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2024-10-08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共6篇)

1.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篇一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第一部分 总

1.1为促进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立项管理工作,规范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行为,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1.2通过建立本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工作。

第二部分 组织机构

2.1 公司技术中心、质量部是负责公司技术创新项目活动的日常管理机构。2.2 技术创新项目运行实施机构一般采用课题组的形式。

①、一般技术创新项目运行实施机构,课题组由承担该项目的部门经理组建,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抽选部分技术人员为课题组的成员。

②、重要技术创新项目运行实施机构,公司成立项目组,组长有分管副总担任,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为责任人,相关部门、项目经理部人员组成课题组。

③、技术创新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专项资金分配及验收进行评审。

公司成立技术创新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公司主管技术质量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质量部部长、副部长、生产部部部长、财务部部长等组成。重大项目及特殊项目部分专家可从国家、部、市专家库中选聘。

第三部分 技术创新项目立项申报及专项资金申报

3.1 一般规定

3.1.1 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竟争力为目标,遵守科学决策、竞争择优、公正透明的原则。

3.1.2 技术创新资金是公司为促进经评审立项的技术创新项目而设立的专项鼓励性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要遵守公正透明、专款专用和符合财务制度的原则。

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该技术创新项目所用专项材料、设备的采购费用、与外单位技术合作费用、专项试验(实验)、检测、技术咨询费用、技术成果总结、鉴定、评审费用以及项目一线主要参与人员的加班补助等。

3.2 项目立项申报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3.2.1技术创新项目征集采取主动选项和公开征集相结合的方式。

①、主动选项:是指公司技术中心结合行业生产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通用技术和关键技术,通过调研提出立项意向,并组织有关人员编制项目申报材料。技术创新项目申报表见附件一。

②、公开征集:是指公司技术中心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向有关部室征集立项意向,并由公司、课题组或相关部门编制项目申报材料。

3.2.2 各部门要结合行业和公司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提出技术创新的项目。项目要符合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有市场应用前景,经济效益明显,能够解决施工技术难题。对于社会效益和公司形象、品牌建设有较大提升的项目,也可提出立项申请。

3.2.3 技术创新项目申报一般在每月25日前进行。申报项目需经公司总工程师或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公司技术中心。

3.3 专项资金申报

3.3.1 技术创新项目课题组所在单位的总工程师组织技术、质量、生产管理等,对所提申请(包括资金使用明细、额度等)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报分管领导批示。3.3.3 专项资金申请材料要附有相应的编制依据,材料内容必须真实可靠。

第四部分 项目审查与审批

4.1 技术创新项目的审查与审批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的审查与审批,实行技术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审批制度。

4.2 技术负责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立项申请的初审,初审主要内容包括: 对项目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提出初审意见。对申报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费情况等进行审查,并提出初审意见。对于多家重复申报的项目,要根据项目特点、申报单位实力等情况综合平衡。对符合立项申报要求的项目进行分类、建档,并提出初审立项项目。

4.3 技术中心和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技术创新项目专项资金申请的初审,初审主要内容包括,对课题组所提申请资料的符合性、完整性、费用使用的合理性等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

4.0.4 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和专项资金的确定,均需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

1技术中心在征得公司主管领导的同意后,组织召开公司技术创新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项目立项评审时,评审专家要熟悉项目申报资料,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技术先进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和预期成果等进行评审,专家评审采取专家定量打分的方式,同时给出立项建议。对专项资金申请材料进行评审时,评审内容主要包括是否需要资金支持、费用使用范围、额度是否合理等,同时给出评审建议。专家评审后提出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分配初步方案。

4.5 经专家评审后的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分配初步方案提交公司办公会讨论确定。

4.6 对确定的技术创新项目,由公司技术中心编制/月度项目计划,发放至项目承担单位或部门执行。公司财务部根据公司办公会确定的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分配方案,在履行相关手续后,根据项目进度需求进行给付。

第五部分

项目运行管理

5.1 项目运行管理原则

5.1.1 技术创新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运行质量、控制项目进度和成本,达到科学组织,有效运行的目标。

