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写作训练》教学设计

2024-09-03

《游记写作训练》教学设计(共10篇)

1.《游记写作训练》教学设计 篇一

游记类阅读—写作训练

(一)一、知识点:

阅读和鉴赏游记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辨明体裁:

从内容上看,游记散文有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从题目上看,有些游记散文的文题常带有明显的游记特征:(1)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如常冠以“游”“漫游”“记”“游记”“等词语;(2)以客体为题,如《北固亭》《镜泊湖》等文章的文题;(3)以嵌入客体方位的短语为题,如《峨眉山下》《在草原上》等文章的文题;(4)以客体的某一特色为题,如《沧海日出》《崂山降雪》等文章的文题;(5)以游历的中心事件为题,如《雨中登泰山》《重阳节游灵隐》等文章的文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二)、理清游人行踪

阅读鉴赏此类游记散文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三)、把握作者的情感

要透过游记散文描写的自然景观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感情,挖掘和概括文章的主题。方法:1.缘景入情法:游记散文中,作者往往是将感情浓缩于自然景物中间接地表露出来。因此,阅读鉴赏游记散文时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和所状之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将作者情感的“借代物”——自然风景,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

2.设身处地法:就是要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文章,把自己摆在作者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起伏和感情变化,力求与作者共鸣。

3.因果悟理法:有些游记散文,作者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事理或揭示哲理。这类游记散文中,写景是说理的基础,说理是写景的升华。阅读鉴赏这类游记散文,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征,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这样,悟出了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自然就把握住作者的情感了。

(四)、欣赏优美语言

1.品味形象美。

就是透过语言外壳审视和品味游记散文语言的形象美。因此,阅读鉴赏游记散文,不但要看作者描绘了哪些美的形象,还要看作者描绘形象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尤其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如此运用的好处,突出事物的情状。比如,《瓢城古韵》中的“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犹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青砖比喻成泛黄的线装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城小巷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韵味,进而表达了作者对瓢城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2.鉴赏风格美。

好的游记散文,往往独具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隽永、孙犁的清新、刘白羽的豪放、冰心的婉丽等。准确把握游记散文的语言风格,需要认真研读文章,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把玩才能实现。比如,阅读鉴赏《鼓浪屿的快镜头》,我们会感受到舒婷那种清新、随意的语言风格;阅读鉴赏《瓢城古韵》,我们则会感受到张晓惠那种典雅、庄重的语言风格。

瓢城古韵

张晓惠

①小雨淅沥,不要雨伞,不邀友伴,拂着如许的春风,静静悠悠地穿行在我们这座小城的老巷中。一条条老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似清谷。走进小巷,多半是为了这些小巷古朴而又儒雅的巷名:浠沧、集仙、板桥、文曲、纯化、儒学„„

②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的,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啊、苔藓啊、狗尾巴草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紧闭着的院门后传出一阵嬉笑声,一树粉白粉白的繁花从围墙内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是李?真想去叩一下那历经百年黑亮亮的木门,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抓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

③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这扑面而来的是宋朝的风还是明朝的雨?

④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号射陵)先生的故居。进得门来,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傲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说是宋曹先生多次拒绝了做官,是在哪间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着朝廷的征召?自号“耕海潜夫”的射陵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

⑤顺着儒学街往南走,不多远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日寇的炮火,文革的**,小城人一直全心全意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负幼帝(幼帝指南宋皇帝赵器)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素素地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⑥小城的四周都是水,串场、蟒蛇、小牙河。俯瞰去,小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小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东有建军,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站在登瀛桥上,古传说中的八景之一“登瀛远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拉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

1.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2.本文作者巧用问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试举一例分析。

3.揣摩并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

②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5.结合全文,就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并阐明理由。

6.请你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小段游记类片段作文(100字以上)

二、游记类范文欣赏:

这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了人间天堂-杭州。西湖,是杭州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清晨,在西湖边漫步,携着一份闲适,怀了一份悠然。看着那绿油油的树木,看着那青青的小草,听着小黄莺优美的歌声,走在细雨蒙蒙的西湖旁,当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悠悠然望去,湖中疏疏落落遍布着几个小岛,小岛上树木葱茏,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树叶上的露珠滴在水中,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漫步在苏堤,时不时从树上窜下一只小松鼠吓你一大跳。青青的小草映入你的眼帘,让你精神舒畅。穿过苏堤,我们来到曲院风荷,一张张荷叶像碧绿的大盘子,粉红的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清秀高雅的身姿,宛如舞女在池中轻盈地跳着舞。真所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几条小鱼在荷叶间穿梭嬉戏,一眨眼就不见了。

上午十点,我们坐上了小船,往三潭映月方向驶去。艄公告诉我们西湖里有珍珠,我感到十分惊奇。遥遥望见三潭映月,据说到了八月十五的那个晚上,西湖便会出现三十二个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们心里,明亮的月光穿过三个鼎映在水里,就形成了其它三十个月亮。关于西湖还有一个传说呢:古时候西湖里有个黑鱼怪,每年八月十五都会爬上岸来伤人。木制家具的创始人鲁班便做了三个鼎,把黑鱼怪镇压在此„„轻柔的湖风迎面吹来,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沉浸在悠久的传说中。慢慢地,艄公摇着橹,靠岸了„„

游记类阅读—写作训练

(一)1.作者行中思,思中行,小巷那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甚至那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迎风摇摆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等等,无一不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千百年前,“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例句:“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此处问句并非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和瞻仰建安七子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3.①“振聋发聩”写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对后世的巨大警醒作用。②“缕缕不绝”写出了那种凛然的气节、忠贞的精神对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世代传承,经久不息。

4.例句:“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苦艾”“苔藓”以人的情感,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小巷古韵,富有情趣。

例句:“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青砖比喻成泛黄的线装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城小巷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瓢城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5启示:保护城市历史遗迹,让城市古韵永存。

理由:由于日新月异的建设让瓢城“登瀛远眺”中“红杏青帘柳外城”的美景不复存在,若不再珍视,甚至人为破坏,城市将失去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悠悠古韵。

