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

2024-09-05

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8篇)

1.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 篇一

差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之有效开展

[摘 要]差异教学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体现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教学模式.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设计有阶梯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教学,建立多元化评论模式,从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这方面来论述差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开展.[关键词]高中数学 差异教学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10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变为细化,对人才需求也趋向多样化.需要的是多样化、多种技能的人才.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也应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为教学活动的目标.长期以来,高中数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分数这一标准去要求学生,忽略了学生性格上的差异与个性的多样化,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与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标,本文就提出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一、以人为本,设计阶梯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导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方向,对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在学习基础、智力上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有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这差异性设计阶梯型的教学目标.通过阶梯型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在阶梯型的教学目标中,让优秀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与要求,为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为更高的学习目标不断去努力.这一种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设置,能促动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竞争意识,以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差异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度式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上,可以设置基本目标、提高目标与发展目标这三种.基本目标就是面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兴趣比较低设置的基本目标.这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简单运用基础的数学知识.提高目标就是针对那些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基础知识却比较扎实的学生,让学生在完成基本目标上提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就是针对知识内容掌握扎实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三视图》(高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困生,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基本目标:会从简单的三视图中辨别出简单的物体.对于基础知识还比较扎实需要提高能力的中等生,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目标:会画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三维图.对于基础比较好的优等生,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发展目标:会从投影的角度去了解俯视图、主视图、三视图、左视图等基本概念.这样的差异性教学目标,能达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二、根据学生基础,进行科学分组

差异教学开展的第二步,就是科学分组.通过科学分组,让所有的学生能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得到收获.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分组.通过分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分组.如每一个小组大约5-8人,把基础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进行小组搭配.如一个学习小组里,应该包括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中等的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搭配,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以此全面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推动共同进步.数学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分配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到各个小组之中,分配的任务应难度适中,不应过于简单,注重任务的创新性、激励性、挑战性,这样才能达到差异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三视图》(高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把先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分配到各个小组.然后叫一个优等生担任组长,2~3个中等生当副组长.对于优等生,应要求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懂的地方向教师请教.然后让优等生辅导中等生,中等生辅导学困生.当学困生完成任务时,可以引导其完成中等生的任务,中等生在一边辅导;中等生在任务完成之后,也可以做优等生的任务,优等生也可以辅导.通过在差异教学基础上的互帮互学,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带动学困生进步.三、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教学

差异教学的第三步,就是开展多层次的教学.多层次教学就是突出教学环节的差异性,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进步,成绩都能提高.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学习难度更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有局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学生水平与层次上的差异,对学生展开统一标准教学,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班级会出现优等生与差生这两极分化的趋向,影响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水平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教学.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提问.这样不仅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让学困生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基础比较好、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中等生与优秀生,可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根据学生基础,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多层次的作业,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符合每个层次需要的作业.如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设计基础题巩固基础.基础中等的学生,可以设计提高题.基础比较好的优秀生,设计拓展题.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可以综合各种难度的题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可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与应用基础题,并求解简单的能力提高题.中等生应该在完成提高题的基础上,去做一些难度比较低的拓展题.优等生应熟练掌握与应用拓展题.通过这一做法,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并能有机会去挑战更高层次的题目,尝试成功的自信与挑战的快乐,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五、建立多元化评论模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在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产生学习的热情与上进的动力.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主张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获得教师的表扬,而其他学生却失去了这一份荣耀,这不利于师生融洽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应建立一种多角度、多方位、有差异的评价体制,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体制提出的要求.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上,首先应采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其中,书面考试是一种常规化的评价方式,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以设置多元化的书面评价方式.如单一卷模式、加试卷模式、三卷排列模式、四卷重叠模式.其次,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可以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进步;可以家长评价,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教师激励,激励学生发展个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能有差异地、全方位地对学生展开评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特约编辑 章 强)

2.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 篇二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 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 促进其在学习过程产生中强烈的探索欲望, 这样学生就会渴望学习也乐于学习[2]。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活用导课

