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2024-07-18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共9篇)

1.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一

薄膜太阳能电池面临机遇 中国光伏产业加速发展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 2007年12月12日

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器件,目前已大规模商业化的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硅系列太阳能电池和化合物太阳能电池。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具有原材料消耗大、成本高和能源偿还时间(EPT)长的缺点,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爆发性增长,而重要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依赖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由于技术及资金瓶颈而致短缺的今天,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低和光致衰减(S-W效应)问题,其他诸多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则受资源限制并存在对环境的友善问题。因此寻找一种转换效率高、低衰减且成本低、资源丰富无污染并适于大量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是光伏科学界的挑战,也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承担从补充能源到替代能源转换的历史任务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效率纪录不断刷新

人类对太阳能发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1839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试验中发现了生伏特效应;1930年,肖特基提出氧化亚铜势垒的“光伏效应”理论和

B.Lang发表了“New photovoltaic cell”即氧化亚铜/铜电池后,奥杜博特和司托拉于1932年制成第一块硫化镉太阳能电池;1941年,奥尔在硅上发现了光伏效应;1954年,恰宾和卡尔松等人在贝尔实验室用表面抛光的硅片制作pn结,然后在高真空镀膜机中分别在两侧蒸镀上金属接触电极,制成了光电转换效率达6%的世界上第一块实用的硅太阳能电池,标志着太阳能电池研制工作的重大进展。1958年,这种电池首次在空间应用,装备美国先锋1号卫星。1959年,第一个光电转换效率为5%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问世;1960年,硅太阳能电池发电首次并入常规电网;1975年,美国科学家制作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上世纪80年代初,太阳能电池开始规模化生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对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不断重视,科研和产业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奠定了规模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赵建华小组于1998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创造的24.7%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已经保持了近10年;多

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纪录在2004年5月被德国弗朗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舒尔茨小组打破,达到20.3%;9.5%的非晶硅单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纪录是U.Neuchatel于2004年创造的,而10.1%和11.7%的纳米硅薄膜单结和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是由

日本钟渊公司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创造的;集成型非晶硅合金三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小面积(0.27cm2)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0.4%和12.1%,由美国USSC公司于1994和1997年创造;而属于化合物薄膜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纪录分别达到18.8%和16.5%,在1999和2001年由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创造。

薄膜太阳能电池份额增加

光伏市场迅猛发展,组件产量快速增长。2000年后,伴随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成熟,价格不断降低,应用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市场驱动下的良性循环。特别是2003年德国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2006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达到2.5GW。目前,以屋顶和大规模并网发电为主的德国市场仍是最大的光伏市场,约占全球一半以上份额,随着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光伏发电政策的出台,欧洲仍然保持40%以上的强劲增长速度,5年内仍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市场占2/3左右。此外,以大规模建设光伏并网发电站为主的美国和亚洲的市场近期也将有较大增长,近5年内可望占整个市场的30%。

在各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中,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仍然占据着85%以上的份额,但现在正受到来自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挑战。近几年,薄膜太阳能电池所占份额有所增加,特别是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和以CIGS和碲化镉为代表的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增加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各国持之以恒地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投入,特别是探索低成本、大面积化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颇见成效;另一方面是由于光伏市场规模的扩大,以高纯多晶硅为主要原材料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受高纯多晶硅产业由于技术和资金壁垒,扩产计划受到制约的限制;再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接近成熟,单位质量的高纯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数量潜力有限,加之提炼高纯多晶硅耗能较多,就使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下降空间有限,这也在客观上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光伏产业加速扩张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无电地区人口多,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电力供应增长速度加快,电力供应缺口大,加之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各地区配套政策的落实,将极大地促进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因而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我国从1958年开始研制硅太阳能电池,1971年3月太阳能电池首次应用于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上,开创了我国太阳能电池空间应用的历

史。同年,太阳能电池首次在海港航标灯上应用,开创了我国太阳能电池地面应用的历史。紧接着气象和通信用光伏电源开始开发并投入使用。但因规模小,研发投入不够,光电转换效率仅为6%-10%。从“六五”计划起,我国开始增加太阳能电池研发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34个大专院校和研究所从事太阳能电池及其系统的研究,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型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空间用的硅太阳能电池及其系统、铜铟锡及碲化镉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和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系统。我国太阳能电池研发基本处于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的阶段,与国际上的差距主要是效率要低1-2个百分点。

令人鼓舞的是,我国光伏产业很好地利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继尚德电力于2005年12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挂牌上市后,2006年后相继有常州天合、苏州CSI、江苏林洋、南京中电、河北晶澳、保定英利等在美国的NYSE和纳斯达克(NSDQ)资本市场上市,迅速募集到扩产需要的数十亿美元资金,使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产能达到1200MW,产量达450MW,比2005年净增280%,光伏组件产量达到800MW,产能则达到2000MW。中国对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贡献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德国,尤其是尚德电力已从全球光伏十强排行榜中的第六跃居到第四位,今年将上升到第二位,成为世界知名的光伏品牌。其他几家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发展,争取进入前十位。

2.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二

1 南京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机遇

1.1 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为加强休闲体育产业建设的时事政策机遇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些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这些都为广州开展休闲体育产业提供政策基础。

1.2 城市运动会、北京奥运会、青奥会的即将举办, 为南京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