5.2 资源配置

5.2.1技术创新项目在未获得专项资金前的项目启动资金、周转资金等按公司相关费用管理办法执行。

课题组对专项资金单独列帐,专款专用;财务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每年进行检查或抽查,发现违规要督促整改,对严重违规项目,要收回项目资金。

5.2.2 技术创新项目需用的仪器设备、材料,优先在公司内部协调解决,需新购置仪器设备、大宗材料要按公司相关制度规定招标采购。

课题组所在单位的技术、质量、经营管理,要对课题组主要材料设备的采购合同、技术合作合同进行评审;超过10万元的合同要经过公司技术中心、综合管理部的评审后方可签订。

5.2.3技术创新项目所需国内外同类技术信息或外部技术合作,由技术部门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

需与外单位进行技术合作的项目,要择优选择技术合作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报综合管理部备案。

5.3 项目实施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5.3.1技术创新项目课题组根据课题任务,编制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推进,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项目顺利进行。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项目进展动态。

5.3.2 技术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过程检查和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步实施中的基本方法和目标。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包括各种技术参数、试验数据、技术方案、工艺要求、图表、音像制品等),资料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保存完整。

5.3.3 跨课题项目每年年底应向技术中心提交一份课题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为,本课题项目基本情况、已完工作量、阶段性成果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下工作计划等。

5.3.4财务部门每年年底及课题完成后,要将技术创新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公司分管领导。

第六部分 项目评审和验收

6.1 项目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并将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报告及有关资料报至技术中心,申请项目评审和验收。

6.2 项目评审和验收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技术创新总结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用户使用意见报告;权威质检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以及现场试验、测试记录报告;有关设计与工艺图表;项目研发费用报告等。

6.3项目的评审和验收由技术中心负责组织总公司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经总公司评审后的项目,如需外部评审,由技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6.4 课题项目完成后,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的剩余资金,要上交公司财务部。

第七部分 成果管理

7.1 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试验记录、数据、报告、文件以及评审和验收文件等资料,按照技术资料管理办法整理,并报送公司技术部门资料室归档,不得散失,不得由个人占有。

7.2 技术中心负责技术创新项目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负责成果专利和工法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7.3 技术成果可以申请国家、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表彰奖励。

7.4 各部门要积极利用已取得的技术成果,做好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不断总结、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改进和提高。

第八部分 附

未获得公司立项或未获得专项资金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一、第一部分

二、第二部分

三、第三部分

四、第四部分

五、第五部分

六、第六部分

七、第七部分

八、第八部分

目录

总则........................................1 组织机构....................................1 技术创新项目立项申报及专项资金申报..........1 项目审查与审批..............................2 项目运行管理................................2 项目评审与验收..............................4 成果管理...................................4 附则......................................5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公司创新管理制度

编制:王烨

审核:何维拉 批准:周伟东

文件编号:LM—A—1204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 2012年1月1日

2.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篇二

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不仅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的制约, 还受到各生命周期内矢量性指标的制约, 一般按照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规模太小到规模经济的路径发展。以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 企业是资本、人力、物力、科技等资源在内部配置的制度, 是市场制度的替代品。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产权扩张和价值增值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产权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被看做制度替代、转换、交易的过程, 即以效率更高的新制度代替效率较低的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受企业的文化形态、企业主的观念、产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企业主的观念会因规模扩大而不断产生变化, 同时企业文化相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产权结构变化, 推动旧制度不断改变。因此, 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关系。制度经济学把企业规模用股权价值来表示, 产权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产权增值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发展, 从这方面看, 也说明了企业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说明企业制度会制约其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制度的制约。制度制约表现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1. 民营企业采用封闭式控制权的内部制度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家族化, 决定了企业的产权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 与此相对应的也是低效率的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相比, 由于民营企业的核心控制权全部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他们不愿把控制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 因此这种控制权结构是封闭式的。民营企业要向非家族化制度发展, 就必须把控制权让渡给非家族成员, 但这个转变过程需要支付极高的产权交易成本, 意味着企业要从封闭式控制权向开放式的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控制权转变, 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1) 物色人力资本需付出高昂谈判缔约成本。民营企业要想物色一个较适合本企业的“能人”——优秀的人力资本, 这个人力资本包含他本人的学习能力、管理经验、知识技能和精神状态等素质。这些素质一般很难被外人准确地度量, 而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在要素使用权交易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也有隐藏真实信息的动机。企业主要想了解这个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真实情况, 必然要进行各方面的调查和信息查询, 这就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缔约成本, 而这个成本就制约了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积极性。

