。海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海门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和海门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园已初具规模,目前正在建设海门科技创业园、海门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还有与复旦大学合作整合高校与地方科技创新资源的海门复旦科教园和复旦复华高新园。我们热诚欢迎广大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来海门的科技园区投资创业,对来海门科技园区发展的科技项目,优先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优先获得科技金融的支持,对来海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可享受人才政策的扶持。

3.大力引进城市建设类项目。随着近年来我市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各园区基本框架的全面拉开,诸多城市建设类项目同样期待您的关注: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城市南进”战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滨江生态新城。去年,全市房地产成交额达42.4亿元。今年我们将重点推出新党校南侧等8宗地段的开发,为广大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商业舞台。二是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今年,我们将重点推出实验学校 南侧等地块的整体开发工程,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三是新城区公共服务项目。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放大新行政中心的龙头效应,大力度引导建设资源向新城聚合,商贸住宅向新城转移,人口向新城集聚。目前,期待您关注与投资建设的项目有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四是基础设施类项目。以多种方式参与我市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园区内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城建融资项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创新投资融资机制,通过抵押、拍卖、置换等形式,加快推动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进程。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清末状元张謇曾开创了海门近代历史上的腾飞。如今,乘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秉承先辈的开放开拓精神,实现海门的又一次腾飞。衷心希望在座的新老朋友,能到海门开拓市场,投资发展,相信我们的合作,必将带来互惠互利、共生双赢的局面!

7.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七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加大,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在这里召开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发展产品推介会,主要目的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通过银企对接这个平台,实现银企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互动对接,密切合作,同心促发展,奋力渡难关,保持我县工业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刚才,金融和企业界的朋友结合各自实际,围绕应对危机、加强合作这个主题做了很好的发言,阐述了政策,推介了产品,表明了决心,坚定了信心,讲的都非常好,非常实在。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讲讲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

1、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需要。当前,我们面临着最复杂、影响最为深远的经济金融形势。一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复杂局面还未见底。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还在向实体经济蔓延,而且我们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紧密,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打击,经济运行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双重影响,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二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全国、全省经济发展下行趋势明显,我县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些企业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库存增加、利润锐减,部分企业资金链条趋紧,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着力予以解决。

2、是适应国家政策变化的需要。10月份以来,为应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中央宏观政策及时进行了重大转变,财政政策由“稳健”调整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1998年以来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根据中央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的总要求,11月5日、11月26日和12月3日,温家宝总理接连主持召开了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国十条),帮助企业解困六项措施(国六条),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国九条)。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国务院连续出台三大举措,出手之快,出拳之重,前所未有。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等9个方面内容,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所有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力度和决心,也为加强银企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县委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对此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我们召开这次金融产品推介会,就是要抢抓机遇,用足用好国家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是保持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多次举办银企座谈会,有效缓解了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可以说,我县棉纺织、食品、光电产业和骨干企业之所以,发展快,关键在于银企合作搞的比较好。各金融部门正确处理落实宏观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银企合作力度,积极向上汇报,千方百计争取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把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列入了上级信贷计划,较好地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实现了银企双方的共兴共荣。面对当前严峻的金融、经济形势,我县工业企业要想做大做强,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进一 步做好结合文章,是保持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4、是构建和谐银企关系的需要。近年来,我县银企合作成效显著,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勿容置疑,在银企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互通不够,项目互接欠缺,工作互动薄弱,紧密合作机制有待加强。召开今天这次会议,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银行讲清金融政策,介绍服务方式,推介金融产品;让企业讲清信贷需求,介绍经营情况,推介优势项目,让银企双方面对面沟通,相互渗透影响,实现优势互补,着力构建和谐银企关系,达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紧密合作、互惠共赢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讲讲如何搞好银企合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和金融相互促进,银行和企业相互依存。金融机构依靠企业、项目支撑谋求发展,支持企业发展就是支持自己。企业的发展需要银行的金融支持,哪个企业坑银行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今天我们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也是为银企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会上,各金融机构推介了金融产品,企业就有关信贷等方面的政策问题进行了咨询。这种形式很好,关键是下步如何落实求实效的问题,在此,我提几点要求:

8.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八

今天,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民银行共同召开这次全县政银企对接暨金融新产品推介会议,会议很重要,目的是通过政府搭台,加强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与项目对接,宣传和推介金融新政策、新产品,促进银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前面,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史书昌同志通报了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情况;发改局负责同志介绍了重点项目及配套资金需求情况;6家金融机构的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各自的金融新产品和信贷支持重点;县人行负责同志通报了当前金融形势,并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了发言;部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就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需要金融机构支持发展方面的情况作了发言;相关金融机构还与41家企业和3户个体工商户现场签订了总金额10多亿元的意向性贷款协议,可以说,这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相信,会后,通过政银企三方努力,认真落实今天会议达成的协议,必将为各企业和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树立共赢理念,进一步强化金融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金融与经济又兴衰与共,相辅相成,是“同命运、共发展”的关系。金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企业的有力支持。所以,只有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事业才能同步壮大。各银行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就是水与船的关系,水涨,船自然就会升高。地方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就会增加,区域内的资金总量就会增大,银行的存贷款也就会增加,收益自然也就会水涨船高。因此,我们要始终树立这样“三个思想”,即金融部门要树立“支持地方发展就是推进自身发展”的思想,企业等经济实体要树立“为银行着想就是为企业发展”的思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树立“为金融机构、为企业服务就是促进地方发展”的思想。这方面,我们以前是这样做的,今后仍然要坚持做好。会上,各金融机构介绍了各自的一些金融新产品及信贷支持重点,企业等经济实体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总之,各金融机构和各企业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都要牢固树立经济、金融同兴共荣的理念,特别是各金融机构要自觉地把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主动融入临洮的发展大局,为地方经济、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要紧紧围绕促进临洮经济发展、满足群众发展需求,研究金融政策,勇于解放思想,更新经营理念,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办法,最大可能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新贷款方式,多层面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担保和抵押方式,用足用好政策。要积极争取列入上级银行的各类试点范围,努力创新符合发展实际的信贷模式。要跟上级行主动衔接、主动汇报,积极邀请上级行领导来临洮实地考察,让他们了解临洮经济发展的态势,增强在临洮投放贷款的信心。要多到企业了解情况,多跟政府加强沟通,把企业的想法、政府的要求向上级银行汇报,主动提出办法和措施,争取获得更多的支

持,有效实现金融发展与临洮经济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这方面,县农发行做得比较好,其他银行要向县农发行学习。我们贫困落后地区融资难,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银行支持力度不够,今后要改变这种情况,力争把临洮的存贷款放到临洮。

二、突出工作重点,大力拓展信贷扶持空间

今年,国家实行“有保有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对经济发展的重点方面、重点领域、弱势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仍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方面。国家的政策导向是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依据,也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谋求合作发展的政策机遇。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发展实际,总结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对全县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明确提出了实施“五大战略”,打造“三大基地”、“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总体思路,即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文化兴县战略,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省最佳的宜居休闲度假基地、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兰州南部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全力推动临洮发展迈上新台阶。各金融单位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特别是围绕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振兴、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重点,全力争取上级行支持,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全力支持地方发展。一是要大力支持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国办扶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出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十年规划、国务院批复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三西”农业建设期限延长和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机遇,正在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初步论证谋划了一大批项目,总投资超千亿。这些项目正在与省市进行衔接,一旦确定下来,将是临洮今后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今天签约的10亿元的协议项目。各金融机构要认真研究。这些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配套资金不足、需要金融支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政策,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金融支持领域,对这些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主动对接,加大投入,提供有力地信贷支持。二是要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开发。今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打造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近期,县委、县政府分片召开了水川区乡镇农业结构调整会议,对明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重点对马铃薯产业和水川区设施农牧业发展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布局,确定了一些特色产业示范片带,如何建设好这些示范片带是明年和今后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要围绕县上确定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突出扶持重点,切实加大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及养殖小区建设和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要对农产品购销、淀粉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给予重点扶持,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要大力支持工业发展。“一区四园”建设特别是中铺工业园区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临洮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业项目、重点企业提供配套资金,强力支持园区建设和发展。同时,也要不遗余力地加大对现有水电开发、铝产业、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造纸、酿酒、生化制药等产业的贷款额度,对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好、信誉度高的企业要一如既往、义不容辞地给予支持,确保切实落实好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四是要大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水利等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当前制约临洮发展的最大瓶颈。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切实加大对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城乡道路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扶持力度,助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同时,也要继续加大对第三产业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的有经营性收益的三产方面的项目,要大力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总之,县委、县政府对金融信贷工作的总的要求是,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一年要比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存贷款的比例一年比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会后,县政府与县人行协商确定各商业银行具体的增长幅度。对计划完成好的,县委、县政府要予以奖励。