南京的第十届全运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十运会开幕, 还专门邀请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参加开幕式, 意义重大。十运会场馆建设总投资54.8亿元, 其中比赛场馆投资46.7亿元, 训练场馆投资8.1亿元。十运会使用的比赛和训练场馆共132个, 其中比赛场馆54个, 训练场馆78个。可供利用的原有场馆98个。为满足办赛和训练要求, 新建了34个体育场馆。新建的比赛场馆有:体育场2个, 体育馆11个, 游泳、射击、射箭、自行车、小轮车、赛艇皮划艇、激流回旋、帆船帆板、垒球、棒球、曲棍球、马术赛马、冰场和网球等专业场馆各1个。新建比赛场馆投资46.1亿元, 比赛场馆维修改造花费0.6亿元。新建比赛场馆总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在全国运动会的45年历史上, 十运会的赛场设置上是一个里程碑, 赛场不再集中于中心城市及其周边, 而是遍布江苏省所有13个省辖市, 100亿元投入, 让江苏省体育场馆的整体水平提升了10年左右, 也为南京市加快休闲体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后, 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 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 促进了体育产业国际化, 有助于体育产业规范化管理和企业制度完善, 对建筑建材行业对房地产行业, 对高新技术行业、信息行业、旅游酒店相关等行业都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这些也为南京开展休闲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借鉴。

2014年南京的青奥会, 更是对南京城市市民一次休闲思想的大解放促进, 这样有了全运、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等等大型赛事的经验, 南京市目前正在为青奥会而加紧建设河西走廊, 规划协调发展, 更是对南京人参与体育的多次思想大解放, 可见全运会、奥运会、青奥会都已经或将为南京的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或即将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层面的支持, 必将为南京的休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1.3 南京市政府所做的实事为南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现实机遇

南京市落实“新南京·新商机”项目、开展“南京全国行”, 进做旺了旅游、美食、购物、会展等消费市场, 培育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型消费业态, 开展新一轮国家级酒店创建活动, 推进全市美食街区建设, 促进了消费持续增长、启动健康城市行动计划, 倡导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了森林、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沿海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切实保护古树名木, 构筑“一城、两围、三纵、四横”的城乡一体绿地网络体系, 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扶持, 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 确立并实施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传媒出版、体育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 可见,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南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

2 南京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2.1 体育休闲产业专门人才匮乏

休闲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南京市有效开展体育休闲产业的主要短板。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 首先, 表现在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在现有的产业经营管理者中, 许多人是退投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一些无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 他们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 缺乏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知识与技能, 因而不能将体育产品或服务有力地推向市场, 不能促进体育产业化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其次, 从需要体育产业人才类型上看, 目前主要缺乏以下几类人才: (1) 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监管职能的管理干部; (2) 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 (3) 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 这些人才的缺乏都是南京市目前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短板。

2.2 当前南京的休闲体育产业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

市场化是经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 是在相关法律条款下得以保证和实施的。目前南京在对休闲体育资源市场化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 就是休闲体育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休闲体育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休闲体育产业运作中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是国家赋予休闲体育产业实践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exclusiveright) , 可是我们在体育休闲产业资源开发的时候常常公私不分, 见利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样, 南京市休闲体育资源开发后的价值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休闲体育企业对体育资源的开发无法作长期投入计划, 影响到南京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3 营销实效不佳

南京市大多数休闲体育经营单位营销不佳主要归结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意识淡薄、缺乏新意和活力、缺少现代人文、绿色营销等先进理念, 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 不可能更好地占领该市场。第二, 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接功近利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往往把注意力盯在成本、费用上, 只注重短期收益, 而不重视研究消费者需求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趋势, 不懂得全方位地培育目标市场, 忽视营销创新, 使企业失去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少数企业虽有一流的产品, 但没有一流的服务与之相配套, 无法抓住顾客。产品策略缺乏创意。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性能差,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事实上, 现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来越趋向理智化, 受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小, 如果不去做扎实的销售网络建设, 而是靠广告轰炸来吸引经销商, 那么时间一长, 市场出现问题就成为必然;促销策略不得要领。许多中小企业不明白促销只能是暂时性营销活动的道理, 经常是一种产品这个月打折, 下个月买一赠一, 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产品、这个品牌不值钱, 适得其反, 影响销量。另外, 中小企业只注重自己产的销量情况, 而忽视促销行为中应承担的社会道德与法律责任, 忽视促销行为塑造和改变企业公众形象的作用, 破坏了企业的公众形象,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更有可能使老牌企业名牌产品走向没落。

2.4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首先, 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使得南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不仅体现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上, 更重要的是在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主城区和拥有大批休闲体育资源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其次, 南京市休闲体育产业项目间相关产业开放得不平衡, 主要由于各类休闲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平差异、体育者偏好、观赏者的偏好及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教育差异等所造成的, 故产生了不同休闲体育产业的市场效益和发展水平不一样, 这种现象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更需要政府政策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曹琛.中外体闲体育产业比较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 2005:23-26.

[2]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体育科研, 2005 (6) :1-12.

