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2024-12-02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共11篇)

1.「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一

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经开始凸显为四大特征:自卑怯弱、心理封闭、憎恨攻击、厌学严重。

特征

一、自卑懦弱。由于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于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类学生本来或许有着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是由于自卑的心理,他们觉的自己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这种心理若带到初中,一个全新的环境极大可能使他们更加的自卑与懦弱,从而会走向堕落,轻则变成“混混”,重则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如在我调查中有一位六年级男生小强,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后来就变成了街上的“小混混”。

特征二:心理封闭。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往,更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的现状。时时刻刻把自己孤立起来,躲进狭小而又封闭的自我天空里,其心理也越来越封闭。例如:原来开朗、活泼的小明,因为父母的离异,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接触,和父亲基本上不讲话。在学校里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家的情况,就渐渐的远离同学,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样同学们也不和他交往,觉得他这个人高傲且难以接触。于是,小明逐渐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特征三:憎恨攻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多半来自父母的呵护,父母的离异,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由于家庭的变故,教育的失常,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在家里不愿和父(母)讲话,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常常欺负同学,到处打架惹事。为什么会出现憎恨攻击的行为呢?在我的调查中发现,产生这种状况的有两个原因:一是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的成熟,有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转而寻找别人的“关怀”,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或早恋等现象;二是在家里他们的父(母)经常打他们,而他们往往又会把这种父(母)的行为转而投向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或是别的人。例如在我调查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叫小明的学生,在班级里是“老大”,谁也不敢去惹他。因为他在外面认识很多的不良少年,在班里若谁惹他,那他就要吃苦头了,几乎每个人都受到过他的殴打。经过了解得知他也来自离异家庭,经常遭到他的爸爸的殴打。

特征四:厌学严重。离异家庭孩子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我调查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有22个,占了所有单亲家庭子女的68.75%,而完整家庭子女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的同学只占了完整家庭子女的15.67%。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这些学生做作业时总想依赖教师的现成答案或抄袭他人的,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多数同学成绩屡挂“红灯”,厌学现象普遍严重,甚至充当“逃兵”。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在升入初中后,就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升入更高的学府,只能步入社会。而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没有了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又怎么能养活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使他们有极大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例如:有一个叫小勇的男孩,在父母离异后,老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在班里不愿和别人讲话,上课也老是迟到、不认真听讲,而且老是旷课。经过调查得知,原来他老是呆在网吧里上网,并且认为网络游戏好玩多了,而上课没什么意思了。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都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既然家庭的离异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这么严重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也是父母从小培养的。而离异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离异家庭的子女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会逐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心理在高段的学生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拯救这些离异家庭孩子,使他们领略到社会、精神生活、人类美德诸方面的完善和幸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人道主义天职。”所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心理问题到了初中,乃至以后进入社会就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缺失,给孩子造成许多伤害。有些孩子因此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使我想到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的主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程度比较欠缺,数据表明只有12.5%的离异家庭子女学生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经常得到同学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而家庭对他们的创伤可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被抚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用尊重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变自卑怯弱为大胆自信、豁达宽容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己尊重别人。这是相辅相成的。在我的调查中,有大约50%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反而在学校经常受到嘲笑、歧视,他们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能力差,干什么都不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是不主动的。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教师尊重和肯定的学生,常常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这在我的调查中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充满自卑的离异家庭子女要采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长处,对其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要尊重他们。

2、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变心理封闭为友善亲近、海纳百川

孩子一生出来就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抚,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爱就像是甘霖与雨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推动的作用。离异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才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爱,但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可以给予他在家里得不到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爱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所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去爱孩子。”例如在我见习过的小学里有个小孩叫小乐,性格孤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他过一次生日。在同学的提议下,他生日那天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给他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他感动极了,从来没那么开心过,他觉得我们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把他忘了,更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班级里的一部分。从此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的十分开朗和友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并要教育同学们也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使他们在爱心中成长。