(2) 信息不对称和防范“道德风险”需付出高昂的监督成本。民营企业的代理人和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两者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目标偏差, 如何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就是企业主寻找“能人”过程所花费的成本。企业主为了使代理人的利益尽可能地趋向于他本人的利益, 因此在两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需支付两项成本:家族制民营企业主为了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所必须支付的监督考核成本;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由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所可能引致的企业利益的损失。这两项成本不仅难以控制, 而且更重要的是所造成的损失难以计量, 家族企业主不愿冒这个风险、负担这项成本, 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由封闭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3) 人力资本的不可抵押性造成企业因利益损失而无法补偿的成本。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可分离性, 因此具有不可抵押性, 这就造成了企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矛盾:如果人力资本所有者违反了与企业所签合约中承诺的相关义务, 企业除了自身承担其违约损失外, 无法以剥夺或毁灭其资本存量的方式取得补偿, 企业因利益损失形成的成本具有不可计量性。

(4) 无形资产损失无法得到补偿。民营企业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所取得的有形的财务收益, 即剩余索取权, 这是在会计账户上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即使企业放弃了控制权而委托给代理人, 代理人在违背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损失, 企业也能够以经营利润的增量来补偿。二是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 如创业者振兴家业、光宗耀祖的成就感, 指挥调动他人的满足感, “企业家”头衔的荣誉感, 以及一些有形或无形的社会网络资本等, 这部分资源具有无形性, 如果因代理人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损失, 那么这种损失将无法得到补偿。

由于民营企业存在以上几种内部制度的制约因素, 因此企业主不情愿把企业的控制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 致使企业采用封闭式的控制权制度。

2.民营企业外部宏观制度环境的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采用封闭式的控制权, 不仅是受企业内部制度因素的制约, 还受到外部宏观制度环境因素制约。

(1) 传统的“家文化制度”。我国传统的“家文化”思想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很突出, 企业的重要岗位通常是企业主的家族成员, 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以强调血缘、亲缘、地缘和“家”的核心地位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文化, 无形中就把非家族成员排除在管理岗位之外, 造成了人力资源匮乏和流失。

(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要素市场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政策还不规范, 影响了产权交易的要素市场走向成熟, 如企业家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等, 更为重要的是缺失能够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 这些要素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民营企业进行控制权交易要承担高昂的交易成本。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声誉机制维持功能等都无法实现。民营企业一旦放弃对企业的控制, 就不可能获取行使剩余索取权的稳定渠道。

(3) 信用制度缺失。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还未形成, 不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 还是对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评价, 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和体系, 这使得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缺失行为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 也造成了企业主在寻找职业经理人时, 因无法全面了解其信用状况而需支付高昂的成本, 企业主只能放弃让渡控制权的想法, 致使企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式的两权合一的控制权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知, 民营企业主之所以采用封闭式控制权, 其主要原因是, 一旦他们放弃了对企业核心资产的控制权, 也就意味着将丧失对剩余资产的最终控制权。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要素

在民营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中, 制度创新是基础和前提, 主要涵盖企业的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保障, 主要内容包括:

1. 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企业各种制度的基础部分, 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组织形成“适应效率”的关键。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产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家族制产权制度和现代家族制的产权制度两种形式。现代家族制企业接近于现代企业制度, 而传统家族制的产权制度是高度封闭式的, 企业财产所有权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或其家族成员手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合一。在传统的家族式民营企业中, 企业主的偏好决定着制度变迁的供给, 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制度变迁的成效。制度是否变迁, 主要由企业主的变迁意愿、变迁知识和变迁能力所决定。企业主的变迁意愿, 一方面取决于变迁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 是否有利于增加家族成员的利益;另一方面, 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子承父业观念、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的担忧、企业主个人的权力欲望等。企业主的制度变迁意愿直接决定是否进行制度创新。

