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通用13篇)
1.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篇一
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
体验教学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重要学习主题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在传统的语文听、说、读、写中的作用,尤其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利于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体验是知识意义化的过程,是认知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语文式体验教学可最大程度地尊重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模糊性、生命性等特点,张扬学生生命力,为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服务.语文式体验式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智慧技能、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三方面着眼,核心是情感体验.体验式语文教学是众多语文教学范式的一种,是传授式语文教学的延伸.
作 者:贺卫东 作者单位: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课程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体验 语文范式 设计 情感2.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篇二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公共关系,教学,实施
当今世界创造、创新已成为各国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国家要发展、企业要壮大, 关键是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育界的专家纷纷研究教育教学改革, 期盼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国际顶尖商学院在教学方法上持续创新, 案例教学、课堂研讨、课外项目、课堂情景活动、商业计划比赛、课堂角色扮演、户外拓展体验等, 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式都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1]。为此, 笔者积累了多年来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对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公共关系课程当中的实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 体验式教学原理探究
体验式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大卫·科尔博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2]。“体验”, 就是“体会和验证”, 即“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所谓体验式教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认识、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或技能, 或者通过唤起学生以往的记忆表象来实施教学的方法。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利用体验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大卫·科尔博在《体验式学习》一书中说:“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检验和加强教育、工作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键联系的架构。它提供了一种描述工作要求和相关教育目的的能力系统, 并强调了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加强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键联系。”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 体验的过程, 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 对学生来说, 有着无穷的乐趣。“记忆表象”的运用、联想、想象的发生是以表象为出发点的。想象力的发展影响着智力的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条件, 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力学习的必要条件。
体验式教学设计融入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理念, 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亲自参与, 从而获得对事物真切感受并生成学习意义的教学组织及实施的新模式。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实质是教师设计方案, 学生体验学习, 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反思性。教师是方案的设计者, 同时要在活动中指导、启发学生, 并及时总结规律;学生是参与主体, 通过体验、觉察、分享等方式整合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2 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以建立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 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在我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共关系在理论上对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提出的指导原则和在实践上对这些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重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技能。通过课程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实务操作的初步训练,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知识, 学会初步的公共关系基本实务技能和方法, 增强学生的公关意识, 培养学生的基本公关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体验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能使学生把公关理论跟实际问题相结合, 具备一定的公关实务操作能力, 树立起正确的公关意识。因而, 构建体验式教学体系对于解决课堂与社会分隔、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 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3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
3.1 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家小劳伦斯·E·列恩所言, “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导向”, 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某种专业知识和行为技能的掌握”。案例教学在公共关系, 课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基本理论讲解清楚的前提下, 教师提供典型案例,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最佳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是学生和老师不断互动, 思想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2 角色扮演。
体验式教学, 师生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如在公关关系人际交往这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定几个主题, 学生以团队形式用小品表现人际关系的一个情景, 学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的状况, 直接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从事先的调查到剧情设计、排演小品, 以及课堂精彩表现、生动的发言、互助的气氛,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习专题公共关系这章内容的时候, 同样可以分小组进行情景表演顾客关系、员工关系、媒介关系、政府关系。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杜威认为经验是现实世界的基础。经验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整体, 是经验者与被经验对象的相互作用, 或者说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学生在模拟角色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了相关的理论, 并且得到深刻的记忆, 提升了对知识的感悟力和应用能力。
3.3 实战演练———丰富的社会实践。
所谓实践出真知, 社会是学生公关实习的大舞台, 学生只有参与具体的公关活动, 才能切身体验和实践公关理论, 检验自己的公关能力。学校每年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 由学生组织策划、接待和主持。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提升校园文明、净化校园环境”的大型公关活动, 从活动调查、策划书的撰写到活动的具体实施由不同小组学生承担。从开幕典礼、日常接待工作、处理校园不文明行为、发倡议书到活动闭幕、总结评估。整个流程的体验,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公共关系的重要, 并在实践中锻炼公关技巧。此外, 还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分小组慰问敬老院, 或在街道、社区、企业等单位进行实习。
参考文献
[1]黄晓林.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马丽娜, 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7 (6) :70.
[3]展凯.体验式教学法在《推销与谈判》课程中的探究与运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11.
[4]范晓梅, 李艳, 杨慧娟.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上运用方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0.
[5]柳春岩.基于建构主义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创新[J].商业时代, 2008 (33) .
3.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 篇三
案例:九年级《柚子的滋味》作文教学设计
一、积累——再现
课前准备:进行资料搜集。上网搜索柚子的起源,柚子树的外形、生长环境,柚子的食用、药用价值等。开展访谈调查。访谈调查人们对柚子的喜爱程度,节日摆放柚子的风俗及寓意等。
二、体验——写作
明确教学目标:观察品味,细致描写柚子的外形与滋味。联想回味,抒写柚子的故事与哲理。
1. 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上课时,老师拿出一个柚子,先让大家描述其外形。接着问哪位同学能上来帮大家切柚子。然后要同学们观察并叙述切柚子的要点,剥柚子的技术,柚子果肉的色、香。最后将一瓣瓣柚子分给同学们,让他们边品尝边体味。
2. 激发情感,训练思维
教师引导:初尝。现在,请你开吃: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品尝两分钟。柚子的味道如何?甜、清甜。先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修饰。再用一句话来描述。
再尝。用心品尝柚子,你品到的还只是柚子的味道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平静、快乐、幸福、轻松、自然、自由、舒坦,没有压力。
拓展。同学们吃着柚子,已经展开了联想,你想起了关于柚子的那些人?那些事?哪些景?老师为你的慧心而赞叹!那么也让我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名篇经典,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的奥秘。接着,教师出示名篇片段,并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思考并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落花生》
思考:《爱莲说》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莲的外形的?有何作用?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其品质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结:围绕“柚子的滋味”,我们会联想到哪些人、事、景、物?可以抒发哪些情?阐述哪些理?
