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2024-07-16

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通用12篇)

1.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一

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综述

本文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陈松 陈会昌 CHEN Shong CHEN Huichang  作者单位:陈松,CHEN Shong(福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福建,南平,353000)

陈会昌,CHEN Huichang(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南平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儿童与青少年   品德心理   研究综述  

2.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二

现代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理论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的治疗不局限于身体方面,还应该注重心理配合治疗。儿童患者具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 与普通成年患者心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医院在儿童病区的装饰与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进而积极发挥环境心理学在儿童病患治疗中的的作用。利用环境心理学配合儿童患者治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医院环境与装饰功能对儿童患者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儿童患者在入院后会产生惧怕、恐慌、紧张、焦虑、急躁等心理和行为,这些心理行为的产生一方面与自身疾病有关,另一方面与医院环境的影响及儿童对医院的认知具有极大的关系。绝大多数儿童患者惧怕疼痛,医院安静严肃的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迫力,进而产生抗拒心理,从内心惧怕打针,惧怕吃药,严重影响了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从目前的医院环境与装饰设计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对儿童患者心理影响较为严重:(1) 医院最初设计的功能需求因素造成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2)门诊的空间、功能、人群等结构分配不合理;(3)儿童患者治疗流程控制缺乏心理需求的考量;(4) 过分注重空间功能性,进而缺乏病人群体分类功能;(5)忽略了儿童病人对空间环境构成的需求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儿童患者的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

2医院环境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医院的最终目标是最有效地治愈病人,因此医院环境装饰设计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而结合环境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对医院儿童病区进行总体设计,以满足儿童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医院环境设计需建立在关心和理解儿童患者内心感受之上,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变化,因此医院环境设计需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功能性原则。医院儿童病区环境装饰设计必须满足医院基本功能和流程的有效性、秩序性,能够最快、最有效地对儿童患者进行救治;(2) 针对性原则。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在生理、心理、行为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医院儿童病区环境装饰设计必须针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将儿童年龄段的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等内在因素考量入内;(3)多元性和拓展性原则。医院环境装饰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空间采用不同类型设计,实现空间的独立性、优化性、私密性、立体性的结合,同时还要考量到医疗的进步因素, 在设计上留出充足可拓展的空间。

3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医院环境设计

3.1医院环境的色彩塑造

对于每个儿童来说,医院是个陌生的环境,在疾病和认知的影响下,儿童患者很少会对医院产生认同感,这就是其在主观意识上产生排斥、惧怕等心理,从而表现出逃避、哭闹等各种不配合治疗的原因。家庭感是儿童最易于接受的,因此改变医院传统白色色调,结合基本家庭色调,引入淡雅、柔和的色调,比如粉色、淡蓝色等。色彩的改变主要集中在医院墙体、病房、病床、床单被罩、医护人员的着装等,医生可着浅蓝色外套,护士可着浅粉色外套等。此外还可在病区的墙体、室内配以可爱、温柔、稚嫩的墙体彩绘图案。 力求改变传统“白大褂”以及“白色医院”等形象,协调、鲜明地运用色彩构造的医院环境能够增进儿童开朗乐观的情绪,从而减轻病痛带来的压力。

3.2医院环境的音乐营造

随着人们对医学和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印象因素进入医学研究中,其中音乐在病人治疗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正在被重视, 音乐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奇妙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与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息息相关,能够通过听觉器官激发人体潜能,影响机体状态和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优美、柔和的音乐能够平复人们的心情,舒缓病人的心理,间接作用于人体大脑,发挥情绪和心理控制的作用。

在医院环境设计中,考虑到儿童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阶段性特点,可在儿童病区以及主要儿童就医场所设置音乐播放设备,选取舒缓柔美、轻松优雅的音乐播放,注重音乐的心理和情绪引导作用,合理选择音乐。另外音乐播放的时段与音量要适当,需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在候诊区,为缓和儿童患者烦躁与惧怕的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可选择舒缓类的音乐;在住院部,为减轻儿童患者苦闷、单调的生活,可选择优雅、轻松、愉快类的音乐,甚至可在适当时段和条件下配合动画片播放;在手术室,为缓解儿童害怕、缺乏依赖感、哭闹等情绪和行为,可适当播放一些常见儿童动画类的背景音乐等。