2.《游记写作训练》教学设计 篇二

从现象来看, 写作是一种单纯的书面表达;从本质来讲, 写作又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人们在想问题的同时必定要运用语言 (内部言语) , 而运用语言 (包括外部言语) 的同时就要开动脑筋。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对写作来说都很重要。然而, 因为思维活动在整个写作流程中是一个无形的链环, 要是仅仅从写作的结果来看, 语言能力似乎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许多写作教材在论及语言训练的有关章节里虽然都提到“应重视思维训练”或者“要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训练”, 但对于“怎么结合”“怎么训练”, 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已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 都没有充分展开论述。由于思维活动具有隐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人们对它的活动规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还没有应有的认识。因此, 写作教学习惯上总是比较看重语言训练而忽视甚至遗弃思维训练。

文章是生活的客观之“物”和作者的主观之“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之后, 辅之以相应的模范并用“言”包装起来的一种精神产品。生产这一精神产品的原材料是源于生活的, 但生产过程中必须经由作者的感官摄取和思维加工, 其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内部言语运化环节。可以这么说, 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是语言文字, 而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则是作者的思想。高尔基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形式, 思想是内容, 而思维则是联系思想和语言的媒介。思想还存储在大脑里的时候是静态的, 语言被书写在纸面上以后是凝固的, 而思维则始终是一种精神的活动, 是一种运思的方式, 它具有鲜明的动态生成特点。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思维决定的。因此, 文章里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表达不清、文气不顺等现象, 往往跟作者思维上的毛病有直接关系。语言上的拖沓、累赘, 是思维松散、不够缜密的结果;思想偏激, 认识片面, 必定导致钻牛角尖、说过头话。因此, 矫正语言上的毛病不能只在纸面上涂涂改改, 还应在思想上反复锤炼;而思想上的毛病也只有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凝固在纸面上, 才可能发现它、改正它。从这个意义上说, 写作的过程既是斟酌语言的过程, 也是整理思想的过程, 这“斟酌”和“整理”的工作却是由思维来完成的。所以, 语言训练不但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进行, 还要与思想训练结合进行。

二、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简单地说, 思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思考基点、路径和不同的思考性质、作用来看, 思维有许多种方式。其中, 写作常用的、相互对应的就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等等。思维训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训练的途径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说的只是与高中写作训练联系密切的一些思维能力训练, 并跟思想水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联系起来, 排成序列, 以便循序渐进。

(一)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基础思维方式, 因为人类的所有思维活动几乎无一不是建立在形象感受基础上的, 所以培养思维能力就应该从训练形象思维开始。根据脑科学研究, 人类左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语言、数学、逻辑、分析、判断和其他科学活动, 侧重于抽象思维;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空间关系、艺术和直觉活动, 侧重于形象思维。所以, 形象思维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具备的思维能力。令人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往往只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数学和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甚至会认为一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富于幻想的学生是不务正业而横加歧视或约束。有关研究表明, 人类右脑的记忆功能是左脑的100万倍, 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潜力大得惊人。形象有视觉的、听觉的, 还有语言的。它们有的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更多的则存在于生活中。所以, 要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参与活动, 教他们学会观察和感受, 帮他们增加阅历和储备。形象思维主要有联想思维、比较思维等。想象一般都被惯常地认为是一种写作能力, 或者是一种创作手法。其实, 想象也应该算是一种思维方式, 联想思维就是一种类比想象。象征是想象中的一种手法, 自然也可以算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些思维能力可以和观察、采集、感受等写作基本能力同时进行培养, 而且都应该安排在高一, 跟记叙文、散文和短章小诗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尽管高考作文把诗歌排除在外, 但诗歌写作确实很适合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事实也证明, 不是学生不会写诗, 而且我们教师不相信他们会写诗, 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写诗。

抽象思维, 也叫语词逻辑思维, 是较高水平的一种思维方式。定义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等思维方式都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由于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 而判断、推理又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所以概念便成了逻辑思维的基础。而概念又是在词的基础上形成的, 词是概念的名称, 也是概念的物质外衣。因此, 跟形象思维一样, 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必须结合语言训练进行。平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 丰富词汇, 就有利于概念的不断扩大和认识的逐步深化, 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有各种品质, 思维也有许多品质, 不同的思维能力对应着不同的思维品质。训练定义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品质;训练类比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开阔性”品质;训练归纳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概括性”品质;训练演绎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品质。定义思维能力提高了, 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增强了;类比思维能力提高了, 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也增强了;归纳思维能力提高了, 发现客观规律的能力也增强了;演绎思维能力提高了, 展开推理论证的能力也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应该跟分析、综合这两种写作基本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可以着重安排在高二年级进行。

(二)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 它是利用多种已有的信息, 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朝着一个相同目标去思考、寻求答案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书本和其他传媒等途径, 运用观察、体验、阅读、摘录等方式,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信息 (故事性的、知识性的、理论性的) , 是进行聚合思维活动的前提 (其实, 不断积累经验、充实头脑、丰富思想, 这也是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前提) ;而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则是进行聚合思维活动的基础, 因为这个思维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清理和筛选。聚合思维是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能力。从目前写作训练的具体情况看, 无论是指导还是评改, 都特别强调标准的统一, 求同思维训练用力过甚。注重这样的写作训练, 学生作文缺少创意, 没有个性, “八股”盛行, 平庸泛滥, 也就不必感慨了。因此, 我们提倡在客观意义上训练求同思维能力, 集中精力, 花大力气去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它由一个已知信息出发, 通过分解扩散、联想类比、引申推导等方法, 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 想出多种思路, 得出多种可能。它的思维目标是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 但这些思维目标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非得聚合思维参与不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虽然属于两种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的思维方式, 但在实际思维过程中, 两者又往往是结合运用并相互补充的, 特别是像写作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 要经过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运思行文等多个环节, 只有经过“发散—聚合—发散—聚合……”多次循环往复, 才能完成。跟作家的创作有所区别, 学生的写作, 几乎都受着求同与求异两种思维能力的深刻影响和严重制约。无论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意作文, 都在客观意义上对写作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的限制 (预设) , 因而审题本身就是一个求同过程。我们常见的文不切题情况, 其实就是求同思维能力不强的结果。其他诸如主旨的集中性、材料的典型性、布局的条理性等, 都同样体现着求同要求。但是, 这些求同特性就整体而言都还是客观上的求同。从微观上说, 立意上的另辟蹊径、巧取一点深入开掘, 构思上的新颖别致, 选材上的全新角度, 手法上的灵活多样等, 又无不对求异思维提出了多种要求。发散思维从其本身的质量和复杂性来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层次的品质。独创性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 它是发散思维最高层次的品质, 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作出不同寻常、异于他人的、新奇独特反应的一种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人的思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 或者叫思维的“功能固定性”。要培养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能力, 就必须学会运用逆向思维方法, 勇于“反常”, 突破“惯性”;还要克服“从众”“认同”、怕出差错等心理障碍, 努力做到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事多思。譬如:可以结合语言训练,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其所能想到的带有“大”字结构的文字;可以让学生训练材料的多角度解读 (立意、选材) 、论题的多层次分解、论点的多方面分析;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的多种可能的结尾……只有解放思想, 开阔思路, 才能不落窠臼, 标新立异。