2. 组织制度

组织制度决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调、权责分配关系, 具体包括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制度必须按照其内外部环境进行设计, 当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组织制度必须随之调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既给企业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带来了压力, 又提供了动力。民营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 取决于企业主对现有的组织制度与环境匹配性的判断, 当企业主认为现有组织制度已无法满足环境要求时, 就需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企业主判断创新的标准, 是组织制度创新的成本和预期收益, 进而决定了组织制度创新与否。当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足以使预期收益大大超过成本时, 组织制度创新就会发生。

3.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 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当外部环境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时, 或内部资源严重不足而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时, 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主就会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使企业适应这种环境, 或有效地运用企业的资源而使资源配置达到与企业生存发展一种平衡状态。当然, 企业主在推动管理制度创新时, 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成本和收益。当环境对企业形成威胁或资源制约而造成的损害程度, 小于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而付出的成本, 这时管理制度创新就会发生。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径

1.产权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民营企业首先要在三方面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一是实行股东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分离的产权制度;二是实现股权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改变“一股独大”现象;三是分散后的股权结构要具有合理性。由此可知, 企业要实现从两权合一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必须突破缔约成本、监督成本、人力资本造成的利益损失成本、无形收益成本的制约, 并在改变股权结构过程中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从“一股独大”向股权结构均衡转变, 最终实现产权的公共化和社会化, 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公共公司。具体实施可采取员工持股、人力资本入股或股票公开上市、法人持股等形式。如果企业主不愿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 那么可采取下属子公司上市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 使子公司成为公共公司, 分散经营风险。

2.组织制度创新

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主要涉及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两方面。民营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 主要看企业主对企业现有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对外部环境的匹配情况。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 是解决在特定制度安排下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问题, 创新的结果就是实现组织制度与外部环境相匹配。在创新过程中, 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 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多数是直线职能型的, 这种形式只适用于单一产品的生产企业, 对于多品种产品生产企业, 特别是在目前采用顾客化生产方式下, 这种形式根本无法适应。进行组织形式创新, 可采取实体企业与虚拟企业并存的方式, 建立基于电子商务和网络化形式的虚拟企业组织;可采取集团公司包装下属子公司上市, 进入资本市场的集团公司组织形式;还可采取融入当地产业集群的集群化企业组织形式。这几种组织形式是在全球化网络时代和产业集群大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 同时民营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也是一种趋势。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主要体现为三叶草结构型组织、虚拟组织、星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等。这些新型组织结构的一个共同特点, 是通过企业的组织重构, 简化内部组织结构, 弱化等级制度, 促进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每位成员参与决策, 使得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更具灵活性和竞争力。

3. 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供应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如何寻求两者平衡的结合点, 并使企业能够适应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就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管理观念和方法创新。主要针对企业的流程重组、建立学习型组织、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等进行管理观念创新,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给管理带来新的活力。

(2) 治理结构创新。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优化内部结构, 要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优化家族制治理结构, 提高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运行效率。

(3) 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可利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 采取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营销, 以虚拟企业的形式整合内外部资源, 改变营销渠道和营销策略等方式。

3.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篇三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创新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运行,实行双层管理体制:第一层次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宏观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二层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财务管理体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明显表现出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权责与财务主体错位,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与税收的征管权混为一体,国家集多种职能于一身,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严重地削弱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其次这种双层管理体制模糊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使得企业过于依赖国家制定的财会法律法规,缺乏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来制定自身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求企业达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这是我国现代企业改革的方向。“然而,根据笔者的实际咨询经验,很多企业几乎没有自己成文的、系统的财务制度,大多数企业套用国家通用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缺乏创新。有些企业仅仅制定了费用报销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这种现状距离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差距很大。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是指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政府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的,用来规范和优化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这种规则能将企业内部理财活动的组织机构、财务战略与政策、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规范化、文件化,进而据以指导和处理企业理财工作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制度体系中操作性、基础性的财务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应当由“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一投资者对重大财务问题的决策——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构成的管理体制

