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郭明义致敬 传递社会正能量(共3篇)
1.向郭明义致敬 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一
学习雷锋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
阳春三月,又迎来了3月5日“学雷锋日”。美丽的校园里,除了满树的樱花、绿茵的草地,令校园增辉的是这三月里数之不尽的“学雷锋活动”。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传承数年来一直不变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学习雷锋,贯彻雷锋精神也正是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在这个雷锋已离我们远去的时代里,雷锋精神却永驻人们心中。现在学习雷锋变成了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社会正能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绝不能停留在宣传口号上,而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行动比语言更响亮,只有在行动后,才更能启迪我们的心灵,深化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进而结合当今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更好的传承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的真正意义不在于3月5日这一天的奉献活动,而是旨在树立公民的助人为乐意识。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拥有更广大的践行主体,并且真正发挥社会正能量的引导、促进力量。
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而,有些人可以为了异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本应是人民的公仆,现在反而成了国家的害虫。也许这些人一开始真的是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可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了味了呢?这说明:一个不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初衷也会被时间所消磨,继而一步一步的踏上歧途。所以在这个物质欲望很高的时代里,拥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是显得那样的可贵。雷锋就是有这种信念,一直无私的为大家奉献,所以他的精神和事迹也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雷锋应该永远属于中国,雷锋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种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雷锋更是我应学习的榜样。我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真正发自内心的志愿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寻求生命最原始最纯洁的源泉。当然“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志愿者精神”,它还包含很多,正如歌里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其中立场坚定,利益和荣誉最能考验一个人,做人要正派,在困难和诱惑面前要站得住脚,坚定信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温总理说过:“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我们中华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名预备党员,我更应经常地仰望天空,要保持昂扬的斗志,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我要用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念,扎实地做好身边事、帮助身边人,积极践行雷锋同志的“螺丝钉”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砖添瓦。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党员的责任提醒自己努力克服粗心的缺点、保持思想与行动的先进性,希望党组织批评、指证。
3月16日
2.向郭明义致敬 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二
何为正能量?据百度百科, 正能量源自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 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 通过激发内在潜能, 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 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 贴上“正能量”标签。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公器, 在4·20芦山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报道中, 如何理解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常言道, 灾害无情人有情, 张扬人性光辉、推动事件正向发展、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努力降低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损害程度, 无疑是我们需要秉承的理念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庆商报在这场重大战役性报道中, 用实际行动较好地演绎了一场正能量的集聚和传递过程。
二、正能量从释放、传递、发散到最终的聚合