(三) 辩证思维的训练

通过求异思维训练的学生, 大都思想比较活跃, 一般不会囿于常规思维模式, 作文立意常常能出奇制胜。但如果一味求异求新, 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走向偏颇的情况。这既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也是思维品质上的问题。思维的辩证性品质对保证思想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辩证逻辑的基本范畴包括:个别与一般, 局部与整体, 表象与本质, 主流与支流, 数量与质量, 等等。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 运动发展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内容的共同点就是全面地、联系地、变化发展地思考问题, 认识事物, 即不仅要顾及问题的这一点, 还要顾及问题的另一点;不仅要了解事物的这一面, 还要了解事物的另一面或反面。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和方法, 使他们能辩证地思考问题, 就可以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 避免语言表达上的绝对化。

辩证思维还要求我们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从人们习惯认为正确的问题 (定论) 中找出不合理因素, 从人们习惯认为错误的问题 (定论) 中找出合理因素。这其实已经涉及思维的批判性品质了。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 对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不轻信、不盲从、不轻率地肯定或否定, 且能根据一定的原则作出正确评价。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求新因素, 本质上体现了对习惯性思维定势的批判态度。而从论证方式看, 与立论相对的驳论文写作及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类型的评论写作, 则最为集中地表现着对批判性思维的强烈要求。换句话说, 驳论文和评论写得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批判性思维品质是否完善。归谬思维法属于证伪思维法, 它是以演绎推理为基本方法的, 适用于驳论文章和评论的写作, 掌握并运用归谬思维法,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能在思想上激浊扬清, 在表达上推陈出新。

3.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 篇三

关键词:写作 体育素材 观察力 想象力 教师引领 练笔 双赢

体育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体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很多学生不仅文字表达能力弱,写作基础也差,往往是教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头疼,觉得脑子空空,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学生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下了很多工夫,但写出来的作文仍然是空洞无味,内容松散,没有中心,不知所云。究其原因,除了对语文基础知识中“文章结构”“修辞方法”“文学欣赏”等掌握不牢,不能进行实际运用外,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力、想象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选取素材,缺乏正确的指导也是其中很重要而又极易被忽视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体校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体育训练中寻找素材,让学生懂得生活是观察、想象的沃土;只要在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学习、训练中用自己的眼睛认真去观察,用自己的身心仔细去体味,想象的翅膀就会展开、飞翔,就有了写作的思路,就不愁写不出言之有物的文章, 语文教师不妨进行以下尝试:

一、改变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观察,为写作打好基础

体校学生都喜欢体育训练,因为体育生的好动、活泼的天性在体育训练中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潇洒、矫健、优美、勇猛的技能动作、兴奋的叫喊、激烈地比拼是那么的激动人心。他们尽心的模仿教练的动作,一招一式是那么的自然。在体育训练中他们活动的空间很大,活動的形式多样,活动的内容精彩,手脚得到充分地舒展,他们想动就动,想叫就叫,和教室里正儿八经地听课完全不一样,没有拘谨,没有更多的约束,没有害怕,没有不断地批评、教训,在身体的碰撞中,在活动的尽兴中,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开心。可以说运动、训练是体校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是他们最喜欢、最感兴趣、最愿意做的事,而学习文化课,尤其是写作文则是他们最不喜欢、最不感兴趣、最不愿意做的事。体校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同一个学生在训练场和教室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训练场上的“他”让老师敬佩、心疼,教室里的“他”却让老师反感、气愤。问题的症结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呆板,没有与体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没有寻找到语文

教学与体育训练结合的突破口,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知道体育训练中蕴含着语文写作要素的窍门。因此,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应与体育训练相结合,在学生们乐于从事的体育训练中寻找到语文写作教学的突破口,经常不断地给学生引导和教诲。

科学研究表明,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许多的科学发明创造证实了这一点。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艾青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之于文学创作,就好比白云之于蓝天,流水之于高山。想象是使文学作品充满神奇魅力的源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曹雪芹笔下的美丽而性格各异的金陵十二钗;吴承恩手下本领通天、降魔伏妖的孙悟空;《巴黎圣母院》里面貌丑陋但心灵美丽的卡西莫多;《呼啸山庄》中阴郁怪戾的希克厉;《哈姆雷特》中优柔寡断的哈姆雷特……无数成功的中外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无一例外都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力的作品,就像折断了翅膀的鸟,太实、太沉,缺乏飞翔的灵动力。其结果不是内容枯燥乏味、文辞粗糙,就是手法单调呆板,缺少感染力。因此,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想象力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而想象力的高低不是与生俱来的。生活体验是影响想象力的首要因素。当人们要开始写作实践之前,往往需经历一个生活积累的过程。体校学生由于环境和年龄等原因,生活经历比较简单,阅历相对肤浅,思维深度不够,这对于他们施展想象是极大的束缚。浅显的心智活动和狭窄的生活层面,很难使学生在写作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千世界是那么丰富精彩,但学生的作文却多半跳不出家庭、家乡和学校的狭小空间,笔下人物也大多是教师、家长或同学。当然,我们不否认在这些范畴也产生过好的作文,但是一旦脱离这个选材范畴,学生写作就会感觉艰难,笔下人物也比较粗糙、模糊。因此,要培养学生丰富的写作想象力,应该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鼓励他们多深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生活阅历。在体校,语文教师则应指导学生学会在他们最熟悉的体育训练中去观察、思考、搜集写作素材;用心去品味人物、事件、动作、细节等。如:将学生训练时如何模仿教练动作的细节与语文写作中如何观察人物、事件的细节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二者的相似点,引导学生将体育训炼的观察方法运用于写作素材的观察。指导学生学会提炼写作素材,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拓展自己的思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练笔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尝到甜头。为规范的写作打好基础。