①国家法律体系:国家通过《公司法》、《税法》、《金融法》、《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来约束企业的财务行为,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状况实施强制性的粗线条约束。②投资者对重大财务问题决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的重大财务问题由投资者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决策。③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有选择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财务管理方法,自主选择财务管理,并制定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和方法内部财务制度,形成自主性的理财行动指南和规则,以塑造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破产风险机制,并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组织结构特点和投资者的利益目标。由此可见,国家财税法规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是企业设计内部财务制度的基本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是财务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而企业的根本利益和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此外,企业在设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时,必须搞清楚财务制度与会计准则体系、税法、会计制度等概念的关系。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企业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这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它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是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的深刻意义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也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就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来说,会计准则体系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因而,会计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承担了资本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分割功能,由此建立起能够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会计准则体系也是处理和协调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经济利益关系的内在稳定器。税收就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量的分配。然而,就目前会计准则体系现状来说,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在我国企业的运行实践中,很有必要制定一些有关账户设立与记录的规定,这就成为会计制度的内容。

再次,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总则。明确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目的、性质、适用范围和实施方式。②内部财务管理权责。明确企业和各有关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责,并设计财务主体的具体范围,即要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级次,明确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之间及其与企业财务部门的关系,明确企业与联营单位、投资与被投资单位、内部承包单位的财务关系等。也包括设计制定财务管理与内部责任单位的相互衔接关系包括责任单位的划分、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奖惩等。③内部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基础工作,包括设计内部财务管理岗位,明确相应责任。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区域分布状况,确定自己的组织机构,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确保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运行。其次,现代企业制度应建立健全财务总监负责制度,由财务总监主持监督内部财务制度的贯彻实施。④内部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和利润分配制度及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制度o⑤内部财务管理单项制度。包括经济合同、对外担保、内部银行、电算化等单项财务管理方法,也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销售收入等的管理内容、办法和程序,以及折旧方法、存贷计价方法、费用提取标准等的选择。⑥内部控制制度。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与控制网络,搞好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运用内部牵制、授权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回避等有效措施,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⑦全面预算制度。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产生的管理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应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

4.企业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考 篇四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传统模式, 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当看到, 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还有诸多缺陷和不足, 因此, 应在吸取国外相关立法中的有益成分和司法实践中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 实行会计理论、会计观念、会计模式、会计方法的重大变化、创新, 以促进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一) 从新形势下会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看会计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改革为重点的改革,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周期特性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 必然对企业的会计制度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任务, 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企业的会计制度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 从新形势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看会计创新的必要性

会计工作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发展。生产越发展, 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市场经济越完善, 会计工作也就越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企业管理的重点也必然把全部经济工作切实转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企业由此对反映经济效益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金使用效率和偿债能力等的核算和管理就更加重视, 企业财会工作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重要, 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工作的内容、目标、进行方式、检测形式和时间规定等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使之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三) 从会计管理部门角度看会计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中, 由于新旧体制并存和交替中难以避免的制度滞后现象, 致使会计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条线管理之弱化。大到国家, 小到公司、个人, 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 规章制度虽然定了不少, 问题却还是存在, 许多制度法规仍然有待完善。

二是执法检查用“弹性化”设计。执法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多种, 且因人、因环境而异等各种因素而不同。

三是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开展从业资格认定工作已有多年, 但仍有一些无学历、无职称、无执业资质的“三无”人员占着岗位, 其中有些人往往对会计核算和会计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路

(一) 逐步建立、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

适应这一要求, 国家有关职能机构应转变以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状况, 尽快制定和颁布即适用于企业, 又适用于政府的具体会计准则, 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其经营性质的不同 (服务型、生产型) , 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不同的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 就形成各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 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二) 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成熟, 从大到强的动态过程, 因此, 从理论上说, 会计制度应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同。但事实上, 在不同的阶段制度流程的完善程度不同, 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个性特征。首先, 市场经济发展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 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这一基本框架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 市场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渐进的过程, 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会计制度变革则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下逐步建立起来的, 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 其变化具有永久性、暂时性或间歇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 会计制度的改革需要更多的考虑, 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 而且要具有前瞻性、实用性, 以便完善新业务信息安全保障和用户权益保障机制, 不断加快新业务发展进程。