(一) 地震发生时, 正能量在释放
4月20日早上8:02地震发生后的20分钟内, 手机信道拥堵无法拨通, 重庆商报社所有编委、中干几乎无一例外地聚集到微信群, 这里立刻热闹起来, 俨然成为战时应急指挥中心:一些同志不断通报信息, 副总编辑汪伟、李友凡不约而同建议出号外, 总编辑陶卫红跟大家讲马上去报社……随后, 几乎所有老总、中干都一个不落地赶到了报社会议室。这里, 有的才下夜班几个小时, 有的正在生病治疗, 有的父亲病危正处于弥留之际。
与此同时, 不论是曾经报道过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的老记者, 还是刚入职不久的新记者, 都自发前往报社集结, 主动请缨火速赶赴前线。文字记者黄平、郑友、摄影记者钟志兵、蒋雨龙作为第一梯队, 在第一时间被派往芦山;文字记者肖祥丹、王尊、童江华和摄影记者张路桥, 作为第二梯队, 紧随其后;当时正在西南医院和大坪医院采访的女记者王杨和叶惠娟, 则紧跟这两个医疗队出发;正在德阳老家休假的记者王珏, 获知情况后也停止休息, 马上驱车前往地震灾区……
一些不能上前线的记者, 迅速通过各种办法连线震中, 了解重庆驰援灾区的情况;刚下夜班几个小时的编辑, 也纷纷投入紧张的工作, 收集各方信息和灾区图片。
4·20这天, 从报社总编辑到普通记者, 几乎每个人都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激情, 都希望参与到芦山地震报道和救援行动中, 希望自己能够为赈灾救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扭成一股绳, 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赶赴前线采访的记者黄平说:“非常感谢领导给予我们上前线的机会, 让我们在灾区见证和采访了几乎整个救灾过程, 让我们在灾区感受到了那生与死的离别, 看到了那悲壮的救援场面。非常感谢报社领导快速反应快速决策, 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前往灾区, 给我们增强了打胜仗的信心和勇气, 当时我们惟一的信念就是往前冲, 多写好稿。”
总编辑陶卫红在后来召开的编委会、中干会和420芦山地震报道工作总结表彰会上, 都十分感慨地说:420这天让我看见了商报人在大战来临时全力以赴、严阵以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看到了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与激情, 这种情愫让人感动, 令人振奋。
(二) 报道进行时, 正能量在传递
在420芦山地震报道中, 商报人除了群情激昂的战斗热情, 还有出于媒体人对责任担当的理性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议程设置, 通过版面语言、报道取向, 更好地向灾区人民、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 成为决策层在组织指挥、把关把度过程中考虑的首要问题。“帮忙不添乱”, 是白班老总组织选题策划、夜班老总组织版面编排中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
在整个地震报道期间, 始终围绕希望、信心、友爱、互助、乐观、向上等正面积极的主题词解构报道主题, 反映在大灾大难面前, 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各个层面“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和人性光芒。
为了更好地把报社的编辑方针落到实处, 白班老总每天亲自跟前线记者沟通, 亲自指导记者采写方向、成稿路径, 并提醒记者注意安全。都市部、时政部、民生部、互动部、摄影部等部门主任也全天候跟踪记者采访动态, 帮助记者把握报道方向。夜班老总按照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商报总编辑对地震报道的总体要求, 精心组织版面编排, 把握舆论导向, 发挥主流媒体阵地作用, 通过版面向社会公众传递正能量。
于是版面上出现了“爱心聚在路上”的记者手记, “正能量照亮灾区”的记者见闻, 《“声声”不息, 听, 帐篷村里传出的声音》的现场写真……一篇篇催人泪下的文稿、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 无不传递着灾区人民劫后重生的乐观精神和在大灾大难面前的爱与坚强。从整体报道内容来看, 版面中既有现场惊险细节, 又有灾区安顿生活, 既有各界爱心捐助, 又有当地坚强故事, 体现了万众一心抗击灾害的壮观场景和民族精神。
(三) 记者战斗时, 正能量在发散
从前线归来的记者回忆, 赴芦山灾区采访, 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 记者黄平感慨“灾区处处是感动, 灾区无处不感动”。其中, 有对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互帮互助的感动, 也有对同仁为新闻而“狂”、执着忘我的点滴而感动。
镜头一
4月24日下午, 记者黄平和钟志兵从宝兴县绕道数十里, 赶回芦山县城采访, 在县人民医院门口遭遇感人一幕:一名6旬老太来到临时摊点买稀饭, 一口气喝完后准备掏钱结账, 结果被老板制止, 说是免费送的。老太当众哭了起来, 说她活了几十年从没遇到免费吃饭的事儿。她边哭边诉说自家灾情。岂料, 那名老板触景生情, 跟着痛哭起来, 一些过往行人受到感染, 也哭了起来。后来, 老板掏出钱包, 发现里面只有300元钱, 便把所有钱都捐给了老太。
镜头二
4月22日下午2点, 黄平和钟志兵头顶飞石穿越生死线, 从芦山县城赶到宝兴县采访。将近两天没有吃饭的他们, 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 但依然坚持。直至当天下午4时左右, 他们采访完毕准备找地方写稿, 发现路边有一个面馆, 于是各自要了2两小面。当他们吃完准备结账时, 不料被女老板阻止, 说是对记者和救援官兵一律免费。尔后一个深夜, 正在宝兴县电信大厅写稿的黄平, 突见一碗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自己面前。原来, 女老板得知他是记者后, 特地从下班归来的电信工人的饭中, 给他打了一碗送过来。“当时感动得真想痛哭一场。当然, 没饿过的人, 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
镜头三
年近半百的摄影记者钟志兵, 曾经参加过三峡大坝截流、5·12汶川大地震、抗洪抢险、非典等重大新闻的现场采访。今年4月20日芦山地震, 他再次主动请缨, 在第一时间抵达震中位置。得知报社准备派身强力壮的年轻记者穿越塌方区挺进宝兴灾区时, 他打来电话坚持自个儿去冒险, 并恳切地说:“前方随时有滚石飞落, 十分危险, 年轻人拖家带小, 有后顾之忧, 不如让我去, 我这把年纪, 即使遭遇不测, 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镜头四