3、群体活动与班会结合起来,变憎恨攻击为活泼开朗、乐于助人

调查表明,孩子处于小学高段时,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群体交往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我的调查表中离异家庭子女中有21名学生表示不经常参加班级或是社会活动的,占离异家庭人数的65.63%。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班级来说无多大用处,反而可能对班级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也不愿参与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尽量的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做出的成绩,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光荣的一员,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如:“晚会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篮球比赛”等,让离异家庭子女切实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4、学习兴趣与习惯结合起来,变厌学严重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习惯结合起来。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厌学严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在家光顾着工作和家务,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能帮忙;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他们的父母那里带为照顾,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他们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心想反正做不出也没地方问,就干脆都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就会变成了习惯,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要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再通过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有了兴趣他们会主动的去学习。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父母的离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而绝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在父母离异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处在青春期起始阶段的高段小学生。虽然他们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但我想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老师和同学能关心他、帮助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一定能够远离“伤心的海港”,驶向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特殊学生,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2.「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二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能跟随父母其中的一方生活的家庭。单亲家庭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离婚或者一方去世。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近年来因为离婚率持续上升等原因,目前已出现单亲家庭800多万家,而且还将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而相关数据说明,我国有将近25%的单亲家庭儿童在进入单亲家庭环境的半年里,常常会出现强烈的恐慌、愤怒等负面情绪。而将近34%的因为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儿童极易患上抑郁症。作为家庭破碎的直接受害者,单亲家庭儿童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如何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单亲家庭儿童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迫切关注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孤寂心理

单亲孩子首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寂寞孤独。家庭破碎,对于孩子来说,还不能快速适应,相比较之前完整的家庭,他们的心理上很容易失衡。而单亲家长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除了工作,他们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做家务上,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更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而部分单亲家长则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乏跟孩子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因此,很多单亲家庭儿童常常产生深深的孤寂感。

2.自卑心理

一方面,家庭的破损意味着异于常态,孩子的思想尚不够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问题。单亲孩子往往把没有爸爸或妈妈当作见不得人的事,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他们不愿与人接触,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自卑和脆弱。另一方面,单亲父母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苦衷,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只好处处小心翼翼,变得胆怯、畏惧。长期下去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3.不安全感

一方面,单亲家庭的儿童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儿童。另一方面,单亲父母极易把家庭破裂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经常要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中。在缺乏正常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中,孩子极易对亲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潜意识里对感情否定,对未来的家庭生活恐惧和不安,甚至发展为对所有的事物猜疑否定。久而久之,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情感脆弱、不信任,慢慢转化为强烈的不安全感。

4.性别移位

对成人的模仿在儿童性格行为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男女两性在发展上各具特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会有意无意的染上各自性别特征的色彩。而单亲家庭儿童只能模仿父母之中一方性别的行为方式。例如,男孩子跟母亲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的基本是女性的生活方式,性格中极易缺少父亲榜样的阳刚之气。单亲家庭的父母无法在双方的互补中不断完善孩子的教育,很可能造成孩子性别认同障碍,进而影响到单亲儿童的人格健全。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

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父母总难以避免异常情绪的产生。这种异常情绪通过单亲父母无意识的表情、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家庭情感的骤变,使孩子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创伤。不少单亲儿童对外界的态度变得过分敏感和戒备。甚至他们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极易导致自暴自弃。同时,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挫折的情境经历比较少,心理调适能力又低,因此家庭的破裂对他们的心理、学习与品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在心理方面。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的偏差。一方面,部分单亲家长把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生活在重压之下。另一方面,部分单亲家长会因家庭的变故感到愧对孩子,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品格。此外,由于很多单亲家长不能迅速地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他们自我封闭的心态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变得自卑、压抑、孤僻、不合群,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3.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单亲家庭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不是主流。孩子自己没有独立的价值评判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人的态度来确定的。单亲儿童由于遭受学校及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心理上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非常忌讳谈到自己家庭相关的话题。他们对周围人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周围人的取笑、有意无意的议论,都会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为了避免社会评价压力对自己的伤害,他们慢慢从人群中退缩,表现出封闭、自卑、猜疑、敌对等情绪,这种情绪严重影响到单亲儿童的同伴关系等社会性发展。

三、疏导单亲家庭儿童不良心态的对策

1.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

(1)创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

单亲儿童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大部分是因为缺少家庭温暖,感受不到父母关爱造成的。单亲家长自己首先要调整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同时,单亲家长要尽可能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确定自己并没有与别的孩子不同,更没有低人一等。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调,单亲家庭往往表现出沉闷、压抑的生活气氛。单亲家长要支持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使孩子在兴趣爱好上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单亲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使孩子摆脱单亲家庭的孤独感和不适感。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满足其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健康的人格。

2.学校教育———孩子成长的关键环节

(1)增加对单亲儿童的积极关注

首先,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单亲家庭的学生,以真诚的情感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其次,教师要努力为单亲学生创设一种没有轻视、敌意,充满体谅、平等的环境,使单亲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归属。再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以便给予单亲儿童一些心理上的辅导。班主任更要密切关注单亲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