课堂的导入, 犹如戏曲的 “序幕”, 如果能让学生 “一见钟情”, 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节学生的情绪, 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课的方法很多, 有直接导入法、以旧引新法、实验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等等。[3]最重要的是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在 “过氧化钠”这一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以火灾现场的视频导入,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一般用什么来灭火? 接着进行进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的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就会思考: 水和CO2通常都是用来灭火的, 现在却可以用来生火, 这是为什么呢? 用这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是化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来源。据报道, 许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来自对化学实验的好奇,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实验,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希望通过实验, 能够充分激活学生, 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感到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例如, 在 “Fe3 +与Fe2 +转化”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做 “茶水变墨水”、“墨水再变茶水”的实验,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体验获得化学知识的乐趣; 在 “浓硫酸的脱水性”的学习中, 可以做 “黑面包实验”, 让学生在惊奇的发现中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4]。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仍然存一种现象, 就是实验探究浮于表面、效率低下。主要有两种表现: 第一是我们的化学课程课时数少, 而是实验探究是需要时间的, 导致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在减少, 从而用播放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替代实验。第二是在课外探究活动的布置上, 有时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些课外探究实验, 到了课后, 既没有指导、组织, 也没有控制、监督, 更没有安排时间让大家进行交流, 最后不了了之。这种探实验探究, 时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的。

总的来说,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无可替代的, 缺乏化学实验, 中学化学就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化学实验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也能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观察思考, 并分析讨论, 从而得出结论, 真正实现化学的有效教学。

三、善用语言

语言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好的语言能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有时候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不用的效果。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下改变字词的读法, 或者调整句子的顺序, 都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这些也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我们要怎么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呢? 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身边有许多说话风趣幽默的人, 我们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寻找素材, 留心他们的语言特点。从生活中提炼的语言也会更加贴近学生。

当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是一种手段, 我们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的目标, 所以我们不能卖弄语言, 不能为了讲笑话而讲笑话, 如果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不能达成教学任务。总的来说, 课堂的45分钟可以放得很开, 说得很远。但是必须做到形散神不散, 灵活而不散乱。

总之,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一直的追求, 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也正处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以上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相信只要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的研究, 认真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 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加的充满活力。

摘要:新课改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 故以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突破口, 对以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为基础的有效教学做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有效教学,兴趣化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连进军, 杨旻旻.试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2) :13-17.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堂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 14-17.

[3]王后雄.化学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学;演示实验;师生合作

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演示实验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想让演示实验更成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尽量多做演示实验,不打折扣

演示实验的示范性非常重要,学生喜欢多做课堂演示实验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要做好(95%以上);教材上没有的实验,有条件尽量做;对于一些课后趣味实验,也尽可能地和学生一起分享。通过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化学课会拥有很高的热情,演示实验时全神贯注,课堂教学气氛良好,自然教学效果也不错,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直观、深刻。

二、尽量让学生都能观察、感受到实验现象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药品有效,仪器正常。教师必须在课前预先做一下实验,尽量使实验现象明显。有经验的教师,会设身处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如果我们做演示实验时,为了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同学会站起来,后面的同学甚至跑到前面去看,造成课堂纪律不好、秩序混乱,使许多同学看不到实验现象。这样,就失去了做演示实验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演示实验失去兴趣。

在演示实验时,还要尽可能与学生接近。如在切割金属钠时,由于钠在空气中非常容易被氧化而失去银白色光泽,所以在实验时,可将钠块放在厚厚的滤纸上,然后拿着小刀和镊子走近学生,让他们能在近处观察钠的色泽,并观察表面变暗的全过程。这样一圈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很好地认识钠这种活泼物质了。在试管实验中,一般可以举着试管在教室绕行一圈,让所有的学生都观察清楚,如果实验安全可靠,还可以把实验让学生传递下去观察;一些不便移动的装置就只能靠垫高了,比如钠在空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用方凳垫高效果较好。如果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用摄像头投影到屏幕上,效果也不错。

三、尽量师生合作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中学化学专门开设了实验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中学阶段开设的实验课毕竟有限,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仪器设备、实验药品等条件限制),很多学校都未开足教材上要求的实验课数量。因此,学生动手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一来,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就显得纸上谈兵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演示实验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甚至放手让学生代替老师来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感觉是自己在做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可以采用“申请制”,让“中标”者上臺演示。比如在进行过氧化钠性质实验中,我用脱脂棉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包裹住,用镊子夹好,然后邀请同学用玻璃管对着棉花吹气,做一个小魔术。同学一听觉得兴趣大增,上来的同学对着棉花不断吹气,立即,棉花着火燃烧,完成一次成功的实验。又比如铜和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做对比时,相同时间、相同状况,教师做一个,安排学生上来也做一个,和老师合作。通过合作实验,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更加浓了,每次实验都有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实验,考虑到教学时间紧和药品危险性,我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本实验,然后指挥我来做,我只是他们发出命令的执行者,这样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互动效果。如果比较安全可靠的,完全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来操作,效果更佳。如反应热的教学中,氯化铵与氢氧化钡吸热,镁与盐酸反应却是放热的实验等。其实,只要教师在边上指导,多数演示实验都可以让学生来做。教师做,与学生做,效果是不一样的。