三、体会——修改
柚子中的道理(原文)
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代新鲜的柚子。
怎样才能吃到厚厚的柚子皮包着的肉呢?是要讲究方法、技巧的。首先,将柚子顶部突出的头切掉,但是要掌握好深度。切的太浅,后面用手掰柚子十分困难,切好后,再在柚子的侧面外层皮上均匀划四道线,也不能切的太深或太浅。顺着刀痕,用手慢慢掰开果皮。
将包着果肉的皮剥开,于是就可以品尝到包含在其中的果肉了。白的汁水丰富,是纯净的甜;红的酸甜适度,顿觉爽口开胃。但不同品种的柚子的肉是各不相同的,这要凭靠自身的运气了。一次,我们辛辛苦苦地打开了一个极漂亮的柚子,可是里面却空空如也——肉已经干掉了。因此也不明一阵沮丧。
柚子的肉有酸、有甜、有苦、有涩。实则一切须在剥开柚子皮后才能揭晓。
从那以后,我便思考出一个道理:剥柚子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有时会十分艰难,但一层层地剥开,方知其中内涵。也许里面的肉是酸的,抑或是甜的,但都无需重视,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过程!
生生点评:能够根据切柚子的过程联想到生活中的道理,有自己的感悟。但“怎样切”的过程描写不生动,不形象,要多用修辞。结尾的道理可以再想得深一些。
柚子中的道理(修改文)
一层层地剥,一点点地掰,才能懂得其内心的酸甜苦涩。
——题记
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代新鲜的柚子。虽说是一袋,而品种各不相同——白的、黄的、深黄的,应有尽有。
柚子,外表淡黄,像极了加大版的葫芦,圆头圆脑的,走近一嗅,一股带着些许苦涩的清香,令人提神。怎样才能吃到厚厚的柚子皮包着的肉呢?是要讲究方法、技巧的。首先,将柚子顶部突出的头切掉,但是要掌握好深度。切的太浅,后面用手掰柚子十分困难,而一不小心切得太深,会汁肉四溅,影响美观。切好后,再在柚子的侧面外层皮上均匀划四道线,也不能切的太深或太浅。顺着刀痕,用手慢慢掰开果皮。这样,我们就把柚子厚厚的“盔甲”卸掉了,拿一个勺子,轻轻的挖;或拎一把小刀,切开后再细细地剥——总之不能心急,否则会“伤及”里边的肉。
其次便是将包着果肉的皮剥开,于是就可以品尝到包含在其中的果肉了。白的汁水丰富,是纯净的甜;红的酸甜适度,顿觉爽口开胃。但不同品种的柚子的肉是各不相同的,这要凭靠自身的运气了。一次,我们辛辛苦苦地打开了一个极漂亮的柚子,可是里面却空空如也——肉已经干掉了。因此也不明一阵沮丧。
柚子的肉有酸、有甜、有苦、有涩。实则一切须在剥开柚子皮后才能揭晓。
从那以后,我便思考出一个道理。古语有云:不知最后,不知结果。柚子何尝不是这样?剥柚子便是探索,便是过程。它有时会十分艰难,但总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们前进的脚步——那就是好奇与信心。一层层地剥开,方知其中内涵。也许里面的肉是酸的,抑或是甜的,但都无需重视,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过程!
生活固然也是如此,经过一番努力后,得到的结果又是会不尽如人意,但又何必为之而郁闷忿恨呢?是非成败转头空,再酸再苦,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过程,才最不能错过!
一层层地剥,一点点地掰……这过程,才是生活中的真谛。
四、体悟——评改
师生探讨:我们在相互评改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会根据自己直接看到的事情选材。因此,75%的同学会写切柚子或者品柚子等。但关于柚子与生活经历、人生感悟联系的素材比较少。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思路还没有充分打开。我们不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见大,由表及理,从现象到本质,将具体的事件、情感与柚子联系起来,丰富素材,提升思维,多角度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实施方案2 篇四
五年级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大背景下,体验式学习由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学习的实践性等等而备受人们关注。通过这种学习,最终打破学科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呈现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创设适当的情境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体验,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凭借自己情感、直觉和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和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从“过程”教学的角度而言,体验式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极好形式。
二、基本目标 ⒈结合英语课的教学特点,探索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怕学、教师难教的现状。
⒉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学生体验式学习。⒊开展具有个性化的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构建创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
三、实施依据
根据目前英语课教学的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为适应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新知,突破教学难点,实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操作要点
(一).基本含义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使学生得到优化发展的教学方式。情境、体验、发展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三要素。
1.情境。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必须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首要。作为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使教学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深入。
2.体验。
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为亲身体验,可为亲心体验,也可为亲身体验和亲心体验的融合。体验式教学实质上是主体(学生)通过中介(体验)对客体(情境)的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掌握方法,启迪智慧,提升情感的过程。只有让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的各种器官和行为在教师、学生和师生共同创设的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进行全面的,独特的体验,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3.发展。
体验式教学模式比之于其它教学模式有独特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通常能使学生得到优化发展。这里的优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二是个性发展,即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体发展。
(二)基本流程
体————— 引————— 探————— 思————— 课 初 创 引 合 深 深 反 拓 深前 步 设 出 作 入 化 思 展 化 体 感 情 话 探 体 感 升 延 情 验 悟 境 题 究 验 悟 华 伸 感引(3分钟)探(25—28分钟)思(7—10分钟)延(2分钟)
(三)操作程序
该模式十分强调“体验”,注意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砥砺、情感的共鸣。在运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占有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逐步形成语言习惯,情感意识,整个过程,摒弃了空洞的说教、机械的灌输。
课前部分: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效性。要保证实效性必须做到三点:①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要科学客观,符合学生实际。②体验的内容要充满生活性和真实性,避免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③体验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验。同时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体验。
(2)过程性。课前体验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去“体”去“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
(3)方式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兴趣与实际,使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课中部分: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这是本模式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引发强烈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因此,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与生活贴近的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将本课需要讨论的话题自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从而激起师生、生生之间探讨和对话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 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等。
(2)合作探究,深入体验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在愉悦轻松的体验中完成三维目标。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探究体验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感悟内容,形成认识。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真切体验,并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话谈清、理摆透、情交融、心贴紧的境界,在生生的探究中,在师生的深入探究中,真正达成共识形成体验。探究也因此成为体验式教学的持久动力。
设计的体验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教学目标。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我们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是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实现行为迁移和品质内
化。
(2)要充分预设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问题,以更好地在课堂中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实现认识的深化。
(3)深化感悟,反思升华学习目标: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反思等形式,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操作要领:引领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化认识,让感性认识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个体性。体验的个体性是由人自身的差异决定的。人是有差异的,人的知识基础、能力、生活经历经验及心理品格等等因素的差异使人的体验呈现出个体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表情变化,感知他们的心理变化,透察他们的思想变化,围绕体验目标即教学目标,通过一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一个肯定式的语言评价、一个简短精炼的总结,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体感悟,被引导到一个共同体验和共性感悟中来,使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断完善、提升。如果不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只是强调自己所要的目标,而生拉硬拽地去总结发表教师的演讲,那么这样的道德教育将失去魅力,失去它真正的效果。