(2)建立单亲儿童行为记录档案

从入学起学校就要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是为了帮助班主任和其他教师顺利开展对单亲儿童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以定期与家长取得的沟通,指导家长正确使用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系统———孩子成长的必要支持

(1)增强对单亲家庭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单亲家庭和普通的家庭一样充满了爱和温馨。同时,作为一个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它又比一般的家庭更为不容易。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帮助社会成员更好的理解单亲家庭,让社会成员树立起尊重单亲家庭的意识,为单亲家庭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建立单亲家长学校

单亲家长学校主要帮助单亲家长摆正心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对单亲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单亲家长学会与孩子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单亲家长学会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

3.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56-2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能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另一方可能是因亡故或离异等原因而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子女的监护和抚养义务的家庭。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儿童的处境较完整家庭的儿童有很大差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趋向宽容和理性,中国的传统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婚外恋、婚前性行为等反传统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导致单亲家庭数量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看,单亲家庭的增多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选择了单亲家庭,理想状态是带孩子的一方要有成熟的心态与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正如世界具有多样性一样,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都应该从容面对。一切以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为主要出发点。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早已成为心理学家们的共识。心里不健康的儿童与别人很难相处、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不能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则,他们将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儿童能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

1单亲家庭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和问题行为父母与完整家庭子女差距巨大:品德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4.92%,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8%;性格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1.22%,远远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5.81%: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8.18%,也大大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8.06%;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而完整家庭子女只有5.58%。

1.1智力发展障碍

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也显著地差于完整家庭子女,而且这种差异在7-13岁的各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得十分显著。在智力表现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关系的紧张度与儿童智力发展直接相关,即随智商降低,家庭关系呈现越来越差的趋势。

1.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1.3性格发展障碍

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别地敏感多疑,他们常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别人,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所以,他们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地,他们有的因自卑而不善交际、胆小怕事、忧郁冷漠,有的却将自卑心理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希望能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找回自信,找到优越感,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单亲儿童对老师或家长的言行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是逆反心理的一般表现。你叫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做那;你批评他,他反而觉得你是错的,固执己见、知错不改。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极端的儿童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2单亲家庭的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对策

2.1从家庭角度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长对子女的评价要以积极性为主,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形成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还要调节好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样才不会让子女感到压力,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加强亲子沟通,增强交往意识。心理学家哈贝马斯强调交往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所以为了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良好发展,必须重视家庭内部成员的交往。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要引导子女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要乐于倾听。在这种平等基础的亲子沟通中。单亲家长和其子女会更加理解对方,这样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失调状况的改善。

2.2从学校角度

(1)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如针对他们的忧郁情绪,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疏淡或紧张,通过家访和召开家长会,融洽亲子关系,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对他们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等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离异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老师要要求同学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关心,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用爱心抚慰创伤;还要有意识地选派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孩子交往,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用爱心激活信心。

2.3从社会角度

传统观念认为单亲家庭是有问题的、有缺陷的,在单亲家庭儿童潜意识中形成一种被拒绝、被歧视的消极心理。因此消除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给予单亲家庭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理创伤,发展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2] 李学宁.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4,16.

[3] 李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4.「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四

以下几个特点:

一、自卑、孤僻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认为父母离婚是很丢脸的事,一般都会极力避免谈及家庭,因此常远离人群,减少与他人的沟通,特别是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而特殊学校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因身体原因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沉默寡言、自卑的个性。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二、偏激

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由于自卑、孤僻而形成的性格极易导致偏激,而这种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个性将很难改变,也是将来为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易造成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

消极的生活态度: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进行积极地人生规划,导致对生活没有信心,没有人生的努力方向。一旦遇到某种诱惑,很容易盲目跟从,从而走上一些歧路或弯路。

三、妄自尊大、独断专横

这类孩子多数是由于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成为问题学生。

逆反。由于对父母离异的不理解,与父母缺乏应有的沟通,慢慢的对家庭失去了应有的信任,开始讨厌甚是厌恶。加之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愿跟父母说话,对父母的要求反其道行之。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当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表现的并不突出或者只在某一方面比较明显,可以说与父母离异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认为更大的原因是对父母对离异的处理和与孩子的沟通,离异并不可怕,只要正确的对待和引导,孩子一样可以健康的成长。