3.3医院环境中的交际环境营造

医院环境不仅包括硬件环境,还包括人际环境, 毕竟人的因素在儿童患者治疗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人际环境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着装、医患交流等因素, 其中医护人员语言是构成儿童病区视听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语言环境的把握上,以缓解儿童惧怕、紧张心理为目的,准确用语,把握合理的语气与表达,体现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护理人员的言语要亲切、热情, 使儿童感受到信任、安慰和鼓舞,常保持微笑,使用柔和的语调和恰当的语速等。

3.4医院室外环境绿化与建筑小品配置

室外环境也是构成医院环境的重要部分,因此要进行合理的绿化建设,确保医院环境清新自然。另外, 在建筑小品的设计方面,如亭、池、花坛、喷泉及小品雕塑等合理搭配,尽量在室外空地上形成类似儿童乐园似的环境,让孩子在就医间隙或住院期间能够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享受树木、草地中的乐趣。

4结语

3.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受教育问题 品德与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 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对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 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 心理孤僻、抑郁。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

家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

(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

(三) 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 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二) 营造健康向上的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主要有: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 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 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 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 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 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组)”、“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 隔离开来进行教育,应消除这些歧视性的条款和语言。

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

[3]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

[4]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议[J].东北师大学报,2007.

[5]徐学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7.

4.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 篇四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婴儿早期的.教育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作 者:刘德美 宋梅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家庭环境 儿童 心理健康

5.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五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人格心理特点的差异

为了探讨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人格心理特点的差异,对某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上网情况调查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测查,结果表明:(1)高频上网初中生与低频上网初中生的人格特质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2)不同年龄的初中生的.人格特质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上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3)年龄对测谎(L)的影响最大,上网频度对神经质(N)的影响最大,而年龄、性别和上网频度对精神质(P)都有较大影响.

作 者:顾正薇 GU Zheng-wei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07 12(5) 分类号:B845.6 关键词:初中生   人格特质   网络环境  

6.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六

l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是根本,能力素质是中心,心理素质是关键。前些年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学生的文化素质,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上家庭、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致使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特别是新世纪的到来,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素质,适应社会生活、社会竞争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l我校是常熟虞山镇一所普通的完全小学,有24个小学教学班。目前我校共有多媒体计算机127台,xx年建成校园网,xx年在全省小学系统第一个建立网站,苏州市小学系统中第一个在网上发布学校主页,几年中学校网络设备及其他教育现代化投资200万。九五期间,我校承担了省级课题《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研究,国家级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子课题的研究,省教科所OEH的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青年教师人人会制作课件,人人会制作网页,人人会独立操作网络及计算机;学生(五年级以上)人人会上网,发电子邮件,绝大部分学生能制作电脑美术作品,设计电脑小报,制作网页;所有的学科都能通过网络上课。

l在九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我们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为此,我校选定“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寻找其中的相关,以更好地制定对策,来运用好“网络环境”这一教育手段。

【概念界定】

l“学习心理”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认知心理,学习态度三方面。

l“网络环境”指以多媒体为主体的多种多样信息环境,包括硬件环境、信息源和信息结构。

l对照传统的教育教学,信息的丰富性,环境的交互性,评价的及时性,学习模式的新型性(人——机——人)等都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

【理论依据及理论假设】

l充分运用辩证法原理,以“学习心理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借鉴“情景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和谐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理论。

l理论假设:网络环境与学习心理一定有三种相关状态: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正相关因素,消除、调控负相关因素,能较好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实验变量】

l自变量——网络环境

l应变量——学习心理

l相关变量——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l通过操作自变量,即优化学校网络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新模式。同时不断调控相关变量,力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研究目标】

7.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七

一、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特征

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些年来, 初中生由于沉溺于网络, 发生了很多辍学、猝死甚至自杀的事件。初中阶段具有人生奠基的意义, 是网络成瘾问题的高发阶段, 因此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初中生网络成瘾的问题。按照我国颁布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中的规定, 初中生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初中生沉迷于网络关系成瘾中, 通过一些即时性的聊天工具、网站等等进行人际交流, 浪费掉了很多的时间, 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2) 初中生很容易对网络上各种互动升级游戏成瘾, 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网络游戏中, 每天都魂不守舍, 无法上课学习, 想尽办法上网游戏。 (3) 由于初中生好奇心理作祟, 他们通过一些游览网上一些色情文字、动画以及电影等等吗, 很容易对网上一些色情成瘾, 难以控制上网的时间。 (4) 由于初中生的心智还处于发育阶段中, 分不清各类信息的好和坏, 因此, 有的初中生, 无法抑制从网上下载各类信息, 造成了网络信息成瘾, 强迫性的从网上收集一些暂时不需要地信息, 并且进行传播或者堆积。