三、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推动政银企良性互动对接

加强银企合作,促进经济、金融共同发展,是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有效举措,也是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银企合作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加强协调,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为加快推进银企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努力形成政、银、企三方有效对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为金融机构提供切实的支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为金融单位、企业做好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和本职工作,纳入政府和部门的工作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完善与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的有关机制,大力优化信用环境,全力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协调解决制约影响发展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建立金融信贷奖励机制,对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按有关政策进行奖励,并在业务和政府资源上给予重点支持、重点倾斜。要帮助金融机构做好各类贷款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的清理工作,严肃追究逃避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这方面,政府要提出具体的措施、办法。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资产评估、信用担保、工商登记、税费征收等方面,为银行资金的融出和中小企业资金的融入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发改、人行要对今天的签约项目跟踪落实,适时调度,切实提高履约率。

(二)要加强信息互通,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洽谈会、恳谈会、联席会制度,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金融机构负责人、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地座谈,互通工作情况,互通信贷信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银企良性互动。发改、经贸、人行协商拿出一个具体的制度办法,经过讨论后下发执行。经贸、发改、统计、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主动向银行通报经济发展形势和投资方向,及时推介成熟的重点项目,给企业反馈金融政策、资金投向、重点贷款等信息,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作为企业,要按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财务会计制度,正确处理借贷关系,加强信用建设,对银行的贷款要严格按规定使用,自觉接受银行监督,按时还本付息,与银行建立依法诚信的合作关系,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创造条件。对重大经营事项,及时与银行交流、沟通,及时向银行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加强与银行的沟通交流,获得更多信任和支持。作为金融机构,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积极向上级行传递我县的最新经济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金融形势,随时向企业传递金融政策信息,争取省市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争取获得更多的放贷指标。

(三)要加强项目对接,解决合作资源不充分的问题。政银企合作的关键点,在于金融资本与发展项目的接洽。作为企业,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精心论证市场前景广、发展效益好的项目,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争取信贷扶持。要在项目策划、论证中,主动邀请项目银行提前介入,参与指导,增强项目的可行性。作为金融机构,要积极应对金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强化市场意识,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对接,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帮助指导企业搞好项目筛选、论证工作。作为政府,要在搭建平台、策划项目、解决融资难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做好为企业和银行之间牵线搭桥的工作,及时向银行推介有效益、有市场、有信誉的优秀企业和项目,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银企合作。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布局和重点发展项目时,既要征求社会各方面和企业的意见,也要征求金融机构的意见,使政银企三方面都达成共识,利于项目落实。人行、经贸等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银企项目融资推介调查研究,深入各金融机构和企业调查了解资金供需情况,及时组织银企项目融资推介、洽谈、签约,促成银企签约项目贷款的发放。