3.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三

太阳能光伏产业,就是近年来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之一,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接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这一行业,并举办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太阳能光伏展,为这一产业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商业平台。

INTERSOLAR:集中3个主要太阳能技术领域

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是欧洲最大太阳能专业展览交易会,自1991年创办以来不断扩大,至今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太阳能技术和产品贸易展览会,几乎聚集了国际上所有业内知名企业。该展一年一届,主办单位为欧洲光伏工业联盟、德国太阳能工业协会及国际太阳能联盟等专业机构,并得到了全球权威光伏组织EPIA 的大力支持。

该展创办以来,发展迅速,2000年该展展出规模仅有5000平方米左右,到2010年已经超过5万平方米。INTERSOLAR集中了3个主要的太阳能技术领域:光电技术(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系统和太阳能建筑。围绕着这个方向和主题及其相伴的会议在世界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INTERSOLAR成为厂商、批发商、供应商和服务商展会日历上的常客。展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全球太阳能市场的快速增长。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价格的上涨给太阳能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PV EXPO:地震为之带来新机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消耗大国,而且其能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依靠进口,但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来临,日本近年来积极开发太阳能。而日本大地震又引发了严重的核泄漏事件。日本正在重新思量核产业的发展,自然人们的眼光就转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正好给日本国际光伏能源展(PV EXPO)带来巨大机会。PV EXPO是日本政府全力推出的,围绕太阳能光伏开发及利用而举办的国际性专业展览会。

经过4年的发展,PV EXPO已成为亚洲专业太阳能光伏能源展览交易会之一。世界各地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各类光伏技术开发与研究机构、国际太阳能协会等都已经成为这个新兴展会的忠实参展商。作为全球重要能源市场,PV EXPO正在走向全球最大最专业的光伏展览会的行列。3月2~4日,PV EXPO 2011再创历届纪录,参展商来自全球25个国家,参加总数共计2100多家。展会期间举办精彩而丰富的技术研讨会,提供所有与会人士一个交流最新的业界发展信息及成果的黄金机会。

Interclima+elec:获得法国政府大力支持

提及巴黎国际供暖、制冷、空调、新能源及家用电气展览会(Interclima+elec),行业内几乎人人知晓。作为一个标志性展会,interclima+elec每两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一届,目前已经发展成集中多种能源和技术的智能建材领域的综合性展会,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参与到保护环境、提倡绿色建材和低碳生活的活动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Interclima+elec在近年来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专门推出太阳能光伏馆,为智能楼宇提供可再生能源的决绝方案。

2012年2月7~10日,interclima+elec将再次推出太阳能光伏馆。2011年3月以来,欧洲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并网电价的回购补贴力度有所下降,然而,法国政府的补贴力度依然高于其他欧洲国家。另外,智能家居馆继上届展会成功推出以来,interclima+elec将继续巩固这一领域,相关企业可在此展示生活空间的家居自动化和多媒体解决方案。法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对通过为居民改装提供无息贷款来帮助推广节能暖通及新能源产品,首批12亿欧元的贷款将在今年内发放,此举将带动当地大批节能暖通及太阳能类产品和配件的销售。而且,法国政府对太阳能采暖设施及加热泵高达50%的补贴提供了更多利好。

Solar Power:借全面能源政策的东风

美国国际太阳能展览会(Solar Power)每年10月在美国本土巡回展出,是目前美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太阳能专业展览交易会之一。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该展以其极强的专业性和良好的贸易效果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太阳能行业精英。2011年10月18~20日,Solar Power将在达拉斯举办,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品范围包括太阳能光伏产品、太阳能集热采暖设备、太阳能建筑及工程应用、太阳能其他应用产品等。

随着延长8年的太阳能投资免税政策和世界范围内对电力设施的兴趣逐步增大,太阳能领域近年来在美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奥巴马全面能源策略就是快速发展再生能源,特别是美国的公众地区,这种环境敏感计划将寻找适当的内部管理土地,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分区的优先处理,可以使太阳能能源生产加快,这将有助于21世纪的清洁能源经济体系的建立。

阿布扎比能源峰会:引导使用清洁能源

被媒体称之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达沃斯”的世界未来能源峰会日前已经举办了4届,并发展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内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盛会和全球再生能源国际合作重要平台。

4.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四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举世公认的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很快进入到国内文化市场的各个领域,面对来自全球化的挑战,迅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为灵魂,努力克服和解决当前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作 者:娄成武 李冬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2006“”(10)分类号:G0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 创新 科学发展观

5.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五

尊敬的陈云贤市长,各位领导、各位企业界、新闻界的朋友及来宾们:

大家好!

“2009新疆伊宁·中亚国际出口商品交易会”首场推介会得到了佛山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更有这么多领导、企业家和朋友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体现了大家对边疆伊犁的支持和关注,在此,我谨代表交易会主办单位之一的伊犁州政府和434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真诚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问候!刚才,伊宁市副市长陈万圣同志在致辞中就伊宁的区位概况和支柱产业的基本情况向在座的各位作了简要的介绍。在座的有几位嘉宾也到过伊犁对伊宁进行过实地考察,并达成了在伊宁投资兴业的协议或意向,相信大家对我们伊犁首府伊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各位朋友进一步了解伊犁,了解伊宁,下面,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伊犁概况和伊宁的投资环境,期待各界朋友进一步关注伊犁,支持伊宁,与伊宁开展经贸合作,共谋发展大计。伊犁州党委常委、伊宁市委书记焦宝华在交易会佛山推介会上演讲

一、魅力伊犁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东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总面积的三十分之一,幅员十分辽阔,是新疆乃至中国通向中亚与西欧的国际大通道。

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全州共有24个县市,是全国惟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首府设在国家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伊宁市。全州总人口434.22万,有哈、汉、维、回、蒙、锡伯等47个民族,素有“东方人种博物馆”之称。

伊犁是中国西部最具潜力和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区中的一块“湿岛”,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塞外江南”、“西陲宝地”之美称,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