二、运用体育素材,引领学生写作文

体校的体育训练活动为语文写作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走进学生的体育训练场,我们发现可以写的内容丰富,多样,精彩,只要有心,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多种多样的作文素材,写出精彩动人的好文章来。如:写人:可以描写同学们的练习动作、参与活动、进行比赛等活动中体现的合作、团结、刻苦、坚毅、顽强精神。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成为自己认真观察的对象和写作的对象,他们在体育训练时的表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认真记录下来。写事:写活动,写游戏,写比赛,写测验,写合作,写竞争等等,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训练的各种场面给学生出作文题目。比如题目为“训练中的乐趣或收获”、“动脑筋解决训练问题”、“训练观察日记”、“我的体育技能是什么”、“教你踢足球”、“丰富多彩的体育世界” “我的训练内容” “一场训练比赛”等。还可以根据体校学生年龄较小,玩童心理仍存的特点用想象练习法教学生写童话,用全新的视角,使用夸张、拟人、幻想的手法表现有关体育训练活动的种种精彩故事。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变换一下角度,把体育训练放到森林学校去,将素材中的人物置换为动物,如:让青蛙学跳、刺猬打滚、狮子接力、兔子踢球。它们训练捣蛋、做恶作剧、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比赛、自由活动。一切场面和学生观察到的素才相似,充满趣味、对抗、快乐。可以通过变换同学、老师的位置来增加作文的趣味。如:让孙悟空来教学生翻筋斗;孙悟空是世界著名的翻筋斗教练,他办了一个培训班,招了一群学员,练习翻筋斗,其间的酸甜苦辣、趣闻轶事,完全可以大书特书。也可以让孙悟空变为自己的队友,他和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这一定也是很有趣的,让学生设想,大名鼎鼎的孙悟空作队友,训练一定让教练不好受。还可以站在运动器材的角度写体育活动的内容,如:让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池等说说自己独特的经历,借它们的视角,记录篮球赛、足球赛、游泳比赛的精彩盛况,或者写它们在主人家的成长历程等,这都是非常不错的作文材料。另外,体育训练以动作技术的传授、练习和比赛为主要内容,相对应的训练方法主要是讲解、示范、纠错和学生的反复练习等等。体育教练注重的是教“会”学生,而较少注重教“懂”学生,更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同时也为了语文写作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指导学生把体育训练过程写成说明文、记叙文或一个片段。具体步骤是:先让学生把训练动作的过程在头脑中回想一遍,可采取课堂讨论、个人叙述、当场表演等形式,加深印象,以便为下一步写作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学着写出训练时每一个动作的完成过程,引领学生按照说明文、记叙文的写作思路练习。即:从教练的示范,到自己亲身的体验,从不断地失败到逐步地成功,克服一个个困难,解决一个个问题,最后完全掌握了动作要领,规范熟练地完成动作,其间的失落、害怕、困窘、矛盾、忍耐、高兴、激动等。如有的学生写整篇说明文、记叙文有困难,则鼓励他们进行一个训练片段的写作练习。比如让学生叙述或描写自己在训练中是怎么准备的、手脚如何配合、第一个动作怎么做、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经过这样多次反复的写作练习,学生在练中不断品味自己的作品,就会产生成就感,逐渐就会对写作文产生兴趣。同时,学生在对训练动作的回忆、复述、描写过程中又在脑海里重复放映了自己训练的历程,并从中重新体会、总结了训练中的成就和不足,意识到应在以后的训练中及时纠正,不断熟练,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体育训练内容、概念的理解、掌握,进而间接达到教“懂”学生的目的。这种写作练习能让学生把体育训练的记忆变成进一步参与训练的激情,能让学生把体育训练的精彩瞬间留存在作文里,能让学生把激动的情景不断回味;能让学生把心中的喜悦化成训练的动力,让学生把短时的兴奋变成长久的激情。能学生清楚的感知自己训练的效果,了解训练中的困难和不足。这种体验一旦被学生写成了文字,无疑会强化学生成功的快感,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体育训练。

4.作文教学写作思维训练 篇四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多种形式的激发、引导和挖掘,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敏感起来,有力起来。

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的核心是思维,而不是语言,语言只是思维的外衣。细想想,在写作过程中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再到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调整、修辞的运用等这些遣词造句的细节,无不体现着作者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写作就是作者为自己的思维披上语言文字的外衣的过程。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对事物的认识深入了,才可能写出情感真实、有思想有意蕴的作文来。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呢?