2、引导性。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交流之后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交流形成这一知识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学生发言中,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体验、学生的认识层面,然后找到学生的感悟,通过及时地肯定评价,有效的问题铺垫,关键的总结提升,帮学生建构起正确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4)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学习目标:在学生已形成正确认识基础上,加深认识,深化情感。经过探究、对话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要将其内化,充实、发展理性认识,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能力。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9—2013.1)
深入学习领悟体验式教学模式含义及操作程序,培养探究学习技能。
2、实施阶段(2013.3—2013.7)
课堂中尝试运用,引领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3、总结阶段(2013.8—2013.12)
5.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篇五
【摘要】生活是课堂之源,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注重生活体验生成,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因体验而升华,因体验而幸福,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语文教学人本化、生活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构建生活体验课堂
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素材,只要我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例如,笔者在一次“美德就是幸福”的作文课上,尝试重构新的教学模式,力图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挖掘素材。
学生需要触动心灵的东西来激发其灵感的火花。我向学生发问:你们觉得自己幸福与否?请说明理由?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叽叽喳喳地展开了热烈讨论,全班共60人,只有2人表示自己觉得比较幸福,20位同学觉得不幸福,其余同学都是简单随大流――生活得很平淡,无所谓幸福不幸福。结果一出,与我事先想象的结果大相径庭,因为我本想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展开对幸福表现及源泉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师生共享等环节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幸福内容,并进而归纳幸福的源泉及具体表现,可结果却显得令人心情有些沉重,这么多同学觉得没有幸福感,或者持无所谓态度,说明这已是带有一定典型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成为当务之急。
带着这些问题,我顺势改变原先的教学设想,尝试播放一段现实生活中名人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片段及对幸福的看法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2.视频中名人与普通人所谈到的幸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们的心灵之门似乎被打开了,开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感悟到物质层面的富足并不能与幸福划等号,幸福与否关键在于心态,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境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幸福并不一定轰轰烈烈,现实生活中拥有的许多东西都能使我们感到幸福,幸福其实可以有多种表现,如处在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中而不是处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是一种幸福;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饱受病痛的折磨就是一种幸福;将掉落在地上的垃圾放进垃圾桶是一种幸福;帮助他人解决了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是一种幸福;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一种幸福;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景致是一种幸福;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是一种幸福……总而言之,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包含着幸福。生活中并不缺乏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见时机已到,我开始让学生代表重新思考自己刚才认为不幸福的原因,确认自己是否真的不幸福?如果有人真的不幸福,你打算怎样帮助他获得幸福?师生在互动讨论中深化了对幸福的认识与理解,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正确的幸福观。
二、关注动态体验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生活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教学源于生活,也是为了提升生活的境界。极少部分同学存在学习压力大、生活贫困等具体困难,容易使他们以偏概全,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幸福。要想使学生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就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师生、生生的讨论与争鸣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动态生成。
三、引导体验回归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回归到实践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包括生活体验式教育,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生成后,还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意志――道德行为”的转化,才有真正的现实意义。那次作文课后,我们班成立了一个“帮您幸福”社团,学生经常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解决生活困难、进行心理疏导等,影响力逐步扩大,效果很好。
6.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篇六
上好小学《科学》课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生活
小学《科学》课是衔接初中课程的基础要素,而初中又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一个桥梁,因此,良好的小学《科学》学习方法是掌握科学要素的重要基础。
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生活,来自小学生的课堂教育、家庭、社会感受。想象,是小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当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必须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是一种科学生活的亲身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别于青少年和成人,儿童是以“直观”形式来学习而不是靠“原理”来表达。在课堂上,小学生总是对尝试、想象、寻找缘由、追根问底特别感兴趣。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想象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五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科学课的授课必须遵循:学习(体验、生活)——想象(灵感)——结论——知识——创造的教学程序。如果以科学“原理”为主的讲授方式上课,对教科书一字不漏地照本宣读,首先学生难以理解这样抽象的知识,因此,引发了心烦意乱的头脑,不愿意听课、头脑开小差、搞小动作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先后运用了“LED抢答器”在课堂上针对一些容易开小差的同学进行“归顺”处理,大大地提高了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步,把教学内容集中在课堂的实验上,把要讲的知识,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近80人的课堂简直“疯”了起来,大家都抢着回答问题,一些同学还想通过“走后门”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开小差的、打闹的、不听课的少多了。同时,我还鼓励全体同学,只要想到的就可以回答,充分发挥全体同学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回答错的同学他们不甘落后,回答对的他们更加踊跃,课堂一直保持在积极向上、团结共勉的气氛中。
7.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篇七
一、体验式教学及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具体场景或氛围,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学生特点、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联系亲身经历的情境,从而还原教学内容背景,增强学生的形象性认知,充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强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得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此外,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还在于经由教学而彰显和扩展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个体良好品质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着积极意义。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策略
1.创 设情境 ,引发直觉情感体验 。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对体验式教学法的成功实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直觉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结合生活实际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应有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调用自身的各种感官体验、感知知识,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醒来时,乌龟在它前方1公里处,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公里处时,乌龟又向前爬行了1/10公里,它追到1/10公里处时,乌龟又向前爬行1/100公里……写出兔子苏醒后, 同样时间内乌龟和兔子各自前进的路程,兔子能不能追上乌龟呢? 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等比数列进行观察,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合 作交流 ,加深知识体验感受 。