一是水土光热资源丰富。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仅伊犁河谷就有可利用水资源179.28亿立方米,占全疆909亿立方米的19.7%;水能蕴藏量1248亿千瓦,占新疆总水能蕴藏量的21%;有可耕地200万公顷,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伊犁河谷有广阔的逆温带,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农畜产品丰富,是新疆重要的粮、油、棉、糖、烟草和亚麻生产基地,盛产苹果、杏、桃、西瓜、草莓等,是全国最大的红地球葡萄、薰衣草(香料)和香料烟种植基地,新疆褐牛和细毛羊培育基地,也是全国三大养鹿基地之一。

二是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首位,新源铁矿矿石品位高达60%,阿舍勒铜矿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之一,境内还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煤炭远景储量约为6000亿吨,是全国煤炭储量最大的自治州之一。到2010年,伊犁将成为新疆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煤化工基地。

三是生物资源种类齐全。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创造了条件。伊犁有14万亩野果林,是中国最大的野果林分布地,有60多种野生皮毛兽和数十种珍禽,3000多种植物,700多种野生药材,是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野核桃、野巴旦杏远近闻名;天山马鹿、雪豹、四爪陆龟、伊犁鼠兔等十分珍贵;裸腹鲟、鲤、鳊、罗鲑、梭鲈等数十种鱼类,驰名中外。现已建立雪岭云杉、野核桃、野巴旦杏、伊犁黑蜂、四爪陆龟、那拉提高山草原等一批自然保护区。

四是地缘优势突出。自治州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沿边有霍尔果斯、都拉塔、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都拉塔口岸是我国沿边口岸中与哈萨克斯坦国原首都阿拉木图市路程最近的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具有年进出口货物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00万人次的通关能力。目前,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的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正在加紧运作。伊宁市和塔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

奎屯市设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我国铁路最西部的货运编组站。霍城县设有省级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是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构筑了伊犁独特的旅游资源。伊犁是新疆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当今世界旅游业追求的阳光、水域、沙滩、绿色、空气五大要素,应有尽有;地理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文物古迹、民俗民风、休闲健身等六大旅游资源类型一应俱全。气势雄伟的冰川雪岭,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万木葱郁的茫茫林海,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无不闪烁着神奇而迷人的色彩。伊犁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自治区旅游强县2个,国家A级景区15个(其中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8个、AA级景区5个),48家星级宾馆遍及县市。草原风情游、水域沙滩游、民俗休闲游、文物古迹游、跨国边境游和各种特色旅游会满足您不同的需要。正所谓“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到伊宁不知新疆之历史。”伊犁各族人民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二、活力伊宁投资环境优势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是河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河谷经济圈居核心地位。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5.6平方公里。现辖1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8万人,由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7个民族组成。全市耕地面积23.16万亩,草场面积52.51万亩。

刚才,陈副市长已经讲到了伊宁市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五大支柱产业。客观地讲,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伊宁市还具有五大比较优势。一是节点优势。伊宁市地处伊犁河谷中心,与霍尔果斯口岸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机构成联结中亚―东欧―祖国内陆-沿海的重要的经济枢纽和主要通道,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打造中亚区域商贸和资源配置中心,进而链接我国巨大的产业能量和资源需求,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是高地优势。正在全力建设的“五大支柱产业”、“三园一区”(建材园、轻工业园、汽车园、国际商贸物流区)的发展将为“中心”的打造提供产业支撑;辖区现有的伊犁师范学院、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伊犁州远程教育培训中心等优质教育资源,为“中心”的打造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城市功能比较完善,市场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商圈已具雏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的态势,又为“中心”的打造创造了有利条件。2008年,伊宁市在州直八县二市中,GDP占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第一位,批发零售额占第一位,财政收入占第一位。其中,周边八县一市人口近218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占州直的63%。三是通道优势。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精伊霍铁路的贯通和中亚国际铁路的接轨及伊宁机场扩建并向口岸机场发展,以公路、铁路、民航为框架,东西贯通、南北交汇的开放性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将极大地增强伊宁在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枢纽作用,为伊宁市吸引投资和扩大贸易规模,加快发展对外流通业、出口加工业、旅游业及服务业,创造了新的条件。伊宁市将成为集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联运枢纽,中亚及欧洲贸易的最大通道。伊宁火车站大外贸物流核心区域的规划建设、伊宁中亚国际陶瓷城的建成,伊宁中亚·国际商品出口交易会的举办,为中国优质建材、机电等产品以崭新面貌进入中亚,挺进俄罗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和最佳平台,是优质“中国制造”一展身手,突破外贸出口困局,展现品牌实力的最佳舞台,伊宁必将成为新疆乃至西部最具潜力的经济新区。四是环境优势。伊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备良好的投资创业和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初现中亚明珠城市的风貌。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优化发展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设立了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坚持相关职能局进驻中心办公日制度、行政效能督查制度和重点项目现场办公制度;实行重要投资项目代理制,政府部门为其代办全部行政许可手续;实行办事工作日制度,对投资者的行政许可事项限期办结,提高办事效率;定期与投资者座谈,听取意见,对重点客商进行回访,搞好跟踪服务。五是极强的市场优势。毗邻的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对方极强的经济互补性,已使中亚地区和俄罗斯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我地外贸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2008年,新疆外贸出口总值达222亿美元,伊宁市所在的伊犁州外贸额首次超越乌鲁木齐位居全疆第一。出口产品中来自广东的陶瓷、建材、家具等产品占据了相当比例,特别是陶瓷产品2008年在全球传统出口市场一路下滑的大背景下,面向中亚的出口额不降反升,达到 3.2亿美元,创下连续三年增速超过100%的佳绩,实可谓一枝独秀,伊宁市已经一改产品末端消费市场为内地大市场转移西部、拓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外贸市场的最佳前沿阵地,乌鲁木齐成为内地产品消费终端市场将成为现实,而这正与日益凸显的、独一无