借助“感悟”让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

1. 填写“点睛之笔”,进行专项训练。

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到某种道理、某种哲理、某种诗化了的思想。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与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因此,感悟常常会体现出作文的深度,表现出动人心弦的力量。作文中的感悟通常用三两句话来表达,被称为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学生缺失了思维的深度,要写好这样的点睛之笔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填写点睛之笔的做法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

具体的作法,就是选一篇感悟式的文章,将画龙点睛之笔省掉,让学生读文章,然后用点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并补写出来。之后互相交流讨论所写感悟的优劣,最后亮出原作的点睛之笔,再让学生将其与自己补写的相比较。在填写——交流——与原作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便会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肤浅向深刻掘进。这是一项简单有效的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的专项训练。

2. 同“材”异构,感悟生活。

从同样的生活中选材,不同的人写出来的作文差异却很大,让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提炼构思的,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进行一段时间以后会给学生们带来不小的启示。

例如,我的学生曾经在语文课上写过一篇日记——《老师的裙子》。多年以前,我曾经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条长裙,几年后开始流行短裙了,我就把那条长裙重新裁制,做成了一条当时比较时尚的短裙。那天我穿着刚刚做好的短裙走进教室,故意很招摇地在教室里转了一圈,最后摆了一个POSE定格在讲台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在我身上。我拎了拎裙子下摆的一角问:“老师的裙子好看吗?”“好看!”有的是真心欣赏,有的是随声附和。“那你们猜猜多少钱买的?”对于孩子们给出的每一个价钱我都表现出不屑,还不时吹嘘:“你摸摸这手感!”“这可是今年的新款!”最后我又故弄玄虚地说:“告诉你们吧,这条裙子花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当时学生的表情丰富无比,瞪眼的,伸舌头的,摇头表示不相信的……过了足有半分钟的样子吧,我恢复了平日上课的常态,把这条裙子的原委告诉了他们。然后让他们以《老师的裙子》为题,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日记。写完后当堂进行交流。同样的内容,学生表达的主题却多种多样:这是有趣的一节语文课,老师很节约,老师的手很巧,老师很有生活情趣,原来老师没有撒谎——老师很聪明,衣服融入自己的创意穿着才更美,节俭未必就不美……经过讨论比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节俭未必就不美”的主题更有深度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思考、写作与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很活跃,而且在趋向深刻方面得到了训练。

5.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训练效果 篇五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一中学刘海强

论文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能够认识到写作训练的重要性,但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和途径,写作训练机械而单调,甚至,不少语文教师偏偏割裂了阅读教学与写作的关系,为寻求常识而单纯解读文本,为应付作文考试而编制教学套路,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不少老师为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而费心劳神,往往感到写作训练难以入手,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从而使阅读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效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训练 融合 仿写 创新 网络阅读

正文: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目的,阅读与写作不能分开,也分不开,我们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训练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读”的变化是不是也应引发“写”的变化?

一、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讲读,忽视运用。阅读教学与写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写作是写作两张皮的现象。老师们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许多学生厌读怕写,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每单元进行一次写作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写作训练次数少。写出的习作言之无物,言之无序。学生学了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但作文时仍词汇贫乏,病句较多,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困难。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语)。其实,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经典篇目,其文思、内容、表现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读写有机 1

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习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至“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有机融合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

1.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最初的语言就是通过模仿开始的。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仿写无疑是读写结合的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是初学写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两张皮,肢解了文本、进行简单肤浅的教学,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只会回答文学文体常识填空选择类得题目,却不会用这些常识赏析文本,更不会将这些写作常识、方法活用于作文之中。

针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进行写作训练,从仿写入手把好作文教学的入门关。仿写借鉴也是一种技巧,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语句方面的,可以做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如修辞手法的,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仿写;如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的仿写;如全文仿写,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我自己也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它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他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如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才是我们

提倡的仿写。是作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2.想像片断练习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抓住文本中略写的地方,也就是情景描写的比较单薄之处,让学生把它写得厚实,写得丰满,还原当时的情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水平的提高。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教师还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在文本中设臵臵疑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通过对课文的改写、补写、续写等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只要合情合理,尽可以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拘一格。有些学生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流畅,中心明确,可由于没有新意,没有个性,缺乏独创性,让人读了感到很平淡,我曾经让学生扩写《狼》,续写《我的叔叔于勒》,改写《天净沙〃秋思》,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笔下流泻出让人惊叹的奇思妙想,一篇篇有着鲜活个性的文章带着学生的喜悦被创作出来。学生写想象类文章,臵身于无际的时空,幻想大胆的情节,巧设出人意料的结果,构建新奇的主题,在想象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3.写读后感

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深入剖析思想内涵,寻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读后感的写作要以原作为基础,把重点放在“感”上。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才能真正实现“读” 与“感”的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4.营造课内读写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在班级里营造写作氛围,这样,学生每天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受其熏陶,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作文氛围的营造绝对不是每天给学生布臵一篇作文。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在课前的三分钟时间里,我分阶段安排开展了“今日我演讲”、“故事讲坛”、“口头接力作文”、“格言鉴赏”、“诗歌朗诵”、“佳作推荐”等活动。学生在课下查阅书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彼此互相促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达到了以说促写的目的。

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作文练习本,在学习一些课文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作文练习,比如课文里用了侧面描写,我就让学生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来表现一个人的某种性格或品质;一篇课文的题目很有新意,我就让学生依照着拟一个作文题目等等。学习《背影》一课时,欣赏到“车站送别”这一感人情节时,我让学生写一片断,写记忆中某一亲人和自己的一个难忘的瞬间。学生写出了真情,边读边流泪,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同学和老师,这应该是最有效的写作训练。

三、利用网络阅读教学进行写作训练

如今的这个时代,不让学生上网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网络时代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而读写又离不开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因此,多年来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并走向生活,的确是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的,而且这个特点至今仍然未变。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我们应该将这种“革命”融入新一轮语文教学的改革,使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经过自己一番努力摸索和探究,终于如愿创建了自己的个人教学网站“读写吧”,通过这个网站,我开辟了一片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有效地优化了语文教学,通过网络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实践。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知道,当学生的作文变成了铅字发表

在报刊时,那种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可惜这种成功感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享有,更多的学生习作不为人知,这部分学生的写作热情自然日趋减弱以致对写作产生反感。而网络发表的自由性,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欢乐。文章写完,无须老师推荐,即可与同学一起欣赏,一些同学还可以通过论坛发帖子或在博客上发表,则交流面更广。

“美文大家赏”就是我给学生推荐两到三篇名家名作或者精美时文,上传到我的网站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通过口头赏析与书面赏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评论经我的审核通过就立刻在美文下面显示出来,这样,每个同学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赏析,还能够看到其他同学的赏析,彼此交流,共同分享。