首先父母必须对离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两个人分开只是无法生活在一起,但仍然是孩子的父母并且对孩子的爱只会更多,并将这种观点及时传达给孩子,同时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李某,女,满月时因受到惊吓引起高烧、抽风。经抢救虽保住了性命,但因延误治疗等原因,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左半脑中下度偏瘫,右边上下肢肌肉萎缩,行动不便。智力明显低于同年龄幼儿,观察、思维能力差,但对音乐比较敏感,喜欢唱歌。父母也因此离异,由母亲带着。潜意识中对待残疾儿童的怜悯或偏爱,会使教师不自觉地容忍他们的某些无理、任性的行为。事实上,教师过分宽容会使他们养成依赖思想,最终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无法真正自立自强。因此,在必要的帮助和体谅之外,教师要尽量使残疾儿童受到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受同样规则的制约。

中班第二学期,当我们提出让陈某学着自己照顾自己时,她似乎不愿意接受这个要求。没有人帮助她拿椅子,她就干脆站着不动,甚至用哭声表示对抗。这时,我们就装作没看见,等安置好了其他小朋友,再同小朋友一起鼓励她自己搬椅子。为了帮助陈某摆脱依赖思想,我们一方面帮助她练手劲,一方面极力鼓励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指导她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只要有点滴进步,我们就在全班面前表扬她,赞赏她所作的努力,让她体验成功感。虽然她的动作仍不够协调,情绪也常有反复,偶尔还有攻击性行为出现,但自理能力却有了明显进步,自信自律意识也增强了,生理缺陷也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注意心理保育,促进其充分发展。

对残疾儿童的保育,不应仅仅局限生理、生活上的保育,还应注重他们的心理保育,培养他们开朗、乐观的性格。

虽然陈某的智力低于正常儿童,但在心理上我们应维护她的健康,除了满足她对于安全、游戏的需要,还应满足她对于学习和被尊重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有一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大班第一学期,幼儿园组织中大班幼儿看儿童电影,要求步行到电影院。考虑到路程比较远,一个老师照顾一个班已有点紧张,我们就把她安排在她比较熟悉的小班,并对她说:“路比较远,你走不动,就在小班玩好吗?”当时她虽然面无表情,不置可否,但还是跟我到小班去了。中午,她妈妈来给她送药,她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哭喊起来:“我要看电影!我要看电影!”她妈妈告诉我:“知道今天看电影,昨晚她兴奋了一夜。今天她一大早就醒来,说不能迟到。”虽然当天下午她在妈妈陪同下看了一场成人电影,但我们忽视她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她的不尊重,显然已对她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我们在观察中发现:陈某也有兴趣、爱好和发展的潜能。她不喜欢计算、美术,但喜欢唱歌、朗诵诗歌,而且乐感强。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对她既有要求又不强其所难,尽量保护她寻求发展的积极性,为她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树立自信心。后来陈某不仅能自告奋勇地在家长开放日独立朗诵诗歌,还能上舞台参加表演。当听到掌声时,她的小脸笑得非常灿烂。当然在家长的配合下,我们也不放弃对她不喜欢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指导。由于她的感知速度慢、区别能力差,我们常常给她开“小灶”,给她耐心的指导,及时肯定她的点滴进步,激发她积极、愉快、向上的情绪情感,使她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其次要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困惑、渺茫的境地。

要创造活动的环境。教师要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行为的规律,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第二父母。绝对禁止恶言训斥,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校外活动中,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生活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比如上述案例中,如果母亲在自己改变的同时,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还得的日常情况,请老师加以注意,多加关心,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孩子会成长的更好。

对独断专横、逆反的学生,首先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其特殊的的心理特点,但只要我们能够有针对性的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引导、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交流,一定会使他们同样的键康成长,生理、心理、成绩真正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5.单亲家庭女孩心理教育 篇五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

1、更新家长和孩子的观念

首先家长的观念要更新,千百年以来,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家庭组成的,一个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父母共同养育子女,为家庭延续血脉,为人类繁衍后代。可是也有的家庭是由父母中的一方和孩子组成。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自己能单独抚养孩子的父母可以选择不再结婚,孩子能认可这种家庭存在的方式,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的发展,能正确的对待社会、朋友,亲人。总比父母虽然没离婚,但却常常吵架,使孩子心理总有不安全和烦躁的感觉好。

2、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作为单亲孩子的监护人,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不止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还要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哈佛女孩刘亦婷、作家迟莉的孩子都是单亲的孩子,她们的成功给了我们警示:要持续的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出生到长大,不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如一的对待孩子,尤其是心理,不能“放空”孩子,想起来管一下,忙起来就把孩子忘了。