二、不可替代的伊宁的地缘优势和战略地位作用密不可分。

作为伊犁州的首府,伊宁市依托河谷特有的丰富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生出了巨大的吸引力,成为投资热点首选之地,直接进入了区域性经济大循环中,并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枢纽,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伊宁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处于最佳的发展时期

目前,三大机遇眷顾伊宁:

一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西梯次转移,大企业大集团寻求低成本扩张,给我们带来参与企业重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策略的现实机遇。伊宁市依托河谷丰富的低价水电煤能源和高品质的矿土原料及富余劳动力等资源,凭借较完善的城市服务规模、功能及迅猛发展的国家级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所具备的承接产业集聚发展的能力,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整体产业转移,建设面向中西南亚和欧盟市场的以建材、汽车、轻工产业基地和国际商贸物流区的时机已经成熟,原动力已经具备。

二是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重工业化”时期,重化工业复苏引人注目。扩大内需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使以钢铁、煤化工、电力等为重点的重化工业呈现大发展的趋势,这将为伊宁发挥区位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项目、技术和资本的支持。

三是大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推动。伊宁处于边境区域合作的最佳战略结合点,是中国中

亚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有利于集聚各种优势,接受产业转移,吸纳生产要素,扩大市场辐射,拓展发展空间,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最佳时期。去年引进的江西恒辉陶瓷、上海沪新水泥、伊犁向新禽业、南京金帝跃进汽车、天宝祥肉食加工等总投资11.78亿元的16个在建、续扩建项目,使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今年招商引资计划到位21.76亿元。国务院[2007]32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对外对内开放,构筑向西开放格局。着力构筑向西开放新格局,抓紧制定到中亚地区开拓市场、资源的总体规划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面向中亚的外向型产业,重点发展轻纺、机电、建材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对其产品运回在进口配额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走出去‟的企业在项目审核、金融服务、通关便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向西开放和东南沿海开放并举的新格局”。这一文件的下发和实施,从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了新疆前所未有的支持,必将使新疆成为中国经济区域中的“新特区”和面向中西南亚的开发区,也必将把新疆建成我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建立起国家最安全的能源资源陆上通道。目前,自治区已全面实施中亚区域合作战略,全力打造中亚区域中心,突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运作及辐射作用,日趋显现出向西开放、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由此使我们伊犁成为了面向中亚融合发展的前沿。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来伊犁调研工作时指出,“新天府伊犁进入了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要把伊犁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粮食、油料、畜产品、农副产品、进出口加工和煤电煤化工等六大基地”。在这种外部环境下,我们伊犁必将会更大地发挥地缘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目标市场优势,形成良好的启动效应和热点效应,成为吸引海内外投资的强大“引力场”,成为推动中国与中亚区域融合发展平台核心试验区,实现伊犁经济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把握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良机,立足伊犁河谷和中亚五国的两种资源、面向中亚和内地两大市场,打造以现代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伊宁区域经济强区,奋力开拓一条实现经济迅猛发展、稳疆富民固边战略目标的新通道,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们举办此次推介会,就是要搭建一个投资合作的新平台,加强交流,扩大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共谋发展大计。我们是来促销,更是来学习的。我们真诚希望与参会各界人士合作,并通过你们向佛山人民传达我们的真诚合作和诚挚邀请之意。我们愿借助佛山各界的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愿与佛山各界分享伊犁资源、市场等各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来的收益。我们相信,这种市场与资源进行对接的新型合作,必将开创伊犁与佛山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各位嘉宾,朋友们,伊宁是一座充满生机、潜能巨大的边境城市,正面临着经济振兴的良好机遇,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与开放的伊宁商机无限,投资与建设伊宁前景广阔。新疆伊宁·中亚国际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伊宁与内地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和现实政策条件。我们热忱欢迎佛山各界人士和朋友到伊宁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我们将竭诚为所有投资者提供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让投资得到理想的回报;诚挚地邀请大家早日踏上伊犁这片热土。走进伊犁,天蓝、水清、风淳、草绿,步步是景;走进伊犁,山峻、花香、人美、心诚,处处留人;走进伊犁,您将感受到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

最后,预祝本次推介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谢谢大家!

6.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六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七

一、广西发展文化产业自身具有的优势

广西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如文化资源丰富、品牌文化项目影响深远、区位优势明显等。而其中文化资源多种多样, 有自然风光资源、节庆习俗资源、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等等。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市场营销和推广, 使广西文化走向东南亚和世界, 并且带动广西整体经济发展。

(一)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 特色明显, 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制造性, 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广西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包括自然风光资源、节庆习俗资源和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广西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

1. 自然风光资源。

广西的自然风光资源主要有山水风景资源、海滨旅游资源、文物古迹资源等。山水资源十分丰富而奇特, 如桂林山水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德天瀑布横跨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 是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 是国家特级景点;白色乐业县的乐业天坑群已成为世界级品牌的旅游资源;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此外, 桂平西山、桂平大藤峡、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北海市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等山水风景也十分迷人;海滨旅游资源享誉天下, 如北海银滩被誉为“天下第一滩”;涠洲岛是中国最美的海岛之一。此外, 龙门七十二泾、钦州市三娘湾等也是著名的海滨旅游景点。广西文物古迹众多, 如兴安县境内的灵渠、宁明县花山岩画、柳州市的柳侯祠、明代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忻城县的莫氏土司衙门、三江侗族的风雨桥、鼓楼等木质建筑。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为广西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基础。