“作文大家评”就是把班里几位学生的文章上传到网站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有时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读、写、赏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需要,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教育途。在适合的教材和合适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开展好写作训练,对语文教学来说,大有裨益。

参考书目:

《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徐志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训练》王晓兰

6.写作训练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内容提要:关于古代诗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总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学习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同时,现在的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要么举笔难下,要么笔下空洞。不爱写,写不好,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诗词鉴赏 创新训练 引导学生 学习热情 作文训练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历来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增加古诗词比重,同时中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得分率一直是最低的,可见古诗词教学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应占据极重的份量。

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采用了“整体朗读—逐句翻译—归纳主旨—背诵默写”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力,磨灭了对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得他们只知摇头晃脑的背诵,却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将诗歌鉴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一节课上先花少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本着“诗无达诂”的原则,只要大体明白写了什么即可。然后让学生截取诗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写作。

例如:景物描写(一年四季、高山平原、江河湖海„),《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们抓住春的特点,写植物、动物,突出一个“早”字。同时我提出要求,不局限于诗歌本身,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快,学生们习作中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出现了化冰的小河、天上的风筝,甚至爱美姑娘单薄的春装„这样的想象,让他们更关注生活,也更直观深刻的理解了诗句含义和作者的赏春爱春之情。同样,《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是很好的进行写作训练的素材。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心理描写片段、叙事片段、议论片段、抒情片段等方面的练习。例如: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由这些诗句可以引申出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片段。又如《木兰诗》,可以截取部分内容或全篇进行叙事的写作训练。课本中可以拿来进行迁移训练的诗词不胜枚举,一般我都是由浅入深地提出要求,初一时先将景物描写与叙事片段练好,初二着重训练细节描写,初三更侧重于议论与抒情,循序渐进,效果不错。

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写作之门。它使学生学会像诗人词人那样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慧的耳朵去聆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从而获取写作的源头活水。其次,它能够净化写作灵魂,引导学生走出虚假空洞的囹圄,对话真实的世界。再次,古诗词中的空白艺术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反过来,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并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审美感受,真正达到了鉴赏的效果。而且你会发现,不需要死记硬背,在你想象画面、组织语言、下笔落实的过程中,那些优美的、上口的诗句早已不知不觉的印在脑海中,化为自己宝贵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学习、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以诗带写,以写悟诗,使语言库存量越来越丰富,使思维日渐开阔敏捷,在进行写作时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诗歌鉴赏时有更自主的审美体验,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欣赏与写作实践初探》郎照征《文学教育(中)》 2011年06期

7.《游记写作训练》教学设计 篇七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3.字数600字左右。

这是七年级的一道考试作文题目。值得深思的是: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以下三种事迹材料中的一种来突出“母爱”。

材料一: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我突然发起了高烧。母亲不顾自己单薄的身体, 背着我就往医院跑……

材料二:下雨天, 自己没有带伞。放学了, 同学们都已经回家了, 自己正在校门口发愁。这时, 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远处走来, 原来是妈妈……

材料三: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 自己一觉醒来, 妈妈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为我缝补衣服……

不能否认, 在现实生活中, 的确有母亲背着孩子往医院送, 也有母亲为孩子送雨伞。但试问:时代发展到今天, 还有几位母亲需要背着孩子到医院?风雨交加的夜晚发高烧的巧合有多少?一年之中, 有几夜的灯光曾经微弱?

笔者曾经调查过选择这些材料的学生, 他们都笑着低下了头。

在学生的习作当中, 我们不难发现:写母亲的外貌, 很多都是“柳叶眉, 水汪汪的大眼睛, 小巧玲珑的鼻子, 樱桃小嘴”。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为什么如此多的学生写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会选择虚假的“经典材料”呢?除了学生写作素材贫乏之外, 也说明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一、现行作文训练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 不能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

写日记原本是写作训练很好的一种方法。日记是学生流露真情最好的场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学习中的酸甜苦辣, 都可以在日记中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但由于年龄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往往不去选择这些内心最真实的东西。他们宁愿选择写小猫、小狗、小鸡。学校生活中的好多活动, 也往往不在他们选材的视野之内。久而久之, 写日记成了一种负担, 面对着摊开的日记本, 他们无话可说。

(二) 缺少指导的限时作文让学生东拼西凑

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 初中阶段很少开展作文指导课。很多时候, 都是教师选择作文训练的内容, 在限定的时间内, 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 以此来训练学生写作的速度。就如考场作文一样, 好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写作的灵感, 也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素材, 他们只能搜肠刮肚, 要么像挤牙膏一样, 要么选择那些被别人用了无数遍的材料。所以, 也就出现了那些“经典镜头。”

(三) 作文讲评时效性不强

在每次作文当中, 总会出现几篇相对优秀的作品。或立意高远, 或结构新颖, 或语言精美……许多教师一般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公布优秀作品的写作者, 然后选择几篇读给学生听。由于时间的关系, 教师往往对这些作品的得失缺少细致的分析。学生听完之后, 犹如过眼云烟, 得不到启迪和帮助。

二、创新写作训练模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后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得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一) 让日记回归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 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的素材, 只是他们不会选择。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素材, 写真人真事, 抒发真情。对于初中一年级来说,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学生每天都写日记。我们首先应该培养的并不是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而是让他们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兴奋点, 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的冲动。开学第一周,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 安排他们写了这样三篇日记:《我的新老师 (班主任) 》《介绍我自己》《今年我初一》。通过批阅, 我发现大多同学的作品内容充实, 有真情实感。