(三) 制定和规范会计处理, 做到账目有所依据

随着企业发展多品种或多种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 每个企业资本的各种形态都可能投入到某一经营领域之中或投入多个经营领域之中,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需要相关部门根据企业常规经营性业务进行制定的状况, 为各种形式下的对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进行明细划分, 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并纳入统一的会计准则体系规范, 适用统一的概念框架和核算理念。

(四)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上层建筑设施, 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应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 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 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和完善, 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 从一个局域性的有形市场转向全国甚至一个国际性的市场。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 而作为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越来越重要。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 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当今世界会计发展的趋势,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深化, 也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国际间的互相交往日益增多, 国际会计制度已日渐成为各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原有一套会计制度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改革已势在必行,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并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现代会计制度迫在眉睫, 本文只是在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思考, 真正建立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娟.现代企业会计观念的转变[J].辽宁经济, 2010 (4) :103-103.

[2]张劲松.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的特征与模式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3) :40-43.

[3]吴郁.实施《企业会计制度》中若干创新问题的思考[J].上海会计, 2011 (3) :41-42.

[4]王黎.对两种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分析[J].理论学刊, 2010 (6) :43-44.

5.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篇五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 企业管理

一、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谓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调整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知识创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最终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目标同时实现的过程。

(一) 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这为企业管理创新创造了可能性。

(2)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

(3) 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 应对市场竞争的内在条件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地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机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总之,企业管理创新是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的。

二、 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缺陷

(1) 对内部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实际脱离了微观治理机制,这样的改革始终没有获得实际的成效。

(2) 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精神

传统的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压制人和约束人,而不是引导人和激发人,中国现在大多数企业仍然如此,企业在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同时,企业家的思维求同心常常扼杀创新,企业文化既不建设也不健全。

(3) 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有很多企业的监督评审仅仅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及解决办法

1、 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企业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较为曲折的过程。“但要取得成功,其必要条件就是企业必须不断追求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企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实施效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成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根本性工作,其中企业管理制度本身的规范、创新则属于根本的根本。“成功的企业在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及其实施效果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保持在不断的稳定创新和优化的过程之中,循环升级式地提高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内部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具有较强的优势”,企业间如果在同一产品,在市场领域里的竞争存在优劣之分,一定是企业间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的总体表现效果存在差距,“希望创新企业管理形式并保持竞争优势,追求成功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創新性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和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的轨道上实施,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本、管理体制的创新

创新是现代企业的活力之源,任何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都会对新的市场环境产生一些不适应,出现一些新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创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机制,才能使企业获得管理上的支持力和内驱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因此,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层领导,要舍得腾出时间研究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制度问题。通常而言,管理与制度是既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好了,对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实际上管理创新就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建立新机制的过程。就是对旧的管理制度方法、观念进行清理,按照新要求确立创新制度、新方法、新观念的过程,“如果我们把企业比作一棵树的话,那树的果实、花、叶、树干和树根分别相当于企业的产品、成效”!企业发展不起来如同树根不好长得不茂盛,其原因在于战略不好,也就是树干不好,而树干长得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树根不好,树根不好就是管理制度不好。所以,能否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创新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运用新思维、新方式、新方法。对企业员工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进行优化组合,以促进企业整体效能不断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背后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国企想留住人才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能力和忠诚度对企业人员进行分析,对重点人才进行了长期的职业生涯设计,不单是靠金钱留人,靠感情留人,更是靠事业留人。使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够融为一体。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仍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速度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已刻不容缓。企业文化的创新,既要分析好组织环境,积极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又要企业的经营者积极地号召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氛围。让组织成员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逐步形成一种企业独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4、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

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正是这一目标的直接体现。企业的财务制度应充分体现产权关系清晰、财会政策公平、企业自主理财并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原则,企业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投资决策体系和资金运营体系,增强投融资风险意识,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加强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分析以及现金流量表的运筹和控制,加快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会计制度,及时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真实反应企业经营状况,实行公司制的乡镇企业要健全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配合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企业管理创新逐步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能够坚持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创新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霖.关于企业管理中“管”和“理”的辩证思考[J].中国经贸,2009(8):46-48.