2. 节庆习俗资源。

广西有绚丽的少数民族节庆习俗资源。如壮族歌圩节、贺州市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肥套 (“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 等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 还有壮族“蚂拐节”、京族“哈节”、苗族跳坡节、侗族花炮节、回族古尔邦节、彝族跳弓 (公) 节、水族端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特色文化节庆。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是广西发展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

3. 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

广西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众多。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广西成为各种类型铜鼓的荟萃之地;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 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绣球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 百色市靖西县旧州街被文化部命名为“绣球之乡”, 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桂林市临桂县的五通镇形成了风格独到的“三皮画”产业, 被命名为“文化 (美术) 产业示范基地”;广西贺州是中国瑶族聚集区, 当地的“瑶族服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钦州的坭兴陶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此外, 桂林阳朔的画扇、广西合浦的珍珠、广西梧州的人工宝石、玉林市博白的芒编等民间工艺品都享誉海内外。这些民间工艺品既是广西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又是广西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资源。

(二) 品牌文化项目优势

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区域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为此, 广西不断整合资源, 自主创新, 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项目。

广西的歌舞品牌最具有国际影响力, 尤其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被打造成了世界级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同时, 南宁的《妈勒访天边》、柳州的民族大型音画《八桂大歌》、桂林的《大儒还乡》都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节庆品牌主要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漓江刘三姐歌圩”等, 这些项目也显示了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桂林的“刘三姐歌圩”已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休闲娱乐品牌主要有桂林雁山区大埠乡的愚自乐园, 它成为世界顶级的创作基地与度假胜地。2003年, 愚自乐园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2004年, 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广西出版业是成绩较突出的文化产业行业, 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在全国出版业界享有盛名。

动漫品牌主要有柳州市的蓝海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授予“中国动漫游戏研发基地”和“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基地”。

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基础上, 广西今后要重点策划“首府第一村”、“梦幻东南亚”“老南宁”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全力做大做强刘三姐文化品牌、民族歌舞品牌、会展品牌、节庆文化品牌、文博品牌、文化旅游品牌和民间工艺品牌。

(三) 区位优势

长期以来, 广西被认为是穷山恶水之地。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之后, 广西的区位优势逐渐明朗起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 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由于广西拥有对东南亚开放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趋同的文化语言和深厚的合作基础, 因此广西被中央确定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门户、前沿、桥头堡。这种区位优势将使广西从偏居一隅的欠发达省区迈向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沿, 从而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受益最大的省区之一。

二、广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 国家和区党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给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最大机缘, 自贸区成为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的助推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2]。

近年来, 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 积极搭建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 把南宁市的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打造成为展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艺术的窗口, 积极开展各种与东盟主题有关的文化活动, 举办东盟专题会展及专业论坛、学术研讨、文艺团体互访演出等重大活动, 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创造机遇和条件。

(二) 广西与东盟广泛的文化合作基础

“广西处于国家‘南下发展’战略的最前沿, 广西文化具有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先锋意义。”[3]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已全面开花。广西已成立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成为中国—东盟文化区域合作的亮点品牌;广西与越南、柬埔寨合作建设山水实景演出项目, 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蜚声国内外。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产业、节庆会展产业、出版产业、电影产业等多领域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广西—东盟合作的“新引擎”。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大大提高了广西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

总之, 广西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抓住机遇, 实现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 推动民族优秀文化加速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这不仅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广西对外开放的必然之举。

摘要:目前, 广西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优势、品牌文化项目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同时, 广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区党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广西与东盟各国已有广泛的文化合作基础。广西应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和条件, 同时抓住机遇, 将广西的各种优势和资源整合, 促使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优势,机遇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桂发改规划[2011]607号) [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http://www.gxdrc.gov.cn/cslm/fzgh/wjgg/201108/t20110824_343628.htm, 2011-08-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27.htm, 2011-03-16.

8.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八

3G开发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国家对以3G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资金上大力扶持3G产业的发展。2008年12月20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2009年至2010年间将完成3G投资2800亿元左右。2009年2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为扩大国内需求,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并形成60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4月,正式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实施包括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在内的六项重大工程;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除加大投入外,国家还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据专家估算,未来3年内,3G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

文化产业与3G产业紧密相关。3G产业链条中,内容提供商处于3G产业链的上游,承担着3G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要角色,最终决定着3G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家对3G资金扶持的产业政策以及巨额的社会投资必将惠及与3G密切关联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2001年至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859.9亿元。 但数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远远比不上国家对3G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再从产出来看,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相形之下,未来3G给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预期远不止于此。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延杰预测,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如果考虑到3G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影响,估计应该会带来超过10万亿的经济增长。” 而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恰恰属于文化产业的基本范畴。因此,如果文化产业能够抓住国家加大3G建设力度的机会,那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给创意设计、广告营销业带来机遇

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重中之重即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可以广泛渗透于其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从而带动其他产业成长。因此,对于已经进入十大重点规划的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全面服务于它们,丰富、提升十大重点产业的内涵,在十大重点产业规划的贯彻落实中发挥巨大作用。