在后来的几周中,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 每周安排几篇日记, 或记录学校的重大活动, 或读后感, 或观后感, 或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针对这些题目, 大多数学生都能反映真实的生活和感受。每当有好的作品, 我也总会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让他们在比较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半学期以后, 我不再安排学生写日记的题目, 学生已会选择自己的角度, 表达自己的感受, 坚持写日记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二) 分学段确定写作训练目标, 建立系统的写作训练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优秀的作品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积淀和思考。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通过系统的训练。这种训练, 包括不同的文体和同一主题的多种角度。教师能为学生提供的有利条件和空间, 莫过于给他们一个最佳的角度和展示的舞台。完整而系统的作文训练方案无疑会让学生走上作文成功之路。作文训练方案的确定, 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教材的编排体系, 确定每个单元的主题, 也给学生提供了范例。第二,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 让身边的优秀作品散发光芒

教师将每次作文中的优秀作品作为范文在班级内交流, 并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如果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 例如年级组、学校, 甚至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 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因为前一次成功的经历是后一次成功的垫脚石。每一篇优秀的作品, 都凝聚了作者的智慧。作者收获的不仅是快乐, 还有成功的经验。对读者来说, 则是成功的范例。身边同学的优秀作品的影响力, 往往会大于来自课本或杂志的优秀作品。所以, 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作品, 像欣赏课文一样地解读它, 给作者带来欢愉, 给其他学生带来帮助。

(四) 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写作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阅读和积累。很多初中生也喜欢阅读, 但写作能力却不强。究其原因, 是不能在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缺少阅读的情感体验, 不能建立阅读材料与生活的联系, 又不去思考提升, 这样的阅读, 必然收获甚微。所以,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新鲜的词语, 精美的语句, 智慧的思考, 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思考和感悟。唯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才能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增长智慧。

为了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还可以开展美文推荐活动。教师可以每天在上课之前安排一名学生给其他学生推荐一篇优秀作品。推荐者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精心挑选, 反复朗读, 从中获益。而其他同学每天听一篇优秀作品, 无形之中就加强了积累, 从中汲取了写作的养分。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提高写作能力, 也非朝夕之功。但科学的训练, 必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笔者通过探讨现行作文训练模式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通过日记和序列化训练破解作文训练的难题, 阐明了有效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途径。

8.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训练;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然而现实中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课文阅读与讲解和写作训练分离。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读过了那么多好词佳句,写起作文来却无话可说。因此,整合語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写作的营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已势在必行。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师需找准激趣点,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仿写、改写、续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形式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把课文“请”到我们的作文课上,使课堂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习惯上很多老师都是上独立的阅读课和写作课,即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这种做法客观上造成一种不好的趋势:学生感觉阅读课难度较小,而一到写作课就会头疼害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很好地改善一下这种情况呢?我在教学工作中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即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写作教学,将写作训练和语文教材很好地联系起来,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能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而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我平时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好词佳句,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读过的好词佳句摘录到本子里,并进行仿句练习,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是一篇儿童诗,作者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述了自己对残疾人、身边的人、动物、植物的美好愿望。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为话题,说说自己的美好愿望。有的学生写(说)道: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为我的好朋友画一双好手,使他做作业快一些,不要总是最后;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为大街上的流浪猫和流浪狗画一条好命,让它们再不会因为残疾而被人遗弃……瞧,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有爱心,都是为别人着想。课堂上充盈着浓浓的感情,学生深深受到感染,情有所动,自然就不愁无话可说了。《我想发明》是一篇科学幻想课文,写出了几个孩子的发明设想。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自己想象,你想发明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发明一种特殊的鞋,夏天凉快,冬天暖和,防臭防。有的学生说,我想到哪去的时候,能飞起来到想去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发明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上有很多神奇的按钮,每个按钮都有相应的功能。当按“未来”按钮时,它就会照出我“未来”的样子;当按“闹钟”按钮时,它每天早晨就会放出柔美的音乐,叫我早早起床;上学之前我按下“加油”键,它就会对我说:“新的一天开始了,你要努力学习!”我就会信心百倍地走向学校;当家里没有人时,如果小偷进去,它就会发出神奇的电波把小偷电倒,并及时报警。你们说我的想法是不是很神奇?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练习的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在阅读课上,我会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效果很显著。在指导过程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模仿说、写,也可创造性说、写。(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练习说、写新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应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和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中,既有总分结构,又有并列结构,所以,是学生模仿练习写作的最佳

范例。

其实我们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孩子们可以亲身经历的。如《沙滩上的童话》《吹泡泡》《电脑棋手》等课文。在学习《吹泡泡》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亲自做一做,再学习课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在吹肥皂泡时的情景和感受。学生写出来的片断是那么生动。“那透着五色浮光的肥皂泡是那么美丽,放在阳光底下像水晶石一样漂亮。泡泡飞上了天空,同学们高兴地吹呀、追呀。”这样做,学生往往感觉不到作文的压力,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以所学课文为范例,从平时的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捷径。这需要我们老师炼就一双慧眼,认真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我所用,发挥无限价值。

(作者单位 河南省驻马店西平第一实验小学)

9.《游记写作训练》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nn1。掌握应用facts.nn2的基本要素。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使用参数和适当选择参数。nn教学重点和难点:nn通过合作探索,可以适当地使用事实来证明论点的观点,特别是在文本中的事实的应用论证理论:nnStandard要求初中生写一个简单的论证。学生的写作论证,在使用论证时经常出现在缺乏论证或论证过时等问题上,事实上,初中1-6年级的语言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论据,但学生被忽视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选择和使用论点的能力。nn教学步骤:nn First,import:nn学生是第三天的学生,第三天的生活也几乎三个月,经历两个月的考试,我相信你有自己的感觉生命的第三天,如果生命的第三天,那么你认为哪一个是最合适的?nnClear:小组讨论,每组选出最能反映主旋律的主旋律的一个;该类学生从这些关键字中挑选出两个关键字,改进参数:nn对两个关键词发出中心论证。不清楚的是,中心论据是,作者对讨论问题的意见和命题是论证的灵魂,并且必须是明确的判断。第三,与事实证明的观点nnCrearly:选择两个中心论据之一,回忆书面文本,并选择适当的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nnRequirements:事实必须在初中教科书中找到,听说搜索区分,总结使用参数的原则:参数应该是真实的,典型的和代表性的。显示经典,学生练习练习:nnClear:显示周国平人类的崇高在于灵魂的片段,总结了原则使用论点:叙述应该简洁。学生写作essays.nnAttachment:早些时候,征服亚历山大的欧亚大陆访问另一个城市希腊,遇到了躺在哲学家Duo Genni地上的太阳,他问他:我可以为你做吗?得到答案是:不要阻挡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冥想,亚历山大大帝的杰出的攻击似乎微不足道。这两个传说故事的古代美丽的古代故事显示古希腊杰出的生命的灵魂,他们喜欢思考比爱任何东西,包括他们自己的生活,生命的灵魂比任何外在的东西,包括显赫的权力更高贵nnfifth,显示老师进入水组成,布局操作:nnClearly:显示老师进入文章做最好的自己的片段,让学生审查使用参数的原则:参数应该是真实,典型和代表;叙述应该被总结.nnAssignment:选择两个中心参数之一来写一个参数,该参数必须来自语言教科书。