二、初中生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

1. 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258名年龄在15.45岁地初中生中, 就有8名被评估出具有网络成瘾的问题, 检出率为3.1%。有22.1%的学生在逃避问题或者环节不良情绪的时候去上网。30.6%的学生感觉上网的时间要比计划的时间要长很多, 20.9%的学生为了减少上网的时间, 或者停止上网, 经过很多次的努力控制, 但是不能成功。11.2%的学生认为上网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妨碍了重要的人际关系, 5.9%的学生对上网产生了依赖, 一心只想着上网。在初中生中, 男生的网络成瘾率要比女生高很多, 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在年龄上, 初一的学生网络成瘾率要低于初二、初三的学生, 尤其是初二阶段中的初中生, 网络成瘾的学生要比其他两个时期高很多, 因此, 对于这个时期中的初中生要合理的科学的引导上网, 对他们实施教育。

2. 初中生上网成瘾的条件比较。

首先,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89.34%的初中生喜欢自己在家里上网, 10.66%的初中生在外面的网吧上网。初中生在网吧上网的成瘾率要比自己在家里上网的高处很多。在自己家上网的网络成瘾率在5.20%左右, 而在外面网吧上网的初中生网络成瘾率在26.15%左右。其次, 目前, 随着留守青少年的不断增多, 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相关调查的资料显示, 城市中, 留守的初中生网络成瘾, 要比非留守的初中生高很多。留守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率在14.07%左右, 而非留守的青少年在5.40%左右。总之, 在外面网吧上网的初中生网络成瘾率要比自己在家里上网的初中生网络成瘾率高, 留守的初中生网络成瘾率要比非留守的初中生网络成瘾率高很多。

三、网络环境下初中生网络成瘾心理控制的建议措施

网络成瘾会给初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初中生过度使用网络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 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要有效地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问题进行干涉, 并采取有效地措施敢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不良行为。

1. 目前,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个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网络会影响到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保证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就要针对初中生的网络成瘾, 进行干预和防范, 合理的教育青少年, 引导他们正确的上网, 规范初中生网络的使用效率, 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明行为。

2. 初中生的心理控制源是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不是天生经过遗传而来的。

可见预防初中生网络成瘾要训练初中生的心理控制, 增强防范和干预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 通过训练初中生的心理控制源, 改变其个人的行为取向。目前, 大多数的初中生能够采用积极地应对方式, 约束自己, 防范网络成瘾, 但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 仍旧有部分初中生试图网络、休息等方式, 想把问题和烦恼暂时的抛开, 因此, 通过自己安慰自己的校际应对方式, 来处理自己预见的问题和困难, 由此, 充分的说明了初中生要进一步的提高自己健康的应对方式, 寻找一个更好的途径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难, 从而避免自己网络成瘾。

综上所述, 初中生的网络成瘾, 主要是一种自我控制力很差, 调节能力差的缺失, 他们缺自我约束的能力。家长、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要充分的做好初中生网络使用的心理疏导工作, 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健康得到良性的发展, 预防学生具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和管理, 加强教育网络科学化的建设, 为了减少不良的应对方式, 为了避免消极的态度, 要鼓励和教育初中生利用积极地应对方式处理问题, 从而避免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高代林, 杨曦.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北方药学.2011 (07)

[2]冯如, 王希华.福建省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1 (01)

8.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八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1-02

目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变得多种多样,儿科医师每日都会看到来自不同家庭类型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家庭教育往往是与孩子的生活相统一的,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可见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塑造一个孩子的个性,对他们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于2012年选取湛江市5间幼儿园2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湛江市5间幼儿园200名儿童;其中男孩124名,占比62%;女孩76名,占比38%;年龄分布为3-6岁,平均年龄4.9岁。

1.2研究方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简称EMBU)是由瑞士学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制的,通过让被试回忆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考察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标准版的EMBU包括四个核心维度:拒绝(Rejection)、情感温暖(Emotional Warmth)、过度保护(Over Protection)和偏爱被试(Favoring Subject)。问卷由父亲和母亲两部分组成,各81道题,题目内容完全一致,分别测量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由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EMBU在很多国家得到修订和应用。