[2]余兴国.企业管理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郑英隆.现代企业的信息经济性分析:正在兴起的管理变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张海萍,杨涛,卓超.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6.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篇六

1、选择积极的绩效考评制度

在设计和选择绩效考评与薪酬的挂钩方式时,我们必须考虑: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团队合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员工在工作中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到相互学习、配合和协作。薪酬设计的三个满足绩效考评与薪酬合理的挂钩方式必须同时满足三个要求:第一,使每个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的优劣紧密相关;第二,使每个员工的 薪酬与其所在部门、企业的整体绩效紧密相关;第三,最大限度地保证团队的良性合作。第一个要求相对比较容易,第二个要求则较难满足,关键的第三个要求最难做到。显然,强迫排名制只能满足第一个要求。

2、绩效考评的分类

绩效考评与薪酬的挂钩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与工资挂钩,另一种是与奖金挂钩。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年中或年末由领导层确定一个加薪或奖金的预算总额,然后对部门内或企业内同一等级的所有员工进行横向比较。根据绩效考评结果的高低按正态分布规律将员工分成若干个等级,再根据等级的高低来决定其工资的升降以及奖金的多少。这种挂钩的方式通常被称为“强迫排名制”。

看上去这种方式很合理,通过它来奖优罚劣。但根据对一些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挂钩方式的企业大多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在强迫排名制下,每个员工都陷入一个“零和”博弈的困境——与我同属一个职能等级的同事全部都是竞争对手。

同事的绩效越高,他们得到加薪和奖金的机会越多,而自己的机会就回越少;相反,同事的绩效越差,对我就越有利。于是,当绩效相对较差的员工发现:自己非常努力也难以超过甚至难跟上那些优秀的同事时,就很可能会转而暗地里对同事的工作拆台;至于那些绩效较好的员工,则很可能因为顾及同事回赶上超自己而拒绝与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关键信息。

3、利润分享制

“利润分享制”的操作方法“利润分享制”的做法是:首先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部门评价,根据个部门的重要性,对企业的贡献等评价因素确定各部门的权重,然后对各部门内的各岗位进行岗位评价,根据各岗位的责任、任务、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因素进行评价,根据各岗位的责任、任务、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评价因素确定各岗位在部门的内的权重。这样,到年中或年末时,按年初约定的比例从企业总利润中提取企业理论奖金总额,在根据各部门的权重将企业理论奖金总额分摊到各部门,形成各部门的理论奖金总额。按年初制定的各自不同的《部门绩效考评标准表》分别进行绩效考评,得到各部门的绩效考评分数。部门理论奖金总额乘以部门绩效考评分再除以100(绩效考评总分为100),就是得到各部门的实际奖金总额。最后根据部门内各岗位的权重将部门实际奖金总额分摊到各个岗位,得到各岗位上的理论奖金额。同理,对各岗位上的员工按年初制定的《岗位绩效考评;标准表》分别进行绩效考评,就得到了各岗位的绩效考评分数。岗位理论奖金额乘以岗位绩效考评分数再除以100(绩效考评总分为100),就得到各岗位的实际金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门内任何一个员工经常性的低绩效,都将影响到部门、企业的整体绩效,影响其他团队的奖金。于是,便促使部门成员也会自觉地淘汰那些低 效者和搭便车的人。而且,除非是部门工作量已增大到现有的成员无法胜任的程度,否则部门现有成员也将自觉地抵制该部门人员规模的无效扩张,有效的抑制了人 浮于事。

很显然,在“利润分享制”下,员工要想增加自己的奖金有三条路:第一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绩效,以增加岗位实际奖金额,甚至是最高奖金——岗位理论奖金;第二是与本部门内同事合作,提高本部门的绩效,以提高部门实际奖金额,从而使岗位理论奖金额相应也得到增加;第三是与其它部门合作,提高企业理论奖金额,从而使部门理论奖金额得到增加。

所以在“利润分享制”下,每个员工的奖金与其个人的绩效,以及其所在部门,企业的整体绩效是紧密并且是健康相关的。更重要的是,对每个员工来说,任何一个同事的绩效提高都将有助于部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结果将有助于他本人奖金的增加。这便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部门内或企业内员工之间对于奖金的“零和”博弈,大大地促进了员工之间的互助和协作,形成一种员工之间合作,共赢的良好格局。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稻草人》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试卷及答案(江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