10.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 篇十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贯穿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少,但是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作文中比比皆是的错别字,语言不通的句子,含混不清的结构,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成功。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尚停留在语形和语义的教学上,而不是真正落脚在语用教学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通过阅读与习作整合进行语用实践的必要性

语言学习应该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完成。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所选编的课文,一般都是学习语言的范本,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规律。此外,教材又是根据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学习内容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整合。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呢?

经过调查引人反思的是:经过三年级整整一年的习作起步教学,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学生不喜欢习作、觉得不知道怎么写的情况呢?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对现行语文教材注重人文感悟、轻视语言表达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语言贫乏、不知道如何写?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是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要求体现了对内容的重视,不过,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是需要承载于一定的形式的。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我认为需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基于单元习作主题,通过阅读教实现阅读与习作整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供方法指导。这里所谓的“语用”,是在一定的阅读语境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字、词、句、篇等内容与习作训练结合,尝试表达。它借表达来叩问文本,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激活想象,既是内化语言、写法模仿的过程,也是在阅读中激活生活记忆、熔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抒发和倾吐的过程。

二、围绕单元习作主题,确定语用实践点

三年级的语用实践点应侧重经典语句、难句和一段话语言、写法的习得与模仿运用,然后针对每个单元的习作主题,将适合的语用实践点落实到教材文本中去。

(一)借助提示,发现语用实践点

借助隐含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内容,通过研究、比较,确定与习作主题适应的语用实践点,力求进行一课一得的语用实践。比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要注意课后习题的提示: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固然是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题目,它描写了秋天的美丽,同时它也是一个较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教材虽没有明确告知,但暗示了这是一个语用实践点。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学习总分段式描写,结合习作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征进行句式迁移,组句成总分段式来以进一步落实单元习作主题。因此,本课语用实践点是:模仿“秋天的(),()。你看,它(),()。”这样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研读文本,寻找语用实践点

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研读文本,了解它在表达上的特点,然后结合单元习作主题,确定课文的语用实践点。譬如《花钟》的片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同样写花的特点,但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准确,有的直接叙述。同样写开花的时间,但它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有的放在句子的前面,有的放在句子的中间。文本的这种表达特点,可与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抓细节观察记录”对应起来。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迁移训练。

师:老师还找到了三种花,“蒲公英六点开放,茉莉傍晚五点左右开放,荷花八点开放”。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花的图片,模仿课文里的句式,选择一种花来写写。可以用上课文里的好词,也可以用自己在课外积累的词语。(学生反馈交流)

这个环节的语用实践,将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迁移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既是表达方法的迁移,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花钟》一文的解读。

二、针对单元习作主题,开发多样的语用实践形式

语用实践须针对单元习作主题,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语言和明了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可根据三年级的单元习作目标,引导学生“模仿一重构—创生”,学习组句构段的方法。

(一)表达形式的简单模仿

表达形式的简单模仿,可以是词汇、句式、段式等的仿写,通过模仿学习规范的表达,感受多样的表达形式。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时显示神态、描写动作的提示语的使用,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然后结合下面的两个片段:(1)“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2)“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人合适的提示语。因为有了对提示语这个语用实践点的关注,学生能填上合适的词语,如陶罐(心平气和、友好地)说、铁罐(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怒发冲冠、暴跳如雷地)说,灵活地运用这种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在结合单元习作主题“发挥想象编童话故事”进行习作时,就有了一些表达方法的储备。

(二)言语材料的重构

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择、确定语用实践点,然后重新组织课文中现成的言语材料,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一句,体会先总说后分说的句式特点,作者从“树枝、鸟儿、蝴蝶”三方面具体写出了“窗外十分安静”,然后要求学生注意文后的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并仿照前一句,进行先总说后分说的句式迁移训练。这既可以使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同时又贴合了本单元的习作主题。

(三)内容的创生

内容的创生须首先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结合文本的语用实践点,以学到的表达方式,来承载源自学生个人的内容。这不是简单的对课文内容的加工、改造,其语用实践因为引入了课本之外的内容而增加了难度,它是借用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的创造性表达。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关注第四自然段总分总的段式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围绕总起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和分述句“有的„„有的„„有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鱼的动作和身体的特点把总起句写具体的,进一步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然后播放有关大海里其他种类的鱼的视频,要求学生学习“总一分一总”的段式表达,抓住这些鱼类的特点迁移写话。

这样的语用实践,不仅深化了人文主题的内涵,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运用了学到的表达方法,同时也为单元习作主题“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一处景物”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三、整合语用资源,落实单元习作目标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习作主题,通过阅读学习一种或几种有特点的表达方法,然后在单元习作中整合起来,综合运用。这是落实单元习作目标的需要,也是掌握表达方法的要求。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为例进行说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深入研究文本,将人物对话、不同形式的引语作为语用实践点,进行了序列化的安排。学生经过改写、仿写、续写的训练,逐步学习不同形式的对话、引语表达。它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进行了文本内容理解、语言感悟和积累,同时进行了迁移运用,练习了抓住语言来写人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落实了单元习作目标。从习作成品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般能模仿文本的对话和引语形式,进行语言描写。

上一篇:根叔演讲发言稿下一篇:施工消防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