四、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一些演示实验的不足

传统的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比如药品可能过期、质量不好,又或是浓度不符合实验要求、装置气密性不佳、反应条件不好控制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得到弥补,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演示,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增强实验效果,也便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比如在浓硫酸的稀释的实验中,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后面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只有前排几个学生可以看清。假设用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可以放大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所有学生都可以看清读数的变化。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牢固。另外,实验现象确实不明显、不直观,或者时间比较长的,可以在网上下载实验视频,如银镜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总之,演示实验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辅助手段,是比较常用的。而科学地使用演示实验,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实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要图快,不要图省事。那种将做实验简单地变成讲解实验,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变成教师讲实验现象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我们要利用演示实验来强化教学的趣味性,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祁伟斌;;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思想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5期.

[2]毛根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王当当.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上),2012(1).

4.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 篇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突出“过程与方法”,并且再三强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只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新的课程目标。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的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从目前新课程实施来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又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上,即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设计而言,在达到清晰具体要求的同时,更应有弹性、衔接性、发展性、递进性四性。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整体意识要求教师在将教学内容优化的同时,将原先各自分离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整体意识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学设计系统自身内涵的集中体现。当然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可能在整体上活起来,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教学规律: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相吻合。

二、树立“结构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5.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 篇五

浙江省乐清市外国语学校

中教一级

325600 *** 詹王峰

中教一级

325600 ***

【内容摘要】: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备课先备生,是达成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前提。政治教师备课时应把握学生的心理,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政治教师更要备学生的思想基础;不能以教师的悟来代替学生的悟;教师更要立足学情,充实教学后记;把“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内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 政治高效课堂 思想基础 情感体验 教学后记

⑴高中思想政治课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然而,“学而不信,知而不行”历来是政治学科面临的最为尴尬的问题。日常教学中,虽然有的政治教师每备一节课都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了解时政,熟悉教材,钻研教参,搜集优秀教学设计等等,但是课堂效率却不高,究其因,是教师对教材钻研有余,而对学情把握不足。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要求教师备课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备课先备生,是达成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备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总体而言就是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其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与看问题的主观、片面和偏激并存,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如果教师备课时不分学校、年级,不分文科、理科,不分会考、高考,上课照搬教材,唱独角戏、千篇一律地进行说教式教育,则难以维持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学生的实际是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因此,政治教师备课时应把握学生的心理,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的兴趣点,以趣激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同一个知识点,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教导学生。如备课时多备事例,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时,根据不同的课堂环境,采用不同的事例进行讲解;备课时可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交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去解答。

政治教师在备课时,更要备学生的思想基础。政治学科正是由于具有鲜明思想性和强烈政治

⑵性的价值定位,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对各种社会现象有感觉,有思考。他们既能看到社会中光明的一面,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也会看到许多丑陋的社会现象,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对此,政治教师不能回避这样的客观实际,必须知难而上。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了解学生对于“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个人与社会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问题的认识,才能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笔者在备课时,有意识地设计了“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辩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出租车司机为了救人而闯红灯,作为交警该怎么处理”的道德两难话题,从而教育学生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备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识障碍。

6.新课程之有效教学 篇六

摘要:2010年7月国家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办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且提出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那么如何在给学生减负和 教好学生之间权衡得失,把握好尺度,这就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钟启泉教授等人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师个人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实现有效教学呢,这里我就自己的实践做一肤浅的论述。关键词:

一、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有效,首先是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体现知识问题化理念,走向以生为本的结构化设计。1.教材解读是有效设计的基础。第一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第二需要教对教材的教学理解,即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已知”,挖掘其教学价值。2.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有专家认为,规范的目标设计,应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3.训练设计是有效设计的重点。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基础的训练与变式的训练;从方式上,包含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从组织上,有个人训练与小组训练。其次是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备学情,掌握学生学情现状特别是情绪现状,由此设计“问题结构”。明确备课过程就是将文本知识转化为“问题”的过程。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在实施有效教学之初,就遇到过这一问题,课前的知识性素材准备的十分充分,但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设计的问题结构梯度单

一、水准偏高,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苦恼,自己苦恼,如若长期下去,不仅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累坏了教师自己,事倍功半。再次,应加强集体备课。“上好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之间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在积极合作研究、相互交流经验中提升素养,创生智慧。第四,教师要积极地反思备课。每一节课下来,要和其他教师谈谈自己的这节课的得失,发挥集体智慧,总结优点,相互借鉴,发现不足,提出对策。

二、有效上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文化大革命》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因地制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文革史料,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询文革的史实和各方对文革的认识,有的从亲戚朋友那找到了文革期间的传单,徽章,红卫兵证等,有的在图书馆查询资料,有的还观看了有关的电影电视,有的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询问他们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教师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整个文革的面貌,原因,评价等就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并且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好.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还要纠正学生的“历史无用论”,在教学中体现历史的学以致用.如讲义和团的内容时,给学生描绘了一个情景:“前两天我去文物市场看到一个虎头牌,小贩告诉我这是1899年的时候光绪赐给义和团的,珍贵文物啊!同学们,你们来帮我鉴定一下,这小贩骗我了没有 ”这个情景很快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很快七嘴八舌的告诉我“别信!光绪1898年就被慈禧关到了中南海!”“说的对!但是它又告诉我说是老佛爷打着光绪的名义赐给义和团的.我又糊涂了.”学生们经过唧唧喳喳的讨论很快又告诉我,“1899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镇压,不可能赐他们东西,到1900年夏才承认他们是合法的.所以小贩说的又是假话.”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这个虎头牌肯定不是光绪或慈禧赐的,但可能是义和团假借他们之名制造的,有文物的可能性.通过情景材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锻炼了他们缜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还都体验了一次“文物专家”的经历,有了初步的“历史有用”意识.2,教学手段多样.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手段都是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的,甚至是一种手段也不可能永远适应一个学生的,因为学生又是变化的.比如,经过长时间单一乏味的练习之后,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在一堂课的教学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拿鸦片战争这节课来说,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采取资料介绍,观看影片片段,课本剧,辩论赛等多种手段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段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本末倒置.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4,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5,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间,学生间探究式的合作性交流主要形式.尤其是新教材给合作学习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在不需要合作交流时也进行合作交流.既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合作教学起着一个反作用.6,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自主选择学习方法.7,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课程的改革精神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各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会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魏书生老师在教学中即把对学生的读书训练纳入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如标准式,批注式,摘录式,概要式,选读式,速读式等.(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3)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思考.只有三思而问,才能豁然开朗,才能在无疑之处见疑,乃至通过思考发现真理.(4)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要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动手实践和分析思考.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锤炼了战胜困难的意志.探究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5)指导学生学会创新.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创新.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即在思维上为学生留有“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特别在进行一项探索性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其次,教师应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将具体问题变形,转化,假设,分解,类比,重组,统摄,拓宽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它包括发现规律的系统思维,反面分析的逆向思维,由点到面的概念思维,全面考虑的辩证思维,直觉思考和顿悟思维和求异寻同的敛散思维等.5,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内40分钟的教学效益,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只有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他们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认知过程进行得更顺利,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丰富的教学或学习资源,扩展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形声并举,教材表现力的提高,使学习更有趣,更有效,也更加简便;媒体的信息表现技术的优势,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有效地揭示事物的实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扩展了人们学习的空间,时间和途径,它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面的技能.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等的提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三、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的手段。

1、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 随着评价科学的发展,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开拓与发展,使得评价的对象或范围已突破了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扩展到教育的整个领域,这就要求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到活动中去。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

2、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上,既要看到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运用教育测量和统计以及模糊数学的方法,可以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科学合理的描述和判断,又要看到定量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于量化的评价,会忽视或抹杀隐藏于教育内部的教育规律性,如教育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具有模糊性,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对复杂的教育现象适当进行定性分析,比单纯的定量描述更能恰当反映实际情况,使得评价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3、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7.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七