2结果

共筛选出行为异常儿童48例、正常对照儿童152例。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00%。男性儿童有行为问题者35人,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8.53%。其中15人表现为社会退缩、抑郁,12人表现为攻击,13人表现为违纪等。女性儿童有行为问题者13人,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17.11%。其中有7人表现社会退缩、抑郁,5人表现为攀比、攻击,4人表现为违纪等。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着显著差异(ⅹ2=10.587,P<0.01)。

3讨论

3.1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3.1.1家庭关系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也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因此稳定和睦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多些耐心和体贴,这些都会给孩子以安全感,有利于他专心学习和社会能力的发育。而父母经常争吵或离异的家庭使儿童长期处于警惕和应激状态,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儿童可以形成胆小退缩的性格,有些则造成品行问题,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增加。

3.1.2教养方式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三种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度的权威性,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退缩、压抑、胆怯,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有认为孩子年齡还小,立规矩尚嫌早,对于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等不良心理特征;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地位,父母尊重子女,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自由空间,并给他们以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活泼、快乐、自立、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3.1.3父母行为家长的言传身教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儿童其依从性、归属性,模仿性都很强。不良的榜样作用,常常会诱发幼儿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在每个家庭,父母和其它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会对孩子施加影响。更不用说家长的教育失误将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3.1.4家长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严重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因为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们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父母如受高等教育,与子女往往容易沟通,能对孩子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受教育低的父母,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不理不问的,这些都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3.1.5家庭经济状况庭经济条件同儿童心理健康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贫困家庭促使孩子心理早独立、现实、老成,有较强的耐受力和坚韧性,也可促使他们养成自卑、孤僻和倔强等不良性格特点。家庭经济宽裕的,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使其积极、主动、乐观的健康心理会多一些,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会使他们产生傲慢、自私、依赖性等不良心理现象。

参考文献

[1]陆桂芝,李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9):16-18.

[2]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成作霖.浅议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2008(12):145-146.

9.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九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10.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尤其是落后的山区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奔赴大中城市务工,许多适龄儿童留在农村隔代抚养,或寄在亲戚朋友家代养,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新的儿童群体。他们远离父母生活,缺乏家庭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就造成他们无论是在性格、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儿童过于自卑,总以为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一部分过于“自强”,“一切由我作主”,想要干啥就要干啥;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好像成为没人教育的野孩子。随着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就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以家庭为本,营造温馨的家园——这是重点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生活习惯与道德修养,与他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比如狼孩,他本身是人孩,只因他长期成长在狼群生活中,受到狼群生活环境的影响,便养成具有狼的生活习性;又比如在生意场长大的孩子,他对生意上的事就比较熟悉些;在读书氛围比较浓厚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对书的知识了解就比较多……。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留守儿童成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他们的优良思想品格的发展。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留守儿童代家长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状况的模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园。其次,按时组织代理家长学习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同时相互之间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经验交流,探讨对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使他们正确掌握教育留守儿童有效的、可行性的教育途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以校为家,营造温馨校园——这是难点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学校要想尽办法让留学生守儿童有个温馨的生活环境,校园的每一平方米都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平台,让校园的教室、走廊、办公室和留守学生之家等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学校要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1、营造和谐氛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对学生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爱。以文明从教,用文明的言行、举止去教育、感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成为他们的知心人。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犹如家里的温馨。

2、建设平安校园。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建全学校安全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邀请交警队、派出所、消防队等到校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家。在学校里开展安全从我身边做起,争做文明小学生等系列活动,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学生”,要经常到留守学生家里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以关爱的形式给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开展快乐活动。他们在快乐活动中融合地进行交流,使品德教育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学校要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同一片篮天”和、“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文艺等活动;创办一些《留守之声》之类的校刊,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留守的风采。

4、完善寄宿条件。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住宿条件方面要向留守儿童倾斜,建立留守儿童乐园,使他们在课余时间有个活动场所。同时,帮助解决留守儿童菜篮子问题,为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够在大集体的生活中也能享受家庭温馨的教育。

三、在群体关爱中健康成长。

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帮助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乐园”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留守儿童乐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家园;活动中的乐园;学习中的温泉。大力提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动员有实的社会团体、个人进行结对子活动。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生活不是孤单无助的,是和谐、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有责任地尊敬、爱戴老师,团结、爱护同学;有责任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同时,必须学会爱自己,进而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爱学校、爱社会,努力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社会。