交流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部分,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交流,听取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体验更深刻。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经验的共享,还能进行师生间情感体验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协作,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尽可能地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如在学习“数列”时,例题:已知数列{an}满足an=n/(n+2),且n∈N*,对an与an+1的大小进行比较。
就此题的解法,可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先在小组内探讨,在由各小组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得出此题不同的解法,如可利用作差的方法,,则可得出an+1大于an;也可利用单调性的方法 ,通过对an的分析,可知其关于n单调递增,则可判断出an+1大于an;还可利用浓度法,将an看做一杯加糖溶液的浓度,n不断增大,也即是在 溶液中不断加入糖,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则很容易判断出an+1大于an。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在解说自己的解题方法时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思路,使体验分析更深刻,同时通过总结找出多种解题方法,也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3.注 重实践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生活中处处在运用着数学。高中数学知识有一 定的抽象 性 ,在教学过 程中 ,注重实践 ,与生活相 联系 ,借助生活 经验和实 践 ,探索数学 知识和技 能 ,让学生在生 活中体验 数学 ,既能化抽 象为具体 ,降低数学 知识学习的 难度 , 又有利于 提高学生 在实际生 活中运用 数学的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 程中 ,教师应根 据学生的 具体情况 ,合理组织实 践活动 ,开展研究 性学习 ,让学生体 验到数学 在生活中的 运用 ,通过参与 实践活动 ,更深刻地 感知“数学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仍以“数列”的学习为例,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对本地房地产业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购房贷款的还款方式问题。设计案例:某人需要贷款购买一套面积为100m2的住房 ,住房售价 为4000元/m2, 根据其家 庭经济状况,预选方案有三种:1申请15年商业贷款;2申请15年公积金贷款;3申请20年公积金贷款。针对预先方案 ,利用数列知 识 , 根据还款 方式及计 算公式进 行计算 ,第一种方案每季度需支付的还款额构成一个首项为a1=8964.67, 公差d=71.63的等差数列 ; 第二种方案每季度需支付的还款 额构成一个 首项为a1=7501.67 , 公差d =47.25的等差数 列 ; 第三种每季 度需支付 的还款额 构成一个 首项为a1= 6335 . 00 , 公差d=35.43的等差数 列。经计 算最终确 定最佳还 款方案。在 自主参与 、研究探索 的过程中 ,实现从了 解知识到 掌握知识 ,再到灵活 运用知识 的目的 ,并使学生 更深刻地 感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 值 ,形成主动 探索 ,勇于创新 的精神。同时在研究学习中,也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形成与运用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语
8.幼师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篇八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幼师政治课 新课改 措施
一、涵义及意义
1、涵义
一般来说,我们是经由人的耳朵、眼睛、鼻子等等感觉器官来获取感知外部的信息,然后才经过思考认识信息或现象的本质。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指老师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关注,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情感、发展能力,最终得到自我提升和进步。
2、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育方式,在不同的课程中有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意义。而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到政治课堂上的意义如下:第一、能更好的达到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不同的知识,更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世界观。让他们在不断学习的途中,关注生命,不断体验,从而成为自我生命的创造者。第二,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育、知识以及经验都只能由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可以更好的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他们真正走入自身的内在世界,实现自我价值。
二、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难点
1、政治理论枯燥
政治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视理论的课程,多是语言叙述,缺少生动的画面,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相对来说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尤其是幼儿,他们大多还是处于用眼睛看世界的过程,所以,黑白的文字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可能不够。并且,对于新生的他们,怎么样自我思考更是难题。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根据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自我探索。
2、学生的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并且由于他们的年纪原因,受社会的影响不大,这种差异和个性就会更加凸显。对于不同的或者是相同的对象,他们的看法可能有极大不一致。再加上家庭氛围、生活方式等原因,他们的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这种差异也是一大难点。因此,幼师们要区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有自己的体验,从而得到成长。
3、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技术的成长速度是有目共睹的,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成长,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在不断革新,体验式教学也是在这种基础上成长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它需要有新的媒介来支撑。它不能再局限在幻灯片、投影仪的层次,还需要有更新的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从主体方案的准备到素材的收集再到最后的演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到现代教学技术。而现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基本没有运用到这些设施,学校也没有相应的配备,这种资源的不足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大难题。
三、怎样在幼师政治课上实施体验式教学
1、不断引导,激发想象
老师在进行幼儿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适当的使用音像资料、动画投影等现代技术,通过特定的实际情形和学习内容,巧妙的带动学生开始自我学习、自主思考。例如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时,可以引入学生喜欢看的动画“喜羊羊和灰太狼”。告诉他们虽然动画的羊比狼厉害是错误的,但是灰太狼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可学习的。用一种接近他们生活的方式让他们不断联想,用轻松的手段引导他们反思自己日常畏难放弃的行为。使他们有新的深刻的心情感受,鼓励引导他们不断成长。
2、设立情景,体验互动
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当老师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后,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技术以及3D投影技术等等现代化工具创设具体情景。比如在讲解怎么样在挫折中得到力量时,可以套入谢坤山的故事。创设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想象,把自己代入为主人公谢坤山。如果自己是谢坤山,当自己因为电击永远的失掉了自己的双手后,自己是怎么样的心情?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是不是继续学习?在画画写字遇到阻碍时时是继续还是放弃?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么大的挫折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分组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坦诚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也会有坚持的勇气、生存的力量。激发正能量,体验新感受,在情景中磨砺自己,释放自己。
3、自主探究,延伸巩固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断自我发现、探究和学习。老师要创设环境,让学生自我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实际动手的流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点,使他们自我探究和思考。同时,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课堂的事,更要延展到课后,从实践中出发,再回到自我。可以让他们通过画或者是写的方式,说出自己认为是很困难的事,然后再规定时间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到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断的完善充实自己的内心,不断的开启他们的新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支撑他们以后的人生路程。
四、结论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看到的记不牢,听到的会忘记,强行的知识灌输更是无效,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能终身难忘。所以,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对于他们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影响,会持续的作用在他们的生活以及更远的人生路途中。因而,对幼儿实施的体验式教学是当下的教育必须的,更是树立正确三观的政治课教育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何冬怡.幼师政治课体验教学的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2] 张海舰.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初探[J].考试(教研版),2009.