9.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 篇九

肥西县招商推介会上的讲话

县委书记 陈晓波(2011年11月27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初冬合肥,万商云集,暖流涌动。今天,非常高兴,在第五届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胜利召开之际,我们与各位企业家相聚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畅叙友谊,共话发展,共谋合作。在此我谨代表肥西县四大班子和90万肥西人民,向出席本次招商推介会的各位企业家、来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肥西发展的安徽省信息家电协会、宁波家电协会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肥西地处合肥西南、巢湖之滨,辖4乡10镇5园区,面积1970平方公里,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巢湖明珠、花木之乡、工业新都”之美誉。近年来,我们抢抓国内外产业资本加速转移、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合肥市“三大推进”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解放思想,奋力拼搏,闯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的转型发展、加速崛起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70亿元增长到

276.1亿元,财政收入由7.26亿元增长到29.03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由77.5亿元增长到5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1亿元增长到3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9元增长到7097元,分别是2005年的3.94倍、4倍、7.2倍、2.8倍和2.2倍。综合实力连续3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前列,连续2年成为全省唯一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的县,目前位居全国百强第90位、中部十强第7位。今年1-10月份,全县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97.4亿元、增长32.8%,固定资产投资266.9亿元、增长41%,财政收入34.74亿元、增长45%,地方财政收入18.8亿元、增长58%,总量均居全省前列,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今天的肥西,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高地”。2005年以来,我们重点围绕江汽、格力、安利等一批骨干企业,抓配套、优服务、促集聚、上水平,逐步形成了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化工塑胶、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家电和汽车两大产业年规上产值均已突破200亿元,家电和汽车两大产业的核心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已分别达到近百家,产业协作明显增强,企业分工日益细化,配套成本大幅降低。另外,在合肥“十二五”产业规划中,家电和汽车产业,已分别被列为全市重点打造的3个“双千亿元”和3个“千亿元”级产业之一,未来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将更加凸显,政策措施将更加完善。这些,均为各位企业家的投资加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今天的肥西,正成为资本集聚的“洼地”。“十一五”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无论是引进项目数,还是到位资金,均呈逐年大幅攀升态势。去年,全县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57个,到位市外资金140亿元、境外资金6500多万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3.3倍、9.4倍和21倍。今年1-10月份,全县新引进项目1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9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累计到位省外资金164.9亿元、增长56.5%,实际利用外资7137万美元、增长52.3%。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肥西的对外吸引力越来越强,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关注聚焦和投资创业的理想之选。

今天的肥西,正成为企业成长的“福地”。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开明开放的意识和“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管理改革上,着力健全项目规划、土地利用、产权出让等机制,强化工程建设和招投标管理,坚决破除行业“潜规则”,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在服务优化上,坚持以“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合法、高效”的原则,深入开展机关效能革命,进一步整合优化部门职能和服务流程,建立审批“快速通道”,严格落实首问负责、缺席默认、限时办结、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制度,较好地实现了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结、零时间滞留”;建立健全领导包联服务企业、项目制度,坚持不懈地为企业做好用地、融资、劳动用工等服务,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形成了政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环境保障上,认

真落实“封闭、挂牌、持卡”保护和“宁静生产日”、“宁静建设日”等制度,严厉打击各种损商行为,营造了一个让广大客商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的良好环境。

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县将面临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政策叠加机遇,加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生态环境优美、科技人才汇集,肥西必将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我们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企业家,能以战略的、发展的、共赢的眼光来看肥西,一个加速崛起、快速变化的肥西,正是广大企业入驻的最佳良机;一个比较优势凸显、配套设施健全的肥西,正是广大企业投资创业的最好平台;一个开明开放、体制健全的肥西,正是广大企业寻求合作的最好伙伴。

肥西县委、县政府郑重承诺,不管项目大小,来自哪里,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只要对肥西发展有利、对肥西人民有利,我们都将始终坚持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竭诚为一切客商提供一流的平台、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环境。我们期待着与一切有意向来肥西投资创业的广大客商和社会各界人士,携手合作,共同成长,共创辉煌!

上一篇:搞笑的创业口号霸气下一篇:我们的正能量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