11.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十一

关键词:品德生活(社会);网络教研;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13-02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薄弱”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品德与生活(社会)一直被称之为“薄弱学科”。根据对我区32所小学进行品德与生活(社会)任教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情况的调研得知:造成这个学科“薄弱”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教师配备问题。我区各小学都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老龄化严重两个问题: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岁的学校占全区小学的二分之一多,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更为严重;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配备上,在三十二所小学中,只有三所大的学校安排有专职教师,但也都是老、弱、病教师,而其他绝大多数学校则是安排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师兼而代之。但这不能说是学校不重视这个学科,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校长,因为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为了保证开全学科,可能也只能这样安排。

第二,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常规教研活动少或没有。在调研中,对于兼职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师,我都要问一句,你是以哪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呢?答案都不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所以80%左右的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常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因为这些兼职教师还要参加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研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参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研活动,有外出学习机会时,各校也不会派人去,因为兼职的几乎都是班主任。

第三,区域的教材培训、教研活动效果不佳。我区教研室每年都组织教材培训以及优质课展评等活动,但各校不是不派人参加,就是来后勤人员顶替参加(因为班主任兼职,学校不愿意让她们出来),培训基本没有效果。

第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更换频繁。在调研中还发现,各校坚持两年以上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学科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每年都在变化,甚至一个学期就有变化,好多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根本不熟悉,他们能上好课吗?

一句话,师资是导致品德与生活(社会)成为薄弱学科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区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员,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有效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来应对现实存在的师资问题,在三年多的调研和实践摸索中,我们探索出了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来应对因师资问题造成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薄弱的现象,效果明显。

二、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建立QQ群、博客、论坛,根据各平台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一)建立QQ群,开展每周问题研讨和每学期两节视频课评课活动

活动方式一:每周二下午4点至4点20集体上线,活动内容有两种,一是由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员(群主)和所有上线的品德教师一同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出问题,就由教研员发布根据平时到学校调研听课情况所总结整理好的研讨主题,教师们围绕主题分别发言研讨,20分钟以内结束,结束时群主进行小结,也可以发布下一次研讨主题,以便老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另外,教研员除下学校听课外,要随时在线,教师有问题可随时在QQ群中提出,教研员及时进行解答。教师们在非集中活动时间,也可在群中进行自由交流。

活动方式二:每学期两次视频课学习、评课活动。视频课来源由教研员选择:可以是国家、省、市、区优质课评比的录像,也可以是教研员在下学校听课中随机的录像课。教研员将选择好的录像课通过QQ群传送,要求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自找时间观看,并写好记录,最后按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分组上线进行评课交流,交流时教研员规定出发言的顺序,逐一发言。

教研员每月统计集中研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在下一次活动开始时简要总结,提出要求,对于坚持参与活动表现特别好的给予奖励,对于始终不参与活动或参加特别少的,通知学校领导找其谈话戒勉。

(二)建立教学博客,开展每周撰写“一反思”和每天浏览评说活动

要求全区所有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每个人都要建立教学博客,在教学博客分类表中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每周撰写一篇课后反思,而且在空闲时浏览评说其他学校教师的反思,教研室将全区所有品德学科教师的博客地址连在教研室的博客中,而且定期发表教师反思的撰写和浏览评说汇总情况,并进行评价。

(三)建立教研论坛,开展课标解读和每学期“一案”集体备课活动

在互联网建立区域品德与生活(社会)专用教研论坛,在论坛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规定每个学期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的课题和主备人有教研员指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视频课评课活动错开。活动准备:先由教研员指定的学科骨干教师(主备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提前撰写草案,并将集体备课的课题在QQ群中提前公布,让所有老师都进行准备,然后由教研员利用QQ群通知所有教师集中上线登录论坛进行集体备课的日期时间。集体备课活动视情况进行40至60分钟,然后主备人根据论坛中各位老师的意见完善教案草案,形成教案的第二稿,进行现场讲课,所有在论坛中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听课,然后进行现场的课后研讨活动。

12.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篇十二

【关键词】网络环境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200-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和时间呈上升趋势。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确立、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身心还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好奇心强,辨别力与自控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空前的自由与满足的同时,也导致不少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并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 网络环境下的财务工作

★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学

★ 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研究

★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英语教学探讨

★ 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素养及培养策略

★ 网络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网络环境下社会问题的发展新趋势初探

★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措施分析论文

★ 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上一篇:先进护理团队事迹材料下一篇:档案接收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