首先,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给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业带来无限商机。国际经济界一致认为:“日本经济力=设计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句至理名言:“可以没有政府,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根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查,美国企业平均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其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在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中,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销售收入甚至高达4000美元。 英国设计委员会统计也显示,在设计上每花费100英镑,在营业额和利润上就相应增加225英镑和83英镑。 目前我国创意设计发展滞后,对产品价格的贡献率低,在世界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不高。由于工业设计和工艺包装上的落后,国内出口产品不得不在价格上大打折扣,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此损失的外汇高达200亿美元。200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年产值约为300亿人民币,仅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产值的1.27‰。因此,十大重点产业要走出低水平建设、低价竞争、低回报率的“三低”泥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创意设计方面下大力气,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就给创意设计业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其次,十大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离不开广告业和营销策划业的大力支持。过硬的企业和产品质量固然重要,而在当今社会,高超的广告宣传和营销策划也必不可少。广告宣传和营销策划可以加速赢得市场、塑造国际知名品牌的进度,在产业竞争和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十大重点产业规划带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突破过度依赖房地产的中国广告和营销结构,可以预计,随着十大重点产业规划的实施,中国的广告业和营销策划业也将进入一个调整期,迎来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

国家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给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对2020年之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做出重大部署,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不但给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蕴含着文化产业尤其是涉农文化产业的革命性机遇。

第一,文件提出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这无疑已经明确了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机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开拓农村市场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再者,农村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然而,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即使初步开发的部分地区,也面临着规模小、利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瓶颈,因此,文化产业如果能够抓住改造传统农业的机遇,大力发展涉农文化产业,那么,不但可以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而且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文件提出“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就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出指示:“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其市场化运作的板块将给涉农文化产业带来经营性发展机会;同时,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可以培养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给文化产业培育潜在消费者,可以起到以文化事业反哺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国家可能出台后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给文化产业提供新的机遇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前一阶段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保持中国经济继续良性运行,国家有关方面也在考虑推出新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温家宝总理、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等都曾明确表态,将依据形势变化、随时制定新的刺激经济计划。笔者认为,即使中国经济有回暖或复苏的迹象,为了稳定预期,巩固效果,还是有必要加一把火,择机出台一揽子经济发展方案,推出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和独特作用决定了其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可能性较大,文化产业发展将再次面临历史性机遇。

为迎战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将我国的经济方针清楚明晰地概括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总的指导思想,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必须符合这一原则要求。而从这一原则要求来看,文化产业理当进入。

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保增长的任务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和国家十大重点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偏低,地位有待提高,但应看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长性、带动性和辐射性非常强。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高出同期GDP增长率六七个百分点,年均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能够出台相应政策,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那么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远超其他不少产业。更何况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对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将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较大,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从影响力系数来看,中国广义文化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721,高于第一产业(0.9358)和除广义文化业外的第三产业(0.8938)的水平。 即中国广义文化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高于第一、三产业的水平。

其次,“内需”不但指物质内需,更包涵着文化内需。在拉动文化内需的过程中,作为主角的文化产业理应当仁不让。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266.8美元,首次超过3000美元。以后中国经济仍会相对高速增长,这保证了我国文化市场还会继续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还会增强。而且相比普通物质产品的消费,“文化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具有热点多、弹性大的特点,能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因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满足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对于持续拉动国内市场意义非常。

再次,作为无烟产业,文化产业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多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符合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之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已经提出:“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提升传统服务业。”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很大部分是文化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因此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9.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篇九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我国各族人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中国有着“世界之最”的中草药资源。目前,中医药发展正处在自身命运的十字路口,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成为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可以说,保护与利用和谐有度,中医药将会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春天;利用无度,保护不利,就可能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最大障碍。

危机篇

▲现状一:中药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中药资源蕴含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举的例子耐人寻味:上世纪60年代,藏民用一斤虫草仅可换得一包3毛钱的香烟。而现在一斤虫草要3~5万元才能买得到。肖培根直言,虫草价格成几何级飞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资源匮乏的心酸现状。

与虫草面临同样境遇的药用动植物还有很多。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赛加羚羊、野马、厦门文昌鱼等4种野生动物资源几近绝迹;药用动物林麝、黑熊、马鹿、大小灵猫、中国林蛙、蛤蚧等40个种类的资源显著减少,其中麝香资源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70%,虎骨、犀角等物种濒危,已影响了近30种动物药材的市场供应;药用植物甘草、羌活、单叶蔓荆、肉苁蓉、三叶半夏、紫草等100多种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峨嵋野莲、八角莲、凹叶厚朴、杜仲、野山参等30多种植物,因野生资源稀少而无法保证商品需求。川贝母、川黄连、麻黄等资源破坏严重。在三七主产地云南,近三十年来竟然找不到一株野生三七个体。

如果上面的例子仅仅是揭开了冰山一角的话,下面这一组数字也许更让人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l68种,占42%;我国目前共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不合理的开发应用是引起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消耗中药材40万吨以上,其中已经引种驯化栽培成功的只有400种,只占常用商品中药材的1/3左右。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约80%为野生药材,只有不到20%的药材被人工栽培。可以这样说,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业一直在采用一种以“吃资源”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现状二:中药基因资源面临流失之厄 目前的高新技术还不能创造基因,只能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复制或修饰基因。因此,基因资源已成为一种非常规的重要战略资源,基因功能的研究(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也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前沿领域。

药用植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存在于多种多样的物种(品种)及其亲缘植物中,包含了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积累下来的多种变异,是创造未来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现实表明,我国的药用植物基因资源却有可能面临流失的危险。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的马小军研究员不无担心。