9.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篇九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进程中,许多新概念新方法一一涌现,如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需求分析等等。相较于在过去占主导的传输式教学,这些新方法与新模式对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如今的英语课堂中,授课老师更多仍然倾向传输式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并且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关注有所欠缺。本文将着力解释说明体验式教学和需求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需求分析 学生中心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文献),要求老师在原有的教学经验、原有的教学改革操作、研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理解英语的实用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灵活实用英语(郭佳和李光霞,)。调查显示,如今的高中英语课堂里,传输式教学(transmission teaching)仍站主流位置。
传输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郭佳和李光霞,2010),教师是整个教学课堂的掌控者。从知识的视角看,传输式教学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学习,重点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即便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许多教师开始在英语课堂中尝试参与者,表演者,提供咨询信息者的角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较于这些新角色,不少教师仍然更善于在课堂中扮演controller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中需要授课答疑,组织活动等。一个成功的课堂掌控者的角色扮演相当重要,尤其是在早期英语课堂的分组活动的组织中(Harmer,)。这也是传输式教学占据主导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传输式教学灌输学生知识的同时,减少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过分地依赖老师授课则会导致课堂活动简单无新意,课堂冷场,学生参与度不高,自主性弱化等结果。
而相对传输式教学,相关学者也提出了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并有效完成知识的内化(“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12),。相对于传输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亲身实践为基础,重点在于语言技能的习得。学生由传输式教学中汲取的语言知识不会即刻转为语言技能,而体验式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使用语言技能的平台,是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体现。因此好的课堂教师可在课堂中将两者灵活结合,既不是全盘的知识灌输,也不让一堂课都由活动占满使得学生无消化知识的时间。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提供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环境,这就涉及到英语课堂中的活动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好坏是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既需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也要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解知识点为根本目的。下文活动实例以听力,口语训练为例:
选取一段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拿掉部分短语,词汇。
学生两人一组,各拿有台词的纸片一张。要求:两人的纸片内容相同,空缺部分不同。即一学生的台词在第1、3、5、7句有空缺,另一学生拿到的纸片则是在双数号的句子中有空缺。
两人按顺序朗读台词,按照对方的朗读内容填上空缺台词。这一活动使得学生的口语、听力以及阅读技能得到训练。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老师扮演了组织者,推动者等角色,应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良好把握。
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除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很多时候,教学大纲,教学参考和教材上的重点被教师主观认定为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等则被忽略(陈芳,2012),从而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程度不一,教学效率低下。而合理的需求分析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需求分析,顾名思义,是教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分析学生的需求的一种方式。在英语教学方面,需求分析的关键点分为两部分,其一:了解评估学生当前现有的语言能力水平;其二:判断学生现有水平与其将来希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距离。
需求分析的方式有多种,课堂调查问卷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此外面谈调查和测试调查。测试调查主要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主。以口语为例,调查者事先准备好一份口语测试试卷,每个题目要尤其明确的测试方向(如学生是否灵活运用时态,过渡连接词等),测试过程中调查者在经过被测者或其监护人允许的前提下,录制或者以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事后对数据进行整理评估,判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笔者认为,此种测试调查工作量较大,比较适合在小班教学或者针对个别学习困难者进行实施。
通过需求分析,教师能更为有效地验证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以此作为依据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结语
体验式教学与需求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老师通过需求分析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时候尤其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这一类学生的学习障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体验英语来掌握语言的规律,使用原则。体验式教学和需求分析体现的优势,将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10-19,
陈芳. (2012). 试析对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需求的一项实证研究.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7-15,
郭佳,李光霞,(2010).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10.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篇十
府前中学
孙永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一学年,初中语文教学在上级教研部门的部署和领导下,大力推行学案导学活动。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在阅读课和复习课学案导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明确了学案编写的程序,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学案进行教学活动,大面积提高了教学成绩。本学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深化推行“学案导学”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体验式写作教学”的研究。对于如何编写和使用学案进行作文指导,我们还处于未知阶段。为了熟练运用学案,提高作文教学的成绩,我们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写作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研究”的课题。(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根据学段特点分级部编写科学实用的体验式写作教学学案。2.如何运用体验式写作教学学案进行写作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纠正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教师都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国外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都比较注意与社会、与生活相沟通,追求真实和实用,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资料,可以调查访问,有充足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国内外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求知、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国内外教育提出了名目繁多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曾经进行过“体验式写作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经过一学年的“学案导学”实践,我们已经能熟练的编写科学实用的学案,并且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从中深切体会到学案在教学中指导性和优越性。
3.本学年,上级教研部门进一步深化推行“学案导学”,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四、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2、研究目标
(1)能根据学段特点编写科学实用的体验式写作教学学案。
(2)能运用体验式写作教学学案进行写作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能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纠正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模式。
3、研究内容
(1)如何确定各年级整体的体验式写作训练内容(如观察力、想象力等)。
(2)如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系列化的活动体验内容(家乡的秋、我们的校园等)。(3)如何在学案中提出切实可行的体验要求,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4)如何确定要借鉴的文章以及要从中借鉴的内容。(5)如何引导学生交流体验内容,教师进行合理指导。(6)如何在运用学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7)如何在写作之后进行有效的讲评。
五、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第一阶段(2009年9月)确立课题,申报立项。第二阶段(2009年10月)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
2.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形成研究共识。3.制定实验方案。
4.前期调查分析,为课题开题做准备。5.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实施阶段 1.编写学案
(1)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学案编写培训;
(2)分月段开展研究活动,编写体验式写作教学学案;
(3)召开阶段性小结会,交流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提出解决方案。2.运用学案(1)修改完善学案;
(2)运用学案,进行作文指导;
(3)召开阶段性小结会,提出并解决运用学案指导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3.举行研究课例展示,进行听评课活动,撰写专项评课稿。4.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故事、个案分析,并搜集优秀学生习作。第四阶段(2010年6月—7月)课题结题,成果推广阶段
1.课题组收集资料,整理汇编(习作、照片、案例、实录、论文等)。2.总结工作,形成解题报告;
3.召开课题总结会,接受上级专家评估。