3、自强不息给人以朝气蓬勃的信念

监护人一方必须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状态,证明我能支撑这个家,给孩子以安全感。从不说父亲(母亲)的坏话,否则孩子会怀疑幸福的可能性。这样,一个家给人以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信息,使家里充满阳光。

4、输入正能量的东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家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都要注意给孩子灌输正面的、阳光的情绪和状态,让正能量在孩子心底生根、发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心理奠定基础。

5、跟老师沟通、配合,共同提高。

学生得到周围环境的肯定,才能树立自信,有安全感。家长一定要主动的跟老师沟通,才让孩子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不要等孩子多次不写作业或跟人打架等事让老师叫家长了,才跟老师联系,这样就被动了,要把孩子不好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中。

(二)学校教育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润物无声的

学生每天跟老师、同学在一起学习、交流的时间比家长要长,所以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学校不只是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还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1、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戒躁戒焦

前几年,全社会提倡的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要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的方针,开全开齐教育部要求的课程,扎实有效的实施各科的教育,那么学生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一个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很多题都会做,很多和人相处的事都能自己处理好,生活能自理(比如洗衣服、洗澡、剪指甲、叠被子)等,才能戒躁戒焦,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给学生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那么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辅导课程,有专人负责进行辅导,至少每个班一个月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让孩子们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学会拒绝、学会表达、学会合作等,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挺起脊梁,做阳光、快乐、健康的孩子。

3、家校联合,给单亲家庭孩子更多的关注。

每年把新生中的单亲家庭子女筛查出来,给他们单独建立档案,让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上课时多提问,多注意此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给予帮助。作业碰到不会做的题,抽时间进行单独辅导,不要让孩子的学习一点点的拉下,失去自信。有老师解决不了的事,及时跟家长沟通联系。比如,这个学生今天没些作业,先劝导让其补上作业,提示以后一定要完成作业,有的孩子老师这样做也没用,这时就需要联系家长,告之情况,要求共同改正学生的缺点,一步一步的实施和家长制定的方法。

4、给学生一种归属感

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通过学校统一的规定,让学生感到我是某校的学生,我要遵守我们学校的规定,从而获得归属感。比如我们学校路队的养成,学生习惯性的在进校门外20米左右就开始排成一行入校,一直走到自己班里。

5、每年六一表彰的时候,专门从单亲家庭的学生中选奖项给予表彰。

每年一度的全校学生表彰,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从单亲家庭的孩子中选几个进行表彰,对他们是种鼓励与关心。

6.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 篇六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离婚的头半年时间里很多单亲家庭男孩性格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感。单亲家庭男孩的心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来告诉大家。

单亲家庭男孩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卑心理: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时,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性格孤僻,不爱交际,畏缩胆怯,做事缺乏信心。

2、猜疑心理:父母离异、家里缺乏温暖的环境,母亲又整天忙这忙那,使孩子开始怀疑:爸爸妈妈是否还爱我?小朋友会不会看不起我?心灵深处有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

3、逆反心理:原来的三口之家,很快乐,很温馨,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父母离异后,随着自卑心理及猜疑心理的产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渐渐形成,一直很听话的她(或他),有时会没有理由地抗拒妈妈、小朋友的要求,产生对抗行为。

7.浅谈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一、用爱心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单亲家庭的学生一般对周围的人存在恐惧或敌对心理, 处处设防。班内曾有一位叫健强的同学, 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头脑非常聪明, 但讨厌身边所有的人, 对谁都看不顺眼, 逆反心理特别强, 让他写时他乱画, 让他读时他的语调非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不可。他这样表现时, 老师若是严厉制止他, 他会气鼓鼓地说不上学了, 假如老师处处哄着他, 他会更加肆无忌惮, 随心所欲。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采用“两面真”的教育方法——他表现好时, 真心地疼爱他, 真诚地表扬他;他出现问题时, 我巧妙地批评他, 就事论事, 循序渐进。通过反复的疏导、磨合, 他才渐渐接受了我的教育, 慢慢地成为一名阳光男孩。亲身教育经历使我感受到, 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更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二二、环境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温床

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班级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内在的心理。如教室布置得整洁、干净;教学气氛轻松、和谐, 都会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创造条件。因为人的心理和情绪会随环境变化。中队长郝率同学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上课经常闭紧嘴巴, 眼睛往下看, 闷头沉思, 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方法, 让多彩有趣的课堂活动占据她的心, 还请她担任组长, 组织同学讨论交流, 长此以往, 渐渐地就培养了她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因此, 班级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能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创造外在条件。