女记者王杨随西南医院医疗队前往地震灾区, 到达芦山县城时, 已是4月21日凌晨3时, 采访结束, 已经凌晨4:30。之后, 她紧随西南医院医疗队向宝兴县城挺进, 后来塌方遇阻, 被迫驻扎在宝兴县灵关镇, 她四处采访, 不断写稿, 又从4月21日深夜熬到了4月22日凌晨1点过。在车上传完图片后, 因雨下得挺大, 天气又冷, 她一直无法入睡。4月23日晚上, 她躺在帐蓬里, 紧裹着衣服, 用手机给报社传图片, 结果刚传送几张, 就睡着了。早上醒来, 她发现手机还紧握在手中, 流量一直开着。
……
正是这一次次感动, 催化着前线记者体内蓄积的正能量不断膨胀、发散, 激发他们写出了一篇篇包含真情实感的好稿件、拍摄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好图片, 通过报纸版面, 不断向社会传播来自地震灾区的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正向力量。
(四) 总结表彰时, 正能量在聚合
5月10日, 芦山地震报道告一段落。重庆商报社在红楼宾馆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全面总结地震报道中的可圈可点之处, 隆重表彰在这一重大战役性报道中做出积极努力的所有员工。
4·20芦山地震当天商报推出的《“4·20雅安7级大地震”特别报道》号外于同城率先上市, 由于独家信息多, 很多稿件和图片在网络和电视上都看不到,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读者一抢而空, 随后不断有读者打进商报热线, 要求收藏此地震特刊。号外的成功推出, 体现了商报决策层对重大事件的新闻敏感和快速应对能力, 也展示了商报采编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
在整个报道中商报采编队伍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素养和新闻激情。地震发生时, 很多年轻记者主动要求上前线, 在前方报道组新老组合相互支持, 团结协作, 整体报道收到了良好效果。值班老总用20个字来概括本次报道的特点“指挥有力、反应迅捷、团结协作、敬业高效、报道出彩”。从4月20日-28日, 商报共刊发地震特刊80个半版, 刊发自采稿件和图片210篇 (幅) 。共评出日好新闻36条, 其中好策划一个、好稿件19条、好图片13幅、好版面3个。
及时的总结表彰大会, 除了为来日再战积累经验, 更让员工欢欣鼓舞。会议本身无疑成了聚合正能量的能量场。
三、新闻媒体如何才能更大范围地传递正能量
420芦山地震报道已经落下帷幕, 总结经验、交流成果、表彰员工, 是为报社下一步的发展蓄积力量。因此,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理性思考才刚刚开始。任何工作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重庆商报420芦山地震报道概莫能外。
从420芦山地震报道整个过程来看, 重庆商报尚无一篇代表作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重庆商报编委会已经意识到, 提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记者缺乏思想深度和全局意识, 思考问题停留于点上的多, 面上的少;个别记者提出问题的根源在于报社没有创造让记者深入下去刨根究底做深度报道的制度设计, 记者出于工分的考核压力, 不仅要考虑质量, 更需考虑数量。
笔者认为, 这仅仅是基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思维意识。记得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前党委书记牟丰京到重庆商报开展调研工作时说过:“在未来的媒体市场竞争中, 能够独占鳌头的平面媒体, 一定会是既有比较广泛的传播力, 又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比较专业的知识提供。不具有比较广泛的传播力, 竞争场地就进不去;没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就会淹没在网络的浮躁之中;没有比较有用的专业的知识和信息, 就会被网络所取代。”其实, 当前的媒体市场竞争已经如此。重庆商报420芦山地震特刊号外2万份报纸被读者抢购一空, 原因是其中有大量独家信息是无法从网络和电视上获取的。假设这份号外所有信息在第一时间滚动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而不是随着传统报纸走完版面排版、印刷到发行环节, 也许就会提前几个小时面市, 影响的也不只是重庆2万名读者, 而是全国甚至全球的千千万万受众。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当今信息社会, 传统纸媒要想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力, 除了坚持“内容为王”, 提升内容的思想深度以外, 当务之急是要打破单一纸质媒体的传播介质,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更好地实现平面媒体与互联网、手持移动终端等传播介质互动, 使媒体投入重兵采集、整合的新闻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范围、更好的互动参与形式, 实时实地发布推送到多种传播介质, 使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 更大范围地传递正能量, 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由此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摘要:近段时间来, 随着“实现中国梦我能做什么”的大讨论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大规模展开, “传递正能量”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新闻媒体如何传递正能量, 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本文以重庆商报社在4·20芦山地震报道中的整体团队表现为例, 还原这场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正能量如何从释放、传递、发散和聚合的全过程, 以期为今后的重大战役性报道积累经验。
3.向郭明义致敬 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三