六、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学理念。2.行动研究法: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写作,提高写作水平。3.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法、座谈会等形式。
4.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按课题研究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果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与论文。5.案例研究法:根据教学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索,摸索规律。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全体师生意识到位; 2.争取学校全力支持,资金到位; 3.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保证研究的实施;
4.课题研究紧紧扣住课堂教学,统一安排教研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了研究的实施; 5.聘请专家对课题实施、思路拓展等工作进行指导。
八、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1.教师撰写体验式写作学案、阶段性研究总结。2.执讲公开课、录像课。
3.教师撰写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心得、经验体会、教学论文,形成个案研究文集。
4.收集学生优秀习作,形成优秀习作集。5.撰写结题报告,形成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
11.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法;实施策略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以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验式教学法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可见体验式教学法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一、体验式学习完善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
传统教育教学注重“学”,即传递知识,将各种理论、方法和概念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记录笔记,之后按照笔记不断复习,再参加一系列的考试。学习后,学生掌握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因此,“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与我国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有关,以教学者为主,注重教学的讲授,并未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目标上,注重教育的最终结果,忽略了教学的过程;课程评价片面注重学业甄别、选拔的作用,一切以考试为主,导致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学生学习效率低。体验式学习的核心以“习”为主,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受来检测学到的理论和方法。体验式学习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感悟与体验,要求学习者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感知新情境的前提下,通过感悟或者体验获取新的知识。从多方面上来讲,体验式学习的特征主要有交流合作、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等。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开展实践拓展训练
实践拓展训练是指因地制宜地设计相应的体育活动,让学习者达到增强学习意识、磨练意志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学生自主式指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与教学者积极参与教学,创设和谐、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教学者是设计体验式教学的主要人员。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拓展训练指学生在拓展过程中自我领悟与自我教育,并不是通过教学者口头讲授传递知识的结果。如在公园拓展实训基地中,体育教师让学生了解活动规则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合作精神。第一项为独木桥训练,此项目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掌握身体平衡力,有些学生的平衡能力有点差,就需要学生手扶手一个个平稳地通过独木桥;第二项木墙攀爬活动,男生一个顶着一个爬到木墙上,接着帮助女生一个个稳定通过;第三项活动俯身过往,每位男生带着一位女生俯身向前爬行,帮助力气小的女生顺利过网;第四项吊桥训练活动,在只有一条绳子的状况下,学生要掌握吊桥的动作要领,抓住绳子后,借助手臂与腿部的力量完成吊桥训练。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互帮互助、永不放弃的精神。
2.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式教学
体育教学应明确教学目的,这样才有意义。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情境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应在情景融合中实施体验活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知识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际学習状况,有目的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进攻与防守的站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NBA比赛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站位技术,当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战术理论后,会自主性对相应动作进行模仿。在开展比赛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较好的战术配合。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可以让体育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加强体验式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加强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感知
活动结束后,学生感受到体验式教学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教学,学生将自身的情绪、行为和智力等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思考在活动中得到的感想,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感受,彼此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下,创设欢快、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所以,体验式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接受,教师认真教学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建立友好关系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益处多多,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高效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盛红镭.体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27):231-233.
12.体验式情趣作文的探索和尝试 篇十二
袁秀玲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一写作文就头疼,没的写,不知怎么写,或者写写就写不下去了„„对于学生的这些症状,我不断地思索,难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难写么?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我总结了三大症结:一是角色问题。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学生大都处于要我写的位置,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激情,可以说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兴趣被传统学习方式禁锢着,有待唤醒。二是情趣问题。学生们在学习上习惯了说教和服从,对生活和学习缺乏普遍的热情,更难说追求的激情,自己极少尝到创作的甘甜,因而对作文没有多少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先导。三是积累与能力问题。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家庭、学校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查阅资料比较困难,课外阅读的数量和时间都有限。由于知识积累较少,所以在作文中往往捉襟见肘,很难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反思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准了病脉,我便进行了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尝试。
第一,转换角色,张扬写作的个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做的就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创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独特个性,重视学生和赏识学生,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可爱,从而产生表达自我和表现生活的热望。
具体操作为:师生共同确立写作话题,学生自主选择写作话题,自由抒发情感体验,师生平等合作评改学生习作或教师“下水文”,教师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作文评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对教师的评语给予再评价等。转换角色,使学生作文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实现了“我手写我心”,从而使作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障显了“我”之个性,凸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从教育本质上解决了作文的主体问题,在这里,生命个体——学生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他们的引路人。
第二,培养情趣,点燃创作的火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兴趣需要发掘和培养。作文写作更需要培养情趣,少情寡趣是万万写不出好作品的。
怎样培养情趣呢? 角色转化,“我手写我心”为培养情趣提供了前提,但是,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积累、升华、历练的过程。
第一步开启情感之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现代中学生缺的不是情感,而是缺乏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而高尚的人。
情感从何而来?从生活的源头中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而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活”字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学问的玄机。我认为作文的源头“活”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是活动。作文不是单纯的文字表达,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体验生活和生命、表达和展示生活和生命的过程。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三是活力。在作文活动中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活力往往会爆发写作的灵感。因此每一次的作文我都让它变成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在作文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可能的空间,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和抒写生活。生活是源泉,活动是载体,文章是成果。为此我搞了几次大的作文活动,而每一次的作文活动都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认识生活和体验生命的过程。