三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其乐观、自信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孩子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压抑、低落的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上课时虽然听懂了也不敢举手回答;写作业时, 一点也不相信自己, 非看一眼别人的, 才能相信自己是对的, 才敢下笔, 而且长期封闭内心。我班学生东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原来经常打人, 或者故意吃零食来发泄自己的内心压力。针对他的情况, 我常常找他谈心, 解开东凯的心里疙瘩, 表扬他有犯错后能主动承认的好品质, 慢慢地, 各科老师开始表扬他有进步了。在班级管理中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闪光点, 这样就能逐渐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品格。

四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载体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教师要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拔河比赛活动, 既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别小看一场比赛, 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又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李君同学从小失去母亲, 家境不太好, 体质也比较弱。她不会跳绳, 所以不愿意参加班级的跳绳活动。我以此为切入点, 发动全班同学想办法教她, 当李君能连续跳三个时,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她鼓起掌来。从那以后, 她开朗了很多, 而且也积极参加了班级举行的树叶贴画、绘画、写字、作文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 不但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适应现实环境,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

五五、责任感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内动力

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会受到父母及长辈的百般疼爱, 长期发展下去, 学生们就会以为自己受到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 只知道接受爱。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 我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通过班会或故事会的形式, 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对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有责任的, 用朴实、真诚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自己现阶段的任务。我认为, 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内动力。

8.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篇八

一、案例

沈某,男,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学生。张某,男,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学生。吴某,男,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学生。在我园走进山明中学进行红色事迹宣讲时,讲解员多次发现他们被老师安排在前排听讲,但每次都无精打采,有的喜欢趴在桌子上,有的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也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问答环节都不如其他同学积极。后据老师介绍,沈某、张某、吴某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长期和祖父母生活。父爱和母爱的缺乏,祖父母的管教缺失,导致他们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再加上因为成绩不好又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疏远,学习上没有自信,生活中缺少欢乐。

二、接案

得知沈某、张某、吴某的情况,经过烈士陵园讲解员(社工)的研究讨论,决定对他们介入帮教。首先与他们单独会面,在山明中学的心理辅导室,分别与他们进行会谈,讲明帮教目的,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经过会谈,初步了解他们心理和行为等问题的成因。

三、预估

在初步了解情况后,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三位同学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三位同学的问题都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的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失去了感情依托,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行为方面,表现为与同学关系差,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差等。由于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失衡,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

四、计划与实施

陵园讲解员(社工)和学校德育处的老师一起协助三位同学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三位同学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学习方式,使其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三位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陵园讲解员作为该校校外辅导员与班主任一起对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三个家庭建立一个真诚、安全、温暖的辅导关系;其二,多次组织开展“红色共建”、“红色事迹”活动。陵园讲解员重点在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进行“红色事迹”宣讲。利用讲解员年轻、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等优势,经常与三位帮教同学交流互动,传播“红色文化”,传授“红色知识”,输送“红色营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增进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也用“红色事迹”感染和感召他们,为他们构筑精神支柱;其三,组织烈士陵园“红色志愿者”一起带领三位同学到烈士高云燕家去走访慰问英雄母亲,用同样的“单亲家庭孩子”——高云燕的优秀事迹进一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为他们树立“红色榜样”;其四,吸收他们为陵园“红色志愿者”,多次组织他们参加陵园的“红色志愿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五、评估

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在帮教过程中,陵园讲解员(社工)始终关注辅导成效。一是在每次“红色事迹”宣讲、宣教活动后请同学和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与三位帮教对象单独沟通,询问他们的感想。二是经常与三位同学的家长进行沟通,询问他们阶段性的思想改变和行为改变。三是时刻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联系,询问三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一起分析辅导方法和效果。四是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共建关系,举办共建单位座谈会,聘请行风监督员,对陵园讲解员(社工)工作效能、服务意识、共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关心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提意见、献良策,做出评估。

六、结案

在烈士陵园讲解员(社工)、学校老师、家长和三位帮教对象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阶段的帮教服务,三位帮教学生渐渐的变的开朗,和同学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听“红色事迹”讲座都敢于举手发言,交流互动了。在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时表现非常积极,变得乐于助人。同时,他们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七、跟进服务