一、普查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基础

学校在接收学生的时候,可以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比如:学校的教研组可以出一套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基础好、学习欲望浓厚的学生,可以和那些基础较差、学习欲望较弱的同学组成互帮小组,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一些学生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甚至对于这门课程感到恐惧和抵触,那么,教师需要采取柔和、科学的疏导方式来解开学生的心结,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让学生慢慢地适应信息技术课,最终爱上这门课程。开导学生心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后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切入,找学生进行谈话,语言要柔和,循循善诱。高中信息教师还可以定期在班级进行谈话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最近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以及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教师也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回复和指导,发挥交流的最大优势,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各自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满足彼此的需求。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制作一些小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渐渐吸收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摆脱课本束缚,灵活运用课本

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任务关卡,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是一个关卡,最后对全部通过任务关卡的学生实行奖励。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定期开展“智勇大冲关”,第一关是“记忆大冲刺”,主要用来考核学生对于基本信息知识的掌握能力;第二关是“极速前进”,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一比学生电脑操作能力的快慢强弱;第三关是“激流勇进”,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信息技术综合知识的抢答;第四关是“瞻前顾后”,教师出一道题目,属于下一个课时将会学到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回答。学生自由发挥,动脑思考,对这个题目产生深刻印象,教师在下一个课时的教学中会更容易些。设置这样的任务关卡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热情和学习能力,学生在“冲关”中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每次过关之后,又会产生更大的信心,以此循环下去,学生就会在活动中掌握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多种评价并存,师生共同进步

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分别在课堂上展开评价活动,一是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二是让学生来评选出班级信息技术掌握得最好的同学;三是通过试卷来检验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计算机来测验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然后对学生逐一进行评价,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平常表现和考试结果,还有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时候,会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日后进行改正。而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就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而制定更加详细完善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评选出班级这一阶段综合表现最好的学生,以及进步最大的学生,让这两个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感悟,班级学生就会学习参考这两位学生平时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四、合理安排作业,内容灵活多变

高中每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教师讲完课之后,需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因此,每节课之后,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每一次布置的作业类型尽量不要雷同,作业内容不一定要多,但作业次数一定要频繁,且教师要亲自检查。这样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逃避作业的侥幸心理,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可能同时教几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为了减轻教学压力,教师还可以在每个班级选派一名科代表,来帮助收作业和批改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内容,比如:教师在教学生“简易机器人的制作”这一选修课程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简单展示制作的过程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学生就会在观看教师指导的时候更加认真,也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8.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化学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89

信息技术已然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毫无疑问,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日益盛行。信息技术因集图文并茂、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信息量大以及内容丰富等特点于一体,为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必然。故而,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切合实际,以信息技术做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挖掘和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寻找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学科的最佳契合点,力争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把化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引入电解池的过程中,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德国化学家维勒生平简介,重点突出维勒利用电解的方法发现钾元素的实验,学生在科学趣谈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电解池的探究教学活动中。再如,动画演示酸碱盐的水解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古代建筑物表面受到腐蚀、水体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死亡等画面,引出导致这些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是素有“空中死神”之称的酸雨;利用多媒体播放广场上人人皆知的喷泉视频,引出氨气的性质。这些情境的设置知情融合、气氛活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感知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及学习热情,从而积极动手操作、交流思考、释疑解惑,最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抽象的教学难点

要完成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就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它独特的优势。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把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及反应机理等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信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中,对于烷烃的空间结构,大多数学生很难想象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以及烷烃碳原子连接呈锯齿状等抽象知识,如果应用动画演示则一目了然。再如,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教师也可以借助动画演示来完成这一抽象的反应过程。学生观察以后,之前无法理解的反应机理此时就会清晰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把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及语言无法表述清楚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直观,教学效果明显。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了难点的有效突破,同时通过归纳总结,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发展综合能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真正把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落到实处。而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运用网络可以收集各个领域的很多素材,包括化学史料、实验装置、概念解释、典题析例、人物图片、文献资料以及实验视频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可以将有用素材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式更深刻地体察感悟化学学科。这些素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体验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以及物质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同时必然将提升学生处理信息以及综合应用化学知识等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学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要教师熟知信息教育的优势,将其合理融入教学中,势必会打造出气氛活跃、充满活力、激情澎湃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在新单位表态发言下一篇:反邪教知识竞赛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