第二步开启智慧之门。
说实在话,我们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聪明的,但很少有智慧。
“聪明”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聪明”属于天赋,是浮在表层能够感知到的;“智慧”属于后天打造,是经过培养和积淀,沉淀于一个人气质内涵里面的。我们的孩子够聪明,但是不明智,缺少睿智,为此,教师就要把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
如何培养?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这似乎与作文无关,但没有智慧的思维是很难写出有深度和厚度的作品来的。
学习品质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学习方面表现的学习心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学习的态势。
首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听话的孩子。“我要学”和“要我学”不是一个境界,聪明的孩子能够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意思,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是好的。但是还不够主动,孔子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觉得勤学者不如善学者,善于思考,长于出击,能够提出问题并善于反思、总结,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的体验、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和学生的心态,摆正位置,引领学习,引领成长。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感悟习惯。聪明的老师是不越俎代庖的,那样孩子就失去了很多体验的机会。学习说穿了还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只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学得更快些、更好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至关宝贵,老师要做好孩子自学习惯的培养。
有了好的学习心态,再有好的自学感悟习惯,带着这样的一个团队,我们一定无往而不胜。当我们把聪明孩子变成智慧学生时,我们就成功了。
第三步开启快乐之门。
所谓“乐”,就是快乐地写作和写作的快乐。无论是作文还是日记,我并不强迫学生硬写,而要他们随心所欲地写。比如有的学生不想写命题就可自拟题。尤其是写日记,学生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写多写少,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有些学生很乐意接受,养成了平时观察、思考、练笔的好习惯。对于那些不愿意记的学生,我拿出自己和同学们的日记给他们示范,并且和他们商量试着坚持写一个星期,学生一般不会拒绝。一个星期下来,我再找他们谈话,谈体会,谈收获,学生一般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然后我再让他们坚持一个星期,久而久之,他们也喜欢上了日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日记的好处,很多学生由不乐写到乐写,还有的把日记写成了故事连载。
学生们体会的另一种快乐就是写作的快乐。在这方面,我给学生们创造了诸多机会。例如把作文活动优秀作品装订成集,把优秀作文、优秀日记辑录成集,或把作品推荐到校报或校外杂志上,或推荐给全班同学,或让其登台朗诵等等。成功的快乐的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大了,写作不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
情趣是火种,智慧是柴薪,快乐是风力,当一个学生在写作园地中感到了自在和快乐,教师还愁写不出好作文吗?
第三,厚积薄发,提高写作的能力。
没有知识积累,作文是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关键是如何积累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向书本学习,一是向生活学习。因此我在以下方面指导学生作了积累。
1、坚持做好“三个一”。即: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或名著的章节),做好读书笔记;每天观察和感受生活,写一则好日记;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与写作交流课,做一次好发言。“三个一”能将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听说与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2、听说读写并重,注重学习过程。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领略掌声。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每学完一篇新课文,或学完一个新单元,除作文课外,我布置学生写学习后记或随笔。有时让学生仿写或续写。
3、拓展学习领域,课内外结合。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我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课外阅读,举行了朗诵会,演讲比赛;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组织了“四季的故事”、“金秋时节话国庆”、“重阳节漫谈”等综合性作文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电影作品、看电视新闻和有价值的视频资料,写影评和观后感。
4、变革作文讲评,总结作文经验。我改革了以往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旧模式,模拟电子公告板留言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作文评改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学生在其中品尝了乐趣和艰辛,从而学会了尊重和得到了历练。
5、注重作文修改,尤其是修改考试作文。作文犹如十月怀胎,写作的过程有着创作的冲动、痛苦和快乐,在文章草成后还要回味和咀嚼,把痛苦和欢乐加以提炼,变成一种认识,变成一种经验,而自己读自己的作文,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是很好的途径之一。考试作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是急就章,因此修改考试作文,总结经验和教训意义尤大。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个考试作文修改本,经修改后的作文95%能达到考试一类作文水平。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与成果输出的过程,因此必须化知识为能力。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我注意锻炼和提高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认知与思辩的能力,审美与表现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有书写能力。
13.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篇十三
作者:(林冬桂„
文章来源:转贴
点击数:2231
更新时间:2006-10-15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因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意义
1.发展学生个性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就必然要求生活于其中的人要有独立的意识,自主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
培养有独特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在教育现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现实反映。我国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班级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过去班级管理只重集体忽视个体、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重理智忽视情感的做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重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班级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2.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班级文化是班级教师和学生在班级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群体心理及其物化的表现形式。班级文化包含班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的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班级的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班级文化对班级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效应,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导向效应
班级文化是班级大多数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是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表现在班风、学风、舆论以及精神和传统中,对班级学生的言行具有鲜明的导向效应。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级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求和期待。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善于利用这种班级文化的导向效应,达到引导学生行为的目的。如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出基本的座位自由组合原则:“一是有利于学习;二是四相情愿”,然后实行“座位自由组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主管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班级学生学会了“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人与人的组合,研究坐的位置”,形成为了学习,为了发展,为了共同的进步,科学地、理智地选择和组合座位的共识和氛围。
(2)驱动效应
班级文化对班级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和驱动效应,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班级文化的驱动效应能够促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和乐于交往,从而形成班级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北京四中丁榕老师设计的开学系列教育活动——“开学四把火“,把开学教育活动分解为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第一把“火”:总结与回顾——展览会;第二把“火”:展望与思考——“记者招待会”;第三把“火”:理想与追求——讨论会;第四把“火”:团结与奋斗——谈心会。
通过四个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生发了学生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热情。尤其是团结与奋斗的谈心会,通过让学生充分沟通,使学生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起为了集体的荣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强烈愿望。
(3)规范效应
班级文化是班级起主导作用的舆论、班风、传统的反映,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把学生的行为引向。
班级规范的轨道上来。如魏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注意营造“依法治班”的文化氛围,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依法治班,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
(4)陶冶效应