阶段服务结束之后,我们还对个案进行了跟進,每隔半个月进行回访,目前学生情况都很稳定,学校和家长对此次帮教结果都非常满意。

八、思考

9.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篇九

下车中心幼儿园 何云

内容提要: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我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市、区家长学校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家教模式。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杭州市教科所、市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这样我们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 2 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孩子出现个性偏外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 3 到“润物细无声”。幼21家21儿童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

参考资料:

《小学生心理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

《小学生儿童教育心理学》幼28家28儿童

10.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 篇十

擒薹:单亲宗庭子女是指家庭中只有父亲(琥母亲)的孩子.单亲家庭由于其宗窿构成的特殊性.会给孩子成长造成种种负面髟响t尤其在与孩子的心理成长方面.容易阻碍孩子的性格和情感发晨.近年来髓着单袭东窿的增多.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晨障碍以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而耍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善这个问题.则需要社会、学校、索窿以及孩子自己的共同努力.

单亲家庭子女是指家庭中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由于其家庭构成的特殊性.会给孩子成长造成种种负面影响.尤其在孩子的心理成长方面.容易阻碍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发展.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近了公众的视线.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往往附带着各种各样的来自家庭、社会、学习方面的额外的压力.这也是单亲家庭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单亲家长、单亲子女、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

一、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心理膏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孩子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受害者就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失去父受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成年人难以想象的.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这一特殊的群体.研究其情绪情感和个性心理发展障碍进行研究.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情绪情寡障碍

1.情绪不稳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暴躁易怒.甚至想自杀等行为.这充分反映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不良情绪是非常突出的.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于是他们就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寻找安慰.经常进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场所.

2.抑郁冷漠有的单亲家庭孩子对失去父爱或母爱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改变以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经常闷闷不乐.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理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自我这个。小社会”中.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索。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与集体不合.

3.智力发展障碍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孩子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孩子.学习成绩也显著地差于完整家庭。而且这种差异在7--13岁的各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得十分显著.在智力表现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关系的紧张度与儿童智力发展直接相关.即随智商降低。家庭关系呈现越来越差的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二)性格发展障碍案例:男同学小林.小学时候父母离异.父亲从此对他不闻不问.一向快乐活泼的小林从此像变了一个人.自卑.易怒.喜欢摔东西.在学校.除了和极少数的同学有交往外。一般也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有偷窃行为.一次趁同学自习做操时间潜入寝室.把整层楼的寝室都偷了个遍.理由就是.其它同学有的东西他为什么没有.既然老师上课都在强调人人平等.那为什么在食物上就这么不平等呢?案例可以反映出单亲家窿的孩子普遍存在的性格障碍有t 1.自卑自闭这样的孩子是很典型的自卑自闭情况.单亲家窿经济收状况的变化。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长期冷战或吵闹都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处在一个没有父爱或母爱的家庭里.孩子自然就没有优越感。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感觉不如别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愿与人接触.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2.多疑嫉妒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菱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 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家庭破裂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3.焦虑逆反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面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对象,孩子成天处在恐惧、担忧和焦虑中。没有安全感.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暴躁易怒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受到父母离婚过程的影响.有的孩子通过砸东西.打人.赐门等行为来舒缓焦虑、抑郁的情绪.同时对人与入之同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表现为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同时由于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教育策略建议只有了解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学习心理,我们才能。因材施教。.而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怎样才能通过教育使他们重新找回自己.乐观自信的迎接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是一个需要家长、孩子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一)家长方面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父亲是孩子的偶像和伙伴.父母任一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大体上说来.父母对自我责任的认知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付出心力在孩子身上.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只有父亲和母亲的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即使是离异的双方.对于子女的抚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1.摆正心态。调整不良心理情绪.家长是孩子生活的支柱,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家长由于离异.家庭贫苦等原因长期处于抑郁消沉悲痛的情绪之中.这将对子女的情绪产生同样消极的影响.因此.单亲家长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痛苦的现实中走出来.用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

2.采取爱抚有度.宽严并举的教育方式。在单亲家窿.家长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应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方法,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尊重子女的感情和隐私,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教育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注重培养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质量.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3.在孩子的生活方面给予爱的关怀.部分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认为自己在子女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太多的帮助.这一现象在贫困单亲家庭中表现尤为明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止指学习上的老师.更是生活中的老师,教孩子为人处事的老师.所以父母尽管对孩子舶学习没有直接的帮助.但通过对孩子生活的无徽不至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是同接的传达对孩子的鼓励,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的教育”.