马小军认为,一方面,由于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已构成对基因资源的威胁。因为,物种的灭绝意味着其所携带的遗传基因也将随之消失。另一方面,由于从种质资源中分离出的基因或者用种质资源育成的品种具有知识产权,因而世界各国均将研究重点放在种质资源的基因鉴定与分离方面,基因资源的争夺已拉开序幕,具有专利注册号的药用植物基因或DNA片段也越来越多。而这些基因一旦被注册,再对其进行研究就会颇感掣肘。马小军对1996~2002年的美国专利进行初步检索,发现长春花、红豆杉均有功能基因专利公开;而与P450有关的基因和核酸顺序有40项之多,分别与植物脂肪酸羟基化、黄酮化合物羟基化、柠檬烯羟基化等多种羟基化反应有关;另外用基因工程方法改变花朵的颜色(花青素含量)的方法也申请了专利。

目前,在6种植物中有274条基因片段申请了专利注册号,其中大部分与黄酮代谢有关。功能基因克隆注册最多的几个植物是长春花、青蒿、甘草和红豆杉。注册基因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中国、德国和美国。

▲现状三:中药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肖培根指出,中药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大面积植被被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内蒙古、新疆、宁夏的荒漠地区盛产甘草、麻黄、防风等固沙中药。其中甘草的根茎深达8~l0米,可覆盖6平方米土地,防风固沙作用极为显著。由于管理无序,乱挖滥采,导致甘草空前浩劫,在宁夏同心甘草收获季节,每天数千人上阵,每挖1公斤甘草就要破坏60平方米的植被,40多天破坏了800万亩的草原,1.5万亩草场千疮百孔,造成草原严重沙化,损失难以估量。

更为可怕的是,中药资源的无序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管理无序和过度开发,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30个物种的危机。

另一方面,药材原生环境被破坏,又加速了物种的灭绝。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培教授对肉苁蓉进行的一项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近10年来,肉苁蓉的价格上升400%~500%,每公斤干品抬升至60元左右。利益的驱使,使采药者深入到药源地滥采药物,导致药物资源急速枯竭。在强度采药的同时,对生长于荒漠区的寄主植物梭梭也遭到了破坏。荒漠区本已植物稀疏,植被受到侵害,对环境的庇护作用将更加衰微。而地区生态平衡态环境的恶化,又会使寄主植物生长更为艰难,从而间接影响了肉苁蓉的生长繁殖。机遇篇

▲事实一:我国中药资源基础好

肖培根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野生药用植物种类最多、利用最早、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975年开始,在中国药材公司具体负责下,由8个部委局共同承担,历时10年进行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确认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野生药材总蕴藏量为850万吨,家种药材年产量达30多万吨。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等特点,许多名贵的、用途广和药用价值高的种类在我国都有分布,如人参、刺五加、三

七、川贝母、黄连、虫草、七叶一枝花等。原来认为国内不产的马钱子、胡黄连、诃子、安息香、沉香、阿魏等药物,也在云南、广西、新疆、西藏等省区有发现,并且资源丰富。世界上几乎绝迹的珍贵药用植物荷叶铁线蕨也在四川省石柱县等地发现了成片的资源。

▲事实二:世界对植物药青睐度提高

近年来,由于“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天然药物和天然保健品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天然植物药的市场年交易额近300亿美元,而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7年美国中草药的销售额为37亿美元,到2000年以后,预计增幅50%。2010年可达到2000亿美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天然药物将成为未来10年全球制药业实现繁荣的直接动因。巨大的利益将有可能将人们的目光引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有可能为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与科研支持。

▲事实三: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研究得以加强

对于已濒于灭绝的物种开展替代品研究,是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关单位在进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同时,开展了以优质栽培品取代野生植物、以资源丰富的物种取代濒危物种、以再生性强的部分(如枝、叶)取代再生性弱的部分(如根)等研究。另外,人们还不断从海洋生物中寻找药材资源。如中科院在芋螺毒素结构与功能研究中,获得了一种含25个氨基酸、3对二硫键的新芋螺毒素,该毒素具有强力镇痛作用和较高的用药安全性;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率先从鲨鱼软骨中分离到一种具有抗实体瘤生长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中科院海洋所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藻类研究,开发出具有抑制肿瘤生物活性的藻兰蛋白。

肖培根提出的植物亲缘学也为替代药材的寻找提供了好的方法。如卫矛种植物美登木具有较好的抗癌效果,但有效成分美登碱含量太低。人们又从同科属植物巴吕纳美登木以及同科植物波特卫矛中分离出美登碱,其得率约为美登木的60倍。以后,又从鼠李科塔克萨野咖啡中分离到美登碱类成分美登纳新。

▲事实四: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合理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观点已为政府部门、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所重视。一些大型中成药企业纷纷在其原料的地道药材产区建立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长白山等地区还成立了中药资源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药材进行就地保护;肖培根等专家提出的在奥运森林公园中建立中国药用植物园的建议也已被采纳。

为了加强对野生中药材的管理,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还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管理条例》,列出了76种重点加强管理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同时加强了对珍贵动物药材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如大量使用水牛角、人工牛黄、人工麝香,以缓解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2004年,肖培根、秦伯益等14位医药卫生界的院士申请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现代中药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希望在对我国民族医药工业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上一篇:创一流业绩促进农业科学发展下一篇:杨小芳大班音乐游戏《抬花轿》