班级文化尤其是班级精神层面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以潜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班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班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真诚、信任、友爱、关心,能够生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热情乐观、热爱集体、乐于交往,而且在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形成和谐的“心理场”,学生置身其中就会受到感染。而班级环境净化、美化中渗透出的文化意蕴,同样对学生具有陶冶、感染的效应。如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善于精心策划和设计,赋予班级活动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选“炉长”,写“炉长”,就是精彩的一笔:
“冬天到来之前,班级要选举为大家生炉子的同学,许多同学抢着报名,同学们就在这么多报名的同学中选出最信任的人来,这位同学一上任,大家就称呼他为‘炉长’。
“每位炉长一上任,我就布置学生一篇作文,题目是《炉长》。要求文章中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一个冬天都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炉长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通过分析炉长美好的心灵使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学会感恩。
“炉长呢?当然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置于同学们的观察之中,同学们还要写文章表扬他,赞美他,他便格外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尽忠尽责。”(选自《班主任工作漫谈》第390页)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从选“炉长”到写“炉长”,实际上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浸染着全班的学生。
二、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基本要求
班级文化在学生个性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效应,因此,班主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形成班级文化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一般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深刻理解和把握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内涵及其精髓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导者和设计者。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班级文化内涵的理解,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首先,班主任必须明确把班级培养成为怎样的班级,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学生?其次必须明确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及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积极效应,从而自觉把班级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班主任对建设怎样的班级,培养怎样的学生有明确的意识,就能够以此为导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班级文化的设计和营造。魏书生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广泛参考参考国内外学生守则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在遵守教育部规定的学生守则外,还要注意如下要求:“
一、辨证地分析自己;
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任;
三、尊重集体、国家,对集体、国家负责任;
四、充满信心;
五、意志坚强;
六、心胸开阔;
七、除关注学校生活、教科书、学习外,对社会、对世界的问题有较广泛的兴趣;
八、能做实事,有潜心实干的精神。”据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围绕着“学生应该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的目标,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如“无批评周”、“治病救人周”、“高效学习日”、“选炉长”、“座位自由组合”„„在活动过程中营造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能力的提高。
班主任对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其精髓的把握,直接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魏书生把班级教育管理,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培育和形成了班级自己的特色,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班级的各项规定调控自己的言行,朝着“自身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国家、社会的主人”的目标发展和完善自我。这完全得益于他对“学生应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所包含的深层意义的把握,并将其分解成为可操作、可考评的上述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有机地渗透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产生积极的效应。再如,有的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研究班级的发展,通过设计班徽、推荐班花、创作班歌等活动,引导班级文化发展的方向,逐步形成班级自己的文化特色。学生在推荐班花的文章中写道:“杜鹃,繁盛而不臃肿,热烈而不失静雅”,得到全班学生的共鸣和拥护,在教师的引导下“热烈而不失静雅”的班级文化氛围悄然形成。
2.立足于学校、学生和教师个性,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其他文化的移植,也不是其他文化的翻版。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立足于学校的个性、班级的个性和教师的个性。
(1)立足学校的个性
立足学校的个性,就是要求充分借助学校优良的传统、校风、学风来建设班级文化。不少历史名校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往往可以“成为学生在精神上崇拜的偶像和心灵的家园”,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导向和发展的源泉。学生会终身以自己是这所学校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名校的这种精神特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能够鼓舞学生确立精神上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重要立足点。
(2)
立足于教师的个性
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教师的某种独特的气质、特殊的才能、专长或爱好,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特殊的才能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人说,教师多一种兴趣爱好,就多一种与学生沟通的语言,多一条走向学生心灵深处的管道。同样,我们可以认为,班级也因此多了一种建设特色文化的优势。如魏书生就用“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的积极生活态度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变得开朗、乐观;用“善于发展自己长处”的特点来影响学生,使学生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发展自己,“战胜错误的信心根据地”。由此可见,教师的个性,教师的特色,也是建设有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立足点。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来建设班级的文化。
(3)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文化的建设必然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才能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分析班级学生的特点,如班级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心理倾向、特殊才能等等,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成长的土壤。班级中学生个体的一些特殊才能,如果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可以成为班级的特色,发展为班级特色文化的有机部分。如班级合唱队、运动队、舞蹈队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的组成和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从某些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开始,逐渐扩大影响,发展成为班级特色。有的教师提出“不怕学生有缺点,就怕学生没特点”,发现了学生的特点,往往就能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发展学生的立足点,找到建设班级文化的基点。如上文所述,魏书生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改变自我、完善自我。这种根植于学生个体发展基础上的学生个体文化,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影响班级,促进班级群体文化的发展,形成班级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的互动,进而促进班级集体的发展。
3.在创造性的班级活动中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特色的形成 班级文化是以班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主任应该在分析学校、班级、学生及教师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班级发展进行相应的设计和策划,引导班级文化发展的方向。在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环境文化、个体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要注重文化特色内涵的渗透、积淀和提升。如魏书生把“自主”的理念贯穿在学生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全班学生讨论制定班级的“班规班法”,使“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使班级学生“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学生自主以竞赛的方式收书费,结果全班72人2160元书费两分半钟收完;学生犯错了自己为班级做好事、或者写犯错的“说明书”、写“心理病历”,指导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战胜错误的武器;还有,偶尔尝试让学生替老师讲课等等。这些活动无不体现着“自觉、自主”的文化特色。
班主任还应该有意识利用班级发生的小事,在小事的处理中渗透文化的影响,形成有利于文化特色发展的班级环境。俗话说,“教育无小事”,在教育的“小事”中可以做出大文章。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从选“炉长”到写“炉长”,就是在小事情上做出了教育的大文章。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班主任的精心设计和用心培植,需要通过在班级各项活动中有意识的渗透和积淀。因此,班主任应该根据班级各方面具体实际,在班级文化特色内涵的引导下,创造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促进班级文化特色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李建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3.徐葆耕:《名校应该有个性》,《北京教育》2003年第10期。
文章录入:chenqiaoli
【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推荐阅读:
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实施体验式学习07-27
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07-30
四维体验式教学10-01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0-23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10-12
谈体验式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6-19
体验式教学模式旅游管理论文07-16
“换位体验”活动实施方案10-07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