4.培养单亲孩子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5.尽职尽责,做好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单亲家庭的产生.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夫妻的离异.特别是由于近年来社会离婚宰连年走高。这样因为夫妻离异而产生的单亲家庭增多.而夫妻的离异.受伤最深都无疑都是孩子。夫妻离异.孩子判给一方抚养(监护方).而没有获得抚养权(非监护方)往往就对孩子的关心就只剩下了部分的经济上的给予.没有了作为家长的关爱.这是单亲家庭孩子情感方面缺失的重要因素。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孕育的.夫妻离异解除的只是法律上的夫妻关系.而父母与孩子的血缘联系是无论怎么也解除不了的.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离异后.不管孩子是否归自己抚养.孩子始终都是自己的孩子.应该尽量给予孩子父亲、母亲的关爱.帮助孩子顺利走出父母离异的痛苦和阴影.早日面对新生活.(二)草素子女方面。

1.坚强面对现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单亲子女应该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交朋友.遇到挫折多和朋友.老师沟通.以愉快的心情投人万方资料第25卷(增)邓东见,王泽燕,芏童。单亲家窿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305·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遇事多与人交漉.这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有效方法.

2.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就这而言它一方面陶冶了情操.另一方面也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智力.激发兴趣等.能够让单亲子女在参与过程中通过交漉.合作等形式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情趣。转移不良情绪.发现自己.超越自己.(三)擘校方面

1.教育中要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对未来发展的选择.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卑心理,但自尊心却很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要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一定妥尊重孩子.用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的老师在平时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以孩子为友.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对他们多表扬.多肯定。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2.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一般不可能一,两次就达到顶期目的.这要求我们要有耐心.教育这些孩子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我们要为他们的点滴成绩、微小进步而欢呼.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感.

3.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组织各类适合单亲家庭孩子的活动.如快乐成长训练营.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其增进交往.接齄杜会.珍惜时间.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曰)社会方面

1.正确对待单亲家窿子女.社会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不歧视单亲子女.膏于爱心.帮助单亲家庭子女适应社会.在这方面.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短暂的经济性的援助、慰问,而首先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长期性的帮助.在精神上不歧视.经济上的援助则可以采用帮助其就业等方式.

11.「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十一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的离婚率和非婚出生率正在逐步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单亲家庭又称破损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为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根据研究和统计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个人情感、认识、学业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整家庭的孩子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一、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冷漠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很多孩子在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之后,会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家庭结构的变动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导致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性格孤僻冷漠是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表现中最明显的一点,其具体表现为:寡言少语,不善与人交际,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身边的事情和同学漠不关心。

(二)内向自卑

由于世俗的偏见,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从而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产生了自卑感。单亲家庭子女在大众面前常表现得十分内向,对双亲的事情避而不谈,对任何人都不愿意提起。长时间以来,便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

(三)行为散漫,暴躁易怒

有的单亲家庭家长为了补偿孩子精神上的创伤,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具体表现为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长此以往,会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任性的性格,行为十分散漫。另外,由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抑郁心情无法找到有效的排解方式,在学校也很少与人沟通交流,不良情绪的长时间积压会导致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变得十分暴躁易怒,经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二、解决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家长摆正心态,用情绪感染孩子

在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情绪,如果家长长期地处于抑郁、消沉的情绪中,对孩子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消除家长自身的不良情绪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让家长摆正了心态,用自身健康、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中学单亲家庭子女才会慢慢转变性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也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影响孩子,不能为了单纯地弥补学生的精神伤害,而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健康的性格。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自信心。

(二)开展集体活动,在教学中开导学生

为了有效地克服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应当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彻底放开心理上的束缚,完成个性的解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的方式,来鼓励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关键性任务交给单亲家庭学生。例如,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队列行走时,教师可以安排单亲家庭学生担任班级的红旗手,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肯定和信任,从而与其他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消除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在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蜗牛》,是台湾歌手周杰伦歌曲《蜗牛》的歌词以延伸阅读的方式出现在了语文教材中。教师在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歌手周杰伦的故事,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延伸,来完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建立单亲家庭子女档案并进行档案追踪

教师应当了解班级的单亲家庭子女,并在学生中建立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档案。对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进行持续追踪,并将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档案中。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檔案,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完成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地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了解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档案,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在休息节假日对其进行家访,全方位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在注重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下,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教育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重任。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取得联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解决心理问题,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一起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维新.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5(11):18.

[2]葛璟.家庭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及其心理调适[J].青年与社会:下,2015(06):169.

上一篇:C语言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方案下一篇:咏春实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