浙江顺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顺联动力)成立于2004年,秉持着“双创”战略下的创新理念,顺联动力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成功转型升级成为移动共享社交电商平台领域的佼佼者。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郭洪安始终将社会责任视为己任,怀揣公益梦想,把爱融为企业使命,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做慈善公益事业是公司成长的基石
近一年来,顺联动力很“火”,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顺联动力的创新发展模式获得国家、公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同时顺联动力长期践行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的种种事迹更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创始人郭洪安董事长始终将“不忘初心、传递爱心”的公益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得顺联动力的创业理念深入民心。
郭洪安说,做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以己任来回馈服务社会。顺联动力在遵循政策导向及市场需求的同时,倾力打造平台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真正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让更多的草根创业者依托平台实现创业梦想;其次,从社会层面而言,顺联动力从诞生之时就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结合平台自身优势,将公益理念深深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帮助农民解决特色农产品销路问题并成功举办“高山有机小黄姜”、“天目山小香薯”等爱心扶贫义卖活动。
顺联动力立足浙江丽水,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成长为当地电商企业的“领头羊”,不仅引领着行业规范发展,更为当地慈善公益事业身体力行。从“六一”儿童节为乡村儿童送去课外读物到中秋节郭洪安率团队前往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顺联动力将企业责任使命与社会责任绑定,在创新中引领,在坚守中奉献。
“坚持做慈善公益事业,是顺联动力成长的基石,与公司的发展理念相辅相成。”郭洪安说,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以感恩之心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提供资源、作出贡献。
公益理念深入企业文化建设
自2016年起,顺联动力经过创新转型,在业界脱颖而出。从最初的创业创新典型到应邀出席B20杭州工商峰会,种种荣誉接踵而至,影响力与日俱增,蓬勃发展的背后也伴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一路高歌。5月,顺联动力独家冠名的阳光少年公益活动暨《最强小孩》第二季启动盛典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阳光少年基金,关注留守儿童成长。10月,顺联动力应邀参加由外交部主办的第八届主题为“大爱无国界,同心共筑便民桥”的国际义卖活动,将顺联动力商城热卖产品及部分地方特产带到现场展示义卖,所售款项全部捐献,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修建便民桥。通过这次义卖活动不仅让全国各地的优质特色产品走向世界,而且利用平台共享社交资源优势影响了更多人热心公益,传递正能量。
公益一直在路上踏实前行
在公益之路上,顺联动力执着前行,脚步坚定而踏实。行动贴近民生,以“接地气”的方式展开活动策划和相关执行,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其他公益活动开展的方式。无论是感召商业合作伙伴一起投身公益,还是积极推进政企合作,将公益事业薪火相传,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顺联动力一直努力前行。顺联动力依托平台大数据优势,大力拓展农村电商线上销售渠道,积极践行电商扶贫、助农增收。“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顺联动力建立残疾人创业帮扶机制,对于残疾人创业者给予保证金减免、免费推广等优惠政策,为身残志坚的创业青年打通“绿色通道”,让更多的草根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郭洪安说,公司通过十二年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致力于帮助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零门槛创业,促进就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新动能。在实现平台自身价值的同时,公司更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公益慈善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像顺联动力这样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涌现,共同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践行慈善公益梦,为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陈晰
【向郭明义致敬 传递社会正能量】推荐阅读:
弘扬郭明义精神07-28
学习郭明义精神10-23
看电影《郭明义》有感09-02
郭明义观后感精选作文07-30
学习郭明义精神 赖玉成同志先进事迹介绍11-04
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08-06
致敬最美逆行者小学生作文500字_致敬最美逆行者作文10-03
向革命烈士致敬11-05
向军人致敬的话语07-29
致敬英雄演讲稿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